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夏蟲欲飲冰
-
22 # 史聃
有清一代名臣,以曾國藩居首。那麼,曾國藩可稱為“聖人”嗎?
古人說:“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一個人若是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皆有極偉大的表現,即足可稱聖人。
中國古代,對於“聖人”的標準是極為嚴苛的,三代以下,只有孔子能稱聖人,孟子都只是亞聖。
當然,放寬一點,後世曠代大儒朱熹、王陽明也被一些人稱為聖人。
但即使按照放寬的標準,曾國藩也還不到可稱聖人的地步。
為什麼呢?
主要還是曾國藩所生活的時代限制了他,雖然另一方面也是時代成就了他。
曾國藩出身一般,天賦一般,但有大毅力,大恆心,百折不撓,在這一方面堪稱後世讀書學子的楷模。
毛澤東稱讚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
然而,鎮壓太平天國成就了曾國藩,卻也限制了曾國藩。
太平天國雖然破壞多於建設,但產生太平天國的土壤是清朝腐敗的統治和不符合時代要求的政治經濟文化秩序。
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有功,但這功勞是打折扣的,何況他治亂世用重典,以殺止殺,得到“曾剃頭”之名,譭譽之間,難言哉!
攻克南京後,曾國藩曾有若干機會挑戰清王朝的統治秩序,“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
然而,曾國藩的精氣神,隨著太平天國的覆滅,也早已不復當年飽滿。老了,老了,雖然明知“兩宮才地平常……皇上衝齡”,亦無可如何。
不過,即使是老年,曾國藩的一些舉措還是真正迎來了新時代的曙光。
他帶頭興辦洋務,創辦江南製造總局;設立中國第一家翻譯館,先後共譯書160種,介紹西方科技、文化知識;採納容閎的建議,送出近代中國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其中包括後來的第一任民國總理唐紹儀、有“中國鐵路之父”之譽的詹天佑等人。
如此種種,才是曾國藩一生的真正“立功”所在。
至於立德、立言,從傳統角度,曾國藩也算做到了極致。然而,還不夠。
朱熹也好,王陽明也好,他們立德立言,皆足以開創一個時代,引領潮流數百年。
反觀曾國藩,其家書、日記、奏章之類,固然有益世道人心處,累累可觀,但終究不過小焉者也,於時代大潮毫無觸動。其後,一介書生梁啟超及其師康有為,倡導新學,方是中國真正預流世界大潮之始。
曾國藩,或可稱舊時代的最後一個大儒,卻並非新時代的引領者。他們的璀璨時光、高峰時刻,已經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永遠無法再現了。
-
23 # 回家有車
曾國藩不能稱為聖人,曾國藩是國家衙門治軍統帥,他努力和奮鬥的方向是仕途和勝敗,儲存自己實現利益最大化。
聖人努力的方向是社會和人的福址,引導各體和群體的關係,實現生物本能之外更高層次的價值,聖人沒有個人利益,也可能被惡人妒殺,也可能窮困潦倒的死去。
回覆列表
曾國藩(1811—1872)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號文正,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四大名臣”。
曾國藩出身封建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從6歲開始就入私塾讀書,8歲時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時就能讀《周禮》、《史記》等文選了。但是在當時的普通人眼裡,曾國藩並不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因為他之所以能在小小年紀就會背許多書籍,全賴於曾國藩異於常人的後天刻苦努力。
據說,在一個夏日,一個小偷到曾國藩家裡偷東西,但當小偷準備偷東西跑路的時候,曾國藩恰好回來。為了避免被發現,小偷只得躲到床底下,準備等到曾國藩入睡後再悄悄離開。
若是遇到旁人,小偷的這個計劃說不定就成行了,但很不幸,他遇到了曾國藩。
回到屋子裡的曾國藩沒有發現小偷的蹤跡,他還是照往常一樣複習白天學到的功課,並開始朗讀背誦剛學不久的《岳陽樓記》,而就是這麼一篇字句不長的文章,曾國藩背誦了十幾遍都沒能背熟。但曾國藩並不打算放棄,反而放平心態繼續一遍遍的背誦。感到炎熱時,曾國藩就用涼水擦洗,感到煩悶時曾國藩就強迫自己靜心看書,就這樣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逐漸到了半夜,他還是沒能熟練背誦《岳陽樓記》。
最後,藏在床底的小偷實在忍不住了,從床底爬了出來,氣哼哼的將曾國藩手裡的書奪了過來,然後狠狠摔在地上,罵道:
“就沒見過你這麼笨的,這麼短的文章,背了這麼久還不會,我在床底下聽都聽熟了。”說完小偷就在曾國藩的目瞪口呆下熟練的背出了《岳陽樓記》,然後揚長而去。
對此,曾國藩羞愧不已,但他並沒有放棄讀書,反而更加努力的學習。顯然曾國藩在讀書上並不是特別“聰慧”,但就是這樣一個連小偷都忍不住出言諷刺的“笨人”,最終成為了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的又一個“儒學大師”!
而在軍事上,曾國藩還是平定太平軍的頭號大功臣,因軍功封一等毅勇侯,並得以安享晚年,諡號“文正”。
因此,曾國藩被尊稱為“千古第一完人”,他的謀略經驗也夠我們這些普通人去花時間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