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石頭剪刀布呀

    《草船借箭》課文題目中的借不能換成取,騙,偷。

    “取”在字典裡的釋義有1.拿。2.選擇。3.採用。4.得到,招致。5.消去。它表達的這五種意思都具有所需東西是現有的,就放在那裡,只需要採取行動的人主觀決定是爭取或者是放棄。但《草船借箭》裡諸葛亮要的箭是不存在的,需要他利用智慧去尋找,找到了,才能取;找不到就無從去取。因此不能用“取”這個詞。

    “騙”的意思是欺矇,詐取,用諾言和詭計使人上當。初看用在題目中似乎還可行。因諸葛亮用了草人佯裝士兵採用佯攻的方式靠近曹營。可仔細想想,不對呀!人家諸葛亮沒給曹操許什麼虛假的諾言,也沒使什麼奸詐的手段,只是和黃蓋帶領六百來名軍士坐在裝著一千多個草把子的二十條船靠近曹營,而且還擂鼓吶喊,告訴曹操“我來啦”。曹操完全可以派人實地偵察,摸清底細,一舉消滅和活捉諸葛亮。但曹操偏偏沒這麼做,只派了一萬來名弓弩手站在江邊朝江中放箭且都插在草把子上。這正中諸葛亮下懷,拿著箭謝過曹操高高興興地回去了。多光明磊落呀,根本不是騙的,怎麼能用“騙”這個詞呢?

    說到“偷”字,那更不可能了。集忠、義、孝、謀於一身的諸葛亮一向行事都是心懷坦蕩,光明正大的,怎能和意思為1.竊取,趁人不知時拿人東西。2.行動瞞著人。3.苟且。的“偷”掛上鉤呢?從課文內容看,也是不可取的。

    “借”這個詞意思是1.暫時使用別人的財物等。2.暫時把財物等給別人使用。

    你看,諸葛亮沒有箭,也沒時間,沒原料造十萬支箭,去和曹操要。曹操兵強馬壯,糧草充足,就暫時把自己的十萬支箭給諸葛亮用用。一可解他的性命之危∶三天造不了十萬支箭,周瑜會用軍法處置。二可解蜀吳兩國的軍備之需∶都督周瑜想和曹軍在水上交戰,但苦於缺箭。兩廂情願。

    有借就要有還。諸葛亮從曹操那借了箭,一定是要還給曹操的。不久後的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就把從曹操那借到的十萬支箭原款不動地還了回去。顯然在課文題目中用“借”字是貼合實際,恰如其分的。

    看了我的回答,你覺得呢?

  • 22 # 一個小小兵

    “借”字是一種智慧的體現,其中體現了對周、曹等人的諷刺與篾視,更是體現了諸葛亮的高超智慧!一字之差,意思則差之千里!

  • 23 # 雄輝文化

    草船借箭,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情節。東吳水軍大都督周瑜提出讓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十天內監造十萬支箭,諸葛亮知道這是周瑜想加害自己。但是出人意料地接受了任務,還言稱只需三天即可,並和周瑜立下軍令狀,若完不成,甘受軍法處置。第三天凌晨大霧,諸葛亮指揮從魯肅那裡借來的插滿草人的二十隻快船去曹軍水寨叫戰。曹軍因大霧怕中埋伏不敢出戰,調來弓箭手共約一萬多人,一起向江中亂射,想以此阻止擊鼓叫陣的敵軍。天快亮時,二十隻船上草把排滿密密麻麻的箭枝,諸葛亮得勝而歸。借到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三國演義》是這樣寫的,但在史記中記載,“草船借箭”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三國志.吳書.孫權傳》“曹公攻汝須,權與相拒月餘。《魏略》曰:(建安十八年214年)權乘大船來觀軍,公(曹操)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這段記載就是“草船借箭”故事的原形。

    那麼《草船借箭》課文題目中的借,可以換成了取、騙、偷嗎?不能,原因如下:

    一、草船借箭的故事經過《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演義,已經在中國傳播了幾百年,人們對諸葛亮淵博的學識、高超的智慧、過人的膽略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家國情懷崇拜已久,“借”字改成其它,讀者不會接受。

    二、就事件本身而言,草船借箭是軍事家在面臨困難時,把學識、智慧、經驗、膽略、戰場條件等諸多因素綜合運用、巧妙結合的創造型指揮藝術。取、騙、偷只是奸詐小人的小伎倆,而不是強兵治國的大智慧。

    三、兵法有云:兵不厭詐。打仗,本身就需要趨利避害、避實就虛、靈活巧妙的指揮藝術才能夠戰勝敵人,取得勝利,不存在取、騙、偷之說。

    所以傳送幾百年的草船借箭故事不能隨意改動。

  • 24 # 一蓑煙雨yhqm

    一個“借”字,妙!妙!妙!,從哪裡借,敵人那裡,咱就行,不費口舌,喝著小酒,一到曹營,未曾開口,曹丞相就急急令弓箭手飛射送到我的草船上,生怕誤了我的大事,不過我都沒搭理他,一直陪子敬喝酒呢,只命船伕喊了幾聲“謝謝曹丞相的箭”,借是借來了,看看你怎麼還上回去吧,少不了還得借我的東風快遞。

  • 25 # Windforce1

    因為會(還)給他(曹操)。不還就叫偷。而且羅先生把曹操做成奸雄,壞人,從壞人處借東西,大家就覺得沒問題,合情合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千年笛鯛怎麼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