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股道易說

    技術指標有沒有用?要看怎麼用!

    單純的只看技術指標,而不瞭解股價上漲的來龍去脈,不在大局觀的基礎上去用,就會收效甚微。

    為什麼有用

    一隻個股的上漲和下跌,會帶來形態的變化,這些形態的變化,被人們總結出規律,規律是人們對未發生的狀態做出預期的重要參考依據。當一個股票上漲或下跌長此以往就形成了週期,週期中有向上和向下的趨勢,而趨勢中的變化形態,被人們依照一些以往的資料建構稱均線、MACD、KDJ等大家這些熟知的炒股技術指標,這些指標能夠反映股價漲跌的趨勢和規律,因此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為什麼沒用

    技術指標雖然在趨勢的判斷中有一定參考依據,但並非推動股價漲跌的本質,而是股價漲跌之後走出來的象,以象來炒股,往往是本末倒置。

    僅憑技術方面的均線、KDJ、MACD等技術指標顯示符合上漲態勢,但是你不明晰個股上漲的原因,這是你去追高,就容易成為接盤俠。

    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運用大局觀,站在更高的維度去看清市場,去理清各板塊上漲的邏輯,選擇符合當下市場喜好的主流板塊,優中選優去擇股,然後再利用技術指標進行一些佐證,而不是一味的去單純去追逐技術指標。

  • 22 # 潘偉君趨勢投資

    這個取決於看問題的角度。

    技術指標是對交易資料進行各種各樣的統計,告訴我們不同的統計結果,可以讓我們快速瞭解和掌握交易的過程和結果。當然這也需要投資者對於技術指標所統計的內涵有清楚的瞭解,從這個角度上說技術指標是非常有用的。

    但投資決策需要結合多個因素,所以不能單靠技術指標。我每週的專欄都會關注技術面,但操作策略的制定並不完全依賴技術指標。

  • 23 # 西華寒冰

    有用,要看你怎麼用和什麼時候用,你就是裸K畫線,難道這根線就不止技術指標了?簡單劃分之下,技術指標可以根據行情有且只有的兩種走勢分為兩種,一種是震盪指標,一種是趨勢指標。

    題主如果能在趨勢用趨勢指標交易,在震盪用震盪指標交易,不就行情大部分就可以拿下來了。

    所以問題關鍵不在於你用什麼技術指標或者說怎麼畫線,問題關鍵在於你會不會把行情的震盪走勢和趨勢走勢給甄別出來,簡單說你能不能看懂行情,能看懂行情然後選用相應的指標進場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至於怎麼看懂行情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 24 # 琅琊榜首張大仙

    技術的研究和分析是有用的,但是沒有決定性的作用,只是一個輔助,一個初期的判斷。

    也許這樣說你很難理解,那麼,我做一個簡單的比喻,你一定會懂!

    就好比你去看醫生,醫生會透過你的表面症狀,你的口述,以及他的經驗判斷出一個大致問題,然後叫你去做一些相關的檢測,最終透過檢測來判斷你是否健康。

    就像如果判斷你是骨折就會叫你去做CT,判斷出你是發燒,就會讓你去驗血等等。

    而這個初期的診斷其實就是技術分析,它可以最直觀的、最快地得出一個結論,但是卻沒有最終的參考價值,需要大資料去論證這個結果。

    技術分析有哪些呢?

    其實,從歷史的金融市場發展至今,已經有千百種技術分析策略了,每一個人都會多多少少掌握一些,從而加以運用。

    這就好比有些醫生診斷靠的是看,有些醫生診斷靠的是摸,有些醫生診斷靠的是經驗等等。

    不過萬變不離其宗,技術分析其實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以劃線、圖形來進行技術分析;

    就像下圖之中,尋找各個階段性低點或者高點的位置,透過直線畫圖的結果找出一個未來的高點或者低點區域,從而確認買點和賣點。

    2、透過資料,指標等進行技術分析;

    例如,相對強弱指標(RSI)、隨機指標(KD)、趨向指標(DMI)、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MACD)、能量潮(OBV)、心理線(PSY)、乖離率(BIAS)等。

    就好比下圖中的MACD出現了金叉藍頭轉紅頭,就是做多訊號,而死叉紅頭轉向藍頭,可能就是做空訊號。

    3、透過形態、成交量等來進行技術分析;

