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羅蕭弋

    這要從特殊的歷史環境說起。

    隋唐時最大的外部威脅是突厥,但突厥是遊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住場所,生產力低下,即使軍事勢力強大,當時的隋唐政府也能夠打壓下去,不害怕也不影響隋唐的發展。而高句麗位於今天的東北及北韓一帶,文化和生產力科技方面秉承了隋唐的特點,基本上是完全中國化,號稱“中國第二”。

    雖然高句麗的地小人少,但由於自身性格決定,誰也不服,總想成為東亞的龍頭老大。高句麗在不斷的對隋唐進行騷擾,並且還暗地裡聯絡突厥,想一起進攻隋唐,佔得便宜。因為突厥是遊牧文化,不太可能入主中原,而高句麗的文化來自於中原,可以佔得很大的便宜。而隋唐的領導者也認識到了狼子野心,即使不平突厥,也要把高句麗的野心扼殺在搖籃之中。但當時的徵遼東不是十分順利,畢竟遼東離中原的補給基地較遠,消耗太大了,要不是隋唐的盛世,估計都挺不下來。最後,在唐朝中期,高句麗被徹底擊敗,永不存在!

    總結來說,隋唐與高句麗之爭,主要是東亞老大之爭,作為傳統的老大——中國和冉冉升起的新星——高句麗,這場戰爭無法避免。

  • 2 # 歷史摸黑人

    因為高句麗已經威脅到了大唐的戰略安全了。

    高句麗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於燕國屬地,隨著秦始皇統一六國,高句麗也成為大一統華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後因為各種原因導致高句麗逐漸坐大。隋朝時期多次征討均已失敗告終,特別是隋煬帝都征討不僅導致了隋朝的滅亡,還是高句麗進一步壯大。唐朝建立後,高句麗依然自視強大,與唐王朝作對,欺負唐王朝的附屬之國。

    中國後期有遼金清都是在東北地區逐步坐大,然後圖謀中原的。高句麗的強大讓唐朝感到了不舒服,特別是高句麗聯合百濟侵吞新羅,使唐朝在東亞地區毫無威信,且唐朝不能坐視高句麗統一東亞。同時高句麗大肆壓迫侮辱隋朝征伐被俘虜的漢人,使得大唐上下憤怒,所以唐太宗決定領兵征伐。

    經過太宗和高宗兩朝的努力,高句麗被徹底打敗,從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 3 # 長安一輪月

    唐太宗李世民針對高句麗曾發出過“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的感嘆。

    下面具體聊聊高句麗的歷史。

    高句麗建國於西漢時期,早在三國末年就已經和曹魏政權產生了交鋒。最終被曹魏政權趕到了北韓半島北部的沃沮,苟延殘喘,一直到五胡亂華之前都不敢再次侵犯中原。

    而在曹魏政權和西晉政權建國後,兩個政權一直都在試圖去恢復漢朝邊疆安定的秩序。

    在西晉時期中央政權對於外族也是以拉攏安撫為主、軍事打擊為輔。這使得邊疆基本恢復了安定的秩序,而高句麗也憑藉著一系列變法和學習中原先進的制度,開始發跡並慢慢壯大。

    在五胡亂華之後,西晉建立的邊疆安定的秩序立即陷入了崩潰。

    胡人開始南下燒殺搶掠,而高句麗也乘著北方胡人政權和南方東晉政權互相征伐的時候,吞併了北韓半島以及遼東半島的大片土地。在五胡十六國這個亂世中迅速壯大,漸漸成為了遼東地區一個軍事力量強大的國家,並控制了靺鞨和契丹。

    到了北周時期,高句麗又頻頻南下,給北周政權造成了巨大困擾。在楊堅建立隋朝之後,高句麗更是乘著隋朝和陳朝交戰的時候,聯合靺鞨、突厥和契丹南下。如同一把尖刀直插隋朝背後,直接介入到了隋朝統一天下這盤局中。

    所以在楊堅、楊廣看來,高句麗無疑就是一匹餓狼。儘管在正面戰場上敵不過中原政權這頭猛虎,但卻總會在暗中趁老虎不注意撲上來咬上一口,這樣的蠶食雖然在短時間看來無關緊要,但是長時間下去後果可想而知。

    如此看來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加強中央對山東地區的控制,其實也是和高句麗是脫不了干係的。

    此外最讓楊堅父子忌憚的其實並不是高句麗趁著中原內亂南下的舉措,而是高句麗這個國家同時具有遊牧政權和農耕政權的雙層特性。這也讓高句麗不像普通的遊牧政權那樣具有很強的侷限性,使得高句麗對中原政權的潛在威脅非常致命。

    在隋朝滅亡後,高句麗又憑藉著自己的地區影響力,攻打唐朝的屬國阻止他們向唐朝朝貢。

    此時如果唐朝不對高句麗採取措施,讓高句麗一統遼東地區的話,那高句麗將如同一隻利劍懸在唐王朝頭頂。而一旦高句麗吞併靺鞨、百濟、新羅這些周邊國家,再聯合北方的東突厥做大,那它將完全可以按照唐玄宗時期安史之亂叛軍的進軍路線為禍中原,甚至顛覆中原也未嘗不可。

    也正因如此,滅亡高句麗才會成為隋唐兩朝既定不變的基本國策。

  • 4 # 時尚街拍美圖分享

    高句麗,是中國東北古代民族扶余人建立的一個國家。一個發源於今日中國吉林省一帶高句麗地跨鴨綠江兩岸,位於今中國遼寧東部、吉林中部和北韓北部。從唐太宗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開始征伐高句麗, 到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滅高句麗為止,在長達24年的征戰時間裡,唐朝不斷討伐高句麗,最終將其滅亡。那麼唐朝為何如此不依不饒,非要滅掉高句麗不可?

    第一,是拯救散落在高句麗的漢人和重塑漢人威嚴。

    隋朝時期,曾經四次大舉征討高句麗,隋文帝楊堅一次,隋場帝楊廣三次,但都以失敗告終,特別是楊廣的三次征討是以慘敗收尾。四次征討高句麗中,很多隋朝將士戰死沙場。貞觀五年,唐朝曾派人去高句麗收殮埋葬隋朝時期戰死的隋人屍體,摧毀高句麗用隋人屍體立的京觀。

    隋煬帝第三次征討高句麗後,很多士兵被俘或散落在高句麗,但是高句麗國王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不放回其俘獲的大批隋朝軍民。唐高祖武德初年,就曾與高句麗交換戰俘,獲得漢人萬餘人, 可見隋末滯留高麗漢人眾多。

    唐貞觀十五年, 唐太宗遣職方郎中陳大德出使高麗,途中遇到大量漢人,被夾道圍觀。“隋人望之而哭者, 遍於郊野”陳大德回來後,將所見報告了唐太宗,太宗便說:“高麗本四郡地耳,吾發卒數萬攻遼東,彼必傾國救之,別遣舟師出東萊,自海道趨平壤,水陸合勢,取之不難。”看來“為拯救滯留高麗的漢人,報用漢人屍體立的京觀之仇”。太宗早有徵伐高麗之意。

