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俠影視

    樓主好,大家好,我是雲不行,老行。

    假如諸葛亮跟司馬懿一樣長壽,繼續北伐能成功嗎?

    老行認為不能,即使再多活100年也不能。

    為什麼?

    主要因素在於以下幾點:

    1,諸葛亮個人能力雖然很優秀,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蜀國是要什麼沒什麼。

    諸葛亮在軍事上,雖然說他也屬於頂級軍事人才之一,但單講軍事他也只是中等水平。

    反觀北方的司馬懿,那就是軍事人才中的頂級人才了。

    另外當時的曹魏雖然沒有達到以一抵二,但是一對一,誰也不是曹魏的對手。

    所以諸葛亮數次北伐,都沒有討到什麼便宜。

    2,蜀國國力問題,蜀國是三國最弱小的一個國家。

    地處西南,人口少,經濟實力不行。

    打仗嘛,需要有錢有人。

    而蜀國只有諸葛亮肯定不行,其他方面要等同才行。

    3國的位置決定了它難以成功。

    偏居西南,俗話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交通不便,也就意味著運輸不便。

    沒有後勤補給也難以取得大規模的勝利。

    如果荊州不丟的話,還是有可能的。

    可惜沒有如果。

    4,蜀漢才凋零,蜀漢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當年跟隨劉備的五虎上將都是老的老死的時候。

    年輕一輩的青年才俊不多。

    僅僅依靠諸葛亮一人支撐是不行的。

    尤其是當諸葛亮死了後,蜀國沒多久就投降了。

    @雲不行

  • 2 # 甲申十七年

    諸葛亮出生於181年,如果能想司馬懿一樣活到72歲的話,是253年。

    如果他能再堅持一年的話,等到254年,其實是北伐成功的唯一機會。

    254年,司馬師廢掉了曹芳,立曹髦為帝。同年,淮南的毌丘儉、文欽叛亂,起兵反抗司馬師。司馬師去平叛,被文欽的兒子文鴦驚嚇,平叛成功後在許昌死掉了。

    這是司馬家最危急的時刻,一方面曹髦不動聲色的分化司馬師的力量,另一方面司馬師突然死掉,一時權力真空,而司馬昭險些被收回權力。

    這才是高平陵之後唯一動搖魏國國本的事件,司馬昭的過渡是非常步步驚心的,事情的走向就是由一兩個人偶然的決定所規劃的。

    而司馬昭繼承了司馬師的政治遺產後也面對曹髦一天比一天厲害的攻勢,他們雙方必有交手。而在真實的歷史中,他們在淮南三叛後確實圖窮匕見了。

    這正是《隆中對》中所提到的“待天下有變”,如果這個時候蜀國還保有荊州的一部分,諸葛亮自己出宛洛,主力部隊出進攻雍涼,在司馬家權力交接不穩時,是蜀國統一全國的唯一一線機會。

  • 3 # 蘭陵不算黑

    顯而易見,不會成功,三國後期諸葛亮能守住西蜀那一畝三分地,也算是功成名就了。我們從幾個方面具體聊一聊。

    國力,國力,國力,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三國時天下十五州,曹魏佔據著中原和荊州部分地區,共計十二州,東吳佔有四州,而偏安一隅的西蜀攏共只有荊州和益州這二州,西蜀綜合國力即使是在頂峰時,人口不過一百多萬,此二州中,荊州的戰略位置比漢中更具優勢,並且荊州一帶物阜民豐,如果荊州不丟,還尚有成功的可能,荊州一丟,西蜀只靠一個益州的力量輸出,滅亡是早晚的事情,即使是有蜀道天險作為天然屏障,不過是延緩了這一過程。

    再者,後劉備時期的蜀中人才凋零尤其厲害,當然這其中原因有劉備夷陵大敗,霍霍了相當部分年輕一代的將官,另一重要原因是諸葛亮組建的劉禪集團頂層人物構架結構,基本都與諸葛亮的人設三觀相符,做事謹小慎微型,唯一具有冒險精神的魏延還始終不被諸葛亮信任。諸葛亮這種做事風格所選擇的人才晉升制度,影響並佔據了西蜀大部分時間,治國尚可,打仗就不同了。以至於後來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

