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璐瑤媽媽學員Lucase

    我特別喜歡這個問題。

    我從幾個方面分享一下我得觀點。

    首先我覺得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兩者是並行的。我是學理的,打個比方。這就好比,一臺電腦的軟體和硬體。讀書就像軟體,你為了更多的功能會給電腦裝好多的軟體,可是硬體不跟上就執行不了這麼多的軟體。反之亦然,你電腦硬體效能非常強勁,但是你卻只用它來執行qq,那是資源浪費。放在‘讀書行路’上來說,就是腦中沒有文化底蘊和知識儲備,即便遊遍名江大川也是空遊白覽。

    ——————

    我兒子對歷史非常感興趣,平時也是讀各種歷史書籍,聽歷史故事聽的不亦樂乎。那麼在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之後,我就會帶他出去旅遊。去年去的西安,13朝歷史古都。去之前我們特意專門為西安之行做了很多歷史人文了解。所以帶著知識和問題去遊覽名勝古蹟,孩子一路大開眼界,說實話,西安我去過兩次,如果不是和孩子一起了解了這麼詳盡的知識,面對這些博物館和各大古墓,我還真是提不起興致。兒子一路跟著講解員,聽的津津有味,時不時還能接上幾句自己在書中所看,知識得到了印證,簡直不虛此行。

    ————

    你想想小說裡哪個少年不是學成之後出去闖蕩江湖。所以呢,親身經歷告訴你,‘讀書,行路’缺一不可。

  • 2 # 知漫漫

    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就像理論與實踐,無論是實踐還是理論,缺少其中的一方都是不可行的。 理論與基礎,一個就像房子的地基,而一個實踐就像房子的框架,缺少任何一方房子都是不可能蓋成的。

    如果一個人只是行萬里路的話,他可能會走很多彎路,也可能為了成功,會走很多的路,但是如果你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在萬卷書中你可以瞭解到很多關於為人處世的一些方法,而且也可以為你未來的行萬里路做下一定打下一定的基礎。

  • 3 # 鍾靈毓秀饒

    行萬里路,不可以代替讀萬卷書。那些專門練跑步的或競走的運動員,且止行萬里路,能代替讀萬卷書嗎?當然不能代替。多高文化還是多高文化。不過,他們的忍耐力,意志力,吃苦能力,比一般人都好。這也是一種能力,但代替不了讀書。乒乓球運動員鄧亞萍,天天練球,比教練規定的還要多得多。你說她走了多少路。但他退了下來,趕快去讀書,已經讀到了研究生了。這說明,行萬里路,不能代替讀萬卷書。勸你多讀書。還有一種提法,當然是個別人了,行萬里路,寫萬卷書。你不去認真讀書,行萬里路,能寫出萬卷書嗎?這只是一種幻想。

  • 4 # 卡瑪天真

    個人認為 代替不了 讀萬卷書可以閱盡古今五千的人世滄桑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你不可能一直在路上親身去感受和經歷種種 而行萬里路只是對讀萬卷書的補充 我想是

  • 5 # 劉承澤3

    行萬里路可替代讀萬卷書。我們年輕時所學知識,都是為了上社會打拼,知識有兩種兩源,一是學校學習,二是社會上學習。歸總是要用於社會,人才能生存,就象不識譜的人歌照樣唱得很好一樣,沒文化人,跟社會上師傅學習照樣混得有模有樣。

  • 6 # 靜靜的雨巷

    不可以!理論必須聯絡實際!

    “讀萬卷書”是為了博學,博學才能多藝,“行萬里路”是為了讓“讀萬卷書”的理論落到實處,才可以支撐一個人走的更長遠!

    只是“讀萬卷書”就是所謂的書呆子,只是“行萬里路”就是粗人一個!所以兩者必須兼顧,才能行之有效!

    那麼讓我們去做一個即“讀萬卷書”也“行萬里路”的人吧!

  • 7 # 摩登雯兒姐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覺得多去一些地方,多認識一些人,真的比只看書要有用

  • 8 # 智涵28

    讀萬卷書強調的是理論學習和知識經驗積累的重要性,而行萬里路強調的是實踐體驗和親身感知的重要性,二者不可偏頗。辯證唯物主義關於認識(理論)和實踐的辯證關係告訴我們,認識和理論可以指導實踐少走彎路,實踐也可以檢驗認識和理論的正確與否,實踐是第一性的,認識是第二性的,任何認識或者理論都是人們實踐經驗的積累總結。讀萬卷書,可以使我們獲得間接經驗,掌握知識,提升鑑別審美能力。行萬里路可以使我們應用和驗證已有的認知,進而在實踐中創造新的認知,完善已有的認知。總之,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再行萬里路是一種捷徑,在勇於實踐的同時,再讀萬卷書更能使我們走得穩走得遠。我們既要向書本學習,更要向實踐學習。讀書和行路都是人們終生化學習的必由之路,二者不可偏廢,更無取代關係。

  • 9 # Silversand

    先說結論:肯定可以代替。

    古人說的行萬里路即使不是徒步也不會有多快的坐騎。

    那種形式的萬里路,你會見天地山川,觀日月星辰,歷五湖四海,遇芸芸眾生,經風霜雨雪。

    而古人的萬卷書,資訊含量很少,都是人文,科學知識很少。

    哪怕今天,讀萬卷書,你記得的資訊也是很有限的。

    那些說不能替代的都是想象力不足。

    不單單是閱歷增長,個人感悟會是更有價值的。

    行得萬里路你就不再是個普通人了!

