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枕月拾星
-
2 # 飛雪漫群山
"天子之怒布衣之怒"是一個歷史典故,出自《戰國策·魏策四》中的故事“唐雎不辱使命”,主要人物是唐雎和秦王。
該典故講述了秦王想侵略唐雎的國家,然後唐雎來做說客,希望秦王就此罷手,秦王為了顯示自己的強大,說天子之怒,然後唐雎在秦王面前,手持寶劍,說道:“你雖然有天子之怒,但我有布衣之怒”,我的布衣能在十步之內就可取陛下的首級,於是秦王妥協了,放棄了侵略唐雎的國家。
-
3 # 方圓故事
“天子之怒,布衣之怒”出自《戰國策·魏策四》中的故事“唐雎不辱使命”,主要人物是唐雎和秦王。該典故講述了秦王想侵略唐雎的國家安陵國,然後唐雎來做說客,希望秦王就此罷手。
秦王為了顯示自己的強大,問唐雎:“你知道天子之怒嗎?”,唐雎說:“沒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的結果,可以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說:“那大王曾經聽說過布衣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
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古時的勇士專諸刺殺吳王僚;聶政刺殺韓傀;要離刺殺慶忌。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
隨後唐雎手持寶劍說道:“你雖然有天子之怒,但我有布衣之怒”,我的布衣能在十步之內就可取陛下的首級,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並放棄了侵略的意圖。
秦王再強大,可是面對一個手持利劍,為保護國家和自身利益,甘願以命相博之人,他也只是普通一員,百萬大軍無從調遣;市場上保安再多,市場管理人員也不可能天天在辦公室居家過日子,所以布衣之怒非同小可,一個布衣尚可控之,千百個布衣呢?
-
4 # 人話簡史
一、“天子之怒布衣之怒”是一個歷史典故,出自《戰國策·魏策四》“唐雎不辱使命”。
二、典故的主要人物是:唐雎和秦王。
三、典故講述了秦王想侵略唐雎的國家,然後唐雎來做說客,希望秦王就此罷手,秦王為了顯示自己的強大,說天子之怒。
四、唐雎在秦王面前,手持寶劍,說道:“你雖然有天子之怒,但我有布衣之怒”,我的布衣能在十步之內就可取陛下的首級。
五、於是,秦王妥協了,放棄了侵略唐雎的國家。
-
5 # 寧州平頭哥
布衣指貧民百姓,天子指皇帝,掌握生殺大權的人,貧民百姓因為利益不均生氣發怒是常見的民事糾紛,國與國之間的利益不均,就會發生戰爭侵略,相互殖民是天子之怒,天子之怒戰爭掠奪會讓貧民百姓流離失所,無所依附。
-
6 # 善良的二寶
“天子之怒布衣之怒”是一個歷史典故,出自《戰國策·魏策四》中的故事“唐雎不辱使命”,主要人物是唐雎和秦王。 該典故講述了秦王想侵略唐雎的國家,然後唐雎來做說客,希望秦王就此罷手,秦王為了顯示自己的強大,說天子之怒,然後唐雎在秦王面前,手持寶劍,說道:“你雖然有天子之怒,但我有布衣之怒”,我的布衣能在十步之內就可取陛下的首級,於是秦王妥協了!
原文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7 # 普通人平凡事
布衣之怒天子之怒意思是指布衣與天子發怒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其典故來自《戰國策.魏策四》中的故事“唐雎不辱使命”。為了更好理解其中之意,有必要了解產生的歷史環境與淵源。
故事的起因是這樣: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這是一件強買強賣事件,為什麼?因為安陵之地受於先王,具有名分正統,可別小看。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如有房產證的房子為嘛那麼貴。況且這是秦國東漸蠶食詭計,秦王自稱對安陵君加惠,擺明欺負人。
秦王進一步威脅使者唐雎:“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成河。”意思是天子發怒將引起戰爭。
這是一個有強權無公理的世界,唐睢也發怒了,憤恨秦王之無理強求。"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他正義凜然以個人性命跟天子拼命,這就是布衣之怒,發怒起來就會立刻要了強權者的命。
故事的結局就是秦王認慫了。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他沒想到唐雎這麼拼命,這麼膽識過人,這麼的英勇偉岸,萬一被他布衣之怒了結性命,那一切陰謀詭計都付之一炬了。唐雎就這樣不辱使命!
