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董講歷史

    主要有:楚王劉延壽,城陽王劉順,菑川王劉遺,濟北王劉寬,梁王劉毋傷,清河王劉陽,河間王劉慶,魯王劉慶忌,趙王劉昌,平幹王劉偃,長沙王劉附朐,中山王劉輔,廣川王劉去,膠東王劉通平,六安王劉慶,真定王劉偃,泗水王劉賀,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昌邑王劉髆

  • 2 # 城北大良造

    宦官制度與後宮制度對皇權的影響如下:

    1.宦官制度:

    中國古代除了“堯、舜、禹”禪讓制外,一般都施行世襲制度,帝王既需要有人侍奉自己和眾多的後宮妃嬪,但是又要確保自己家天下血統的純潔性,故而宦官應運而生。

    但是眾多的宦官隨侍君側,如宦官操縱皇帝,皇權旁落,宦官便控制了國家的政權。如明朝嘉靖年間,皇帝為了減輕自身工作壓力,設計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宦官由自己喜惡處理國家大事,故而影響到皇權的施行。

    2.後宮制度:

    後宮一般由皇后掌管,但是在皇后的選舉,一般都是出於政治目的,一般來說皇后都是在名門望族或者家族勢力極大的家族中選取,以這樣結婚的方式可以保證皇權的壯大,防止外賊入侵。

    但是就像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止邊境匈奴入侵,讓自己的兒子做藩王,駐守邊疆。建文帝朱允炆問他,“叔叔們駐守邊疆了,外賊肯定無法入侵,但是要是叔叔們造反了怎麼辦?”一樣

    由皇后產生的外戚可以保護皇權,但是也會顛覆皇權。比如漢高祖劉邦去世之後,呂氏家族就剝虐皇權,一時外戚專政,直到大將周勃平定“諸呂之亂”。大漢王朝才得以順利延續下來。

  • 3 # 閆廣鑫

    後宮制度,因為裙帶關係,所以培養了外戚政權,本質上是皇權和世家大族勢力的結合!

    宦官制度則是皇權的延伸,

  • 4 # 歷史小白不是我

    大家好,我是風雨兼程一路有李,這個問題我來為大家分析分析。

    關於宦官制度與後宮制度如何影響皇權運作,我們就不得不提提東漢王朝。東漢王朝從漢和帝劉肇起,直至權臣董卓控制了中央政府,外戚和宦官輪流控制朝政長達101年,佔據東漢國祚近半數,因此我將以東漢王朝為例說明。

    東漢王朝宦官外戚爭權共出現五次爭鬥。

    第一次是在公元92年漢和帝時期

    漢和帝繼位之時年僅十歲,竇氏掌權,竇憲獨斷專行。永元四年(公元92年),漢和帝對竇氏專權已經是極為不滿了,便與宦官鄭眾密謀,並突然出手,一舉將竇氏兄弟捕獲,並逼迫竇憲和他的兄弟自殺,一舉翦滅了竇氏外戚集團。鄭眾因有功於漢和帝,被遷為大長秋。十四年,鄭眾又被和帝賜封為剿鄉侯,食邑一千五百戶。

    第二次是在公元121年漢安帝時期

    公元106年,鄧太后冊立十三歲的安帝即位,自己與鄧騭四兄弟把持朝政。公元121年,鄧太后去世,於是,宦官李閏、江京與安帝的乳母王聖聯合告發鄧氏欲廢安帝,安帝聽聞後大怒,下令有關部門劾奏鄧悝等大逆無道,鄧騭鄧鳳等鄧氏宗族之人大多自殺免職流放,宦官一時把持朝政。

    第二次是在公元125年漢順帝時期

    漢安帝南巡途中病死於葉縣,閻皇后及其兄弟和宦官江京、樊豐等人秘不發喪,星夜兼程趕回洛陽。閻皇后以太后身份臨朝聽政,以閻顯掌握軍政大權。為了閻氏家族長期把持朝政,閻太后決定擁立漢章帝之孫濟北王劉壽的兒子、北鄉侯劉懿為帝,史稱為漢“少帝”。閻顯執掌大權,處死了宦官周廣、樊豐等人,東漢政權移交到外戚閻氏手中。可惜好景不長,少帝在位僅七個月便病死了,以孫程為首的宦官乘機起事,迎立被廢太子、濟陰王劉保為帝,即漢順帝。漢順帝將閻顯兄弟全部下獄處死,並幽禁閻太后。孫程等人因擁立有功被封為列侯,宦官再度把持朝政。

    第四次是在公元159年漢桓帝時期

    公元125年,漢順帝即位,外戚梁家掌了權。 梁皇后的父親梁商、兄弟梁冀先後做了大將軍。漢順帝死去的時候,漢衝帝繼位,僅過半年就死了,。梁冀就在皇族中找了一個八歲的孩子接替,是為漢質帝。漢質帝因衝撞了梁翼,後被其毒死。隨後梁翼又挑選年僅十五歲的劉志為帝,是為漢恆帝。 漢桓帝即位後,梁皇后成了梁太后,朝政全落在梁冀手裡,梁冀更加飛揚跋扈。公元159年七月,梁太后病死,漢桓帝劉志與宦官單超密謀翦除梁冀,於是發兵圍攻梁家,逼迫梁冀夫婦自殺,梁氏宗親皆被捕棄市,親近梁冀的故吏、賓客三百餘人被黜免。單超與具璦、唐衡、徐璜、左悺等五人,因誅滅梁冀有功被封為列侯,號稱“五侯”。宦官再度掌權。

    第五次是在公元189年漢少帝時期

    中平六年(189)四月,漢靈帝死,漢少帝劉辯即位。少帝年僅十四歲,尊其母何皇后為皇太后,臨朝聽政。何太后以其兄大將軍何進執掌朝政,形成外戚何氏專權之局。該年七月,大將軍何進採納袁紹之議,欲盡誅宦官,召四方猛將豪傑進京,以脅迫太后。遂召前將軍董卓進京,中常侍張讓、段珪等使人偷聽,盡知其謀,張讓等宦官先發制人,矯何太后詔召何進入宮,立即將其殺掉。何進部將吳匡等在宮門外聞聽何進被殺,遂與虎賁中郎將袁術等破宮門而入,又縱火燒南宮宮門。袁紹亦引兵入宮,殺宦官趙忠等。張讓、段珪等劫持少帝,太后及陳留王劉協倉皇出逃,袁紹等關閉宮門,大殺宦官,死者二千餘人。東漢以來猖獗近百年的宦官集團遂告覆滅。董卓乘機迎立少帝,獨掌朝政。

    五次爭鬥,迴圈往復,直至董卓進京,宦官外戚掌權的時代結束,但狼子野心的董卓卻也不甘示弱,歷史的車輪不會停止滾動,東漢的天下即將進入一個更加動盪的時代——三國。

    瞭解了五次鬥爭,我想大概心裡也有數了,宦官外戚掌權的時期,皇帝無一例外都是年少登基,能不能長大親自掌權真是要靠運氣。當皇帝年少初立,無處理政務的能力,只有依靠最親的人——母后,皇太后又只能依靠孃家人,故而在皇帝未掌權之前則由太后等外戚執掌朝政。如若皇帝運氣好,能夠長大至親政,那麼外戚的獨斷專行總攬朝政又會引起皇帝的不滿,外戚靠不住,又沒有在朝中培養起可信之人,這時唯有兒時的玩伴——宦官可以值得皇帝信任,得到信任後的宦官又將刀斧轉向外戚。外戚勢大,皇帝則聯合宦官;宦官勢大,太后則聯合孃家,如此迴圈往復,朝政幾經易手,皇帝廢又有立,東漢一片烏煙瘴氣。終其原因,還是皇權的旁落導致。

    綜上,皇帝是個高危職位,沒有實權的皇帝更慘,中國幾百個皇帝中,貌似能夠善終的真的不多。

  • 5 # 腳印記錄

    說到宦官制度和後宮干政就不得不提李唐王朝!

