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裡郎苗寨艾岡
-
22 # 鄉村嚇彬
俗話說“低溫得病,高溫要命”,我國南、北方地區的氣候差異決定了兩地水稻的生長條件。南方的秈稻出苗最低溫度為141,北方的粳稻出苗最低溫度為12 ℃。適溫28℃~32℃,最高溫度40℃:〜42℃。在適溫條件下,稻種才會發芽整齊。如低溫達到-7℃時,就要做好防寒工作,以免稻種凍死。
苗期生長溫度一般為12°C(粳稻)-14°C(秈稻),最適溫為30°C-32°C,最高溫為42°C。出苗後幼苗生長的快慢與溫度有關,從出苗到3葉期,13°C-15°C,需13-15天;15°C-25°C,需5-9天;25°C-30°C,只需4-5天。
高溫下生長快,但苗體軟弱。
一般日平均20°C左右,日溫25°C-26°C、夜溫15°C-16°C對培育壯秧最為有利。當溫度低於51,持續36小時,氨基酸從幼根、幼芽向外滲漏,對幼苗生長有損害。
日氣溫達25°C左右,物質代謝旺盛。
過高溫度對秧苗生長也有損害,如中午秧田表土溫度有時可達40℃以上,薄水層溫度更高,可達45°C以上,常發生煮苗現象;塑膠薄膜棚內常因通風不及時使溫度達50°C左右,造成蒸苗現象。
低溫是指外界氣溫低或伴有大風等不良天氣。對於小棚保溫旱育苗,塑膠薄膜覆蓋後,苗床內溫度是外界溫度的2-2.5倍。因此,當外界氣溫超過15℃時就應通風煉苗,否則會出現高溫捂苗現象,地上部生長很快,而地下根部生長很慢,地上部葉又長又寬,蒸騰作用很強,地下根部吸水滿足不了蒸騰作用之需,就會發生生理缺水,導致立枯病和青枯病發生而死苗,嚴重時全部枯死。發病後即使能挽救一些,卻已成為弱苗,延誤了移栽時間,難於獲得高產。特別是幼苗1葉1心以後,天氣晴好而氣溫較低或伴隨大風,不敢通風煉苗,導致苗床內溫度過高,造成秧苗徒長而更易發病。因此,“周大伯”提醒您無論陰天下雨還是颳風,在1葉1心以後都必須堅持通風煉苗。育苗先育根,低溫煉苗,可促進根系生長,增強秧苗抵禦極端溫度的能力。
旱育苗苗前後怎樣進行通風煉苗?
一、溫度管理
出苗前儘量保溫,但並非溫度越高越好。雖未出苗,但床內溫度超過35℃以上,也應通風降溫或遮光降溫,防止高溫灼芽種。出苗,齊苗前後,溫度控制在30~32℃。一葉一心期,溫度控制在25~28℃,超過28℃時就應通風煉苗。夜間要蓋好蓋嚴,防寒潮和霜凍危害秧苗。遇有霜凍預報,有條件的可往稻溝灌水保苗,好天將水排出,2葉1心期,床內溫度應保持在20~25℃之間。對早熟品種來說,在2.5葉期,床內溫度不能超過25℃(即雙二五標準),以避免早穗現象發生。根據苗情和天氣決定通風煉苗期,根據風力和風向調整通風口大小、多少、位置和方向。
提示:膜前3~5天要大通風,陰雨天夜間可不關閉通風口,逐漸達到晝揭夜蓋,直到夜間也不蓋農膜。
二、水分管理
只要播種前澆透底水,出苗前一般不再補水。出苗後應實施適量補水。當苗出奇並已全部青頭時,要根據苗床水分情況澆一次水(不要灌水)。以後隨秧苗生長,適當補水,補水標準是早晨太陽出來前看葉尖是否有水珠,有就不用補,沒有就補透(此法不適用於拋秧缽育秧苗),最好用澆淋或微噴水方式,時間要避汗一天高溫期,應在上午10時前或下午3時後進行。
症狀特點
一、生理性爛秧:1.爛種,指種子未發芽即腐爛;2.爛芽,指剛萌發的幼芽發育不良捲曲呈魚鉤狀,未髮根就死亡,或陷入泥中腐爛而死,或形成漂秧;3.黑根,指秧苗根部變黑腐爛,葉片逐漸枯死;4.青枯,指秧苗青綠未黃驟然枯死,基部未腐爛,秧苗不易拔起;5.黃枯,指秧苗緩慢變褐枯黃而死,根部腐爛,病秧易拔起。
