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品鑑三國志

    首先先表明一下個人的觀點,諸葛亮北伐中原一打就是六次,很多文人墨客都在歌功頌德諸葛丞相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中杜大仙為最

    但是本人卻持有不同的意見,諸葛亮在《隆中對》裡說的很清楚其中我認為最關鍵的一條就是“待天下有變”,但是大家都知道諸葛亮首次攻打魏國時天下沒變啊,為什麼還要打,難道是很大一部分人說的坐以待斃還不如奮起反抗,萬一要是成功了呢?

    我覺得並非如此,大家看看三國志或演義都會發現,諸葛亮在北伐中搞掉了多少人,其中官職最大的就屬李嚴了吧(李嚴對與錯咱們不提)也只有戰爭才能讓諸葛亮的位置更加的穩固,更好的把控朝廷。

    馬謖失街亭,諸葛亮沒啥損失的走了。上方谷下雨了,司馬懿走了。空城計最噁心了,雖然司馬懿為此被後人遭了上千年,但是沒辦法啊,是在沒料到諸葛亮他沒走啊。給你留時間了啊,你為啥走的這麼慢~~~~~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為啥這麼寫,我感覺也不全是為了神話諸葛亮吧,北伐中原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司馬懿後來掌權魏國,諸葛亮贏得了千年的美名,二人都成了最大的贏家,當然這都是個人的觀點,如果不幸猜中那麼這將成為人類史上最骯髒的戰爭,就這操行了別說和司馬懿活的一般長,就算活過司馬懿也不中啊

    在一個就是自從陳倉小道被韓信用了之後出蜀就異常的困難了,這也是《隆中對》中為什麼要分兵的原因,可關二爺吧荊州給丟了。也可以說荊州市必丟的,孫權想要,曹操也不可能讓荊州落到劉備手裡,這才有了2人聯合奪了荊州。出兵荊州這一條已經廢了。

    另一個就是天下有變了。魏國各勢力相互牽制,又有諸葛虎視眈眈,那裡有可能出現內亂給他人機會

    所以個人觀點諸葛亮再活100年也是枉然

  • 22 # 夢話春秋

    我最喜歡歷史假如的問題,給人無限想像發揮的空間,就像美妙的音樂,讓人樂而不淫。閒言不多講,我們來表表諸葛孔明與司馬仲達。

    一部三國史,火燒赤壁前是曹操的天下,火燒赤壁後是諸葛亮與司馬懿平分秋色。

    讓人可惜的是,諸葛丞相早逝,累死在五丈原,真是出師末捷身先死,一代名相就這樣鞠躬盡瘁。假如上天讓我們諸葛丞相活得像司馬仲達一樣長壽,他的北伐事業能完成嗎,他能統一中國北方嗎,能完成先主遺願嗎。

    從章武三年春,諸葛亮平定蜀地南中之亂,然後開始準備北伐。

    公元227年第一次北伐,因馬謖街亭失守,兵敗。

    公元228年第二次北伐,進攻陳倉,因糧食跟不上,撤退。

    公元229年第三次北伐,進攻甘肅成縣,文縣。唯一成功掠兩郡人民歸蜀。

    公元231年第四次北伐,進攻甘肅天水,因為糧食補給跟不上撤退。

    公元234年第五次北伐,進攻陝西眉縣,這次準備開墾土地,作長期鬥爭,可惜命逝在眉縣附近的五丈原。

    這是他的五次北伐,都以失敗而告終。他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糧食問題。戰爭打的是什麼,除了士兵的勇敢外,還有糧草補給。俗語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蜀漢平原雖然物產豐富,但是自足自給還行,一到戰爭消耗根本就跟不上。而魏曹的這邊山東、河南、河北、安徽、陝西、全是產糧大省。在糧食問題不用發愁,再加上司馬仲達不用遠徙,只要守好城池就行。道路問題。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是李太白的詩,他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唐朝的鼎盛時期,就這樣交通依然困難,可想在三國時,蜀道之難更難於青天。北上,有秦嶺橫隔,東進長江天險加巫山,還有吳國虎視。在崇山峻嶺中,根本無法使用大型的運輸工具,只能靠人工挑擔。可想而知,十幾萬的部隊怎麼吃飯,別說打仗了,自己都餓死自己。攻入魏國,等於進了死地,當地人不會歡迎侵入者。諸葛丞相能不犯愁。人員問題。第三次北伐,取得了一點勝利,就是掠奪兩郡人民回蜀,由此可見蜀地的人員短缺。只能靠掠奪來增加人口。再加上連年的戰爭,人口傷亡很大。冷兵器時代打的就人數優勢,謀劃其次。以少勝多都是少數,歷史才可記載,而大多數都要兵力優勢才能決定勝負。因為人員跟不上,動力就不足,諸葛丞相造木牛流馬來運輸糧食,當然這是技術的革命,但確實是諸葛丞相無奈之舉。

    以上三點,是諸葛丞相必須面對的現實,並且在短時間內解決不了。土地是近用化肥才增產到千斤的,魏時畝產不到二百斤。人口不是一下增長的。進入四川的交通近代才算解決的。諸葛丞相需要活多久呀,才能讓四川人口過億,糧食畝產千斤,用上汽車、火車、飛機。這一切都需要時間,都需要科學技術的提升。諸葛丞相與的北伐成功於否,不是與司馬仲達比壽命,而是比綜合國力。比天時、地利、人和。漢朝已經完成歷史使命,並不是所有民眾都擁護漢朝,再打著恢復漢室正統這是諸葛亮天時不佔。因蜀地狹隘交通不便,還要遠襲魏地,諸葛亮地利不佔。那麼最重要的人和,諸葛亮就佔了嗎。