    後宮干政可以說是李唐皇朝的政治傳統,武則天甚至從皇后的身份轉變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唐玄宗時期尤寵楊玉環,同樣無法避免楊玉環對政治的干涉。

    至於唐朝宦官干政自玄宗朝起就初露苗頭,《新唐書·宦官傳》載:"禍起開元""開元、天寶中,宮嬪大率至四萬,宦官黃衣以上三千員,衣硃紫千餘人"。已經打破了"太宗詔內侍省不立三品官"的政治守則。

    然而肅宗朝之前的都非皇帝有意推動,只有自肅宗起,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有意識地讓內廷頻頻介入朝堂,以實現內廷與外朝分庭抗禮。

    肅宗即位後,著力於在制度上限制相權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重用宦官,組建起內朝機構,以達到分割相權的目的。

    杜甫詩《憶昔二首》道"關中小兒壞紀綱",所書的正是曾經"得侍東宮"、而後因在馬嵬驛兵變以及擁立肅宗即位於靈武的政治事變中起過重要作用而深受肅宗信任的李輔國。肅宗即位後,李輔國成為肅宗構建內廷政治極為重要的一環,肅宗剛即位於靈武時,"擢家令,判元帥府行軍司馬""凡四方章奏、軍符、禁寶一委之"。

    《憶昔二首》雲"千乘萬騎入咸陽",指的正是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唐軍收復關中,肅宗回京。然"帝還京師,拜殿中監,閒廄、五坊、宮苑、營田、栽接總監使,兼隴右群牧、京畿鑄錢、長春宮等使,少府、殿中二監,封成國公,實封戶五百。宰相群臣欲不時見天子,皆因輔國以請,乃得可"。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七》亦載:"及還京師,專掌禁兵,常居內宅,制敕必經輔國押署,然後施行,宰相百司非時奏事,皆因輔國關白、承旨。"李輔國作為肅宗近侍,在肅宗收復長安後,權勢進一步擴大,身兼數職,無論是軍權、政權,還是財權,皆有所染指,甚至凌駕外朝之上,宰相群臣面見天子都需經由李輔國同意,宦官權力第一次在唐朝朝堂政治中空前膨脹。

    若說李輔國是肅宗用來制約相權的"棋子",那麼宦官魚朝恩則是肅宗用來防止軍權旁落的重要"抓手"。

    除去李輔國"專掌禁兵"外,肅宗還特地提拔了近侍魚朝恩。肅宗至德初年,魚朝恩就是將領李光進軍隊的監軍,至"京師平,為三宮檢責使,以左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成為統帥禁軍的重要人物。肅宗在任命魚朝恩為統領中央禁軍後,鑑於安祿山謀反的前車之鑑,又恐懼各地方節度使手握軍權而謀不軌之事,"上謂泌曰:"今郭子儀、李光弼已為宰相,若克兩京,平四海,則無官以賞之,奈何?""(《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五》)道出了肅宗對武將深深的防範,後肅宗果然命魚朝恩監軍各節度使以加強對邊將的監視,如平定“安史之亂”時,“九節度圍賊相州,以朝恩為觀軍容、宣慰、黜陟使。觀軍容使自朝恩始”。

    《資治通鑑》則更為直接地道出了肅宗因出於對武將的忌憚而重用魚朝恩,“上以子儀、光弼皆元勳,難相統屬,故不置元帥。但以宦官開府儀同三司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黜陟使。觀軍容之名自此始”。肅宗鑑於玄宗朝相權膨脹、軍權旁落的教訓,正是透過這一系列重用宦官的手段來實現鞏固皇權的目的。

    至於肅宗朝後宮干政雖未見肅宗一手推動,卻依然可見肅宗聽之任之,毫無阻攔之意。杜詩《憶昔二首》道“張後不樂上為忙”,所書“張後”正是肅宗寵愛的張皇后。在太子李亨原配死後,當時還是良娣的張皇后得以“專侍太子,慧中而辯,能迎意傳合”,並在玄宗西幸途中的馬嵬驛兵變與肅宗即位靈武兩大政治事件中均發揮過作用,《新唐書·后妃下》載:“中人李輔國密啟,娣又贊其謀,遂定計北趣靈武。”

    可見張皇后干涉朝政其實在李亨尚是太子之時就已經初露端倪。當時張皇后陪同肅宗李亨流亡,“駐靈武,產子三日,起縫戰士衣,太子敕止,對曰:‘今豈自養時邪?’”正是憑藉著與肅宗流亡的患難經歷和迎合肅宗而得到的寵愛,使肅宗非但沒有阻止張皇后干涉朝政,反而聽之任之,以至於助長了張皇后的政治野心。

    至肅宗還朝,張皇后進一步染指朝政,“與李輔國相助,多以私謁橈權”,如肅宗至德二年(757年),“群臣上帝尊號,後亦諷群臣尊己號‘翊聖’”,“翊聖”,即輔佐天子。幸得中書舍人李揆勸阻“自古皇后無尊號,惟韋后有之”,張皇后竟然意欲比肩中宗朝想效仿武則天當皇帝的韋皇后,其政治野心已經昭然若揭了。

    為了鞏固權勢,張皇后甚至意圖染指肅宗立儲之事,《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六》載:“張後生興王佋,才數歲,欲以為嗣。”《舊唐書·李揆傳》亦載:“代宗自廣平王改封成王,張皇后有子數歲,陰有奪宗之議”。而久經政治考驗的肅宗面對當時內憂外患的政治時局,對張皇后這種無理的要求竟然不是果斷拒絕,而是“疑未決”。

    最為重要的是,後宮與宦官開始聯合,龐大的內廷政治勢力自肅宗朝起開始在唐朝政治舞臺上揮之不去。張皇后“稍稍豫政事,與李輔國相助,多以私謁橈權”“又與輔國謀徙上皇西內”。肅宗本人慾見太上皇玄宗,也因“內製於後,卒不敢謁西宮”,而這根本原因就是“後能牢寵”。肅宗對張皇后的寵愛是張皇后能夠不斷染指朝堂的最為重要的原因。

  • 6 # 古月談史

    權利,歷朝歷代,人人追崇。

    在封建帝王時代,帝位的更迭,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外戚和權臣之間相互奪權的故事屢見不鮮。然而往往兩個群體的爭奪又很容易出現一邊倒的局面,這對皇帝本人來講非常不利。所以,皇帝會更加親賴培植自己的親信,離皇帝最近的自然就是太監,也就是所謂的宦官。

    三方的相互制約,對於皇權來說,更為穩固。然而什麼事情都有兩面性,特別是面臨帝位更迭時期,多一方爭鬥,就多一份站隊與殺戮。

  • 7 # 書童讀書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一部電視劇中找到答案,這部電視劇就是宮廷劇中至今無人超越的《甄嬛傳》。

    《甄嬛傳》這部電視劇無論是從還原歷史真相還是學習文化常識,亦或是展現為人處事方法等方面,均有著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在這部劇中,蘇培盛雖是配角,但是卻有著串聯劇情的重要作用。在我二刷《甄嬛傳》中,我注意到為何皇上臨死前,打小就陪伴在身邊的蘇培盛不在身邊?這是為何?

