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求圓4

    古代人從自然界執行的規律中發現,春天主生、夏主長、秋主收、冬主藏,而秋天落葉飄飄、有肅殺之氣,古人認為天人合一,人類也要順應自然界的規律辦事,所以認為秋後問斬是一年中最為適宜,而屬於褒獎、表彰的事就放在春天、古人覺得春天是欣欣向榮、一片生機才好,而夏天最忙碌,農業生產繁忙,就不能增加問斬這種添亂的事,冬季就要人們少做一些事情,以休養生息為主、養精蓄銳,迎接來年春天的到來。

  • 2 # 新141019416

    謝邀,我國千百年來的政治文化的中心,主要是以中國中原偏西北區域,為核心而展開的,而這個區域一年裡,四季分明,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天是四季中,收穫的季節,又是落葉,萬物枯萎的季節,我們的祖先,又相信天人合一,人命大於天的理念,大概就以此,自然而將處罰罪犯,用於秋後,以示順應天理,又示以隆重威嚴。

  • 3 # 一橘姐追歷史

    秋後問斬:

    由於古代科學文化的落後,人們不能正確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

    就迷信所有一切都是造物主賜予的,類似天災瘟疫祥瑞等。

    所以人們就覺得所有行為都應符合天意,不能與天意相悖。

    像我們所說的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春夏是萬物滋育生長的季節,秋冬是肅殺蟄藏的季節。人就覺得這便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則,那人間的司法也應當適應天意,順乎四時。而秋季帶有肅殺之氣,因而死刑多於秋季執行。

  • 4 # 鐵錘文史

    首先糾正一下,這個提問是有問題的。

    古代不但有秋後問斬,春夏也可以執行死刑。要看犯人犯的是什麼罪。中國從西周時期開始,就把死刑分成絕不待時、立即執行的死罪和秋後問斬的死罪。例如謀逆造反這種死罪屬於逮著就斃的,那在春夏季節抓住也是斬立決,其他的死罪,一般要放在秋後問斬,實際上是從秋季到冬季都可以問斬,但是還是有比較嚴格的時間限制。而且即使是那種斬立決的,在春夏一樣可以動刀子的重罪,也要避開正月、五月、十二月,每月的十值日和24節氣的節氣當天。

    其次;古代秋後問斬,和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有關。

    關於季節和刑殺的論述最早在《禮記 月令》中有記載:

    “仲秋之月.....乃命有司.申嚴百刑.斬殺必當.毋或枉橈.枉橈不當.反受其殃,意思是在秋季的第二個月份,命司獄之官,重申戒令,使屬下之人謹慎用刑,或斬或殺,必求至當,不可使有絲毫枉曲;倘有枉曲不當之處,司法者就要反受其罪。

    漢朝大儒董仲舒認為,“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刑、罰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天意“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後刑”的,所以應當春夏行賞,秋冬行刑。東漢章帝元和二年重申:“王者生殺,宜順時氣。其定律:無以十一月、十二月報囚”。除了造反這種“逮著就斃”的重罪,一般死刑犯都是在秋天霜降以後、冬至以前執行。從此,“秋冬行刑”變成了制度。從民間來講,所謂“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朝中盼娘歸”,一隻鳥在春季都打不得,春天人們連魚都不能捕殺,要禁止漁獵,一個“鳥人”更是不能輕易斬殺。但是到了秋季,萬物蕭殺,草枯葉落,生機收斂,五行屬金,正是收割動刀的時候。此時不斬,更待何時?

    第三,從八卦吹牛皮的角度來說,仲秋之後,農村裡面稻子也割完了,糧食顆粒歸倉,農村也沒有什麼重要的農活農事需要處理。這個時候開刀問斬,觀眾肯定少不了,正好是扛著大喇叭,搞普法教育的好時機。午時三刻,老百姓酒也喝了,飯了吃了,打麻將湊不夠人,上床運動又太早,捏著牙籤剔著牙,仨伍成群的慢慢湧到刑場上看砍頭,簡直就是免費的文娛表演。兩個熟人湊在一塊聊聊天:哎呦,孫子幹了什麼缺德事要掉腦袋啊,幾個月不見在大牢裡面養的又白又胖啊,哈哈哈。然後就像魯迅先生筆下的經典場面一樣,一個個踮著腳尖,像一群被捏著脖子的鴨子一樣,看看犯人如何人頭落地。轉天向那些沒有來到現場的朋友轉述精彩情節,就像羅輯思維向我們轉述書中精彩片段一樣。(扯得似乎遠了一點,大概就這個意思吧)執法者也正好趁機宣傳一下我國的刑法政策,總而言之此人罪大惡極,已經到了山清水秀的地步了,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殺就是在浪費糧食,大家要引以為戒,殺得是一個只,嚇唬的是你們這群猴,誰要敢犯法,就讓他吃不到明年的年夜飯!

