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Mer86

    金國後期的積弱,除了女真人戰力退化,喪失尚武之風等因素外。高層的失誤,也就是衛紹王完顏永濟以及金宣宗完顏珣,他們連續性的對外決策性失誤,也是導致金國後期積弱,軍力不振,被蒙古吊打的重要原因。

    衛紹王的問題是優柔寡斷,不善用人,忠奸不分,沒有安邦治國之才。他如果生在一個和平年代,倒不失為是個守成之君。但他繼位的年代,恰好蒙古崛起。而他的能力偏偏又無法應付這種局面,因而這也就直接導致了金軍在野狐嶺之戰的慘敗。

    這一敗,損兵折將不說,還動搖了女真人對抗蒙古人的信心。

    之後的金宣宗,在位時間略長几年,他犯的決策錯誤也更多。

    他先是與成吉思汗求和,導致金人本就不高的信心再次暴跌。

    後來他又莫名其妙的與西夏斷交,導致金國在最需要盟友的時候,找不到盟友助戰。

    當然,這些都還是次要的。金宣宗犯的最大的兩個決策失誤,是他不該輕易遷都,以及他不該跟南宋開戰。

    公元1214年,金宣宗不顧左相徒單鎰的強烈反對,將首都由北京遷往開封。

    這一次遷都導致最大的惡果是金國在河北的防線瞬間瓦解。大量金國投降派將領和受女真人壓迫的契丹、漢軍吏、地主土豪,紛紛叛金降蒙。成吉思汗也是從降蒙的金朝將士那裡得知宣宗南遷的訊息,看清了金朝的腐敗無能。這才有勇氣滅金,並於次年,拿下了金中都城。

    當中都被攻陷後,長城防線洞開。金軍無法再依靠地形與蒙古軍周旋,只能在大平原上與蒙古軍野戰。

    可是此時的金軍哪裡還有野戰能力?為了保住河北,金宣宗大搞分封,把河北全部封給了豪強。

    可是,豪強哪裡是蒙古軍的對手?經過幾年激戰,河北諸路豪強全部向蒙古投降。

    而且,當中都被攻陷後,關內與東北的陸上交通線也被掐斷。幾乎就是一瞬間,金國中央失去了對東北的掌控力。

    眾所周知。東北是女真人的老家。宣宗連老家都能丟,都保不住,留守中原的女真人哪還有守住中原的必勝信念?

    至於向南宋宣戰,更是蠢的無法形容。比南遷開封更蠢。

    金宣宗南遷後,河北、山西成了前線。這等於說,金國的兩個“礦”喪失了產出能力。金軍只能依靠河南、山東、陝西的物產,供給金軍在前線抵禦蒙古軍。

    而僅靠這三個“礦”,是遠遠不夠的。沒有南宋四個“礦”的支援(江東、荊襄、巴蜀、兩廣),金國很難獨立抗蒙。

    而且公元1218年,蒙古西征花剌子模,留給金國一個長達七年的修養緩衝期。這本來是一個調整策略,聯合南宋、西夏,反撲的大好機遇。並且當時南宋也有意聯合金國對抗蒙古。但當時金宣宗硬是腦洞大開,決定取償於宋。

    換句話說,就是他感覺打不過蒙古,便想著靠欺負南宋續命。

    當年金太宗時,金軍武力爆棚,尚且無法滅南宋。現如今金軍武力值暴跌,金宣宗卻想滅南宋。這豈不是兒戲?

    後來金宋激戰七年,南宋拼死擋住了金國的入侵,雙方打成了平手。金國僅有的一點兵力也損耗殆盡,史稱“宣宗南伐,士馬折耗十不一存”、“國家精銳幾盡喪”。

    等到成吉思汗率蒙古主力迴歸,金國一點機會都沒了。攤上這麼個二貨皇帝,女真人也是倒了八輩子的黴。

    試想,南遷之後,金國國力本來就羸弱。而金宣宗卻如此的瞎搞。金國怎麼可能不弱?