    值得肯定的是皇上對蘇培盛有著很深的感情。當蘇培盛和崔槿汐對食的事情被發現後,雖然皇上表面上沒有任何動作,但實際上他的內心是非常希望蘇培盛回來的,而且為了蘇培盛和崔槿汐對食合法化,竟然不惜為他頒佈了新的法令。所以按照道理來說,蘇培盛在皇上臨死前應該守在身邊。

    那麼問題來了?皇上臨死前是誰在皇帝身邊的呢?沒錯,就是這部劇的主角——甄嬛。那麼蘇培生和甄嬛之間有什麼關係呢?他們一個是宦官,一個是後宮佳麗?他們之間有一個關係的紐帶,那就是和蘇培盛對食的宮女——崔槿汐。

    在這部劇中,為什麼甄嬛之所以能夠成為整部劇最大的boss?毫無疑問的是甄嬛聰慧可人,個人能力強,但是如果沒有蘇培盛的幫助,甄嬛從甘露寺重新回到皇上身邊的機率可能會很小,重新獲寵以至於最後成為太后的機率也會更小。

    在這部劇中,我們也會發現,每當有一些重要事情的發生,崔瑾汐總能從蘇培盛的口中得知皇上對此事的態度,以便於甄嬛能夠更好的把握皇上的心思,做出正確的決策。

    知道這裡我們就會發現宦官制度的代表——蘇培盛,和後宮制度的代表——甄嬛,

    一個是從小陪伴在皇上身邊的人,一個是每天給皇上吹枕邊風的人。如果這兩個人一旦達成利益同盟,那麼對皇權將會有極大的影響。

    當然宦官制度與後宮制度在這部劇中還有其他的體現,比如說華妃跟周寧海。

    因此根據這些電視劇的劇情,這個問題也就不難理解了。

  • 8 # 螞蟻傳統文化

    中國古代的皇帝制度始於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直到1914年辛亥革命時才被廢除,這個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的中樞,在中國歷史上存續了兩千二百多年。這個皇帝制度體系之所以能在中國維繫這麼長的時間,是離不開由它所延伸出的後宮制度和宦官制度的影響和一系列的皇權的建立體系的。關鍵詞:皇帝制度;後宮制度;宦官制度;皇權由於中國古代的皇帝制度在中國存續的歷史之久跟其造成的重大影響,因此深入地認識中國古代的皇帝制度有利於我們從宏觀上把握中國的歷史。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皇帝是一切權力的中心,皇帝代表了一切的權威和神的崇高旨意。皇帝控制和指揮著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轉。他主要透過奏事、朝議、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國全社會和軍政資訊,進行日常統治活動。皇帝透過家族世襲方式維繫其家族的統治權力地位。在帝制社會,歷代統治者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來神化體現、捍衛皇權,以使至高無上的皇權得以不斷的鞏固。一、至高無上的皇帝權力自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並認為自己功過五帝而建立皇帝制度以來,就一直被歷代的皇朝所沿襲。秦始皇創立的制度中規定了國家的一切行政、軍事、立法、司法、財政等各項最高權力,皆由皇帝一人掌控。皇帝的個人意志上升成為判斷一切是非的標準。在經濟與社會事物中,皇權可以任意的對其進行干預,任何領域或團體以及個人毫無自主性可言。例如,皇帝可以根據個人或是皇族的需要,任意的加重賦稅或增加稅種來滿足其開支。再者,皇帝作為政治的權威領袖,在意識形態方面能對人們的思想文化進行強有力的干預。例如,秦始皇為了其專制主義政治體系的需要而施行了“焚書坑儒”的強制思想統治,給中國的文化繼承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而漢武帝則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唯尊儒術”開創中國傳統主流文化之正。其次,皇帝是一切最高權力的擁有者,集司法權,立法權,行政權和監督權與一身,而皇帝卻是唯一獨立於整個監督體系之外的典型的全能型權力。最後,在皇帝的繼承製度上,主要體現在合法性的繼承的問題,血統是唯一的合法性依據,這便是皇位的世襲制。皇位的個人化性質也決定了其皇權的終身制,這保證皇位和其權力的穩固。總之,皇帝是一切絕對權力的象徵。二、後宮制度——皇權的派生物後宮制度作為君主專制制度的一部分在中國存在了4000年,與中國傳統的政治奠基密切相關。它集中體現了君主的特權,在政治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具有極大的腐朽性和殘酷性。這主要體現在歷朝歷代中其後宮人數的龐大而帶來的人性的泯滅以及因權力的爭奪發生的種種惡毒爭寵事件。後宮制度簡單說來就是為皇帝個人提供性服務的一種宮中制度,其整套的制度建立的本質是為皇帝這種絕對權力做服務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對此進行進一步的認識:一是後宮制度可以滿足皇帝個人的私慾。我們都知道“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皇帝的絕對權力,就必然導致其慾望的膨脹,這時,皇帝慾望滿足便比無數平民的幸福來得無比的重要。二是保證皇族血統的繁衍,使江山社稷後繼有人。在古代,由於醫療落後和人平均壽命短等原因,皇室為保證其皇位繼承的血統純正性,因此繁衍後代則成了歷代皇帝必須完成的重要任務之一。三是解決社會負擔。在古代,由於戰爭的頻繁,作為戰爭的主力軍,即青壯男子往往都會被抓去服軍役。這就造成了社會中的女子無夫可嫁或家中缺乏主要的勞力而使生活變得異常艱難。而後宮的大部分女子都是從民間徵收而來,從這一層面講,便能有效的解決了社會的負擔。最後,後宮制度能炫耀皇家的氣派。中國古代社會以男子血統為中心,以對女性佔有的多少來顯示其在經濟和政治上的特權的大小。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也表現在對女性的大量佔有上。自夏朝開始,中國歷史上“家天下”的局面形成。隨著王位傳子的繼承製,尤其是形成和確立嫡子繼承製,等級分明,身份有別的后妃嫡庶制度也隨之建立起來。後宮制度作為皇帝制度的附屬物,本身是離不開權力這個體系而單獨存在的。歷史上,一些后妃在皇帝昏庸、荒***、疏懶的情況下,往往藉專房之寵,直接或間接侵奪皇權,“挾天子威福,脅制四海”,乃至製造出許多巫蠱傾陷、宮廷妒殺。也有一些后妃與母家父兄子侄輩相勾結,構成內外結合的政治集團,進而形成“外戚之禍”。可見,在絕對權力的擁有權面前,感情是變得多麼的微不足道,它可以讓人變得兇殘冷酷。外戚干政便成為歷代皇室中很難解決的對皇權產生威脅的問題。三、宦官制度——皇權的另一派生物在皇帝制度中,另一個不得不談的便是宦官制度。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皇宮中,專用宦官侍奉皇帝及其家族,它是中國封建皇權專制制度的特有產物。在歷史上多次發生的宦官專權、干預朝政等種種事件,對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產生重要的影響。宦官制度是隨之君主政治和生活的需要而建立發展起來的。而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產生以及封建專制主義的長期延續,也是宦官制度得以在中國封建社會充分發展的根本原因。其主要的原因有:一是確保皇室家族血統的純潔性。帝王設立宦官的主要和直接的目的,是為了既有人侍奉自己和眾多的后妃等皇室成員。在偌大的宮裡有一些工作是需要男性來完成,而一個正常男性若要經常在出入後宮的話有可能對皇室血統的純潔性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威脅,因此,只有對男性宮人進行閹割,才能保證皇室血統的純潔。二是如隨侍君側的宦官容易取得皇帝的信任,他們透過操縱皇帝,從而控制國家的政柄。

  • 9 # 清水

    宦官制度與後宮制度如何影響皇權運作:

    一、宦官制度

    1、什麼是宦官和宦官制度

    A、宦官:宦官是古代王室皇室的僕從,從事人員是經過閹割失去生殖能力的男性,從而保證宦官在皇帝后宮不會淫亂宮闈。

    B、宦官的作用:主要職責是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日常生活,有時也參與傳達皇帝或者皇室的政令,甚至參與朝政,更甚者顛覆皇帝統治決定著皇帝帝位的傳承。