    就好比下圖中,我們可以從頂部區域的震盪箱體,以及主升浪的量價齊升形態的技術方式判斷出一隻個股的出貨階段和洗盤階段,這就是透過形態、成交量等來進行技術分析,得出的結果。

    當然了,你不可能所有的都會,但是多多少少,你會了解其中1-2項,甚至3-5項,那麼我們只需要從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幾種技術分析手段,幫助自己做出一個最初的判斷即可。太多,沒有意義,因為大致的方向和結果是相同的。

    技術分析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我前面就提到了,技術分析是一個表面的分析, 是一個“初步的診斷”,所以,在你確定了在某一個板塊或者概念裡想要找出一隻值得佈局的個股的時候。

    你就要先從技術分析下手。

    因為一個板塊,一個概念裡的個股可能有上百,甚至幾百只,這個時候如果用一個全面的分析策略,那一定是浪費時間,浪費精力,甚至還很容易錯過好的佈局週期。

    因此,技術分析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那就是“快”!!

    就好比,我可以用畫圖形的技術分析方式,在一個板塊或者概念領域裡排除那些,技術分析指標下不合格的,不適合現在購買的。

    而留下那些在圖形技術分析下可以購買的,看上去值得投資的個股,從而減少未來排查的工作量。

    這就是技術分析帶來的好處!

    這就像醫生透過“技術分析”可以第一時間知道患者大概是什麼病,有什麼問題,然後只要指引他做這方面的檢查即可,可以有效避免重複檢查,錯誤檢查,甚至多項檢查的尷尬。技術分析到底如何使用才有效?

    使用技術分析必須要結合基本面的判斷和價值的判定。

    也就是說,技術分析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基本面的判斷,第三步才是價值的判定。

    當我們從技術分析的方法篩選出心儀的個股以後,我們就要透過基本面去排查,這隻個股有沒有問題,能不能長期持有,會不會爆雷,甚至出現系統性的風險。

    在基本面排除結束以後,就進入了估值的判斷,透過估值判斷價值,當處於低估的時候就是應該買入,當估值出於高位的時候就是不應該買入。即便你技術分析得出的是買入訊號,但是沒有估值支撐依然沒用。

    就像醫生初步診斷你是普通的感冒和咳嗽,讓你驗了血。但得到的資料是肺炎,是流感,那就得吊鹽水,甚至得住院,不是簡單吃兩個藥就行的。結論:

    技術分析是有用的,但是它必須和其他分析方法結合起來使用才能夠達到1+1大於2的效果。

    如果僅僅靠著技術分析一個方法去判斷買入或者賣出,那就是1小於1的結果了。

    懂了不?

  • 25 # 厚金說

    炒股技術指標,有用,但不能起到投資的決定性,僅僅只能是輔助作用。瞭解炒股技術指標有沒有用,需要先思考一個問題,技術指標到底是發生在上市公司經營之前、股票價格之前,還是之後。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讀者一看就明白,技術指標肯定是發生在上市公司經營之後、股票價格之後了,要是發生在之前,那就成為了賺錢神器了,每個人都能透過一個技術、指標能賺到錢了。

    這個道理,誰都明白,但入市以後的投資者卻在不斷的神化技術與指標。明明技術與指標在上市公司經營之後、股票價格之後,為什麼還利用其超前的作用性呢?顯然,是不合理的。就算是能成功,也僅僅是相對應的一部分能成功而不是全部能成功。比如,一家上市公司經營不善,這樣的公司還能透過技術、指標更好的投資嗎?顯然,是不能的。

    所以,炒股技術與指標更需要的是客觀認識,這不是一個神奇的知識,而是反應在上市公司經營之後、股票價格之後的呈現。技術、指標,通常是以圖形規律、編算方式的呈現,有規律,但不全都是規律。關於這一點,是需要充分認識清楚的。

    炒股,最重要的還是著眼於未來,彼得·林奇說“公司的狀況與股票的狀況有100%的相關性”,巴菲特說“投資企業而不是股票”。而研究公司的未來、分析企業的未來,才是炒股的根本與趨勢。如果一家公司能長久的保持盈利,當然其的股票價格也會成正比的上漲。就算階段價格不漲,隨著其優質的穩定性以及股票價值的凸顯性,也是能更好的吸引投資者,進而拉動資金推高股票價格。

    關於技術,不是沒有用,可以在正確的上市公司股票上作為輔助功能使用,但不能起到決定性指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官渡之戰後,曹操在袁紹營中搜到了許多部下與袁紹的來往書信。寫信的會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