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寒枝不棲
-
2 # 千年歷史千面遊
當然還是曹丕。曹植雖然也是文武雙全,但是為人書生氣太重,任性,沒有城府,真要當了皇帝會被大臣們看透,然後被控制。曹丕雖然能力一般,但是好在有心機,該算計的事能算計到位。
-
3 # 難得青史名姓
最近文帝很火啊,剛見過和曹衝比,和曹昂比,這會又輪到曹植了。文帝生前死後都不容易。
要說曹沖和曹昂還有得比,和曹植真的沒什麼好說的。
曹植何許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王士禎評兩千年來“三仙才”之一,自詡“出口成章,落筆成文”。
這是曹植最大的長處,也是受寵的原因,所以就有人覺得曹操生前誇過他,就是他應該繼位的鐵證。
但是要知道,君父的寵愛和適不適合做皇帝是兩碼事,二者評判標準完全不一樣,不然曹操誇過“好為將”的曹彰豈不是也要來比一比?
畢竟繼位比的不是文才,也不是武才,而是帝王之才。
立儲之時,曹丕曹植都已二十多歲,在官場混跡已久,他們所交的大臣就是他們帝王之才的側面體現,也就是籠絡人心的能力。
曹丕有“四友”——吳質、司馬懿、陳群、朱鑠,有賈詡,曹植有誰?丁儀還是楊修?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曹丕所交都是老成謀國,堅定忍性之臣,曹植所交皆是吟詩張揚之徒。
曹丕從十歲跟著曹操上戰場,多年動亂生活造就了他堅韌的性格,而且曹昂死後,又是長子,其皇帝之位本就最合適不過。
-
4 # 天地玄黃日月盈
首先曹植就不多說了,就是一個文人,也沒有得力的人支援他,電視裡大家也都看到你整天醉醺醺的。最後徹底讓曹操給失望了。作為一代梟雄的曹操怎麼可能怎麼放心怎麼能夠把世子之位傳給這樣一個人呢。
曹丕就不同了,這傢伙文學不如曹植,打仗不如曹彰。但又繼承了曹操的一些奸雄特點。心狠手辣,會耍賴、會裝樣子、還得到司馬懿的支援。下面我們具體說說曹丕的事蹟。
曹操遭張繡圍攻,老大曹昂在戰爭中身亡,而年僅十歲的曹丕竟然能乘馬逃跑了!你看這傢伙多機敏。曹昂死後,曹丕就是長子了,理應立長不立幼。但是曹操早年看中十分聰明的曹衝,曹衝五六歲的時候,智慧已經超過常人,不僅有仁愛之心,而且還長相俊美,一表人才,十分的受曹操的喜愛。但是曹衝在十三歲那年不幸得病去世。為此曹操很是心痛。三國演義裡說曹衝是被曹丕放毒鼠給毒死的,自己也中了點毒來洗清自己的嫌疑。這個我個人覺得可能是真的,因為曹操在處理曹衝後事上很是沖沖忙忙的。曹丕曾問深有謀略的太中大夫賈詡,如何能鞏固地位?賈詡告訴他,要寬厚仁德,做事兢兢業業,不能違背做長子的規矩,這是曹操所看中的。曹丕不僅聽了,而且還時刻能夠做到。而曹植有時候不太拘束於此,曹操都看在眼裡。但是僅僅如此,曹操也沒能下定決心立曹丕為太子。重點還在於有深謀遠慮的支持者。賈詡是一直支援曹丕的。後來曹操問賈詡,賈詡的意思是你看荊州劉表死後荊州啥樣子。曹操一下子就有了立曹丕的注意。到曹操知道自己快死的時候把曹丕叫到跟前問曹丕以前做過那些壞事那?曹丕是一一不肯承認。曹操覺得曹丕這點跟自己很像,就是會賴,死不認賬,不肯輕易承認錯誤。曹丕雖說在好個幾方面不如他的三位兄弟,但他的綜合能力卻是四人之中最強的,至少他能活到曹操去世的那天,同時能力也還不錯,再加上在曹昂去世後,曹丕就是曹操的嫡長子,為了避免袁紹和劉表的悲劇再次發生,曹操首先就會認定曹丕是他的第一繼承人,再加上曹丕的能力不錯,曹丕自然有資格成為世子。
其實個人認為曹丕雖然與曹植的華美之風並不相同,但他依舊是當世才華斐然的文人。宛城之戰也不能說曹丕不對,不對的是曹操,當時曹丕也才十歲。
加上後世司馬家族奪取了天下,個人覺得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自然有抹黑曹丕用不正當手段奪取王位好給司馬家奪取曹家天下來便說而已。
-
5 # 愛吃肉的狗
曹操在曹丕與曹植間擇立繼承人,已是建安後期政治中的重大事件,他將直接影響著曹操“大魏”的發展路線,在曹操心裡不管是誰繼承他都必須堅持現在的發展路線,那麼在曹心裡曹丕與曹植被究竟誰更適合繼承他那?當然這裡面說法不一,且記載也各不相同,如南宋人葉適認為,曹操打算在諸子中選擇有才能者作為繼承人,且並不專守嫡長;有記載“以文則(曹)植,以武則(曹)彰”因此葉適認為,假使曹植稍用智術,即可得天下。又有清代人宋翔:“曹植淡泊功名,有忠義之心,而曹丕有代漢之意,又居長嫡,故曹操舍曹植立曹丕”,他認為曹植淡泊功名,同時曹操考慮到曹丕是長子,若立曹植可能產生不良的政治後果,故立曹丕。可不管有什麼說法,曹操在選擇繼承人上是既注重才能,又堅持道德標準的,其態度是相當慎重的。那麼最終曹操是透過那些標準來考察他們,並最終訂下來的那? 一、在文才方面 因曹操博學多才,且一生愛才惜才,對己對子尤其如此。所以他希望他的繼承人也必須有出眾的文才,正如曹操自己所說:“像他者,唯有曹植”,可見曹操對曹植的喜愛程度;據記載“年十歲餘,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鄴銅爵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由此可見曹植十幾歲已能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此後曹植的文才便引起曹操的注意。在十八年五月曹操晉爵魏公,魏國建立,此時曹操並不立即確立太子,已顯示出曹操在曹丕、曹植間已有所權衡;十九年曹植徙封臨菑侯後,曹操欲立曹植的意圖便十分明顯了。據記載:“太祖(曹操)徵孫權,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為頓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梅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可不勉與!’”徵孫權是在當年七月,此前曹植已徙封臨菑。在古時諸侯出征,則太子監國,曹操留曹植守鄴,其意義在即在於隱合古制之義;而他緣此勉勵曹植被,更是意味深長。在此之前留守鄴城通常是曹丕充任的,這種角色的轉換,表明曹丕的地位已受到實際威脅。