    C、宦官制度:宦官制度是我國封建專制制度的產物,它是從古代王室皇室的僕從發展而來,是一套完整的關於專門侍奉皇帝及其皇帝家族後宮的行為規制。

    2、宦官如何參與朝政

    宦官既然是皇帝的近從,宦官們參與並影響朝政事務的方式主要經過幾個途徑:

    A、宦官長期侍奉皇帝,對皇帝的生活習慣、性格、日常作息等細節都有非常的瞭解,因此對皇帝要做什麼怎麼做都非常瞭解。有了這些瞭解,如果宦官要用這樣的瞭解達成自己的目的就很容易。甚至有些皇帝在做政治政策決定時都會徵詢自己貼身宦官的意見,如果宦官發表自己的意見見解,那就就會直接影響皇帝的決策。歷史上還有不少皇帝將政務決策都委託宦官處理的,可以想象這樣的宦官權力有多大,這樣的宦官可以一言興邦,也可以一言喪邦。

    B、宦官作為皇帝親近的僕從,有時扮演的絕對不只是僕從角色,皇帝常常會經宦官把皇帝的政令決策傳達或者暗示朝廷重臣,而不是正式的官方渠道。這樣宦官就能提前知道皇帝決策意圖,可以利用這樣的優勢達成自己的目的,當然也有正確傳達的,也有歪曲傳達的。

    C、宦官作為皇帝的近侍,肯定就會了解皇帝的很多意圖和近況,而朝廷的群臣想提前瞭解皇帝的意圖,經常會從宦官途徑探取,甚至直接賄賂宦官,或者與宦官達成利益同盟以攫取利益。

    D、宦官參與皇位繼承決策影響皇權傳承。最著名的事件就是趙高矯詔殺秦始皇長子扶蘇,立公子胡亥為二世皇帝。

    E、宦官還可以通過後宮影響皇帝。宦官可以將瞭解的皇帝意圖決策政令或者動作都及時通報給後宮,甚至皇帝要哪個美人嬪妃侍寢都可能由宦官決定。甚至和後宮婦人達成利益同盟。宦官有時一句話可能讓一個嬪妃失去權勢和地位,也可以憑一句話讓一個地位卑微的婦人雞犬升天。

    3、歷史上著名的宦官影響朝政的事件

    A、秦朝宦官趙高矯詔殺公子扶蘇立公子胡亥為二世皇帝

    B、漢桓帝聯合宦官剷除梁太后梁皇后外戚集團,這幾個宦官都封為候,親屬也居高位

    C、漢朝黨錮之爭

    D、東漢末年何氏外戚與宦官互殺的十常侍之亂,直接導致漢末暴亂

    E、唐朝的甘露寺之變加速王超衰敗

    F、明朝宦官鄭和領隊下西洋

    G、明朝宦官王振鼓動明英宗親征瓦剌導致的“土木堡之變“

    H、明末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禍亂天下,加速明王朝的滅亡

    4、歷史上著名的宦官

    A、趙高、漢末十常侍、仇仕良、王振、魏忠賢......

    B、鄭和

    二、後宮制度

    1、什麼是後宮及後宮制度

    A、後宮:後宮是皇帝及其嬪妃和皇帝自己家眷生活起居的地方,很多朝廷大事也往往會發生在這裡。

    B、後宮制度:後宮制度是皇室制定的規範後宮家眷行為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包扣了嬪妃選用、地位權勢的晉升朝拜制度;以及後宮僕從宦官的任用制度。

    2、後宮的作用

    A、皇帝的日常起居之所,皇帝與嬪妃生活的地方,有時也是皇帝議事決策傳達政令的地方。

    3、後宮如何參政

    其實各個朝代都有一定的規定要求後宮不得干政,但事實往往事與願違,後宮作為皇帝日常的居所不可能完全處於朝政之外,甚至它本身就是朝政的一部分。其參政干政的方式途徑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A、如果後宮之主皇后或者太后是比較強勢的,會直接參與皇帝對於國家政事的決策,比如漢初劉邦皇后呂后呂太后、明朝朱元璋的皇后馬皇后、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初期的竇太后、清初期的孝莊皇太后

    B、皇帝的枕邊風,後宮是皇帝的居所,皇帝所寵幸的女人往往都會透過言行影響皇帝的決策和人事任用。立誰為後世之君,重用寵幸的女人的外戚以制衡朝廷上的權臣,這些經常都是在後宮宮闈之間發生的。

    C、直接參與政變奪權。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比如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媚娘協助高宗處理政務,高宗去世後直接奪取統治權,改國號“唐”為“周”並稱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最近的莫過於清莫的“辛酉政變”,慈禧太后聯合重臣剷除咸豐帝制定的同治帝輔政大臣,從而開啟了清末慈禧專權半個世紀。

    D、立子為帝,參與政事並影響後世之君,比如歷史上著名的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和漢武帝初期的竇太后、清初期的孝莊皇太后,這兩位對各自時代的盛世都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其作用不亞於一代君王。

    4、後宮參政的事例

    A、呂雉呂太后及其外戚呂氏專權,呂太后死後後漢初重臣被陳平曹參等重臣聯合剷除。

    B、漢初竇太后,對文景之治和漢武帝早期的朝政穩定都做出了積極影響。

    C、清初孝莊皇太后,對清初的政局穩定和開啟康乾盛世都做出了傑出貢獻。

    D、清末的慈禧太后,經過“辛酉政變”剷除輔政大臣開啟了半個世紀專權的垂簾聽政。

    5、後宮著名人物

    漢初呂太后、漢初竇太后、明初馬皇后、清初孝莊皇天后、清末慈禧太后

    看了這些應該清楚宦官和後宮是如何影響皇權運作了吧!

  • 10 # 白鹿自媒體

    那要看她們的膽量和權利,拿唐朝中後期的太監來說,他們掌握著神策軍,而且敢弄死皇帝,你讓他當了屁也不是的小官,或者膽小如鼠,她影響個屁,還有後宮,宋朝的劉娥,想要學武則天,可惜呀,就差最後一步,她慫了,她怕了,其實也沒啥怕的,權利已經到手了,就是沒膽子稱帝,要不然宋仁宗就要哪涼快待哪去了

  • 11 # 徐大乎

    “後宮”類似民間的“家室”一說,乃皇帝“力比多”作用以及繁衍生息需要而出現和設立的,其後宮制度大體包括皇后地位、子女哺養以及“晨昏定省”等內容,皆為皇帝私生活範疇,而可以影響或干政的太后和儲君冊立等問題則不屬後宮制度,所以,雖然看起來賞心悅目,聽起來環翠叮咚,想起來激情澎湃,說起來令人羨慕不已的後宮,其與政治和政權的實際作用極其有限,因此,知其表即可,無深入研究和討論之必要,這類符合人類本性,可以無師自通的東西,不用操心費事,早以在社會上開枝散葉了 ,男包“”二奶”女“求包養”此乃為其有樣學樣的結果與遺害。

    然而,宦官制度則不同,由於標籤化宦官原因所致,宦官乃至宦官制度,多年了一直未得到公平對待和深入研究,本文權做呼籲吧,因為,篇幅所限,只提出幾個觀點,以後再詳做補充。

    第一,屬於被壓迫被剝削階級並且也是勞動人民群眾的宦官,是目前唯一還沒有按革命原則受到公平對待的特殊群體。他們與其宮女“同事”得到的評價和待遇天差地別,殊為不公,此現象不會只是性別之原因吧?