  • 10 # 夢醉江南三月天

    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至於後來演變成“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派生開來,就有了新的花樣,最流行的版本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這裡的“名師”是誰?

    就是各色各樣的講師、培訓師,他們最愛講這句話。說什麼點石成金,醍醐灌頂,一句話驚醒夢中人云雲。當你虛心求教,讓他們“指路”的時候,就是你給他們交錢的時候了。

    世界讀書日,我們還是要踏踏實實讀書,本本分分做人,不要奢望一步登天,也不要貪快走捷徑。

    作家李尚龍說,所有的捷徑,都通向死亡。

    我是這樣想的,人站在懸崖邊,想下去最近的路,就是直接跳下去,那當然是死路一條。

    慢慢的,才是才是成長,迅速的不是生活。慢慢來,一切會好起來,只要你一直向著目標走下去。胡適老先生不是說了嗎,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自有一寸的歡喜。

    靜靜讀一本書,聽一首歌,往往藍天白雲,對著銀河系發發呆,不也挺美麼?

  • 11 # 簫聲悠悠

    讀書與走路

    書是心中的路

    路是地上的書

    走路開我眼界

    讀書增人氣度

    長路練就毅力

    好書強健風骨

    踏遍世間險路

    閱盡天下奇書

  • 12 # 滋水齊奇

    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不可以代替的。

    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是學習的兩種途徑,既有聯絡又有區別。

    讀書是看別人行的萬里路,是“我聞”。而行萬里路是的你實踐,自己的經歷,是“我見”。

    讀萬卷書就是“如是我聞”。可以是古人也可以是現代人,可以是你身邊的人也可以是不在你身邊的人,可以是你認識的人也可以是不認識的人。古今中外,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都是已經過去的人和事。

    但村上春樹說他不讀沒有死去三十年的作者的書。可以給你以啟發。

    行萬里路一方面是你自己把讀的書在實際中運用和檢驗。另一方面積累自己的一手認知。正如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行萬里路是當下,是現在。

  • 13 # 珊瑚1255

    之前看過一句話,大概是說,如果沒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只是一個郵差。

    知識改變命運。如果沒有改變地更好,一是讀書太少,二是讀書太死。

  • 14 # 張揚也揚

    讀書是認知的,行路是感知的,兩個概念合在一起了,既分開,又分離不開了。

    認識世界是從讀書開始,沒有讀書這塊敲門磚,你走不出去,也行不了萬里路。華人從古到今,都是崇文尚學。貧窮人家也希望透過讀書,從貧窮中走出來,走向世界,從而實現行萬里路之志向。有錢人家,也是崇文尚學,希望透過讀書,漁躍龍門,當官謀業,光宗耀祖。大志者,漂洋過海,出外闖蕩,出門謀生,成就宏圖大業。

    不讀書,可以行萬里路,這條路會行得很艱辛。會盲人摸象一樣,從頭到尾都要靠自己的行走。就象現在的人開車沒有導航一樣,走到那裡,問到那裡?沒有方向,只靠自己去摸著走,摸著石頭過河,走得滿頭大汗,走得暈頭轉向。

    讀萬卷書,首先從書本開始學習,學習知識,學習文化,學習風土人情,學習社會人生,學習國家民族的歷史,認識社會,認識人民的生產生活技能,學會自己的謀生本領,成了自己的護身問。有了這些的技能,就可以開始了行萬里路的準備了。

    行萬里路是走出家門,到外面去看看自己讀書的時候,對世界的認知,認識的世界來與現實的對比。到時候,你會感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不走出去,你沒有感覺到世界的偉大,世界的傳奇,世界的精彩,世界的無奈。更加認識不到世界的變化日新月異,世界變化給人民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新面貌。

    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其實就是叫讀書的人,要理論與現實相結合,不要死讀書,而要靈活讀書,不要閉門造車,而是應該是多點走出去,看看人家的地方是怎麼樣發展的?自己的日子又是應該是怎麼樣的過?過得幸福,過得有滋有味,過得有尊嚴!

