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像教室

    雁門太守行分為:首、頷、頸、尾四聯。

    首聯寫景又寫事,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並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

    頷聯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戰鬥的殘酷;

    頸聯寫部隊夜襲和浴血奮戰的場面;

    尾聯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

    這是一首用古樂府曲調描寫戰爭場面的詩歌。

  • 2 # V思維視覺

    雁門太守行

    唐代: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向日 一作:向月)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太守行分為:首、頷、頸、尾四聯。

    首聯寫景又寫事,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並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

    頷聯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戰鬥的殘酷;

    頸聯寫部隊夜襲和浴血奮戰的場面;

    尾聯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雲翻卷,想要摧倒城牆;戰士們的鎧甲在陽光照射下金光閃爍。

    號角聲響徹秋夜的長空,邊塞上將士的血跡在寒夜中凝為紫色。

    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鬱悶低沉。

    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願為國血戰到死。

    註釋

    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名。雁門,郡名。古雁門郡大約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與北方突厥部族的邊境地帶。

    黑雲:此形容戰爭煙塵鋪天蓋地,瀰漫在邊城附近,氣氛十分緊張。摧:毀。甲光:指鎧甲迎著太陽發出的閃光。金鱗:是說像金色的魚鱗。這句形容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甲光:鎧甲迎著太陽閃出的光。甲,指鎧甲,戰衣。向日:迎著太陽。亦有版本寫作“向月”。向:向著,對著。金鱗開:(鎧甲)像金色的魚鱗一樣閃閃發光。金:像金子一樣的顏色和光澤。開:開啟,鋪開。

    賞析

      中唐時期藩鎮之間和討伐藩鎮的戰火此起彼伏,從未終止。戰爭中的種種傳聞,從烽火漫天的戰場不斷地傳來,其中有失敗的訊息,也有勝利的凱歌;有怯懦的敗將,也有奮戰衛國的英雄。關心著國家命運的詩人李賀,自然關心各地的戰事,當他離開了京城,離開了風光秀麗的家鄉,到潞州一帶,到了雁門時,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著名詩篇。

      詩的開頭兩句,著意於氣氛的渲染,給讀者勾勒了這場戰爭緊張的形勢。首句用“黑雲”作為比喻,寫敵人來勢兇猛,再以“壓”這個動詞來加強此種勢態之描寫,然後以“欲摧”兩詞,來補足這種來勢之猛烈,並直接刻畫了危險的情狀。第二句寫我方軍容整肅,軍威雄偉,有臨危不驚之氣概。這兩句的畫面描繪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雲翻滾之下,兇猛的敵軍向我孤城撲來,大有城傾郭摧之勢;然而,我方將士泰然不懼,整裝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閃金光,氣宇軒昂,正準備出擊。詩的一開始透過對照表現了形勢危急,又表現了我軍將士的英雄氣概。

      三、四兩句從聲、色兩個方面進一步渲染悲壯的氣氛。角聲嗚嗚,本來就是一種十分悲涼的音響;現在又是在滿目蕭瑟的秋天裡迴盪,自然就顯得更加悲壯了。這裡從聲來寫。“塞上燕脂凝夜紫”則從色來烘托。此時戰場之上鮮血遍染,在暮靄凝聚下呈現出暗紫色,為這個悲壯的畫面抹上了一層悲壯的色彩。

      “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描寫苦戰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鬥。無奈夜寒霜重,連戰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兩色為基色,點染以紫色、紅色,使得詩的意境以低沉的調子映入人們眼簾。用淒厲的角聲,喑啞的鼓聲,傳達一種悲壯的聲音進入人們耳膜。聲、色互為映襯,使悲劇性的氛圍更加強烈、更加動人。

      在完成氣氛渲染之後,詩人才讓自己的主人公出場。“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臺是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築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天下士。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一般說來,寫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不宜使用表現穠豔色彩的詞語,而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穠豔,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詩人就像一個高明的畫家,特別善於著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輪廓而已。他寫詩,絕少運用白描手法,總是藉助想象給事物塗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有效地顯示了它們的多層次性。