    第二,宦官原稱中官、內侍等,明代初期又按級別和資歷稱為太監和少監等,明朝中期以後,趨利附勢的文武大臣為表示對宦官的尊敬,無論其職別為何,皆稱“太監”或“公公”,自此成規定名。

    第三,在“無後為大”的傳統社會里,類似宮刑的自我閹割的勇氣和力量,來源於“近君養親”的觀念和“求生之道”,雖其中不乏有“少不更事”或投機取巧的成分,但大多是出於“犧牲我一個,養活一家人”的“孝親”考慮的,其甘苦自知,在此意義上講,太監人格值得尊敬,其處境值得同情。

    第四,後宮龐大和制約外朝力量的需要催生了宦官的出現。由於後宮女人太多以及力有不逮的原因,需要體力強的勞力供其役使並操持其雜務粗活。善於仿學的自稱“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的日本連宮殿樣式都照搬過去了,唯一沒有學的就是太監製度,原因是天皇宮中女人不多,幾個女僕完全可以支應,無需“男人”助力。

    第五,太監是皇帝可以隨心所欲使用的工具,太監專權或者擅權都是異化了的皇權,本質上與太監無關,哪個“雙手能寫梅花篆字,太后老佛爺認為御兒幹殿下,加封九千歲之職”的“立皇帝”劉謹,荒淫無道的正德帝輕輕一句話,頃刻間土崩瓦解就足以說明問題。

    文武大臣職在“引君入道”,倘若如太監般奴顏婢膝、諂媚無骨,更為可惡。

    宦官曆史是熟悉歷史陌生化的代表,應引起注意。

  • 12 # 戰爭8年叫wildbeast

    行政管理專業(開放專科)

    《中國政治制度史》平時作業(2)(第4-6章)

    一、 判斷題(判斷對錯,並加以簡要說明)

    1. 我們說,作為皇帝制度和後宮制度的派生物,宦官制度與中國古代專制主義制度相始終。歷朝政府對宦官參與朝政可能帶來的危害都有明確的意識,也在制度上做了種種努力,所以,可以避免宦官亂政的現象。

    2. 清雍正年間成立了軍機處,職官有軍機大臣、軍機章京。其任用完全出於皇帝的意志,無制度可循,軍機大臣只是秉承意志辦事,它的設立,標誌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極點。

    二、 材料分析題

    1. 唐代制度規定,凡屬皇帝命令,必須經政事堂會議正式決議透過,加蓋“中書門下之印”後方可頒佈施行,凡未加蓋

    此印,未經政事堂決議副署,由皇帝直接發出的命令在當時被認為是違制的。唐代有皇帝違反這一制度時,只得將其釋出的詔敕改用斜封,所書敕字不能用硃筆,改用墨筆,當時稱“斜封墨敕”,表示此項命令雖未經政事堂研究,未加蓋“中書門下之印”,也請下面尊旨執行。結合上述材料,說明唐朝宰相制度的特點。

    2. 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年),漢武帝下詔命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並要求擴大舉薦範圍,沒有官職的平民也在舉薦之列。標誌著漢朝察舉制度正式確立。除此之外,漢朝還實行徵辟制度。表明漢朝已經建立了相適應的職官錄用機制。

    三、 簡答題:

    1. 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含義。

    2. 兩漢察舉、徵辟制度的含義及其區別。

    3. 簡述中國皇帝制度的特點。

    四、 論述題:

    1. 試論內閣與唐代宰相制度的區別。

    浙江廣播電視大學 文法學院 萬建偉

    篇二:《中國政治制度史》平時作業(2)

    《中國政治制度史》平時作業(2)(第4-6章)

    一、 判斷題(判斷對錯,並加以簡要說明)

    1. 我們說,作為皇帝制度和後宮制度的派生物,宦官制度

    與中國古代專制主義制度相始終。歷朝政府對宦官參與朝政可能帶(來自:www.xLtKwj.coM 小 龍 文件網:宦官制度是後宮制度的派生物)來的危害都有明確的意識,也在制度上做了種種努力,所以,可以避免宦官亂政的現象。

    答:錯 外朝官很難贏得皇帝的信任; 宦官卻極易與皇帝產生情感上的聯絡;在制度的設定上,外朝官 的權力逐漸趨於分散,直到廢除宰相,失去了與宦官抗衡的體制 力量。

    2. 清雍正年間成立了軍機處,職官有軍機大臣、軍機章京。其任用完全出於皇帝的意志,無制度可循,軍機大臣只是秉承意志辦事,它的設立,標誌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極點。

    答:對軍機一直不是正式的國家機構,且軍機大臣也都由皇帝隨意指定,其性質有如皇帝的私人秘書班子。

    二、 材料分析題

    1. 唐代制度規定,凡屬皇帝命令,必須經政事堂會議正式決議透過,加蓋“中書門下之印”後方可頒佈施行,凡未加蓋此印,未經政事堂決議副署,由皇帝直接發出的命令在當時被認為是違制的。唐代有皇帝違反這一制度時,只得將其釋出的詔敕改用斜封,所書敕字不能用硃筆,改用墨筆,當時稱“斜封墨敕”,表示此項命令雖未經政事堂研究,未加蓋“中書門下之印”,也請下面尊旨執行。結合上述材料,說明唐朝宰相制度的特點。 答:三省制的運轉模式完全建立起來

    了,與秦漢時的獨相制相比,由三省長官聯合組成政事堂行使宰相權力,相權己從由個人掌握轉變為由特定機構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避免相權行使的個人化色彩。

    2. 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年),漢武帝下詔命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並要求擴大舉薦範圍,沒有官職的平民也在舉薦之列。標誌著漢朝察舉制度正式確立。除此之外,漢朝還實行徵辟制度。表明漢朝已經建立了相適應的職官錄用機制。

    答: 察舉:漢武帝下詔命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舉薦 “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並要求擴大舉薦範圍,沒有官職的平 民也在舉薦之列。標誌著漢朝察舉制度正式確立。 徵辟制度:分徵召和闢除兩種。徵召是指皇帝採取特徵和聘召的 方式,選拔某些社會上有名望或品學兼優的人士以備顧問,或委 以政事。闢除,是一種官府任用屬員的制度。

    三、 簡答題:

    1. 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含義。

    答:這一制度設定的初衷,主要是為“論人才優劣,非為士族高卑” ; 這一制度的嚴重缺陷,是品評人才的標準,是家世,德、才兩個 標準難以量化。

    2. 兩漢察舉、徵辟制度的含義及其區別。

    答:察舉:漢武帝下詔命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

    二千石舉薦 “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並要求擴大舉薦範圍,沒有官職的平 民也在舉薦之列。標誌著漢朝察舉制度正式確立。 徵辟制度:分徵召和闢除兩種。徵召是指皇帝採取特徵和聘召的 方式,選拔某些社會上有名望或品學兼優的人士以備顧問,或

    委 以政事。闢除,是一種官府任用屬員的制度。

    3. 簡述中國皇帝制度的特點。

    答:皇權是典型的全能型權力: 皇權可以干預國家的經濟和社會事務; 皇帝作為政治性權威,有權對思想文化活動進行干預;皇帝是國 家一切最高權力的擁有者;皇權是一種專制,具有明顯的個人性 質。

    四、 論述題:

    1. 試論內閣與唐代宰相制度的區別。

    答:漢唐宰相對一般性政務有獨立處分權, 掌握部分國家最高決定權, 內閣是皇帝的秘書機構,對政務並無處分權;漢唐宰相“百官之 長”的地位是法律規定的,法律和制度本身及賦予其領導、協調 整個國家官僚系統的職責和權力,但明代內閣卻沒有法定的干預 其他各個執行部門的權力,其主持政務、領導或協調各部、院、 寺工作的行為沒有足夠的合法性。