    不過好在公元1224年,金宣宗死了。

    他死後,金哀宗完顏守緒繼位。金哀宗比他爸爸強多了。繼位伊始就立即撥亂反正,調整宣宗時期的種種決策性失誤。

    首先,他停止與南宋的戰爭。並不計前嫌地爭取所有的實力派抗擊蒙古。

    比如武仙是金宣宗時的一員大將,他在一次與元朝軍隊的戰鬥中,因寡不敵眾吃了敗仗而被迫降蒙。宣宗生前曾試圖招降武仙,但沒有成功。因為武仙怕宣宗報復,擔心回去後,金朝不容他。

    其二,他整頓兵馬,調整戰略。透過對有限力量的重新部署,重塑了一條關河防線。蒙古軍對這條防線曾多次突襲,但始終都突不破。無奈之下,蒙古只好繞道,選擇南宋繞道進攻河南。

    能逼得蒙古軍繞道,這在蒙金戰爭期間還是很罕見的。(金國把潼關以西,黃河以北的區域分封,交由諸侯鎮守。金國中央軍只固守河南地區)

    陣線穩住了,士氣自然就穩住了。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之後兩年為拖雷監國時期,蒙古內部政局還不夠穩定。蒙古軍幾次小規模進攻潼關、藍田,想要突破防線進攻金朝腹地,但均不成功。

    比如公元1228年正月,八千蒙軍騎兵被四百金兵重挫,這一戰即所謂的大昌原之戰。

    公元1229年,窩闊臺繼位,正式成為蒙古的新大汗。新大汗,要有新氣象。不饒道,堅決不繞道。為了打擊金人計程車氣,窩闊臺下令,從正面猛攻關河防線。結果,蒙古軍遭受了一連串不常見的失敗。

    當年九月,蒙軍進攻黃河北岸的舊衛州,這是金軍在黃河北岸為數不多的據點之一,具有極為重要的軍事意義,守將是武仙。蒙古軍圍攻衛州後,金軍主帥完顏瞻親自領兵來救。金軍眾志成城,拼死一戰,最終擊敗了蒙古漢軍名將史天澤,逼得他不得不退兵。

    與此同時,另一員蒙古漢軍將領郭德海在陝西發動進攻,也被金軍擊退。

    為了報仇,十二月,蒙古軍包圍慶陽,派出使者與金軍議和,和談破裂後,金軍主力向慶陽移動,準備救援,蒙金兩軍再次在大昌原一帶交戰。最終蒙古軍再次戰敗,被迫撤除對慶陽的包圍。這一戰被稱為第二次大昌原之戰。