    第二, 是為了收復故土。

    高句麗所佔據的遼東及北韓半島北部之地, 本為中原王朝所有。隋朝的黃門侍郎曾經就告訴過隋煬帝:"高句麗這個地方,本來就是個用竹子記錄的國家,大周的時候特意給了箕子的封號,到了漢朝當時還只是三個郡縣,直到晉朝末期的時候,趁著中原動盪之機佔領了遼東地區才形成了現在的高句麗"。 裴矩這裡將高句麗政權所佔之地往上追溯到西周以前,下至魏晉時期,無可辯駁地指出遼東為中國領土。唐朝理應把這一地區收復。

    唐代溫彥博說:“遼東之地,周為箕子之國,漢家之玄菟郡耳。 魏、晉以前,近在提封之內,不可許以不臣”。到了唐太宗準備出兵討伐高句麗時,更說的明白:“遼東本中國之地,隋氏四出師而不能得;朕今東征,欲為中國報子弟之仇”。

    第三, 是為了掃除禍患。

    貞觀十七年(643),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取新羅40餘座城,並且與高句麗聯合,圖謀斷絕新羅向唐朝朝貢之路。高句麗與百濟聯兵,進攻新羅,還遣使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汗國與唐的關係,大有要合縱抗衡唐朝之勢。貞觀十九年二月 ,唐太宗在親征高麗的途中,便說“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從隋朝四次征討高句麗的失敗,到此時的高句麗,實力還是很強,是唐朝東部隱藏的重大威脅。直到唐總章元年,滅高句麗時,該國還有“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餘戶”。 而唐朝貞觀末年,也只有三百萬戶。雖然說高句麗的國力在在之前幾十年的戰爭中已經劇減,但其原本的實力在多年的戰爭中還保留了大部分實力。可以說,高句麗的人口總量和經濟文化的發達程度,都遠遠超過新羅和百濟,甚至超過了當時的唐朝北境固守實力。如果任由高句麗繼續發展下去,它是唯一一個能夠把新羅和百濟整合在一起的的國家。如果中原再次發生動亂,那麼高句麗趁機南侵,後果將不堪設想。

    所以唐朝堅持不懈的不斷討伐高句麗,一定要將其滅亡,就是為了給後世消滅掉一個大禍患

  • 5 # 猴軍集

    唐朝攻打高句麗有不得不打的理由:

    1、報仇

    隋煬帝三徵高麗,死亡上百萬人,其中大部分都是關隴子弟,而皇族李家本身就是關隴貴族的一支,在三徵高麗中也是死眾多。征服高麗,報仇,是關隴世家所有人的夙願。

    2、高句麗的壯大威脅到中原王朝

    高句麗原來只是東北的一個落後部落,在南北朝時期趁中原大亂坐大,不斷向中原擴張,佔據了遼東等廣大地區,對中原王朝形成了威脅,必須扼殺!否則就是第二個匈奴。

    3、高句麗出現了文明的萌芽,對華夏文明形成了威脅

    遊牧民族對中原只有武力威脅,即使佔據中原仍要被同化,就像五胡亂華,最後還是融入進華夏。而高句麗不同,它是農耕民族,並且隱隱形成了文明國家的雛形,這對華夏中原來說是心腹之患,如果高句麗進入中原,就不會是被同化,而是要同化我們了,這是非常危險的。

  • 6 # 曉曉曉

    因為隋唐的皇帝的擴張念頭。高元卻是一個不讓人省心的主兒,他不滿足於現有的高句麗王土、百姓,而是滿腦子的擴張念頭。開皇十八年二月,高元率靺鞨萬餘騎兵侵擾遼西,隋文帝大怒,即命漢王楊諒等率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由於糧草不濟、疫病流行和其他自然災害的原因,水陸兩軍還沒有和高句麗開戰就被迫退還,死者十之八九。這時,高元也害怕把事情鬧大了,連忙派使者前來謝罪,上表自稱“遼東糞土臣元”,於是隋文帝罷兵,待之如初,但隋朝和高句麗的關係也因此有了隔閡。唐太宗帶著遺憾離世後,唐高宗繼承了父親遺志,任用文韜武略、成熟穩健的薛仁貴等人,歷經新城、金山、扶余、平壤四大戰役,終於將高句麗消滅。唐王朝統一高句麗的過程中和統一之後,又對高句麗人採取了內遷的政策。先後被遷徙到內地的高句麗人有近一半或三分之一強,約有23萬~28萬人,廣泛分佈於今天的北京、山西、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四川、陝西、甘肅等省市。

    在唐王朝內遷高句麗人的同時,新羅也趁機擄掠和接納了部分高句麗人,加上之後它採取積極向北擴張的政策,佔據了部分高句麗政權的領土,約有不到十萬(不到高句麗人總人口的八分之一)高句麗人加入到了今天北韓族先民建立的新羅政權中,成為今北韓族的先民。而其餘高句麗人則散入靺鞨突厥等中國歷史上的其他民族之中。也就是說約八分之七的高句麗人融入到了中華民族之中,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

  • 7 # 付凱91458867

    唐朝為什麼非要把高句麗滅國?

    唐滅高句麗之戰,是7世紀發生在高句麗、百濟和唐、新羅之間的戰爭。經過唐的長年征討,加之高句麗內部發生紛爭與災害,最終高句麗被唐擊敗滅國。高句麗被滅後,唐朝建立安東都護府管理高句麗故地,高句麗納入唐朝版圖。

    唐朝自貞觀十八年開始征伐高句麗, 經過24年的征伐把高句麗滅國,那麼,我們就來講一講大唐為什麼非要滅掉高句麗不可呢?

    首先,唐朝非要滅掉高句麗最根本的原因,是想要消除東北邊患,維護本土的和平與安定。在與大唐開戰之前的高句麗,經過隋朝征伐後的穩定發展已越發強大,雖然國力與大唐無法相提並論,但高句麗的人口數,和經濟文化的發達程度,都遠遠超過後來東北地區的政權,它把東北地區和北韓半島整合在了一起,又擁有一支強大而英勇善戰的軍隊,兵種齊全,裝備精良,軍事理論及戰術思想先進,防禦手段完備。如果放任高句麗繼續發展,只要它一統北韓三國,立足東北,一旦中原陷入動亂,高句麗就可趁機南侵,後果不堪設想。

    其次,正攝友鄰,確立霸主地位。唐朝時期,四夷威服,周圍友鄰都為唐朝馬首是瞻,幾乎都是年年來供、歲歲來朝。其中新羅就是唐朝的小弟,高句麗在淵蓋蘇文帶領下對外擴張慾望異常膨脹,支援了百濟,公然攻打新羅,也就意味著跟大唐作對。貞觀十七年,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取新羅40餘座城,並且與高句麗聯合,圖謀斷絕新羅入朝之路,乞求唐朝出兵救援新羅。唐太宗隨即派司農丞相里玄獎帶詔書給高句麗,命令高句麗與百濟停止軍事行動,否則唐朝將要攻打他們。高句麗不從。高句麗不但與百濟聯兵,進攻新羅,還遣使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汗國與唐的關係,大有要抗衡唐朝之之勢,唐朝不能容忍這種挑戰權威的行為,隨後,唐太宗決定對高句麗用兵,這其實是唐朝滅高句麗最直接的原因。