在文才方面曹植小勝曹丕一籌。不過在文才方面曹操也曾經考慮過由環夫人所生的曹衝,對於曹衝我們都很熟悉,因為他的“以舟稱象”和“智宥庫吏”已流傳至今,其實曹衝的過人之處主要是在於他的“仁愛識達”;有記載稱“衝每見當刑者,輒探睹其冤枉之情而微理之。及勤勞之吏,以過誤觸罪,常為太祖陳說,宜寬宥之。辨察仁愛,與性俱生。”由此突出表現了曹衝觀察、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態度,以其十餘之齡,實屬難能可貴。曹操曾經寄未來於曹衝,“有欲傳後意”,看重的正是這種秉性。又有記載“劉先甥零陵周不疑,幼有異才,曹操謂曹衝可與其為儔;及曹衝卒,曹操心忌不疑,遣刺客殺之。”由此可見曹操對曹衝才能的器重,只可惜曹衝在其它方面尚不及曹丕、曹植。 二、在政治抱負和政治才能方面 曹植終究未能立為繼承人,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有兩條:1、是政治抱負,即篡漢之志;2、是政治才能,即統治之才;在這兩點上曹操對曹植都不敢確信。曹操在後來的教令中說:“始謂子建(曹植),兒中最可定大事。”所謂“定大事”無疑就是篡漢之志。可見曹操是把選擇繼承人與完成篡漢大業聯絡起來考慮的,因此,他要求繼承人必須具備篡漢之志和統治之才,在他當時曹操看來曹植是具備這樣的才能的,曹操也曾對曹植寄予厚望。但是隨著發展曹植的表現卻不能令曹操滿意,曹植缺乏明確的篡漢意向,卻囿於傳統觀念,對漢室心存眷戀;且書生氣重,拙於權術矯飾;相反曹丕則野心勃勃,且曹丕善結交和籠絡政治人物尤其是名士。建安十三、十四年,曹丕從曹操南征荊州,又從至揚州;回鄴後,參與議論“田疇辭封”事,建議“宜勿奪以優其節”,得到尚書令荀彧、司隸校尉釧繇的支援;建安十七年七月,曹操西征馬超等關中諸將,曹植等從徵,曹丕留守鄴城,以程昱參軍事,其間,蘇伯、田銀在河間起義,曹丕遺將軍賈信前往鎮壓,及時平定,為如何處置降虜,程昱與曹丕協商,決定先請示曹操,再作決斷。有記載:“太祖還,聞之甚說,謂昱曰:‘君非徒明於軍計,又善於處人父子之間。’”從曹操的話來看,表明他對曹丕的政治地位是相當重視的。在這一點上曹植被遠不及曹丕。 三、在徵詢僚屬的意見方面 《三國志》載:“初,臨菑侯與俊善,太祖適嗣未定,密訪群司。”“魏國既建,拜尚書。時未立太子,臨菑侯植有才而愛。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於外。”表明曹操在立繼承人的問題上曾廣泛徵求各下屬機構中僚屬的意見,並採取了謹慎的隱蔽方式。在史籍中明確記載曾接受諮訪的有5人,他們是太中大夫賈詡、尚書崔琰、東曹掾邢顒、侍中桓階、中尉楊俊。此外,尚書僕射毛玠、西曹掾丁儀、黃門侍郎丁廙,也在受諮訪之列。曹操如此鄭重地向臣屬徵求意見,並依據臣屬的集中看法,即收集支援曹丕、曹植的主要理由和各自的支援率,從而作出傾向性判斷。依據種種跡象推斷,事情是朝著有利於曹丕的方向發展的。 1、支援曹植最得力者莫過於丁氏兄弟,丁廙曾勸諫曹操說:“臨菑侯天性仁孝,發於自然,而聰明智達,其殆庶幾。至於博學淵識,文章絕倫。當今天下之賢才君子,不問少長,皆願從其遊而為之死,實天所以鍾福於大魏,而永授無窮之祚也。”話中極盡讚美,尤其點明“賢才君子”愛戴曹植,可使大魏“永授無窮之祚”,極富感染力。這些話連曹操都覺得有些過分,丁廙則申明自己“不避鉞之誅,敢不盡言”。丁氏兄弟確實是傾全力支援曹植的,其主要理由即曹植是“奇才”。其次支援的有楊俊,“俊雖並論文帝、臨菑才分所長,不適有所據當,然稱臨菑猶美”。楊俊支援曹植的傾向是明顯的,但底氣卻不那麼充足。 2、相反從支援曹丕者的情況來看,邢顒在接受曹操諮問答曰:“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願殿下深重察之!”毛玠密諫曰:“近者袁紹以嫡庶不分,覆宗滅國。廢立大事,非所宜聞。綜上所述:邢顒與毛玠都是從歷史出發,發果舍長立幼可能引起爭鬥和內亂,這也正是曹操不能不顧忌的。袁紹舍袁譚而立袁尚,在他死後,譚、尚兄弟互相攻伐,授曹操以隙,相繼覆滅。劉表舍劉琦而立劉琮,導致他死後,荊州不保。這些都是曹操親見和親歷之事,必然感觸至深。同時崔琰(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更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力主曹丕“宜承正統”,辭意決絕。此舉給予曹操及群僚極大的震動,可以想象。也正因此加深了曹操對曹丕有政治地位的認識,而舍長立幼可能引起的嚴重後果,迫使他放棄了立曹植為繼承人的想法。 四、在“家事”方面 曹操擇立繼承人即是“家事”也是“國事”。因而也充滿了感情因素,“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這裡表明現植性情、習尚與曹操相投合,言辭對答也令其愜意,因而深受寵愛。在聯絡父子感情方面,曹植捷足先登。曹丕深知在聯絡父子感情方面不及曹植,於是請教賈詡,賈詡曰:“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賈詡足智多謀,他提出的幾點建議,看似平凡、實則是高明的“自固之術”,對於聯絡父子感情,極具針對性。曹丕也深知這一點,便從之並深自砥礪。據記載:曹操出征,曹丕、曹植送於路側。曹植稱述功德,出口成章。而曹丕臨別時哭泣而拜;此時曹操及眾人認為曹植辭藻多華,而誠心不及也。又有載:“幹母(王昭儀)有寵於太祖。及文帝為嗣,幹母有力。”所以說曹丕的“深自砥礪、御之以術,矯情自飾”,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曹操對曹植的眷愛之情。 綜上考察,曹操最終立曹丕為繼承人,這期間曹操經歷了以理性思考澄清感性認識的過程。不以感情用事,而是正確地審度時勢,正是曹操在擇立繼承人這類重大決策的英明之處。當然擇立繼承人的過程曹操篡漢建魏的一次預演,無論最終支援曹丕還是曹植,都是承認“大魏”為前提條件的。
-
6 # 周朝文DMU
曹丕,這一點可以從曹操選擇繼位人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來!
