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地玄黃日月盈

    “山以嶽尊,嶽以東最”。泰山為五嶽之首,位於山東省泰安市,以其氣勢雄偉磅礴而聞名,更有數不清的名勝古蹟,摩崖碑碣,有“天下第一山”、“五嶽獨尊”之稱。“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便有了“穩如泰山”,“國泰民安”之說。

    泰山被帝王視為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徵,自秦到清以來,數代帝王曾親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文人雅客對泰山仰慕備至,留下大量名篇石刻。泰山的風景以壯麗著稱,彰顯著自然的神奇。泰山是東方文化的縮影“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地。

    所以泰山在從山嶽中的名氣還是很大的,當然有句話說的好,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第一個去泰山封禪的是秦始皇帝,後來的皇帝對秦始皇的功績也都是認可的,真正的大一統時期也都是從秦始皇這裡來的。所以後期皇帝也就學秦始皇在泰山封禪。假如當初秦始皇不在泰山改在華山或者嵩山等山後世帝王自然也會跟著去華山或者嵩山等山封禪。

    還有一個原因是我自己理解的。泰山勝蹟,孔子稱首。泰山是儒家勝地,君王們要用人家的思想,要籠絡天下讀書人自然要選擇去泰山封禪。

    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認為,這純粹是戰國至秦漢間,齊儒憑空杜撰,併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來鞏固政權、誇侈政績的活動。

    所以去泰山封禪有很多種原因。儒生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的唆使皇帝有很大的原因為裡面。

  • 2 # 惠遊泰安早知道

    泰山為何會被古代帝王選為封禪地?哪位皇帝下詔廢除了泰山封禪?