    第三,收復故土。高句麗自西漢元帝建昭二年立國,至唐高宗總章元年滅亡,前後共經歷705年。高句麗所佔據的遼東及北韓半島北部之地, 本為中原王朝所有。戰國時,燕國擊敗東胡,奪得遼東。漢武帝時,漢軍滅衛氏北韓王國,奪得北韓半島北部地區,設立四郡,當時的高句麗僅為漢朝的一個縣。一直到西晉時,這一地區都是中國的郡縣。五胡十六國時期,高句麗乘中原動盪之機,侵佔了這些地方。在唐朝看來,這是完全非法的,唐朝理應把這一地區收復,而唐太宗出兵前也說得很明白:“遼東本中國之地,隋氏四出師而不能得;朕今東征,欲為中國報子弟之仇”。指明瞭收回故土的目的,這是大唐出兵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拯救滯留高句麗的漢人。隋朝時期,曾經四次大舉出徵高句麗,隋文帝一次,隋場帝三次,都以失敗告終。這幾次戰爭中,除許多隋軍將士戰死疆場外, 還有許多士兵被俘或散居高麗。唐高祖武德初年,就曾與高句麗交換戰俘,獲得漢人萬餘人, 可見隋末滯留高麗漢人之多。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 唐太宗遣職方郎中陳大德出使高麗,途中遇到大量漢人,被夾道圍觀。漢人的處境非常不樂觀,沒有固定的居所,還要受到高句麗官民的欺壓和迫害。陳大德回唐後,將所見情況報告了唐太宗,太宗大為震怒,說:“高麗本四郡地耳,吾發卒數萬攻遼東,彼必傾國救之,別遣舟師出東萊,自海道趨平壤,水陸合勢,取之不難。”從話語間可以看出,為拯救滯留高麗的漢人,太宗已有了征伐高麗之意。

    第五,高句麗修築長城,與突厥聯盟。隋朝時期,經過“四次隋高大戰”隋軍大敗撤退之後,高句麗人把隋軍陣亡將士的屍骸堆積起來,構成了一道毛骨悚然的“景觀”,供其華人觀賞,也有羞辱和挑釁大唐之意。

    唐太宗繼位不久便從使臣口中得知此事,義憤填膺,於貞觀五年派人送去“隋高大戰”中高句麗陣亡將士骸骨,同時尋回隋朝陣亡將士的骸骨,以回唐祭奠,不料尋回隋朝將士遺骸一事卻引起了高句麗人的萬分恐懼。高句麗隨後只讓唐使接回少數遺骸,又花費了巨大人工物力,開始在沿唐邊境修築了高麗長城,並與突厥建立了聯盟,其霸佔遼東和反唐之心昭然若揭。當時唐太宗雖然想立刻發兵攻打高句麗,但考慮到唐初經過連年戰爭,國家需要一段時期的休養生息,所以遲遲沒有動手。

    而最終,在上面所說種種原因的積累下,貞觀十八年,經過十多年修整的大唐,發兵攻伐高句麗,拉開北韓半島全面戰爭、高句麗覆滅的序幕。

  • 8 # 魏若厲

    在大眾的記憶裡,高句麗雖然不是弱國,但東北深山密林中的國家彷彿自帶野蠻bgm出場一樣,使它真實的面目完全被地理上固有的成見印象給遮蔽了起來。

    換言之,這個國家在文化上的水平以及國家對內部資源的調配能力,其實相對你腦子裡的樣子,要先進的多得多。

    高句麗王宮,平壤【安鶴宮】復原圖

    高句麗政權以安鶴宮作為王宮約始於公元427年(中國南北朝時期,北魏太武帝和南朝宋文帝對峙),到公元586年遷都長安城為止,歷時160多年。安鶴宮規模十分龐大,同時深受中國建築的影響。

    1967年—1970年北北韓釋出的發掘報告顯示,安鶴宮遺址約為邊長622米的平行四邊形,地勢自北向南傾斜,宮城內秩序井然,有嚴格的軸線。

    已發掘的宮內52處建築遺址,其中有21座殿堂,31條連線各處建築的迴廊。北北韓根據發掘的遺址,將安鶴宮劃分為南宮,中宮,北宮等群組,中宮兩側還配置有東西宮,北門與西門附近有假山和池苑,東南角有蓮池遺址。

    在安鶴宮的各建築群中,南宮遺址的面積最大,東西寬約280米,應當是舉行國家重大禮儀的場所。南宮正殿面闊11間,進深4間(49m×16.3m),規模之宏大可與當時中國的宮殿相比,從中也可以看出高句麗不小的野心。

    南宮與中宮以寬3間的迴廊連線,中宮正殿面闊7間,進深5間,兩側各有面闊5間,進深4間的建築。根據記載,中宮是國王日常聽政的場所。北宮為寢殿,東宮為太子住所,西宮則安置妃嬪。

    安鶴宮周圍以土築宮牆環繞,推測高約8米。東西兩側的宮牆外還發現有護城壕的遺蹟。

    南面開有三門,其餘每面各開一門。有水道貫穿東部,所以南北宮牆上各有一道水門。南側三門,面闊均在45m左右,應當為正面7間,進深2間的建築。其他3面各開一門,規模為5間×2間。這些城門和中國內地將城樓建在城座上不同,而是直接將城樓建在地面之上。

    安鶴宮遺址出土了許多和當時內地形制相似的瓦當,鴟尾,土器等。其瓦的尺寸較大,寬約37-58cm,長度約65-70cm。遺址中發現的一尊三彩鴟尾高達2.1米,可以據此推測當年的建築規模。

    日本和南韓的一些學者,如米田美代治,成周鐸都認為,安鶴宮的建築群配置形態受到了中國漢代的天文思想——五行配置思想的影響,按照【史記 天官書】的五星座位來佈局的。

    從遺址的發掘情況來看,安鶴宮規模宏大而且內部結構複雜,至今只弄清楚了中軸線附近地帶的建築,從這些建築遺址來看,其功能分割槽和魏晉時期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安鶴宮中各建築群的主殿基本採用了正殿加東西堂的形式,而這種形式在曹魏洛陽宮中早已得到使用。曹魏洛陽宮的太極殿兩側為東西堂,太極殿是引見聽政的地方,東西堂是皇帝起居之處。這一形式也被東晉的宮殿所繼承,建康宮城中太極殿也有東西堂,而且式乾殿兩側有東西齋,顯陽殿兩側有徽音閣和含章殿。到南朝劉宋時期,東西二堂失去了居住功能,成為儀式和聽政場所。