    最後再說明一點,可能會有一些諸葛迷噴我,諸葛亮治國安邦確實厲害,可比管仲之類良相。但是行軍打仗這方面,水平確實不怎麼樣,甚至不如劉備。劉備可是戰場上一老狐狸,不過最後怒氣衝破了腦袋,被陸遜燒了屁股。諸葛亮數次北伐,一路均是穩紮穩打,過於穩重,也是缺點。最有翻牌機會的第一次北伐,因用人不當,致使馬謖丟街亭,也曾拒絕魏延“子午谷奇襲”計劃。所以司馬懿只一招我死守不出就能耗死你。

    由此看來,即使諸葛亮五丈原擺“七星續命燈”續命成功,他還是搞不過司馬懿。一個瘦弱之人想憑靠巧力打敗一魁梧漢子,何其之難!

  • 4 # 矇昧中的覺醒

    個人認為,不能成功。

    我認為蜀漢割據一方已經非常不錯了,想要更進一步難上加難。我們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地形

    蜀國地處益州,易守難攻,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益州相當於現在的四川、貴州一帶,地形多山。

    大部隊想要進入益州非常困難,秦國滅巴蜀是採用當地人帶路,小股部隊縱深直插蜀國都城從而一舉滅國;劉備進巴蜀水路兩線並進,加之劉璋配合,劉備輕而易舉的佔據益州。

    人口、資源

    成都是益州首府,產蜀棉,當時列為皇帝貢品,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

    秦漢時期成都的商業十分發達,秦朝的時候成都就已經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之一。

    但是東漢末年,天下動亂,商業賺不了錢,同時益州糧食只能自給自足,劉備進益州時帶了十幾萬大軍,都是青壯年,諸葛亮沒辦法實行了軍屯。諸葛亮就是憑藉益州商業興盛幾百年的積累,六出祁山,北伐曹魏。

    蜀國如果還佔據荊州的話,想要北伐成功還有一線機會,但是荊州被吳國奪走,也因此蜀國討伐吳國,蜀國精銳盡失。

    人才

    當時曹魏已經統一中原,加上君主賢明,人才都投靠曹魏,沒有外來人才投靠蜀國,單單靠益州一地自給,當然不夠,隨著蜀國老一輩大將謀士的凋亡,蜀國的破滅不可避免。

    內部矛盾

    因為劉備是從幽州一路南征北戰最後割據益州,所以他手下大將謀士南北各地都有,所以就有了抱團取暖的行為。

    蜀國主要分三大派

    益州派,都是益州本地人,後來加入蜀國的。比如法正等。荊州派,劉備借荊州佔據荊州後來荊州被吳國奪走,荊州人只能抱團取暖。比如魏延、黃忠等。散人派,南北的各個州都有,單個實力沒有其他兩州勢力大。比如馬超、馬岱等等。