曹丕,其實今天我們看到許多的政治體制也有曹丕的影響。至於曹植是一個很有文學天賦的人。所以我們呢可以這樣理解曹丕額更多的繼承了曹操的權術而曹植則更多的繼承了曹操的文學天賦。但是有文化的人不一定要做官做皇上比如李後主。而且三國時期政治並不穩定更專於權術的曹丕更適合當時政局的需要。
曹操在曹丕與曹植間擇立繼承人,已是建安後期政治中的重大事件,他將直接影響著曹操“大魏”的發展路線,在曹操心裡不管是誰繼承他都必須堅持現在的發展路線,那麼在曹心裡曹丕與曹植被究竟誰更適合繼承他那?當然這裡面說法不一,且記載也各不相同,如南宋人葉適認為,曹操打算在諸子中選擇有才能者作為繼承人,且並不專守嫡長;有記載“以文則(曹)植,以武則(曹)彰”因此葉適認為,假使曹植稍用智術,即可得天下。又有清代人宋翔:“曹植淡泊功名,有忠義之心,而曹丕有代漢之意,又居長嫡,故曹操舍曹植立曹丕”,他認為曹植淡泊功名,同時曹操考慮到曹丕是長子,若立曹植可能產生不良的政治後果,故立曹丕。可不管有什麼說法,曹操在選擇繼承人上是既注重才能,又堅持道德標準的,其態度是相當慎重的。那麼最終曹操是透過那些標準來考察他們,並最終訂下來的那? 一、在文才方面 因曹操博學多才,且一生愛才惜才,對己對子尤其如此。所以他希望他的繼承人也必須有出眾的文才,正如曹操自己所說:“像他者,唯有曹植”,可見曹操對曹植的喜愛程度;據記載“年十歲餘,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鄴銅爵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由此可見曹植十幾歲已能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此後曹植的文才便引起曹操的注意。在十八年五月曹操晉爵魏公,魏國建立,此時曹操並不立即確立太子,已顯示出曹操在曹丕、曹植間已有所權衡;十九年曹植徙封臨菑侯後,曹操欲立曹植的意圖便十分明顯了。據記載:“太祖(曹操)徵孫權,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為頓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梅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可不勉與!’”徵孫權是在當年七月,此前曹植已徙封臨菑。在古時諸侯出征,則太子監國,曹操留曹植守鄴,其意義在即在於隱合古制之義;而他緣此勉勵曹植被,更是意味深長。在此之前留守鄴城通常是曹丕充任的,這種角色的轉換,表明曹丕的地位已受到實際威脅。在文才方面曹植小勝曹丕一籌。不過在文才方面曹操也曾經考慮過由環夫人所生的曹衝,對於曹衝我們都很熟悉,因為他的“以舟稱象”和“智宥庫吏”已流傳至今,其實曹衝的過人之處主要是在於他的“仁愛識達”;有記載稱“衝每見當刑者,輒探睹其冤枉之情而微理之。及勤勞之吏,以過誤觸罪,常為太祖陳說,宜寬宥之。辨察仁愛,與性俱生。”由此突出表現了曹衝觀察、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態度,以其十餘之齡,實屬難能可貴。曹操曾經寄未來於曹衝,“有欲傳後意”,看重的正是這種秉性。又有記載“劉先甥零陵周不疑,幼有異才,曹操謂曹衝可與其為儔;及曹衝卒,曹操心忌不疑,遣刺客殺之。”由此可見曹操對曹衝才能的器重,只可惜曹衝在其它方面尚不及曹丕、曹植。 二、在政治抱負和政治才能方面 曹植終究未能立為繼承人,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有兩條:1、是政治抱負,即篡漢之志;2、是政治才能,即統治之才;在這兩點上曹操對曹植都不敢確信。曹操在後來的教令中說:“始謂子建(曹植),兒中最可定大事。”所謂“定大事”無疑就是篡漢之志。可見曹操是把選擇繼承人與完成篡漢大業聯絡起來考慮的,因此,他要求繼承人必須具備篡漢之志和統治之才,在他當時曹操看來曹植是具備這樣的才能的,曹操也曾對曹植寄予厚望。但是隨著發展曹植的表現卻不能令曹操滿意,曹植缺乏明確的篡漢意向,卻囿於傳統觀念,對漢室心存眷戀;且書生氣重,拙於權術矯飾;相反曹丕則野心勃勃,且曹丕善結交和籠絡政治人物尤其是名士。建安十三、十四年,曹丕從曹操南征荊州,又從至揚州;回鄴後,參與議論“田疇辭封”事,建議“宜勿奪以優其節”,得到尚書令荀彧、司隸校尉釧繇的支援;建安十七年七月,曹操西征馬超等關中諸將,曹植等從徵,曹丕留守鄴城,以程昱參軍事,其間,蘇伯、田銀在河間起義,曹丕遺將軍賈信前往鎮壓,及時平定,為如何處置降虜,程昱與曹丕協商,決定先請示曹操,再作決斷。有記載:“太祖還,聞之甚說,謂昱曰:‘君非徒明於軍計,又善於處人父子之間。’”從曹操的話來看,表明他對曹丕的政治地位是相當重視的。在這一點上曹植被遠不及曹丕。 三、在徵詢僚屬的意見方面 《三國志》載:“初,臨菑侯與俊善,太祖適嗣未定,密訪群司。”“魏國既建,拜尚書。時未立太子,臨菑侯植有才而愛。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於外。”表明曹操在立繼承人的問題上曾廣泛徵求各下屬機構中僚屬的意見,並採取了謹慎的隱蔽方式。在史籍中明確記載曾接受諮訪的有5人,他們是太中大夫賈詡、尚書崔琰、東曹掾邢顒、侍中桓階、中尉楊俊。此外,尚書僕射毛玠、西曹掾丁儀、黃門侍郎丁廙,也在受諮訪之列。曹操如此鄭重地向臣屬徵求意見,並依據臣屬的集中看法,即收集支援曹丕、曹植的主要理由和各自的支援率,從而作出傾向性判斷。依據種種跡象推斷,事情是朝著有利於曹丕的方向發展的。 1、支援曹植最得力者莫過於丁氏兄弟,丁廙曾勸諫曹操說:“臨菑侯天性仁孝,發於自然,而聰明智達,其殆庶幾。至於博學淵識,文章絕倫。當今天下之賢才君子,不問少長,皆願從其遊而為之死,實天所以鍾福於大魏,而永授無窮之祚也。”話中極盡讚美,尤其點明“賢才君子”愛戴曹植,可使大魏“永授無窮之祚”,極富感染力。這些話連曹操都覺得有些過分,丁廙則申明自己“不避鉞之誅,敢不盡言”。丁氏兄弟確實是傾全力支援曹植的,其主要理由即曹植是“奇才”。其次支援的有楊俊,“俊雖並論文帝、臨菑才分所長,不適有所據當,然稱臨菑猶美”。楊俊支援曹植的傾向是明顯的,但底氣卻不那麼充足。 