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秋楓1555275
-
22 # 老陳聊書法
一[橫]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丶[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丿[撇]陸斷犀象。
乙[折]百鈞弩發。
丨[豎]萬歲枯藤。
丶[捺]崩浪雷奔。
刁[橫折彎鉤,以“刁”代替]勁弩筋節。
這是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在《筆陣圖》對於筆畫及筆畫書寫的一段闡述。
可以從中看出,所謂筆畫也是取形於自然萬物。古人眼中是沒有抽象的線條和簡單的幾何結構的。古人講究“天人合一”,所以我們的文字書寫根本不是用線條構件幾何結構,而是“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筆論》蔡邕)我們是用自然萬物的形態和我們的坐立行走等的姿態來塑造字型形象的,而且是代代相傳,直到今天。
所以說,古人是沒有線條概念的,線條是西方概念。但是,也不是說這些線條、結構等抽象概念無用於書法理論。今天,學習楷書的人越來越多,而且大家會越來越多滴發現,楷書字型的終極審美標準就是來之西方的形式美原則,而在講解這個原則的時候,抽象的線條、結構概念更好用。
-
23 # 本心堂書法
這個問題非常好!書法,包含了線條藝術,但不只是線條藝術!甚至包含了點線面的藝術,但不只是點線面的藝術,否則與繪畫沒有區別(當然書畫同源,有很多共同點)。
書法涉及到漢字結構、審美及章法,還涉及到“筆”的運用,“墨”和“水”的運用,涉及到筆法和心法。
將書法歸結於線條藝術,過於簡單,但線條不可忽略!有粗細、奇正、虛實、轉折變化,也是相當重要!中國書法博大精深,不同字型的學習方案不盡相同,書法包羅永珍。總之,書法不僅僅是線條藝術!
-
24 # 鬱岫閣茶談
我自己不是一個專業的書法學習和創造者,嗯,但是呢,我想我對這個問題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第一個呢,我覺得書法呃,它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是一個線條藝術,你不可能說他不是線條藝術。但我覺得他不只是線條的藝術。就我個人餓的寫書法的感受來說,實際上在你寫書法的過程當中,呈現在紙面上的那部分只是書法藝術的一個環節。一個結果,而這個結果呢,也不完全是隻有線條的美感行這一件事情。嗯,就很多人講,其實自有結構分陰陽,呃,那這裡面其實是含有一些線條藝術以外的一些。呃,美學平衡道理和一些哲學道理的,那這個肯定是在寫書法的過程當中,人的個性以及人對世界理解的一種表現,甚至是心情的一種表現,所以我們能從有些人的書法當中看出他的性格。甚至是看出他對世界的看法另外一點。嗯,在寫書法的過程當中,其實這個手法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說在臨摹這個《靈飛經》的時候,我看過很多的,呃,書法老師或者書法家都談過他們的一些看法,那從我自己的感受來說,項《靈飛經》這種。小楷的書法在寫的時候呢,他這個手腕的運轉啊。就猶如用劍的方式,那如果從古代的角度來看了,可能劍法和書法就有相通之處了。那這種體會在心靈當中會產生一種奇妙的感覺,對於寫書法的人來說,也是一個很棒的個人內心的世界。
-
25 # 夏庸書法
中國漢字的誕生,亦伴隨作中國書法的萌芽,歷經了遠古巖畫、類文字(陶文、陶符文、陶刻文、骨甲刻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諸體的不斷衍進,從而形成了極為完備的書法系統。完整漢字的空間形態是由各種點畫,進行有機的構建而展開的,(隸書前的漢字,皆是以線的形態加以表現),當發展到“楷書”階段時,由於漢字本身的發展成熟,單一的“線”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漢字內在精神的表現,對“點畫”亦提出了規範化、系統化、個性化的要求,從而形成了“點畫”的專屬系統。即點、橫、豎、撇、捺、折、彎、鉤等。與章法、墨法、情感的表達等,一起形成書法體系的全部。千年來線條為書法體系的核心,線條的語言,其內部的情感內涵,內在軌跡的變化,其抽象的形態表達等,都是古之書法先賢殫精竭慮,窮其畢生感悟和追索的。凝結成了書法線條特有軌跡—“筆法”系統。狹義的“書法”既是對線條的研究和探索。古人對“線”的論述浩如煙海,以下對有代表性的論述觀點作一點個人淺見,拋磚引玉,共饗大方。
一:王羲之“入木三分”
唐朝·張懷瓘《書斷·王羲之》:“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愚以為此記載,是對書聖王羲之的神話,符合華夏民族特有的浪漫的精神情懷,與武俠世界裡的描述有異曲之妙,書聖在人們中人形象亦會不斷豐滿、立體。足可以看出線條的滲透力度,在書法本質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日本書道名為“入木道”其源於此。毛筆在書寫的執行中,毛筆的中鋒在筆畫的中間,由於墨分五色,越靠近中線,墨的濃度越重,越到邊緣,墨的濃度越淡,從而形成視覺上的立體效果,在承載的紙張墨跡乾透後,由於水分蒸發的物理現象,形成了紙面凹陷的形態;亦由於行筆節奏的沉穩勁健,集點成線墨水自然滲透到承載體中,形成了一種“入”的概念。“入木三分”為一種浪漫的形容,切不可片面迷信。
二:顏真卿“屋漏痕”
唐代陸羽《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載:顏真卿與懷素論書法,懷素稱:“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效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顏真卿謂:“何如屋漏痕?”懷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關於“屋漏痕”的論述,後人有多種猜度和個人參悟,有云:透過房屋頂的破洞(古稱屋漏),一束照到屋裡的陽光,渾圓、筆直;又有云:透過此房屋頂的破洞,流下的雨水連線,集點成線,形成連貫,節奏自然;暫不評價上述觀點孰是孰非,愚以為屋頂雨水漏在粉壁牆上,徐徐流下,從而在白色的粉壁牆上留下水痕運動的軌跡。雨水慢慢的滲入到石灰的粉壁牆中。此過程和在粉壁牆留下的痕跡,形成了“屋漏痕”的概念。整個過程和書寫的過程及其吻合。
書法藝術是一個龐大深邃的系統,線條是書法藝術的核心,而非書法藝術的全部。
回覆列表
嚴格講線條和造型不能做為書法術語所用,不要用繪畫理念來概括和描繪傳統書法,書法不是線條藝術,更不是造型藝術!不懂,說明你身體裡沒有融進真正的書法血液,有些老師在這方面已經闡述,我這裡不再引經據典,“筆中風彩筆中神,力透紙背聚靈魂,古今方圓取妙法,廋硬遒勁鑄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