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郝峰濤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促使高考變成了新式科舉,我們必須對教育進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發展,還是優科(優勢)發展?

    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各有未知的興趣和天賦,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就會選擇“優勢中心發展模式”,即以某一方面為核心,帶動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制性全科發展是以大量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趨勢”,最後連興趣和天賦一塊埋葬。

    二,學習是“從外到內”的灌輸,還是“由內到外”的覺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進行“從外到內”的填鴨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誰能理解孩子“由內到外”覺醒的渴望呢?學習的本質是:三分知識,七分非知識;三分看的見,七分看不見;三分學習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導,七分靠自我覺醒。學習的原力在於自然和社會變化的引導,而教育只是一種輔助孩子成長的手段。過度的知識教育就是“拔苗助長”,反而會延遲、扼殺孩子“由內到外”的覺醒。

    三,高考是“指揮棒”,能否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高考應該打破固定的“語數外+文理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自選制既可維護高考公平,也可保護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樣性和差異性。

    四,教育是因材施教,還是無差別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強勢灌輸的幌子,畢竟我們連自己有什麼才能都不清楚,豈能妄議孩子有什麼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態度讓孩子在“自然世界、社會人文和無差別學科”中無差別學習,以寬容之態讓學孩子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

    教育的壓抑,正在侵蝕著孩子的童年和未來!

     

    致敬:

  • 2 # 陳科良

    應試教育能不能從考書本硬知識改成考能力來破冰?

    這個想法好,考能力憑本事吃飯,最大程度上體現公正公平。考能力能將知識用到實處,像藝考一樣,沒真才實學難以矇混過關,是篩選人才的好辦法。

    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

    模擬購物現場,讓一二年級的學生買賣東西,用紙幣如何付錢如何找錢,或用手機掃碼支付。

    記住知識的最好方法是教別人,別人會不會不一定,但是自己教別人的過程中,自己已把教的知識記得七七八八了,老師讓學生當一當小老師,到講臺前說說自是怎樣解題的,這個過程能使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提高,也鍛鍊了膽量。

    召開校會時,讓學生主持會議,也可讓學生對會議主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找幾個學生扮演家長角色,說說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使學生體驗換位思考的感受。

    貼近生活,活學活用,在模擬實踐或真實生活中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 3 # 潛沉無所為

    新課改就是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來主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要求不斷深化由基礎理論到實踐活動中動手能力的培養。這實質上就是在向素質教育的方向上加快發展。

    從近幾年的中考題高考題可以看出來,考察死記硬背的題型比例在大幅度較少,而考察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題型在增加。甚至還有不少開放性的題型,關於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的相關閱讀材料題已經成了常態。這些都是在考試中體現出對知識應用能力的考察。

    很多省的中考要考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實驗操作,有些地方英語不僅有筆試和聽力,還增加面試。不少綜合性題型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創新性題型要求學生自己獨立設計合理方案以解決實際問題。

    但是初中小學學的知識都是比較基礎的,需要學生理解和記憶基礎概念,學會使用基礎公式,特別是語文英語歷史等學科考察基礎知識記憶的比較多,可能這也算你所說的書本硬知識吧。你難道不認同能夠熟練記住古今經典名著中的經典詞句,能夠熟記歷史中的各種事件,熟記英語單詞短語等等,也是能力的一種體現嗎?

    我個人認為首先要把書本上的硬知識學明白,才有培養能力的基礎,萬丈高樓平地起。但是我不認同單純為了考高分,把所有時間拿去刷題。

  • 4 # 千里走單騎1972

    企業招聘可以,因為企業是真金白銀付出薪水的,而且企業主要還是看學歷。高考不行,因為沒法操作,全國近千萬考生如何考能力,公平性沒法保證,而且其它考生也不服,最好還是分數,一翻兩瞪眼最公平,分數就是能力的最直接體現。

  • 5 # 忘憂-清樂

    應試教育中考核和教授的是掌握硬書本知識的能力。人的能力多種多樣,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掌握書本知識的能力,因此不需破冰。

  • 6 # 優品雜匯

    想的很好,做起來太難!