2、相反從支援曹丕者的情況來看,邢顒在接受曹操諮問答曰:“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願殿下深重察之!”毛玠密諫曰:“近者袁紹以嫡庶不分,覆宗滅國。廢立大事,非所宜聞。綜上所述:邢顒與毛玠都是從歷史出發,發果舍長立幼可能引起爭鬥和內亂,這也正是曹操不能不顧忌的。袁紹舍袁譚而立袁尚,在他死後,譚、尚兄弟互相攻伐,授曹操以隙,相繼覆滅。劉表舍劉琦而立劉琮,導致他死後,荊州不保。這些都是曹操親見和親歷之事,必然感觸至深。同時崔琰(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更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力主曹丕“宜承正統”,辭意決絕。此舉給予曹操及群僚極大的震動,可以想象。也正因此加深了曹操對曹丕有政治地位的認識,而舍長立幼可能引起的嚴重後果,迫使他放棄了立曹植為繼承人的想法。 四、在“家事”方面 曹操擇立繼承人即是“家事”也是“國事”。因而也充滿了感情因素,“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這裡表明現植性情、習尚與曹操相投合,言辭對答也令其愜意,因而深受寵愛。在聯絡父子感情方面,曹植捷足先登。曹丕深知在聯絡父子感情方面不及曹植,於是請教賈詡,賈詡曰:“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賈詡足智多謀,他提出的幾點建議,看似平凡、實則是高明的“自固之術”,對於聯絡父子感情,極具針對性。曹丕也深知這一點,便從之並深自砥礪。據記載:曹操出征,曹丕、曹植送於路側。曹植稱述功德,出口成章。而曹丕臨別時哭泣而拜;此時曹操及眾人認為曹植辭藻多華,而誠心不及也。又有載:“幹母(王昭儀)有寵於太祖。及文帝為嗣,幹母有力。”所以說曹丕的“深自砥礪、御之以術,矯情自飾”,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曹操對曹植的眷愛之情。 綜上考察,曹操最終立曹丕為繼承人,這期間曹操經歷了以理性思考澄清感性認識的過程。不以感情用事,而是正確地審度時勢,正是曹操在擇立繼承人這類重大決策的英明之處。當然擇立繼承人的過程曹操篡漢建魏的一次預演,無論最終支援曹丕還是曹植,都是承認“大魏”為前提條件的。#歷史雜談# #歷史回眸# #歷史趣聊#
-
7 # 紅衛
從理論上來講,曹丕與曹植都沒有當上皇帝的機會。
曹丕當上皇帝也純屬偶然。
因為曹操一生也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東漢宰相。即使在曹操死時也沒明確誰來即曹操的位置。
曹丕個性自私放蕩不羈,曾在一次曹操中軍帳遇襲事件中差點丟命時,單人獨騎逃脫。使曹操失望傷心不已。
所以曹操一生打壓曹丕。但曹操也深知曹丕心狠手辣為自己的翻板,將來最可能成為自己的繼承者。
曹植個性聰穎好學、知識淵博,但個性極不成熟。
再加上受點打擊,就自暴自棄,嗜酒如命也是最大毛病,所以曹操後認為其不堪重用。
他倆的相互特點,如果讓大家選誰當皇帝最為合適。大家肯定選曹丕而非曹植。
曹操死前並未書面說明誰來繼承他的位置。曹丕是在司馬懿、賈逵、司馬孚等人的擁立下成為的魏王。可見曹丕為下屬極為擁戴。
曹植在政治上極大成熟,簡直就是一堆糊不上牆的爛泥而已。失寵則廢。
而曹丕不同,曾在失寵的三年裡,不驕不燥,三年後曹操再次讓其擔當大任。由此可見曹操心思縝密,因為他深知越打壓誰,誰越可能將來後來者居上。
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
後來曹丕是在漢獻帝劉協三次“禪讓”後才答應結束了東漢一百九十多年的歷史,當上的魏文帝。這些都能看出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性格特色。
而曹植呢,歷史上他連當皇帝的機會都沒有,因為其胸無大志,稍遇挫折,就萎靡不振。而曹丕屢挫屢勇,越發煥發出其雄心壯志。
所以曹丕後來能當上皇帝也是歷史必然。
-
8 # 探索中醫健康之道
我認為是曹丕,因為曹植是比較擅長文學方面的。在文學方面的造詣比曹丕高很多。可是曹丕呢。他心思縝密,對很多事情。尤其是對人很擅長觀察。又很擅長結交有能力的人。各種有才,有能力。有學問的人。在曹丕這裡都能有發揮的餘地。而且當時劉備。孫權還是爭雄時期。在亂世。如果沒有曹丕這樣的能力。不能夠立足於天下。更別說當皇帝了。當然了,曹植如果當皇帝。也許更仁義一些。這也有可能天下會有另一番景像。到時候沒準能太平一段時間。我認為是這樣的。但是曹操適合做皇帝?我認為不合適
-
9 # 情繫蒼生心懷故土
絕對是曹丕。或許才情曹植比曹丕高,不過徽宗,李煜哪個沒有才情呢,或許他們在詩詞歌賦或者繪畫書法上造詣很高,但是如果讓他們治理國家,或許會一團亂。當然如果,曹操不找張繡的嬸孃,其長子曹昂或許更適合,不過歷史沒有那麼多的假如!
-
10 # 知常容
一、文人當皇帝有一個弊端
古代文人皇帝,特別是那種頂級文人狀態的皇帝往往是百姓的災難。比如亡國之君的陳後主,李後主就是最典型的代表,還有北宋最後二位皇帝,徽、欽二帝是典型的造詣很高的文人。他們在治國方面可謂是一塌糊塗,最後自己也成了階下囚。
提出上面的論點並不是說武人當皇帝是最好的。武人當皇帝變得殘暴不少,最典型的就是項羽。當然項羽沒有當過皇帝,只當過霸王,但司馬遷將他列入本紀,顯然變相承認他就是皇帝。
懂得文學的皇帝也挺多,比如魏文帝曹丕,唐玄宗,乾隆等等,但是他們的文學造詣並不是頂尖的。
因為當皇帝的主業是治理天下,頂尖文人當皇帝他往往會很難將自己的喜好與治國兩件大事擺正位置,有時會將自己的喜好擺在治國的前面,最典型的當屬徽、欽二帝。
曹植的治理水平曹植是很聰明,對曹丕造成了威脅,曹操曾經一度猶豫立誰比較好。論年齡曹丕年長,但是論才華曹植佔優。曹操是從鐵血中殺出來,自然不會感情用事,所以他就出考題了。
第一份考題:留守鄴城
這一份考題到底要打多少分呢?《三國志》中沒有記載他的具體成績,所以肯定不是最佳,當然也不會是最差。因為陳壽修史之時雖然會偏向魏文帝一些,但如果有壞事肯定會記載,有特別好的事情估計也不會略去,因為陳壽的節操還是值得信任的。
所以估計就是一個良中或良上吧。
