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21 # 使用者巖縫松

    歷史和演義你更喜歡哪一種?

    平時生活之餘,閱讀過較多的書,內容涉獵較廣,因偏重娛情,輕質量收穫,對那些書藉探究不夠,甚是遺憾。古人云讀書貴於精,於己而論,汗顏。平素讀書,看過些史書,如《史記》《左傳》……也讀了些演義書,諸如《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看完這些書,細細品味,大有給人此感:史書和演義如同葡萄乾和葡萄,史書滿滿的乾貨,給人厚重真實之感;葡萄充滿色彩和水分,光鮮亮麗,撩人食慾。

    兩相比較,我更喜歡史書。

    首先,是它的真實性、傳承價值。

    大凡讀過書的人都知道,演義這類作品,往往情節曲折生動,故事性強,人物形象豐滿鮮活,描寫生動精彩,語言功力深厚引人,描人狀物繪聲繪色,往往令人讀來趣味無窮。我想,《三國演義》中描繪諸葛亮舌戰群儒的場面眾位讀者定然不會忘懷,定然記憶猶新,原因何在,語言加工,極力渲染,是藝術加工的結晶。

    相對說來,史書為了忠於事實,保留客觀真實,往往都惜墨如金,不事鋪張,只是做到點到為止,真實記錄。例如《左傳》中記錄的齊魯長勺之戰,一場規模弘大的戰爭,僅用二三百文字就真實全面概括地寫出了戰爭發生的時地、雙方交戰過程、戰爭的勝負結果等記載得清楚明瞭;很少的描寫成分,滿滿的乾貨史實。

    它雖然生動性不足,顯得粗製,但忠實歷史,更多地記錄保留了歷史的真實性,使得那段歷史保留下來,傳承了歷史。

    比如我們今天有很多有關先秦及前的歷史不清,學者們大多從《史記》《左傳》等史書中去尋求答案。郭沫若據《史記》推斷出結論,我國封建社會始於公元前476年。

    當然,有人會說,演義中一樣有歷史的成分。是的,會有歷史內容不假,但那些只是帶有歷史的粗略印跡,許多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且帶有明顯的作者個人傾向性,有失於歷史真實,不便考證,也不能當史書看待,否則歪曲歷史誤導歷史。例如,我們知道的《三國演義》就有兩種不同的版本,一種擁曹反劉,一種反曹擁劉,你信哪種?它失去歷史真實,只能當娛樂品,不可當史書傳承。

    其次,讀史可以激勵人。

    培根曾言:“讀史使人明志。”

    每讀歷史,都會使人心潮起伏,情感奔流,或悲憤或自豪,或低沉或激昂,或惆悵或快…

    當我讀到閉關自守,落後捱打,任人宰割欺凌的晚清歷史時,我滿腹悲傷憤怒,恨不得上步砍其幾刀而後快;當我讀到元朝帝國強盛之時,馬蹄縱橫亞歐大陸,所向無敵,無人敢俯視中華,他們紛紛拱手臣服,我心中充滿驕傲自豪與快樂;當讀到宋金遼西夏史,祖國四分五裂,相互內鬥,社會動盪不安,民生凋敝,民不聊生的史料時,令人愁腸寸斷,惆悵憂思,好端端的一個國家怎麼會是如此的糟糕,團結友愛,和諧相處,和平相生不更好嗎?

    當我讀到林則徐、鄭成功、張衡、李時珍、王充……等民族英雄科學家醫學家思想家等人勇於抗敵衛國、奮戰在愛國促進國家民族發展、疾民所疾、為國為民獻身的道路上時,我心湃湃,一股由然而生的愛國報國情催人奮起,似有不為國生而歉疚之感,於是默默地從力所能及的小事起步,做好點滴,即使無能為力之時,也不可違心地去幹有損國家利益和國格的事,更不可當漢奸損國損民;即使自己平凡人生,不崇高偉大,起碼做到愛國愛同胞,盡力向善,為民族復興吶喊助力行動。

    作為平凡人, 我沒有偉大志向,但盡力為中華民族復興前行,以綿簿之力以助之。

    第三,讀了史書,可以讓人明是非,辨善惡,知得失,慎取捨,平衡心態,選擇人生。

    巜史記》雲“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

    子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云“仁人志士有殺身以存仁,無捨生以害人。”凡此種種,不勝列舉。史書中,足以讓我們凡夫俗子,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知道取捨廉恥,明辨是非善惡真假等,以有益人生。

    獲真史,得真事,獲足以有說服力的教益,在演義中難矣,唯有史書真實服人。

    故此,若要在史書與演義中取捨,我更喜歡史書,史書更著教益!諸位讀君,不知你的意下如何。

  • 22 # 礦野牧歌

    我尊重歷史,更喜歡演義!

