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旅行者說文史

    封禪的產生,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的先民築壇祭祀的習俗,當時由於自然科學的不發達,人們對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不能準確地把握,因此就產生了原始崇拜。在此基礎上,就產生了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動,祭祀天地就是其中的一種,並從最初的郊野之祭,逐漸發展後來的“秦山封禪“。

    封禪中的祭天一般都選擇在很高的地方,所以,封禪不僅在泰山舉行過,中嶽嵩山也舉行過,尤其以秦山最為著名,影響也比較大。“封”為祭天,就是在泰山上封土為壇以報天功;“禪”為祭地,就是在泰山下一處小山上清理出一塊地面以報地恩。至於後來的天壇為圓,地壇為方,則反應了古代人“天圓地方”的自然觀念。

    封禪儀式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就有,據《史記》記載,“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而不臻乎泰山者也。”意思就是,自古以來,貴為天子的人,誰不想去封禪呢?大約很少有,天下沒有出現吉兆就忙著去封禪的人。而從來沒有過天下已經出現了祥瑞而不去秦山封禪的人。由此可見,只要皇帝認為天下出現了祥瑞,就會前去泰山去封禪,以此來彰顯自己統治的正統性。

  • 22 # 歷史野史外傳

    封禪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舉行的祭祀天神地只的儀式。其百儀式包括"封"和"禪"兩部分, 所謂"封",就是在泰山之頂聚土築圓臺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歸於天;所謂"禪",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積土築方壇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 帝王一定是受命於天,且國泰民安才有資格封禪度泰山。綿延幾千年的泰山封禪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山川崇拜,而是包含著對泰山神靈的極端崇拜和有著宏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觀。據記載,秦代以前有72位帝王在泰山進行封禪活動,沿至秦漢,封禪遂成為帝王的曠世大典,至唐宋時代,封禪儀禮臻於完備。

    泰山祭祀起源於遠古時代的泰山崇拜。《史記·封禪書》中所謂回七十二帝王封禪泰山的記載,便是早期泰山山川崇拜活動的記錄。《尚書·舜典》記載:"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所謂"柴",就是燔柴祭天,"積薪於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燒之"。所謂"望",就是望祭山川。這種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說是後來封禪的雛形。祭祀泰山的活動史不絕書,即使在封禪盛行的秦漢至唐宋時代,帝王也頻頻前來祭祀。宋代以後,封禪大典不再舉行,祭祀泰山更答成了帝王在泰山與天地進行對話的唯一手段,備受重視。

  • 23 # 半島視野

    海拔高

    在古代,古人認為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而泰山恰好是東方最高的山,且東嶽泰山又是五嶽之首,在他們眼裡這是能接觸到上天的地方,能與神人通靈,是東方最具靈氣最尊崇的地方,泰山是神靈的象徵,而黃帝又是天子象徵,故而古人將泰山設為黃帝的封禪之地。

    色彩神聖

    在古代泰山一直被認為是直通神靈的聖地,也是古代百姓祭祀的地方,更有帝王在比舉行祭天儀式,泰山的神聖色彩十分濃厚,人們認為泰山神聖不可侵犯,更是流傳著“泰山安,天下安”的說法,泰山在古代人民的心中越來越神聖,越來越神秘。後來泰山逐漸演變為權利的象徵,而黃帝封禪也是權利地象徵,更是在家鞏固和宣佈權利的方式,於是黃帝選擇再此地舉行封禪儀式也是無可厚非的,是有處考察的。

    神話加重

    在我國著名古代神話盤古開天闢地中有這樣一種說法:盤古開天闢地死後倒在了大地上,他的頭和四肢都化作了高山,正好是我們所說的五嶽,而他的頭怎麼是化作了我們的五嶽之首泰山。並且泰山正處於我國的正東方,在古代,東方被認為是孕育萬物的地方,是太陽昇起的地方,是光明的象徵,這一說法更是給泰山增添了神話色彩。於是泰山成為了吉祥之山,成為了神靈之地,同時也理所當然的成為了黃帝的封禪之地。

    泰山之所以會成為皇帝的封禪之地,與它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以及人們口口相傳的神話有很大得關係。它被賦予了濃厚的神秘色彩。

  • 24 # 史話中國

    泰山在中國眾多山峰中地位極其重要,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而泰山之所以如此重要,這就和古代帝王們登泰山封禪有關了。封禪實際上是古代的一種對天地的祭祀活動,祭天被叫做封,祭地就叫做禪,合起來就是封禪。封禪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彰顯自己受命於天,地位正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彰顯自己的豐功偉績。

    那麼為什麼帝王要選擇泰山封禪呢?