    最明顯的就是諸葛亮死後,沒有人壓制矛盾,魏延被人陷害而死。

    總結

    我的看法就是諸葛亮就算長壽,也不可能北伐成功。

    蜀國內憂外患相信諸葛亮也能看到,但是他沒有辦法,對外多次征戰也是緩解內部矛盾的一種方法。諸葛亮每次北伐損失很小就是證據。

    所以諸葛亮沒有北伐成功,只能說是時世不在諸葛亮身上,與其他無關。

  • 5 # 朐陽外史

    不能成功,蜀漢政權以復漢室天下為己任,連年窮兵黷武,國家經濟得不得發展,生產落後,怎麼去跟強大的魏軍鬥,諸葛亮非神,演義中誇大他的智慧。

  • 6 # 雲不出

    諸葛亮和司馬懿多次交手,雖勝多敗少,但在司馬懿採取防守的策略下,諸葛亮也無奈何。計謀再好也需要實力。諸葛亮因為蜀國軍力不足,損失不起,所以不敢行險招。蜀國國力軍力大傷,一個是關羽失了荊州,國土減少一半,並使蜀軍不能東出。二是劉備徵東吳損失50萬主力,把蜀國一舉帶入危局,導致諸葛亮能動用的兵力和將領都不足。蜀中無大將,趙雲年邁,魏延不敢大用,一個張郃蜀將都無法抵擋。因此諸葛亮北伐是強徵,很勉強。但不徵也不行,劉禪非強主,耽於享樂,偏安一隅也不能長久,守不住。諸葛亮不過代劉禪賭一把,賭贏了佔據陝西一帶,相當於以前秦國故土,如此進可攻退可守,才能重回三國鼎立的態勢,蜀國才有自保之力。

  • 7 # 馨悅經典

    不能,其實這個在《後出師表》已經說明了: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我們姑且不論這個《後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所作,但是卻把蜀國的處境寫的淋漓盡致,那就是伐不伐都是滅亡!諸葛亮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一生為了匡扶漢室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我國曆史上忠臣與智者的傑出代表。諸葛亮治國理政能力出眾,善治國,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軍事上也有所建樹,他輔佐蜀漢定鼎荊、益,平定南方,多次北伐中原……

    諸葛亮一生進行了多次北伐,基本上是無功而返,之後姜維也是數次伐魏,可仍然改變不了蜀漢滅亡的命運!

    諸葛亮的對手以及後世把他看的很透:

    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孔明有立功之志,而無成功之量;有合眾之仁,而元用眾之智。故嘗數動其眾而亟於立功。功每不就,而眾已疲。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相比於他的治國理政能力差的太多了,諸葛亮的幾次北伐相比於姜維的數次伐魏,戰績還不如姜維……

    所以即使沒有益州疲弊等因素,即使諸葛亮在世,在強大的曹魏面前,在他的老對手司馬懿面前,仍然完成不了北定中原、匡扶漢室的目標!

  • 8 # BJ黃金海岸

    諸葛亮基本不會成功,不會三分天下未可知。因為蜀國和魏國實力懸殊,諸葛亮連年北伐,國力衰減,國內空虛,外強中乾,資源被消耗殆盡,而已又不休養生息。司馬懿會隱忍,儲存實力,休養生息,作長遠打算。

  • 9 # 論道交友

    很難講。一般不會,但這意味著司馬懿死後諸葛亮再活30年,誰知道呢?也許能,因為司馬懿後面一薦不如一薦。也許更不能,因為諸葛亮會越老越謹慎。

  • 10 # 螞蟻傳統文化

    假如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時曹魏不用司馬懿為主帥,而用大將張頜來抵禦結果會怎麼樣呢?從全面來考慮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張郃的戰術和司馬懿的戰術不一樣的地方有三處,第一處是戰事剛開始的時候,司馬懿率領大軍從長安出發。

    張郃想要分兵駐守雍、郿, 有些人可能覺得第四次北伐如果張郃統兵很可能會全軍潰敗,而張郃分兵到雍、郿兩地,就削弱了曹魏整個軍隊的實力。但是要看分多少兵過去,你分了半個軍隊過去駐守,這肯定削弱了跟諸葛亮主力對峙的力量,但是如果只是分一隻偏師,一萬人左右的部隊,就不會對正在跟諸葛亮對峙的主力造成影響。不可能就因為分出這一小支軍隊而導致整個戰局的潰敗。

    而雍、郿也不是整個戰役的主戰場,這隻小部隊就一直駐守在雍,郿這兩地,張郃用兵善於應變,不拘泥,一旦諸葛亮的主力大軍在祁山被發現,張郃肯定會調這隻小部隊過去支援。

    所以司馬懿和張郃這次分歧,司馬懿是正確,而張郃錯誤的。司馬懿的跟跟諸葛亮決戰,不可能分兵出來,要分兵駐雍、郿這兩地,確實是削弱了魏軍在祁山的主力力量。但這次分歧我們就推斷出曹魏軍會在祁山敗北,這是不正確的。如果曹魏軍是要和諸葛亮在祁山決一死戰,那兵力當肯定是越多越好。而張郃戰役剛開始就沒打算將諸葛亮這支大軍一舉擊潰的想法,而是隻要保持祁山方向的魏軍可以盯牢諸葛亮主力就可以了。

