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容百川700
-
2 # 酺客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精髓是作者的憂國憂民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寬闊豁達的胸襟。
用現代人的話翻譯過來,可以說成:國家虐我千百遍,我待人民如初戀。
至於為什麼?
我儘可能的還原作者當時所處的場景,並將作者置換為題主,我們穿越一把,將題主的靈魂放飛到大唐開元盛世,放飛到那場硝煙瀰漫的戰爭——“安史之亂”中。
穿越吧,少年我(題主)的青少年時代,是真正的好時光,玄宗陛下勵精圖治,一時政治清明、國富民安,我大唐國力也一度達到了盛世的頂峰。
我出身文學世家,祖上是晉代大儒杜預,祖父名列初唐“文章四友”之一,家境殷實,是襄陽城數的著的著名“高富帥”或“紈絝子弟”。
我文采出眾,當然這是你們後人也公認的,還封我個“詩聖”的諡號,嘿,想起來還是美滋滋的。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哥們的意氣風發,躊躇滿志,你們自己體會去。
可惜兄弟我就是過不了高考這一關,二十五歲,首考,掛掉了。
復讀十年,兄弟我三十五了,再考,自覺十足把握,可惜遇上了李林甫這個人渣,這孫子跟陛下說什麼“野無遺賢”的屁話,導致我的同屆,一個都沒錄取。
皇上也是,他怎麼就信了呢?還是後宮裡那個搔首弄姿的大胖娘們(楊玉環)吹了枕邊風。
我本以為大不了再復讀一次,誰料想,這竟成了我命運的轉折點。都說高考決定命運,以我的經驗來看:沒錯的!
我困守在長安城八年,四十三歲才得了人生的第一個官——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聽起來高大上不,其實翻譯過來是:軍械庫的看門老大爺。
這一年是755年,我正式陷入悲慘世界,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再沒翻過身來。
我大唐開元盛世,在老糊塗的狗皇帝、吃人不吐骨頭的奸臣和慾求不滿的大胖娘們的輪番折騰下,爛根了。
我回家探親,剛入家門,小兒子卻餓死了,就餓死在大唐盛世的光影籠罩下,我痛苦,我悲憤,“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我咆哮的怒火。
12月,安䘵山史思明倆死胖子起兵爆亂,皇帝老兒帶著那個大胖娘們和她哥就往四川跑,跑的掉嗎?跑到馬嵬坡,逃亡途中將士譁變,那兄妹倆的性命,就永遠的留在了馬嵬坡上。
我全家也躲出去避難,後來聽說新帝在靈武即位,號召天下義軍共抗判軍。像我這樣的熱血漢子,怎能不為國家效力。我往靈武趕,參軍去,痛扁那群孫子。
可惜了了,還沒到地呢,讓孫子給逮起來了,沒做成好漢,先當了俘虜,我真……
稍做安慰的是,俘虜營中竟遇到了熟人——小兄弟王維,果然同是天涯淪落人啊。為紀念,賦詩一首: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好在我大唐還有郭子儀,757年,在小郭攻長安時,我僥倖從俘虜營逃出,千辛萬苦到達靈武,成了義軍的一員,當了個左拾遺(監察部門小科員),我投入了轟轟烈烈的抗叛救國道路之中。
隨著戰爭膠著,我親眼見證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災難,我無法在物質上幫助他們,只能用紙筆記錄他們的苦難,讓你們後人以此為戒,遠離戰亂,擁抱和平,這是我一生的理想。我寫下了被你們稱為“流傳千古”的、“著名”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我一邊如實的記錄著被戰爭輾壓的世態民情,一邊強忍老淚,心如刀絞。
我無法再忍受戰爭,無法再面對那些戰亂下的平民日常,我要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程,走的遠遠的。
760年,我到了四川,在成都浣花溪邊,託朋友們的照料,蓋起了一座茅草房,簡陋是簡陋點,但總歸是個家。而比起戰亂的日子,這裡像是天堂。
761年8月,起大風,我聽著外面的嘯叫,看著茅草一大片一大片的被颳走、被撿走,急不得、呼不得、追不得,只剩嘆氣的份。
屋外大雨,屋內小雨,多年未換的被子冰冷如鐵。我毫無睡意,想著當年意氣風發的“高富帥”,想著開元盛世年間的富足,想著刀山血海中百姓的哭嚎,想著《新婚別》《垂老別》,一時淚如雨下。
那些還在戰亂中的孩子們,老人們,青少年們,你們都還好嗎,是否在這樣的冷雨夜中,也有躲避的地方?如果可以,我願用我的生命,換成你們頭頂的只磚片瓦,為你們遮風擋雨。
為你們,我願受冷風吹!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後面的話一不小心說了這麼多,“為你我受冷風吹”,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寬闊豁達的胸襟。就是這篇文章的精髓。
-