  • 13 # 留其名

    宦官制度和後官制度是如何影響皇權的運作呢?下面我列舉兩個經典的例子,大家可以參考參考。

    明朝的宦官制度

    明朝早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度,實行了宦官制度。統治者為了更好的進行國家管理,將很大的一部分權力都分配給了他所信任的宦官集團,因此宦官集團中部分人員還直接的參與國家的朝政,幫助統治者進行各種奏摺的批閱。其中宦官最主要的政治權力就是代替皇帝宣讀聖旨,對於奏摺進行批朱,對於國家的官員進行監督。

    《明史》中就曾記載當時的宦官:“每批答章奏,皆持歸私邸。”

    宦官集團不斷的參與國家的朝廷政治,手中的權力之大甚至一度威脅到了皇權的統治,朝廷中的統治集團與宦官集團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朝廷內部統治矛盾尖銳,使得明朝的政治開始產生動盪。

    明朝末期宦官魏忠賢掌握了國家的政權,他自己稱自己為“九千歲”,並且在全國為自己設立了祠堂,使得百姓對於魏忠賢一時分辨不清忠誠還是奸惡之人,這樣的忠奸不辨使得明朝的社會逐漸的走向混亂。

    同時由於宦官集團能夠直接的與統治者進行接觸,因此相對於朝廷中的官員來說,他們更加熟悉皇權發展的狀況和需求,所實行的各項措施也能夠更好針對性。統治者是十分信任宦官集團,而對於國家朝廷中的大臣是一直懷疑的,宦官與朝廷中的大臣合作,能夠更好的幫助朝廷大臣獲得統治者的信任,從而促進朝廷大臣與統治者之間的聯絡,更好的帶動聯絡,更好的帶動明朝社會的發展。

    至此可以發現宦官制度對於皇權是有影響的,但是它又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皇朝的發展。

    西漢時的後宮制度

    西漢初立,因秦之稱號:皇帝之妻稱皇后,妾皆稱夫人。並立八品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漢武帝時增加婕妤、經娥(經為女字旁,打不出來,下同)、容華、充依,各有爵位。漢元帝時又創昭儀,僅次於皇后;時後宮已達三千人後外,以下定製十四等:

    1、昭儀,視丞相,爵比諸侯王;

    2、婕妤,視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3、經娥,視中二千石,爵比關內侯(第十九等爵

    4、容華:視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5、美人,視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子,視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7、充依,視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8、七子,視八百石,爵比右庶長(第十一等爵

    9、良人,視八百石,爵比左庶長(第十等爵

    10、長使,視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11、少使,視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視三百石;

    13、順常,視二百石;

    14、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均視百石。

    十四等之外,還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視斗食。除此以外,史籍中還曾出現過諸姬、長御、材人、待詔掖庭、中宮史、學事史等。

    在漢高祖劉邦駕崩以後,漢惠帝劉盈繼位,朝政大權逐漸被其母親呂太后把控,野心勃勃的呂太后想把劉氏天下,換成呂氏天下透過連煙的方式呂氏族人分配到朝廷各個部門,而漢惠帝劉盈因為膽小懦弱而被嚇的英年早逝。漢惠帝死後呂太后為了專權又相繼立了兩個年幼的傀儡皇帝,並把呂祿和呂產等人封了王,呂太后死後呂氏大有奪取劉氏天下的意圖,幸好有陳平、周勃等人的謀劃才平定了諸呂之亂。

    正因為呂太后開創的專政先河,其後較有影響力的竇太后也把持了朝政,導致漢武帝劉徹前期事事多要過問,直到竇太后死後,漢武帝劉徹才逐漸掌握了政權。漢武帝劉徹晚年意識到了外戚專權的危害性(太子劉弗陵年幼)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於是處死了劉弗陵的母親,並託孤給霍光等人,但是霍光等人也有了專權,並在後期擁有廢立皇帝的實力(當然這是漢武帝萬萬沒有想到的)。

    最為嚴重的一次是漢成帝劉驁的母親王太后及其家族,漢成帝劉驁即位後,其母親王政軍成了太后,漢成帝劉驁的舅舅成了護國大將軍和大司馬,次你昏庸的漢成帝劉驁又封了王政軍的全部兄弟為侯,導致了王氏獨攬大權。漢平帝劉衎去氏後,王莽在家族掩護下改朝換代,成功奪去劉氏天下。

    其後宮專權對於皇權的運作影響非常大。

  • 14 # 爬山涉水看鳳景

    宦官制度與後宮制度如何影響皇權運作?

    這兩個制度的設計初衷,就是想排除宦官和後宮對皇權運作中的影響和干涉。雖有制度設計,但實事上,由於宦官和後宮的特殊性,對皇權運作的影響,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一:宦官制度的設定,起源於秦朝。“古代官場的“賢明”人士,已經認識到了老婆“枕邊風”的作用,能影響到長官決策的公平和理性。

    秦朝立國後,家大業大,為了保障皇帝儘可能的“秉公辦事”,正確處理國政要務,建立宦官(閹人)這一職務。後來被整個封建王朝應用,其後,宦官也被稱為太監,職稱根據功能,分為“三、六、九等”。

    宦官的初衷設計,主要是為了避免朝庭大臣“染指”了後宮。因為朝中為滿足皇帝的“性”福,設立了“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三幹佳麗”,這麼大的“後花園”,皇帝哪能忙得過來!

    其初的設計功能作用主要是(一),防止近臣“禍”亂後宮。“後花園”的“百花”,只能有皇帝一人“採”。(二)宦官不能參入國家政務,不能干涉朝庭內政。(三)傳達皇帝沼書、掌理內務文書。(四)處理(伺候)皇室及後宮的生活中的雜役。

    由於太監工作的特殊性,皇帝身邊的個別太監,和皇帝的接觸,比朝庭大臣、後宮美女都接觸的多,天長曰久,難免日久生情。這裡這個“情”,是感情。由於太監沒有退路,只能衷心耿耿地跟著皇帝,相依為“命”。哪皇帝哪?雖宮中美女眾多,身邊大臣也不少,但對太監“放心”程度是誰也比不了的。皇帝與太監,雙方的互相依賴和信任,給太監們提供在皇帝身邊進“言”的便利和條件。

    是人都有“七情六慾”,太監雖失去性功能,但他仍對“事”和人有喜有惡。自然而然地在皇帝耳邊“吹鳳”,皇帝又不能“事必躬親”,大臣都有身邊利益,太監相對就純粹些,這時,皇帝相信太監的籌碼就增多了。因此,歷史上出現了太監干預朝政的事例“數不勝數”。

    二:後宮制度的設定起源於周朝。到了秦朝又得到了進一步完善,至清朝結束。每朝每代都有不同的“變更”,但後宮的格局、框架都是保持在秦朝的架構上,沒有顛覆性的改變。

    後宮在不同的朝代,也是分“三六九”級別的,由皇帝好惡親自去任命、戒免。

    縱觀歷史,各朝代的後宮,一旦有機會,不參入朝政的不多。不論從皇后到宮女,只要和皇帝走的近,接上關係的,就干預朝政,按插親人,培植自已的勢力成了“常態”。無不利用皇權,為子女、親屬謀取利益。

    宦官制度和後宮制度,在實踐過程中,都存有影響皇權的運作,從整個歷史上看,宦官制度比後宮制度對皇權的運作影響更深、更廣。

  • 15 # 阿嶽說史

    宦官制度

    宦官,俗稱“太監”,是指用閹割過的男人作為為皇室役使得奴僕,主要做一些宮廷雜事,不得參與國家政務。因與皇室朝夕相處,所以會博得皇室信任以及對皇權的運作有可乘之機,所以歷朝歷代對宦官參與政治可能帶來的危害都有明確的意識,在制度上也做了種種的努力以及限制,以避免宦官亂政的現象發生。但在歷史上仍有不少的太監干預國政,致使國家陷入混亂,走向滅亡。