    張郃對西線戰場瞭如指掌,他的戰略思想就是徹頭徹底防禦,等你諸葛亮大軍糧儘自然就會退兵去,不退隊就可能導致全軍覆沒是諸葛亮承受不起的。對於司馬懿來說,他是剛調過來,對西線蜀軍沒有很深的瞭解,想速戰速決急於決戰。

    由於第一次的分歧導致第二次張頜和司馬懿的分歧,第二次分歧是張頜建議司馬懿跟諸葛亮的主力大軍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可以使諸葛亮不能專心攻城,又能威脅到諸葛亮給祁山守衛部隊一定的信心守城,讓他們知道援軍就要過來了。張頜又建議分出這一小支軍隊騷擾蜀軍後勤。

    而司馬懿並沒採納張頜的建議,而是把大軍開到諸葛亮軍營陣前,登山掘營擺出一副決一死戰的陣勢,就是不進攻,而這樣就導致軍營諸將很大意見,既要進攻了又怎麼不進攻又防守起來了,你司馬懿會不會打戰?而司馬懿自己都拿不定主意,被軍中將領這麼一說,就開始攻打蜀軍營地,結果大家都知道,司馬懿滷城慘敗。

    到第五次北伐時,司馬懿就變的謹慎多了,採用張頜的防禦戰術,與諸葛亮在五丈原對峙,拖垮諸葛亮,派兵偷襲諸葛亮後方,取得一些勝利。所以說第二次的分歧,張郃的戰術是正確,司馬懿是錯誤的,而司馬懿在慘敗後也吸取了教訓,實行防禦的戰略,最終取得勝利。而第三次張頜和司馬懿的分歧是諸葛亮退軍時要不要追擊?而這次追擊曹魏是損失大了,結果是折損大將張頜,因小失大。

    所以假設第四次北伐曹魏軍主帥是張郃,肯定是採用跟第五次北伐伐一樣的防禦戰略,諸葛亮也只能糧草不濟退兵,張郃戰死也許不會發生的。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如果張郃沒有戰死,很有可能依然是張郃統領大軍,而戰爭結果和司馬懿領軍差不多。換成是郭淮,結果也和司馬懿領軍差不多,北原和陽燧兩次挫敗諸葛亮進攻皆為郭淮之謀,即使司馬懿未被曹叡起用,曹魏西線有張郃,就算第五次北伐時張郃已經戰死,曹魏西線戰場仍有郭淮,曹魏人才是在是太多了

    算來算去諸葛亮依然沒有什麼勝算。當時蜀地路途遙遠,轉運困難。蜀軍好幾次沒有敗給曹魏,而是敗給了糧食。曹魏也是準確的發現了對手的弱點,堅守不戰,蜀軍沒什麼好辦法。每次出兵一旦退路被斷那就是滅頂之災,所以諸葛也不敢過於冒險。而曹魏西線的整體形勢要好於司馬懿負責時的,既不會出現滷城之戰,張郃也不會戰死。

  • 11 # 講史詩

    從大局勢上來講,首先我認為歷史不會因為一個人改寫,諸葛亮也封不了神,如果假設成立很大機率會加速蜀國滅亡,促進大統一時代的到來。

    為了方便書寫,魏國和晉國下文中不做區分,統稱為魏國。儘量不列資料,優先考慮大局勢和方向性。

    魏國充滿優勢

    諸葛亮多次北伐可以說沒有什麼實質性進展,有人說是窮兵贖武,但是我不這麼認為,根源是因為有個尷尬的局面無法破解。北方一直是政治經濟的中心,魏國佔據大約10個州,當時州雖然不是根據人頭劃分的,但是可以從側面表現出人口的大致多少,當時的蜀國只有一州之地,魏國由於前期的戰亂較多導致人口急劇下降實力受損,但是隻要休養生息,很快就會恢復。尤其是魏國的屯田政策,對於後勤的幫助是極大的,對於人口恢復非常有益。