3 # 陳炳成城
這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
這首詩透過描寫個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的痛苦。
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同時也是對當時的執政者和對當時社會不滿的一種吶喊。
-
4 # 俗人的每日關注
想要了解這篇文章的精髓,需要先了解創作這篇文章的背景。
待小編慢慢道來:此詩作於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八月。兩年前杜甫棄官,從甘肅天水到甘肅成縣再到湖南巴陵。兩年基本沒有收入,一個字窮。公元760年春,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想到戰亂以來的萬方多難,長夜難眠,感慨萬千。遂成此篇。
此詩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這兩節的情感循序漸進,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颳走茅草那麼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窮,也不會冒著狂風抱那些並不值錢的茅草。而這一切,都是結尾的伏線。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多麼豪邁又多麼悽苦及鏗鏘有力又大氣磅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願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文章的精髓就在詩人自身尚處在艱難困苦之中,卻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可見詩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詩人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高尚品質,有著憂國憂民的情懷。此詩不僅寫詩人自己的苦難,更重要的是表達天下寒士的苦難、社會的苦難。
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於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裡,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
-
5 # 天壇天地
這首詩透過茅屋被秋風所破的慘狀以及屋漏雨溼苦況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寧願自己受凍而使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人道主義胸懷。他的茅屋幾乎被狂風和頑童完全摧毀,又遇上了連綿不斷的秋雨,屋漏床溼,被冷似鐵,全家無法安眠,處境十分悲慘。但詩人從切身體驗推己及人,以天下之憂為憂,渴望有廣廈千萬間為天下貧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個人的犧牲來換取天下寒士的歡顏。
-
6 # 紅孩唉
文末最後一段開頭可以說是本篇精髓所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全篇可分為四段,第一段寫面對狂風破屋的焦慮;第二段寫面對群童抱茅的無奈;第三段寫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寫期盼廣廈,將苦難加以昇華。
前三段是寫實式的敘事,訴述自家之苦,情緒含蓄壓抑;後一段是理想的昇華,直抒憂民之情,情緒激越軒昂。
前三段的層層鋪敘,為後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此抑揚曲折的情緒變換,完美地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杜甫在這首詩裡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但當讀者讀完最後一節的時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透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
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裡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併發生過積極的作用。
-
7 # 聽書讀書共分享