二、侵染性爛秧:1.綿腐病,水育秧田播種5~6天即可發生,苗高3釐米左右發生重,危害幼根和幼芽。種殼裂口處或芽基部出現少量乳白色膠狀物,逐漸長出放射狀白色絮狀菌絲,漸呈鐵鏽色、綠褐色或汙褐色;種子腐爛不能萌發,或病苗基部腐爛枯死。病害發生由點到片,嚴重時成片枯死。2.立枯病,溼潤育苗、旱育苗和薄膜育苗秧田多見。
表現症狀為:(1)芽腐,出土前幼芽幼根變褐、扭曲、腐爛而死,後期生出粉白色黴層;(2)針腐,秧苗立針至2葉期心葉枯黃,基部變褐,有時葉鞘上出現褐斑,莖基部生出黴層,秧苗易於拔斷;(3)黃枯,秧苗1葉1心至3~4葉期發生,下葉開始枯黃萎蔫,根毛稀少,後期基部變褐軟腐;(4)青枯,多發生於3葉期前後,秧苗心葉或上部葉片捲成柳葉狀呈青灰色,根毛稀少,後期基部變褐軟腐,易成簇發生。
病原及發生規律
生理性爛秧多是由於種子質量差、催芽過程中冷熱不均、播種質量差、蓄水過深、缺氧窒息以及苗期冷後暴晴或溫差變幅過大等造成;黑根則是由於肥量過大、蓄水過深,產生大量硫化氫、硫化鐵等還原物質毒害秧苗所致。侵染性爛秧的綿腐病主要是綿黴菌、有腐黴菌等真菌侵染所致;立枯病主要是鐮孢菌和茄絲核菌等半知菌侵染所致。病原菌可在土壤中長期生活,以菌絲體、卵孢子、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中越冬,借水流、氣流傳播;絲核菌以菌絲和菌核在病殘體和土壤中越冬,以流水傳播,主要透過傷口、幼嫩組織侵入。
防治措施防治水稻苗期病害應採取改進育苗方式、提高種子質量和催芽技術、加強秧田管理、輔以藥劑防治的綜合措施。因地制宜採用塑膠薄膜育苗、軟盤育苗和旱育苗,最好不採用水育苗。秧田選擇避風向陽、地勢平坦、肥力中等、排灌方便的地塊。把住留種、貯種、曬種、選種關,提高種子發芽率。採用溫水浸種(55℃10分鐘)或藥劑浸種(50%多菌靈800倍液3天)。催芽期間溫度穩定在10℃以上,防止過高或過低,保證出芽勻、齊、壯,增強秧苗抗寒能力。加強秧苗管理,整地精細,保證床面平整、床溫和通透性;選擇氣溫穩定在10℃以上時播種;科學灌水,以水控溫護苗;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鉀結合,增施有機肥,避免偏氮,增強秧苗抗病性。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及時用藥,澆灑75%敵克松1000倍液,或50%代森銨800倍液、5.5%浸種靈3000~50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1500倍液,每平方米2~3公斤
水稻苗期常見的九種病害
1立枯病(黃枯病)
與播種量有密切關係,如果每平米超過300克易得立枯病,早晨未出太陽時檢查苗床,如發現秧苗有一塊塊雖然沒有黃,但沒有水珠時說明已得立枯病,及時打藥就能挽救。如等到苗黃後打藥就只能控制。是否是立枯病看以下幾點:首先看稻苗主葉尖上有沒有水珠或黃不黃,其次把病苗連根拔後根和莖的連線處掰開,看莖的中心,變黑就是立枯病。立枯病往往心葉死得比下部早。
2青枯病
也是立枯病的一種。但主要是苗床管理不當引起的。苗期通風少,床溫高,澆水多,引起秧苗徒長,結果地上部分長的過大,地下部的根系供水能力小於地上部莖葉的蒸發,嚴重時就得青枯病。防治:多通風,早通風,控制溫度和溼度。千萬不能大通風或中午時接膜澆水,應當早晨出太陽前或晚上太陽落下後小通風,以後慢慢再大通風,促進秧苗根系生長,讓水稻適應環境。青枯立枯混發時,按青枯的方法管理,按立枯病方法打藥。