    也就是說,時間是傾向於魏國的,蜀國要想破解這個僵局,要麼現在就開打,要麼等魏國自毀長城。很顯然這兩個方式都不好,但是如果執行了還有一點希望,不執行就只有死路一條了,其實也是一直都在執行。

    相對於魏國一直應對的遊刃有餘,防守戰有很多的相對優勢是攻擊者很難具備的。戰場的地理環境本來就複雜,防守者佔據地利優勢,補給線很短且大後方資源充足,魏國本來人就多對於消耗的承受能力遠大於蜀國,且不說進攻方一般都是吃虧的,別說一換一了就算是一換二蜀國都不能換啊。進攻城池你還指望比守城的犧牲少嗎?到了平坦的地方你指望這些步兵跟魏國的騎兵打嗎?

    蜀國內憂外患

    蜀國內部也是分派系的,諸葛亮是荊州派的代表人物,現在又獨攬了大權,荊州派結合益州派的領路黨平定了益州,沒有給益州人民來帶任何好處,反倒是劉備先帶來了戰亂,然後劉備為了緩和經濟壓力不斷壓榨,封賞功臣可謂是論稱分金啊,國庫空了就只能.....

    從這方面來講,益州派是對荊州派有很大意見的,好處全拿了,實質性的事情卻沒有做多少。此時的荊州派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功績來證明自己,穩定民心。而諸葛亮又是大權在握,處於風口浪尖上,不得不對此表態,位置真的很尷尬。

    大致說明一下這裡的派系,劉備從荊州帶過裡的原班人馬被稱作荊州派,,諸葛亮和龐統是典型的荊州派,包括之前北方帶過來的張關趙也可以稱作荊州派,平定益州是依靠的荊州派和帶路黨,帶路黨的典型代表是法正和張松,其實帶路黨也算作益州派。益州派主要支援和平發展,荊州派主張收復中原。

    所以說北伐這件事情的重要願意之一就是緩和內部矛盾,但是這件事情就像是吃了毒品一樣停不下來了,諸葛亮的威望太高,益州派很難撼動同時面對荊州派的積極表現又只能默默支援,可是逐漸發現出力的是益州百姓,受苦陣亡的也是益州百姓,實質性的功績依然是看不到,逐步對北伐失去了信心。諸葛亮死後,荊州派的勢力就被削弱了很多。

    這也正是諸葛亮死後姜維難以組織起大規模北伐的根本原因,但是劉禪也不能反對,因為人家是為了自己打江山的,並且姜維忠心上是完全可靠的,作為領導又不能一巴掌把人家的積極性打的一點不剩,不然以後還怎麼指望人家幹活,其他人看了怎麼想,所以還是要小小的支援一下的,所以之前的北伐是豪賭,姜維接手後就變成了小賭。

    究竟是豪賭的好的呢,還是小賭的好呢。就上述的資訊還不好說,但是可以確定一點的是小賭的是沒有任何希望的,豪賭的希望有多大呢?

    魏國矛盾無礙

    我們看看魏國的內部矛盾就知道了:魏國是有很多內部矛盾,相對於蜀國來講是矛盾大了去了,蜀國的兩個派系誰也不可能完全吃掉對方,但是魏國是會有這種現象的,比如司馬家族就將皇位取而代之,但是這些矛盾是否能夠達到自毀長城,從而讓來豪賭的諸葛丞相有機可乘的嗎?