-
8 # 淼於子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說:“我想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換小的土地,好得很;即使這樣,我從先王那繼承這塊封地,願意一生守護它,不敢交換!”秦王(聽後)不高興。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這是為什麼?況且秦國滅了韓國亡了魏國,但安陵卻憑藉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大於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但是他違揹我的意願,是他看不起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並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裡繼承了封地,只想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的時候),會有百萬人屍體倒下,鮮血流淌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衝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突然撲到宮殿上。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裡的怒氣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兇吉的徵兆。(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只會倒下兩人,血濺出不過五步遠,天下百姓因此穿喪服,今天的情形就是這樣了。”說完(唐雎)拔出劍站起來。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跪著,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何必鬧到這個地步呢?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會滅亡,但安陵卻憑藉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您啊!”
-
9 # 以畫隨出
布衣之怒心中惱,
天子就是為民好。
百姓之事大是天!
天子為的百姓安。
雖然說的是過去的一個典故,但同樣告訴後人,不要欺負老百姓!欺壓百姓就是欺君!
所以才會有布衣之怒天子之怒的傳說。
-
10 # 創東時代期貨策略師莊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說:“我想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換小的土地,好得很;即使這樣,我從先王那繼承這塊封地,願意一生守護它,不敢交換!”秦王(聽後)不高興.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這是為什麼?況且秦國滅了韓國亡了魏國,但安陵卻憑藉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大於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但是他違揹我的意願,是他看不起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並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裡繼承了封地,只想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的時候),會有百萬人屍體倒下,鮮血流淌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衝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突然撲到宮殿上.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裡的怒氣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兇吉的徵兆.(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只會倒下兩人,血濺出不過五步遠,天下百姓因此穿喪服,今天的情形就是這樣了.”說完(唐雎)拔出劍站起來.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跪著,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為何會到了這種地步呢?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會滅亡,但安陵卻憑藉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您啊!”
-
11 # 源於自然隨心流淌
“天子之怒布衣之怒”是一個歷史典故,出自《戰國策·魏策四》中的故事“唐雎不辱使命”,主要人物是唐雎和秦王。 該典故講述了秦王想侵略唐雎的國家,然後唐雎來做說客,希望秦王就此罷手,秦王為了顯示自己的強大,說天子之怒,然後唐雎在秦王面前,手持寶劍,說道:“你雖然有天子之怒,但我有布衣之怒”,我的布衣能在十步之內就可取陛下的首級,於是秦王妥協了,放棄了侵略唐雎的國家。
這段歷史表明,人有地位高低之分,但尊嚴是一樣的。我們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做人出事,不能總看到自己的長出,要有坦蕩的胸襟,看問題辦事情有眼見,有對策,能夠看到關鍵之處。
-
12 # 京博國學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布衣之怒,伏屍而二人,流血五步。
先秦史學著作《戰國策》講述了這樣一則故事:公元前225年,秦國滅魏國之後,想借交換領地為名吞併安陵國。安陵國方圓不過五十里,而秦王卻宣稱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來交換,以大換小顯然不是虎狼之國的做派。安陵君很害怕,就派遣使者唐睢出使秦國。
唐睢見到秦王后,三言兩語就戳穿了秦王的陰謀。惱羞成怒的秦王對唐睢說:“你聽說過天子動怒嗎?天子一旦發怒,倒下的屍體上百萬,流血千里。”。唐睢毫無懼色,反問秦王:“大王聽說過平民發怒嗎?”
秦王道:“平民發怒,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用頭撞牆而已,何懼之有?”
