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付凱91458867

    包拯一生當中擔任職務很多,從縣令、監察御史、到權知開封府、御史中丞,最後官做到三司使、樞密副使。

      在這些官職之中,最為有名的當然是權知開封府。所謂“權”就是代理,“知”就是管轄,也可以理解為擔任。即開封府代理知府。在宋朝,開封又被成為汴京,乃是一國首都。因此,權知開封府就是代理首都市長。

      開封府知府是個從二品官。權知一般來說要低一級,三品左右。包拯除了差事之外,還有一個職銜很出名,即龍圖閣大學士,故包拯也經常被人成為包龍圖。其實,在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龍圖閣大學士,只有龍圖閣直學士。

      在宋朝每個皇帝去世之後,都會設立一個閣,來存放這個皇帝生前的一些圖書、詔令等等。最早的閣是天章閣,是存放宋太祖遺物的地方。其次便是龍圖閣,是存放宋太宗遺物的地方。

      宋朝皇帝經常會冊封某位大臣為某某閣直學士,這個直學士,就是在這個閣中上班,看書,寫史。到後來也就成為一種榮譽職銜。

      一般來說,龍圖閣直學士是正三品官員,與權知開封府品階一致。

      在宋朝正三品已經是省部級高官,與明清不同。

      二品已經是宰相級別。像包拯一生擔任的最高官職樞密副使,便是進入了宰執班子序列。在宋朝,文官魁首為丞相,俗稱宰相。宰相之下有參知政事,俗稱副相。武官魁首為樞密使,級別等同宰相,但班列要低一格。樞密副使是樞密院的副長官。

      文武兩套班子合起來稱為宰執大臣。

      因此,包拯一生最後進入了宋朝中樞機構,算是風光無限。不過,在民間小說中,經常說包公是包相爺,這是不符合歷史的。只有出任正宰相,敕封“平章事”,或者帶“同平章事”職銜,才能被稱為宰相。

      在包拯活躍的宋仁宗時期,早期赫赫有名的宰相是呂夷簡,後來是大詞人晏殊,還有富弼、文彥博等。包拯是沒有資格被稱為相爺的。

      至於在歷史上能否出現小說、電視劇當中,向包拯攔轎喊冤這種情節,應該說,幾乎不可能。

      首先,包拯擔任開封府知府的時間很短,也就一年多。在任期間史書只是一筆帶過,其實沒有什麼出彩之處。後來,包拯最為歷史稱道的,是出任御史中丞,連續彈劾了三任三司使,並且最終自己出任三司使。

      也就是說,包拯負責的,並非幫助百姓審案,而是糾察官員風紀。

      另外,在宋朝的各種告狀制度很完善,各衙門各有所思。即便是百姓到開封府告狀,基本上也不會見到包拯。就像如今,小民有冤,也幾乎不會直接找北京市長告狀。

      像其他朋友提到的登聞鼓,也是宋朝的一個創舉。有冤百姓可以擊鼓鳴冤,相關司法官員自然會受理。總體來說,宋朝是一個法制建設頗為健全的封建王朝,在歷朝來說,君民重法幾乎無人可比

  • 2 # 湖北一孝感

    包拯是歷史上著名的大清官,其不畏權貴,懲治了很多的高官。那麼包拯的官到底有多大?

    開封府尹

    宋代開封府尹不常設,一般由親王充任,像太宗、真宗稱帝前都當過開封尹,除此之外其他人擔任開封最高行政長官稱開封知府或權開封知府。所以稱包拯為開封知府更合適!開封知府本身無官階。

    龍圖閣直學士

    龍圖閣是北宋初年開封宮城中所建的一座館閣,存放皇帝御書御畫、皇家重要文獻及寶瑞等物,配置學士、直學士、待制、直(龍圖)閣等人員。龍圖閣直學士是“加官”、“貼職”,一種虛銜,榮譽稱號。包拯實任是開封知府,加官是龍圖閣直學士(從三品)。

    樞密副使

    包拯當過最大的官就是這個樞密副使。樞密使是樞密院的長官,相當於參謀總長,樞密副使即副總長。宋朝樞密副使是正二品。

  • 3 # 白麵素紗

    1.包拯做過的最高職位是樞密副使,中央決策機構的9個成員之一,按照宋史來看,樞密副使是從二品官。包拯史載最後的實授官職是三司使,樞密副使,前者接近現在的經濟部長,後者差不多是軍事系統的副長官(不過宋代控制軍隊極其嚴格,並沒有多少實際調動部隊的能力