    答案是:不可能。

    魏國出現內亂的時候,姜維都快成了奔喪大隊的隊長了,死了人就來道賀,內部有矛盾也不缺席,吳國也這樣做過,從這一點來看魏國算是最厚道的了。但是魏國還是足夠強大面對這三種現象,向來是壓制一個拖住一個然後吃掉一個。姜維的北伐更是沒有存在感,魏國組織過大規模救援嗎?,主力部隊根本沒有參與好不好,赤裸裸的藐視啊。

    魏國的政治“交接”是自上而下的,相對比較平和。根源在於沒有底層人民是不願意打仗的,士兵尤為反感內戰。中學課本上就講過封建王朝定期更替的根本原因在於土地兼併,土地兼併的結果是農民沒飯吃,從而觸犯了底層人民的根本利益,底層人民剛從水深火熱的大規模戰亂中緩過來,對於內亂的反感情緒強烈程度尤為可知。

    魏國的政變中,底層人民的利益是沒有受損的,所以自下而上的全國大規模反抗是不會出現的。

    就以淮南三叛中的最後一叛來說,說起來聲勢浩大,還有吳國接應,短短几個月就結束了。叛亂的諸葛亮的堂兄弟也是之前平叛的,他真的不知道司馬家族將來會篡權嗎?,而且是分撥分批次相應,其實就是不確定的表現,為什麼猶豫?側面反映即使是上層反抗的意識也不強,也不是太想打,不是鐵了心要維護曹家政權的利益的,反抗的這樣了沒反抗想的就是跟著誰無所謂了。

    當然從政治角度分析倒也沒什麼,畢竟自己什麼都不用做利益沒有受損,大多數人認為沒有反抗的必要,都想平平安安的過好自己的日子,都是從戰亂裡面出來的,感覺這樣戰鬥沒有什麼意義。都是政治家談什麼人品,被夸人品好的政治家一般都是在被人侮辱政治水平差。

    從這一點來看,上層領導也沒有像樣的帶節奏的,魏國的根基是沒有收到動搖的。

    同樣魏國針對北伐準備的也是很充足的,防守的也是很穩固的,假設真的兵行險著蜀國主力折損在北伐之路上,基本上蜀國的命運就終結了,鄧艾鍾會的伐蜀之戰中也是有吳國的“輔助”的。

    時間的傾向性

    魏國佔據的土地面積大,重點是佔據著黃河中下游平原土地肥沃,四川的糧產現在還比不上河南省,吳國的地盤更加是人煙稀少,更不要說當時開發程度最高的是中原地帶了,這對於農耕文明來說太重要了。

    人力資源和人才資源是相關的,人才是按比例出的,其實人口密度和經濟狀況也是相關的。人口密度大有利於教育和學術交流,閒人才更有可能變成賢人。經濟發展有飯吃才會長得壯,要是沒飯吃想長得人高馬大是不可能的。

    蜀國前期吃了北方的人才轉移的紅利,比如:諸葛亮——山東、關羽——山西、法正、馬超、馬岱——陝西、張飛、趙雲、劉備——河北、魏延、黃忠、鄧芝、吳懿、吳班——河南、姜維——甘肅,人才的成長和環境是有相關性的。

    當時北方戰亂比較嚴重,人口損失慘重,只要給時間發展,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什麼都沒用。

    總結:歷史的大規律不是一個人能夠決定的中國歷史大規律是南下統一而不是北上統一,北方政權佔優勢。魏國國土面積大,經濟人口等多方面資源佔據絕對優勢,打仗就是打的資源,魏國佔優勢。蜀國的地理防守優勢,本身也是進攻劣勢,進攻是後勤壓力極大。進攻本來就是就是吃虧活,從大局出發最重要的一點是拖不起,其次從諸葛丞相的政治立場來看有需要戰爭來轉移政治矛盾,本身打的就很無奈。諸葛丞相的軍事水平真的沒那麼厲害,陳壽老家就是蜀國的評價還是比較中肯的。越往後拖成功率越低,之前難打後面就更難打了。

    就像二戰時期的太平洋戰場一樣,日本前期打的那麼好,可是還是耗不起,美國就算是一隻節節敗退可是戰艦數量還是增加的,不僅僅數量上增加,人家還有武器不斷升級換代呢,但是像日本打贏了還是在吃虧那還怎麼打,但是又不得不打。