    (泰山)封禪在中國古代歷來是一件大事,《史記》中司馬遷曾言: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這句話簡明扼要地概括了封禪的重大政治意義,皇帝號稱天子,天子受命於天,當然要向天地彙報自己的功績。那麼封禪的具體的大致解釋是什麼呢?就是在泰山之上用土築成祭壇,祭天被稱為封,而祭地則被稱為禪,這便是封禪二字的由來。一、泰山被選為封禪地點的原因(一)孔子與泰山的淵源。“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與泰山的淵源可謂深矣,而至聖孔子作為萬世之師,孔子對泰山的推崇為泰山增加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孔子的家鄉曲阜離泰山只有幾十公里,孔子曾經多次登臨或者路過泰山,孔子曾經憤怒的哀嘆“苛政猛於虎”就是在過泰山的時候看到一位衣衫襤褸的婦人時而發出的。孔子整理過的《詩經》中有這樣一首歌謠:泰山岩巖,魯邦所瞻。寥寥數字,將泰山的高大巍峨以及魯侯的治國之功形象的表述出來了。孔子畢生都對周禮極其推崇,史書記載周成王曾經祭拜過泰山,孔子也曾數次登上泰山之頂,訪求先王拜祭泰山的遺蹟。孔子主張維護周天子的權威,所有的諸侯都要聽命於周天子,只有周天子才有權力祭祀泰山。曾經魯國的季孫氏想要祭拜泰山,孔子非常氣憤,但是卻無法阻止季孫氏的狂悖越禮的行為,但是孔子認為泰山的神靈是高貴懂禮的,不可能接受小小諸侯權臣的祭拜。孔子曾經自比泰山,而在儒家經典《孟子》中有這樣的比喻:孔子和其他人相比,就像麒麟和地上的走獸,鳳凰和天上的飛鳥,泰山和四野的土丘,泰山在中國的意義就像孔子一樣,彪炳史冊。(孔子)(二)泰山的地理位置與形態。泰山東臨大海,西接黃河,巍峨雄偉,端莊俊逸。有人這樣評價泰山“泰山如坐,嵩山如臥,華山如立”,正襟危坐的泰山自然在人們心目中具有無與倫比的地位。泰山在五嶽之中居於最東方的位置,東方是太陽昇起的方向,也是人們心目中孕育萬物的地方,“岱,始也;宗,長也。”泰山這樣祥瑞的地理位置也寄予了人們美好的希望,祈求國泰民安,萬物生長。(三)泰山受上古賢王推崇。泰山毗鄰黃河,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上古很多賢王都曾來這裡祭祀。據《史記》記載,上古賢王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等帝王都曾祭拜過泰山,而中國古代素有尊古法祖的傳統,所以效法先王,祭拜泰山就成為了後世帝王的不二選擇。(實景演出:泰山封禪)二、泰山封禪的具體過程在《史記》中,有關於漢武帝劉徹封禪泰山的詳細記述,封禪泰山的整個過程是相當複雜的。(第一位封禪的皇帝秦始皇祭祀的過程秘而不宣,當時很多人怨恨秦始皇的暴政,甚至傳言秦始皇是在祭祀的時候被雷劈死的。)首先,要有先決條件,雖然說天子可以封禪泰山,但是並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有這個資格,因為你首先要有大功,這樣在向上天彙報工作的時候才能有話可講;其次,要天降祥瑞,這是上天在用自己的方式提醒皇帝可以去封禪了,最後,封禪也要在盛世,因為準備大規模的封禪也是需要很大的人力財力的,只有盛世國庫充盈,國泰民安,才能舉辦這樣的盛事。王朝末年,統治者自顧不暇,是萬不能完成封禪的。從這幾點來看,漢武帝是有這個資格的。他打敗了匈奴,解除了多年來漢民族飽受匈奴騷擾之苦,扭轉了大漢靠和親維持和平的屈辱局面。大漢國富民強,已經具備了封禪的條件。(秦始皇)在把封禪泰山正式納入議事日程之前,大漢已經頻頻有祥瑞出現。先是在天子苑內有白鹿出現,之後又捕獲一隻角獸,有司奏報說這個應該就是麒麟了。善於揣摩上意的濟北王立刻上書,把自己泰山附近的封邑獻給皇帝,常山王因為有罪被降職,漢武帝將他的弟弟改封到真定,這樣五嶽都在漢武帝的手中了。之後,祥瑞頻頻出現,漢武帝已經有了封禪泰山的輿論基礎。先是在天子的園林之內捕獲了一隻白鹿,接著又發現了一隻角獸,據有司上奏這很有可能是一隻麒麟。掌管分封到泰山附近的濟北王很會體察皇帝的意圖,以天子需要在泰山封禪為理由獻上了附近的封地。常山王有罪遭到降職,漢武帝為了存續先王的祭祀將他的弟弟改封為真定王,至此,五嶽已經完全被漢武帝直接掌控了。(漢武帝)但等到真正將封禪納入議事日程的時候,漢武帝卻發現了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這樣一個空前盛事到底該怎樣舉辦。漢武帝開始的時候將盛典的禮儀交給儒生,但是因為記載封禪的典籍資料都已逸失,儒生們無處下手,而方士們也有不同的意見,雙方莫衷一是,根本無法統一,漢武帝認為雙方都是荒誕不經,不足為信。但這是難不倒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的,他很快拿出了自己的意見。武帝來到了梁父山,親自祭祀,之後,又命令侍中和眾儒生盛裝行射牛禮儀,在泰山山腳下按照郊祭的禮儀封土行禮,在土下面埋有玉碟書,書的內容是保密的。禮儀結束之後,漢武帝登上泰山山頂,舉行了封土禮,但是在山頂的儀式密不外傳。第二天,漢武帝下山,擇吉日在泰山腳下按照祭祀后土的儀式拜祭。祭拜的時候都穿著黃色的衣服,將四海進貢的珍禽野獸放歸山林,不適宜放歸的就到泰山腳下祭祀后土。至此,封禪的儀式才全部結束。漢武帝回到皇宮,接受群臣的賀拜,將大漢的國威推到頂峰的漢武帝去封禪泰山是當之無愧的。(劉秀)三、封禪泰山的歷代君王在中國歷史上,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勇氣封禪泰山的,雖然朝代更替,皇位變更,但是真正去封禪的皇帝只有六個,除了上文提到的漢武帝,還有五位皇帝。第一位是秦始皇,秦國雖然二世而亡,秦始皇嬴政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秦國的歷史貢獻卻是相當巨大的,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紛爭的局面,他統一文字、度量衡,打擊匈奴,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縱觀整個中國歷史,中國處於統一的時候往往是老百姓安居樂業的時候,而分裂的時期往往戰火紛飛,民不聊生,所以秦始皇封禪泰山是毫無爭議的。第三位封禪泰山的皇帝是東漢的開國皇帝漢光武劉秀,史稱光武中興,西漢末年,王莽篡位,群雄並起,割據戰亂,光武帝劉秀出身微末,但是憑藉過人的才華,在十幾年的時間內減除割據勢力,平定內亂,延續了大漢二百年國祚,史書評價劉秀建立東漢的難度不低於劉邦建立西漢的難度,所以中興大漢的光武皇帝也是有資格的。(唐玄宗)第四位、第五位封禪泰山的皇帝是唐高宗李治和唐玄宗李隆基,李治是守成之君,但是打敗高麗完成了隋唐四位皇帝的心願也算是功勞不小,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初期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開元之治,但是大唐的衰敗也是因他而起,可以說功也李隆基,罪也李隆基。以上五位君王在歷史上都是赫赫有名,封禪壯舉也是實至名歸,但是最後一位封禪泰山的君王留給後世的卻只剩下笑料了,他就是宋真宗趙恆。宋真宗我們也許不大熟悉,但是他簽訂的“澶淵之盟”卻是眾人皆知,公元1004年,蕭太后帶著大隊遼軍入侵北宋,在宰相寇準的極力主張下,宋真宗勉強御駕親征,來到澶州督戰,宋朝將士軍心大振,首戰告捷,遼軍要求和談,最終,以宋朝每年給遼國大筆歲幣的條件宣告罷兵,簽訂了屈辱的合約。(宋真宗)但是宋真宗認為自己解決了遼國的兵患,是大功一件,在手下人不斷製造“天降祥瑞”的配合下,還是來到泰山封禪,而這次封禪也被後人稱為最厚顏無恥的封禪,《宋史》更是評價此次封禪是“一國君臣如病狂”至大明朱元璋稱帝的時候,下詔書廢去了泰山“東嶽天齊仁聖帝的稱號”,也就不再封禪泰山了,後世君主再登臨泰山也就是普通的祭祀罷了。縱觀泰山封禪,對皇帝的意義是巨大的,他是要向天下臣民宣告,自己的帝位受命於天,合理合法,而且既然有資格向上天述職,那麼自己功勞也是巨大的,有著充足的政治資本駕馭群臣,統治萬民。(實景演出:泰山封禪)