3燒苗
這裡指的是施肥過多引起的。往往是整床或一塊塊出苗不齊,不出苗或出苗後立針期開始不長,根細小、黑,不紮根。只要不是受凍情況下,白天多澆水,大揭膜,再澆水再揭膜,使苗床的肥洗掉一部分,促進紮根,稻苗發新根後正常管理。
4烤苗
這裡指的是施肥過多引起的。往往是整床或一塊塊出苗不齊,不出苗或出苗後立針期開始不長,根細小、黑,不紮根。只要不是受凍情況下,白天多澆水,大揭膜,再澆水再揭膜,使苗床的肥洗掉一部分,促進紮根,稻苗發新根後正常管理。
5凍苗
出苗前一般外溫零下3度一般不至於發生凍害,但出苗後秧苗越大受凍程度會越大。受凍的苗剛開始稻葉水浸狀的濃綠色,太陽曬後就變白變黃,預計頭一天溫度0度以下時澆水,可減輕凍害發生。
6頂蓋苗
覆蓋用的土粘性大或有機質含量高時發生。秧苗出現頂蓋時,等到頂蓋的土幹後使用木條等把頂蓋的土打碎,再澆透水讓苗露出地面即可。
7細菌性褐斑病
育苗過程中不注意通風,秧苗徒長的情況下通風,稻葉之間相互摩擦出現傷後有細菌侵入產生的病害。一般不用打藥,注意通風管理。
8多磷症
第一片葉變褐和第二片葉葉尖變褐的情況,適量減少磷肥的量即可。
9藥害
一般是封閉藥的藥害,苗葉深,心葉打絮、扭曲。一般在不影響生長的情況下加強通風,儘可能降低苗床的水分,減少秧苗對藥的吸收,噴緩解藥害的藥即可
-
23 # 不小先生
有傷害。晚上超過15度。緩苗要慢一點,水溫不低於10度就可以放心插秧了。最佳插秧溫度白天超過25度,低於零度可能會凍死,晚上7--8度,低於5度可能會受冷害,如果白天晴20以上。但是,但可能會受冷害或要害,不結冰就不會凍死,水深是苗高的三分之二,如果有水護苗,低於10度停止生長水稻晚上超過13度可以生長
-
24 # 川域紅心
零度,水稻秧苗葉片會結冰,氣溫回升後,葉片會失水死掉,應該提前注意天氣預報,預防霜凍,提前做好簡易棚蓋好薄膜度過低溫,
-
25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水稻育秧期間出現零度的低溫是很常見的情況,對於尚未萌發的芽種以及第一片葉尚未展開的秧苗來說,短期的零度低溫對其影響不明顯。但是,對於葉片已經完全展開的秧苗,如果苗床的溫度達到零度或者零度以下,就有可能出現凍害的風險。
水稻育秧的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水稻育秧的配套設施也在與時俱進的發展。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使用拱棚育秧,東北、內蒙以及部分北方地區使用大棚育秧,南方以及部分的北方地區採取小拱棚的方式育秧。看似簡單的一個拱棚,對低於外界的低溫有著姣好的效果,也保證了育秧期間秧苗的安全。所以,即便是外界溫度低於零度,育秧棚內的溫度也可以保持在零上。
水稻的抗逆性較強,特別是對低溫的抗性,在農作物中是處於較為領先的地位。曾經有個笑話,是聽我們黑龍江農墾的一個水稻種植戶說的,大概在2003-2005年左右有一年春季低溫,剛剛播種之後就遭遇了急劇的降溫天氣,大棚內的育秧盤、底土和芽種都凍傷了。但是在天氣轉晴、溫度上升之後,芽種還是繼續的萌發,並未對芽種造成什麼實質性的影響。而且,在這兩年我們黑龍江墾區推廣的超早育苗技術,就是在低溫尚低的三月末的階段進行播種。此時,夜間的外界溫度在零下5-10度之間,苗床的溫度最低的時候只有零上1度,但是秧苗的生長也未造成什麼影響,還是正常的生長髮育。所以,短期的低溫對水稻的芽種、秧苗的生長沒有什麼影響。
