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心理資料室
-
22 # 楊花榆莢
空鳥籠效應!美國哈佛大學詹姆斯提出來的,人見到杯子就想喝水,看到襪子破了就扔掉,既用慣性思維,經驗來解決問題,固化思維,妨礙了新思維的發展。心的邊界就是習慣性思維——經驗。
-
23 # 心理諮詢師錢豐
這個世界只有三件事:1.老天爺的事,你管不著。2.別人的事,你管不了。3.你能管的只有自己的事。
你是否清晰哪些是你自己的事,你是否清晰的知道你的原則和底線在哪裡,你是否捍衛自己的底線,這些就是邊界。
-
24 # 婚姻諮詢師張老師
目前心的邊界公認的是兩重:
所謂的心也就是意識,心的邊界即是意識的邊界。不管是佛,道,儒還是國外現在的研究都認為人的意識分為三重,另外透過對大腦的結構解剖也支援了這一點。(三層大腦——腦皮層,腦中間介質,原始爬蟲進化來的核桃大小腦幹)
所謂邊界就存在於第一層主觀意識和淺意識或者叫內意識之間;第二重邊界存在潛意識和核心本我之間。
當第一重邊界模糊的時候代表現象就是可以控制做夢的內容,也就是清醒夢。
第二重邊界模糊的時候會發生一些神奇的事(此時大腦結構異於常人),產生預感,遙感,他心通等特殊情況。歷史上這一邊界突破的人寥寥無幾,但大名都如雷貫耳,像釋迦摩尼,莊子等都被認為是思想境界突破了第二重邊界。
-
25 # 仁雲君心理藝術
邊界就是成為一個既可以獨立,又可以關鍵時刻和他人或者環境融入,這才稱得上是健康安全的心理界限。
最初的界限不清,其實是從“共生”這個概念而來的,母親和孩子共生在一起,兩個人的情緒和需要都纏繞在一起,都沒法做自己,所以你可以去看一下溫尼科特著作中“好容器”“壞容器”對應的概念。
另外界限這個問題其實可以解釋你長大之後很多的困境,比如反依賴,無法拒絕人,總學不會愛自己,總是付出,或者說有控制慾等,然後國外的心理學家亨利·克勞德有一本《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限》講解界限問題特別全面,而且還講了界線衝突在工作、原生家庭、伴侶、子女、朋友、以及你自己等方面的表現和應用,特別值得一看。
臺灣心理諮詢師也有一本叫做《心理界限》的書,也可以看看。
回覆列表
這就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了,這邊所謂的心的邊界,我倒是可以用一個詞來進行回答:“社交距離”。社交距離分為四種:
(1) 親密接觸 (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交談雙方關係密切,身體的距離從直接接觸到相距約 45 釐米之間,這種距離適於雙方關係最為密切的場合,比如說夫妻及情人之間。
(2) 私人距離 (personal distance 45-120) 朋友、熟人或親戚之間往來一般以這個距離為宜。
(3) 禮貌距離 (social distance 120-360) 用於處理非個人事物的場合中,如進行一般社交活動,或在辦公,辦理事情時。
(4) 一般距離 (public distance 360-750) 適用於非正式的聚會,如在公共場所聽演出等。
雖然說這並不能去定義心的邊界,但卻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比如你面對兩個人,一個可以和他處於親密距離,另一個只能處於禮貌距離。很明顯自己對這兩個人的“開放程度”是不一樣的,心的邊界也會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