曹丕後來也駐守鄴城,當時正是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之時,魏諷密謀攻鄴,曹丕率眾平定變亂,誅殺魏諷。雖然此事有些蹊蹺,但是也足以證明曹丕的能力。
第二份考題:心性
這一份考題,曹植得零分。
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魏書·任城陳蕭王傳》如果作為一個普通人,常常任性而行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有人還會稱讚你坦率,不做作。但是作為一名有身份的,或者說是繼任者來說,這種性格就成了減分題了,別人會評價你不夠穩重。
相反曹丕就不一樣。
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併為之說——《魏書·任城陳蕭王傳》有人說這是曹丕虛偽,事實上作來主管天下的皇帝來說喜怒形與色好,還是不形與色好呢?答案很明顯。
不但如此,曹植還不守法度,藉著王室的車直接從司馬門過。司馬門只有皇帝才有資格走,當年漢景帝還是太子時走司馬門就被抓住要問罪,是漢文帝親自道歉,皇太后下旨特批這事才了了。
曹操是一個對法度很看重之人,所以他對曹植這種行為是很失望,雖然沒有處分曹植,但是殺了守司馬門的官員也算是一種警告。
不但如此,曹植對自己的姬妾也無法做到約束,有一個姬妾違背曹操的法令,衣服過於奢華,被曹操下令斬殺。
結語:所以不管從哪一個角度看,曹丕都比曹植更合適當皇帝。一個在對於太子的競爭中都無法約束自己的行為,那麼當上皇帝之後,他能約束自己的行為嗎?曹操最終確立曹丕為太子,相信也有基於這個的考量。
當然受《七步詩》的影響,以及《三國演義》中形象的影響,以及他對待自己原配妻子甄氏的舉動,使得在民間曹丕不太被人喜歡,但在治國方面,曹丕還是相當不錯的,這一點也不可以被抹殺。
-
11 # 小五閒聊歷史那些事兒
曹丕與曹植,我查閱資料,感覺曹丕更適合當皇帝。
這是對曹丕和曹植人物性格分析而得。
首先說曹丕,曹丕是文武全才,自幼就跟隨父親生活在軍營裡,在軍營裡學會了領兵打仗,也練就了他謹慎老練的性格,他更知道百姓的生活,也知道怎麼和文武大臣相處。這一點,是生活上養尊處優的曹植無法相比的。曹丕是有名的政治家,他知道怎樣籠絡曹氏的大家族,收買人心。知道怎樣使用人才,他手下的人才: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鑠,他們都是非常有能力的政治人才。曹丕登基後,司馬懿任丞相長史,負責全面的工作,陳群為尚書,負責人事工作,吳質負責軍事工作,掌管禁軍,朱鑠為中領軍,掌管朝廷核心區的地方軍。
據《三國志》記載,曹丕“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併為之說。”可見其在收買人心上是一把好手。就連心機深重的司馬懿都曾評價曹丕道“潛龍勿用。”可知其城府之深。
曹植是典型的文藝青年,他的才華造詣主要表現在文學方面。正因為他的文學氣質,也使他的個性散漫,不受約束。他的個性囂張,嗜酒放縱,恃寵而驕,不腳踏實地,弄虛做假。一次和楊修一起揣度聖意,在曹操對他的考驗中弄虛做假,惹怒曹操,把他排除繼承人之列。
所以相比之下,曹丕更適合當皇帝。
-
12 # 慕慕說歷史
對於曹丕和曹植誰適合當皇帝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曹丕更適合,為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的兒子,也是歷史上有名的“三曹”人物,但這兩個人其實都不是曹操心目中的最佳“繼承人”。
古代講究立嫡立長,因此,曹操的長子曹昂成了世子,法定的繼承人。
但天有不測風雲,曹昂犧牲了。曹昂死後,曹操把目光放在了自己最喜歡的兒子“曹衝”身上,結果曹衝也早夭了。
痛失愛子的曹操此時也心累了,但繼承人這個問題還得繼續啊,在他剩下的兒子中,曹丕和曹植是最為優秀的,按理說,這兩人都是同母兄弟,不存在嫡庶的問題,那麼曹丕又為何能當繼承人?換句話說,曹丕為何比曹植更適合呢?
面對這個問題,我們不妨來仔細比對一下曹丕和曹植兩個人:
一、文采方面在文采方面的話,很顯然,曹植比曹丕更勝一籌。據《三國志》中記載:
“植,年十歲餘,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曹植在文學方面的造詣是極高的,而曹操呢,也是個著名的詩人,他的文化水平也非一般人能比的,特別欣賞這種才華橫溢的人,曹植在這方面可謂是佔盡優勢。
據說曹操有次出征時,所有兒子都到城門口相送,但這些兒子中,只有曹植寫文贈別,這讓同樣身為文學家的曹操更加欣賞曹植,而且曹植身邊還有楊修等謀臣為他出謀劃策的。
反觀曹丕這邊,雖然他也是“三曹”之一,但他的文學造詣明顯比不上曹植,在這方面,曹丕略輸曹植一把。
二、個人性格方面在性格方面的話,曹植是一個性子散漫,放蕩不羈的人。
曹植身邊有楊修,在謀略上有一定的優勢,但曹植有一個致命的缺點,他擁有大部分文人的通病,恃才放曠,驕傲自滿。
曹植在與楊修書信時,曾寫過“以孔璋之才,不閒於辭賦,而多自謂能與司馬長卿同風,譬畫虎不成反為狗也。前有書嘲之,反作論盛道僕贊其文。”
曹植這番話,可謂是把人貶低到極致,言語之間充滿了高傲自滿的風格。
就是這樣的隨意嘲諷,這樣的肆意妄為,觸犯了曹操的禁忌。在加上楊修能揣度聖意,要知道,床榻之側,怎能容忍他人揣度,由於比楊修的忌憚與厭惡,也牽連了曹植。
可謂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啊!
再看看這邊曹丕,曹丕自幼生活在軍營,從小就開始學習武藝騎射,十歲就跟曹操征戰沙場,為人成穩內斂,學以致用,帶兵打仗,熟練至極。
而且曹丕因為從小在軍營中的關係,在軍營中的威望顯然高過曹植,要知道,想當皇帝,軍權是必不可少的。
相比曹植的文人散漫之風,曹丕表現得更為老道,更適合與群臣打交道,更能迎合世家貴族,拉攏人心。且因為曹丕自幼從軍的關係,在治國和政治方面,比曹植要強上許多。
三、立嫡立長雖然曹植和曹丕是同一個母親生的,不存在嫡庶尊卑之別,但曹丕比曹植先出生,比他大。
古代立嗣講究的是立嫡立長,曹丕比曹植先出生,在身份上,曹丕就已經勝過了曹植。
要知道,在這之前,有袁紹和劉表作為活生生的例子,他們就是因為立幼而導致內部矛盾混亂,曹操又怎會不吸取教訓而改立曹植呢?