    就比如見到一位光鮮靚麗的美女,人們總會眼前一亮,情不自禁會多看兩眼。而如果遇到一位不修邊幅的小夥子,就不會有那種感覺了。後者是歷史,而前者叫演義,喜歡哪個,不言自明。

    中國古代有二十四史,還有其它的許多正史,相信看過的人寥寥無幾,喜歡看的人也不會太多,即便加上史傳研究者及歷史愛好者,所佔比重也不會太大。而從古至今流傳下來如《三國演義》《水滸》《說岳全傳》《隋唐演義》等眾多文學作品,甚至一些根據明、清史傳改編而成的歷史劇、電視劇、戲說劇等,早已融入到百姓生活中,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之所以如此,我想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史實往往偏重記敘,一是一二是二,有的直白平淡索然無味,有的殘酷傷感不近人情。而演義則多會摻雜作者的主觀意願和情感色彩,輔以烘托、描繪、渲染等描寫手段,或者透過藝術加工再創造,並用理想主義、悲傷文學等因素打動讀者,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總之,歷史和演義就如一對孿生兄妹,相依相生,穿梭在歲月的長河中,不時翻起朵朵浪花,裝點著我們的生活。

  • 23 # 聊以自娛2

    怎麼說呢?“蘿蔔白菜,各人所愛”。這要看你的需求是什麼?如果你喜歡聽故事,學(寫作)技巧等,看看演義就可以了。如果為了長知識,搞研究當然就要看歷史了。這樣說好像是對的,但細想又不全面。如果有人既想聽故事又想了解歷史,那咋辦?不是讓我們既看演義又看歷史吧,是的!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我們知道演義為了刻畫人物,表現細節,對歷史事實誇張變形,隨意增減。用俗話說就是兌水太多,變味了。比如:《三國演義》就是此類。有的根據野史、稗史和傳說不加甄別寫出來就是為了吸引你的眼球的,幾乎與歷史無關演義。如:《三俠五義》、《隋唐演義》等,變味更大。

    有人問了,你說了這麼多,有沒有既能瞭解歷史又能滿足故事要求的書籍嗎?我的回答是:有!比如史話類書籍,像《臺灣史話》、《渣滓洞史話》等,還有如:《史記故事》、《二十五史故事》等,這些都是演義歷史的書籍。當然還有比較著名的《東周列國志》,其實就是《左傳》的演義,我國著名的史學家、兒童文學大家林漢達先生《中國歷史故事集》也是依據歷史真實故事的演義本。還有蔡東藩先生《歷代史通俗演義》,其實就是《二十五史》的精華演義版。一般看完這些就基本瞭解歷史的大致內容了。

    作為一般人,沒有必要去叫真兒,何必勞心費神把《二十五史》都搬來細看一遍呢?沒有必要!你也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那個時間。比如,國家新編輯出版的《清史》目前就有90多冊(尚未出全)。你有時間全部看完嗎?如同《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你有必要全部看完嗎?沒有必要!但你可以在看演義,或者歷史劇時,結合當時歷史加以對照,就比較能加深對這段歷史的瞭解了。我這樣說,不知你以為然嗎?不足之處,希請批評指正!

  • 24 # 文史拂塵

    這個沒有絕對,都喜歡。

    歷史演義更有趣味性,更受大眾歡迎。此外,還有一定的普及性,增加學習歷史的興趣,瞭解歷史事件個人物。比如《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三國演義》。只要注意價值觀,其他的沒什麼不可。中國自己的歷史如果不適應形勢大力普及,就要被外國的那些東西所佔領。

    正史更具有嚴肅性、正統性,能讓我們追本溯源,明白從哪裡來的問題。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太璀璨了,有太多太多的東西需要被挖掘,拿出來重新研究和學習。

    同時,歷史還要在普及上下功夫,特別需要注意普及的手段,不是教授上課,不能照本宣科,不能關起門來搞歷史。應該從新穎的角度去解析,比如《明朝那些事》,比如百家講壇一些作家、歷史學者如酈波、紀連海、說的正史節目等。

  • 25 # 崑崙之柏

    歷史和演義,我更喜歡演義,我更喜歡《三國演義》,因為《三國演義》是在《三國志》歷史基礎上進行演繹描寫的。它的每一個故事又有歷史的影子,又塑造了完整的故事和人物,而且這些人物也有歷史的依據,又將人物和故事演繹得十分豐滿精彩,每個故事既是連慣的,又能單獨成為一個故事。人們只要一看了一篇後,便手不釋卷不願放下,而想繼續的看完為止。《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曲折精彩,人物鮮活,引人入勝。故事一個套一個,情節驚險離奇。常常引發人們的共鳴,並且也參與理論的人居多。

    《三國演義》開始就塑造了桃園三結義的動人故事,接著好看的故事不斷。《三英戰呂布》《司徒巧施連環計除董卓》《過五關斬六將》《袁曹官渡之戰》《劉備三顧茅廬》《博望坡軍師初用兵》《赤壁之戰》《諸葛亮三氣周瑜》等等......

    每個故事情節深動,動人心絃十分吸引人。

    結論:

    歷史和演義其實我都喜歡,但是更喜歡演義。因為演義中既包含歷史,又將歷史故事塑造演繹得淋漓盡致、有聲有色,人物和故事有機結合,使人留連忘反,既學習了歷史知識,又看了歷史演繹的故事,引人入勝,深受教育並增加了歷史知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伯虎在歷史上的知名度為什麼那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