    所以我認為如果諸葛丞相一直活著並秉持這樣的戰略,一定會加快我國的統一,因為會提前吧蜀國掏空,進而給魏國更多的機會,蜀國被滅之後吳國的長江天險就沒有用了。大統一是時代會提前到來,可惜完成統一的不是蜀國,因此我非常不看好指望對手犯錯的戰爭。

  • 12 # 硬核歷史ABC

    不可能。

    諸葛亮(181年—234年),司馬懿(179年—251年)。諸葛亮比司馬懿小2歲,活了53歲。司馬懿比諸葛亮大3歲,活了72歲。司馬懿比諸葛亮晚死了17年。

    即便是諸葛亮也活了七十多歲,北伐也不會成功。主要原因:

    1.蜀漢的實力和曹魏差距太大;

    2.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等人太厲害了;

    3.諸葛亮的政治胸襟和謀略遜於司馬懿。司馬懿之所以在諸葛亮北伐中取守勢是因為諸葛亮在蜀漢一枝獨秀、一言九鼎,司馬懿在曹魏是最高權力集團中間的一員。

  • 13 # 使用者9684969430364

    絕對成功不了。戰爭是拼經濟,拼後勤。魏吳蜀三國,蜀國最弱,連吳國都勝不了。如果把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位置對調,諸葛亮率魏國大軍征戰,早就三國一統了。

  • 14 # 北風吹戰鼓擂

    機率很小!

    司馬懿可以說是諸葛亮一生的宿敵,諸葛亮六出祁山,是建立在東和孫吳的基礎上。而六次出征全都以失敗告終,其中最接近成功的便是上方谷伏擊司馬懿,奈何天公不作美,只留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哀嘆!

    諸葛亮和司馬懿,就是當世的矛盾之爭。諸葛亮運籌帷幄,算無遺策,數次北伐卻屢屢被司馬懿化解。即使諸葛亮沒有英年早逝,蜀漢還會沿著接下來發生的事一路走下去,後主不思進取,蜀漢國力空虛。我們知道,在蜀漢後期,諸葛亮軍中已經沒有堪當大任的帶兵將領(一個姜維遠遠不夠),以至於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窘境,而魏國卻是有鍾會、鄧艾等人才輩出。相比之下,諸葛亮並沒有鮮明的優勢。而對抵禦東吳這個定時炸彈,諸葛亮的蜀漢,卻比強勢的魏國所面臨的風險更高。

    所以,諸葛亮強勁之矛,很難刺穿司馬懿堅固之盾。即使諸葛亮僥倖北伐成功,最後蜀漢和曹魏也只是兩敗俱傷,白白給了東吳漁翁之利!

  • 15 # 禪心劍氣7

    就算諸葛亮活著年歲長也不可能改變蜀國的現狀,只能起到延緩滅亡而已,別忘了司馬懿人稱冢虎論軍事和智謀並不比諸葛亮差,而且兩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差的太多,打仗其實就是打的經濟,蜀國滅亡是早晚的事。

  • 16 # 一品宸光

    諸葛亮即使能長壽,蜀國北伐的勝算依舊不大,首先蜀國軍事人才匱乏,國中堪用的大將不多,國土面積狹小,加上連年北伐,民生等國內經濟已是吃力,好比蛇吞象!還有國內的賢臣選拔及任用沒有的龐大的體系支撐,靠的全是諸葛亮的個人能力為主!

  • 17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假如諸葛亮跟司馬懿一樣長壽,繼續北伐能成功嗎?不可能!

    諸葛亮的生卒年是公元181年—234年10月8日,得壽53歲,司馬懿比諸葛亮晚2年出生,生卒年是179年—251年9月7日,得壽72歲。

    為什麼差不多時間出生,但諸葛亮卻比司馬懿短命,原因就在於諸葛亮在蜀國太重要了,重要到幾乎無法替代,肩上扛著重大的擔子,而他的手下並沒有足夠的官員幫他分擔,導致諸葛亮在蜀國幾乎是大事小事一把抓。

    司馬懿曾向蜀漢使者詢問諸葛亮的睡眠、飲食和辦事多少,不打聽軍事情況,使者答道:“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責罰,都親自披閱;所吃的飯食不到幾升。”司馬懿告訴人說:“諸葛孔明進食少而事務煩,他還能活多久呢!”