我曾經寫過一遍文章《“狂”才是杜甫的本色》。杜甫出生於仕宦之家,受過良好的教育,也自認為自己才高八斗,年輕時“自比稷與契”。加上當時大唐正處於盛世,他也和阿基米德一樣,相信只要“給我一個機會,我可以讓大唐盛世更加繁盛。”“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榜上無名。他也沒當會事,出去遊玩一下吧,就和李白見到了,當時李白已是聲名顯赫的文人,而他當出道不久,天天和李白一起遊山玩水,吟詩唱和,寫下了“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既是在稱讚李白,又何嘗不是在說自己呢。
跟李白混終究不是個事,杜甫又到長安去參加“鴻詞科”考試,這種考試比科教,是唐玄宗專門為選民間賢能而組織的。偏偏那個沒文化的李林甫主持考試,估計他還大家寫得是啥都看不懂,卻大言不慚地給唐玄宗說“野無遺賢。”李林甫嘴上的蜜不是白抹的,再加上老邁的唐玄宗此時一心想著怎麼能和楊胖子(楊玉環)快樂地生活,想都沒想就信了。
可憐杜甫,無顏見家鄉父老,只要獨自一個人在長安當“長漂”。直到44歲時才被任命為“胄曹參軍”,那也美得屁顛屁顛的,要回去見見老婆孩子。結果一路上所見所聞,就讓他痛苦不堪,一進家又看到了小兒子餓死的冰涼屍體。白髮人送黑髮人,關鍵在盛唐的大背景下,自己兒子竟然是被餓死的,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憤之作。
但他還是想做官,還是想報效國家。此時安史之亂已爆發,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杜甫歷盡艱辛趕到了鳳翔,見到了唐肅宗,肅宗也很感動,讓他當了“左拾遺”。官雖不大,但天天在皇帝身邊,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但伴君如伴虎。丞相房琯打了敗仗,肅宗很生氣,要殺掉房琯。與當年司馬遷因李陵兵敗,在漢武帝面前為李陵說好話一樣,杜甫站了出來,為房琯說公道話,唐肅宗更生氣了,只是沒像漢武帝一樣把老杜給宮刑了,但中央是不能再用他了,就把他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杜甫很失望,不氣之下不幹了。帶著老婆孩子跑到成都,在一些親朋好友的資助下,在浣花溪建了一座草堂。生活安定了,但報國的理想卻無從實現,精神生活異常痛苦。從他這一段時間寫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一室》:“一室他鄉遠,空林暮景懸。正愁聞塞笛,獨立見江船。巴蜀來多病,荊蠻去幾年。應同王粲宅,留井峴山前。”這詩寫草堂已建好,自己站在這裡能看山、看河、看船、看風景了,但大丈夫又怎能只在乎自己的家庭生活呢。又如《赴青城縣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老被樊籠役,貧嗟出入勞。客情投異縣,詩態憶吾曹。東郭滄江合,西山白雪高。文章差底病,回首興滔滔。”可以看出,杜甫並沒有把草堂的日子當成幸福,而是覺得自己被困在樊籠裡,這一點他和陶淵明是完全不同的,陶淵明認為官場是樊籠。再比如《寄杜位》中寫道:“玉壘題書心緒亂,何時更得曲江遊。”我還是想回長安啊。
在這樣的環境和心情下,就又發生了屋上茅草被秋風吹散的情景,老杜誇張地寫了實景,更寫了自己的心情。“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這是實寫,自己眼巴巴地看著屋頂上好好的茅草在狂風中飛舞,萬般無奈的焦急感覺。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這幾句的畫面感十足,小孩子們抱著茅草亂跑,也可能是回家,也可能是去玩,而老頭子杜甫卻在房前無力地呼喊,場面有點滑稽。特別是最後一句,不僅說自己對小孩子無能為力,對自己的前途命運,對戰亂給國家和社會造成的傷害等都無能為力,只能是空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這一天的風雨交加,讓杜甫無法入睡。這又引起了他一系列的感想,自從安史之亂以來,自己一心為國,經常在漫漫長夜中為國憂、為民傷,但又有什麼辦法呢?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寒士,並不是受寒受凍的人,而是指向自己一樣有報國才能而報國無門的人;廣廈,也不是指普通人住的房屋,而是朝堂、廟堂,是寒士們可以為國效力的場所。就是說朝廷能讓像自己一樣真正有才能的出入於朝堂,發揮才幹,盡其所能,平息叛亂,國家安定,社會和諧,安穩如泰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心情更加急切,有點像小孩子發毒誓一樣。很像魯迅在《二十四孝圖》裡對那些妨害白話者說的那幾句:“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這最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淨決不改悔,總要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這裡都提到了死,而不是真的要死,而是要好好地活,並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