綜合以上所分析的,曹丕雖不及曹植才華橫溢,但他沒有曹植那種文人自傲的脾氣,他從小混跡軍中,威望頗高,且深知民心與民情,又長袖善舞,能與世家、群臣相交談,拉攏人心也是一把好手。
而曹植呢,他更適合作為一個詩人,他的脾性和風格,註定不適合與世家、群臣打交道,他不知民情,不懂沙場,並不適合當一個皇帝。
-
13 # 史海逐浪大徐
曹植比曹丕小5歲,兩人壽命相仿,曹植40歲,曹丕39歲。
論當皇帝,曹丕更合適。曹丕沒接班之前就顯露出了殺伐果斷的決絕。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內外交困風雨飄搖之際,後院起火,鄴城叛亂。當時曹丕主持平亂,大開殺戒。只要與叛亂有絲毫關係就殺,鍾繇(魏國相國)都因推薦被抓。
只有這樣的狠人才能降服朝廷那幫臣子。漢末那些臣子說實話,真沒什麼節操。和皇帝爭起利益來,哪有什麼禮義廉恥之說。
曹植就不該參與奪嫡之爭,他的性格適合做一個與世無爭的逍遙子。
-
14 # 黎顧百年
曹操的幾個兒子中,長子曹昂早亡,幼子曹衝早夭,能夠繼承自己位子的除了有勇無謀的曹彰,就剩下曹丕和曹植了,曹操對於這兩個兒子還是相對滿意的,曹丕做事穩重,曹植才情一流。
曹丕和曹植在曹操眼裡其實是不分上下的,在曹操眼裡都是一樣對待的,兩個兒子相對來說都是很出色的,但是要細說,兩個人的缺點也是很突出的,只是相對來說誰更突出一點而已。
在古代對於權力的爭奪,無論是父子之間還是兄弟之間都是不絕於史書的。面對兩個兒子,曹操更喜歡曹植的才氣, 但是曹植的懶散與放蕩不羈卻又是曹操所嫌棄的。相對於曹丕則不同,曹丕做事還是很踏實的,而且有自己的見解,有一種王者之氣。
曹操很明白自己的權力來自於“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有自己一生的謹慎,做事治軍令行禁止的方式,但是曹植的放蕩不羈,不受約束卻和曹操為人處世大相徑庭,讓其很是憂心。本來曹操在自己最後的時間裡想要讓曹植作為自己的繼承者,有意的去培養曹植,但是曹植對於自己父親的培養視若無睹,依然我行我素,一副“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樣子,這才給了曹丕機會。
在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的時代裡,曹操想要從自己的兩個兒子裡選擇一個作為自己的繼承人,看得是能在這亂世裡存活,能保曹家世代榮華,將來能完成自己不能完成的霸業,這個人應該是一個殺伐果斷的人,是一個有見解的人,是一個能看透這個時代的人。
曹操欣賞曹植的才華,這是有點偏心的做法,不過曹操最後的選擇也是沒有錯的,這和曹丕與曹植合不合適做繼承人沒有關係。
只是說曹植相對於做魏王或者皇帝不太適合,因為這兩個缺點太明顯了。
其一,曹植做事放蕩不羈。
放蕩不羈的後果就是,上行下效,奸臣當道,對於曹植後面繼續實行“挾天子以令諸侯”或者是自立為皇有害無利。曹操破格提拔不少文臣武將,面對曹植這樣一位君上,這些人在曹操走後,是否能夠聽從曹植的曹操心裡沒底。
其二,曹植沒有主見,容易偏聽偏信。
曹植是一個沒有心眼的人,對於自己的哥哥曹丕從來沒有設防,對於那些恭維自己的大臣更是喜聞樂見,就是這一點曹操認為不適合當自己的繼承者。對於楊修等人的話,也是隻聽一面之詞,缺少自己的認知。如果真的讓曹植繼位,未來的曹家的天下或許就會易主了。
有這兩點,曹植就已經被排除在外了,這兩點也正好證明曹植不適合。
同時觀察曹丕,做事穩妥,是一個有心計的人,也能很好的駕馭臣下,對於未來的曹魏的發展還是有主見的,因此曹丕就理所應當的做了世子,因為曹操和眾大臣的建議在此時是一致的,曹丕最合適。
-
15 # 立松板凳面總部
曹丕和曹植,是親兄弟。都深得曹操喜愛。後人對於三人對古代文壇的貢獻有”三曹”之稱,足見他們的能力。他們都有各自的作品被後世廣為流傳。曹操的《觀滄海》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七步詩》等都是不朽的名篇。但能當上皇帝一個方面是不夠的,需要多放面的本領,尤其是政治方面。
首先曹丕是哥哥,在古代有“立長不立幼”的規矩,曹丕是哥哥所以他優先。其次文采雖然不如曹植,但也很棒,也算是個文化人,曹操也很喜歡。再有曹丕善於隱忍心有城府,曹植這點就差了。
有一次曹操帶病去打仗,臨行前兄弟二人前去送行。曹植說,祝您旗開得勝,早日凱旋!曹操聽了很高興;再看曹丕,一句話沒有,就在原地跪地上一直在哭,曹操問為何,曹丕說,父親帶兵去打仗,孩兒擔心您的身體,我又不能代父出兵,因而哭泣。曹操嘴上不說,但心裡已經有主意了。還有曹植愛喝酒,有一次曹丕請曹植喝酒,(不知有意還是無意),喝到曹植大醉,到是曹丕沒喝多,第二天,太陽老高了曹植不來,一問說昨天晚上喝多了,曹操心裡老不高興。喝酒向來誤事,慢慢的曹操對曹丕再心裡更喜歡一些。
-
16 # 穿越時空的經典
曹丕更適合作皇帝。原因有二:
1、論才能
曹植才華橫溢,文學氣質豐富,文學造詣是非常高的,但曹植的才能更多是在文學方面,在軍事與政治上,曹丕更勝一籌。作為天子不是要有吟詩弄月的文學才氣,更多的是要有成大事的馭人之術、治兵之道、統一謀略。據《三國志》記載:“植固執而行,不自雕勵,喝酒不節。”這樣一個放任自我,不修邊幅,身在皇家卻毫不拘束的曹植,或許會是一個優秀的文學家,但絕對不會是一個優秀的皇帝。曹丕自幼便生活在軍營,六歲開始學習騎射,十歲時就能便跟隨其父曹操南征北戰。而在軍營中長大的曹丕更是學以致用,帶兵打仗,極為熟練。而軍營生活也為其養成沉穩內斂的性格提供了一個良好環境。更何況雖然曹植的文采斐然,但是曹丕的文學造詣也與其差異不大。再加上曹丕的武力值遠在曹植之上,綜合考慮來說,還是曹丕更有實力位居儲君。曹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很有文學才能,但是太心善,適合做詩人;曹丕繼承了曹操的政治頭腦和軍事才能,當機立斷,適合做皇帝。
2、論性格
曹植性格過於張揚,承受著曹操對自己的喜愛,生性自由散漫,多次任性而為,不注意約束自己,嗜酒放縱,毫無節制,例如借酒勁闖入司馬門、因醉酒錯過軍令等等。曹丕表現得更為謹慎老練,更適合與群臣打交道。他因為在幼時便生活在軍營,知曉百姓生活,所以在治國理論和政治水平上,都比未吃過苦頭的曹植要強得多。而且相比於不識人心的曹植,曹丕更能迎合曹魏中的世家大族,拉攏人心。
據《三國志》記載,曹丕“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併為之說。”可見其在收買人心上是一把好手。就連心機深重的司馬懿都曾評價曹丕道“潛龍勿用”,可知其城府之深。
由此可知,相比於生性散漫,不受約束的曹植,還是為人謹慎,有謀略,城府深陳的曹丕更適合當曹操的接班人。
-
17 # 半閒山人
半閒認為:當然是曹丕比曹植更適合做皇帝。
東漢末年,風雲激盪,一時間豪傑輩出,群星璀璨。在連年征戰,群雄逐鹿的同時,代表魏晉時期建安文學的曹操、曹丕和曹植,自然是其中的最為閃耀的明星。
他們父子兄弟三人都對當時文壇有著巨大的影響,被合稱為“三曹”。
他們的詩文一改以前的頹靡之風,氣韻沉雄,樸實無華。那一時期的文學被後世稱為“建安風骨”。
如論曹丕和曹植誰更適合做皇帝,不妨分別看看此二人。
一、文人性情到極致的曹植
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曾以“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作為對曹植的評價。確實,作為“建安七子”之首的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曹操也曾對其寄予厚望,史書記載,曹植“幾為太子者數矣”。
但曹植生性灑脫,文人氣、才子氣太濃,常常任性而為,不注意修飾約束自己,終日宴飲遊樂毫無節制。
曹植在曹操外出征戰期間,藉助酒興擅開司馬門,私自坐著王室的車馬,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將曹操制定的法令拋到九霄雲外。曹操得知此事大怒,處死了長官王室車馬的公車令,曹植也告別了激昂飛揚的灑脫,陷入難以自拔的苦悶之中。
更有甚者,當曹仁被關羽所圍困,曹操任命他為徵虜將軍,去解救曹仁時,曹植竟然已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令曹操大失所望,曹植再也與太子之位無緣。
二、允文允武的曹丕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起初並不被曹操所看重。曹操曾打算立,五六歲時智力已經“有若成人”的神童曹衝為太子。可惜天妒英才,這樣一個寧馨兒卻在十三歲時就得病夭折了。曹操曾對曹丕說:“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曹丕後來也常對人說:“若使倉舒在,我亦無天下。”
在文學造詣上,曹丕不輸曹植,著作甚豐,成就卓著,是建安文學的積極創作者和熱心倡導者。他的《典論·論文》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文學評論專著。他一生存有辭賦30篇,詩40餘首,《黃覽》100卷,《列異轉》3卷。尤其是他的《燕歌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
曹丕還善擊劍騎射,好博弈彈棋,在《典論》的自敘中更自詡其非凡箭藝,能“左右射”,可謂文武兼備。南朝垣榮祖對他的評價是:昔曹操、曹丕上馬橫槊,下馬談論,此於天下可不負飲矣!