    人和諸葛亮也不佔。因為蜀國分成三股勢力,一是,本土勢力,原來的益州的官僚。二是,劉璋舊部,包括隨劉焉父子與蜀的老人。三是,隨劉備入蜀的骨幹力量。這三股勢力交織在一起,諸葛亮時刻都在捉肘。諸葛亮處理李嚴案就是為了打擊政治上反對者。說實話,劉禪同志他也是反對北伐,只是他沒有能力與諸葛丞相抗衡罷了。所以諸葛亮最主要的人和也不佔,北伐能勝利呢。他為什麼要北伐,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不能展開,只能說為了轉稼國內危機,他在《出師表》中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可見蜀國內部問題很嚴重,所以攻解圍。用戰爭化解國內各種矛盾,是治國的一種策略。他就為不斷的北伐,沒有戰爭也要創造戰爭。

    以上我的分析,我的結論如下。假如諸葛亮活的比司馬懿壽命再長,他的北伐也成功不了,因為困境如此之多,都沒有能力去解決,國內支持者又佔少數。他的北伐只是為了蜀國的治理,是一種治國策略,北伐不重點,重點是怎麼能讓蜀國活下去。這他主要考慮的。大家可以討論一下,歡迎交流。

    參考書目《三國志》《品三國》易中天著

  • 23 # 十三哥喂

    成功不了。

    首先諸葛亮和司馬懿一樣都是歷史人物,但是更多的人是以《三國演義》為基礎來看待諸葛亮的,而《三國演義》明顯的神話的諸葛亮的能力和地位,真正要讀這段歷史,還得去看《三國志》

    即便是從演義看,諸葛亮北伐也不會成功,而且攻勢只會越來越弱,畢竟戰爭是拼國力的,蜀漢國力孱弱,後期人才凋零,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以攻為守也是不得已為之,虛火罷了。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賭博,拼運氣罷了。

  • 24 # 天香引

    諸葛亮那麼厲害,幾乎跟誰打仗都能贏,那蜀漢為什麼最後還是滅亡了?答案很簡單,因為蜀漢的人口少、耕地少、財富少,和曹魏的國力根本不能相比,所以無論多麼厲害的人帶兵,最終的失敗都是必然的。

    亂世的主題是戰爭,天下格局的變化主要由戰爭導致。這就給人一種感覺,好像決定天下大勢的是那些馳騁在戰場上的武將和謀士。這個想法是錯的。對於戰爭,容易引起我們興趣的是戰爭中的各種計謀。因為戰爭這件事是人類破壞級別最高的行為,除了物理規則外,它不用遵守任何規則,任何手段都可以嘗試。所以戰爭中人類使用過的計謀千奇百怪,花樣迭出。有很多平時異想天開的想法,人們都在戰爭中嘗試過。戰爭又是關係到生死存亡的大事,每個參與者都押上了身家性命,因此人類毫無保留地把一切能力都投入到戰爭中,使得戰爭成為人類高智商的演練場。總而言之,戰爭中的計謀非常有意思。好比看《三國演義》,奇計百出的諸葛亮引起讀者極大興趣,看諸葛亮如何一次次以少勝多,逆轉戰場勝負。

    但是計謀其實不是最重要的。決定戰爭勝負的,絕大多數時候都不是軍師的計謀、主帥的能力、武將的英勇,而是國力。個人的謀略可以影響區域性戰爭,比如一個超級厲害的軍師,可以靠一個計謀用幾百人打敗幾千個敵人,取得一次輝煌的勝利。但是,計謀並非戰爭常態,第一次成功之後,第二次使用未必還會成功。國力強大的一方就算區域性吃虧,還可以靠源源不斷的補給淹沒對手。你用計謀多消滅我幾百人,我就多補充幾千人、幾萬人,只要大戰略上不出問題,勝利的一定是國力強的一方。有沒有靠一場計謀、一個謀士決定勝負的戰爭呢?有,但是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太少了。正因為這些戰例數量少、戲劇性強,所以它們才會被當成傳奇,被人們翻來覆去地提起。

    以秦趙兩國之間的長平之戰為例,我們一開始最容易關注的是趙括“紙上談兵”的典故。好像長平之戰打敗了,全是由於趙括是個蠢貨。其實,趙括本人並非毫無經驗的指揮官。趙括在長平之戰中雖然犯了指揮的錯誤,但趙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國力不夠強盛。長平之戰是秦國和趙國的生死決戰。戰爭一共持續了三年,打到最後,兩個國家都拼出了全部的家底。趙國傾全國之力,派出了所有能動用的軍隊,秦國則在情急之下把一個郡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拉上前線。最後,是趙國國力支撐不上了,才輸掉了整場戰爭。秦國的勝利不是偶然。秦國不是單單打敗了趙國,而是打敗了全天下的諸侯。偶然不會讓秦國一而再再而三地獲勝,是因為秦國的國力遠遠超過了其他諸侯國,才讓它最終統一了天下。

  • 25 # 天空昊主

    歷史經不起太多的假如,每一場戰爭的勝負,其背後都形成了一種規律。老蔣多麼想假如一次!但是,這不可能的。諸葛亮已經把自己弄得油盡燈枯了,司馬懿絕不會拿自己的生命做賭注的,至於天下分合,還得看老百姓的最終選擇,絕不是曹劉爭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garam masala可以加到咖啡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