8 # 落英之舞9
“落英之舞”答此題,分享心得。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流傳至今,膾炙人口的一首唐詩。詩歌原文是: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傾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作者杜甫在詩中透過描寫個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表達了詩人希望天下窮苦人都能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理想和希望。
在這篇詩文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這是全文的精髓。
從全文中看到,作者因屋頂的茅草被秋風颳走,在雨腳如麻的夜晚,屋漏床頭無干處,多年的布衾冷似鐵,小兒的被子也是破的,再加多年的戰亂,讓作者難以入眠。
今天我重讀杜甫這篇詩作,為詩人的博大胸懷所感動。詩人處於“安史之亂”的動盪時期,自己在親友幫助下,好不容易在成都涴花溪處有了一所茅屋,不料還被秋風颳走茅屋頂,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情此景,如何生存?但可貴的是:作者以愛國情懷和大愛之心,推心置腹,盼望能有萬間廣廈,庇護天下寒士。如果真能見此屋,自己茅屋獨破受凍死也甘心了。
如今,我們的社會發展到今天,大多數人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有吃有穿,住著高樓大廈,這是詩人杜甫當年企盼的情景。但是,還有多少人買不起房,多少年青人還不起房貸?飲水思源,我們能有多少人具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胸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生路上修身修心,人人若能有大愛之心,關愛他人勝於己,社會無不和諧,中華偉大復興指日可待。
杜甫
-
9 # 兵法天下
問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篇文章的精髓是什麼?為什麼?
導言著名文化學者蔣勳,曾經在自己的專訪中說過:“我年輕的時候,從來沒有喜歡過杜甫,到了50歲之後,你不喜歡都不行”。
一個人不由自主,情不自禁,發自肺腑,由衷而自覺地喜歡一個幾百年前的詩人,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怎樣的一種思變?怎樣的一種心路歷程?
在中國歷史上,盤點過後還從來沒有一個人在他所處的時代,既可以被過往文人自覺地尊為“詩聖”,又被贊為“詩史”,同時代同有名望的李白、白居易、王維等都沒有這樣的雙重肯定。如此文化現象,我們還得從他的一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說起。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之精髓事實證明“杜詩”在唐代,似乎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聲名遠揚,家喻戶曉,世人矚目,他和“詩仙太白”、“詩魔白居易”相比較而言,其社會影響還有一定差距。
然而自宋代詩歌規範化,或者說納入科考之後,杜詩備受歷代文人所推崇,以至於文壇出現“千家注杜”的文化大觀。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個作品,作為“杜詩”眾多憂國憂民的佳作之一,為何它能多次入選教科書呢?必定有它的入選價值和特殊的教育意義。
據現代作家劉明華《中華傳家讀本》中論述,在中國近現代百年“中小學語文教材”中,“詩聖”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入選,其次數位居杜甫詩歌之冠。
這首“歌行體”唐詩之精髓一個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外乎“字、詞、句、篇”,字和詞是最小的單位,篇由句構成,句又由字詞構成。
評價一部作品,我們必須專注這些最小的單位——字。所以古人就用“字眼”、“詞眼”來體現這一特徵,它是一篇文章的魂。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眼”,就在這個“破”上,也就是說它的精髓就是這個“破”!