    公元1230年春天,蒙軍對西安發動進攻,但久攻不克。最終退兵。

    蒙古軍在連番的失利後,窩闊臺很惱火。為了爭回面子。

    公元1230年七月,他決定親征,計劃親自帶兵拿下關中。但不曾想,大汗親征,蒙古軍在關中的鳳翔城下又吃了敗仗。

    無奈,窩闊臺只能轉移戰場,圍攻金朝在河北的一枚堅硬的釘子——河中府。

    後來窩闊臺透過苦戰,終於拔掉了河中。隨即蒙古軍主力向衛州挺進。這是金朝在河北的最後一個據點。

    眼見衛州就要不保,金哀宗立即調集完顏瞻、移剌蒲阿等金軍悍將增援。這一戰,蒙金雙方投入的兵力遠大於上一次衛州之戰。大戰最後的結果是蒙軍“諸將北逃”,金軍大獲全勝。

    拿不下衛州,同年十一月,窩闊臺只好轉入陝西,進攻潼關,同時分兵四萬進攻藍關。

    金軍堅守潼關、藍關,並且在野戰中擊敗了進攻藍關的四萬蒙古軍。當時金軍齊出,殺的蒙古軍慘敗,損失人馬萬餘。

    蒙古軍敗退後,窩闊臺對失敗做了總結。決定不再瞎七八打了。

    公元1231年二月,蒙古軍立炮400門,攻破了關中要地鳳翔府,為繞道宋境、迂迴攻金建立了基地。

    五月,窩闊臺召集眾將商議滅金戰略。在會議上,蒙古軍終於達成共識,計劃分兵三路合圍開封城,消滅金朝。

    這三路分別攻打金國的東面、北面和西面。

    其中,北面由窩闊臺親自負責。他從河南孟縣南渡黃河,由正面威逼開封。

    不過,東路和北路,都是誘餌。窩闊臺的親征也只是在故作玄虛。他的目的是要把金國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這裡來,為拖雷在西線借道南宋,從宋境繞進河南,製造機會。

    後來,拖雷削了宋軍一頓,從南宋的均州一帶北渡漢水,“借道”宋境,進入金國的河南腹地,從側後方,威逼開封。

    金哀宗一看,大呼不妙!自己的腰子眼瞅著要被拖雷捅一刀了。於是他趕緊調兵,在三峰山一線對拖雷部進行圍堵。

    後來的發生的事就不用多說了。蒙古軍在三峰山設伏,十五萬金國精銳全軍覆沒。此前縱橫疆場的完顏瞻、移剌蒲阿、完顏彝、樊澤、高英等將領,全部成仁。金朝的覆滅自此進入倒計時。

    覆盤蒙金戰爭,其實我們可以發現。金國自金哀宗繼位後,並不是沒想過自救。金軍的戰鬥力也有所恢復,在野戰中,多次打得蒙古軍丟盔棄甲。只不過,前人連番造孽,主動喪失大好局面,留給哀宗的只是一個大爛攤子。他是空有一番志向,最終還是被現實處境擊倒,無力迴天。

    回到這個問題本身來說。蒙金戰爭,金國有翻盤的希望嗎?

    其實是有的。如果金宣宗在位時,他能頂住壓力,不那麼慫。拿出哀宗那套手腕。金國在坐擁中原,並聯合西夏、南宋,一起抗蒙的情況下。完全有能力與蒙古做長期周旋。

    只要還有時間,就這麼耗著。未來未必不會發生奇蹟。

    只是可惜,沒人能料想蒙古軍的野心會有如此之大。當宣宗南遷,主動把大門開啟,放棄了河北後,金國也就丟了翻盤的希望。再加上他打西夏,打南宋,打的四面八方全是敵人,錯過了最後僅存一絲機遇。等到哀宗繼位時,金國也就沒有希望了。

    或許金宣宗也曾為自己的決策失誤後悔,但這個世界上沒有後悔藥賣。

  • 22 # 千佛山車神

    12世紀是蒙古人的世紀,自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到拔都和旭烈兀掃平東歐和西亞,蒙古帝國在這個世紀走向極盛。

    蒙古人之所以能夠所想疲敝,首先是因為自身確實比較強大,其次是在同一時間內,亞歐大陸上居然沒有一個可以與蒙古人匹敵的大帝國。

    當時的中亞東部的西遼已經衰落,中亞西部的花剌子模才剛剛崛起,西亞的阿拉伯帝國則是名存實亡,帝國境內呈現突厥人諸侯割據的局面。

    而東歐的情況更是一盤散沙,基輔羅斯還處於城邦時代,歐洲各國正忙著搞十字軍東征。

    (公元11世紀的歐洲和西亞,完全是一盤散沙)

    縱觀當時的亞歐大陸,唯一一個能與蒙古人正面硬剛的國家就是金國,金國與蒙古前後打了二十多年,直到成吉思汗閉眼都沒有看到蒙古滅金。

    而且與南宋的被動防守不同,金軍是有實力跟蒙古軍打野戰的,金軍曾數次在野戰中擊敗蒙古軍,堪稱蒙古擴張圖中最硬的骨頭。

    事實上金國完全是自己作死的,金國共有三位皇帝經歷了蒙金戰爭,分別是:

    衛紹王完顏永濟

    金宣宗完顏珣

    金哀宗完顏守緒

    這三個皇帝中,前兩個屬於古今難遇的大廢物,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先說衛紹王完顏永濟,他是金章宗的弟弟,原本並沒有資格繼承皇位。但由於金章宗臨終前還沒有兒子,只有兩個妃子尚在懷孕,於是金章宗就密詔完顏永濟,囑託他只要兩個妃子中有一個誕下皇子就立即繼承皇位。

    完顏永濟表面上答應下來,可是等到金章宗一死,他就設法除掉了哥哥兩個妃子,自己當上了皇帝。

    完顏永濟這個人比較昏庸,忠奸不分,善惡不辯,非常糊塗。他在做親王的時候曾經在淨州見過前來朝貢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看人的眼光還是很毒辣的,認定完顏永濟就是個廢物,對他非常不屑,甚至沒有行禮就走了。

    後來金章宗駕崩,金國詔成吉思汗入境面見新君,在得知新皇帝是完顏永濟後,成吉思汗便朝著南面啐了一口唾沫,嘲諷道:我以為中原的皇帝是天上人做的,沒想到完顏永濟這樣的廢物也能當皇帝。說罷便返回蒙古,自此成吉思汗有了伐金之心。

    (1211年蒙金開戰前夕的局面)

    但是在伐金之前,成吉思汗決定先行攻打西夏,以此試探金朝。可出乎意料的是,完顏永濟竟然拒絕援救西夏,導致西夏被迫向蒙古求和。

    在剪除了西夏的威脅後,成吉思汗開始全力攻打金國,蒙古軍在野狐嶺擊潰四十萬金軍並圍攻中都。

    此時蒙古軍兵峰正盛,但卻對高大的中都城束手無策,眼瞅著前來勤王的金軍越來越多,擔心被包餃子的成吉思汗只得撤軍。

    從中都保衛戰中可以看出,蒙古軍在崛起之初時還是有很多不足的,起碼攻城能力不足,只要金軍死守城防,蒙古軍的機會就不多。

    而就算是在野戰中,金軍也不是沒有取勝的可能,野狐嶺之敗完全在於金軍統帥無能,瞎指揮,這才致使金軍失敗,假如能遇到個優秀的將領,野狐嶺之戰不可能輸。

    首次伐金勝利後不久,完顏永濟被權臣胡沙虎弒殺,胡沙虎擁立完顏永濟的弟弟完顏珣上臺,是為金宣宗。

    相比於哥哥完顏永濟,金宣宗更是個大廢柴,面對蒙古軍的打擊,金宣宗直接下令遷都,離開中都,去開封待在,希望依靠黃河阻擋蒙古軍。

    不得不說,金宣宗的決定真是愚蠢至極,遷都之舉沉重打擊了金國軍民抗蒙的信心,中都很快陷落,中原的大門算是徹底向蒙古人敞開了。

    (金宣宗遷都開封后,中都淪陷,金國燕山防線崩潰,此後蒙古軍在黃河以北如入無人之境)

    而然此時位於中亞的花剌子模國救了金國一命,由於蒙古商隊在花剌子模境內被殺,成吉思汗隧引兵西征,金國獲得了空前的緩衝期。

    如果金宣宗能在這時候把握時機,聯合西夏和南宋,收復失地並非不可能。

    但金宣宗的邏輯實在不是常人能理解的,當蒙古的軍事壓力解除後,他不思北伐抗蒙,反而立即展開了與西夏和南宋的戰爭,希望從這二位身上彌補一些損失,結果河北地區的民眾沒能等來金國的王師,而是眼瞅著金國與西夏和南宋打成了一團。