    2.包拯任開封府尹的時候,是正三品官。包拯在任開封府尹前是江寧府尹(從三品)後於嘉佑二年升任開封府尹(正三品)。 開封是首都,所以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長。

  • 4 # 919大總管

    包拯做過的最高職位是樞密副使,中央決策機構的9個成員之一。

    按照宋史來看,樞密副使是從二品官。

    包拯史載最後的實授官職是三司使,樞密副使,前者接近現在的經濟部長,後者差不多是軍事系統的副長官,也就是現在的副總參謀長

  • 5 # 天行珙

    以包拯生命的最後時期的官職定格為準

    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給事中,任三司使。幾天以後,拜樞密副使。不久,調任禮部侍郎,但他推辭不受。包拯以樞密直學士暫代三司使。

    嘉祐七年(1062)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數日後,旋即因患病逝世,終年六十四歲。獲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 6 # 歷史緣來有此

    說到包拯我們大家的印象應該是臉黑如碳,身材魁梧,正義的化身,包拯字希仁,生於宋朝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東縣解集鄉包村。天聖年間進士,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父母年邁,包拯請求在合肥附近就職,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縣)監稅,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幾年之後,他的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聽選,獲授天長(今屬安徽)知縣,(到任後秉公處理,不畏強權,設立鳴冤鼓),頂多六、七品,後調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府。端州出產硯臺,此前的知府趁著進貢大都斂取是貢數幾十倍的硯臺,來贈送給當朝權貴。包拯命令製造的硯臺僅僅滿足貢數,他在任滿一年沒拿一方硯臺回家。踏入仕途開始官從六、七品知縣,知州,不過以後倒是步步高昇。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

    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而其中最高的時候,擔任龍圖閣大學士,權知開封府,神探包青天裡面講到此職權同太子,天下案子無所不查,是天底下權利最高的堂官,不久遷三司使、樞密副使,包拯一生破獲的案件有《狸貓換太子》《鍘美案》《鍘包勉》《雙釘記》《烏盆記》等。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他一生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 7 # 老森

    包拯是歷史上出名的好官,他正直無私,廉潔奉公,常常為民請命,是個受百姓愛戴的人。因為包拯這個人做事情一絲不苟,所以也被人們稱為包黑炭。要知道包拯辦案的時候鐵面無私,不管你是王公貴族,還是皇親國戚,只要是犯了錯的,一律定罪。那麼包拯到底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權力呢?

      包拯考中進士後,一直在各地當知縣,之後包拯一路步步高昇,做到了樞密副使,樞密副使這個職位從宋朝的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出是個二品官,這也是包拯一生中的最高職位了。後來,包拯在開封擔任開封府的府尹,這也是個二品官。既然包拯只是個二品官員,那為什麼每次辦案的時候,包拯的權利卻沒有官職大呢?這跟宋朝的政局體制有關,宋朝對軍權的要求是很嚴格的,官職高的往往權利沒有那麼大,簡單來說包拯沒有調動部隊的實際權利在手。但宋朝有一個好的地方是,君主非常的開明,不管官階大小,只要有思想有想法都能大膽說出來。

      包拯的一生中幹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工作,換過很多次職位。最開始做的是知縣,之後做了知州,再又做了戶部判官,後又任命為好幾個地方的轉運使,再後來晉升為三司戶部副使。從崗位下來之後,又轉而去到了地方,先後在揚州、江寧等地做官。在他晚年的時候,又重新回到了京城,有做過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和樞密副使。既然包拯當過的官職多此之多,因此給他算年薪會非常麻煩,所以我們就只說他在開封府當官的年薪,這樣就比較能知道他的具體收入。

      在開封府坐鎮的時候,包拯同時有三個職位,就是龍圖閣直學士、尚書省右司朗中和權知開封府事。先來看下龍圖閣直學士的收入,這個官位每月有120貫的基本工資,還有18貫的補貼,另外在冬春兩季的時候還有布匹的賞賜,每次發5匹綾和17匹的絹。所以可以做個小計,包拯這個職位每年會有1656貫的錢的收入,還有34匹絹和10匹綾。再來說說他的尚書省右司郎中的年薪。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每年有35貫的基本工資,沒有補貼,布匹也是每年發兩次,分別各發3匹綾和13匹的絹。但是按照法律的規定,他只能從這個職位或者上面一個職位中選擇一個來領取工資,因此,這個收入基本都是為零的。最後來看看權知開封府事的收入。這個官職作為包拯的正式職位,他可以每個月領到30石的月糧,20捆的柴禾、40捆的甘草,另外還有1500貫的錢。