而且在他看來,判斷“眼”的關鍵不在於某些具體的位置,而在於其是否具有統攝全篇的作用。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之“眼”正在一個“破”字,何以見得?一“破”:秋風“破”茅屋風破茅屋”乃“破”的第一重境界,是最為直觀的現實的境界。這是整個“事件”的起因,倘若沒有眼前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狂風”,沒有這一間被風幾乎吹垮的“茅屋”,這一系列的鋪墊,後來的“破”境便會孤立無援,難以展開。
二破“破”:喪亂“破”家國常言說:屋漏偏逢連陰雨,看來老杜也不例外。屋破遇雨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一句“長夜沾溼何由徹”,詩人難以入眠。讓詩人難以入眠的,絕不僅僅是經過狂風之後的個人茅屋之“破”,茅屋的破只是通常的一個表象,其實際含義則是經過“喪亂”之後的家國之“破”。
縱觀杜甫一生的經歷,特別是“安史之亂”的破壞力,對於整個唐王朝的破壞是毀滅性的。覆巢之下無完卵,沒有國哪有家?詩人的家庭也在這場遽變中歷經種種不幸。山河破碎的同時,杜甫個人也遭遇被叛軍所捕,身陷囹圄,四處奔逃,家破人散。
杜甫在詩中所表現的絕非停留在客觀山河淪落,家庭破碎,而是著力挖掘戰禍對人情、人性、人倫的破壞。
這正是杜甫之所以稱為“詩史”的見證。三“破”:理想“破”現實這首詩的最後,透過詩人對現實社會的強烈反思,對現實的挖掘入木三分,力透紙背,更加突出詩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而這一切絕非偶然,是整個社會沒落的必然結果。
其意境表現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這一點睛之筆,之所以千古絕唱,充分展現了杜甫的創作天才與士子情懷。
這是一種獨特而強烈的,基於個人情感和精神的感發和意趣,即是被千百年來讀者所稱頌的“身無分文,心憂天下”的無私精神、崇高理想和偉大情懷。
-
10 # 冷月秋風968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詩人杜甫在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寫於四川成都。
這年八月,詩人旅居成都自家建的草堂,秋天的風雨造成草堂漏雨,詩人透過此詩敘述了自家茅屋被秋風所破,致使全家人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
全詩可分四個部分。
文章的精髓應是最後一個部分。(第四部分)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土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釋文
那裡能得到成千上萬間的大房子呢?讓天下讀書的寒士能在遮風蔽雨房子裡有歡笑,風雨侵襲不了,安穩得象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有這些高大牢固的房子呢?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是心情願的。
為什麼第四部分是全詩的精髓呢?現作如下陳述。
前三部分是敘述秋風破自己家的草堂,全家受雨淋的經歷,是為最後抒發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慨作鋪墊的。第四部分是主題,是立意,是詩人要想表達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思想。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大多數反映社會現狀和人民生存的疾苦。面對安史之亂尚未完全平息;面對唐王朝逐漸走向衰敗;面對低層廣人民生活的疾苦,《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主題突顯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上面的陳述充分說明第四部分是全詩精髓的依據。
-
11 # 天天學語文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篇文章的精髓是詩聖多種色彩的家國情懷。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蘊含著多種色彩,每種色彩都是杜甫人生境遇的真實對映,讀這首詩,可以瞭解詩人的情感世界,感受杜甫悲憫天下的聖人情懷。
第一、追述杜甫的人生足跡杜甫的人生足跡大致分為4個時期。
1⃣️35歲的他,意氣風發,有“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
2⃣️35-44歲,一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體驗到國家腐敗和人民困苦。
3⃣️45-48歲,身逢安史之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黎明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4⃣️48歲以後,杜甫辭官回成都。生活變得更加貧苦,在如此困苦的時候,他竟發出安的廣廈千萬間,大批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人生呼喚,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蒼生。
第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賞析詩歌的背景是安史之亂,一首敘事詩,全詩分為4個段落。
-
12 # 發歌放牛
此詩歌的精髓是透過描寫個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精神思想上的挫敗感,推己及人,表現詩人關心民生疾苦的寬廣胸襟和濟世情懷,表達詩人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憂國憂民的情感和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
知所以然更應知其然。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文章的內容及創作背景。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文,是唐代現實主義“詩聖”杜甫於公元761年所著一一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文意思讀者們應不難理解,在此不必多言。
杜甫一生可謂滇沛流離的一生,雖出生於士大夫家庭,但奸臣當道,應試不爽,屢遭挫敗,貧窮落泊。公元761年春,好不容易在親友幫助下在成都西郊花溪邊搭蓋一處草堂,不料到了八月便被無情的大秋風颳破,大雨又接踵而至,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而此時的他想到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不庇天下寒仕俱歡顏…”,真可謂“先天下之憂而憂”。
此詩是杜甫不朽詩作中的代表作之一,他以一種深沉的筆調,濃濃的愛國憂民情懷寫下的詩篇,是中華民族古代愛國詩人的代表,也是值得人們永遠緬懷的偉大“詩聖”,其所體現的崇高思想品德,正是當代人們需要學習和弘揚的正能量。