    其實南宋早就意識到了蒙古的威脅,對於蒙古的拉攏一概不迴應,而在蒙金幹架的時候,南宋也從不給金國捅刀子,算是很厚道了。

    可是豬隊友金宣宗非得南下滅宋,南宋只得被動反擊,這一幕讓留守中都的蒙軍主帥木華黎都快笑瘋了,木華黎高興的不行,蒙古軍趁機又拿下了山西和山東。

    等到成吉思汗西征回來,金國、西夏、南宋均是國力大傷,尤其是金國和西夏,兩國互相征伐,各自精銳損失慘重,金國抗蒙局面再度嚴峻。

    1224年金宣宗總算駕崩了,其子完顏守緒繼位,是為金哀宗。

    (金哀宗繼位時的局面,金國已經丟失了大半個中原)

    金哀宗是一個明白人,算得上一代明君,他一上臺就停止了與西夏和南宋的戰爭,並派人和兩國修好,西夏也看清了蒙古的真面目,知道成吉思汗意在滅夏,金夏終於開始聯合了。

    只是此時聯合已經很晚了,西夏沒能繼續支撐下去,在1227年被蒙古滅國,党項人幾乎被屠滅,至此金國西部邊界也暴露在了蒙古軍的鐵蹄下。

    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金哀宗的全盤統籌下,金國對內鼓舞士氣,團結女真和漢人,重用武仙等漢族軍閥,建立潼關黃河防線。對外則繼續聯絡南宋,以求宋金和解。

    金哀宗的勵精圖治大大鼓舞了金國軍民計程車氣,金軍多次在甘肅、關中和黃河北岸大敗蒙古軍,打得窩闊臺心態都崩了(成吉思汗已死,窩闊臺繼位)。

    雖說亞歐大陸上的其他國家也有過在野戰中擊敗蒙古軍的記錄,但是隻有金國多次在野戰中正面打敗蒙古軍,可見即便如此作死,金軍的戰鬥力仍然不可小覷。

    由於正面進攻屢屢受挫,窩闊臺決定派託雷強攻南宋的陝南,從背後殺入金國腹地,雙方在河南三峰山展開了決戰。

    此戰本文就不細說了,只能說蒙古軍運氣太好了,碰到了大雪,一舉逆轉戰局,全殲十五萬金軍,金國至此已經無藥可救,又苦苦支撐了兩年最終滅亡。

    總的來說,金國是最有希望打敗蒙古人的政權,但金國晚期的幾位君主太不爭氣了,蒙古人能做大做強離不開金國昏君的幫助。

    其中金宣宗是金國滅亡最直接的責任人,他下令遷都以及與宋夏開戰是不可挽回的敗筆。而完顏永濟是第二責任人,如果完顏永濟能爭點氣,蒙古早在萌芽之中就被剿滅了。

    至於金哀宗,他的過錯在於沒能早點繼位,真是天不佑金國。倘若金宣宗能早死幾年,金哀宗能早接班幾年,金國不至於滅亡。

  • 23 # 任克說

    在思考金國“逆風翻盤”的可能性之前,先來分析一下面對蒙古的進攻,曾經在軍事方面強大的金國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金國處於弱勢的原因分為多方面,我們先來簡單的看一下:

    在經濟方面,與其他國家的戰鬥嚴重損耗了金國的國內經濟,但是面對來勢洶洶的蒙古,金國還沒有進行休養生息,就和蒙古對上了,在蒙古的消耗下,金國的財力更是竭盡枯竭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歷來打仗都是要花大量錢的,金國在公元1125年滅掉了遼國,在1127年攻進了北宋的大門;儘管這兩場戰鬥都為金國獲得了大量的收益,但是這些靠戰爭掙來的錢並不夠維持金朝後來的戰爭消耗。

    在1127年,金國將北宋皇帝抓走後,就一直在扶持勢力,建立假的政權,比如偽楚就是其中的一個傀儡政權。但是培養政權裡面的投入其實也比較大,因為培養一個朝政,就要付裡面“演員”的工資以及福利;另外還要維護政權的穩定,養護軍隊,應對別人的攻打;這已經是一筆很大的開銷了。

