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黑水布衣
-
22 # 談天說地那些事兒
高句麗,是中國東北古代民族扶余人建立的一個國家。唐朝建國初期,對高句麗、百濟、新羅均採取和平友好的對外政策。貞觀十七年(643),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取新羅40餘座城,並且與高句麗聯合,圖謀斷絕新羅入朝之路。乞求唐朝出兵救援新羅。唐太宗李世民派司農丞相里玄獎帶詔書給高句麗,命令高句麗與百濟停止軍事行動,否則唐朝將要攻打他們。 高句麗不從。高句麗不但與百濟聯兵,進攻新羅,還遣使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汗國與唐的關係,大有要抗衡唐朝之勢。於是唐太宗決定攻打高句麗。
其實唐太宗攻打高句麗還有其他的原因在裡面,那就是收復故土,為後世掃除禍患。高句麗佔據的遼東及北韓半島北部之地, 本為中原王朝所有。戰國時,燕國擊敗東胡,奪得遼東。漢武帝時,漢軍滅衛氏北韓王國,奪得北韓半島北部地區,設立四郡,當時的高句麗僅為漢朝的一個縣。到西晉時,還是中國的郡縣。五胡十六國時期,高句麗乘中原動盪之機,侵佔了這些地方。在唐朝看來,這是非法的,唐朝理應把這一地區收復。
-
23 # 茶餘and飯後
歷史上的高句麗是在中國東北部的一個長達700多年的中大型國家,相對於中央帝國來說,它的實力並不算周邊列國裡面強大的,但是這個國家非常熱衷於戰爭,對中央帝國多次挑釁,還強迫周邊小國脫離中央王朝的納貢體系,跟中央王朝對抗。而且因為隋朝是中國古代的再次統一,距離上一次的大一統東漢時期已經有300多年了,這就導致中央王朝這麼長時間以來在東北地區的統治力減弱了許多。如果將來高句麗聯合契丹等蠻族,那麼足以影響中國北方的安全,況且當時的高句麗佔領著中國東北大部分領土,所以高句麗已經成為了東北亞的中心,已經成為了中央帝國的心腹大患。所以正是看到了高句麗潛在的威脅,所以從隋文帝開始,中央帝國就經常和高句麗打仗。
隋朝兩位皇帝雖然都攻打過高句麗,但還是因為準備不足而失敗了,再加上國內矛盾尖銳,隋朝僅僅三十多年就滅亡了。隋朝之後的唐朝依然認為高句麗是非常大的威脅,所以也很正常的繼承了攻打高句麗的任務。但是唐朝徹底解決高句麗的問題已經是唐高宗李治時期了,前後用了將近50多年。大家肯定想問為何一個小國卻讓當時最強的唐朝用了半個世紀才搞定呢?
首先是氣候的原因,雖然高句麗地處東北,但是因為周邊有黃渤海還有日本海,地處偏東北亞地區,氣候非常溫和。所以夏秋季時節降水比其他北方地區大得多。即使在今天,遼東半島的氣候依然比北方大部分地區好得多,降水也更多,所以更何況是一千多年前,氣候更加好的隋唐時期。而且大雨導致了隋軍的軍隊前進緩慢,進而導致了隋文帝第一次征討高句麗的失敗。而且再後來高句麗則建立起了強大的防禦體系。第二點是遼東半島的因素,在隋唐時期,遼東半島的氣候比現在好得多,而且渤海灣地區主要是溼地,非常不利於軍隊前行,所以就影響了隋唐軍的進攻速度。第三則是高句麗修建了大量的山體防禦,隋唐的軍隊要想進攻,就必須把這些據點一個個的拔掉,而且時間必須快,不然等到了雨季,那就又慘了。即使熬過了雨季,東北地區的冬天也是非常寒冷的,也是不利於作戰的,所以高句麗就算準了隋唐進攻的時間,每次作戰都能擊敗隋唐軍。
時間到了唐高宗李治的統治時期,這個時期的高句麗也開始在多年的戰爭下出現了疲態,國內也熬不住了。終於等到了高句麗的內訌,首先是百濟皇族內訌,唐高宗抓住時機,立刻平定了200多城以及76萬戶。一段時間後隨著高句麗大臣莫離支淵蓋蘇文的去世,皇子們也爆發了爭儲的鬥爭。他的兩個兒子也內訌了!這兩個兒
-
24 # 小鬍子同學
唐朝攻打高句麗,簡單來說,就是為了保護唐朝,維護統治秩序。