      包拯一生除了在為民請命和辦案上有著很大的貢獻,他還有很多其他的政績,如整治吏治、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等等。包拯是我國曆史上的名臣,是傑出的清官代表之一。包拯的名字已經成了清廉的一種象徵。

  • 8 # 正揚18

    包拯任職很多職位,其中品級較高的有這些,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三司戶部副吏,知諫院,龍圖閣直學士,樞密副使,(二品大員〉

  • 9 # 風雨同舟繼續前行

    1、包拯做過的最高職位是樞密副使,中央決策機構的9個成員之一,按照宋史來看,樞密副使是從二品官。包拯史載最後的實授官職是三司使,樞密副使,前者接近現在的經濟部長,後者差不多是軍事系統的副長官(不過宋代控制軍隊極其嚴格,並沒有多少實際調動部隊的能力)。

    2、包拯任開封府尹的時候,是正三品官。包拯在任開封府尹前是江寧府尹(從三品)後於嘉佑二年升任開封府尹(正三品)。 開封是首都,所以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長。

    3、 死後追授禮部尚書,為銀青光祿大夫,宋制諸銀青光祿大夫,籤書樞密院事,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少師、少傳、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左右金吾衛、左右衛上將軍,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揮使,節度使,開國縣公,柱國,為從二品。

  • 10 # 嘻嘻哈哈瀟瀟灑灑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1],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 11 # 如風的歌

    1、包拯做過的最高職位是樞密副使,中央決策機構的9個成員之一,按照宋史來看,樞密副使是從二品官。包拯史載最後的實授官職是三司使,樞密副使,前者接近現在的經濟部長,後者差不多是軍事系統的副長官(不過宋代控制軍隊極其嚴格,並沒有多少實際調動部隊的能力)。

    2、包拯任開封府尹的時候,是正三品官。包拯在任開封府尹前是江寧府尹(從三品)後於嘉佑二年升任開封府尹(正三品)。 開封是首都,所以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長。

    3、 死後追授禮部尚書,為銀青光祿大夫,宋制諸銀青光祿大夫,籤書樞密院事,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少師、少傳、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左右金吾衛、左右衛上將軍,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揮使,節度使,開國縣公,柱國,為從二品。

    4、王朝、馬漢是清代石玉昆所著的古典長篇俠義公案小說《三俠五義》中的虛構人物。據書中記載,該4人是開封府包公的四大侍衛,與張龍和趙虎合稱為開封四勇士,職務六品校尉。

    5、公孫策,古典名著《三俠五義》 中的文學人物,北宋開封府主簿師爺,包拯的得力助手。開封府三口鍘刀的設計製造者,懂醫術,心思縝密,和藹善良,見多識廣,足智多謀,人稱再世諸葛。

  • 12 # WLG社會王

    包青天的官職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長,是直轄市的部級領導,屬中央官。 包青天包拯擔任的最大官職是開封府尹,在擔任開封府尹的時候,是正三品官。包拯在任開封府尹前是江寧府尹後於嘉佑二年升任開封府尹。 開封是北宋時的首都,所以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長。 並且宋朝時期的開封和現今的北京市一樣屬於中央直接管轄的直轄市,因此包拯屬於現在正部級的官員,並且使由中央直接領導的中央官員。

  • 13 # 大叔就喜歡你這樣的

    歷史上包拯是一位清正廉明還一身正氣的朝廷命官,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包拯,就覺得他的權利非常的大,不少人就懷疑按照宋朝的制度來說,那麼包拯有多大官,在我們現代來說是什麼級別呢?