  • 3 # 野驢走天下

    東漢時期,泰山就開始稱之為稱岱山,岱嶽。因為位處東方,天地四方,東為其首,我們說東南西北,或者東西南北,東都在最前面,所以東嶽自然成為了國內一眾山川名嶽之首。

    論位置論方位,皇帝封禪,自然要去東嶽泰山了。

  • 4 # 家族誕生

    封禪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舉行的祭祀天神地只的儀式.其儀式包括"封"和"禪"兩部分,所謂"封",就是在泰山之頂聚土築圓臺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歸於天;所謂"禪",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積土築方壇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帝王一定是受命於天,且國泰民安才有資格封禪泰山.綿延幾千年的泰山封禪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山川崇拜,而是包含著對泰山神靈的極端崇拜和有著宏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觀.據記載,秦代以前有72位帝王在泰山進行封禪活動,沿至秦漢,封禪遂成為帝王的曠世大典,至唐宋時代,封禪儀禮臻於完備.

    泰山祭祀起源於遠古時代的泰山崇拜.《史記·封禪書》中所謂七十二帝王封禪泰山的記載,便是早期泰山山川崇拜活動的記錄.《尚書·舜典》記載:"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所謂"柴",就是燔柴祭天,"積薪於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燒之".所謂"望",就是望祭山川.這種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說是後來封禪的雛形.祭祀泰山的活動史不絕書,即使在封禪盛行的秦漢至唐宋時代,帝王也頻頻前來祭祀.宋代以後,封禪大典不再舉行,祭祀泰山更成了帝王在泰山與天地進行對話的唯一手段,備受重視。

  • 5 # 微微心語5878

    日出東方,泰山又是五嶽之首,也是中國最高的名山之一,也是一天之中可以最早看的見日出的地方,在山海經中都有夸父逐日,後弈射日的神話,在百姓心目中很有影響力,在上古年間為了體現君主的合法性,以宗教儀式的形式成為君權神授的象徵,上古年間最怕的就是水患,在高山上最安全。還隱含著君權永固的意義,所以黃帝統一各部後上泰山封禪,寓意明顯。

  • 6 # 小孛學堂

    封禪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封為“祭天”,禪為“祭地”。封禪的起源多與當時社會的生產力和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認識有很大的聯絡,人們對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不能準確地把握,因此產生原始崇拜,特別是在恐懼的狀態下,對日月山川、風雨雷電更是敬畏有加,於是“祭天告地”也就應運而生,但是,中華民族名山大川如此之多,黃帝為什麼要選擇“泰山”呢?

    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泰山為五嶽之首,有其它名山無法比擬的威望和地位。

    泰山為何是五嶽之首,這還要從盤古開天闢地說起。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生活著,後來盤古在慢慢衰老死去時,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嶽泰山,腹部變成了中嶽嵩山,左臂變成了南嶽衡山,右臂變成了北嶽恆山,兩腳變成了西嶽華山,眼睛變成了日月,毛髮變成了草木,汗水變成了江河。正因為這個傳說,人們把泰山作為崇高偉大的象徵去仰慕它,對泰山無比的尊崇。因此,泰山是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

    也正是如此,歷史上有很多的帝王選擇泰山作為封禪之地,更有很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讚賞泰山的膾炙人口的詩詞,最出名的當屬杜甫的名篇《望嶽》,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熱情讚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第二,泰山獨特的地理位置。

    (1)泰山處在祖國的東方,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它是太陽昇起的地方,一般太陽昇起給人以溫暖和光明,給人以生命的希望。

    (2)泰山雄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大海,西靠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與周邊的平原、丘陵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壯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泰山的自然特徵在人們心理上的反映。

    綜上所述,正是歷史淵源所賦予泰山的威望和地位,泰山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泰山成為了很多帝王封禪的選擇地。