    第四,歷史上有沒有一年四季都殺人的朝代呢?有!只有一個,就是秦朝!因此《後漢書 陳寵傳》裡面就說秦朝屬於暴政“秦為虐政,四時行刑”,被後人罵了幾千年。

  • 5 # 歷史知事

    我不會,但我可以瞎說嗎?

    1,秋後天氣轉涼,風大。細菌不容易滋生,不容易產生瘟疫。

    2,秋天風吹落葉,和人頭落地比較搭配。春天的紅花夏天的綠葉冬天的白雪都不適合。

    3,從心理角度看,秋天殺人比較容易接受。於是人民胡謅出陰陽五行理論來附和!

  • 6 # 雲布衣1

    九宮八卦中間豎三格,上九中五下一,表示九五之尊一統天下。九為天,五為人,九五之尊即代表天意的人君。秋後為九月,此時處斬代表天意。如俗語所說:秋後問斬。問誰?問天。意即已稟告上天,此時處斬代表天意。此為統治者愚民之舉。

  • 7 # 歷史大蒙圈

    謝邀。秋後問斬的制度源於西漢。為何要選在秋後?有這麼幾個原因。首先,我們知道封建君王講的是一個君權神授,他統治的合法性來源於天,所謂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皇帝是天子,自然要尊重天意,尊重自然規律。大家都知道到L攛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他就認為,“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刑、罰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天意“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後刑”的,所以應當春夏行賞,秋冬行刑。東漢章帝元和二年重申:“王者生殺,宜順時氣。其定律:無以十一月、十二月報囚”春夏是萬物哺育生長的季節,尤其是春天,山林中懷孕的母鹿,湖澤里正在甩子的魚鱉,都要放他一馬,以求萬物繁殖,欣欣向榮。而秋冬則是肅殺的氣氛,正是收割人命的好。斬首犯人選在霜降之後,順應天時。另一方面,法律除了懲戒罪犯,更重要是以儆效尤,秋收之後,農耕社會的老百姓都進入了農閒季節,殺頭就會有更多人圍觀,來感受國家王法的嚴厲。而且,死刑的執行是非常嚴肅的,要從基層逐級上報,最後到達刑部,刑部複核后皇帝要把最後一關,御筆硃批才算是全案定下。體現的是皇帝代天行法。就像今天,死刑的最終複核和批准要由最高法來進行。古代的官僚系統和交通條件,通訊手段都不是今天這樣便利,這樣的話,其實整個行政審批的過程是很漫長的,可能要幾個月的時間。在這期間,可能案情會出現變化,可能出現新皇登基大赦天下,又可能上級官員或皇帝看過案卷認為情有可恕,或者案情不清需要補充審理,都有可能犯人能夠免於一死。某種程度上減少了冤假錯案。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案例都是秋後問斬,明清斬刑就有斬立決和斬監候(也就是秋後問斬)兩種,性質嚴重的比如謀逆要斬立決,一般性死刑則是斬監候,要等到每年的秋審最終批准。當然不論那種都要經過中央司法機構和皇帝本人的批准。

  • 8 # 歷史咖啡

    這是因為【秋主肅殺】。

    按照古代五行思想,秋主肅殺、屬金。《洪範》是最早的記錄,寫道“…四曰金,五曰土。…從革作辛…。從這種思想延伸出來,到了董仲舒就發明了【春秋決獄】思想,其中行刑一節,就在秋季實施,以配合天地肅殺之氣,合於五行、天道。

  • 9 # 只發歷史

    我是一個資深的歷史愛好者,熱衷於奇奇怪怪的歷史故事。

    秋後問斬是我們經常在影視作品裡看到的詞彙,但其實這個詞在明清使用的才比較多,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要在秋後問斬呢?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慮這件事。

    第一就是秋天人們比較悠閒,收穫完了,事不多,這樣殺頭這樣的活動有更多人觀看,一是提升陽氣,鎮住人死時候的怨氣,二是很多人看就能真切更多的人,也算是另類的法律教育活動。

    第二就是秋天有肅殺之氣,更適合做殺人這樣的事情,懲戒罪犯肅殺一點的氛圍也比較好。

    第三點就是為了顯示皇帝的順應天意。秋天是萬物凋零的季節,人死也顯得符合邏輯。皇帝畢竟都說自己順應天意,你看秋天殺人不正符合天意麼?這是上天的意思,並不是皇帝法律殘暴的原因。

    綜上,也就有了秋後問斬的習俗,到最後,大多數問斬都是秋後進行的。

  • 10 # 大盈若缺783

    在古代,春天是個萬物復甦的季節,草長鶯飛,代表生命的活力;夏天萬木蔥蘢,枝繁葉茂,正是世間百態生長的季節,生時不殺,這是古往今來的傳統。與之相反的,秋冬萬木葉枯,寒風瑟瑟,世間一片蕭瑟景象,為了順應這個肅殺之氣死刑多會被判在秋後。

  • 11 # 王朝興替

    中國古代死囚為何“秋後問斬”?

