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21 # 小怪獸講歷史

    秦國成就統一霸業,後世都知道主要得益於商鞅變法,但是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的話,秦國還是能夠走向統一的時代,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秦國是個戰鬥名族,秦人心齊,“赳赳老秦,復我河山”的氣概不只是吟唱而已,也真實的體現在秦人身上。

    秦國廣納天下英才,文人志士,聽取意見,虛心學習,也不是一次商鞅變法就直接成功的,也是經歷了無數次的變革和長期以來的點點滴滴積累才走向統一。商鞅變法固然有功,但是沒有商鞅也會有其他變法的能人志士出現,加上秦國人統一六國的決心,一定也能夠實現統一。

  • 22 # 長江聖九

    能,沒有商鞅,還會有王鞅,李鞅。正所謂時勢造英雄,秦朝能夠統一六國,不是某個人,某件事可以改變的,而是一系列的看似偶然事件匯聚到一起,成就了必然事件的發生。也正是秦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他必須會統一六國,自此至唐朝,這個地方一直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所謂一件事的成功必須要有天時地利人和,秦國全符合。商鞅變法只是歷史的必然造成的。

  • 23 # 半閒山人

    商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也是法家的傑出代表。商鞅生活在各諸侯國分裂割據,兼併戰爭頻繁,思想文化活躍的社會中。時代的發展,把商鞅推向了歷史的舞臺。

    因秦孝公畢生最大的志願,是要一改“天下卑秦久已”的恥辱,嬴渠梁用他一生的堅忍和毅力,支援並信任商鞅實行變法,直接目的是為了使秦國富國強兵,並取得了變法初期的成功。

    不過商鞅也為人嚴苛,所以說商鞅謀國有餘謀但身不足,這類人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以不惜一切手段,而這樣的人最後的命運往往是悲慘的。對於一個有追求有夢想的人來說,在古代是有著很高的品行觀念的。

    秦國從一個落後到隨時都能被滅國的絕境,由商鞅變法開始勵精圖治,到一統華夏,就已經用實踐證明了“依法治國”的洪荒之力了。

    商鞅重農不假,但是從來沒有抑商。這是當下對廢井田開阡陌,其實就是土地私有化。而刑罰太子師、傅,割公子虔的鼻子,是商鞅為震懾守舊派、贏得民眾信任支援以順利推行變法的需要,也體現了法家不分貴賤以法治國的思想。但是遭遇了酷刑的司馬遷即使對這一點非常清楚,也不會原諒商鞅的。

    司馬遷贊同的是“士可殺不可辱”,是“禮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

    但是他似乎忘記了“亂世用重典”,若非如此,秦國變法早已如東方各國一樣中途夭折。商鞅變法歷來都被稱為中國歷史上一次成功的變法。秦惠王殺商鞅是基於平衡士族、公族與王室之間的矛盾的措施。而最後依然執行新法,足見秦國需要這樣的變法。

    商鞅雖遭車裂但一身所學已被認同,人生志向也已達成。秦亡不是秦的嚴酷刑法,應該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過於想為歷史作出貢獻。

    再說商鞅創造的強國之策和強權之政,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走過兩千多年,該政策被不斷加強,而無削弱。而後世的偉人也沒一個對此有所改變。而歷朝的拼殺、起義、戰爭、解放和勝利只是推翻了前朝,變成新的統治者而已,這些在根本上都沒能對國家統治有著新的制度創新,這就是商鞅的偉大之處。

    《商君書》既有理論也有技術。他的理論立足於自然力學,因而有厚實的哲學基礎。結合秦國的現實和秦孝公的治國理念來說,他能提出如此的政策措施是堪稱奇蹟的。而依法治國,是商鞅給後世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自秦孝公之後的歷任秦王,無不遵從著商鞅的制定下的政治路線,並重用諸如:張儀、範睢、呂不韋、李斯等有識之士,最終剪滅六國,開創大秦帝國。

    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賈誼的《過秦論》說的好,“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 24 # 當代曹植

    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也會一統天下,但會延後很多年。時代是這樣發展的,如果能夠順應時代的潮流,那必然能夠走向統一,秦國是一個戰鬥民族。