    【南韓木造建築技法】一書關於安鶴宮的復原

    此外,安鶴宮北部還發現了集中成片的園林。其中還造有人工假山,至今殘跡留存仍有8米之高,南北70m,東西120m。

    根據配置來看,安鶴宮北方園林已經成為宮的一部分,這不同於魏與西晉時期的華林園, 明顯是仿照南朝華林園的格局。

    此外安鶴宮南宮西側則同配有大型園林,其中配有蓮池。蓮池內根據現今考古發掘,起碼有3座人工島嶼,旁邊建有帶著亭子土山與觀景石。

    這與魏晉時期皇宮以景陽山和天淵池為主景格局別無二致 。

    【南韓的建築】一書中高句麗長安城與平壤安鶴宮的關係

    安鶴宮北為大城山,建康宮北為覆舟山。安鶴宮南4km外為大同江曲水,建康宮4km外為秦淮河曲水。安鶴宮與建康西均為江流道。安鶴宮位於都城北部,南北大路偏東15度左右,並向南延伸過大同江,跨過大同江木橋也就是高句麗橋繼續南去。建康城南北中軸線也偏東,中軸線向南延伸跨過秦淮河上的朱雀航,直抵建康南門宣陽門外13華里的南郊。安鶴宮與大城山城的關係,或許就等於建康與樂遊苑後苑。

    足以看出高句麗刻意模仿南朝的的宮城佈局之細緻。

    總說高句麗後期首都平壤,其實事實並非如此,高句麗在平壤城附近新建的“長安城”才是高句麗真正的最後首都。

    而高句麗的新都長安城,則繼續沿用了中國的裡坊佈局。

    長安城裡坊復原圖。之前平壤城共分16大區,4484坊。

    高句麗在舊都平壤不遠處新建長安城。其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加強統治秩序,平壤城因為防禦需要,城中官民混雜,而長安城按照內中外三層把王室,百官和居民分開。很明顯這也是中國思維的影響。

    其實長安城的地理位置並不適合方方正正的裡坊,但高句麗依舊樂此不疲,足以看出其模仿中國的決心之大。

    為什麼花這麼大篇幅寫高句麗宮闕?第一,證明高句麗長期效仿南朝的文化水準(高句麗從晉安帝到陳宣帝100年間受封南朝12次,並非不接壤就斷絕聯絡)。第二,能營建這麼大的工程,足以證明高句麗的內部資源調動能力和對百姓的控制力水平之高。

    高句麗好太王碑記載了當時的永樂年號。而高句麗本身就有史書【留記】百卷,後編制為【新集】,可惜未能流傳下來。

    至於高句麗的文學作品,只剩下四首流傳於世詩文,可窺一斑:

    翩翩黃鳥,雌雄相依。念我之獨,誰其與歸?——高句麗琉璃明王【黃鳥歌】

    正椏五葉,背陽向陰。欲來求我,鍛樹相尋。——高句麗【人參贊】

    迥石直生空,平湖四望通。巖根恆灑浪,樹杪鎮搖風。偃流還漬影,浸霞更上紅。獨拔群峰外,孤秀白雲中。——高句麗定法師【詠孤石】

    神策究天文,妙算窮地理,戰勝功既高,知足願雲止。——高句麗乙支文德【遺隋將於仲文】

    由此可見,高句麗是一個已經形成了強大的集權制度與先進文化的東北亞強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隋唐二朝將其視為勁敵也是可想而知的。

  • 9 # 非狂不可

    唐滅高句麗之戰,是7世紀發生在高句麗、百濟和唐、新羅之間的戰爭。經過唐的長年征討,加之高句麗內部發生紛爭與災害,最終高句麗被唐擊敗滅國。高句麗被滅後,唐朝建立安東都護府管理高句麗故地,高句麗納入唐朝版圖。

    唐朝自貞觀十八年開始征伐高句麗, 經過24年的征伐把高句麗滅國,那麼,我們就來講一講大唐為什麼非要滅掉高句麗不可呢?

    首先,唐朝非要滅掉高句麗最根本的原因,是想要消除東北邊患,維護本土的和平與安定。在與大唐開戰之前的高句麗,經過隋朝征伐後的穩定發展已越發強大,雖然國力與大唐無法相提並論,但高句麗的人口數,和經濟文化的發達程度,都遠遠超過後來東北地區的政權,它把東北地區和北韓半島整合在了一起,又擁有一支強大而英勇善戰的軍隊,兵種齊全,裝備精良,軍事理論及戰術思想先進,防禦手段完備。如果放任高句麗繼續發展,只要它一統北韓三國,立足東北,一旦中原陷入動亂,高句麗就可趁機南侵,後果不堪設想。

    其次,正攝友鄰,確立霸主地位。唐朝時期,四夷威服,周圍友鄰都為唐朝馬首是瞻,幾乎都是年年來供、歲歲來朝。其中新羅就是唐朝的小弟,高句麗在淵蓋蘇文帶領下對外擴張慾望異常膨脹,支援了百濟,公然攻打新羅,也就意味著跟大唐作對。貞觀十七年,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取新羅40餘座城,並且與高句麗聯合,圖謀斷絕新羅入朝之路,乞求唐朝出兵救援新羅。唐太宗隨即派司農丞相里玄獎帶詔書給高句麗,命令高句麗與百濟停止軍事行動,否則唐朝將要攻打他們。高句麗不從。高句麗不但與百濟聯兵,進攻新羅,還遣使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汗國與唐的關係,大有要抗衡唐朝之之勢,唐朝不能容忍這種挑戰權威的行為,隨後,唐太宗決定對高句麗用兵,這其實是唐朝滅高句麗最直接的原因。

    第三,收復故土。高句麗自西漢元帝建昭二年立國,至唐高宗總章元年滅亡,前後共經歷705年。高句麗所佔據的遼東及北韓半島北部之地, 本為中原王朝所有。戰國時,燕國擊敗東胡,奪得遼東。漢武帝時,漢軍滅衛氏北韓王國,奪得北韓半島北部地區,設立四郡,當時的高句麗僅為漢朝的一個縣。一直到西晉時,這一地區都是中國的郡縣。五胡十六國時期,高句麗乘中原動盪之機,侵佔了這些地方。在唐朝看來,這是完全非法的,唐朝理應把這一地區收復,而唐太宗出兵前也說得很明白:“遼東本中國之地,隋氏四出師而不能得;朕今東征,欲為中國報子弟之仇”。指明瞭收回故土的目的,這是大唐出兵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拯救滯留高句麗的漢人。隋朝時期,曾經四次大舉出徵高句麗,隋文帝一次,隋場帝三次,都以失敗告終。這幾次戰爭中,除許多隋軍將士戰死疆場外, 還有許多士兵被俘或散居高麗。唐高祖武德初年,就曾與高句麗交換戰俘,獲得漢人萬餘人, 可見隋末滯留高麗漢人之多。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 唐太宗遣職方郎中陳大德出使高麗,途中遇到大量漢人,被夾道圍觀。漢人的處境非常不樂觀,沒有固定的居所,還要受到高句麗官民的欺壓和迫害。陳大德回唐後,將所見情況報告了唐太宗,太宗大為震怒,說:“高麗本四郡地耳,吾發卒數萬攻遼東,彼必傾國救之,別遣舟師出東萊,自海道趨平壤,水陸合勢,取之不難。”從話語間可以看出,為拯救滯留高麗的漢人,太宗已有了征伐高麗之意。