但是,這也只是針對短期的低溫天氣。如果長期處於低溫的狀態,秧苗的生長也會停滯。如果苗床長期處於零度的狀態,秧苗內部細胞的細胞液也會因為低溫而逐漸的凍結,造成細胞壁的破裂和細胞的損傷,對秧苗的正常生長有著較為明顯的不利影響。
所以,在預知有長期的低溫不利氣象條件下,建議您做好一定的應對措施,比如說秧苗覆蓋無紡布、塑膠膜,在大棚內放置炭火盆等方式來保證苗床的溫度不低於零度。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回覆列表
水稻苗期遇到0度,傷害是避免不了的,但是還得看低溫是幾天或是一天、半天,出現的時間越長,傷害越大,甚至死亡。
但是,不結冰就不會凍死,秧田要放有水,水深是苗高的三分之二,如果有水護苗,低於10度停止生長了,超過13度水稻可以生長。
水稻苗期溫度與培育壯秧:
育秧過程需要經過浸種催芽、出苗紮根、三葉離乳和秧田生長等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要求具備適當的外界環境條件,才能育成壯秧。然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出苗紮根和三葉離乳時期。雖然育秧成敗與秧苗素質是溫度、水分和氧氣等因素綜合影響。但是,在露地育秧的條件下,一般溫度是主要的因素。
出苗時間與溫度的關係是隨著溫度的升高,發芽速度加快。 10—12℃是水稻出苗的最低溫度。12—18℃範圍內出苗速度與溫度上升幾乎為線性關係;20℃以上出苗健壯;38℃以上對出苗不利。
三葉期因胚乳中養分已耗盡,秧苗開始自營獨立生活,是育秧中一個轉折點。此時秧苗自身抗逆性低,易受低溫危害。如遇持續幾天5℃低溫,秧苗即凍死。
因此,只要水肥條件適宜,平均氣溫在19℃以上,30天內即可育出壯秧。
稻苗黃葉、幹葉、死苗現象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種現象基本上均為近幾天的降溫霜凍天氣造成的冷害及及凍害現象等。
一、發生的原因:
主要原因就是溫度與光照因素造成的。
水稻生長的溫度界限是13度,低於13度稻苗會停止生長,低於8度就會產生延遲性冷害,低於0度就會發生凍害,甚至有可能會被凍死。
由於低溫多雨天氣光照就不足,大家都知道植物只有透過光合作用才會促進作物生長,如果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就會停止,沒有了養分的供應作物就會生長遲緩甚至死亡。不同質量的秧苗遭受的冷害凍害程度也是不同的,苗的素質好影響就輕,苗弱受到的影響就大。播種後至1葉露尖,溫度以保溫為主。棚內溫度在28-30℃,最適溫度25-28℃,2葉期保持25℃,3葉期保持20-22℃,最低溫度不低於10℃。夜間氣溫偏低,應採取大棚內開電燈或點燒稻殼等措施增溫。
一、溫度管理
出苗前要做好保溫工作,但並非溫度越高越好。未出苗前,若上午床內溫度達到36℃以上,也應通風降溫或遮光降溫,以防止高溫灼芽啞種。出苗、齊苗前後,溫度應控制在30℃~32℃。
二、解決方法:
1、秧苗在受到冷害或凍害發生時,應採取“淺水勤灌”的方法。
2、冷害發生不嚴重時,氣溫回升會有利於緩解秧苗生長。
水稻苗期栽培技術
播種後至1葉露尖,溫度以保溫為主。棚內溫度在28-30℃,最適溫度25-28℃,2葉期保持25℃,3葉期保持20-22℃,最低溫度不低於10℃。夜間氣溫偏低,應採取大棚內開電燈或點燒稻殼等措施增溫。
