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邱水書

    有人評價曾國藩為“最後的聖人”,也有說法是曾國藩只能算“半個聖人”,我認同後一種說法。

    古人對聖人的標準是:“立功,立德,立言”。立功就是要建立大的功勳;立德就是在建立功勳的基礎上,而不能驕傲自滿,要品德高尚,人格完美;再看立言,不光要有功勳,品格完美,還要把自己的思想,和經驗感悟著書立說,供後人學習。中國上下五千年,有幾人靠讀書超凡入聖呢?

    第一位是春秋時期的孔子,推行教育,創立“儒學”。

    第二位是明朝的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

    曾國藩雖然做到了立功立德,卻沒有系統學說,理論上差了點。他立志做“聖人”,以“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所以後人也尊他為“聖人”。

    我們看看曾國藩的“功與德”。

    他天資平平,家境一般,考了六年才考中秀才,立志苦讀,之後一路舉人,進士,至翰林,終獲功名,成了晚清重臣,建立湘軍,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為風雨飄搖的晚清打了一針續命針。

    曾國藩一向耿直,在官場吃了不少虧,到中年,反思改變,終變的圓滑老道,財務上“外濁內清”,上下交好,以至後來很多人要跟著他造反。但他一直嚴於律己,生活節儉,不貪不腐,忠君愛民!

    曾國藩死在任上,被封為“文正公”,這是滿清對漢人官員最高的榮譽。

    曾國藩雖然沒有著書立說,但並非沒有思想,他經常寫日記,寫家書,自我反省,教導後人。當今世面上就有很多研究曾國藩的學說,涉及情商,職場,教育等多方面,可見他的影響力之大,據說,毛澤東都很佩服他!

  • 2 # 大智慧語

    近五百年來兩大聖人,前有王陽明,後有曾國藩。成為無數仁人志士,英雄豪傑的精神導師。

    曾國藩(1811-1872),湖南湘鄉白楊坪人,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溢文正。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率者,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五英殿大學士。在政治、軍事、理學、書法、文學等方面都卓有成就。

    曾國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李鴻章的老師,在中國近代史和文學史上有著特殊地位,是晚清道光、咸豐、同治年間政治、軍事、文化方面極有影響的代表人物。

    “誠、敬、靜、謹、恆”是曾國藩的修身五字。修身,須以“誠”為本,要忠信、不欺,戒除浮躁之心,加強修養,做謙謙君子;要淡泊、豁達、寬容、勤儉、廉潔、忍讓、恭敬,方能遊刃有餘,鑄造精神,昇華價值。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之業。

    曾國藩在“治家教子”方面被公認為中華第一能人。他一直保持了祖父起床早的習慣,不準家人睡懶覺。並以身垂範,每天黎明即起,要求兒女“莫墜高曾祖考以來相傳之家風”。為培養家人勤勞的作風,他要求曾家男子每天除了讀書、寫字、寫文章外,還必須參加一些諸如打掃衛生、餵魚、養豬、種菜之類的體力勞動。

  • 3 # 夢醉江南三月天

    曾國藩以中人之資,成就非凡之功。知其難為而為之,稟堅忍之性,修身齊家,終於在為一代名臣,這一點是很難得的。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曾國藩善於相像,當自知自己當有所為也。天下多有以天資聰穎而耀人者, 噪噪鼓舌,沾沾自喜,卻不知道,為大任者,“尊高於內, 外守以愚”,所謂“海之容納百川,以其善下之”。

    國藩乃有道之人,可為儒家典範。

  • 4 # 使用者5317136763144

    古人對人之評判有八類,即聖、賢、才、智、平、庸、愚、劣;曾國藩有才之能、智之慧,如果說王陽明是聖人,曾國藩最多可稱為賢人。離"聖人"之標準尚有一定距離!

  • 5 # 樑子詡

    曾國藩可稱清朝第一大臣,鮮有人知道如此大人物卻有個異於常人的體質,當時有民間傳聞曾國藩是火蟒轉世,因為祖父夢見火蟒入懷被嚇醒的同時曾國藩降生,而且渾身伴有似鱗片的廯疾,究其一生都未能治癒,給曾國藩帶來不少煩惱,首先這樣的疾病已經非一般人可比,加上天生三角眼,長相不雅,能想象到仕途的發展肯定倍加艱難;但曾國藩硬是憑藉一個“廉”字,把官越做越大,直至無人能夠撼動的地位,然而家卻越來越清貧,當時的國家背景之下,怕是無人能出其右,一生的生活情形可以拿兩個字形容,一個是“清”、一個是“苦”,讓人衷心敬重。人生時常受挫的一定要多讀一讀曾國藩,既深刻認識了偉人,也莫大的鼓舞了自己。毛澤東主席曾在青年時期在一封長信中提到曾國藩:“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 6 # 歲月的囚鳥

    曾國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諡文正,湖南長沙府湘鄉(今湖南省雙峰縣)人。中國清朝時期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中興名臣」之一,也是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人,現屬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天子坪。

    曾國藩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井字鎮荷葉塘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倫理教育了。

    曾國藩和王陽明同為儒家,孔子之後有孟子,有荀子,都是儒家優秀的傳承者。王陽明為什麼能夠脫穎而出,超越孟子,和荀子呢?就因為他開闢了新的思想,心的力量。但是曾國潘在思想方面還是和陽明先生有一定的差距,和儒家思想沒有太大的創新和昇華,所以只能屈居半聖。

  • 7 # 冷戰風雲啟示錄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聖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被大眾認為具有特別美德和神聖的人。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曾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但其一生經歷外人評價褒貶不一,因此並非聖人。

  • 8 # 有鋰行天下

    曾國藩,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左親棠、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候,溢曰文正。