    1.我們高中以前的教育模式的確應試教育,可是應試教育真的那麼不堪嗎?很多人覺得應試教育不好,是因為在考核過程中只看試卷,不關注其他能力。可是你要知道,試卷上的東西是客觀的,是容易判斷的。能力這種東西,怎麼說呢,你說他行他就行不行也行,你說他不行他就不行行也不行(希望沒繞暈你),一句話,太主觀了。高中以前的教育我認為都是基礎教育,基礎教育講究的應該就是公平。這和大學教育不一樣,大學教育講究的是精英教育,就是you can you up。那問題來了,怎麼保證最大限度的公平,那就是把主觀判斷部分降到最低。

    2. 如果考能力,除了會滋生不公平之外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面對。首先,什麼樣的能力被納入考核專案(你別跟我說“綜合能力”,這基本就是一句廢話)?體育體長?溝通特長?邏輯特長?教育面向的是未來,你怎麼知道現在考核的專案能適應未來的發展。基礎教育就永遠不會落伍啊,再者現在的教育內容和模式也在不斷改革。其次,誰來考核?剛才說了,能力這東西太主觀,很難避免個人偏見喜好在裡面。如何在考核過程中剔除個人偏見,這基本就是和人性做鬥爭。

    3.其實應試教育和個人能力並不矛盾。你去參加應試教育並不耽誤你個人其他能力的發展,這樣能力雖然不會在考核過程中體現,但縱觀一個人成長,這些能力總會在某一時刻幫助你發光發熱。如果你提升某項能力就為在考核中用到,這不是更不堪嗎?也太功力了。所以我認為咱們都不要做憤青,理智的去思考問題,正常去參加應試教育,有餘力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就夠了。

  • 7 # 夏天的桃

    總體而言,現在的應試教育是不利於學生髮展的,老師和家長,把學生的時間和思想控制得死死的,使學生沒有自我想像和發揮的餘地,可曾聽到愛迪生孵蛋的故事,愛迪生想用自己的體溫孵出雞子,這就是兒童的天真和想象,在這種想象的驅使下,愛迪生一生有兩千多種發明。所以,對於學生的教育,要從應試教育裡面解放出來,要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大膽實踐,科學家自然會冒出來。

  • 8 # AkAJustin

    已經在改革中了,透過英語考試由重筆試改為重聽說就能看得出來。而且提倡大語文一類的素質類教育,國家已經在整改了,素質教育一定是未來[呲牙]

  • 9 # 我是王休休

    對於題主的問題,我的理解是,是否能將素質教育的重點作為考試的內容。我的答案是,很難,幾乎不能。

    素質教育的初衷是好的,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升自己的“軟技能”,從而真正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們也欣喜地看到,素質教育確實在現如今的學校教育中慢慢開始落地。越來越多的學校提供更加豐富的課程設定,以期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但中考高考這樣的大型考試能否以素質教育作為考核內容呢?我覺得不能。

    首先,中國人口眾多,大型考試的本質永遠是“篩選型考試”。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清華大學在某省的錄取率是千分之一,那10000個考生中,最優秀的10個就會被清華錄取。假設今年“天公抖擻降人才”,參加高考的10000個考生有1000個都是百年難遇的天才,這1000人都考了700多分,那清華會錄取這1000人嗎?答案是不會,清華仍會錄取分數最高的那10個人。

    篩選型考試的核心,就是公正性。必須保證絕對的客觀公正可量化,才能讓考試的結果有意義。同樣的卷子,我就是比你多5分,那我就比你多一線機會。這就是當代高考的公正性。

    如果用考能力來篩選,最先遇到的問題就是無法保證公正性。數十萬考生必然不可能由一個老師來考核,那不同老師的標準如何界定?老師當天的心情會不會有影響?老師對於考生的主觀態度有沒有影響?會不會存在走後門的情況?這都是不確定因素。這樣考試,拿出來的結果必然不能說服人心。

    所以,看似刻板笨拙不合理的試卷考試,卻恰恰是中國現狀當下最好的考核方式。給所有人相同的機會,用同樣的試卷進行考核。得出分數進行篩選錄取,正是面對龐大數量的考生和有限的教育資源時唯一的解決辦法。

  • 10 # 蜜蜂11605

    考能力才是選拔人才的唯一出路。人才總是要要用的,沒有能力的人不能擔當大任。然而能力有多種多樣,所以不是一次考試解決問題的。每一次考幾個方面,連續考半個月,那樣不同人才就會表現出來各方面的優缺點,不同大學根據需要選擇符合自己的培養的專業人才。這樣就會面向國家培養不同人才。那樣不僅人才分類了,大學也分類了,國家需要的人才也特別專業強大。就會實現中國的復興。現在學生千篇一律,大學千篇一律,就是考試沒有注意能力分類考試。

  • 11 # 科學思維探索者

    中國高考是最公平的!

    而且一直是以能力考試為根本 ,

    只是大家沒有仔細分析 ……

    很多人一定很驚訝,哪有啊???

    解說如下:

    一)藝術類,體育類,一般就是對考生的能力比較關注,這些專業錄取分數線,遠遠低於普通大學 !