    影視劇中“太監”形象

    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吸取秦朝因宦官趙高專政獨權而致使國家政治混亂、國家滅亡的教訓,引用當時的文士來做中常侍(中常侍,西漢時期皇帝的近臣,處理皇帝身邊事物),以達到抑制宦官的作用。

    影視劇中“趙高”形象

    東漢時,侍從皇帝的中常侍專由宦官充任。他們傳達詔令,掌理文書,左右皇帝視聽。因為當時外戚的勢力過於強大,皇帝常常用宦官來牽制外戚,後期致使宦官集團的勢力日漸龐大。唐朝時期,唐太宗時,對宦官限制較嚴格,規定內侍省宦官最高官階為三品,數額亦有限制。太宗死後,制度漸弛。安史之亂後,宦官勢力膨脹,部分宦官還染指軍權。從德宗朝開始,宦官掌握了神策軍、天威軍等皇帝的禁衛機構。軍中的護軍中尉、中護軍等要職均由宦官擔任。宦官掌握皇帝的禁衛機構,一般不涉及外庭政治,沒有多大的行政權力。到了唐朝後期,藩鎮勢力真正崛起,宦官已經無權可專了。

    右一為影視劇中大太監“高力士”形象,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好太監

    宋代也設內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宋代宦官干政的現象不如外戚專權嚴重。明太祖朱元璋對宦官管理較嚴,規定宦官不得識字,壓低其官階,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職銜,並懸鐵牌於宮門上,明示不許干政的警戒。從永樂朝始,宦官漸受重用。皇帝親信的太監經常被派出巡出洋,擔任監軍。後期設立東、西兩廠從事特務活動以及監察百官的作用,宦官在明代發展至頂峰。

    影視劇中,權傾朝野的明朝廠衛太監

    到清朝時,宦官統統稱為太監。順治末期一度出現權監吳良輔,深為皇帝倚重。後宮制度

    後宮是指古代帝王的配偶以及子嗣生活的地方。為保證皇室血脈的純正以及後宮女性的貞潔,後宮限制健全的成年男性進入。古代帝王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廣繁子嗣,使皇位有充足的繼承人;同時為了顯示帝王的尊榮而建立起了後宮制度。歷史上,一些后妃在皇帝昏庸、荒淫、疏懶的情況下,往往藉專房之寵,直接或間接侵奪皇權,“挾天子威福,脅制四海”,乃至製造出許多巫蠱傾陷、宮廷妒殺。也有一些后妃與母家父兄子侄輩相勾結,構成內外結合的政治集團,進而形成“外戚之禍”。

    影視劇中古代後宮佳麗

    後宮干政案例

    呂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xū),通稱呂后,或稱漢高後、呂太后等等。碭郡單父縣(今山東菏澤市單縣)人,後世把她與唐朝的武則天並稱為“呂武”。劉邦去世後,劉盈即位為帝,呂雉開始獨掌大權。呂雉統治期間實行黃老之術與民休息的政策,廢除挾書律,下令鼓勵民間藏書、獻書,恢復舊典。為後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司馬遷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對她的評價是“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給予呂后施政極大的肯定。

    影視劇中的“呂后”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zhào),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后並稱為“呂武”。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彠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后,尊號“天后”,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武則天在位前後,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所以使得賢才輩出。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

    武則天畫像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次日17點(未正三刻)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慈禧太后彩色復原照

    後記

    宦官制度和後宮制度歷史以來都是伴隨著專制主義帝制而派生的產物。只要有帝制皇權的存在,就不可豁免的產生宦官與後宮干政的影響。雖然歷朝歷代對於後宮以及宦官在干預政務上有很大的限制,但是隻要宦官制度與後宮制度存在一天,對於皇權的影響與干預自始至終都會產生,說到底,這是古代皇權的一大弊端,古代政治制度所繞不過去的障礙,也是中國曆來“人情社會”的一種表現。“天下為私”,國之重器被皇權專斷,當然會產生左右其判斷的各種因素以及制約條件,導致一個國家、人民遭遇不幸;只有“天下為公”,權利為公之時,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策略、軍事行動才會充分的發揮出其本該有的作用和效果。國家是“公器”,國家財政、行政機構、軍隊等,這些東西是為整個國家的人而服務的。君王也好、大臣也好,不能公器私用,也就是不能用財政的錢(工資、賞罰除外),滿足個人消費使用,軍隊征伐必須是為了國家利益,而不是君王的喜好,或者貴族的家族利益。只有避免了這些事情的發生,一個國家才會走向正常的發展道路,並繁榮強大起來!

  • 16 # 藍星漫記

    公式:

    帝權=皇帝(健在的正常皇帝)

    帝權=皇帝(身體心智有缺陷)+宦官+後宮

    每每提到宦官干政和後宮攝政,大部分人總是習慣性地認為是壞事,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全面的。

    每一種制度都是為了適應一定的需求而產生的,都是當時的政策制定者經過了一定的利弊權衡而取捨的。我們站在歷史的高位上,從後世的角度來看,其實是超越了當時的歷史侷限性的。就比如說,伏爾泰被譽為歐洲的良心,但他卻是貴族制的決定支持者,我們不能說他思想落後,因為在當時的歷史局勢下,貴族制仍然是有積極意義的。

    對於宦官和後宮而言,他們本身只是皇帝的僕人和妻妾。正是由於皇權的至高性和皇帝的影響力,他們作為皇帝的身邊人,也沾染了很多權力。

    權力的本質就是影響力。

    宦官制度,我們總是認為明朝是宦官集團最強大的時期,這是因為有很多超級大宦官,例如魏忠賢、王振,其實宦官權力最大的時期是唐朝安史之亂後。唐後期,宦官集團長期掌握大權,甚至能夠直接掌握皇帝的廢立,明朝的宦官不管多麼神通廣大,也不可能直接掌握皇帝的確立。宦官強大之時,往往是皇帝失職之時。

    後宮制度就更加歷史悠久了,由於皇帝對後代的高要求和對女性伴侶的需要,這種制度也有封建時代的合理性,但她們對政治和政策的影響往往是式微的,除非皇帝本人出現問題或帝位交接之際,她們才具有很大的政治價值。

    宦官本身只是帝僕,後宮本質上只是皇帝家人,並沒有制度上的權力。儘管明朝有所謂的司禮監、秉筆太監、掌印太監,但他們的權力是由於皇帝高度集權後難以治理國家而採取的分權措施,由於沒有法度規定,皇帝隨時可以收權。

    所以 宦官和後宮都是透過皇帝的信任,得以參與權力執行,這種參與往往是基於和皇帝本人的友情或愛情關係。

  • 17 # 花蘿麥殼

    我給你講個故事吧,題目叫做《皇帝的故事》。

    假如某一天,你一不小心做了皇帝,疆域遼闊,十畝八畝的,管不過來,怎麼辦呢?

    你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自己的兄弟,你跟兄弟們講: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大夥幫我打理國家。於是,你讓兄弟們把持朝政,治理四方。國家四海昇平,想想都挺美吧!