  • 7 # 神兜兜三國

    首先,封禪不是在泰山[呲牙][呲牙]。

    封和禪,是兩種祭祀形式,封,是祭天,祭皇天上帝,禪,是祭地,祭后土祇。

    封,是在泰山,在泰山祭天;而禪,則絕不在泰山,在泰山之外的其它山;大禹,禪會稽山,其他天子,則在泰山附近的小山,進行“禪”,如“禪亭亭(山)”,可以詳見《史書-封禪書》。

    再次強調,封和禪,是兩種不同的祭祀行為。

    泰山,是中國古代華北平原的最高山峰,自古就是認為與“天”最接近的地方,故“封泰山”。

    封的形式,就是在泰山山上找一小塊平地,獻上禮品,禱頌完畢,把一切東西(貢品)全部拋下絕壁。

    禪的形式,是找一座小山,或在泰山邊上的小山,挖個小方坑,放上祭品,禱頌完畢,把土埋實,這是祭地。民國時,修建工室,曾挖出一塊金簡,上刻文字,祭地的禱文,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

  • 8 # 會中山人三

    封禪大典是泰山獨有的古老禮儀,構成了泰山崇拜與信仰的重要內容。由於這為種禮儀的執行者是歷代帝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其影響更為深遠,形成了從傳說中的古史到宋代皇帝,貫穿於原始社會和封建社會延綿相續的禮儀傳統。

    封禪由來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按照《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 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這種看來簡易明瞭的儀式,何以成為歷代帝王神乎其事 無比隆重的盛典,其中究竟有何奧妙?自《史記·封禪書》出,封禪始於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南宋馬端臨更直斥“七十二家”封禪之說是“陋儒之見” “詩書所不載,非事實”。而恰恰是司馬遷在《封禪書》開篇就寫得明明白白,封禪大典“厥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厥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須知《封禪書》之於司馬遷有極特殊的意義 其父司馬談因病未能隨漢武帝行封禪,作為太史官的終生遺憾,臨終前“執遷手泣” 悲嘆,“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邊夫”(《太史公自序》)此言能不使司馬遷刻骨鉻心,剔抉蒐羅封禪史料 “殫精竭慮靡辭”以赴?況且司馬遷以刑餘之身,完全靠“重於泰山”的精神力量從事他的“名山事業”,使他不敢對泰山封禪著述有絲毫懈怠。由於種種原因,他未能對封禪起源作出清晰描述,但司馬父子對一這問題的探索和肯定卻明白無誤。無視這一事實,該不該算做“陋儒之見”呢?

    如果不抱先入為主的偏見,就不難看到前人對封禪起源的追溯。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禮,畢生以“克已復禮”為已任的孔老夫子,曾往來汲汲於泰山,尋覓封禪大禮的遺蹟,“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者七十餘人,不得而數者萬數也”(《韓詩外傳》),以至在向弟子們傳授六藝的時候,尷尬地說:“其俎豆之禮不章,蓋難言之”遺憾地留下了空白。比司馬遷早五百多年的管子曾經談到過封禪,可惜《管子》一書中的《封禪篇》早已亡佚,現存該篇是從《史記·封禪書》中補抄的。它儲存了關於封禪起源的一段珍貴史料:“齊桓公既霸,會諸候於蔡丘,而欲封禪。管仲曰:古者封禪泰山禪梁父者七十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禪泰山,禪云云;伏羲封泰山 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云云;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 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 皆受命然後得封禪。”《路史》中記載,作為炎帝后裔的蚩尤“興封禪”,也透出封禪起源的訊息。

    封禪意義

    封禪的實際意義是什麼?

    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 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五經通義》曰:“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這似乎純粹出於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封禪的具體儀式富有象徵性。

    班固說:“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禪梁父之基,廣厚也;刻石紀號者,著己之功績以自效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父之阯以報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於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白虎通義》《禮記正義》雲:“祭天則燔柴也,天謂日也;祭地,瘞者,祭月也。”

    原來封禪的種種目的與象徵,都包含著一層更為深潛的意識:溝通天人之際,協調天、地、神、人之間的關係,使之達到精神意志與外在行為的和諧統一。

    封禪追溯

    秦始皇封禪,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漢武帝封禪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候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后土的禮儀 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漢光武帝封禪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1500餘人整修山道 騶騎3000餘人在登封臺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禪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武后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后升壇亞獻。封禪結束後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臺”、登封壇為“萬歲臺”、降禪壇為“景雲臺”,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玄宗封禪 唐玄宗於開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封禪後,封泰山神為“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壇頌》、禮部尚書蘇撰《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

    宋真宗封禪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 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 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現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於岱廟院內。