-
13 # 華山風骨映渭水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由唐朝的愛國主義詩人,被稱為“詩聖”的杜甫所作的一首歌行體詩作,曾多次入選中學教材,對後世具有巨大的影響力。
這篇文章的精髓,就是作者由自己所住的茅屋被一場秋風吹破後,又適逢連陰雨,一家人的不幸遭遇聯想到“安史之亂”對當時唐王朝的巨大破壞,使得身處戰亂之中的人民生活水深火熱,民不聊生,從而觸發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其具體表現在詩作的最後幾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避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這篇詩作產生的時間是在唐王朝“安史之亂”後,作者本人一家的境遇很糟糕,幾乎可以用“身無分文”、“流離失所”來形容,但作者卻能由自己的境遇聯想到更多的像自己一樣因戰亂影響的天下勞苦大眾所受到的苦難,而不是“自掃門前雪”,這樣的情懷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並且,他還幻想著能有“廣廈千萬間”,讓受苦受難的人們過上“風雨不動安如山”的理想生活。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也就是這篇文章之所以久經不衰的根本所在。
所以說,《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的精髓也就是文章敘述中體現出來的詩人無私的、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懷。
-
14 # 左國曹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首詩可分為四節。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響宏大,猶如秋風咆哮。一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從而使下一句不僅富有動作性,而且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詩人好不容易蓋了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怒吼而來,捲起層層茅草,使得詩人焦急萬分。
“茅飛渡江灑江郊”的“飛”字緊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卻隨風“飛”走,“飛”過江去,然後分散地、雨點似地“灑”在“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很難弄下來;“下者飄轉沉塘坳”,也很難收回來。“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態不僅組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而且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絃。
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抽象地抒情達意,而是寓情意於客觀描寫之中。這幾句詩所表現的場景是:一個衣衫單薄、破舊的乾瘦老人拄著柺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捲了起來,吹過江去,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不能不激起讀者心靈上的共鳴。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這是前一節的發展,也是對前一節的補充。
前節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除此以外,還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卻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無力”五字宜著眼,如果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當壯健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忍能對面為盜賊”,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盜賊。但其實,這不過是表現了詩人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決不是真的給“群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裡去辦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無可奈何罷了。用詩人杜甫的《又呈吳郎》一詩中的話說,這正是“不為困窮寧有此”,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颳走茅草那麼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為他十分困窮,也不會冒著狂風抱走那些並不值錢的茅草。這一切,都是結尾的伏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和崇高願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實基礎上產生而來的。
“歸來倚杖自嘆息”總收一、二兩節。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蓋得不夠結實的茅屋發生危險,因而就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當然又與“老無力”照應。“自嘆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嘆息,未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則世風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嘆息”的內容,也就十分深廣。當他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
作者嘆息的內容有三:1.自己的苦;2.周圍人的苦;3.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