    此外,當時的政權林立,國與國之間的摩擦不斷,打仗依舊是一筆巨大的投入;而金國後面幾位帝王已經開始享受生活而非處理國事了,金國的國力已經開始下降了。

    蒙古的統一

    而當時外面各處需要用錢,金國的財政已經開始撐不住了。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時,金國已經式微,面對強大的蒙古,金國財政上的拖累,自然難以支援。

    在軍事方面,曾經蒙古都打不過的金國,因為在中原的養尊處優和作戰方式的改變,他們已經喪失了打仗的能力

    在軍事方面,對於金國的創始者女真人,一直有這麼一句話“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由此可以看出早期女真人戰力的強盛。

    但是隨著消滅宋朝之後,大舞臺來到了中原。入主中原之後,由於中原地勢原因,軍隊由原先的騎兵為主,轉變為步兵,原先女真人自身的優勢漸漸消失,戰力開始退化,喪失尚武之風。失去了原本能力的女真部落,在面對草原上剛出來的狼時,自然難以招架。

    金國的地圖

    再加上中原的花花世界,讓女真貴族在幾十年間迅速忘記了,在冰天雪地的祖地養成的戰鬥素質。原本善戰悍勇的民族本色,也漸漸消失在了歲月中,這一點為之後與蒙古的騎兵對抗時埋下隱患。

    在外交方面,因為金國前期“得罪”的人太多,導致後期的合作難以進行

    在外交方面,金國和西夏其實大部分時間內都保持了友好相處,維持著和平。但是金國末年金國的統治者卻不好好維持這份關係壯大自己的力量,反而在面對蒙古第一時間想圍攻西夏進而進攻金國時,竟然不顧西夏對金國的求援,絲毫不顧及唇亡齒寒這簡單道理,發出“敵人相攻,吾國之福”這樣的荒謬評價便作壁上觀。

    金國自以為蒙古和西夏相互廝殺會兩敗俱傷,自己成為最大的贏家,坐收漁翁之利,撿到最大的便宜。但是當蒙古真消滅西夏準備進攻金國時,一切都晚了,金章宗被來勢洶洶的蒙古,嚇得放棄中都直接遷都汴京,絲毫沒有與之作戰的勇氣。反觀蒙古,他們乘勝追擊,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金國所有北方領土。

    成吉思汗作戰圖

    而只剩下中原數省之地的金國不勵精圖治,反而加速盤剝民眾獲取財富;然後大量徵兵窮兵黷武。甚至妄圖透過進攻南宋來挽回自己在與蒙古作戰時的損失,典型的欺軟怕硬,毫無政治頭腦,把本可以團結的力量一一送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本來金國只是失去了西夏一個盟友,還能與南宋等國合作,或者直接求和蒙古。但是因為前期完顏晟和完顏亶,一個透過“牽羊之禮”將宋朝得罪的死死的;一個透過和塔塔兒部落合作殺害鐵木真的叔祖父和父親,導致鐵木真不報仇不肯罷休。金國在此時已經沒有了後路。

    靖康之難

    金國自金哀宗繼位後,並不是沒想過自救,他多次主動去和南宋建交;在他的治理下金軍的戰鬥力也有所恢復,曾多次打得蒙古軍丟盔棄甲。只不過,前人連番造孽,主動喪失大好局面,留給哀宗的只是一個大爛攤子。南宋在明知道和蒙古合作會有危險卻依舊選擇了“聯蒙抗金”,發誓要將金國滅亡,這是金國外交上的失敗。

    金熙宗他是空有一番志向,最終還是被現實處境擊倒,無力迴天。

    如果金國的統治者能正視自己的錯誤,拿出作為中原之主的氣魄,金國在坐擁中原,並聯合西夏、南宋,一起抗蒙的情況下,完全有能力與蒙古做長期周旋。蒙古作為遊牧民族,在長期的拉扯戰中,勝利的天平傾向誰真的不好說呢。

    只是這樣的情況並不可能存在,金國不過是一步敗,步步敗而已,已經沒有翻盤的可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行原油寶,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