    第五,高句麗修築長城,與突厥聯盟。隋朝時期,經過“四次隋高大戰”隋軍大敗撤退之後,高句麗人把隋軍陣亡將士的屍骸堆積起來,構成了一道毛骨悚然的“景觀”,供其華人觀賞,也有羞辱和挑釁大唐之意。

    唐太宗繼位不久便從使臣口中得知此事,義憤填膺,於貞觀五年派人送去“隋高大戰”中高句麗陣亡將士骸骨,同時尋回隋朝陣亡將士的骸骨,以回唐祭奠,不料尋回隋朝將士遺骸一事卻引起了高句麗人的萬分恐懼。高句麗隨後只讓唐使接回少數遺骸,又花費了巨大人工物力,開始在沿唐邊境修築了高麗長城,並與突厥建立了聯盟,其霸佔遼東和反唐之心昭然若揭。當時唐太宗雖然想立刻發兵攻打高句麗,但考慮到唐初經過連年戰爭,國家需要一段時期的休養生息,所以遲遲沒有動手。

    而最終,在上面所說種種原因的積累下,貞觀十八年,經過十多年修整的大唐,發兵攻伐高句麗,拉開北韓半島全面戰爭、高句麗覆滅的序幕。

  • 10 # 頓悟君

    就一個原因,你不服,我就打你,曾經的中國就是這麼霸氣。如果是現在,那就是,越南搶島,滅他。丹麥辱華,滅他,日本改教科書,滅他。南韓申遺,滅他。印尼排華,滅他。印度跨境,滅他。非洲抗議,滅他。英法德美甩鍋,滅他。不服就幹。

  • 11 # 山河相澗

    高句麗古代疆域大概位於現在的吉林遼寧部分地區,以及北韓半島中北部的大部分地區,高句麗是中國東北古代民族扶余人建立的一個國家。從唐太宗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開始征伐高句麗, 到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滅高句麗為止,在長達24年的征戰時間裡,唐朝不斷討伐高句麗,最終將其滅亡。那麼唐朝為何如此不依不饒,非要滅掉高句麗不可?

    第一,是拯救散落在高句麗的漢人和重塑漢人威嚴。

    隋朝時期,曾經四次大舉征討高句麗,但都以失敗告終,特別是楊廣的三次征討是以慘敗收尾。四次征討高句麗中,很多隋朝將士戰死沙場。貞觀五年,唐朝曾派人去高句麗收殮埋葬隋朝時期戰死的隋人屍體,摧毀高句麗用隋人屍體立的京觀。

    唐貞觀十五年, 唐太宗遣職方郎中陳大德出使高麗,途中遇到大量漢人,被夾道圍觀。“隋人望之而哭者, 遍於郊野”陳大德回來後,將所見報告了唐太宗,太宗便說:“高麗本四郡地耳,吾發卒數萬攻遼東,彼必傾國救之,別遣舟師出東萊,自海道趨平壤,水陸合勢,取之不難。”看來“為拯救滯留高麗的漢人,報用漢人屍體立的京觀之仇”。太宗早有徵伐高麗之意。

    第二, 是為了收復故土。

    高句麗所佔據的遼東及北韓半島北部之地, 本為中原王朝所有。隋朝的黃門侍郎曾經就告訴過隋煬帝:"高句麗這個地方,本來就是個用竹子記錄的國家,大周的時候特意給了箕子的封號,到了漢朝當時還只是三個郡縣,直到晉朝末期的時候,趁著中原動盪之機佔領了遼東地區才形成了現在的高句麗"。 裴矩這裡將高句麗政權所佔之地往上追溯到西周以前,下至魏晉時期,無可辯駁地指出遼東為中國領土。唐朝理應把這一地區收復。

    第三, 是為了掃除禍患。

    貞觀十七年,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取新羅40餘座城,並且與高句麗聯合,圖謀斷絕新羅向唐朝朝貢之路。高句麗與百濟聯兵,進攻新羅,還遣使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汗國與唐的關係,大有要合縱抗衡唐朝之勢。貞觀十九年二月 ,唐太宗在親征高麗的途中,便說“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從隋朝四次征討高句麗的失敗,到此時的高句麗,實力還是很強,是唐朝東部隱藏的重大威脅。直到唐總章元年,滅高句麗時,該國還有“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餘戶”。 而唐朝貞觀末年,也只有三百萬戶。雖然說高句麗的國力在在之前幾十年的戰爭中已經劇減,但其原本的實力在多年的戰爭中還保留了大部分實力。可以說,高句麗的人口總量和經濟文化的發達程度,都遠遠超過新羅和百濟,甚至超過了當時的唐朝北境固守實力。如果任由高句麗繼續發展下去,它是唯一一個能夠把新羅和百濟整合在一起的的國家。如果中原再次發生動亂,那麼高句麗趁機南侵,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唐朝堅持不懈的不斷討伐高句麗,一定要將其滅亡,就是為了給後世消滅掉一個大禍患。

  • 12 # 草木炊煙

    唐朝攻打高句麗之時,高句麗、百濟、新羅都同屬於唐朝的附屬國,當時他們每年都要納供的。所以他們有事情的時候唐朝也會調和出兵(上圖就是當時大致這三國的所處區域)。

    1、公元642年高句麗西部酋長泉蓋蘇文,殺害高句麗榮立王,擁立寶藏王,並自任莫離支(類似於兵部尚書、和政府機構中宰相的職位),還聯合百濟進攻新羅。

    這屬於唐朝附屬國的國主被手下給殺了,正常是需要唐朝承認的泉蓋蘇文才算是合法繼承這個國主之位。

    2、大致7月左右,百濟王統重兵奪佔新羅西境40餘城。

    不僅殺害唐朝承認的國主,還侵略唐朝承認的另一個合法的國主土地。

    3、新羅告急求援,唐太宗先遣相里玄獎為使(相當於外交人員)赴高句麗勸阻。但是泉蓋蘇文不聽,又復派蔣儼為使再次勸說泉蓋蘇文,泉蓋蘇文將要反叛,將其囚禁。唐太宗知道後大怒,決定以此為出兵理由,大舉出兵攻打高句麗。

    按照唐朝和附屬國的關係接到新羅求救,唐太宗派類似外交的官員,前去調和勸阻,當時泉蓋蘇文將要徹底反叛唐朝脫離附屬國身份,直接把唐朝外交官下了高句麗的大獄。唐朝外交官被下大獄,這屬於公然與唐朝叫板。

    4、645年,唐太宗調集水陸10萬大軍攻打高句麗。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相當於前線總指揮),率精兵4萬多人,戰船500艘,從萊州(今蓬萊)渡海直奔平壤。

    5、太子詹事左衛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步騎兵6萬,自幽州(今北京附近)出發,奔向遼東。4月,李勣所率陸軍渡遼水,抵玄菟城(今遼寧撫順)。高句麗軍閉城防禦。

    太宗皇帝發兵。

    6、公元648年,又派薛萬徹由水路攻打高句麗。攻克鴨綠江下游之泊汋城(今大蒲石河口)後回軍。唐太宗準備明年發30萬大軍,再侵高句麗。但至翌年,唐太宗亡故,遺詔結束遼東之戰。唐朝侵略高句麗戰爭終以失敗而告終。