    日夜操勞,吃得又少,長期屬於亞健康的狀態,最終積勞成疾,諸葛亮終究還是活不長命。

    諸葛亮北伐

    而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出兵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歷經7年。

    如果諸葛亮長壽,還是會繼續北伐,當然一方面是為了逐鹿中原,光復漢室,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鍛鍊將領,儘快培養出可造之材和接班人:“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皆數十年之內,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當何以圖敵!”

    畢竟戰爭才是培養軍人最好的老師。

    同時諸葛亮還有個目的就是勞其師、疲其國,畢竟打仗要徵發軍隊,當時的曹魏政權儘管掌握著中原最富庶的地區,但東漢末年中原地區連年戰爭,大量百姓跑到了南方戰亂較少的地區,導致中原人口大量流失,而曹魏政權要抵擋蜀漢的進攻就要從很遠的地方發兵。

    而且曹魏當時實行世兵制度,就是把召募來的職業兵另立戶籍,以其家屬集中居住作為人質,並令其世代為兵的制度。如果士兵陣亡,他老婆要馬上改嫁,快點跟其他士兵生小孩。這種制度使得發兵的成本遠遠高於蜀漢,而且也容易引起士兵不滿甚至是譁變。

    不過結果還是一樣的,不會成功。第一次北伐後,曹魏的重點防禦物件從原來的孫吳變成了蜀漢!魏蜀兩國之間的險要關隘,曹魏皆加強防禦,並派出大將把守(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時候,就被陳倉守將郝昭給抵擋住了),當然,那條可以直接攻打長安的子午谷,也被重點把守了。

    當時三國鼎立,蜀漢不可能真的豁出去北伐,因為旁邊還有個孫吳,而且此時孫吳掌握荊州這個戰略要衝,實在太過危險。

  • 18 # 雲清雲

    我是雲清,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假如諸葛亮跟司馬懿一樣長壽,繼續北伐能否成功。

    我認為不會成功,結局不會變化。

    我從易學方面來解釋下這個問題。

    歷史長河中,出現了無數的英雄豪傑,奇人異士。

    有的建功立業,名垂青史。

    有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很多事情看似某個人起了關鍵作用,其實並非如此。

    事情的推動和發展,往往是眾多因素綜合作用的一個結果。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天道法則。

    我想諸葛亮精通易學,這個道理自然是清楚的。

    他知道結局,也明白自己的命運。

    沒有三顧茅廬,也許會有六請諸葛。

    即使他不出山,劉備也會找到另一個諸葛。

    諸葛亮就算身體很好,繼續北伐,中間可能還會產生別的變故。

    結果依然是不會改變的。

    出現這些英雄豪傑是歷史的必然,而這些人是誰確是歷史的偶然。

    在特殊的時空點降臨人間,註定一生不會平凡。

    或成功或失敗,早有定數。

    事情的發展不會因為某人的變化而變化。

    這也就是為什麼易經能夠預測未來的原因。

    我們所處的空間,有我們現在還沒有認知的法則。

    這個法則並不會因我們而改變。

    實在不好意思,我這樣一解釋。關於“假如。。結果會怎樣”的問題全被我坑了。沒有辦法,你問與不問都是這個結果。我說與不說也不會產生變化。你說是吧

  • 19 # 平陽男人601

    一定不能成功!

    諸葛亮到晚年,人性都變了。為了保住自己鶴立雞群,後無來者的形象,誰出頭殺誰!他六出祁山根本就沒有把心放在如何打勝仗上!老天爺看不過才收了他!臨死還設套把魏嚴逼反,殺的名正言順。他再十出祁山也不會成功!心早走了!

  • 20 # 再見無名63282161

    我覺得不能,因為消耗了太多國力,國家難堪重負,北伐太費錢,國家修養不了生息,還有其實劉禪只想做一個清閒國主,所以在一方面肯定也會慢慢培養自已的勢力阻撓北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garam masala可以加到咖啡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