    首先,這和當時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有關。

    相傳秦始皇之前,古代封禪泰山的天子有12個,包括伏羲、神農、炎帝、黃帝、堯、舜、禹、湯、周成王等。這個時期,這些國王統治的區域很小,基本上圍繞著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河北這一片區域,而泰山是當時人們生活範圍內最高的山了,而且泰山都在東方,古人往往以東為尊。再加上圖騰崇拜等各種傳說,泰山就在人們心中被神化了。

    其次,齊魯儒學博士的建議

    泰山位於東方齊魯之地。在戰國時期,齊國是最早稱霸天下的七雄之一,還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不管是經濟還是文化,齊國都是十分發達的。秦始皇是第一位有文字記錄登臨泰山的帝王。他統一後登臨泰山封禪是和儒學博士商量的結果。而這些儒學博士大都是來自齊魯之地的博士,我們可以想象,這些博士肯定會勸說秦始皇到自己的故國去封禪。

    《史記·秦始皇本紀》上是這麼說的,“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秦始皇登泰山封禪的過程《史記·封禪》記載:“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祠鄒嶧山,頌秦功業。於是徵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諸儒生或議曰:“古者封禪為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言其易遵也。”始皇聞此議各乖異,難施用,由此絀儒生。而遂除車道,上自泰山陽至巔,立石頌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從--下,禪於梁父。其禮頗採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記也。”

    這段文字詳細記錄了秦始皇泰山封禪的過程。這次登泰山也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之後,為了彰顯秦帝國的偉業,統一六國人心而採取的行動。秦始皇帶著70個儒學博士準備登泰山,在山下這些儒生圍繞著封禪禮儀七嘴八舌討論個沒完沒了,秦始皇一氣之下把他們全都辭退了,自己帶著文武大臣上了泰山,按照秦國的禮儀偷偷地搞了一次封禪,外人根本不知道具體的過程如何。秦始皇下山時,恰恰又遇到了大雨,被淋了個落湯雞,還被儒生們好一頓嘲笑。

    此後,漢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先後登臨泰山封禪,這其中漢武帝封禪的次數最多,有說五次的,也有說八次的。唐高宗李治泰山封禪主要是在武媚孃的慫恿下進行了,這是武媚娘在政治上開始樹立自己權威的一次重要行動。

  • 25 # 呆呆熊扒影視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論海拔,泰山不如西嶽華山高聳巍峨;論景緻,泰山不如南嶽衡山秀麗多姿;論險要,泰山不如北嶽恆山橫跨塞外;論位置,泰山不如中嶽嵩山巍巍居中。但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自秦至清,除了武則天曾獨樹一幟的封禪嵩山外,歷代其他那些具備完成統一、發現祥瑞、功德顯赫、國泰民安等條件的有德之君,如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康熙、乾隆等皇帝,均把東嶽泰山尊為封禪的聖地,並前仆後繼的率眾跋涉,大張旗鼓的親臨泰山舉行隆重的封禪大典。

    說到封禪,一定要看司馬遷的《封禪書》。 《史記》一百三篇,五十二萬多字,司馬遷幹嘛非要寫一個《封禪書》呢,而且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封禪排在第六,是對周以來國家重大基本制度的記述。 也即是說,封禪,是當時流傳下來的歷代國家基本制度。

    幹嘛要封禪呢?司馬遷的《封禪書》開宗明義,說:“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意思是必須都這麼幹。

    所謂“封禪”,可以拆開來解釋——“封”,是在高山山頂積土為壇,祭天;“禪”,則為大山之下,小山之頂,尋一處場所,平整設墠(shàn),祭地。墠,原指整理荒地野土;禪字由墠字演變而來,專指整理土地進行祭祀的儀式。

    司馬遷說的明白,封禪不是普通民眾的事,你爬一百次泰山也不能叫封禪,只有帝王才行。

    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引用《管子·封禪》說:“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後經司馬遷確認,有十二位遠古帝王曾先後封禪泰山,他們是: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氏、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對此,東漢哲學家王充在《論衡·書虛》中也有記載:“為王太平,開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見者七十有二。”

    可見,早在遠古時期,泰山封禪就已經成為聖明帝王所必須舉行的國家大典。這些遠古帝王,要麼是華夏祖先,要麼是明君賢主,都為中華民族做出過卓越貢獻。在後來的皇帝們看來,能夠重溫遠古帝王的光輝歷程,能夠在泰山封禪方面與之並駕齊驅,絕對是一件無上榮光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名爵HS電瓶一般會使用多長時間?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