    曾國藩出生於晚清一個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 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

    中國歷史上能達到聖人標準的只有孔子和王陽明,曾國藩只能算半個。

    《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成為後世評價聖人的標準。

    首先說下孔子。他開辦私塾,門下學子共有七十二名。還讓弟子們到各個諸候進行輔佐,宣傳儒家文化,影響著中國往良好方向發展,有著關鍵性的作用。這個就是孔子的立德。

    孔子不僅是一名儒家思想家,也是一名政治家,當時他也有當官。在期間,不僅提升魯國的軍事、經濟、政治等等,還讓百姓過上了好日子,可見功勞很明顯。這個就是立功。

    在立言上,我們不說,大家也是知道,在全球有孔子學院就有上萬餘家,孔子的《四書五經》更是家戶喻曉,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所以說孔子是一名聖人。

    其次說王陽明。王陽明是浙江人,自幼立志要成為聖人。在他的人生當中並沒有什麼大事而言,不過他以“知行合一”理念,寫出了一本《心學說》,對世人的影響極大。 古今中外對王陽明的評價都很高。同時,在他為官時期,還平定了江西土匪,平定了寧王的叛亂, 立下了大功。不得不說王陽明聖人的稱號是名不虛傳的。

    曾國藩率部打敗太平天國,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時弊”、整肅政風、學習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他克已唯嚴,崇尚氣節,標榜道德,身體力行,獲得上下一至的擁戴,可謂立功立德!曾國藩也出過一本書叫做《曾國藩家書》,其內容是我們每個人都值得學習的。但是,曾國藩的書籍並沒有說出自己的理論觀點,而是借用了儒家的傳統思想,來出這本書籍的,所以說再這一點上,曾國藩並沒有做到立言,或者是說只做到了一部分。

    那麼,成為聖人的要求是要同時擁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標準,而曾國藩並沒有全部做到,所以曾國藩只能說是半個聖人。

  • 9 # 玉兒萬水千山

    曾國藩被成為半個“聖人”。在我國曆史上一共有三個半聖人,三個聖人指的是:孔子、諸葛亮、王陽明,而半個聖人就是曾國藩。

    曾國藩是清朝四大名臣之一。他之所以如此有名,跟他小時候的刻苦勤奮有關。

    據說,一次小偷為了偷他家的東西,伺機提前趴在了他家的屋樑上,好等半夜人都睡了再下來行竊。

    結果,曾國藩學習到了深夜,一直在背一篇文章,小偷都會背了他還沒有背會。

    可見他雖然腦瓜笨,但是他勤奮好學。

    曾國藩的成就表現在他嚴謹的家風上。他對孩子的教育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

    他教育子孫要勤儉節約,要讀書,要早起等等都是我們現代人所缺乏的。

  • 10 # 古詩與美圖

    在我國曆史上一共有三個半聖人,三個聖人指的是:孔子、諸葛亮、王陽明,而半個聖人就是曾國藩。不知道這是誰的觀點,就我個人來說,我非常喜歡曾國藩,甚至把他當自己的偶像和楷模,在我心裡,曾國藩稱為"聖人"當之無愧。

    孟子這裡提出的標準就是,一方面,聖人既要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做到“朝諸侯有天下”,還不是透過嗜殺,比如有的走霸道的國家也可以“朝諸侯有天下”,但那是透過殺人征服天下的,而聖人的有天下,不做一件不義的事情,不殺一個無辜的人,這是聖人相同的地方。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曾國藩在京的幾年裡,入翰林院,飽讀詩書,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用自己真才實學協助皇帝治理國家。

    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幫助皇帝保下了江山。

    這樣一個有治理天下的能力,以德服人,以禮服人的人當然是我心中的聖人。

  • 11 # 衡廬隨筆

    過去我們一直認為曾國藩是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劊子手,對他的負面評價比較多。最近這些年,對曾國藩的評價逐漸偏向中性。因為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的環境,他作為朝廷大臣,忠君愛國,教子有方,修身齊家這些方面做的是非常有榜樣性的,留下了很多經典的著作。站在地主階級的角度和傳統文人的角度,曾國藩可以被稱作是聖人。

  • 12 # 庶民財經

    曾國藩,清末中興第一名臣,諡號文正,是政府官方給其最高的評價。政治家、理學家、文學家、軍事家,湘軍的開拓者。

    其人為人嚴謹,時刻內修,內省。然因在圍剿太平天國,殺戮太重,被人稱“三角眼”、“曾剃頭”。可謂是譽滿天下,謗滿天下。此人太過宏大,我從三個微觀視角解讀下:

    一:入聖之基:小楷日記,一日三省

    曾國藩給自己規定學習日程: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這是必須完成的課程下限。他透過寫日記,對自己的性格、脾氣進行反省。對每一件出格之事,長按聖人標準約束自己,改過要從自己做起,而且改過要從速,意識到了馬上就要改。

    曾國藩對自己要求非常嚴厲,近乎變態,它要自己每一分鐘都展開對自然本性的搏殺,那真是針針見血,刀刀剜心,懂得反省自己,做得不好的想辦法改善,做的不好的繼續發揚。

    二:未曾謀面,斷三將命運:《冰鑑》識人,知人,用人

    曾國藩著有一本——《冰鑑》,是一本很有名的識人、相人文獻鉅作。曾國藩一雙三角眼,常盯得下官不寒而慄。曾國藩接待客人來訪時,會長時間盯著來客,久而不語,暗自觀察品德和才能大小,以斷其將來。