曹丕最終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
縱觀此二人生平,半閒認為:曹丕的世子之位當之無愧,也比曹植更適合當皇帝。世事變幻,滄海橫流,古來權位之爭從未停歇,就像《箜篌引》中唱的“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其奈公何!”
-
18 # 銀老師說歷史
當時正處於一個亂世,選擇一個合適君主的標準在於它是否有擴張的野心,是否有治理國家的智慧。是否有選賢任能的慧眼,這些都是應當首先被考慮的,然後我們再來分析曹丕和曹植這兩兄弟,曹植這個人是個文學家,關於政治這一塊,他顯然沒有他的兄長曹丕做得更為出色。這個人跟他父親曹操一樣是個梟雄,知錯改錯不認錯,而且這個人夠狠夠毒。所以就那個大時代而言,曹丕似乎更能夠勝任一國君主的位置,曹植或許能在一個和平的環境當中當一個太平之君。
-
19 # 琅琊山段子手
曹操在曹丕與曹植間擇立繼承人,已是建安後期政治中的重大事件,他將直接影響著曹操“大魏”的發展路線。
在曹操心裡不管是誰繼承他都必須堅持現在的發展路線,那麼在曹心裡曹丕與曹植被究竟誰更適合繼承他那?
當然這裡面說法不一,且記載也各不相同,如南宋人葉適認為,曹操打算在諸子中選擇有才能者作為繼承人,且並不專守嫡長;有記載“以文則(曹)植,以武則(曹)彰”因此葉適認為,假使曹植稍用智術,即可得天下。又有清代人宋翔:“曹植淡泊功名,有忠義之心,而曹丕有代漢之意,又居長嫡,故曹操舍曹植立曹丕”,他認為曹植淡泊功名,同時曹操考慮到曹丕是長子,若立曹植可能產生不良的政治後果,故立曹丕。可不管有什麼說法,曹操在選擇繼承人上是既注重才能,又堅持道德標準的,其態度是相當慎重的。那麼最終曹操是透過那些標準來考察他們,並最終訂下來的那? 一、在文才方面 因曹操博學多才,且一生愛才惜才,對己對子尤其如此。所以他希望他的繼承人也必須有出眾的文才,正如曹操自己所說:“像他者,唯有曹植”,可見曹操對曹植的喜愛程度;據記載“年十歲餘,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鄴銅爵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由此可見曹植十幾歲已能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此後曹植的文才便引起曹操的注意。在十八年五月曹操晉爵魏公,魏國建立,此時曹操並不立即確立太子,已顯示出曹操在曹丕、曹植間已有所權衡;十九年曹植徙封臨菑侯後,曹操欲立曹植的意圖便十分明顯了。據記載:“太祖(曹操)徵孫權,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為頓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梅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可不勉與!’”徵孫權是在當年七月,此前曹植已徙封臨菑。在古時諸侯出征,則太子監國,曹操留曹植守鄴,其意義在即在於隱合古制之義;而他緣此勉勵曹植被,更是意味深長。在此之前留守鄴城通常是曹丕充任的,這種角色的轉換,表明曹丕的地位已受到實際威脅。在文才方面曹植小勝曹丕一籌。不過在文才方面曹操也曾經考慮過由環夫人所生的曹衝,對於曹衝我們都很熟悉,因為他的“以舟稱象”和“智宥庫吏”已流傳至今,其實曹衝的過人之處主要是在於他的“仁愛識達”;有記載稱“衝每見當刑者,輒探睹其冤枉之情而微理之。及勤勞之吏,以過誤觸罪,常為太祖陳說,宜寬宥之。辨察仁愛,與性俱生。”由此突出表現了曹衝觀察、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態度,以其十餘之齡,實屬難能可貴。曹操曾經寄未來於曹衝,“有欲傳後意”,看重的正是這種秉性。又有記載“劉先甥零陵周不疑,幼有異才,曹操謂曹衝可與其為儔;及曹衝卒,曹操心忌不疑,遣刺客殺之。”由此可見曹操對曹衝才能的器重,只可惜曹衝在其它方面尚不及曹丕、曹植。 二、在政治抱負和政治才能方面 曹植終究未能立為繼承人,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有兩條:1、是政治抱負,即篡漢之志;2、是政治才能,即統治之才;在這兩點上曹操對曹植都不敢確信。曹操在後來的教令中說:“始謂子建(曹植),兒中最可定大事。”所謂“定大事”無疑就是篡漢之志。可見曹操是把選擇繼承人與完成篡漢大業聯絡起來考慮的,因此,他要求繼承人必須具備篡漢之志和統治之才,在他當時曹操看來曹植是具備這樣的才能的,曹操也曾對曹植寄予厚望。但是隨著發展曹植的表現卻不能令曹操滿意,曹植缺乏明確的篡漢意向,卻囿於傳統觀念,對漢室心存眷戀;且書生氣重,拙於權術矯飾;相反曹丕則野心勃勃,且曹丕善結交和籠絡政治人物尤其是名士。建安十三、十四年,曹丕從曹操南征荊州,又從至揚州;回鄴後,參與議論“田疇辭封”事,建議“宜勿奪以優其節”,得到尚書令荀彧、司隸校尉釧繇的支援;建安十七年七月,曹操西征馬超等關中諸將,曹植等從徵,曹丕留守鄴城,以程昱參軍事,其間,蘇伯、田銀在河間起義,曹丕遺將軍賈信前往鎮壓,及時平定,為如何處置降虜,程昱與曹丕協商,決定先請示曹操,再作決斷。有記載:“太祖還,聞之甚說,謂昱曰:‘君非徒明於軍計,又善於處人父子之間。’”從曹操的話來看,表明他對曹丕的政治地位是相當重視的。在這一點上曹植被遠不及曹丕。 三、在徵詢僚屬的意見方面 《三國志》載:“初,臨菑侯與俊善,太祖適嗣未定,密訪群司。”“魏國既建,拜尚書。時未立太子,臨菑侯植有才而愛。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於外。”表明曹操在立繼承人的問題上曾廣泛徵求各下屬機構中僚屬的意見,並採取了謹慎的隱蔽方式。在史籍中明確記載曾接受諮訪的有5人,他們是太中大夫賈詡、尚書崔琰、東曹掾邢顒、侍中桓階、中尉楊俊。此外,尚書僕射毛玠、西曹掾丁儀、黃門侍郎丁廙,也在受諮訪之列。