    綜上所述,當時的唐朝附屬國有很多,不可能放任何一個附屬國與唐朝公然叫板,尤其還是一個沒有合法繼承的反叛分子,如果不管,不出兵會使唐朝周邊動盪不安,而且也會削弱唐朝在周邊附屬國的政治形象。

    所以肯定是堅決出兵打擊。

    另一方面說,如果放任其做大不管,會使唐朝東北部的國家長治久安造成戰略威脅。

    由其是其做大後再與其它附屬國結盟。

    最後說一下:這只是唐朝攻打高句麗的開始,也只是這場戰爭的大幕剛剛拉開。——(從中可以看出我們華人有個習慣,輕易不出手,既然出手了就不會輕易罷手,不取得勝利,絕不收兵,每一個強大的朝代都是如此)。

  • 13 # Crazy灬歷史

    我認為最大的就是因為從隋朝開始高句麗就是懸在帝國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對於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來說,要實現長久穩定的統一,那必須就清除高句麗這顆定時炸彈。

    高句麗對東亞地區的霸權覬覦已久

    高句麗人最早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西漢末年建國時定都於今天的吉林省集安市,行政區劃歸屬於玄菟郡,民族分類屬於濊貊系統。魏晉南北朝時期,自強不息的高句麗人不斷髮展壯大,並在北魏拓跋燾和南朝劉義隆的時代遷都平壤,成為北韓半島鼎立的三國之一。

    另外兩國,是百濟和新羅。三國當中,高句麗受中華影響最大,文明程度最高,綜合國力最強,處境也最微妙。東邊的南朝和北朝,南邊的新羅和百濟,西邊的日本,北邊的靺鞨、室韋、契丹和突厥,都不是什麼好相處的鄰居。當然,高句麗自己並不省油,他們對東亞地區的霸權也覬覦已久。

    因此,中國南北對峙之時,北韓半島同樣熱鬧非凡。大體上說,是高句麗聯合新羅,百濟勾結日本,在半島長時間問鼎逐鹿征伐不已。

    隋朝的統一以及之後大唐,使高句麗感到不安

    高句麗、新羅、百濟和日本,都爭相與中華建立各種關係,甚至同時向南北兩朝示好。中國的南方和北方也都不但來者不拒,而且儘量阻止對方與他方往來。但是隋文帝滅陳,卻把平衡打破了。

    首先感到不安的是高句麗。作為好不容易才獨立出來的發展中國家,他們清醒地意識到,跟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帝國接壤,絕不會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如果對方還跟南邊的新羅或百濟聯手,自己面臨的就將是滅頂之災。

    利用中華帝國動盪分裂之機幹他一票的時代過去了。腹背受敵的高句麗必須找到同盟軍,救亡圖存。

    他們想到了東突厥。於是準備與東突厥聯盟。

    結語

    大業三年(607)六月,隋煬帝巡幸塞北,高句麗的使者也到了那裡。啟民可汗不敢隱瞞,向皇帝如實彙報。隋煬帝立即警覺起來:高句麗如果當真聯盟東突厥,再裹脅契丹和靺鞨之眾,勢必成為帝國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這顆定時炸彈必須排除。

    高句麗,則鐵定地成為中華帝國的眼中釘。公元668年,也就是新羅依靠大唐兼併百濟的八年之後,高句麗也被大唐聯合新羅而滅亡。這時,唐高宗已經因病休假不問政事,執掌朝政的是皇后武則天。

    武則天就更不會含糊了,她什麼時候心慈手軟過?

  • 14 # 當代曹植

    因為從隋朝開始,高句麗就是懸在帝國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高句麗人最早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西漢末年建國時定都於今天的吉林省集安市,行政區劃歸屬於玄菟郡,民族分類屬於濊貊系統。

    高句麗自己並不省油,對東亞地區的霸權也覬覦已久。唐朝為了解除威脅、收復故土、拯救漢人而攻打高句麗。

    隋煬帝三徵高麗,死亡上百萬人,其中有不少是關隴子弟,而皇族李家本身就是關隴貴族的一支,在三徵高麗中也是死者眾多。征服高麗,報仇,是關隴世家所有人的夙願。

  • 15 # 歷史就是照妖鏡

    唐太宗為何堅定不移的討伐高句麗主要是有這兩個方面的原因的:

    一、高句麗的疆域不小,佔據東北和北韓半島的一部分,是少數民族扶余人建立的政權。而中國自始皇帝一統天下以來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大一統的觀念就深入人心,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可是自東漢末年三分天下以後,中原王朝的勢力衰弱,雖有三家歸晉,但是好景不長,八王之亂及五胡亂華之後,中原地區又陷入了幾百年的分裂割據時代。直到楊堅創立隋朝,結束南北朝分裂,中國又一次基本上完成了大一統。但是在北方仍然有割據政權高句麗存在,並且還有逐鹿中原的實力。隋朝想要一統,高句麗想要更多的領土,這樣雙方的矛盾就不可能被調和,必有一戰。

    二、從地理上上來說,高句麗的位置很有優勢,並且這時候的高句麗已經過度到農耕政權,並且國內法律、制度漸漸完善,以文名立國(這是古代中原王朝的大忌,就是說這個時候高句麗是不同於那些異族政權的,而是可以和中原王朝爭奪道統的國家)。並且這個時候高句麗佔據東北,猶如一把利劍懸掛在中原王朝的頭上,隨時都能斬落下來。中原王朝的統治者只要不是昏庸之主,必然是寢食難安,時時刻刻都會去想如何解決這個大患。

    於是高句麗經過多年的削弱以後,已經像個熟透的果子,只等著大唐的採摘。而薛仁貴與李績、契苾何力、劉仁軌、郝處俊等人也達到了人生的最巔峰,共同為大唐摘取了這顆肥美的果實。

    薛仁貴也再次把勇武絕倫的一面表現的淋漓盡致。

    新城、今山之戰,薛仁貴援助友軍,橫擊高句麗軍,大破敵軍,斬首五萬餘級,佔領南蘇、木底、蒼巖等重要據點;

    扶余城,以少勝多,二(三)千勁卒逆擊大破敵軍,殺獲萬餘人,佔領扶余城等四十餘城;

    平壤城下,各路唐軍會師,圍攻月餘後破城,高句麗被滅國,原高句麗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七千戶人口盡屬大唐。

  • 16 # 歷史在記錄

    626年,唐朝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殺死了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迫使唐高祖交出皇權,立他為皇太子,隨後繼承皇位成為唐朝第二任皇帝唐太宗。唐太宗在位前期很長時間裡,唐朝與高句麗大致維持著友好的關係。唐太宗試圖在海東三國之中保持主導地位。唐太宗登基後不久,就派朱子奢到北韓半島譴責海東三國之間的相互爭鬥。