    我們先來了解包拯的官職有多大,那時候包拯也可以說是一名公務員的進階人物,他除了被貶職一次以外,一共升官了27次,那時候他當官才26年,也就是說包拯一年就要升一次官,包拯能夠快速升官是因為他的自身努力跟做人的方式有關,在那時期就有句話:只要有包拯在,就不會有冤假錯案存在,所以百姓稱他為包青天。

    包拯的一生當過很多官,級別比較高的就有好幾種:三司戶部判官,權知開封府使等等,因為那時候包拯職位高就連俸祿也不低,按照現代的來算那就是1400萬一年,那時候包拯當樞密副使也是最高的官,如果按照現代來說那就是相當於副部長的級別人物了。

  • 14 # 過客未曾來

    1、包拯做過的最高職位是樞密副使,中央決策機構的9個成員之一,按照宋史來看,樞密副使是從二品官。包拯史載最後的實授官職是三司使,樞密副使,前者接近現在的經濟部長,後者差不多是軍事系統的副長官(不過宋代控制軍隊極其嚴格,並沒有多少實際調動部隊的能力)。

    2、包拯任開封府尹的時候,是正三品官。包拯在任開封府尹前是江寧府尹(從三品)後於嘉佑二年升任開封府尹(正三品)。 開封是首都,所以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長。

    3、 死後追授禮部尚書,為銀青光祿大夫,宋制諸銀青光祿大夫,籤書樞密院事,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少師、少傳、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左右金吾衛、左右衛上將軍,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揮使,節度使,開國縣公,柱國,為從二品。

  • 15 # 冷戰風雲啟示錄

    在每一個時代官員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古代,他們往往才是掌握著國家命運的人,當時的皇帝權力雖然很大但是這個國家卻需要手底下的官員,整個國家的運轉都是需要這些官員來進行的,但就是因為這些官員掌握了人民的命脈,所以才會出現那麼多的貪官汙吏。但是其中也有著一些官員為國為民如果每一個朝代的官員都為人民做事的話,那麼整個國家都會變成繁榮昌盛的,但是如果每一個官員都是官官相護國家的蛀蟲,那麼這個國家離滅亡也就不遠了,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會欣賞那些清正的官員,但其中對於清正官員中大家知道最多的就是包拯了吧,那麼當年包拯的官職有多大呢?在現在是什麼級別,真的可以先斬後奏嗎?包拯不僅是一個地位很高的官員,他也非常的有名。所以當時的包拯的官職到底有多大呢?在歷史中就有記載包拯是從縣令一路升上去的做過很多的官在其中包拯做過最大的官職就是三司戶部,做得最長久的還是開封府的府尹,其他的官職大大小小起碼也有幾十個了,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包拯在仕途上的前途還是很不錯的,那麼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像要當官呢?

    其實當上官以後就會有的好處,就是有權有財,而且在宋朝中的官員是待遇最好的一個朝代,因為宋朝在所有朝代中是最富有的一個,尤其是其中的文官,俸祿肯定也很豐厚,包拯一月的俸祿大約是五十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大約有30萬人民幣左右,所以當時的文官們不僅在物質上還是生活上都很富有,在平時上都是很受到人尊敬的,因為宋朝重文輕武的緣故,所以那些文官可以說是名聲和錢財兩不誤。

    包拯當時仕途最高點是樞密副使,大約是正二品的官銜比包拯曾經做過時間最長的開封府府尹還要大一品雖然這個官職聽起來很不錯但是樞密副使手中並沒有實權因為能夠調動天下兵馬的權利還是在皇帝手中,還有就是當時的三司戶部,這個官職要比之前的樞密副使要好,起碼這個官職還是有一些實權的,雖然只是管經濟的這一塊地方。

    但是要說權利最大的還是開封府府尹,當時的整個開封都是在包拯的治安之下,而且下面州衙辦不了的案子,都要交給開封府,在後來包拯從宋神宗的那裡要到的御札三道,更是擁有了先斬後奏的權力,哪怕是當時的王爺也能被包拯判刑。而且我們也都知道當時的包拯權利也是挺大的,而且包拯當時斷案非常的清廉,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之所以包拯有這麼大的權利,也是因為給他權利的讓放心包拯,堅信包拯不會利用權力做不好的事情。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嗎?