    比如美術類專業,你的數理化水平不是重點,考試時,現場讓你直接繪畫,只有畫的好的才錄取, 甚至在規定時間內, 即便沒完成,只畫了 80% ,如果繪畫功底 比“整幅完工”同學強,依舊會優先錄取 !

    音樂,舞蹈,體育,基本如此,因為這些考試都進行了相關能力考試

    二)而非藝術體育類 ,

    為了各專業需要,選拔不同的能力可以用試卷來實現:

    例如用“數理化”試卷來考你的 “數理邏輯”能力,考察是否有“科技潛力”,為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選拔人才

    用語文來考你的 “閱讀理解”,“寫作”,“文學知識”方面的才能,為媒體,文職 等不同專業發現人才

    外語專業,除了試卷讀寫,還需聽力口語成績 , 這些哪一樣不是考能力 ?

    反觀西方:

    一些崇尚西方大學選拔機制的,往往被他們的選擇性報道所欺騙,在美國名牌大學,如果家族內有人是校友,並能捐款的就會優先錄用。這對於一些貧困人員來說,非常不公平,從而導致了階層的固化。過去的選拔還非常關注SAT 考試成績,但是因為亞裔人非常出色,目前很多學校已經縮小了SAT所佔的比重,轉而用了更多主觀性打分 ,這對亞裔來說很不公平!

    相比較,中國式考試更加公平 !

  • 12 # 星塵無定

    想法不錯,可怎麼考?素質教育之所以難以推行就是因這個概念太過寬泛,太難界定了。這可不像遊戲中的數值,是多少一清二楚啊!

  • 13 # 小小乾貨君

    #其實這點現在還不太現實,中國的國情就決定了這一點。應試教育傳承了那麼多年,有著成套且完整、高效的體系,想要徹底突破這一體系基本是不太可能的。並沒有一個完整可行的方案去代替當前的應試教育,畢竟教育涉及的面太廣大了。

    至於說考能力這一點,不知道怎麼去考核,考核的標準是什麼,如何界定。其次,有些家庭經濟狀況不是太好,能力要怎樣培養。這些都是要思考的問題,其實國家也在變革,但是變革必須要穩步推進。

    至於應試教育如何,其實也沒那麼不堪,畢竟也有一大批人才從應試教育中走出來。關於應試教育的討論,其實就跟傳統英語教學和全英語教學哪個好一樣。客觀來講,各有優劣,傳統英語教學更多的是教給學生一個正確的語法知識,在寫作等工作中不容易犯錯,而全英語教學是讓學生會說英語,各有優劣。

    總之,應試教育總有一天會迎來大變革,而至於是否考能力,還是要看政府的考量、時代的發展狀況。[微笑][微笑][微笑]

  • 14 # 筞姮拉姆

    如果是認識五穀,描述種子是怎樣變成禾苗的,母牛怎麼生產,星星月亮在一年中有什麼變化?挖地,種菜等能力,這樣或許對更多的山區學生有利,不過怎麼可能呢?目前的方式至少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可是有多少能力是需要花費多少外力才能成就的。那還何談公平?