    631年,在得到高句麗榮留王的同意後,唐太宗派特使到高句麗重新安葬陣亡的隋兵。但唐太宗對高句麗沒有放棄征服策略。唐太宗認為高句麗據有的“遼東”(當時的“遼東”的概念略同於漢朝四郡的範圍,即中國東北遼河以東地區以及北韓半島的北部)為“舊中國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決心將對高句麗的征伐作為中國統一戰爭的最後部分。雙方在背地裡都明白兩國最終不免一戰。高句麗花費了巨大人工物力,在沿唐邊境修築了高句麗長城,從夫餘城(今吉林省四平市以西)至渤海,長千餘里,用時十六年修成。

    641年,唐太宗派遣使者陳大德出訪高句麗。陳大德在高句麗訪問期間,遇到了許多在高句麗安頓下來的原隋朝兵將。陳大德回到長安後,將這一情況稟告了唐太宗。唐太宗於是萌生攻打高句麗的想法,但很快又打消了這一念頭,說是為了不讓山東人受到兵役勞累。

    642年,高句麗榮留王高建武和大臣合議,打算誅殺暴力而兇殘的臣下淵蓋蘇文。淵蓋蘇文聞訊後,設下陷阱邀請諸大臣觀看他的軍隊閱兵,並設宴款待。在宴席上,淵蓋蘇文殺死了榮留王的一百多位大臣,繼而進宮弒殺了榮留王,而後擁立榮留王的侄子高藏為高句麗王。淵蓋蘇文自封為“大莫離支”,控制了高句麗軍政大權,進行攝政。這一訊息傳到唐朝,亳州刺史裴莊建議攻打高句麗。但唐太宗卻表示自己對榮留王的去世感到悲哀,但以乘其國喪攻打高句麗並不合適。

    不過,643年唐太宗又開始考慮對高句麗動武,並想先命令契丹和靺鞨偷襲高句麗。唐太宗的內兄司徒長孫無忌對此表示反對,建議唐太宗先假裝與高句麗交好,然後趁其不備再進攻。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議,冊封寶藏王為遼東郡王、高句麗王,授予“上柱國”的稱號。

    643年,新羅善德女王上書唐朝稱百濟聯合高句麗攻打新羅,請求唐朝援助。唐太宗於是派司農丞相里玄獎到高句麗,下令高句麗和百濟停止攻打新羅。相里玄獎到達高句麗都城平壤時,淵蓋蘇文正在與新羅交戰。得知相里玄獎的到來,淵蓋蘇文返回到平壤會見他。淵蓋蘇文拒絕了唐太宗的要求。相里玄獎回到長安後,將此事稟告唐太宗。唐太宗於是決意攻打高句麗,大將李世也表示支援。雖然褚遂良等文官表示反對,但唐太宗攻打高句麗的決心已定。

    太宗相信648年對高句麗的小規模襲擊已消弱了高句麗的力量,於是準備在649年率30萬部隊一舉滅亡高句麗。一些唐的官員指出發動這樣規模的戰爭需要有一年的糧食儲備,並需要建造更多的戰船。由於劍南道一直沒有捲入從隋到唐的討高句麗戰爭,因此唐的官員建議在這一地區建造船隻。唐太宗對此表示同意並派強偉到劍南道籌建船隻,下令船造好後經長江、東海運到萊州。除此之外,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婺州(今浙江金華市)和洪州也負責建造一些船隻。不過人們很快就意識到劍南道的人並不擅長建造船隻,因此劍南道最後只負責提供建船的木材。這些木材被運到潭州(今湖南省長沙市)造船。

    649年,唐太宗去世,依照太宗的遺願攻打高句麗的計劃被取消。唐高宗繼位後,唐對高句麗和百濟又發動了一系列戰爭。660年唐與新羅的聯軍先滅了百濟。668年冬,唐和新羅的聯軍最終滅亡了高句麗。

  • 17 # 爬山涉水看鳳景

    唐朝為什麼攻打高句麗?

    高句麗它處於遼東半島和鴨綠江兩岸。漢朝前大多為中原地盤。

    高句麗在北韓半島三國(高句麗、新羅、百濟)中,面積最大,軍事力量最強,控制了整個遼東半島地區。

    (一),屢屢騷擾中原相鄰地帶。因此處中原歷代“天高皇帝遠”,再加上“鞭長莫及”,中原邊民屢遭高句麗的騷擾,人們“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二)欺弱稱強,擴張勢力。高句麗不滿足於自己的勢力範圍,三番五次肆意侵犯百濟、新羅。新羅國王被逼的哭求唐皇解救。唐皇帝下詔喻,言明利害,勸其撤兵。高麗王置之不理。根本沒把唐皇放在眼裡。

    (三)陽奉陰違,笑裡藏刀。對唐朝表面稱臣,暗地裡磨刀霍霍。揹著唐朝與北突厥、倭寇相互勾結,“拉幫結派”,妄想獨霸一方。

    (四)野心膨脹,威脅中原。高句麗仗著自己的軍事勢力,把中原的仁慈忍讓,當成“耳旁風”,特別是勾結外部勢力,染指中原邊境,對中原造成極大安全隱患。

    (五)唐朝為了鞏固國防需要。面對高句的的肆意妄為,大唐多次好言相勸,高句麗仍置之不理,反而不斷騷擾中原邊境,給唐朝造成了困擾。為了解除高句麗對唐朝的威脅,鞏固邊疆,唐朝才下決心征討高句麗。

    664年7月,太宗李世民第一次“御駕親征”高句麗。

    先後8次東征高句麗,歷經了兩個王朝,三個皇帝,50多年艱苦卓絕的戰爭,終於把遼東既鴨綠江南北,高句麗的故土主體部份納入中原版圖。解除了高句麗的威脅,鞏固了中原邊境。

  • 18 # 飛奔而來的橙子

    唐朝建立的同一年(618年),高句麗榮留王即位。也就是說,原來隋朝和高句麗的不愉快已經過去了,兩國關係應該掀開新的篇章。而且,唐朝建立的第二年,榮留王就派使者朝貢,表示對中央老大的服從地位,顯然,高句麗也有意加強和唐朝的關係。

    所以很多人以為的唐朝遠征高句麗是對隋朝政策的繼承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那為什麼貞觀十八年,唐太宗要遠征高句麗呢?在這二十多年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導致大唐對高句麗的政策急劇轉變?

    (圖為唐高祖李淵)

    唐高祖時期,高句麗非常主動的同大唐交往,多次遣使到唐朝,希望解決隋徵高句麗的歷史遺留問題,緩和關係,同時請求冊封,請頒唐歷等等。可以看出,高句麗對待唐朝的態度比對待隋朝要積極得多。

    但高句麗僅僅是換了個王而已,外交政策真的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嗎?