唐睢道:“大王所說的,不過是平庸者的做法,像我這樣的平民一旦發怒,倒下的將是兩具屍體,血也不過流五步遠,但天下百姓卻都要穿孝服了!”
說罷,唐睢起身拔劍,準備和秦王同歸於盡。
秦王被唐睢強大的氣場所震懾,最後不得不放棄了吞併安陵國的計劃。
拋開唐睢的外交才幹不論,單就兩人的對話就能得出一則處事哲學:不要輕易動怒,保持穩定的情緒,是人生最大的修行。
人在有負面情緒時,常常失去理智,說出不該說的話,做出不該做的事。
除傷人感情外,還會給事業造成危害。
歷史上有許多因“怒而興師”導致的悲劇。
楚漢相爭時,項羽將率兵攻打彭越,特命令大司馬曹咎鎮守成皋。
項羽知道曹咎雖然勇猛剛烈,但有性情容易急燥的毛病,
臨行前放心不下,於是叮囑說:
“一定要守住成皋。如劉邦來挑戰,千萬謹慎,不要出戰,只要阻住他東進就行了。”
果然,劉邦乘機率領漢軍渡過黃河,向成皋的楚軍發動進攻。
起初,曹咎遵從項羽囑託,任由漢軍百般挑戰,都堅守不出。
劉邦、張良使了個“罵城計”,派兵進抵城下,指名辱罵,畫著漫畫,汙辱曹咎。
曹咎怒從心起,沉不住氣了,立即帶領人馬,殺出城門。
以逸待勞的劉邦指揮早已潛伏好的大軍迎頭出擊,殺得曹咎全軍覆沒。
曹咎自知無法向項羽交待,只得拔劍自殺。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能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
做不好事情,不是因為懂得的道理少,往往是因為控制不好自己的負面情緒。
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慾。
但若能在產生負面情緒時,靜得下心,沉得住氣,就必定能心平氣和地處理矛盾,能圓融自如地與人相處,自然也就能達到趨吉避凶的效果。
-
13 # 青衣青音的休閒時光
直白一點說,天子要發怒那是想咋地就咋地;因為他的權力至高無上;布衣發怒只能是頓足捶胸拿腦袋撞牆大罵社會不公。
-
14 # 書山有徑
這兩句話初自 戰國策卷二十五——魏四《秦王使人謂安陵君》
原文: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意思是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會有百萬人死去,鮮血流淌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
因此布衣之怒之平庸人的發怒,天子之怒指君王發怒。
-
15 # 強弩之極
該典故出自《戰國策.魏策》中“唐睢不辱使命”該典故講述了秦王侵略唐雎的國家,唐雎作為說客希望秦王就此罷手,秦王為了顯示自己的強大與天子之怒威脅,而唐雎在秦王面前手持寶劍,說:“你雖有天子之怒,但我有布衣之怒,我布衣能在十步之內取陛下的首級”。於是秦王妥協了,放棄了侵略唐雎的國家。
-
16 # Sunny0221
“天子之怒,布衣之怒”出自《戰國策·魏策四》中的故事“唐雎不辱使命”,主要人物是唐雎和秦王。該典故講述了秦王想侵略唐雎的國家安陵國,然後唐雎來做說客,希望秦王就此罷手。秦王為了顯示自己的強大,問唐雎:“你知道天子之怒嗎?”,唐雎說:“沒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的結果,可以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說:“那大王曾經聽說過布衣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古時的勇士專諸刺殺吳王僚;聶政刺殺韓傀;要離刺殺慶忌。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隨後唐雎手持寶劍說道:“你雖然有天子之怒,但我有布衣之怒”,我的布衣能在十步之內就可取陛下的首級,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並放棄了侵略的意圖。
秦王再強大,可是面對一個手持利劍,為保護國家和自身利益,甘願以命相博之人,他也只是普通一員,百萬大軍無從調遣;市場上保安再多,市場管理人員也不可能天天在辦公室居家過日子,所以布衣之怒非同小可,一個布衣尚可控之,千百個布衣呢?