唐史記載:高麗建國初期,僅在渾江、鴨綠江中游佔據一小片土地,人口也少得可憐。可是高麗人善於經營,長遠籌劃,能夠立足根據地,穩紮穩打,逐步擴大自己的地盤。對於中原王朝,採取表面順服,暗地積力的策略,如果中國出現內亂,則乘機侵佔土地,增強實力。至六世紀,高麗王國已經佔領了漢代的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土地,隔遼河與中國相望,並征服了沃沮、夫餘等遊牧民族,領土擴大了十倍,人口也大大增加,而且實行"全民皆兵",常備軍應在50萬人左右。對外,高麗與突厥結盟,分化突厥和中原王朝的關係;在北韓半鳥上,高麗則制定了先與百濟聯手消滅新羅,最後消滅百濟,統一北韓半島的戰略計劃;對中國,高麗王國首先積極備戰,第二採取表面上"綏靖政策",不斷進貢予以麻痺,第三挑動中國河北一帶的地方勢力和軍閥們對抗中央,破壞中國的統一,第四不斷小股部隊侵擾,削弱中國邊防。隋唐時期,高麗已成為東亞地區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強國,已具備與中國爭奪東亞霸權的潛力,對中華的復興構成了最直接最危險的威脅。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在出徵攻打高麗前,曾對大臣們說過一席話令人深思的話:"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唐太宗這句勘稱經典的話,道出了唐朝為何總是攻打高麗最根本原因。
-
25 # 視商是什麼
唐滅高句麗之戰,是7世紀發生在高句麗、百濟和唐、新羅之間的戰爭。經過唐的長年征討,加之高句麗內部發生紛爭與災害,最終高句麗被唐擊敗滅國。高句麗被滅後,唐朝建立安東都護府管理高句麗故地,高句麗納入唐朝版圖。
唐朝自貞觀十八年開始征伐高句麗, 經過24年的征伐把高句麗滅國,那麼,我們就來講一講大唐為什麼非要滅掉高句麗不可呢?
首先,唐朝非要滅掉高句麗最根本的原因,是想要消除東北邊患,維護本土的和平與安定。在與大唐開戰之前的高句麗,經過隋朝征伐後的穩定發展已越發強大,雖然國力與大唐無法相提並論,但高句麗的人口數,和經濟文化的發達程度,都遠遠超過後來東北地區的政權,它把東北地區和北韓半島整合在了一起,又擁有一支強大而英勇善戰的軍隊,兵種齊全,裝備精良,軍事理論及戰術思想先進,防禦手段完備。如果放任高句麗繼續發展,只要它一統北韓三國,立足東北,一旦中原陷入動亂,高句麗就可趁機南侵,後果不堪設想。
其次,正攝友鄰,確立霸主地位。唐朝時期,四夷威服,周圍友鄰都為唐朝馬首是瞻,幾乎都是年年來供、歲歲來朝。其中新羅就是唐朝的小弟,高句麗在淵蓋蘇文帶領下對外擴張慾望異常膨脹,支援了百濟,公然攻打新羅,也就意味著跟大唐作對。貞觀十七年,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取新羅40餘座城,並且與高句麗聯合,圖謀斷絕新羅入朝之路,乞求唐朝出兵救援新羅。唐太宗隨即派司農丞相里玄獎帶詔書給高句麗,命令高句麗與百濟停止軍事行動,否則唐朝將要攻打他們。高句麗不從。高句麗不但與百濟聯兵,進攻新羅,還遣使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汗國與唐的關係,大有要抗衡唐朝之之勢,唐朝不能容忍這種挑戰權威的行為,隨後,唐太宗決定對高句麗用兵,這其實是唐朝滅高句麗最直接的原因。
第三,收復故土。高句麗自西漢元帝建昭二年立國,至唐高宗總章元年滅亡,前後共經歷705年。高句麗所佔據的遼東及北韓半島北部之地, 本為中原王朝所有。戰國時,燕國擊敗東胡,奪得遼東。漢武帝時,漢軍滅衛氏北韓王國,奪得北韓半島北部地區,設立四郡,當時的高句麗僅為漢朝的一個縣。一直到西晉時,這一地區都是中國的郡縣。五胡十六國時期,高句麗乘中原動盪之機,侵佔了這些地方。在唐朝看來,這是完全非法的,唐朝理應把這一地區收復,而唐太宗出兵前也說得很明白:“遼東本中國之地,隋氏四出師而不能得;朕今東征,欲為中國報子弟之仇”。指明瞭收回故土的目的,這是大唐出兵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拯救滯留高句麗的漢人。隋朝時期,曾經四次大舉出徵高句麗,隋文帝一次,隋場帝三次,都以失敗告終。這幾次戰爭中,除許多隋軍將士戰死疆場外, 還有許多士兵被俘或散居高麗。唐高祖武德初年,就曾與高句麗交換戰俘,獲得漢人萬餘人, 可見隋末滯留高麗漢人之多。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 唐太宗遣職方郎中陳大德出使高麗,途中遇到大量漢人,被夾道圍觀。漢人的處境非常不樂觀,沒有固定的居所,還要受到高句麗官民的欺壓和迫害。陳大德回唐後,將所見情況報告了唐太宗,太宗大為震怒,說:“高麗本四郡地耳,吾發卒數萬攻遼東,彼必傾國救之,別遣舟師出東萊,自海道趨平壤,水陸合勢,取之不難。”從話語間可以看出,為拯救滯留高麗的漢人,太宗已有了征伐高麗之意。