第三段共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兩句,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暗淡愁慘的心境,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兩句,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作者是寫不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寫布被又舊又破,而是為下文寫屋破漏雨蓄勢。成都的八月,天氣並不“冷”,正由於“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所以才感到冷。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充套件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充套件到戰亂頻繁、殘破不堪的國家;一收,又回到“長夜沾溼”的現實。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溼”,詩人自然不能入睡。“長夜”是作者由於自己屋漏因而更覺夜長,還因自己和國家都在風雨飄搖中掙扎而覺得夜長。“何由徹”和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這種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出來的。於是詩人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又聲音洪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溼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激情和火熱希望。這種感情,詠歌不足以表達,所以詩人發出了由衷的感嘆:“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抒發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表現了作者推己及人、捨己為人的高尚品格,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此詩作者抒發的情懷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抒發的情懷基本一致。也表達了作者關心民間疾苦,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俄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於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裡,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這首詩裡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透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他也不僅僅是因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嘆、而失眠、而大聲疾呼,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裡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併發生過積極的作用。
這首詩描繪秋夜屋漏、風雨交加的情景,真實的記錄了草堂生活的一個片段。末段忽生異境,以切身的體驗,推己及人,進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丟在一邊,設想大庇天下寒士的萬間廣廈。這種非現實的幻想建立在詩人許身社稷,飢溺為懷的思想基礎上;而博大胸懷之表現,則使作品放射出積極的浪漫主義光輝。全詩語言極其質樸而意象崢嶸,略無經營而波瀾疊出,蓋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絃。
-
15 # 默深
提起杜甫我們腦海裡會出現一個形象:一位雙眉緊鎖,憂心忡忡,但又昴首向天,堅韌不拔的消瘦的老人形象,最近杜甫的詩第一次以中華詩歌紀錄片的方式轟動了全世界,最歐洲國家讚譽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魔戒的甘道夫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還朗誦了一道杜甫的詩。杜甫的詩大都飽含家國情懷,還有對自己的自憐自嘆,他的詩給予了苦難者最善的慈悲。
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非常詳細生動地寫出了一個年邁孤單老人的晚年窮困生活,又充滿了他對現實無耐的悲嘆,對人性的批評,還有美好生活的嚮往,一個風雨交中的夜晚,他屋頂茅草被風吹跑了,雨停後,那些孩子卻把那些茅草搶走了,而自己年邁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那些孩子搶走,等到下雨,房子漏水沒有一處乾的,整個晚上都無法安睡,而他卻不想責怪這些不懂事的孩子,他只怨嘆安史之亂,希望國家能早日安定下來。他在破屋子裡長吁短嘆,徹夜難眠,儘管是這麼惡劣的環境之下,依然是他飽含天下百姓的博大胸懷,希望安家樂業的生活能夠早日到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而這一句也成了全文的精髓,成為更多憂國憂民的有志人士的目標,也是如今我們這一代人和平生活的真實寫照。可以說幾千年杜甫的願望到今天才算真的是實現了。
杜甫和李白都是我們在教科書裡學得最多的詩詞,他們一個華美,一個樸實,風格窘異,但實際上某種程度上來說,李白可以說是杜甫的偶象,只是不過杜甫更生不逢時,他的一生都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生活給了這位偉大的詩人可以說沒有最壞的,只有更壞的,我們在今天依然能在很多的詩裡看到這位詩人的生活,然而他對生活的態度從來都是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的赤子之心,有首歌唱得好: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改變。他一生都沒有放棄過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詩歌可能就是他生活中唯一的一絲安慰,他一生滿含的熱血都傾注進了些詩詞中間,可惜他還沒有等到天下寒士俱歡顏便與世長辭。
歷史都是公平的,沒有哪顆珍珠會永遠被埋沒。千年之後,全世界都是對他的讚譽,名傳青史,正如他的詩文所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
16 # 曹宗國
杜甫這首詩的精髓在於,他不僅表達了個人生活的困苦,更表達了天下所有寒士的訴求和社會願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這是杜甫作為一位現實主義詩人思想進步的表現,他的許多詩作不僅是對生活現實的真實描寫,還揭示了社會矛盾,表達了社會訴求。比如他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尖銳地揭示了當時社會不公平和憤怒抗爭。這對我們今天的作家和現實主義文學來說,也是很值得借鑑的。
-
17 # 梁隙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能寫下這句的人,該有多大的胸襟和氣魄啊。杜甫在個人飢寒交迫的動盪命運裡,還能想到天下人。
打個比方,你現在在大城市打工,生活在5平米的小隔斷裡,要吃沒吃,要喝沒喝,這時候你想的不是我個人中獎500萬,而是天下流浪者有吃有喝,國泰民安。這是什麼境界?