    咸豐年間,曾接見三人,三人在廳久侯。曾國藩沒去接見,就讓三人離開了。

    臉上帶有麻子的將軍,認為受到了羞辱,面紅耳赤,急躁起來,想要打人的樣子。

    曾國藩說,這個人是個將才,堪為重用

    高個子的將軍,則一直從容不迫地耐心站著,為人沉毅成穩。

    曾國藩認為此人必會在政界有番成就。

    矮個子,眼神飄忽,來回張望,裝腔作勢,掩飾自己。

    曾國藩認為這個人沒有多大出息。

    後道:

    第一位臉上帶麻子的是最後率兵打到臺灣,以弱勝強,最終大敗法軍的名將——劉銘傳。

    第二位沉著老練的將軍,前後兩次任兩廣總督,成為鎮守邊疆的一方大員,名張樹聲。

    第三位矮小的那位將軍,具體是誰,未知。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三:成文,成事,成人

    曾國藩天資普通,考取功名也是一波三折,非順風順水,後成為大造化,憑的就是百折不撓的不服輸精神。說其成文有《冰鑑》《曾國藩家書》,皆為後世治家、修學的圭臬。

    說其成事:曾剿滅太平軍叛亂,救清政府於水火,為清朝續命幾十年。官至兩廣總督,晉升為大學士,諡號文官的最高評價“文正”。

    說其成人:門下弟子皆治世能臣:李鴻章、吳汝綸、張裕釗、黎庶昌、薛福成、彭玉麟,可謂有教無類。各行各業的人才都有,外交家,書法家,文學家,實業家。李鴻章就更牛逼了,成為大清的裱糊匠為洋務運動做出了突出貢獻。

    綜述以上:從歷史的視角來看,曾國藩推動歷史的發展,洋務運動對中國的近代化及名族資本主義做出了傑出貢獻。

    其次,他的思想“耕讀”、“內省”、“治家”等對後世影響深遠。

    總之,曾國藩作為晚清重臣,洋務先驅,思想文化名人,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其為人為官的處世之道,值得後人思考學習。要說其是聖人,也是實至名歸吧。

  • 13 # 千葉書院祝秀老師

    好吧,今天我來回答:“曾國藩是怎樣的?可以稱為“聖人”嗎?”這個問題。

    曾國藩(1811一1872),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有人說 ,曾國藩是中國古代之最後一人,中國近代之第一人。說曾國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完”人就是“聖人”麼?我覺得“聖人”太神聖,太至高無上,太完美無缺,太讓人崇拜…但,曾國藩資質實在普通,是通過後天的獨善其身,不斷學習,磨練,成長最終成功逆襲為超凡脫俗的英雄豪傑人物的。不比孔子這樣得天獨厚,自帶光環。與其說曾國藩是一個遙不可及、十全十美的“聖人”還不如說曾國藩是一個可以模仿的成功者,可以學習的人生大贏家。以下,就來談談究竟我們可以向曾國藩學習些什麼?

    一、早起

    曾國藩主張:黎明即起,醒後勿粘戀。一勤天下無難事。曾國藩天天堅持早起,無論晴雨,他都能“聞雞起舞”,早起之後,他訓練軍隊,處理各項事務。他不僅要求自己早起,還要求家人以及自己的下屬天天早起。

    二、讀書

    一部《曾國藩家書》,說得最多的就是讀書,曾國藩認為他所有的成就都是閱讀所賜。他告誡子孫:“餘不願(爾)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有人說,曾國藩是千百年真正成事的書生。一心仰慕聖賢之學,窮經皓首,埋頭書海,孜孜不倦。讀書,是曾國藩每天的必修課,每日必讀並記錄心得語,真可謂不動筆墨不讀書。

    三、守拙

    《道德經》說:“大巧若拙,大成若缺”。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說實話,曾國藩並沒有什麼優良基因,他的父親曾麟書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直到43歲,才勉強過關。到了曾國藩這裡,他考了9年,21歲才中秀才。曾國藩從小就被譏笑為“愚蠢之輩”,左宗棠評價:“才具稍欠開展”言外之意就是腦子不靈光。曾國藩也有自知之明,自知平庸愚鈍,所以,比別人能堅持,肯付出,從不投機取巧。曾國藩的科舉之路,比較同時代名人,其愚笨一目瞭然。李鴻章17歲考中秀才,張之洞16歲考中秀才,左宗棠14歲,梁啟超11歲,曾國藩21歲,但一旦開竅,立馬一鳴驚人。中秀才第二年,他中了舉人,舉人四年後,他就高中進士。打通科舉之路,曾國藩靠的全是笨功夫,不走捷徑,不玩心眼,認認真真,除了勤奮還是勤奮。

    曾國藩打仗靠的也是一股笨勁。他從不求什麼奇思妙想,只喜歡打呆仗。湘軍每攻打一個城市,並不是急著跟太平軍開戰,而是修牆挖壕。曾國藩攻城,不是一天兩天,而是一年兩年。等戰爭一結束,城外地貌都被湘軍徹底改變。太平軍最擅長野戰,大規模高速度調兵,而且善於用計,經常搞圍魏救趙之伎倆,但遇到曾國藩一點辦法也沒有,曾國藩就用“結硬寨,打呆仗”的笨方法打敗了最聰明的太平軍。

    四、自律

    曾國藩有句名言:”律己無聲,不怒而威”為了修煉自己的品格,曾國藩發誓要成為聖人:“不為聖賢,即為禽獸”。如何踐行呢?一:每天寫日記,自我反省;二、每天靜坐,心如止水,心無旁鶩;三、每天早起,決不戀床;四、讀書不二,一本書沒看完,決不翻看其他書籍;五、讀史,每天至少讀十頁史書,即便有事也不間斷;六、謹言,少說話;七、養氣;八、保身;九、日知其所亡;十、月無忘所能;十一、練書法;十二、夜不出門;十三、慎獨;十四、主敬;十五、求仁;十六、習勞。