第五,高句麗修築長城,與突厥聯盟。隋朝時期,經過“四次隋高大戰”隋軍大敗撤退之後,高句麗人把隋軍陣亡將士的屍骸堆積起來,構成了一道毛骨悚然的“景觀”,供其華人觀賞,也有羞辱和挑釁大唐之意。
唐太宗繼位不久便從使臣口中得知此事,義憤填膺,於貞觀五年派人送去“隋高大戰”中高句麗陣亡將士骸骨,同時尋回隋朝陣亡將士的骸骨,以回唐祭奠,不料尋回隋朝將士遺骸一事卻引起了高句麗人的萬分恐懼。高句麗隨後只讓唐使接回少數遺骸,又花費了巨大人工物力,開始在沿唐邊境修築了高麗長城,並與突厥建立了聯盟,其霸佔遼東和反唐之心昭然若揭。當時唐太宗雖然想立刻發兵攻打高句麗,但考慮到唐初經過連年戰爭,國家需要一段時期的休養生息,所以遲遲沒有動手。
而最終,在上面所說種種原因的積累下,貞觀十八年,經過十多年修整的大唐,發兵攻伐高句麗,拉開北韓半島全面戰爭、高句麗覆滅的序幕。
回覆列表
高句麗,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和北韓半島存在的一個政權。這個政權困擾了中國幾十年,直到唐高宗時期才徹底解決。與高句麗的戰爭還成了隋朝二世而亡的一個導火索。
為何隋唐兩代都要攻打高句麗呢?
一、地緣政治
高句麗最興盛的時期,恰恰是北韓半島的三國時期,其中高句麗橫跨現在的中國東北和北韓半島的多數地區,而在半島南端同時存在著新羅和百濟兩個國家。其中百濟的盟友是日本,後來中(唐朝)日第一次戰爭就與百濟有關,而新羅的盟友就是中原王朝。只有高句麗是獨立存在的,它與東北的靺鞨(滿族先祖)關係良好。
北韓三國中,新羅與高句麗關係一直很緊張,在兩國的戰爭當中,新羅一般都居於下風。而在這種情況之下,它當然希望中原王朝能夠伸出援手幫助自己,如果能夠出兵滅掉高句麗,那最好不過了。因此新羅不斷地向中原王朝提出請求幫助自己
二、勾結突厥
高句麗一直對中原王朝比較強硬,而它的主要做法就是與突厥眉來眼去,這也是隋煬帝要攻打高句麗的原因之一。到了唐朝初年,突厥人一直是唐帝國的主要威脅。如果突厥和高句麗狼狽為奸的話,這對中原王朝無疑是巨大的威脅。所以,在貞觀初年,李世民先是對突厥動手,滅亡東突厥,壓制西突厥,在沉重打擊突厥之後,馬上開始對高句麗的戰爭,雖然在太宗時期的戰爭勝多負少,但也沒有徹底剿滅高句麗。
三、舐犢情深
李世民第一次攻打高句麗的時候,已經是貞觀十九年了。就在兩年前,晉王李治成為了帝國的繼承人。太宗認為這個兒子年紀小,性格也比較軟弱,為了給他留下一個穩定的江山,李世民決定為後代解決這個問題。
可惜,攻打高句麗的戰線太長,這對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十分困難,雖然大唐多數時間都在取勝,但依然沒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四、塵埃落定
在唐高宗時期,高句麗與靺鞨依然十分高調,他們多次侵略新羅,而百濟也來湊熱鬧。唐朝打高句麗費勁,但打百濟還是沒啥問題的。
顯慶五年(660年),唐將蘇定方攻滅百濟,這使高句麗失去盟國、陷入孤立境地,而北韓南部都成了唐朝的管轄地區。在其後近30年中,唐朝不斷的對高句麗進行打擊,終於在總章二年(669年)徹底平定了高句麗,當時其實已經是武則天執政了。
從隋朝到唐朝,中原王朝與高句麗的戰爭斷斷續續的持續了70年。其實用一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形容最為貼切。中原王朝謀求的是對東亞地區的控制,不能容忍旁邊有強大的敵人出現,唐帝國幹掉了突厥和高句麗,馬上把精力放在了吐蕃上,一個強大的國家理應有這種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