    武德九年,新羅百濟遣使到唐朝,控訴高句麗“畢其道路,不得入朝。又相與有隙,屢相侵略。”

    唐高祖能怎麼辦呢?唐朝一直到武德七年才一統,國內事務紛亂如麻,這種時候,唐高祖肯定要先解決國內問題,休養生息。面對新羅和百濟的控訴,唐高祖也只能是儘量安撫各方,緩和矛盾。對高句麗在東北的蠢蠢欲動,唐朝也無力去征討。

    另一方面,當時的唐高祖並沒有確定其外交政策的方向,尤其是對待高句麗的政策。隋煬帝徵高句麗失敗已經表明這是個棘手的國家,再加上大唐國內百廢待興。究竟應該怎樣處置高句麗,怎樣確立新的國際秩序,唐高祖沒有方針。

    (圖為唐太宗時期的北韓周邊)

    唐太宗即位後,情況有了變化。

    這種變化正是因為唐朝的國內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了,政權安定了,隨著各項制度的確立,整個大唐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這種情況下,唐太宗追求對外關係上的突破也是必然的。

    貞觀元年,唐太宗初即位,就致信百濟王:“新羅王金真平,朕之藩臣,王之鄰國,每聞遣師,征討不息,阻兵安忍,殊乖所望。膚已對王侄福信及高麗、新羅使人,具敕通和,鹹許輯睦。王必須忘彼前怨,識朕本懷,共篤鄰情,即停兵革。”唐太宗意圖重新確立大唐在周圍國家的威望之心彰明較著。

    (圖為唐太宗)

    隨著唐太宗逐漸解決突厥問題,高句麗對形勢愈感憂懼,但卻並沒有退縮。作為對大唐的迴應,高句麗建了一條長城,“東北自扶余,西南至海,千有餘裡”,決心武力保衛其既得利益的決心十分明顯。甚至從貞觀四年其,就終止了與唐朝的國家交往。

    這樣,高句麗就成為唐太宗重建世界秩序的最大障礙,高句麗不臣服,唐朝就能真正確立領導地位。

    唐太宗,也開始將吊伐高句麗提到日程上來,並早早地確立了戰略,那就是“高麗本四郡地耳,吾發卒數萬攻遼東,彼必傾國救之,別遣舟師出東萊,自海道趨平壤,水陸合勢,取之不難。但山東州縣凋擦未復,吾不欲勞之耳!”之所以一直拖,除了山東尚未恢復,也是為了等一個“名”,畢竟要師出有名。

    終於,機會來了。

    貞觀十五年,百濟武王扶余璋去世,義慈王即位。即位後,大舉進攻新羅,又因久攻不下與高句麗結盟。高句麗此時國內也發生了政變,強硬派掌握了權力,更加敵視大唐。北韓一片大亂。

    貞觀十七年,新羅向大唐求援,唐太宗終於等來了機會。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戰爭。

  • 19 # 少校說事

    唐朝為什麼要攻打高句麗那?

    要回答這個問題,應該看清三個問題?

    一,高句麗是個大國麼,對唐朝構成強烈的威脅麼?二,唐朝前面的隋朝,和高句麗的關係怎麼樣?對它採取了怎樣的政策?三,高句麗和其他的少數民族政權關係怎樣?對唐朝的態度如何?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高句麗建國於公元前後,到五世紀初,開始迅速發展,是一個由扶余族人為主體建立的王國,建國後趕上中國的南北朝時期,所以有大量的漢族人逃到了境內,加快了經濟、軍事、甚至政治制度的發展。到了六世紀後期隋朝建立時,它已經是一個人口達到300萬到500萬,經濟發達,政治制度優越的文明國家了!

    隋朝開元十八年,高句麗王高元派兵萬餘人進攻隋朝,隋文帝楊堅派漢王楊諒帶兵三十萬,兵分五路討伐高句麗,高句麗大敗,國王高元罷兵請和,並且向隋朝皇帝稱臣!

    唐朝建立後,高祖時一直忙於統一天下,和應付強大的東突厥,所以無暇理會它,但是高句麗一直都是上串下跳,國王竟然派遣使節試圖聯合東突厥頡利可汗,與高句麗東西夾擊大唐,使得唐朝君臣對它從無好感。幸虧東突厥在貞觀四年,被唐軍大將李靖、徐世績突襲打敗,才導致它的計劃無法實現。但是它在東突厥滅亡後,竟然派出使節,聯絡西突厥,妄想故技重施,這樣就徹底激怒了太宗皇帝,加上他勢力強大,隨時可以武裝二三十萬大軍,所以太宗無於貞觀十九年開始討伐它,直到二十三年去世!

    隋朝時,高句麗就一直不安分,仗著國力強大,試圖挑戰隋朝的亞洲霸主地位,在隋煬帝八年、九年、十年被隋軍痛扁,隨僥倖勝利,但是實力大損,基本被打殘,直到三十年後貞觀時,淵蓋蘇文上臺才算勉強恢復元氣。

    隋朝時期,高句麗仗著地理優勢,想挑戰隋朝的宗主國身份,在被漢王楊諒痛擊後,竟然聯絡百濟、吐谷允合攻隋朝,被驕傲的隋煬帝探知後,為了滅敵於萌芽狀態,隋煬帝很快於大業八年調集了百萬大軍進攻高句麗,但是由於糧草的原因,很快失敗了。

    第二年,隋煬帝楊廣又調集了幾十萬大軍和一百萬民夫組成了第二次東征。由於大將楊素的兒子楊玄感在黎陽起兵,佔據了大軍的後方,導致了第二次東征也失敗了,接著第三次也失敗了!

    所以說隋朝和高句麗的關係也很緊張,雙方都想稱為霸主,很不幸他失敗了,隋朝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也損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並造成了隋朝的滅亡

    到了太宗後期,高句麗的實力從慘敗中恢復過來,加上他在東突厥滅亡後,竟然派人聯絡日本、百濟、甚至西突厥,想要擊敗,甚至打垮大唐,所以大唐更想消滅它,坐穩老大的寶座?

    所以唐朝和高句麗的關係並不和睦,都想要治對方於死地,所以高宗皇帝才會拼命打它。

    從隋文帝開始到太宗貞觀早期,只要有機會,隋唐一直死磕高句麗,特別是淵蓋蘇文上臺之後,統一軍政大權,竟然又想聯絡東洋倭寇,打敗大唐,想趁機稱霸東亞,這也是立志做天可汗的太宗皇帝所不允許的!

    所以,唐朝打高句麗,一方面是打擊對手,想做老大。另一方面,是杜絕兩個政權聯合,抗擊華夏。最後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經過連續打擊,終於把敵人消滅在萌芽時期,確立了華夏身為世界之主的地位!

  • 20 # 碼字先鋒

    第一,唐太宗是要收復失地。

    第二,唐太宗當時是說“為中國復子弟之仇”,隋朝時候幾次征討,中國很多人死在那裡,所以唐太宗發這樣的詔令。

    第三,就民族、文化上來說,唐王朝也不允許高句麗搞分裂。

    唐滅高麗之戰即唐滅高句麗之戰,是7世紀發生在高句麗、百濟和唐、新羅之間的戰爭。高句麗最終被唐擊敗。高句麗被滅後,唐朝建立安東都護府管理高句麗故地。

    羅唐戰爭後,新羅再次臣服於唐朝,安東都護府從平壤搬到遼東,成為唐朝管理遼東,以及高句麗、渤海國等地的一個軍政機構。有唐一代,遼東即鴨綠江南北的高句麗故地其主體部分仍然屬於中原王朝,新羅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有多少個十年!十年前陪你的人,他(她)們還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