    五、氣度

    曾國藩的氣度其實也是後天培養的。曾國藩說:心至寬,人生方能海闊天空!曾國藩年輕在長沙嶽麓書院讀書時有一位同學處處為難曾國藩,曾國藩靠窗看書,他說曾國藩擋他光線;曾國藩晚上讀書,他說曾國藩吵他睡覺;後來,曾國藩中了舉人,那人卻說曾國藩奪了他的風水……行為實在囂張得連一旁的同學都看不下去了,紛紛為曾國藩打抱不平,但曾國藩只是和顏悅色地勸阻同學吵架,像無事人一樣,真正氣度不凡。還有就是四十歲之前的曾國藩一心想革除官場流弊,不但得罪了皇帝,也得罪了整個京城官場,走到哪裡都是唾罵和白眼,即便他回到湖南,也還是罵聲一片:他動了別人的乳酪,斷了別人的財路;他傷了文官們的面子………總之,四十歲之前的曾國藩處處碰壁,頭破血流。四十歲之後,曾國藩像是讀懂了《莊子》處事變得融通豁達起來,已經沒有了他不看不順眼的人和事,基本到達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的境界,有時寧願吃虧也不傷和氣,真正的寬容大度。

    六、格局

    格局指一個人的眼光、見識、膽識、胸懷、氣質、氣度、視野。大格局者,擁有寬闊心胸,不會小雞肚腸,不會斤斤計較。曾國藩和左宗棠作為同僚幾乎天天爭吵,甚至左宗棠多次彈劾曾國藩,但當左宗棠在西北作戰時,只有曾國藩不遺餘力的支援他。真正的心胸寬廣,肚量如海。

    最後,縱觀曾國藩一生,在立功上,他建立了湘軍,平定了太平天國;在立德上,他修身律己,幾乎完美;在立言上,他留下千萬文字《曾國藩全集》這其中包括《曾國藩家書》。“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從這個角度來講,曾國藩的確可稱“聖人”。

  • 14 # 小cc同學

    1838年,曾國藩28歲,交上了好運。在連續2次科舉落榜之後,他獲得殿試三甲第42名,按照常規他就可以在翰林院做個庶吉士,什麼是庶吉士呢,就是現在的實習生。2年後再考一次,成績好的話就可以留在翰林院,光宗耀祖。曾國藩考試那年,主考官叫穆彰阿。他竭力培養自己的門生,壯大自己實力。穆彰阿他就看上曾國藩了,曾國藩的原名叫做曾滌生,現在聽起來挺洋氣的,但是當時穆彰阿就說了,你這名字太土,給你改,改成曾國藩了。很多人說穆彰阿,就是陷害林則徐的大奸臣,林則徐何許人呀,他可是禁菸英雄呀,陷害他的沒跑,民族罪人。

    皇上有一次召見穆彰阿來推薦中層幹部,曾國藩就被推薦了。他被太監帶到偏殿去等待,這屋子裡很暗,牆上還掛著些字,可是太暗,曾國藩看不清。後來曾國藩在這等了半晌,太監也沒傳旨,曾國藩就灰溜溜的回去了。回去就問穆彰阿咋回事,穆彰阿說,今天就給你上場官場如何行走的課吧。隨後吩咐衙役給宮裡太監送過去400兩銀子,過了一段時間,又召見曾國藩入宮。還是那個偏殿,可是這次不同,太監拿來了2臺蠟燭,曾國藩抬眼一看,什麼呀,先皇聖訓。曾國藩是讀書的,不一會這些就熟練於心了

    過來一會,皇帝召見。皇帝一問,全是牆上的內容,曾國藩回答的全是標準答案呀。皇上大喜,心想,了不起,題都答對了。太監他要是不拿錢呀,違法他們做人的原則。他們也要給曾國藩機會,因為是給推薦人穆彰阿的面子。穆彰阿明察秋毫,給曾國藩上了一課,當然曾國藩也要有心的人,不然換個傻子也不行呀。

    有了大前途的曾國藩,成了中國近代史最顯赫、最具爭議的人物!誇他的人呀,把他說成是聖人,罵他的人說他是元兇。曾國藩好像也知道後世對他的評價,他留下了一句名言,就是不為聖賢,必為禽獸。

    1811年,11月26號,曾國藩出生在湖南湘鄉,懷他的時候,他母親巨蟒入懷,這個傳說傳遍大江南北。他經歷了清朝動盪最大的時期,他平定了太平天國展開了洋務運動。攤上的都是大事。

    蔣介石這個人,《曾文正公全集》這本書是不離手的,他的帶兵修生基本上都是承襲了曾國藩。毛澤東早在16歲的時候就讀了《曾文正公全集》,這本書至今還保留在韶山毛澤東紀念館內。1917年讀書筆記中,毛澤東寫的就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公”,就是說呀,我只佩服曾國藩這個人。但是到了1969年,毛澤東又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是中國封建地主階級中國最後一尊政治偶像。這下子就開啟了曾國藩反面人物的樹立。

    在對曾國藩眾多的評價當中,章太炎先生沒有像毛澤東那樣對曾國藩大太平天國耿耿於懷,他說,曾國藩打太平天國沒什麼錯誤,錯誤在他判定太平天國後明明有實力在南京建都稱帝,北伐推翻搖搖欲墜的滿清政府,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但是曾國藩沒有這樣做,給中國歷史留下了無情物盡的後患,這才是曾國藩的罪惡所在。