  • 15 # 章魚老師就是我

    應試教育是底層家庭實現階層升級的唯一途徑。猛一聽是不是挺可笑的?窮人家庭請不起輔導老師,沒有優質學區房,就連英語學的都可能是二手的!拿什麼跟高層次家庭的孩子比?我從“試卷”“能力”“案例”三個方面來說說看吧。不足之處請大家指正。1:試卷。我們教師在出卷子的時候,總要把握幾個比例。尤其是難度和區分度。簡單講就是透過這次考試,我們要區分的出哪些孩子是學習很好的孩子,哪些孩子學的不足。放到成年人的世界上,用更粗鄙的語言描述就是哪些人厲害,哪些人差勁。區分度低的卷子可能通篇都是書本里的知識,凸顯不出那些厲害的人,人才被埋沒了,社會進步的速度就會減慢。而難度與區分度過高的卷子只會凸顯出那些最優秀的孩子。從而使大部分中層次的孩子淪落到底層。想想東南亞國家,想想印度。他們就是用這樣的方式選拔出最頂尖的人才進行培養。如何提高難度以及區分度呢——考能力!加大試卷中解決問題能力方面的內容,自然會讓那些“善於解決問題”的孩子或者受過“解決問題”能力訓練的孩子得到最大的優勢。這類孩子在哪裡?只存在於那些精英層及以上的家庭當中。幾萬塊學模型,十幾萬塊學高球,百萬級教育資金堆砌出來的“能力者”普通人拿什麼來比?2:能力。我們先解釋一下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是我們從蘇聯學來的教育方式。方式的核心就是灌輸灌輸再灌輸。這種單純的灌輸就如同CTRL+C後CTRL+V。看似高效,實則使人喪失了自由發展的能力。隨著蘇聯的完蛋,我們看到了這種經驗的不足之處,於是將眼光放在了我們的鄰居日本身上。發現他們在施行一種叫做素質教育的東西。看起來非常美麗。我們又一次實行了拿來主義。沒曾想日本人比我們更早發現素質教育的不足,他們發現這種以能力做核心的教育方式會讓強者恆強,弱者恆弱。階層的固話會對他們的社會產生不良影響。於是壯士斷腕,重新開始。而我們當中某些掌握了教育資源與話語權的人們則發現,這種副作用簡直是為他們量身定做的極品制度,按照這種形式發展下去,他們自己的後代能夠永遠的站在他人頭上。SO。。。。。。其實看看新聞,不乏有家長髮現這些問題並且抗議(印象中以江浙,福建沿海地區為多。咱也不知道為啥,或許因為他們比較會做生意,能看得懂利害關係吧。)但每次都無功而返。3:案例。每過幾年,我們都可以看到有孩子用零分的試卷來抗議應試教育對孩子的戕害。然後呢?蔣多多,徐孟南,甚至還有韓寒。無一不後悔!沒有這些“硬知識”,單憑“能力”。中層的孩子永無出頭之日!曾經帶過一對雙胞胎。母親是本地餐飲大亨。一路各種輔導班開道。前些年再見時,孩子海外留學即將畢業。她們的媽媽給我說,準備讓孩子在大學期間去歷練一下。已經聯絡好了“四大”當中的一家公司。讓孩子去實習。雖然我無法完全理解,但是從我已經理解的角度來看。這倆孩子已經成功的給自己鍍上了一層厚實的金身。這輩子的幸福應該是穩了吧。普通家庭呢?這種資源想都不敢想吧?考試的背後總有一個血淋淋的現實——無論考書本知識,還是靠應用能力。對缺乏優質教育資源的一般家庭來說都是不公平的。但現在這種情況,已經是最最傾斜於中低層次家庭的一種選擇了。

  • 16 # 張愛霞8478064498675

    應試教育能不能從考書本硬知識改成考能力破冰?這個想法很創新,學以致用,把書本學到的知識聯絡實際生活,又理論聯絡實踐,拓展能力。今後應試考試可能被取締,由能力破冰來代替,為國家培養真正的人才,高分低能的時代將過時。

  • 17 # 海洋蘭晴

    這個問題問到能不能,我認為對於基礎教育和科學知識來說不能,對於實踐類知識是可以的。但是在低段還是應試教育會好一些。因為現在孩子的教育雖然家長都在學習了,理念也有不少,但是還是不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這些缺點對孩子的影響,不能正確處理和孩子的關係。所以即使變了也不一定適合自己的孩子。說到底不管應試教育還是考能力都是要看孩子的特點,希望都能人盡其用各顯身手,學習中老師家長能因材施教才好。沒有完美的教育方法到我們要找到最適合的。

  • 18 # 糖球姐姐和糖墩弟弟

    人觀點僅供參考

    我認為中國千百年來留下來的科舉制度演變成現在的高考制度,就是這個世界上對能力的最全面的,也是最公平的考驗。

    近年來,總有些人說學校裡面是應試教育,他們想當然的認為學校裡面所有的教育都是為了學生考試。

    當然,我們不能排除這個社會上有一些極少數的高分低能兒,但這只是特殊現象,並不代表普遍。

    而從普遍來看,但凡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學習能力就會比較強,頭腦中的知識多,同時他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更強。

    再說學校和老師,哪個學校不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哪個學校沒有德智體美勞的深度教育?哪個老師不會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哪個老師不傳授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書是知識的海洋,教書育人,透過教書才能育人,所有的能力都演變成知識寫在書上,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在書上得到答案。

    學好了書本上的知識自然就能學習到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鍛鍊到你學習的能力。

    不要天真的以為書本上的知識沒用,只要有能力就好,請問你連學習知識的能力都沒有,又何談其他能力?又有哪項能力不是需要你努力學習其中的知識才能掌握呢?又有哪項能力不是需要你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獲取到呢?

    如果你覺得你的能力更強,就先用學習成績證明給大家看吧!學習都學不好,所有人有理由相信你根本沒有學習能力,更不要說其他能力了!