    早在漢代便有“秋冬行刑”的規定,除謀反、謀大逆等罪犯即時處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後至冬至前進行。

    那為什麼古人對犯人執行死刑要選擇秋冬季節,而不選擇春夏呢?

    古人認為,春夏兩季萬木蔥蘢,正是植物和動物生長的季節,是一切生髮的季節,這個時候是不能起殺心的。而秋冬季節一片蕭瑟的景象,為了順應這個肅殺之氣,古人就選擇這個時候對犯人執行死刑。春天是生髮的,而秋天卻是收斂的,春天不能有殺機,而秋天就可以有殺機。

    執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節,這與古人的自然神權觀念有關,即順應天意。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而秋冬是樹木凋零的季節,象徵肅殺。人的行為包括政治活動都要順應天時,否則要受到天神的懲罰。皇帝即是天的兒子,更要遵守天意,按照天時行事。處決犯人也是如此

      漢代法津規定,刑殺只能在秋冬進行,立春之後不得刑殺。唐、宋律規定:從立春到秋分,除犯惡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殺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決死刑。清代規定,經朝審應處決的犯人,也需在秋季處決。  

     西漢時期行刑的時間在農曆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執行的時間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

    唐代這一規定一直為後世採用,直到清末。因為古代的死刑一般都在秋季,所以古書上和歷史劇中都經常有“秋後問斬”這樣的話。

  • 12 # 都市歸隱者

    在古代的刑律裡規定非常清楚,“人命至重,死者不可復生”,而秋後處斬就是為了儘可能保證死刑的公正性,給所有事關人命的判決一個緩衝的時間,比如說,秋後處斬可不是簡單地把犯人押入大牢,然後拖到秋天了立刻行刑這麼簡單。凡是被判處了死刑的人,都要經過一系列的核查流程才能斬首。

  • 13 # 太嗯了

    秋後問斬一詞應該始於唐朝 。水滸英雄傳有提及秋後問斬一詞.應該是最早出現秋後問斬一詞,但是歷代問斬的時間並不一定在秋後。至明清才固定於秋後,嘉慶之後又改於隨判隨斬,此由來依據農民作息相關: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來做區分。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後通常都會要求集中處死,亦會事先公告,為何選擇秋冬二季實行,主要是考慮示警的作用.農民在秋冬二季較為空閒,也方便地方官動員民眾觀看。當時有強迫民眾觀看.一般行刑的時間大約集中在9-10月之間,所以會有秋後問斬一詞,秋季帶有肅殺之氣,因此死刑多於秋季執行。再則是因冬天百物蕭條,亦是進入一年的尾聲,亦適合執刑,春天象徵新生,夏季萬物正蓬勃生長,因此較不適宜取人性命。

    但是到了清朝時處決罪犯分為斬監侯跟斬立決,斬立決立即執行,無需等到秋後。斬監侯相當於死緩,每年好像是年中各地分管犯人的都要上報斬監侯的人員名單給中央,據說南方這邊還要提前兩個月開始這項工作。然後皇帝批閱審議,凡有案情不明的,會發回去再批,明年再上報。案情明瞭,也沒什麼差錯的,皇帝執行一道叫“勾到”的程式,凡是被勾到的犯人基本上就沒什麼希望了。勾到的犯人秋後處決。

  • 14 # 宇宙很白

    正式的把這個事情用法律規定應該是漢代董仲舒的手筆。這位儒學大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用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告訴所有人,世上的一切事情都要遵守四季的變化,春夏秋冬就得對應慶賞罰刑。所以殺頭這個刑罰就規定要在寒露到冬至這段時間進行,是在秋分之後,所以許多人也叫他“秋後問斬”。

  • 15 # 老晨說L

    古代沒有時間概念,沒有明確的季節之分。春天來了,大地都恢復了生機,溫度開始上升,奼紫嫣紅的花兒開始綻放。無數的彩蝶,無數的蜜蜂都飛來了,整個田野都是生機勃勃的。在他們心中,春天是溫暖的,充實的,美麗的。春天應該耕種,應該忙碌,應該出去遊玩賞春。春天承載著他們憧憬與期待。