    當時,湘軍大將胡林翼、左宗棠、曾國荃、都曾勸曾國藩稱帝自立,但是曾國藩則以“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委婉拒絕。曾國荃曾請曾國藩在南京看戲,湘軍、淮軍各將領都入座,戲名叫《定中原》,曾國藩看了一會兒才發現內容是講魏晉之際司馬氏代曹,匆忙離去。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兵閥的鼻祖,湘軍的締造者。李鴻章的淮軍從湘軍中出來的,袁世凱的北洋軍從淮軍出來的。所以說,直到孫中山先生武昌起義結束清朝的統治,曾國藩的選擇讓清朝苟延殘喘數十年。你中興名臣又如何呀,你洋務成績斐然又如何呀,曾國藩他保下來的這半個世紀的清王朝繼續腐朽,英法聯軍進北京,義和團,八國聯軍,甲午戰爭。這遭罪的還不是天下黎明百姓、中華民族。

    1870年,當時天津傳言說西方傳教士用中國小孩心臟曬乾了磨成粉做西藥。這民眾一聽了不得了,圍困教堂。當時清朝政府不作為,來了個法國領事特別莽撞,開槍。結果民眾闖進教堂,殺死神父,強姦殺死了數十名修女,還燒了更多的教堂,以至於最後殺外國的旅遊者,這就是有名的天津教案。

    曾國藩當時是直隸總督,他出面處理了這個事情。他清楚,如果戰端一開,清朝必敗,他後來透過賠款啦,審判肇事者呀平叛了這個事件。朝廷人士及民眾輿論均甚為不滿,“詬詈之聲大作,賣國賊之徽號竟加於國藩。京師湖南同鄉尤引為鄉人之大恥”,使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

    一年後的1872年3月12日,本來有實力和能力給中國新生命的曾國藩,在賣國賊的罵名當中憤然去世。

  • 15 # 葉不修呀

    真的有人能成為聖人嗎?人無完人,之所以沒被稱之為聖人,只不過是其功德遠遠遮蓋了瑕疵。

    對於曾國藩是否封聖,這其實是按照儒家立言立功立德這個標準來說的,而不是按照殺沒殺人,或者有沒有濫殺來說的。

    至於為什麼儒家倡導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那是另外一個問題。

    我們來說說曾國藩與聖人之間的關係。

    毫無疑問的是,曾國藩是想成為聖人的,他給自己改字為滌生是一個志向的表明,此外,他也曾寫下過:不為聖人,變為禽獸。

    之所以有這樣的志向,不得不說是因為曾國藩深受理學薰陶,他年輕時在北京當官,身邊交的朋友很多人都信奉理學,並且嚴格按照理學標準檢討自己,修煉自己。這在曾國藩早年日記中屢見不鮮。

    存天理,滅人慾,理學的很多主張本來也絕非絕對真理,但是曾國藩對它的信奉,完全出自於一種發自內心的意志——他不甘沉淪。

    當我們都成年之後,我們就會發現,能夠做到堅定的檢討和督促自己的人,可謂鳳毛麟角。這種自省的精神,形成習慣後,會給這個人本身帶來與眾不同的區別,這個區別在哪裡,我認為是在意志力上。

    也就是說,曾國藩雖然青年立志成為聖人,但是任何腦袋正常的人,都不會認為他那種做法就會成為聖人了,先不說私慾這東西能不能滅掉,就算滅掉了就能成為聖人?然而,這是理學本身的問題,那個年代,雖然民不聊生,社會已經走向深淵不可自拔,但仍然有很多讀書人奉行理學修養自身,這種努力是值得讚賞的。

    曾國藩除了每天寫日記自我批評,他還做到了一點:很關心社會民生,關注現實問題。他青年時期上過幾個非常有力量的奏摺,這樣的奏摺,沒有一定的見解認識,沒有積極入世的精神,萬萬做不到的。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們在評價曾國藩年輕時候事蹟的時候,常常忘了在他那個社會地位(貌似從二品?)其他人,以及大部分官僚和讀書人都在做什麼,那些人毫不自我批評,能貪就貪,能混就混,附庸風雅,對整個社會,整個社會底層人民,他們都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以及冷漠的態度,只不過這些人無法超越時代,被時代洪流席捲一空,所以我們常常低估了那時候曾國藩的非凡之處。

    實際上,這正是曾國藩能夠成為“聖人”的一個重要原因:私德無愧。

    那個時代,貪腐簡直就是家常便飯,曾國藩並沒有;混日子也是讀書人和官僚的處事原則,曾國藩也勇於擔當。更重要的是,曾國藩除了極強的入世成名之心以外,他還真正尊重並服從那時候的傳統文化,和太平軍的鬥爭,在他的思想中是你死我亡的事情。

    所謂立言立功立德。立德二字,正是對於曾國藩的私德而言。曾國藩很早就悟到一個道理:君子也需喻於利。再是君子,你也得滿足人家的利益啊。

    利益,無非就是名和利。

    因為曾國藩得罪了湖南官僚系統的大大小小官員,所以他建立湘軍前期中期處境一直非常艱難,艱難到什麼程度呢,估計換成那位高票答主,遇到這種困難的一半,就甩手撂挑子了,畢竟,動動嘴誰都會啊,吃飽喝足,就隨意指指點點侃侃而談唄。

    曾國藩幾度堅持不下去了,尤其是王鑫被駱秉章刻意拉攏,幾乎要代替曾國藩的位置了,這時候曾國藩敏銳的抓到了一個千載機遇:籌劃水軍。

    當時太平天國的水軍已經有一定勢力了,而清朝的水軍破落不堪,曾國藩抓到這個機遇,向咸豐皇帝提出這個建議,咸豐正頭疼這個事情,看到曾國藩的建議大喜,立刻讓曾國藩籌建湘軍水師,並且給予財力支援。

