-
21 # 風過無痕攝有痕
-
22 # 梅花易善
會,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韋編三絕而不出世造福於民,讀書何用?孔聖學以致用,心繫蒼生,實我輩學習之楷模也。
-
23 # 龍潛湛淵
我們不妨從傳播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孔子的學說裡面基本成形後,他面臨問題是如何傳播並且能得到反饋,傳播—反饋—再修正這種迴圈模式。
孔子的方式是先收徒,建立自己的早期學習社團,意圖是透過這個組織團隊去宣傳思想。在社會有了一定的聲望時,自己親自去做to B的銷售。
從結果來看,孔子To B的銷售業務是失敗的,成功也是後面人的努力,他的實際業務結果是很小。
如果孔子對於當時的社會環境有深刻理解的話,他應該能預測自己的失敗機率極高。春秋戰國那個階段,所有的國家君主都忙於擴充實力,積極備戰,準備獲取更大的地盤,與其他學說相比,儒家學說不具有優勢!
我佩服孔子,但是他的策略其實不合適,還不如學習老子,好冷的站著!
-
24 # 太公門文化觀天下
會的。理由:
一、春秋時期“國”的概念與當今不同。
周武滅商,封賞同族、功臣、舊部和商的舊屬為國。雖然經歷西周平王東遷洛邑,但是當時諸侯各國仍歸屬周朝。所謂的春秋諸國,仍屬於東周下屬之藩屬,與當今所謂之國家概念不同,即使春秋七霸,也不是獨立於周朝的政治獨立之主體。春秋五霸之首齊國征伐的大旗上寫的是“尊王攘夷”。 朱熹評價當時齊國的時事:“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 顧炎武稱讚管仲:“春秋之義,尊天王,攘夷狄,誅亂臣賊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朱熹評價當時齊國的時事:“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 顧炎武稱讚管仲:“春秋之義,尊天王,攘夷狄,誅亂臣賊子,皆性也,皆天道也。”周室尚存,地位尚尊,諸國之間下士的流動,屬於正常人員流動,沒有法律政策的障礙。孔子周遊列國,無需辦理護照,無需審批手續,有周遊列國之可能。
二、學無止境,遊必有所見,三人行必有吾師。
孔子有教無類,善於諸學。孔子魯國為臣時,曾兩次遊歷周朝都城洛邑,並向老子求教。《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謂弟子曰: ‘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 。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 《史記·孔子世家》亦載: “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 ‘請與孔子適周。 ’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 ‘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 ‘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史書之外還盛傳孔子向老子問道的故事:.老子坐在那裡一言不發,只是張開嘴向孔子伸了伸舌頭.孔子十分不解,再次問道.老子長時間不發話,孔子繼續洗耳恭聽.老子拗不過孔子,最後又張開了嘴,讓孔子看他已經脫落不在的牙齒。老子告訴孔子的是:舌柔齒堅,但最後的結果是牙先掉了,舌頭卻仍然健在。
周遊列國,行萬里路,會智者無數,勝過得萬卷書。對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朋至遠方來,不亦說乎”的孔子來說,魯國文化尚屬落後的邊遠地區,周遊列國是滿足求知慾的必然條件。
三、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孔子十五歲有志於學,當然希望輔助諸侯王,建立周公之業績。魯國國王無道,尚有諸臨同邦。各國之間遊動,施展抱負,實屬自然。況孔子自知,危邦不入的道理。遇難沒有蘇格拉底的糾結,尋找明主,濟世救民,可以不懈路途辛勞。大陸道之不行,走走海路也可考慮
孔子哉,千古炳燭,萬代光明,唯其心願!
-
25 # 學數理的老莊
孔子周遊列國,普遍的說法是他希望完成治國平天下的大志。我認為他還有另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這是心魔。
這事要追溯到儒家元聖周公旦。武王死後成王年少,周公旦攝政。周公實施《禮記》,除明細官吏職責,還強調以君王為中心的君臣禮儀。這乖離了文王和太公以人民為中心的樸實思想內涵,不過他仍然宣揚文王的仁政和道德修養。
周公攝政的政治影響力確定了儒家在周朝的正統地位。春秋時期也叫東周,所以社會主導思想當然延續儒家思想。
然而從齊桓公用管仲,秦穆公用百里奚到孔子同時代的強國吳國用伍子胥和孫子,以及越國用范蠡,這些全才名相大都傳承姜太公的齊國黃老思想。
這也就是說儒家作為社會主導思想的正統地位,在孔子手上喪失了!太公和文王的樸實思想奪回主導地位。這對視立功立德立名三不朽為最高道德標準的儒者,是奇恥大辱!所以孔子無論如何必須奪回儒家的社會主導地位。
要如何落實呢?所以他必須找一大國當宰相。在孔子周遊列國期間,強國是吳國和越國。勢微的大國有晉宋楚齊,前三國孔子都只是路過,他唯一見到的是齊景公。
齊景公問為政之道,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又說:“善用財力,杜絕浪費,”比較抽象。
景公卻頗為欣賞。晏子說:“儒者能言善辯,不能約束以法。高傲自負,不能駕馭。重視喪禮,傾家蕩產。不務生產,只會遊說求官,卻不能處理國事。自文武王,周公去世,周王室已衰微,禮樂已淪喪多年。孔子卻刻意講究儀容服飾,制定進退上下快慢的禮節規矩。繁文縟節,幾代也學不完!一輩子也弄不清楚。用於改革齊國禮俗,不合適。”
景公認同,不用孔子。我不是孔子,如果我是他,不會周遊列國。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實質上就是孔子為什麼要周遊列國的問題。在後人看來,孔子周遊列國,說上100個理由都不為多。
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可以算得上政治家,何以成名?不是自封的,是後人公認的,他的思想不是從書本到書本,而是理論聯絡實際的結果,是學思踐悟,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迴圈往復以至無窮的認識規律。
培育品德、精神,獲得經世致用的學問都離不開社會實踐。孔子的社會實踐,體現在周遊列國中。此“遊”,不是今天的考察、參觀、出訪那樣簡單和容易變味。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期間,歷經艱苦,甚至於險些喪命,雖然未得到諸侯的任用,但仍然樂觀,堅持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我到覺得孔子周遊列國,類似《西遊記》的西天取經。兩個團隊都是為了取經、修行、降魔,都歷經磨難,只不過,一個取的是佛經,一個取的是經世致用的學問,一個是入佛修煉,一個是入世修養,一個降的是人間的妖魔,一個降的是人性的心魔,一個經歷的磨難註定是81難,一個經歷磨難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孔子如此執意周遊列國,其意義重大。我認為包含有教學、做學問、修身、入世的多種初心。
針對教科書少、資訊量小、內容趕不上形勢,要達到孔子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為學要求,必須面向社會和未來,這恐怕是最早的“開門辦學”。
要達到教學互動,要開展教學研究,要想學生在仁德與才能上全面發展,得圍繞“入世”這個教學主題,“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透過考察學生的言行,做到察人有術,這恐怕是最早的“因材施教”。
由於畢業不包分配,那就得主動上門推銷自己,這恐怕是最早“雙向選擇”。
三人行必有我師,只有走出學堂,不死讀書、不讀死書,不浮躁,不急功近利,才能培育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才能用一生來追求真、善、美,追求理想的社會。周遊列國的初心,恐怕又是最早的“為誰讀書”的教育思路。
陸游在《東夜讀書示子聿》中一語破的 :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類似這樣心得的,還有清代錢詠《履園叢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難怪現在很多事情,都還在途中,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