    宋真宗之後,帝王來泰山只舉行祭祀儀

  • 9 # 留其名

    古代那時候人們總是把不能解釋的事情歸乎於鬼神

    正是這樣才有了陳勝吳廣起義,劉邦斬白蛇起義和晚清時期的太平天國運動,多是說自己受命於天,是來幫助你們的。有利於來領導人們,而古時候偏偏吃這套。

    演戲不得有始有終啊。我領導人們推翻了腐朽的政權,我這個新生的政權不得名正言順啊,所以啊又要假裝一下回饋天地,而最高的泰山最合適不過了。

  • 10 # 隴右行思見聞錄

    泰山是中國文化之山,是文化之魂。孔子之前有七十二君王封禪。其實是祭天地,禮鬼神。

    中國史前文化是多元化的,伏羲女媧等三皇五帝可能有許多組合,主要在涇渭區域,河洛區域,巴蜀地區,泰山地區。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文化斷層,唯有泰山地區沒有中斷,一脈相承,哺育了儒家文化。泰山之北有龍山文化,之南有大汶口文化。之東有古萊國。遠古時代,黃河入海口多次改道,而泰山地區海撥較高,遠古及夏商周經濟文化最發達,泰山作為聖山。從秦始皇封泰山時發現石刻少女雕像,據今一萬八千多年。說明泰山祭天活動十分悠的歷史。在這種歷史文化經濟資源的養育下,誕生了儒家文化,這是根本原因。古人悟道,從東及西,觀日升日落,泰山之地位由古沉澱而來。

    山至泰山,天下無山。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對天地自然的感悟,作人的道理。而造就了對大山的崇拜。

  • 11 # 華夏之表

      封禪活動是封建帝王為了鞏固皇權、統一思想、粉飾太平的一種政治手段,歷代帝王透過封禪、朝拜、祭祀泰山,無不是藉此樹立自己的至尊地位,證明自己的橫空出世,鞏固自己的封建統治。正是由於歷朝歷代帝王對泰山的頂禮膜拜,才使泰山封禪在中國封建王朝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政治象徵作用,併成為每一位皇帝畢生追求的大事。

  • 12 # 雨龍星雲

    為什麼所有皇帝都想去泰山封禪?

    古代皇帝封禪的隆重場面不比登基大典差,這個我們從影視劇裡就可以看到,可想而知,皇帝是有多麼看中這個泰山封禪。一個泰山封禪為什麼被這麼看中?有什麼意義?為什麼是在泰山封禪?華夏那麼多山!

    封禪的意義和由來

    封禪的意思是祭祀天地。皇帝封禪,也就是皇帝祭祀天地,這個得從君權神授開始,孔子儒家思想,皇帝受命於天,故稱天子;為鞏固封建統治的一種觀念。未知的神,總是被人所敬仰,不敢違逆,皇帝作為上天的代言人,自然是高於一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莫非王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為的就是,從精神上壓制不安分的人,要天下人不敢違逆皇帝。

    封禪還有一個意義在於,皇帝向上天表明自己的豐功偉績,進一步鞏固帝位,以及在史官筆下留下重重一筆。

    封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是古代先民自然崇拜的一個重要依據。司馬遷在《史記》裡記載,遠古時期的神農氏、炎帝、皇帝等都曾到泰山封禪。而初秋時期,孔子的君權神授有大力宣傳。逐漸的,封禪就成了皇帝最為看中的儀式之一。故而,漢朝時候就在泰安建了岱廟。

    為什麼選擇泰山封禪?

    至於,為什麼選擇泰山?而不是其他山嶽,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1.泰山的地理位置處在古中國文化發展的中心輻射地域東邊,太陽昇起的方向,泰山為封禪更添神秘而神聖。

    2.後世朝代選擇泰山封禪,是遵古法。歷朝歷代,凡是重大事件,都要遵循古法,更何況是與登基大典一樣隆重的封禪大典,更是需要沒有任何瑕疵。封建王朝不乏熟讀經史子集、歷史文獻的文人,如果不遵古法,他們也不會答應,哪怕是皇帝。為了討個好彩頭,封禪自然是在泰山!

  • 13 # 冷月更夫

    封禪是古代帝王最引以為傲的專屬儀典。帝王號稱天子,即上天的兒子。因此,天子需要向上天彙報自己的功績勳業,這樣就要找個地方舉行浩大隆重的儀式來進行彙報,這就是封禪的緣由。

    不是每一個帝王都能封禪的。只有那些在自己君臨天下的期間,文功武治特別顯著的帝王,才能封禪。歷史上能做到這一點的帝王其實並不多。秦始王是第一個封禪的帝王,他的功績赫赫在目,封禪是沒有問題的。漢武帝開疆拓土,使大漢王朝氣勢如虹,光耀歷史。光復大漢的劉秀也封禪了。唐高宗的李治,也就是娶了武則天的那個,他也封了禪。雖然在他手裡,大唐甚是榮耀,他只不過仰仗了老爹的餘威而已,還留了武皇后這個政治尾巴,幾乎使大唐傾覆,他的封禪很有水分。說實在話,他老爹李世民如果要封禪的話,倒是資格滿滿。後來,他的孫子唐玄宗開啟了大唐盛世,也封禪了。唐以後,還有宋朝的宋真宗,明朝沒有皇帝封禪,清朝的清聖祖和清高宗,也就是著名的康熙大帝和乾隆皇帝,他們祖孫倆封禪了。