-
17 # 老張打卡北京城
布衣之怒天子之怒是一個歷史典故,出自《戰國策•魏策四》中的故事“唐雎不辱使命”,主要人物是唐雎和秦王。該典故講述了秦王想侵害唐雎的國家,然後唐雎來做說客,希望秦王就此罷手,秦王為了顯示自己的強大,說天子之怒,然後唐雎在秦王面前,手持寶劍,說道:“你雖然有天子之怒,但我有布衣之怒”,我的布衣能在十步之內就可以取陛下的首級,於是秦王妥協了,放棄了侵略唐雎的國家。
就文字上來說是借用了借代,這個“布衣”代的是唐雎自己,但總體來看呢,是對比,指的是對比“天子”和“布衣”的區別,這樣呢可以表現出唐雎“雖不能阻止大戰,但也要和秦王玉石俱焚的決心”。
-
18 # 待曉兒
“布衣之怒”和“天子之怒”講的是戰國時期一段著名的故事。
其含義不能用字面來解釋,這個故事裡的“布衣”也不是我們今天意義上的“布衣”,其情節也只侷限在言辭上,並沒有付諸行動。
其重點不僅在於人物的身份,也在於其所反應的精神。
“布衣之怒”的由來:唐雎不辱使命《戰國策》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是秦王對安陵君說,想要用五百里的地方換取他的封地安陵,希望安陵君一定要答應他。
秦國提出這樣的要求,打得什麼主意自然就很清楚了,畢竟它是有前科的。
“完璧歸趙”故事當中,秦王嘴上說想用“十五城”換和氏璧,但真正見到和氏璧的時候,絕口不提“十五城”的事情了。
這樣的事情也不止這一次,秦國丞相張儀曾經以割讓給楚國商於之地六百里為條件,讓楚國與齊國絕盟,但事情結束之後,張儀就不認賬了,耍無賴,說當時明明講好的,是割讓商於之地六里。
這次秦國和安陵君說,要用五百里土地換五十里的安陵,這就是故技重施,明擺著欺負人。
話說,秦王見了唐雎之後,先是想“講道理”,和他說,自己一片好心,攻滅了那麼多大國都沒有對安陵刀兵相向,就是因為尊重安陵君。這次想要以大換小,也是為了給安陵君一個面子。可是安陵君不同意,這不是不給我秦國面子嗎?
唐雎看到秦王和他“講道理”,於是他也和秦王“講道理”。
唐雎說,這不是地盤大小的問題,這是先王和祖宗的基業,別說五百里,就是一千里也不能換,否則不就是不忠、不孝了嗎?
秦王一聽,道理是講不通了,那就威逼吧。於是就威脅他: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一聽,那也用態度強橫的方式回答,反問秦王知不知道什麼叫做“布衣之怒”?
秦王剛說完自己的“天子之怒”,就馬上被問了“布衣之怒”,這面子上自然掛不住。於是就回答: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其實秦王這麼回答無非就是想堵住唐雎的嘴,說布衣之怒,就是滿地撒潑打滾,呼天喊地而已,有什麼奇怪的?難道你想給我表演這個?