曹操如此鄭重地向臣屬徵求意見,並依據臣屬的集中看法,即收集支援曹丕、曹植的主要理由和各自的支援率,從而作出傾向性判斷。依據種種跡象推斷,事情是朝著有利於曹丕的方向發展的。 1、支援曹植最得力者莫過於丁氏兄弟,丁廙曾勸諫曹操說:“臨菑侯天性仁孝,發於自然,而聰明智達,其殆庶幾。至於博學淵識,文章絕倫。當今天下之賢才君子,不問少長,皆願從其遊而為之死,實天所以鍾福於大魏,而永授無窮之祚也。”話中極盡讚美,尤其點明“賢才君子”愛戴曹植,可使大魏“永授無窮之祚”,極富感染力。這些話連曹操都覺得有些過分,丁廙則申明自己“不避鉞之誅,敢不盡言”。丁氏兄弟確實是傾全力支援曹植的,其主要理由即曹植是“奇才”。其次支援的有楊俊,“俊雖並論文帝、臨菑才分所長,不適有所據當,然稱臨菑猶美”。楊俊支援曹植的傾向是明顯的,但底氣卻不那麼充足。 2、相反從支援曹丕者的情況來看,邢顒在接受曹操諮問答曰:“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願殿下深重察之!”毛玠密諫曰:“近者袁紹以嫡庶不分,覆宗滅國。廢立大事,非所宜聞。綜上所述:邢顒與毛玠都是從歷史出發,發果舍長立幼可能引起爭鬥和內亂,這也正是曹操不能不顧忌的。袁紹舍袁譚而立袁尚,在他死後,譚、尚兄弟互相攻伐,授曹操以隙,相繼覆滅。劉表舍劉琦而立劉琮,導致他死後,荊州不保。這些都是曹操親見和親歷之事,必然感觸至深。同時崔琰(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更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力主曹丕“宜承正統”,辭意決絕。此舉給予曹操及群僚極大的震動,可以想象。也正因此加深了曹操對曹丕有政治地位的認識,而舍長立幼可能引起的嚴重後果,迫使他放棄了立曹植為繼承人的想法。 四、在“家事”方面 曹操擇立繼承人即是“家事”也是“國事”。因而也充滿了感情因素,“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這裡表明現植性情、習尚與曹操相投合,言辭對答也令其愜意,因而深受寵愛。在聯絡父子感情方面,曹植捷足先登。曹丕深知在聯絡父子感情方面不及曹植,於是請教賈詡,賈詡曰:“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賈詡足智多謀,他提出的幾點建議,看似平凡、實則是高明的“自固之術”,對於聯絡父子感情,極具針對性。曹丕也深知這一點,便從之並深自砥礪。據記載:曹操出征,曹丕、曹植送於路側。曹植稱述功德,出口成章。而曹丕臨別時哭泣而拜;此時曹操及眾人認為曹植辭藻多華,而誠心不及也。又有載:“幹母(王昭儀)有寵於太祖。及文帝為嗣,幹母有力。”所以說曹丕的“深自砥礪、御之以術,矯情自飾”,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曹操對曹植的眷愛之情。 綜上考察,曹操最終立曹丕為繼承人,這期間曹操經歷了以理性思考澄清感性認識的過程。不以感情用事,而是正確地審度時勢,正是曹操在擇立繼承人這類重大決策的英明之處。當然擇立繼承人的過程曹操篡漢建魏的一次預演,無論最終支援曹丕還是曹植,都是承認“大魏”為前提條件的。
-
20 # 知歷史看未來
1、曹植--才華出眾,文學功底深厚,但是性格散漫,比較衝動,不接受別人的勸告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七步詩》就是曹植寫的,可能有的人就是因為這首詩才認識 了曹植這個人。據《三國志》記載:曹植,年十歲餘,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都足以證明曹植的文學功底十分深厚,這也成為了曹操喜歡他的一個理由。
但是曹植雖說文采一流,但是曹植太自視清高,過於傲慢,而這正好被政敵和另一競爭對手曹丕所利用,曹植就這樣逐漸被曹操放棄。
曹植身邊還有楊修這樣的謀士為他出謀劃策。楊修為人好學,有才俊,他的才華連曹操有時都自愧不如,有時因為楊修太過聰明瞭,曹操嫉妒得想殺了他。
記得有一次曹操為了測試一下兩個兒子的能力,就命令他們出城,曹操就提前叫門衛不要給任何人出城,楊修就教曹植,如果有人敢阻攔,別猶豫,直接斬殺他,之後曹植成功了,但是曹操知道這肯定是楊修交代的,更加狠楊修了,更重要的是,曹操也越來越不喜歡曹植了,曹植就在皇位爭奪戰中處於下風了。
在之後的"雞肋事件"中,曹操以亂軍之罪殺了楊修,楊修因為自己過度的聰明招致了殺身之禍,此後沒有楊修為曹植出謀劃策,曹植的路就更加難走了。
實際上,曹植的性格是一個缺陷,更重要的是曹植的政治理想和曹魏集團的不同。曹植是想匡扶漢室、一統天下而曹魏集團則想要篡漢自立,爭霸三國,所以說曹植在曹魏集團一直得不到重用。
2、曹丕--做事謹慎,文武雙全,會與群臣打交道,但是城府深不可測
曹丕自幼聰明伶俐,又有良好的成長環境,年少時就廣學博覽,6歲時會射箭,8歲時會騎馬,10歲起就隨曹操征戰,得以鍛鍊他強健的體魄,豐富眼界,曹丕自幼聰明伶俐,又有良好的成長環境,年少時就廣學博覽,6歲時會射箭,8歲時會騎馬,10歲起就隨曹操征戰,得以鍛鍊他強健的體魄,豐富眼界,懂得和軍營裡的人打交道。
但是曹丕這個人城府很深,心胸狹隘,有一次曹操中了敵人的圈套,死傷嚴重,而曹丕卻能依靠自己的臨場臨危不懼,成功逃跑了,這讓曹操該說什麼好呢?說他拋棄自己的父親和家人,自己竟逃跑了,忘恩負義;說他聰明,善於保護自己,果斷行動,兩種想法都沒有錯,但是讓曹操也有點傷心了。
所以相比之下,曹丕是比曹植更加適合當皇帝的,雖然曹丕的城府深沉,有心計,但這不正是一個君主應該有的嗎。綜合各方面的因素,曹操自然是選擇曹丕了。
回覆列表
曹丕還是比曹植更加適合當皇帝,因為曹丕還是心有大志,而曹植只是鍾情於文學方面,所以能夠當上皇帝還是需要一個有野心的人,治理國家更需要政治手腕高明。所以曹丕比曹植要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