    選在泰山封禪,而不是其他地方,是因為泰山的地理位置與文化脈絡。泰山,位於東方,在北方的著名高山中,最先看到太陽,與天帝最近,選在這裡禱告,容易直達天帝。自古以來,凝聚在泰山上的文化內涵也不是其他山嶽所能比擬的。如此,封禪的地方也非泰山莫屬了。

    此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祥瑞的出現,也是封禪的條件,這種祥瑞可以看作是上天暗示。不過,這一點還是難不倒想封禪的皇帝和他的臣子們。最難的還是王朝處於盛世、統一這兩個條件。

    幾千年來,在泰山封禪的皇帝,史載也只有區區十二位。當然,有些夠條件可以封禪的,如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也因為其他種種原因,未能封禪。

  • 14 # 提點刑獄司

    泰山作為五嶽之尊,受到了歷代皇帝的尊崇,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十二位皇帝親自前往泰山封禪,其餘沒親自去泰山的也都會派自己的親信攜帶皇帝親自書寫的詔書代替封禪。

    在五嶽中,泰山並不是最高的,為何它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封禪”一詞又是什麼含義,用在泰山祭祀上合適嗎?

    泰山的“高”

    在五嶽中,泰山不是最高的,但是古人卻認為是“五嶽之尊”,意為五嶽中的老大,自然也是最高、最挺拔的,這種錯覺是怎麼形成的呢?泰山位於華北平原地區,在一望無際的平地上拔地而起一千多米,這給人一種對比的錯感,認為泰山是最高的。在全國範圍內,相對海拔高的山也不光是泰山,而且比泰山相對海拔高的還有很多,為何唯獨泰山成為帝王崇拜的神山呢?

    文明的發源地

    古代人類主要發源於兩河流域,這兩河分別是中國的兩大母親河,分別是長江和黃河,尤其是黃河流域,如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存。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靠天吃飯,洪澇災害頻發,發洪水了怎麼辦,肯定是往高的山頭上跑,在這一片區域中,泰山是最高的,因為也成為了原始人類躲災的天堂,慢慢的就成為了當時的神山,被人們所神化。

    “封禪”的內涵

    “封禪”一詞後世一般連著使用,可是在最初的這卻是兩個詞,“封”指的物件是天,意為向上天祈福;“禪”指的物件是地,意為祭祀地神祈求太平。因此,最初“封禪”與“泰山”連在一起是不合適的,因為泰山祭祀是向上天祈福,應只能用“封”,如宋真宗特別崇奉道教,也是兩宋時期唯一一位親自前往泰山進行封禪祭祀的皇帝。除了泰山,宋真宗還去過汾陰祭祀地神,在《宋史》中被稱為“東封西禪”。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封禪”一詞的含義也發生了變化,沒有之前細緻的區分了,可以直接說封禪泰山,這是沒有任何毛病的。

    皇帝的祭祀夢

    綜上,泰山處於中華大地上人類活動的中心地帶,在這一區域裡泰山最為雄偉挺拔。再加上古人生產力落後,在靠天吃飯的年代,人們心中往往更加對神靈崇拜。隨著時間的推移,泰山成為了人們心中的神山,古代皇帝作為天下共主,因此剛泰山看作是離天最近的一個地方,在泰山祭祀可以更好的和上天對話,從而祈求國家的安定與發展。

  • 15 # 一個老中醫

    泰山是歷來風景名勝道家大觀,可西望山川秀麗可東望蒼海遼闊,發開時間早,廟宇樓臺佛寺道觀蓋得壯麗宏大道路從到上鑿得平。有從黃河乘大船直到山東之方便。免除車馬顛簸護擠疲憊不堪之苦多遊興觀景之樂。少冒安全保護之險。你想秦始皇就是去東海坐車死在回來路上。皇帝那個不怕死那個不想長命萬歲。有黃河坐船向東嶽泰山之好比向南北西方都是比泰山那裡平安保險少。吃很多苦。古時人們認為通天之神都住在東海島上。八仙過海徐福率八幹童男童女去東海都是證明神在東海。泰山東海岸邊五嶽獨尊,高峰聳立直接天際。說話皇帝為證明自己是天神的兒子下凡,是大地的獨一統治者有無限的權力,所以就會選在這這裡封禪了。

