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多彩紀錄
-
22 # 鐵血鬼谷談史
“”秋後問斬”肯定有歷史文化背景,我認為有2點。
第一、古時候尤其是封建社會時期,皇帝都要祭拜天地,君權神授,這與自然神權有關,順天意合秋冬肅殺之氣。
第二、農業社會,秋冬較為空閒,有“震懾警示”之意,也有不誤“農時”之意。
-
23 # 食史
“秋後問斬” 這一刑罰制度有據可考應是起源於漢代,西漢史學家戴聖所編《禮記》中這樣記載: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禮記·月令》
秋後問斬應天時
“秋後”並非立秋以後,而是秋分之後,四季四時的分配是個神奇的事情,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每一個時令的到來都意味著進入平衡或者打破平衡,春分和秋分一樣,晝夜等長,但是秋分之後,白天將越來越短,黑夜將越變越長,這對科技並不發達的古人來說,並不是一個好的預兆。況且秋天更是一個萬物凋零,蕭瑟肅殺的季節,這種肅穆的氛圍也正順應了天時,就如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說:
天有四時,王有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慶賞罰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備也;慶賞罰刑,當其處不可不發,若暖暑清寒,當其時不可不出也;慶賞罰刑各有正處,如春夏秋冬各有時也;四政者不可以相干也,猶四時不可相干也;四政者不可以易處也,猶四時不可易處也。
除此之外,在後漢書中,也能夠找到類似的說法:
王者生殺,宜順時氣。其定律:無以十一月、十二月報囚。一《後漢書:肅宗孝 章帝紀第三》
秋後問斬應民時
我國古代一直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對待四季也一直小心翼翼,就是我們常說的春生,夏長,秋殺,冬藏。在《黃帝內經·素問·四季調神大論篇》中就有過詳細論述: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使志無怒,使氣得洩。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面板,使氣亟奪。
秋季應當是一年中的閒時,農忙漸息,萬物逐漸歸於平靜,此時賞罰,最有威懾性。
處罰的目的就是為了警醒,其他時節,百姓們忙於農務,無暇關心國情家事,刑罰也就達不到警示世人之用,而秋收之後,整個國家都有了閒暇,此時的刑罰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秋後問斬應人時
除了秋後問斬,相信大家也不乏聽說過斬立決之類的刑罰,相較於此來說,秋後問斬更像是一種緩刑之法,目的就是和罪大惡極之流相互區別,並給予他們伸冤平反的時間,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冤假錯案的產生。也可能秋後問斬的死刑犯前世修德,碰上個皇帝大婚,皇室大喜,天下大赦。
人嘛,再大的困境都得掙扎掙扎,萬一抓住了生機呢。
-
24 # 執墨三生
此由來依據農民作息相關.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來做區分.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後通常都會要求集中處死.亦會事先公告.為何選擇秋冬二季實行.主要是考慮示警的作用.農民在秋冬二季較為空閒.也方便地方官動員民眾觀看.當時有強迫民眾觀看.一般行刑的時間大約集中在9-10月之間.所以會有秋後問斬一詞.秋季帶有肅殺之氣,因此死刑多於秋季執行。再則大概是因冬天百物蕭條,亦是進入一年的尾聲,亦適合執刑,春天象徵新生,夏季萬物正蓬勃生長,因此較不適宜取人性命
漢代法津規定,刑殺只能在秋冬進行,立春之後不得刑殺。唐、宋律規定:從立春到秋分,除犯惡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殺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決死刑。清代規定,經朝審應處決的犯人,也需在秋季處決。
西漢時期行刑的時間在農曆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執行的時間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唐代這一規定一直為後世採用,直到清末。因為古代的死刑一般都在秋季,所以古書上和歷史劇中都經常有“秋後問斬”這樣的話。
《魏其武安侯列傳》是司馬遷《史記》中的名篇,作品敘述了魏其侯竇嬰和武安侯田蚡(fen)之間的矛盾鬥爭,既曲折地反映了漢武帝(前140~前86)與其祖母竇太后、其母王太后之間的鬥爭,也深刻地反映了重黃老刑名的西漢初期,向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西漢中期過渡的複雜激烈的鬥爭。
雖然同是外戚貴族,但是竇嬰憑藉赫赫戰功獲得了爵位,田蚡以裙帶關係平步青雲,竇嬰為人正直、忠於漢室、不貪錢財;田襪則善於權術、專橫跋扈、貪婪驕奢。結果因漢武帝依違其間,不主公道,竇嬰遭田蚡陷害。
終於在元光五年(前130年)十二月(農曆)的最後一天被田蚡殺頭示眾幹渭城,田蚡之所以急殺竇嬰,是因為按當時制度,春季不宜用刑,甚至可能遇赦,這就是古代的“秋冬行刑”的制度
我國曆史上,有關“秋冬行刑”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而關於刑殺與時令的論述最早見於《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獄訟”。古時候,由於科學文化的落後,人們不能正確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認為在人類和自然界萬事萬物之外存在著一個能支配萬物的造世主。災害、瘟疫、祥瑞、豐年都是上天賜予的,因而人們的一切行為都必須符合天意。
設官、立制不僅要與天意相和諧,刑殺、赦免也不能與天意相違背。春夏是萬物滋育生長的季節,秋冬是肅殺蟄藏的季節,古人認為,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則,人間的司法也應當適應天意,順乎四時。
-
25 # 自己理髮
古代是農業國,男丁多是家裡的勞動力。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唐代曾把死囚犯放回家收割糧食後再回到官府受刑。不過很少有類似的事情發生。所以,不是為了收割。更多的可能是秋後大家比較閒,這個時候砍頭看的人多,影響更大。
回覆列表
一、順應上天的意願。古代因對於世間存在主宰一切的造世主,便是天。但是春天和夏天都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而唯獨秋天,是樹葉紛紛凋零的季節,這種肅穆的氛圍正好是行刑的時間。
二、是示警的作用,因為在秋季和冬季之間行刑,有一定的威懾性,因為在此時,百姓們都處於空閒的階段,沒有事情做,在鬧市執行有警示作用。
三、因為在中午,陽氣最為充足,而鬼魂都是怕太陽的,所以這可以抑制住鬼魂,沖淡殺人的陰氣。
但是午時三刻執行除了沖淡殺氣之外。
四、還有一個考量便是減少被執行人的痛苦,因為在午時三刻,正是人們最為困頓的時間段,此時的犯人如果被執行死刑,那麼痛苦的感覺可能會有所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