    秋天是蕭瑟的,是冷漠的。秋天到了,花草樹木開始凋零了。大雁開始飛向了南方,成群的動物們也開始了過冬的準備。空氣中都遍佈著一股涼意,人們開始在秋天將罪人們壓上邢臺,斬頭示眾。在大家的心中,秋天是寂寞的,是悽清的,而人被殺這件事也是悽慘的,令人難過的。此時的情景是適合做這種事的。

    而且希望那些斷頭的人受到懲罰,讓他們的靈魂能經歷秋冬的嚴寒的折磨,讓秋冬的嚴寒滲透他的靈魂,好好的反省自己,懺悔自己做的壞事。爭取在溫暖的春天投胎下輩子做個好人,以後不要再做壞事。

  • 16 # 朝月評論圈

    中國古代基本上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國家,農業是基本產業,佔據了古代經濟的主體地位。農民生產糧食供養整個國家。所以,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非常重視農業。一般情況下,秋天是收割莊稼的季節,農民都在地裡收莊稼,朝廷對死刑犯的處決如果放在秋天,農民也不會去看,朝廷就起不到殺一儆百的震懾作用。另一方面,也不會放在春夏之際,因為春天和夏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古代人的觀念裡,春天和夏天是天地養育萬物的時期,這個時候殺人就違背了天道。所以,秋後,天地之間一片肅殺之氣,萬物凋零,莊稼也收割了,農民也沒事可做,是處決人犯的最好時期。

    另一方面,古代農民的地位雖然重要,也同時存在著工商業、手工業等行業,但是這些行業基本上在整個國家經濟中佔據很小一部分比例。古代對於不同階層的劃分主要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級,也就是知識分子和官員是第一等級;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是第二等級;手工業者是第三等級;從事商品流通、販貨運轉的商人是第四等級,也就是最低等級。甚至有的朝代規定商人不允許穿絲綢衣服,就是為了顯示商人低賤的地位。

    當然了,士農工商的四個等級劃分雖然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都沒改變。但是實際上在經濟和權力的享受上是極其不適應的。

    知識分子和官僚階級地位最高,但是知識分子也只有做了官才能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

    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表面上被劃分到了第二等級,但是在經濟利益上最為貧困,許多人由於天災人禍甚至失去土地,成為給地主種地的貧農佃農,整年辛苦種地卻養不活自己一家老小餓死的也比比皆是。因此,統治者為了顯示農業的重要,把農民的地位提高了,但是農民在經濟領域卻是最為貧窮的。

    手工業者因為掌握著一本技術,可以憑藉技術賺錢生活。在大城市,手工業者是可以賺到許多錢的。

    商人的地位最低,但是商人卻掌握了大量的金錢財富,車馬成群,紙醉金迷,這是商人的生活。封建統治者多次打擊商人,就是因為商人以獲取金錢利益為目標,一方面掌握了國家大量的財富,會威脅到統治者的政權穩定。另一方面,商人得到了大量金錢,從事商業的人就會越來越多,那些種地的農民也不免被吸引去做商人。畢竟農民地位雖高,卻沒錢,甚至常常陷入到飢餓死亡的困境。

    因此,商人地位雖低,卻活的很好。有的甚至結交高官權貴,欺壓底層農民。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活不下去,得不到幸福的生活,還會甘心做農民嗎。

  • 17 # 石三叔
    秋後問斬的具體時間

    古代一直有"秋後問斬"一說,這裡的"秋後"就是指秋分以後。

    秋後問斬的理論依據

    漢儒董仲舒則在《春秋繁露》中將這個含義上升到理論高度,"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認為慶、賞、罰、刑為帝王的四種執政行為,要與四季變化相適應。董仲舒認為,春夏應該行賞,秋冬才可行刑,此即後來所說的"秋後問斬"。