  • 16 # 白先森Max

    姓名:曾國藩,字滌生。

    年代:1811年——1872年。

    國籍:清。

    籍貫:湖南湘鄉縣人。

    官職: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權綰四省。

    諡號:文正。

    按《逸周書·諡法》解:

    “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忠信接禮曰文。”“內外賓服曰正,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

    自北宋以來,中華文人入世從政為官,以求得“文正”這兩個字的諡號為最高榮耀。司馬光說,“文正”這個諡號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自唐宋以來,一千年裡,得到“文正”這兩個字諡號的只有28人。曾國藩正是其中之一。

    曾國藩畫像

    曾國藩的官位已達到極品,封無可封,再正往上只能稱王稱帝了。他一手握軍權,一手握政權,門生故吏,傾覆朝野。歷史上到他這個地位的人臣,驕奢淫逸者不勝列舉,擁兵自重者比比皆是,愛慕榮華者如過江之鯽。然而,曾國藩是其中的異類。事實上他一生清靜自守,節儉內省,不只從嚴勉勵家人,而且嚴酷要求自己,始終保持著極為樸素的家風。

    曾子家訓流傳到今天依然有借鑑的價值,曾國藩的曾祖父,曾制定了治家的信條,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早、掃、考、寶、書、蔬、豬、魚。”

    這八個字的意思是:第一居家早晨要早起,第二居家要打掃清潔,第三治家要誠敬祭祀祖先,第四是要善待親朋鄰里。剩下的四個字是:讀書、種菜、養豬、養魚。把讀書當成安身立命的日常工作。

    曾國藩留影(珍貴)

    曾國藩自小接受這樣的家庭教育,他對先輩訂下的看似嚴苛的家法家規,敬守不逾,致信奉行。他在給他的大兒子紀澤的信中說道:

    “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餘服官三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息,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可也,略豐亦可,大豐則我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習慣懶惰。不論大家小家,仕農工商,勤苦守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曾國藩為了教育自已家裡的孩子們,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像個長舌婦一般絮絮叨叨,務求自家子弟能達到“尚勤儉勞苦,戒驕奢倦怠”的要求。

    曾國藩手書《百字銘》

    曾國藩還曾為自己家人制定了一個崇尚節儉的表格,把家訓表格化,便於管理、記錄。這個表格規定家裡的男孩每天的工作是:“看、讀、寫、作”;家裡的女孩每天的工作是:“衣、食、粗、細”。

    這個表格規定了詳細的時間,要求家裡女孩每天中午的時候,織麻紡紗;早上的時候,燒茶煮飯、打掃房舍;下午或晚上,縫製衣服鞋襪和做刺繡。曾國藩在南京總督府任上,他的夫人和兒媳們,每天都要按這個表格規定的時候來織麻紡紗,從不間斷。可見其治家管理之嚴苛。

    曾國藩書法

    曾國藩出將入相,做了三十年大官,對讀書人來說,這是極至的榮耀。但他一輩子都是穿著極普通的布衣和布襪。三十歲的時候,他曾經做了一件天青色緞子面料的馬褂,因為布料比較好,在家的時候從來不拿出來穿,只有過年或者家裡有喜慶的大事時,才拿出來穿一下,穿完馬上再妥善收起來。就這樣穿用了三十年,拿出來再穿的時候,這件馬褂還是像新的一樣。

    他一日三餐,只以一個葷菜為主。只有家裡來了客人的時候,才會再增加一個葷菜,用來招待客人。簡樸到這個地步,當時知道內情的人都稱他為“一品”宰相,“一品”的意思就是“一個葷菜”。

    曾國藩在擔任總督的任上,他的三弟曾國荃出任巡撫,曾家正在事兒上,家裡訪居的客人和子孫人數大大增多,以前的舊屋子住不開。曾家排行老九的九弟就新蓋了一所房屋,一共花費三千串銅錢。這件事傳到了曾國藩耳朵裡,曾國藩大發雷霆,著快馬送了一封書信責備老九,信裡說:

    “新屋搬進容易、搬出難,吾此生誓不住新屋!”

    他說到做到,此後終其一生,曾國藩都沒有踏進過新屋一步。他因病故去時,仍然住在兩江總督的舊屋子裡。

    曾國藩說,人有兩種,即聖賢和禽獸。為了能進入聖賢之列,他給自己定下三戒:戒色、戒菸、戒妄語。整個大清的官場,就像是他的煉丹爐,他一直不斷地改善著自我的修為。

    曾國藩書法

    官居極品,位至國公的曾國藩,刻苦奉行,節儉自律,嚴勉家屬,不墮家風。他的德行可以做為後世的楷模,大家都應該向他學習。

    老白以為,曾國藩達不到聖人的級別,卻也差的不遠了。在中華傳統文化裡,向來只承認一個“聖人”,那就是“萬世師表”的孔子,孟子只能稱為“亞聖”。曾國藩稱不上“聖人”,但可稱聖人之下第一人。我是老白,專注原創文史創作,喜歡加關注。
  • 17 # 大東39180556

    曾國藩,一個資質普通的人位極人臣,靠的是自省自厲,和刻苦銘心的精神,做到了人可以超越人性的典範,這樣的人是會千秋萬世

  • 18 # 天晴愛睡覺

    曾國藩人稱曾剃頭,平了太平天國,獨霸了天京府庫,滿清中興名臣之一,後世舔狗無數。

    你想把他稱為“聖人”你自己喊就行了,你把自己稱為“聖人”大家都沒意見!