  • 16 # 人生一杯老酒

    泰山在五嶽中名聲最著,其原因亦與秦漢之際開始的封禪活動有關。封建帝王的封禪活動是政治和迷信的混合物。封禪是一種祭祀性的禮儀活動,“封”是在泰山上堆土為壇,在壇上祭祀天神,報答上蒼的功績;“禪”是在泰山下掃除一片淨土,在淨土上祭祀土神,報答后土的功績。古人認為“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天高不可及於泰山”,祈願“天地交泰”。於是,凡所謂“受命於天”的帝王,為答謝天帝的“受命”之恩,便到接近天神的泰山之巔,積土為壇,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歸於天;然後,再到泰山之前近地祗的梁父、社首、云云等小山丘設壇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廣恩厚以報地。這就是歷代帝王狂熱追求的泰山封禪大典。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視為國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徵,皇帝本人也儼然成為“奉天承運”的“真龍天子”了。歷代帝王封禪泰山活動,有其開始和發展的過程。封禪泰山,大約可溯源於原始人群對自然山川的崇拜。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引《管子·封禪》說:“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東漢哲學家王充在他的《論衡·書虛》中也說:“為王太平,開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見者七十有二,紛紛湮滅者,不可勝數。”司馬遷從《管子》中找到名字的是十二位,他們是: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顓頊氏、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這些人大都是古代比較強大的部落首領,是傳說中的人物。《尚書·舜典》記載:“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覲東後。”所謂“巡狩”是指遊牧民的巡行狩獵。“柴”,燒柴火。“望”,是一種祭祀形式。這是一種原始的自然崇拜,與後世有目的的神道設教,告成功於天,以強調帝王統治權力的禮儀活動,有明顯區別。封禪和朝拜泰山,載入史冊的是從秦始皇開始,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聖祖、清高宗等帝王,都曾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記功。其中漢武帝七次東巡登封。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封禪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元明以後改為祭祀。清乾隆十一次朝拜泰山,六次登岱頂。歷代帝王藉助泰山的神威鞏固其統治,而泰山又因封禪告祭被抬到與天相齊的神聖高度。一座自然山嶽,受到文明大國的歷代最高統治者親臨封禪祭祀,並延續數千年之久,幾乎貫穿整個封建社會,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精神文化現象。

  • 17 # 文青聊史

    古代歷史上,泰山為什麼會成為黃帝的封禪之地呢?

    古代歷史上,泰山為什麼會成為黃帝的封禪之地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封禪所代表的意義吧,“封”就是在泰山上以土為壇,昭告天下,祭祀天神,報答上蒼;而“禪”的意思就是在泰山的頂峰掃出一片淨土,在這片淨土上祭祀土神,報答后土的功績,同時祈求天下長久太平。

    這相當於是報答上蒼,同時為天下萬民祈求平安,值得一說的是封禪大多是在泰山舉行,要知道泰山雖然身為五嶽之一,但是論風景不如衡山,論高度遠遠不及西嶽華山,但是為何古代皇帝們獨獨喜歡在泰山封禪呢?我們來進一步瞭解一下:

    位置原因

    在古代有很多特殊的文化,就比如以東為尊,蒼天為上,而五嶽中就沒有比泰山更適合封禪的了,因為泰山是東部地區最高的山體,在泰山上可以近距離的看到日出,這對於古人來說自然是距離天神最近的地方,所以泰山就成為了首選。

    地形原因

    泰山不僅是東部地區最高,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泰山相比去其他山嶽來說要容易攀登一些,秦始皇曾在泰山封禪,而秦國的起源是在西方,為什麼不選擇華山呢?就是因為太危險了,沒有一點人身保障,而泰山雖然高度低於華山,但是安全啊。

    文化因素

    泰山位於黃河的下游,這一片區域在古代非常的發達,臨近水源且地處中原,這一代就成為了人流的聚集地,在這個地方進行封禪可以說是對古文化的一種尊重,並且能得到一定的認可。

    宣揚自己

    泰山這個地方,在秦始皇之前就已經有很多帝王在此封禪,於是在泰山封禪就相當於一種背書,在這個地方封禪則是證明了自己的不凡,在此向上天宣揚自己的豐功偉績,同時也是向天下人說明自己的豐功偉績,無疑提高了自己在歷史中的分量。

  • 18 # 自己理髮

    第一,黃帝並沒有封禪,他老人家是白日飛昇,坐著黃龍走了。第一位封禪的是秦始皇,也就是創造皇帝這個詞的人。第二,封禪本質上是一種禮,禮的作用是什麼?是透過一些儀式創造一種威望和神秘感,這種東西可以讓很多人臣服順從。這一點人跟猴子不同,猴王都是強壯的打敗老猴王奪位。人如果扒光了衣服,皇帝也是一堆爛肉,普通人也是,甚至皇帝還是個矮矬醜,憑什麼那麼多人臣服?就是法家那套,神秘+懲罰+獎賞。第三,為什麼選泰山?泰山位置比較獨特,是華東平原上最高的山,登頂還可以看到海,在內陸的山上,看到海上的日出會有一種神聖感。同時,泰山在商代的鬼神文化和周代的禮樂文化中都有重要位置。非常適合增加神秘色彩。