  • 15 # 火娃141027896

    讀萬卷書是理論,

    行萬里路是實踐。

    理論是實踐的總結,

    實踐是充實理論的基礎。

  • 16 # 使用者義薄雲天

    人們常說,開卷尚且有益,況又是“讀萬卷書”呢?人們又說:“紙上得來終覺淺”,所以又告誡我們要“行萬里路”。雖然如此,但我卻說,二者不可替代。

    現在不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箇中緣由。“讀萬卷書”注重一個“讀”字,它接觸到的是書本知識;當然,網際網路時代電子書、報刊等都可以稱其為閱讀,它體現出的是理論知識。而“行萬里路”,強調的是實踐,有句話叫“實踐出真知”,偏向於踐行。兩者都是獲取知識的一種方式,前者體現為靜態求知,後者顯示為動態得來。但如果僅僅這樣作比,似乎很難說出二者的本質區別,最好的辦法是來找幾個例子,也許更具有說服力。

    我們先來說中國歷史上大家熟悉的例子,飽讀兵書的趙括,對,就是紙上談兵的那位;另一個就是三國的馬稷,有其名無其實,因失街亭給人留下千古笑談。這二位可謂是有“讀”無“行”的典範;讓我們再往前追溯,歷朝歷代所湧現出的那些農民起義軍領袖,諸如陳勝、吳廣,楚霸王項羽,闖王李自成等俯拾皆是。儘管他們當中有成功的,但已是微不足道。不得不說這些都是“讀書”不足,“行事”有餘的主。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讀”不能替代“行”,反之亦然。有的朋友就會問,那如果讓讀和行結合呢?不得不說,“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相和,即先哲說的“知行合一”那就堪稱珠聯壁合了。能有如此格局和氣魄的只能首推共和國第一代領袖毛澤東啦!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他老人家把“讀”和“行”的完美結合發揮到了極致,所以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綜上所述,所以我才說“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是不可替代的。

  • 17 # 明日黃花昨兒郎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中的”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其含義是指書本理論和實踐活動。哲學上”實踐出真知”,毛主席關於實踐活動也說過,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須親口嘗一嘗。都說明實踐活動重要性。換言之,就是”行萬里路”與”讀萬卷書”的關係。

    那麼”行萬里路”能代替“讀萬卷書”嗎?答案是否定的!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即實踐與認識的關係,哲學指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認識對實踐有指導作用。這就是說,行萬里路的見聞,我們能瞭解事物,掌握知識,同時發現了新的書本上沒有的東西,再者驗證了書本上的知識的正確與否。這就是”行萬里路”的作用。同時“讀萬卷書”,使得我們不走重複路回頭路,少走彎路,保證方向的正確!

    綜上所述,“行萬里路”代替“讀萬卷書”是不正確的,它們互相依存,互為聯絡的。任何強調其中的一條都是片面的。所以我們不僅要“讀好萬卷書”,還要“行走萬里路”!

  • 18 # 伴兒成長酸甜苦辣事

    讀萬卷書,猶如行萬里路。表示讀書可以開拓人們視野,陶冶情操,豐富思想文化。行萬里路,可以見多識廣,增長見識,但不一定有讀萬卷書的豐富內含及底蘊。所以這兩種並不是取代的關係。但兩者若能相輔相承當然是最好的,既可以有讀書人豐富蘊含,又能在實踐中增長見識。

    黃庭堅說:

    人如三日不讀書,

    則義理不交於胸中,

    對鏡覺面目可憎,

    向人亦語言無味。

    當在閒暇時刻,看會書可以享受時光,

    當在煩燥時刻,看會書可以心情寧靜。

    當在孤獨時刻,看會書可以以書為伴,

    當在開心時刻,看會書可以心情愉悅。

    讀書可以品味人生五味雜陳,亦歡亦憂,亦喜亦悲,亦豪邁亦內斂,亦可天馬行空,倘徉於知識海洋,雲遊於綠水青山中,何樂而不為?

  • 19 # 職教之旅

    行萬里路當然不能代替讀萬卷書。

    從哲學上來講,這是認識與實踐的關係問題。二者有區別又有聯絡,還可以相互轉化。

    從現實來看,只行路不讀書定然是膚淺的,如果要走的路沒有認識和感知,也就失去了意義。如果只讀書不去付諸實施,也只會“書中得來終覺淺”。

    行萬里路重要,讀萬卷書重要也必不可少。二者結合,才能有更深入的認識。

  • 20 # 思維時空CC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點。”而我的理解是這幾個層次是相互疊加的,如果沒有讀萬卷書,也許你連萬里路都走不了,你走了萬里路了,才有機會,遇人無數見多識廣。知識的積累會讓你跟不同的人的交流才能產生不同的思想,才能促進你的成長,如果沒有及時的基礎,你走萬里路也沒用。比如很多人開車跑了1萬多里幾十萬裡,但是他不一定就會增長多少的知識。甚至很多他經常去過的一些地方的地誌、人文、特色都不能講的很清楚。所以沒有知識作為積累,在這個世界上已經不可能不可想象的。讀書無用論是絕對不可取的,如果不去讀書,不去讀萬卷書,你也沒有資本和金錢去走到行萬里路,路費你都出不起。讀萬卷書,我覺得是一切的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喝酒的人不懂酒,懂酒的人不喝酒。這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