    當今社會,人人都追求做有錢人,而不是聖人。

    你愛做聖人,愛封聖人,你自己找個角落自己玩不就好了。

  • 19 # 小鬍子同學

    在“立德立功立言”的評價體系中,有人把儒學創始人孔子稱為“大成至聖先師”,把曾國藩崇拜的“心學”大師王陽明稱為“絕頂”之人,把曾國藩稱為半個“聖人”。

      對於曾國藩,民間存在著很大的爭議,一方面,他是清朝末年洋務派的重要成員,因為他對清朝在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傑出貢獻,他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這三大重臣並列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此外,他嚴格約束自己,著有名作《曾國藩家書》。另一方面,他在平定叛軍、土匪時殺人如麻,外號“曾剃頭”,他維護封建腐朽的清王朝,為之奔走效勞。那麼,曾國藩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

      嘉慶十六年(1811年),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縣(今天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一帶)。其父曾麟書是鄉塾的教書先生,曾國藩從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父親曾麟書因為參加了十七次鄉試才中了秀才,他深知進入仕途之難,把全部期望寄託在兒子身上,因此,對年紀很小的曾國藩全力培養。

      曾國藩沒有讓父親失望。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國藩考上秀才,兩年後又考中了舉人。此後,在兩次參加會試落榜後,曾國藩終於在第三次時考中了進士。從此,他正式進入了政壇,並深得道光皇帝的寵信。

      能力加上機遇,讓曾國藩飛黃騰達。幾乎每一年,他都能得到升遷,很快從小小的翰林院庶吉士做到了官居二品的工部左侍郎,他的官途可謂平步青雲。

      道光皇帝的時代結束之後,清朝迎來了咸豐皇帝。咸豐即位的第一年,洪秀全燒起了起義的火把。很快,太平天國就席捲了大片地區。

      面對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清政府一方面徵調各地軍隊平叛,另一面下旨鼓勵“團練”,培養民兵力量,平息亂局。

      這時候,曾國藩離開朝廷回到家鄉,組織起了著名的“湘軍”。曾國藩招募樸實健壯的農民組成自己的隊伍,按照戚繼光“戚家軍”訓練方式朝夕訓練,號稱“湘勇”。

      咸豐四年(1854年)開始,曾國藩精心訓練過的湘軍迎來了實戰的檢驗。面對農民起義的來勢兇猛,曾國藩的五百湘軍幾乎沒有比較優勢,他本人還多次險些喪命。

      內部矛盾愈演愈烈,各地清兵聯合剿殺,太平天國註定走向下坡路。在反覆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湘軍逐步成熟起來。咸豐十年(1860年)起,湘軍在多個戰場取得勝利。再加上李鴻章、左宗棠的鼎力相助,湘軍已經成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力量。

      同治三年(1864年),湘軍攻入了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今天南京)。破城之後,湘軍強掠百姓,濫殺無辜,“曾剃頭”讓南京城的群眾陷入暗夜。

      也就是在這次戰鬥之後,“天子褒功,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賞雙眼翎。”湘軍士氣大振,曾國藩勢頭正猛。

      太平天國平定了,曾國藩北上山東剿滅捻軍。在從前“安慶軍械所”的基礎上,他設定了著名的“江南製造總局”。

      既痛恨西方人的侵略,又主張學習西方先進記述,曾國藩倡導洋務運動,立志“富國強兵”,他已經成為清王朝的頂梁支柱。在調任直隸總督之後,曾國藩拜見了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

      然而,在“天津教案”的處理中,曾國藩的軟弱退讓激起軒然大波。同治九年(1870年),天主教會在中國擴張,修建教堂導致許多人無家可歸,加上老百姓對育嬰堂的懷疑等,天津民眾與教徒們發生了衝突,教會一方傷亡數十人。事件引起在華的七國公使的聯合抗議,並將軍艦再一次駛進天津大沽口來威脅。

      曾國藩代表清政府全權處理此事。為了避免開戰,曾國藩對內鎮壓不滿民眾,對外妥協忍讓,先後處死十六人、流放二十五人,並賠償白銀近五十萬兩白銀。

      朝野上下,很不滿意這個結果,曾國藩名譽大跌,被斥為賣國賊。

      同治十一年(1872年),因為身體原因,在兩江總督位置上的曾國藩,在南京家中端坐離世。

      有人曾說:曾國藩者,譽之則為聖賢、讞之則為元兇。

  • 20 # 奕天讀歷史

    曾國藩是清朝末年的中興名臣,他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被合稱為“晚晴四大名臣”,絕對是有功於大清朝的功勳重臣。曾國藩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同治年間,他還獲封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而在曾國藩去世之後,又得到了歷史上少有的文臣頂級諡號“文正”。

    曾國藩的人生,簡直就是成功學的典範。所以,到了近現代,他被眾多人所追捧,其聲望也達到了極盛期。

    曾國藩之所以能成功,跟他的為人處世原則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曾國藩的確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曾國藩自幼愚笨,但是他堅信勤能補拙。而且,曾國藩非常有毅力和恆心,他不斷積累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將自己認定的事情,堅持做下去。在多數情況下,曾國藩也都取得了成功。這一點,可以說是曾國藩能夠取得成功的最大源泉,也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按照曾國藩自己的回憶,有一次有一個賊去他家中偷盜。這名竊賊爬上了房頂,發現曾國藩在背書。賊就想,等曾國藩背完書睡覺了,再去行竊。結果,曾國藩反覆背誦一篇文章,都快天亮了,還沒背會。