一、溫度管理
出苗前要做好保溫工作,但並非溫度越高越好。未出苗前,若上午床內溫度達到36℃以上,也應通風降溫或遮光降溫,以防止高溫灼芽啞種。出苗、齊苗前後,溫度應控制在30℃~32℃。1葉1心期溫度控制在25℃~30℃。當床外溫度達到15℃以上時就應通風煉苗。夜間苗床要蓋好蓋嚴,以防寒潮和霜凍造成危害。遇有霜凍,有條件時可往步道溝灌水保苗,晴天后將水排出。2葉1心期床內溫度應保持在20℃~25℃,根據苗情和天氣、風力和風向調整通風口大小、多少、位置和方向,決定通風煉苗時間,以控制床內溫度。揭膜前3~5天要大通風,陰雨天夜間可不關閉通風口,逐步實施晝揭夜蓋,直到夜間也不覆蓋農膜。
二、水分管理
1、在澆透底水的情況下,原則上在2葉前儘量不要澆水,以後澆苗床水要做到三看:一看早晚葉尖有無露珠;二看中午高溫時新展開的葉片是否捲曲;三看苗床土表面是否發白。如果早、晚葉片不吐水,午間新展開葉片捲曲,床土表面發白,應把一上午曬溫的水一次澆足、澆透,儘量減少澆水次數,更不要冷水灌床,會導致冷水僵苗,影響稻苗生長髮育。
2、儘量做到旱育壯苗,水長苗,旱長根,要想秧苗盤根好,必須控制苗床水分。秧苗只有在旱育狀態下才能促進根系發育,特別是在插秧前2-3天,最好不要澆水使秧苗根部保持旱育。如果秧苗在插前盤根不好,可在插秧前1-2天衝施根多生,可使水稻秧苗髮根多、白根多、根系長,盤根好。
三、控制秧苗徒長,矮化促櫱
培育壯苗關健是控制徒長,多效唑具有抑制秧苗伸長,促進分櫱的作用,能提高秧苗葉綠素含量,增強酶的活性,利於代謝,增強抗旱、抗寒能力。實踐證明,在出苗後15天噴施,每平方米用15%多效唑0.2-0.3克混合就苗海藻酸碘矮化促櫱效果好。壯苗標準:秧齡30-35天,葉齡3-3.5葉,苗高12-14釐米,單苗根數9-11條,莖粗2.5-3毫米,百株乾重3-3.5克,帶櫱率30%以上。
四、預防水稻苗期立枯病、青枯病
根據4月下旬忽冷忽熱的天氣狀況,容易發生苗期病害。
1、水稻立枯病主要因低溫多溼、溫差大、土壤偏鹼、光照不足、播種量過大、秧苗細弱等多種因素所致,嚴重影響了水稻秧苗素質和水稻單產的提高,所以必須採取以防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預防水稻立枯病的發生和蔓延。
2、立枯病是真菌性病害,因發病時期的不同可分為芽腐、基腐和黃枯3種類型。青枯病是生理性病害,多發生在三葉期以後,葉片發青,葉尖無水珠,打卷,心葉捲筒狀,嚴重時稻苗整株死亡。
3、防治辦法
(1)立枯病防治。做好種子和床土消毒,控制好苗床的溫度和溼度,培育壯秧,提高秧苗的抗病力。立枯病在秧苗發病時,應用立枯剋星混合就苗海藻酸碘噴施,可有效防治立枯病。
(2)青枯病的防治。降低播種量,提倡應用隔離層育苗,可提高地溫;通風煉苗時應注意大棚開口下方用編織物等擋住,避免風大直接導致青枯。發病比較重時,灌水上床,待葉片展開後,立即把水排出;嚴重發病時用瑞苗青水劑,每平方米噴施1毫升,即可治癒。
五、插秧前做到“三帶”,實行健身栽培
在插秧前,應做好秧苗“三帶”工作,一帶土,能保證插秧質量,有利於秧苗快速返青成活;二帶肥,每平方米苗床施磷酸二銨150克,然後澆水洗苗,能促進根系發育;三帶藥,每100平方米苗床用4克艾美樂兌水噴苗床預防潛葉蠅,同時噴施75%三環唑或天豐素1500倍液健身栽培。提倡早整地、早插秧,早插秧1天,可搶得活動積溫20℃以上,有利於水稻在霜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