    現在的教育雖然有些問題,但都不是根本問題,這樣的教育和考核方式就是對能力的最有效的,且公平的考驗。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19 # 東方晨曦abc

    高考透過筆試一考定終身,在考查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等方面確實有難以克服的先天不足性。

    高考作為大型選拔性考試,應體現其公平性、公正性和保密性。高考命題、考試、錄取等工作環節都是在嚴格保密的狀態下進行的,高考的考試在嚴密組織、嚴格監考的情況下進行,有效的防止了考生作弊現象的發生,高考成成績真實有效,高考錄取接受社會監督,及時向社會公佈錄取結果,確保高考錄取公開、公正、透明。

    高考試題以知識為載體,重點考察考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和實驗能力,高考筆試並沒有只考課本硬知識而不考能力,“破冰”之說顯然存在一定的誤解。

    就目前的現狀而言,考查考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既耗費人力、物力,又很難操控,因此,很難確保考試結果的公平、公正。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考試操控技術的進一步的趨於成熟和規範,考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考查才有可能實現。

  • 20 # 使用者可愛小蘋果

    應試教育該不該取消,直接來考察能力呢?其實應試教育很長一段時間裡不會被取消,只不過應試的方向發生變化,考察的方向發生變化。應試教育不會被取消的,應試是方向和範圍發生變化,考察的範圍更加全面,目標指向更加明確,學習的方法更加科學。

    自古至今,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好的教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同樣離不開好的教育。然而,在中國,近十幾年來以升學為最高標準甚至唯一標準的“應試教育”,應試教育通常被視為一種偏重於透過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水平的教育制度,與素質教育相對應。這種教育制度於流行於東方人地區,如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新加坡、日本、韓國、朝鮮等。應試教育不同的就是素質教育了,素質教育它講究的是讓每一個學生,每一個方面都可以得以發展,並且可以突出每一個學生的長處,讓他們可以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從而主動的,樂觀的去學習,同時,素質教育還注重技能的培養,往往這些技能就會有利於這些學生在社會中的發展,同時,素質教育它評價一個人好壞的條件是有很多的,它看重的是一個綜合的方面,所以也就會更加的準確。而素質教育是一種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在許多發達國家實施素質教育,但如果應試教育被取消了,意味著以後要上好的學校越來越難,家長們更會瘋狂地讓孩子去學習各種知識,如體育,舞蹈,音樂等等。孩子的處境會更加累。現在社會上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很多家長都想著讓自己的孩子學好知識,學好本領,到時候出社會就會輕鬆很多,殊不知,對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承擔了不必要的負擔。

    所以國家提倡素質教育,避免應試教育,但是顯然我們教育國情就是跟素質教育不符,素質教育肯定就不能很好的實行。 一個的能力那麼多指標,如何考察,人們就有一套簡化機制,就是考試,一考定終身,一張卷子能做多少分算多少分。只要所有人面對的情況都一樣,就能稱之為公平。前幾年有個讓數學滾出高考的言論,現在看來是多麼的可笑,數學雖然從高中開始之後跟生活能力就沒多少關係了。但是數學可以將人分離開來,因為它的難易程度跨度大而且它的答案具有唯一客觀性。其實我們試想一下,高中和初中的知識,一般人在生活中有多少能夠用得上。即使大學學的專業課,現在應屆大學生選擇本專業的崗位就業的不足40%,這還只是應屆畢業生,隨著社會的發展,個人的變化,一個人能始終在一個專業上從一而終的應該是鳳毛麟角了。

    因為考試的基本模式很難短期內改變,無論學校還是課外機構,都會想方設法應對。比如透過開發更新補習技術,透過對過往考試題目的深度研發,還是能總結出很多帶有規律性、指導性的做法向學生推廣。甚至還會給出許多具體的應對措施,類似於哪一類作文應該怎麼寫,哪一類論述題應該怎麼答就不會錯總之,無論上面如何改,下面總還是要應試的。由於現實中依然是要透過考試來爭奪相對稀缺的優質學位,所以註定教學的完全開放、多元、去功利化是困難的。即使是素質教育,最後都會落腳在比賽、獲獎、證書這些硬體上。實現開放性的教學和考核,讓人能得到多元化的培養,形成非單一標準的能力,這依然需要漫長的努力。

    所以,應試教育雖然討厭,但不能沒有它。應試教育的存在依舊有他的歷史意義。不如意的也要奮起直追。人生雖然歸途一樣,但是能活得精彩,又何樂而不為?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能使人得到全面的發展,最大限度地為每一個人創設良好個性最佳成長的空間,為社會的良性發展不斷提供最大的創新動力。所以我認為現在的中國沒有絕對的應試教育,也沒有絕對的素質教育,而是應試與素質不是相互對立而是為了教育這同一目標的兩種可以相融合的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像薛之謙、陳粒這樣的沒有去參加《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