-
18 # 泉石心語
精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一般普通人沒房子住,也就會抱怨一番,但詩人想到的並不是僅自己一人,他還想到了天下寒士,希望人人有房住,能夠安居樂業,這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民族精神,其實他這一願望,即便是放在現在,也無法實現,在城裡,還是有太多人,即便奮鬥一生,還是買不起房,房價和收入比起來,簡直難以想象。
-
19 # 知行俠
這首詩的精髓就是:真實。
寫景真實,秋夜屋漏,風雨交加。
抒情真實,幻想如真,感情真灼。
杜甫的一生都很苦,他的詩歌具有“詩史”之美譽。
而杜詩的成功,就在於它浸透了詩人個體生命的心酸血淚,表達了詩人對生命的感悟。
杜甫一生寫了大量反映百姓生活的詩,但同樣是描寫民生多艱,“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是對百姓疾苦的深刻同情。
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則是對統治階層的尖銳批評。
儘管都包含了作者的感情,但卻都不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更能彰顯詩人豪邁的感情,也更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這首詩開篇便描寫了秋風狂吹,茅屋草飛的情景,渲染了悲涼的氣氛。
詩人以剛勁有力的筆鋒,將秋風的狂暴展現的淋漓盡致,反襯出詩人在自然威力之下,所表現出的驚悸,為祈盼渴望安定生活埋下伏筆。
繼而極力鋪敘狂風吹著茅草,一波接一波,極度緊張,不容喘息。表現出混亂的場面,同時顯出詩人眼看著自己費勁巴力蓋的草堂遭受破壞卻無能為力的苦痛。
搶草頑童的出現,為詩歌增添了活力和色彩。呼喊、追趕、斥責都無濟於事,可見當時詩人心情的煩躁,卻又不失幽默。
狂風剛停,大雨又至,屋漏床溼,夜不能眠。
詩人久經戰亂,憂國憂民,家國情懷和目前的痛苦交織在一起,現實實現不了,於是對未來產生了憧憬,便有了流傳千古的佳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天亮了,雨停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寫成了。
-
20 # 開門說事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精髓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於七六一年八月。杜甫在成都近郊浣花溪畔草堂上的茅草,被秋風秋雨捲走,秋夜屋漏,風雨交加,床上盡溼,生活困艱。
面對這樣的苦難處境,杜甫不僅僅是哀嘆自己的生活遭遇,而且更進一步的聯想到普天之下,還有千千萬萬個和自己同樣不幸的人,正在遭受苦難。
這首詩的精髓,是杜甫許身稷契,飢溺為懷的思想的昇華。此精髓,字字流自肺腑,句句真氣勃鬱,詩情明細展現,詩意千古常新。
回覆列表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被平息後,即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秋所作的。
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的原文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我也不再摘抄。
詩歌的大概意思就是,窮困潦倒的杜甫,這年春天在親友的捐助下,剛剛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起的草堂,被這八月的一場暴風,捲走了屋頂上覆蓋的茅草,隨之又下起了秋雨,屋漏淋得屋內全無干處。颯颯秋風,悽悽秋雨一家人的悽慘窘境,觸起了他對戰亂以來所飽嘗痛苦的回憶,又聯想到天下和自己同樣不幸的“寒士”,寫下了這千古名篇。
要說這首詩的精髓,莫過於後幾句: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作者所陳述的痛苦並不是自己的痛苦,而是代表著天下千千萬萬和他一樣,身無居處、食不果腹眾多寒士們的境遇。
祈盼著何時能有千萬間寬敞明亮的房屋,讓天下文人寒士居住,安穩地像山一樣,自己就是凍死也心滿意足啦!
詩人筆下的傾述也是當時社會的現實,也是民眾的心聲。只有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才能寫出這流芳千古,激盪人心的佳作。
答於2020年4月22日於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