    那名賊等了一夜,實在受不了了,跳下房頂,對著曾國藩將文章大聲背誦了一遍。然後,賊對曾國藩說,你這麼笨,還讀什麼書,這麼簡單的文章都記不住。然後,揚長而去。

    曾國藩望著這名盜賊遠去的背影,目瞪口呆之後,是一片凌亂。不過,曾國藩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反而是更加刻苦的攻讀。最後,總算功夫不負有人心,他在第三次參加會試時,終於考了一個三甲第四十二名,得了賜同進士出身的功名。

    曾國藩愚笨,讀書一般,打仗同樣有點一般。

    曾國藩訓練湘軍,準備與太平軍決一死戰。結果,嶽州之戰失敗;靖港水戰,又被太平軍給揍了。羞憤之下的曾國藩,怒而投水自盡,幸好被部下所救。之後,曾國藩重整旗鼓,克湘潭,取武昌、漢陽,圍九江,總算掙回來點面子。

    結果,曾國藩還沒剛高興一會,在與石達開的湖口大戰中,被太平軍燒燬戰船100餘艘。曾國藩被迫跳船逃生,所乘船隻,以及來往文書,均為石達開所得。曾國藩氣的又要自殺,再次被部下攔住。

    因為曾國藩總是跳船,後來,就有人就送了曾國藩“跳水冠軍”的稱號。

    曾國藩戰事上屢屢受挫,作為一代“影帝”的曾國藩,不免要表演一下。但是,表演過後,他並沒有放棄。我們所熟知的“結硬寨,打呆仗”,就是曾國藩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直到現在,還影響著很多人。

    在生活上,曾國藩為了糾正自己的很多壞習慣,也是堅持不懈。效果如何不知道,但是,至少曾國藩做到了每日自省其身。比如,曾國藩為了戒色,就天天寫日記罵自己,一定要戒掉,不可以再犯了。唯一差強人意的地方就是,曾國藩似乎到臨死前,才勉強實現了這一宏偉目標。

    曾國藩在他的家書中,曾表達對讀書的見解:“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而在做事上,曾國藩認為:“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

    曾國藩正是靠他所堅信的有志、有識和有恆,加上勤奮進取,最終成就了一番大事業。由此,他也被一些人稱為古往今來“兩個半聖人”中的那半個聖人,還被人稱為“古今一完人”。

    那曾國藩稱得上“聖人”麼?

    我們先看一下曾國藩成為“聖人”的標準,即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自然是德行。

    曾國藩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理,只要你不花那麼多錢,那麼你就不算貪。所以,曾國藩很清廉。不錯麼,古代官吏的基本道德準則,曾國藩做到了。然而,太平天國的寶藏,在曾國荃攻陷天京之後,卻消失的無影無蹤。之後,慈禧派去探查此事的兩江總督馬新貽也被刺身亡,引發了有名的“刺馬案”。再最後,曾國藩出馬親查此案,不了了之。

    難道還非要我們去證明曾國荃是曾國藩的親弟弟麼?當然沒必要。曾國藩具體幹過什麼,我們也只能裝作什麼都不知道了。

    再說立功,自然是對國家,或者百姓所做的貢獻了。

    這一點曾國藩做的非常好。他率領湘軍,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叛亂,力挽狂瀾,挽救了末世大清,絕對是有功於清朝的功勳重臣。要不然,他也得不到中興名臣的稱號。

    如果說曾國藩“舔滿抑漢”是因為拿了清廷的俸祿,食人之祿,忠人之事,還有情可原。但是,他在處理天津教案之時,卻一味指責天津民眾,阿諛奉承法國,就不免讓人鄙視了。他被罵為“曾國賊”,也並不為過。

    再加上,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之時,曾經大肆殺戮。而被殺之人中,除了降兵俘虜,還有很多無辜的平民百姓。曾氏兄弟從此有了“曾剃頭”、“曾屠戶”、“曾老饕”的綽號。這不免讓曾國藩的“立功”之中,充滿了瑕疵。

    天津教案和屠殺無辜百姓兩件事,不但讓曾國藩功勞有失,同時,還讓曾氏的德行受損。

    而立言,就是要寫書、寫信、寫日記,留下自己的言論,以便教化世人。

    這一點,從形式上而言,曾國藩確實做到了。他所寫的家書、家訓,被彙集成書,流傳了上百年。特別是在清朝滅亡之後,曾國藩的遺著,被眾多人所追捧,甚至很多偉人都讚不絕口。

    可是,如果真的去詳細瞭解曾國藩,就會發現他是一個很複雜的矛盾體。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那就是“人生如戲,全靠演技。”曾國藩如果毫無城府,是到不了封疆大吏的地位的。

    曾國藩的真實想法,我們可能永遠都猜不到。但是,他的行為我們卻不妨學習一下。如果可以擠出一點時間,那麼我們不妨用這些時間,寫一些教人向善的內容,家書呀,日記呀,或者直接寫本書,都可以。順便,還可以把自己所犯過的錯誤,深刻反省一下,再加上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給自己開脫一下。那麼,我們很可能就會成為後世人的楷模。

    世人誤解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原意。

    立德、立功、立言,並不是古人評斷是否是聖人的標準。

    這個標準出自《左傳》,叔孫豹說:“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原意是,樹立高尚的德行榜樣,或者建立豐功偉績,亦或是著書立說,只要在其中一點上有所建樹,那麼這個人就雖逝猶生,實現萬古不朽,永遠被世人所銘記的志向。

    不要說曾國藩並沒有達到“三立”的標準,即使達到了,他與孔子、王陽明相比,還是欠缺太多了。相對而言,孔子、王陽明被稱為“聖人”,還可以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同。而曾國藩的成就,不是他成了聖人,而是他的確做到了“不朽”三標準中的一部分,並且憑藉他做到的這部分,讓世人永遠記住了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輝豪白酒適合送人做禮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