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老胡侃事
-
22 # 遇見美好的孩子
看到這個題目想起這是很久以前的高考作文題目,當年我曾想過這個題目的答案。但是時隔已久,時間推移空間變換,資訊時代千變萬化轉瞬即逝,我居然有了不一樣的答案。
“行萬里路”時你是“一個郵差”嗎?看過一個新聞,有個虎爸在孩子本該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時,帶孩子游遍全國大江南北。理由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當時評論兩邊倒,贊成不多責罵得不少。我深深得記得一個網評人說:不讀書,走再多的路也是郵差。
的確沒有足夠的知識作為支撐,你看到的風景,你遊歷的見識,也僅僅是一副七零八落的碎片,很難統一形成獨特的見解。
自然也不會留下什麼。
真正的行萬里路,是需要用腳丈量土地,用眼睛捕捉風景,用嘴品味風土人情。留下的痕跡是存在大腦記憶中,你嗅到一絲味道腦海中就會立即蹦出畫面。
這才是所謂“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時你是“一個搬運工”嗎?年末的時候總有人會曬這一年讀了多少本書,有多少字,似乎讀書也成了一種炫耀的資本。有人說,讀書是最省錢有效的成長途徑。也有人說,讀書只是最省錢的消費方式。
這對我來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讀書?
無論是情感文學還是古典著作大部頭,讀書要留有痕跡,不要僅僅為了讀過而讀,更不能搬運,人腦不是電腦,讀書多記錄,多思考,將書上的知識轉化。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這兩者並不衝突,都是為了豐盈頭腦。無論是行或是讀,都要明白三件事
一、學會比較
二、自己思考
三:昇華自己
-
23 # 清風巖塘
“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是學習知識、增長見識、提升素質的兩種不同途徑和方式。不能認為“行萬里路”可以代替“讀萬卷書”。反之,也不能認為“讀萬卷書”可以代替“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說的是知識從書本中來。唐代詩人杜甫早就告訴我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只有多博覽群書,把書讀深讀透,這樣寫起文章、或做起事情來,才能得心應手。當今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正處於一個“知識爆炸”、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具有世界意義的《學習生存》一書中,提出“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現在除了紙質書,還有電子書、網路書,“讀萬卷書”對每個人來說,都不再很難,關鍵在於讀不讀的問題。我們要堅持把讀書學習作為終身任務,努力增加知識儲備,不斷拓展知識面。有的人說,現在不需要多讀書,網上都有,一搜就知道了。我認為,那終究不是自己的知識,“書到用時方恨少”,等到要用的時候,你想都想不起來,知道搜什麼呢?
行萬里路,說的是知識從實踐中來。行萬里路,不僅可以檢驗從書中學到的知識,同時還可以學到書本上所沒有的知識。大禹在隨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李時珍在嚐遍百草後撰寫出《本草綱目》醫學鉅著,徐霞客在遊遍四方時撰寫出地理名著、旅遊巨篇《徐霞客遊記》,哥倫布在航海探險中發現新大陸,等等。由此可見,實踐的極端重要性。古人在當時交通條件非常落後的情況,尚且能夠走出去,從實踐中發現、探索、總結出人類所沒有的知識。現今,交通條件發達了,經濟條件改善了,我們更應多走出去,在“行萬里路”中開闊視野,既可從大自然、人文地理、名勝古蹟等中學到知識,又可陶冶心靈情操、增加生活樂趣、融洽家庭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總而言之,我們要把“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很好地結合起來,活到老、學到老、走到老,既讀好有形之書、又讀好無形之書,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見識的人。
-
24 # 摘遇
光有理論沒有實踐不行,古時的趙括,兵家理論張嘴就來,以此掛帥領兵和秦將白起作戰,最後的結果不但搭上自己還葬送了四十萬兵卒的性命!這是典型的有理論,無實踐(經驗)的結果!
(趙括老子說的是對的)
那麼有實踐沒理論呢?只能成為‘匠人’如石匠、木匠、鐵匠等等,只能藉助動手能力強的優勢和經驗把某一行業、領域做到精通,但永遠成不了極致!
(工匠精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出處有很多說法,有說是杜甫、也有說是明末畫家董其昌、還有說是宋朝的劉彝,但不管出自何處、誰說的,都告訴了我們一個樸素而深刻的道理: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其實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等同於理論結合實際(實踐)!
(這才是正解)
總之,理論知識紮實,就可以“授業解惑”傳播知識!行萬里路(實踐、匠人精神)做到極致是可以造就某一行業或領域的興盛!但兩者不可互為代替!
-
25 # 職場說說吧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原文出處是:明朝畫家董其昌《畫禪室隨筆—百—卷二》中有“昔人評大年畫,謂得胸中萬卷書。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遠遊,每朝陵回,得寫胸中丘壑,不度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意指心中有墨,可悄然紙上。“讀萬卷書”現代意義是指一個人的學識,也就說多讀書,讀的書多了,也就其義自見了,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而“行萬里路”虛指走上萬里路把所讀之書也就是所掌握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正所謂“學以致用”。“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一個是基礎一個是昇華,缺一不可。
現代人,往往忽視了,”行萬里路”的重要性,只認為“讀萬卷書”便可以了,這樣就造成很多人在處理事處理工作上的眼高手低。
“眼高手低”正是“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不能更好平衡的一個後果。“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大家有沒有想想為什麼書中有黃金屋,有顏如玉。等想通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黃金屋和顏如玉是讀了書以後去付諸行動實現的,而不是想當然就有的,也就需要有行萬里路的精神。
所以“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是一個平等的關係,一個是理論一個是實踐,缺一不可。
回覆列表
“行萬里路”不能代替“讀萬卷書”。
其實這是理論和實踐的問題,讀萬卷書能讓你理論知識豐富,行萬里路能讓你實踐出真理,理論結合實踐,會深入地鞏固理論,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也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說法,陸游還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佳句,也就有了趙括紙上談兵結果慘敗的故事,就是講的理論再好,沒有實踐驗證,是真理還是謬論不得而知。一個人泛泛而談,整天遠大理想,偉大夢想掛在嘴邊,不付出實際行動,是不會獲得成功的。
要是一個人蠻幹亂幹,沒有理論指導,漫無目的,瞎貓碰上死耗子的機率還是非常低的。
要不,常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金字塔、長城也不是一兩年就能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