唐雎和秦王講,你說的這些是“匹夫之怒”,真正的“布衣之怒”是: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在這句話之前,唐雎有一個鋪墊,列舉了專諸刺王僚、聶政刺韓相、要離刺慶忌這三件關於“刺客”的事情,這三人都是著名刺客,在當時引起了極大轟動。
然後唐雎說,他今天就要做第四個讓天下聞名的刺客了。“布衣之怒”相對於“天子之怒”來說,伏屍不過兩人,流血不過五步,但其產生的後果同樣嚴重。那就是今天他和秦王同歸於盡,讓秦國上下披麻戴孝。
說著話,唐雎提著劍就站起來了。
秦王嚇了一跳,沒想到“道理”講不通就罷了,這個唐雎還不受威脅,一言不合就要拼命。只好趕緊解釋:
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秦王也真是個人物,從唐雎舉出三個刺客例子就能知道,唐雎這種人愛惜名聲更勝於愛惜生命,所以在最後也拍了他一個不大不小的馬屁。
“布衣之怒”不能亂用,其形容的物件有特定人群從“布衣之怒”這一典故中也能看出來,當時所謂的“布衣之怒”,並不是指一般百姓的憤怒,而是指“士”這一階層的。
這時候的“布衣”,並不是後來所說的“普通人”,而是特有階層,專指那些有一技之長的“士”。
而這個故事最後也並沒有衍變成“刺秦”的事件,其實雙方只不過是打個“嘴架”而已,並不會當真。
春秋戰國時期類似這樣的事情多得很。
比如著名的“澠池之會”,秦王為了羞辱趙王,讓趙王現場彈琴,並且還要史書記錄,某年某月某日,趙王為秦王鼓琴。
而藺相如走上前來,要求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自然不幹,於是藺相如採取的辦法就和唐雎一樣,也是提著劍就走上去了,嘴裡說著要“血濺五步”。
然後秦王就慫了,擊了一下缶。藺相如讓史官記錄,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再比如,“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拿著和氏璧要撞牆,想要和這塊玉石同歸於盡,其實也不過是做做樣子而已。他知道秦國非常在意這塊玉石,而秦國也知道只要不逼迫他,藺相如也不會真的砸碎和氏璧。
所以,春秋戰國階段裡,很多事情都是僅僅在於言辭的交鋒上。
當遇到矛盾的時候,雙方如果不想透過戰爭來解決,就要派遣這樣的人去談判。那麼出現了激烈爭辯的時候,關注點不在於如此下去所產生的後果,而是被動的那一方有沒有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
那麼,涉及到廟堂國事的時候,這裡的“布衣”自然就不是一般人了。他們必然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士人”,如此才能有機會提出並不會真的實施的“布衣一怒”。
所以這個典故也不能亂用,普通人無關國事的憤怒那只是“匹夫一怒”,當不起“布衣一怒”。
-
19 # 蘇晨晨
這句話出自,《唐瞿不辱使命》中的一段話,由於安陵這個地方是個軍事戰略要塞之地。秦王為了把安陵歸為己有,秦王就派遣使臣前往安陵,秦使臣就到安陵去見安陵君,說,秦王以500裡疆土換你50裡疆土,安陵君沒有允許。後來安陵君怕惹怒秦王。就派遣使臣到秦王面前,當面把這個事情解釋清楚,安陵使臣對秦王說清楚之後,沒料到秦王大發雷霆。當時就秦國是強盛時期,可以說是兵強馬壯,疆土萬里。而安陵曲曲小國疆土僅僅500裡,秦王就嚇唬安陵使臣,最終就引出了,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這個話題。
其實按秦王說的,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雖有誇張,但畢竟是戰爭,死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秦王想透過這種嚇唬的方式來達到對換安陵的目的。
但安陵使臣也不甘財下風,隨口說出,布衣之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隨後抽出寶劍就要動手,秦王看這個使臣是為了國家大事寸步不讓,也就付軟了。
天子之怒,就是死人百萬,血流成河。布衣之怒,就是死兩個人流血五步。
其實秦王河唐瞿都是挺厲害的。一個佔有兵強馬壯的上風,一個佔有不可抵當時尚武精神,要誓死保衛國家的領土完整,且寸步不讓。
-
20 # 塵世浮沉人
看見很多人都是引用《戰國策》裡面的典故。個人感覺,用學生時代的《荊軻刺秦王》那篇課文來解釋就很簡單。荊軻就屬於布衣之怒的典型代表,而被刺的秦王就屬於天子之怒。
回覆列表
原文: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寫天子之怒,雄甚。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撇過天子之怒,以布衣之怒反詰之,突兀。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先上聲以頭搶槍上聲地耳。
秦王大怒,對唐雎說:“您可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會使百萬屍體倒地,血流千里。”唐雎說:“大王可曾聽說過百姓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百姓發怒,不過是披著頭髮赤著腳,用頭往地上撞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