    商鞅變法並不是秦國統一的必然條件。

    秦國民風彪悍,好勇鬥狠,也從不缺少有野心,有能力的君主。因此,統一中國只是時間問題。

    商鞅的出現,成為秦國霸業的催化劑,大大縮短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度。

    齊國偏安一隅,自五國伐齊後,一蹶不振,不願理會中原戰事。

    楚國改革失敗,貴族割據地方,無法完成統一中國的重任。

    趙國軍力強悍,但是經濟實力較弱,又處於四戰之地,無穩定之後方,不具備吞併天下的條件。

    至於燕國、魏國、韓國,就更不行了。天下還是得秦國來統一。

  • 25 # 公子無忌shy

    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還是會慢慢崛起的,“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孝公即位後,秦國勵精圖治,逐漸強大起來是必然的,但是這種力量,對統一六國恐怕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來看秦國統一的兩個必要條件:

    一個是商鞅變法對秦國戰力的本質提升,“耕戰”制度,將秦國的戰鬥力,最大限度的發揚了起來,這個是任何一個人做不到的。正是因為這一制度,讓秦國府庫豐盈,好戰能戰,這是變法的最根本好處。正是因此,秦國和別國征戰互有勝負,但是秦國可以最快速度的恢復,平頭哥精神差不多了!

    第二個就是“奮六世之餘烈”,秦國六代明君,唯才是舉,保持秦國內部基本沒有國力的消耗,秦國可以集中力量對國外擴張領土。這一點對秦國統一來說,就像商鞅變法一樣重要,這保證了秦國長期的戰鬥力,一個讓秦國有戰鬥力,一個保持戰鬥力,這兩樣缺一不可!

    我們來做個假設,如果沒有商鞅,秦國要變法圖強,從秦孝公和商鞅的三次奏對來看,他肯定是要選擇法家來治國的,那麼沒有了商鞅,能扛得起這個重擔的,天下法家名士只有慎到和申不害了,分別出自法家勢派和術派,沒有商鞅,秦國的變法離不開勢、術兩派的路子。那麼我們來看看,這兩派變法的成果,齊國經過慎子變法後,經過威王、宣王和愍王三代強盛,因為五國攻齊而衰敗。韓國經過申子的變法後,20萬大軍兵臨黃河,一時成為“小霸”,但是龐涓攻韓後,韓國只剩下破衣爛罐了。

    從這兩種變法的成果來看,都是取得了短期的強盛,未能長期強大。法家這兩派的變法和商鞅不同,勢派透過變更法令,重在加強王權,透過收回貴族的自治權,將全國的聲音和實力統一,重拳出擊,獲得在戰國時代的優勢!術派以透過變更春秋時代貴族政治法令,加強對百官的監察,提升辦事效率加強國力,都在於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出發點!

    從當時的國力來看,秦國和韓國基本一個檔次,甚至還不如,一旦採用勢術兩派的變法,強勢收回了士族的權利,採取了高壓政治,那麼基本可以預測會走上韓國的老路,因為國內的壓力會壓迫秦孝公儘快展現變法成功,透過戰爭的勝利來緩解國內來自貴族的壓力,這樣講更容易引發魏國或者楚國兩個鄰國的打壓,那麼秦國的發展必然被嚴重的拖慢。

    而商鞅的變法,基本用一個詞來解釋“解放生產力”,將貴族擱置,不動你,不用你,只解放奴隸,給予土地,獎勵耕田,授爵軍功,這是一套自下而上,移風易俗式的徹底改革,從本質上提升了秦國國力,這是其他兩派都做不到的。

    即使說秦國達到了商鞅變法的國力高度,沒有“耕戰”制度,秦國有人難以撐過多次的六國合縱攻秦,參見巔峰的齊國就能看出來,更難以撐過長平之戰,長平就是秦國國力和趙國對比的最明顯體現,扛得住就能勝利!

    所以,戰國數百年的征戰,是一場超級馬拉松,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快速的癒合傷口和恢復實力,這是商鞅帶給秦國的,是“耕戰”制度的核心優勢,沒有這個制度,秦國戰力撐不了那麼久,統一更無從談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想再收到關於小米華為的推送,怎麼一次性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