    你作為皇帝,當然享樂在前,吃苦在後,不知不覺間,兄弟們做大了,不服指揮了,有的甚至也想要做皇帝,要搶你的龍椅。於是,十畝八畝地界內,扛槍的扛槍,射箭的射箭,血肉橫飛。

    你作為皇帝,覺得兄弟們不可靠了,還是手下的文武官員比較可靠,畢竟在血肉橫飛的歲月裡,是他們幫你穩住了江山,與你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好吧,天下就讓官員們的治理吧,文官很博學,武將很強悍,文官主內政,武將守四方,天下肯定太平無事啊。可是理想太美,現實殘酷。沒多久,文官要架空你,武將要造反你,讓你內憂外患,焦頭爛額。

    你作為皇帝,又要想其他辦法了,思前想後,想到了老婆的兄弟們。這幫混賬也許很窩囊,也許很無恥,但是,你心裡尋思:他們靠我老婆升官發財,吃香喝辣,而我老婆是幫我生娃的女人,是我兒子的老孃,應該會忠心耿耿吧?可惜你想錯了!這夥人也不是什麼善茬,一旦權力在手,更加無恥,不僅飛揚跋扈,還不把你當皇帝尊重,對你呼來喝去,偶爾也想換換皇帝,躺躺龍床。

    你作為皇帝,當然很鬱悶,仰天長嘆:這麼大的天下,居然無可用之人!咦,怎麼忘了身邊人呢?太監,太監不是很好嘛!太監去了勢,沒慾望,沒後代,肯定最牢靠。於是,太監們就粉墨登場了。顯然,你高估了這些殘缺不全的太監們的道德水準,而低估了他們的破壞慾望和征服慾望,他們破壞綱常,征服皇帝,總想著弄死這個皇帝,換一個繼續高唱征服。

    你作為皇帝,欲哭無淚,蒼天吶,大地吶,做皇帝怎麼那麼難啊!

    終於,你駕崩了。新皇登基了,他將變著花樣,重複你的故事。

    帝制時代,皇帝、皇族、官員、外戚、宦官之間的博弈此消彼長,永遠存在,無法根除。

  • 18 # 不凡視者

    說到宦官,大家可能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明朝了。在明朝宦官機構異常全面發達,就連非屬宦官機構的宮廷用具製造部門,也歸其下。明朝統稱宦官機構為內府衙門。下設十二監,四司,八局。宦官之首是太監,所有宦官的同義詞即太監。在魏忠賢時期做掌印太監時,竟於乾清宮大殿之上,公然批改文書,然而他本人大字不識,只讓人在旁宣讀,在宮廷裡大量收乾兒子,百十多個。

  • 19 # 投筆鴻毛

    說宦官制度和後宮制度的問題,可以用漢朝為例,因為漢朝時期是宦官和後宮大規模干政的時期,同時後宮干政還伴隨著外戚干政,可以說漢朝的上層權力集團鬥爭是不休不止的。

    漢朝較完整的宦官制度形成是在東漢時期,東漢的宦官干政特別頻繁,這裡邊還有個歷史小冷門的內容,東漢以前的宦官不一定都是閹人,這個“硬標準”是東漢開始的。

    《後漢書》有記載:弘恭、石顯以佞險自進,卒有蕭、周之禍,損穢帝德焉。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他士。

    士人宦官有損帝德這個事,總會往歪了想,總之是西漢以前的宦官是可以有士大夫們的,記載稱:“亦引用士人”。

    對於漢朝來說,是先有後宮干政,再引出來外戚干政,最後引出來宦官干政。

    封建時代的後宮干政最早是呂雉,之前的都不算封建王朝,也不具有典型性,如秦始皇連皇后都不設,他覺得天下沒有女人能配得上他,也沒有女人能跟他平起平坐,甚是霸氣。

    呂雉代表的後宮干政在漢朝很有典型性,典型在三點:

    一,主少母壯

    二,制衡權臣

    三,穩定君權

    漢朝有很多小皇帝,稱帝的年齡都在十幾歲甚至幾歲,如劉邦之後的漢惠帝劉盈,漢少帝劉恭,以及東漢的大多數皇帝,都是十幾歲或者幾歲的年齡就成了皇帝,這種情況下,必然由其母來穩定下朝局,後宮干政也就自然而然了。

    當時並不認為後宮干政是個問題,否則也不會由漢初到漢末一直在干政了。

    所謂影響皇權運作,很大程度上就是用人問題,在重要的官職上,安排自己的人,自然就能發揮皇權的作用了。

    太后執政伴隨而來的就是用人問題,要用人就要有個信任問題,漢朝並沒有什麼成熟的選官制度,所以自己的親族是很好的選擇,外戚一黨上任也是意料之中的。

    歷代後宮干政都是要大肆提拔外戚勢力,以此控制朝廷重要職位,繼而把控皇權,所以漢朝有一大票的外戚權臣。

    漢初有一批開國功臣,後代王朝也有“三朝元老”等這個問題,後宮干政能用外戚一派來制衡這些權臣,穩定君權也是說的這個原因。

    很多情況下,即使沒有太后代表的外戚勢力,皇帝也會自己提拔皇后一派的外戚勢力來制衡權臣,總之壓制朝臣是皇權代表的必然選擇,是穩定君權的必要手段。

    宦官影響皇權也是前因後果的,前因就是後宮及外戚的干政,還是說漢朝。

    在外戚干政的前提下,會出現繼任皇帝與後宮及外戚勢力並無血緣關係的情況。

    如漢順帝劉保,他雖然是漢安帝之子,但卻與閻太后及閻氏外戚無血緣,所以他被架空了,漢桓帝也與梁太后及梁冀的外戚無關,漢靈帝也與竇氏外戚無關,他們都被架空了。

    由此引出來宦官勢力。

    這些皇帝為了掌權只有且只能透過宦官勢力。

    事實也是,他們真的透過宦官勢力擺平了上任後宮及外戚勢力的障礙,從而掌握皇權,所以他們都很信任宦官,親近宦官。

    也可以看到,這些皇帝在位時期,宦官勢力是空前強大,宦官是皇帝唯一可以信任的勢力,既然如此,宦官們掌握朝廷的人事權力就不奇怪了。

    史書上說宦官們的“父兄子弟”都可以充任要職,有了人就有了勢力,有了控制力,影響皇權也是意料之中了。

  • 20 # 籀筆鉤史話桑麻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長河中,存在兩大特別奇葩的制度,這兩大奇葩的制度就是宦官制度和後宮制度,它們如影隨形、又相生相剋,伴隨了中國古代整個封建制度。其實這兩項制度原本是專門為皇帝服務的,如宦官是伺候皇帝及其家人的,後宮是皇帝的一群老婆,所以他們本應屬於皇帝的私人化所有,上不得檯面,不能參加治國理政。但是由於中國古代皇帝權利過大,可又恰巧出現皇帝的能力一般、年齡較小,就致使這兩個本來無緣參加朝堂議政的集團卻掌控了整個朝局,影響了中國政局的發展。

    一、什麼是宦官制度和後宮制度

    宦官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產物,這是對人性的扭曲,作為一個被閹割的沒有生育能力的男人來說,大多心理是極度不健康的,也是陰暗的。而宦官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里宮中專用宦官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制度。後宮是古代帝王妻妾生活的地方。而後宮制度是古代帝王妻妾按照等級所形成的制度,如皇帝的三宮六院,從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等一系列制度。二、宦官制度的產生及影響

    宦官指經過閹割,失去正常後進入皇宮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男性官員,此後亦用以泛指宦者。宦官來源不一,有自宮,因罪被宮,進貢,拐賣、挑選後被強行閹割而成等。以後得歷史中宦官大多被成為太監。

    宦官本來的官職不是太大,但是由於時常伴隨皇帝左右,所謂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所以使得太監官不大但是權特別大。例如代表就是趙高,他在指鹿為馬,廢立皇帝。還有九千歲魏忠賢。

    三、宦官與後宮的關係:皇帝利用宦官制約後宮集團

    而宦官最巔峰的時期,我認為是漢、唐、明三代,成為左右朝政的一股政治力量,尤其以制約後宮集團中的外戚專權。以漢為例,皇帝為了防止外戚專權,就培養一批宦官,皇帝認為宦官最為可靠,因為宦官只是愛權,但是沒有子女,不能當皇帝,對自己最忠心,所以培養一批太監製衡外戚。東漢也就出現了宦官與外戚亂流操控政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婆和他同學聊曖昧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