  • 16 # 調侃歷史的幻苦君

     你好,包拯是家喻戶曉的一位人物,他一生當中擔任職務很多,從縣令、監察御史、到權知開封府、御史中丞,最後官做到三司使、樞密副使。

      在這些官職之中,最為有名的當然是權知開封府。所謂“權”就是代理,“知”就是管轄,也可以理解為擔任。即開封府代理知府。在宋朝,開封又被成為汴京,乃是一國首都。因此,權知開封府就是代理首都市長。

      開封府知府是個從二品官。權知一般來說要低一級,三品左右。包拯除了差事之外,還有一個職銜很出名,即龍圖閣大學士,故包拯也經常被人成為包龍圖。其實,在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龍圖閣大學士,只有龍圖閣直學士。

      在宋朝每個皇帝去世之後,都會設立一個閣,來存放這個皇帝生前的一些圖書、詔令等等。最早的閣是天章閣,是存放宋太祖遺物的地方。其次便是龍圖閣,是存放宋太宗遺物的地方。

      宋朝皇帝經常會冊封某位大臣為某某閣直學士,這個直學士,就是在這個閣中上班,看書,寫史。到後來也就成為一種榮譽職銜。

      一般來說,龍圖閣直學士是正三品官員,與權知開封府品階一致。

      在宋朝正三品已經是省部級高官,與明清不同。

      二品已經是宰相級別。像包拯一生擔任的最高官職樞密副使,便是進入了宰執班子序列。在宋朝,文官魁首為丞相,俗稱宰相。宰相之下有參知政事,俗稱副相。武官魁首為樞密使,級別等同宰相,但班列要低一格。樞密副使是樞密院的副長官。

      文武兩套班子合起來稱為宰執大臣。

      因此,包拯一生最後進入了宋朝中樞機構,算是風光無限。不過,在民間小說中,經常說包公是包相爺,這是不符合歷史的。只有出任正宰相,敕封“平章事”,或者帶“同平章事”職銜,才能被稱為宰相。

      在包拯活躍的宋仁宗時期,早期赫赫有名的宰相是呂夷簡,後來是大詞人晏殊,還有富弼、文彥博等。包拯是沒有資格被稱為相爺的。

      

    包拯擔任開封府知府的時間很短,也就一年多。在任期間史書只是一筆帶過,其實沒有什麼出彩之處。後來,包拯最為歷史稱道的,是出任御史中丞,連續彈劾了三任三司使,並且最終自己出任三司使。

      也就是說,包拯負責的,並非幫助百姓審案,而是糾察官員風紀。

    至於在傳說中,老百姓怎麼請包拯直接做主的事不太可信,因為包拯是高階官員,一般老百姓是見不到的。在宋朝的各種告狀制度很完善,各衙門各有所思。即便是百姓到開封府告狀,基本上也不會見到包拯。就像如今,小民有冤,也不能直接見到北京市長告狀。

     

  • 17 # 小橋流水嘩啦啊

    包青天的官職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長,是直轄市的部級領導,屬中央官。

    包青天包拯擔任的最大官職是開封府尹,在擔任開封府尹的時候,是正三品官。包拯在任開封府尹前是江寧府尹後於嘉佑二年升任開封府尹。 開封是北宋時的首都,所以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長。

    並且宋朝時期的開封和現今的北京市一樣屬於中央直接管轄的直轄市,因此包拯屬於現在正部級的官員,並且使由中央直接領導的中央官員。

  • 18 # 此使用者以成仙兒

    史載他最後的實授官職是三司使,樞密副使,前者接近現在的經濟部長,後者差不多是軍事系統的副長官,死後追授禮部尚書,為銀青光祿大夫,宋制諸銀青光祿大夫,籤書樞密院事,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少師、少傳、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左右金吾衛、左右衛上將軍,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揮使,節度使,開國縣公,柱國,為從二品。

  • 19 # 別過來你胖到我了

    包拯

    最高職位:樞密副使

    在宋代,“樞密院”是掌管軍事的參謀機構。

    樞密使是樞密院的長官,地位低於宰相,相當於現在的總參謀長。

    樞密副使是從二品官,相當於現在的副總參謀長(大軍區正職、正部級)。

  • 20 # 十年之前的人

     一、包拯的生平仕歷

      歷史上的包拯是北宋中期的一名官員,字希仁,宋真宗鹹平二年(999)生於廬州合肥縣,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中進士,與韓琦、文彥博、吳奎等名臣同榜。此後,包拯被任命為建昌縣知縣,卻由於父母年高而請求辭職回家奉養雙親。幾年後,包拯的父母先後去世,他服喪完畢,又家居兩年才去京師赴選,獲任天長縣知縣。