  • 19 # huouse

    無論誰爬泰山的時候,一定都不能錯過一個景點,那就是五大夫松景點.相傳是秦始皇當時在登泰山的時候曾經在一棵松樹底下避雨,然後他就覺得這棵松樹護駕有功,於是便給它封為五大夫,這個五大夫是當時秦代的一個官爵,相當於九等爵位。 除了五大夫松之外,秦始皇上泰山還留下一個石刻,就是碑刻,叫做李斯小傳碑。

      秦始皇想借泰山封禪來弘揚自己的功德。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認為自己是功高蓋世,是萬世之君。統一了文字、實行郡縣制,而且是統一了度量衡,所以把自己比作始皇帝,第一個皇帝。這個功績怎麼能記載下來呢?只有到泰山封禪才能記載下來,所以透過封禪留下了秦刻石。今天的泰山岩石有著28億歲的高齡,形成於距今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泰山山脈延綿黃河南岸兩百多公里,主峰巍峨雄峙在濱海的山東省泰安市內,在泰山的岱廟裡,存有碑刻200餘通,其中不乏歷代皇帝留下的銘刻,有一通奇特的唐碑,它碑身雙石同座並立,覆以石蓋,這就是武則天公元660年派人所立的“雙束碑”。

      武則天在歷史上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女人,她當時也很有點兒野心,她想透過各種方式來表達她內心的想法。那麼,這個碑如何來表達武則天的意志的呢?它是由兩塊條石並立而成的,上面是一塊石頭做的碑帽,底下是一塊石頭做的碑座,也就是說他們並立天下,共治四方。雖然武則天當時還沒有當皇帝,但是她希望自己的地位和權利是和皇帝一樣的,就是除了在政治上的寓意以外,因為武則天是高宗的皇后,是一種夫妻關係,這個碑就表達了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所以老百姓把這個碑叫做鴛鴦碑,這是當時武則天派人立這個碑的意思。果然這個碑立了以後,過了大概5年,在公元666年那一年,她就鼓動了高宗李治來泰山封禪。

      在泰山頂上,蒼巖如牆,峭壁如削,鐫刻了數十處摩崖石刻,而最有歷史價值,最為壯觀的就是皇帝封禪的摩崖石刻。唐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十三年封禪時親自撰書了《紀泰山銘》碑,碑刻敘述了封禪的起因和規模,記有封禪儀典的過程。《紀泰山銘》碑形制宏偉、高大,1000個鎏金大字金碧輝煌,碑文通篇為八分隸書,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引來後人諸多的感慨。

      泰山封禪刻石銘記著一代君主政治、經濟、文化所取得的成就,選擇生命力如此恆久的岩石來刻碑記功,著以功績,的確是人類的一大發明。然而,泰山玉皇頂前聳立著一通古拙穩重的大碑,卻通體不刻一字,稱為“無字碑”,是漢武帝劉徹封禪泰山時所立。對此無字碑,古人評

  • 20 # 煙雨踏秋殤

    五嶽之中泰山並不是最風姿秀麗的,也不是最挺拔高聳的,更不是最巍峨險峻的,可是無數的皇帝都要上泰山封禪,並且以上泰山封禪為榮,這到底是怎樣的原因呢?

    中國古代的皇帝有很多,在泰山封禪的皇帝卻不是太多,只有六個而已,第一個就是始皇帝嬴政,第二個是漢武帝劉徹、第三個是漢光武帝劉秀,第四個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個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六個則是宋真宗趙恆。其他皇帝上泰山,最多也就是拜祭而已,並沒有舉行封禪儀式。乾隆皇帝就曾經去過泰山拜祭十多次,但沒有舉行過任何封禪儀式。要搞清楚古代皇帝為什麼喜歡封禪泰山,就得先弄清楚什麼才是封禪。

    第一就是因為古人覺得‘天高不可及於泰山’,認為泰山是最高的山,古代皇帝上泰山封禪,都是覺得自己澤被四海、功蓋三皇;而且在任的時候應該是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的。一般沒有功績的人,或者是功績很大但是十分愛民的帝王,是不會去泰山封禪的。小編覺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中華民族起源於黃河流域,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是最早的中原一帶,而封禪又可以追溯到周朝去了,《管子.封禪》裡面就有‘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

    說到這裡肯定有人要問了,華山也是一座高山,而且是在陝西,大秦起源的地方就有華山,為什麼不選擇華山作為封禪之地,偏偏要選擇泰山?

    一來封禪古已有之,始皇封禪泰山也不過是承襲古人而已。還有就是華山太過險峻,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你讓始皇帝上華山封禪,只怕話還沒說出口,就已經被始皇帝砍了腦袋了。

    封禪泰山的皇帝一般得有豐功偉績才行,比如說戰國以後第一個封禪泰山的皇帝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再比如說漢武帝劉徹,北擊匈奴,讓胡人不敢南下。光武帝劉秀,創造了光武中興,重新讓漢室回到了劉家的手裡。不過其他幾位上泰山封禪的皇帝,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名爵HS電瓶一般會使用多長時間?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