  • 18 # 大木子的生活

    1、關於秋後問斬 早在漢代起便有"秋冬行刑"的規定,除謀反、謀大逆等罪犯即時處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後至冬至前進行。 隋唐以後,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複審複核,死罪更要多次復奏後由皇帝親筆勾決。 明清兩代又引入了"秋審""和"朝審"制度。每年霜降後十日,三法司同三品以上高官會審京畿附近的死囚,稱為"朝審";而每年八月中旬複審各省死刑案件則稱為"秋審",朝審與秋審後把死刑案分為情實、緩決、可矜、留養承祖四類,除情實類由皇帝勾決後執行死刑外,其他三類均可免除死刑。 2.、關於午時三刻 古代除了用日晷計時外,還以漏刻計時。這種計時方法分一晝夜為一百刻(一刻相當於今天的14.4分鐘),因而古代語言中就有“刻”的說法。 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子時是夜裡十一點到凌晨一點,那麼午時應該在中午的十一點到一點之間,午時三刻該在十一點44分左右。 這個時間,陽氣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說法中,此時可以用旺盛的陽氣來沖淡殺人的陰氣。 然而也許還有另一層意思。在“午時三刻”,人的精力最為蕭索,處於“伏枕”的邊緣,所以此刻處決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腦袋落地的瞬間,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這樣看來,選擇這樣的時間來處決犯人,有體諒犯人的考慮。 3,因為秋季是蕭殺和收藏的季節,古人認為西方是秋屬金,動刀也是動金,根據周易和五行的觀點。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康辛金,北方寅癸水。秋季是萬物蕭殺,上天收魂魄的時候。而五十三刻正是一天陽氣最足的時候,死人的靈魂就會升上天。

  • 19 # 戰爭8年叫wildbeast

    大家一定看過很多很多歷史古裝劇,這些劇中肯定會出現這樣一個情形,某個官員或者皇帝在抓到一個犯人之後,對他們施加刑罰,如果犯人犯的罪觸犯了龍鱗,或者殺了人,那麼犯人就會被執行死刑,而那些官人就會說:壓入大牢,秋後問斬!

    這一情形大家有沒有突然想到某一個畫面呢?那麼“秋後問斬”這一來歷緣由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一情形都是在電視劇中看到,在學校的歷史課本也沒有解釋為什麼非要在秋天以後,那麼今天就由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吧

    秋後問斬這一來歷最早出現在《月令》一書,書中寫到: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意思就是秋天來了,老鷹要用小鳥祭祀,吃了小鳥,開始殺戮的行為。那麼這一典故也就讓後人開始沿用,對處以死刑的犯人,要在秋天的時候。

    其實最主要開始實行秋後問斬這一行為的原因主要是受到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那個時候他們認為皇帝是天,而四季變化都是受天空變化。所以皇帝的行為必須和四季的變化相一致,所以皇帝的慶、賞、罰、刑,主要對應了春夏秋冬。而秋天之後就是冬天,所以就衍生出來了“秋後問斬”這個行為。

    而且還有一點,古代人比較封建,在秋分的時候,古代皇帝要進行祭月活動,也就是在秋分時節,但是那個時候是不準進行殺戮的,所以就要等到秋分之後,到後來也逐漸變成了冬初的前一個月進行刑罰。

    而且很多朝代不一定在秋後問斬,比如東漢時期,他們行刑就在霜降和冬至之間。而且很多朝代都有一定的規定,在某一個特殊的日子不能行刑,例如正月就不能行刑,每個月的初一也不能行刑。

    但是對於一些危害國家的,犯重罪的人,根本不用等那麼長時間,直接就地行刑,但是這類人還是很少的,古代歷史中,這種記載也少之又少。

    在古代這些規矩,很多人也都默認了,春慶夏賞,秋罰冬刑,這些行為準則,古人也都墨守成規了,能遵守幾百年一直傳承下來的規矩,這種精神,絕對是我們值得學習的,能一直遵守這種規矩,更能說明他們的自制力,有了自制力,智慧和聰明還會遠嗎?

  • 20 # 老森

    “秋後問斬”就是古代的犯人們都要在秋天的時候處斬,因為秋天比較蕭瑟,適合處斬大奸大惡之人。

    在古時候科學文化比較落後,人們不能正確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所以他們就認為世界上有鬼神存在,所有的事情都是由鬼神來支配的,所以他們做的事情一切都要符合天意。因為春夏季節萬物復甦,到處充滿了生機,這個時候殺人非常不好,如果強行在這個時間斬殺犯人,那麼一定會違背天意,最終會受到懲罰。所以古代的統治者們就把犯人們問斬的時間定在了秋天,這個時候萬物蕭瑟,非常適合懲罰兇手。

    從西漢到清朝末期,一直沿用這種秋後問斬的方法來懲罰壞人,直到清朝滅亡這種制度才被廢除。也正是因為古代的刑罰都在秋季,所以也就有了秋後問斬的這種說法。

    古代的法律比較嚴苛,只要犯了稍微重一點的罪責就要進行問斬,而且沒有活路。就算是一個小小的縣官也有問斬的權利,雖然這樣有效的維護了社會的治安,但是也造成了濫殺無辜的亂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渣男都是什麼樣的?一起說說渣男的那些渣操作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