      雖然正式出仕時已近不惑,但包拯的仕途還是很順利的。他在天長縣任滿後即奉命知端州,再次任滿,回京數月即轉任監察御史裡行,循資改監察御史。監察御史一職官位雖不高,但能“分察百僚,巡按郡縣,糾視刑獄,肅整朝儀”,許可權很廣。

      此後,包拯又奉命出使遼國,回國後經三司戶部判官一職,升為京東路轉運使,後又調到陝西路、河北路任轉運使。轉運使是宋代負責一路(相當於今天的省)財政的重要職務,也是中級官員晉升重臣行列的必經之路。受任轉運使,標誌著包拯在朝廷中獲得了相當的重視與肯定。

      由於任職出色,慶曆八年(1048),包拯以天章閣待制知諫院,晉升侍從之列,成為御史臺的第二號人物。在任期間,宰相宋庠、宣徽南院使郭承祐、翰林學士李淑、淮南轉運使王逵等權貴、重臣都遭到包拯彈劾。尤其是宋仁宗所寵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因裙帶關係平步青雲,身兼四項榮銜。包拯與同僚力諫仁宗,最終迫使張堯佐出外任職,並由仁宗下詔,將“后妃之家不得任兩府要職”著為明令。

      嘉祐元年(1056),幾經調任的包拯從知江寧府任上回京,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成為京城開封及周邊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

      在任一年半以後,包拯升任御史中丞,後又升任權三司使。包拯與同時另一名臣宋祁都很有聲望,但二人長期不得躋身兩府,故民間有歌謠為他們抱不平道:“撥隊為參政,成群作副樞。虧他包省主(宋時稱三司為‘計省’,三司使稱‘省主’),悶殺宋尚書(宋祁官工部尚書)。”

      包拯去世後,獲諡“孝肅”。“孝”者,指的是他因父母的緣故辭職歸養,家居十年;“肅”者,指的是他無論在臺諫任上,還是在開封府任職期間,都以整肅綱紀聞名。

      二、“包公”盛名傳千載

      包拯活躍的宋仁宗時期,是我國古代一個政治較清明、經濟較發達的時代,也可稱得上人才輩出。與包拯生活於同一時期的文臣

      首先一個原因是他肯為民做主。包拯到開封府上任時,府中舊有規定,到府衙打官司的民眾不得直接到公堂呈訴,要經過本府吏員轉呈,於是吏員就得到了上下其手的機會。包拯下令大開府門,命民眾上堂陳述曲直,並當堂聽候審斷,從此斷絕了府吏徇私枉法的可能。

      其次,包拯不畏權貴的作風,也是他被民眾銘記的一個因素。開封府中有一條惠民河,是官方開鑿的漕運水道,每逢雨季,也是一條重要的洩洪河。自北宋建國以來,很多權貴、內侍看中惠民河兩岸風景優美這一點,在河道周邊陸續起建別墅、園林,導致惠民河嚴重壅塞。包拯到開封任職時,恰逢大雨滂沱,京城積水不得宣洩,形成洪澇災害,給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極大不便。

     第三是包拯的清廉正直、始終如一。在民間故事中,包拯“清如水,明如鏡”,是一個清官、好官,這一形象完全來自歷史上的包拯。北宋時的端州(今廣東肇慶)已經開始生產著名的端硯,而且被列為貢品,歷任地方官借任職之便,往往超出貢額幾十倍地斂取,用來送禮“拉關係”。

      第四是包拯善於斷案、明察秋毫。在天長縣任職時,有農家的牛舌頭被割,農家到縣裡報案。牛吃草用舌頭捲進嘴裡,沒有舌頭,牛隻能等著餓死。包拯得知後對報案者說:“回去把牛殺了吧。”殺牛是我國古代官方明令禁止的舉動,農家殺牛後,便有人到縣裡來舉報,包拯召見舉報人,責問道:“你為什麼割了別人家的牛舌頭,又來告發他?”舉報人驚恐服罪。

      三、我們應該向包拯學什麼?

      從包拯的事蹟可以看出他不愧是我國古代一位出色的官員,一個道德和治績都有可稱道之處的人。那麼,生活在當代的我們,可以從包拯身上學到些什麼呢?

      我認為,首先應該學習他剛正不阿的作風。包拯以不畏權貴、不徇私情著稱,《宋史》本傳說他“與人不苟合,不偽辭色悅人”,也就是從不說違心話。在他的老家合肥有一條包河,河中產鯉魚和蓮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越野車要改國六是不是很難?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