    有時為了使畫面變得更加鮮明,他還把一些性質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讓它們並行錯出,形成強烈的對比。例如用壓城的黑雲暗喻敵軍氣焰囂張,借向日之甲光顯示守城將士雄姿英發,兩相比照,色彩鮮明,愛憎分明。李賀的詩篇不只奇詭,亦且妥帖。奇詭而又妥帖,是他詩歌創作的基本特色。

    這首詩,用穠豔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可算是奇詭的了;而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面卻準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爭風雲,又顯得很妥帖。惟其奇詭,愈覺新穎;惟其妥貼,則倍感真切;奇詭而又妥帖,從而構成渾融蘊藉富有情思的意境。這是李賀創作詩歌的絕招,他的可貴之處,也是他的難學之處。

  • 3 # 冷月秋風968

    《雁門太守行》唐.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註釋]

    體裁:樂府相和歌瑟調三十八曲之一。

    燕脂,即胭脂。

    玉龍,指寶劍。

    黃金臺:在今河北易縣東南。戰國時,燕昭王築臺,置千金於臺上,以招攬天下"賢能"。

    [回答問題]

    (一)

    《雁門太守行》全詩以聯分成四個部分,即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二)

    白文

    黑色的雲層壓住城樓,城牆象要塌陷一樣,太陽照射在將士那魚鱗般的鎧甲上,光芒耀眼。(1,2句)

    戰鬥號角之聲在秋色裡響徹天空,邊塞戰士們的鮮血在秋夜裡與泥土凝結成紫色。(3,4句)

    寒風半卷著戰旗,輕裝鐵騎飛奔易水,天寒霜重鼓受溼,聲音不響亮。(5,6句)

    為了報答皇帝象燕王那樣招賢的恩意,決心提著寶刀在前方為他戰死。(7,8句)

    聯意

    首聯,寫景說事,渲染兵臨城下的戰鬥緊張氣氛,表示形勢危急。

    頷聯,從聽、視覺兩個方面描繪戰爭的殘酷和悲壯。

    頸聯,寫將士們夜襲和浴血奮戰的英勇場面。

    尾聯,引用典故寫出將士們誓死報國報君的決心。

    作品的時代背景和藝術效果

    唐朝中期,藩鎮割據勢力日益強大,某些少數民族集團常常侵擾內地,經常引起激烈的戰爭。

    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憲宗以張煦為節度使,領兵去征討雁門叛亂,李賀作賦詩鼓舞官兵士氣,寫下了《雁門太守行》之作。

    李賀站在進步的政治思想立場上,維護唐王朝的領土完整統一,反對藩鎮割據和侵擾。這首詩既寫了唐朝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又表現了詩人渴望建立功業的愛國思想。全詩意境蒼涼,格調悲壯,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令人崇拜英雄、憎恨割據勢力的感染力。

  • 4 # 文化清風

    李賀(790-816年),字長吉。河南府福昌縣昌谷鄉(今河南省宜陽縣)人。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與詩仙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

    他的作品大多抒寫抱負的,《雁門太守行》就是一首。詩中為我們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呢?

    首聯:敵軍壓境圖。雲前冠以黑字,就描繪了一種壓抑緊張的氛圍。也有理解為敵人壓境,這是行得通的。敵人如黑雲壓城,這是比喻,誇張,可見形式緊張逼人。敵眾我寡。敵多因此將城圍得森嚴,水洩不通。這注定是一場血戰。駐守城池計程車兵絲毫沒有被眼前局勢嚇到,而是整裝待發,誓死保衛城池。鎧甲在日光下熠熠生輝,更顯威嚴。

    頷聯:殊死搏鬥圖。這一聯從視聽兩個角度展現戰爭的畫面。號角吹響,這應該是衝鋒的號令,號角滿天應是虛寫,更顯戰爭激烈。這是一場悲壯的戰鬥,塞上的紅色分明是血,在夜晚已經變成紫色。色彩由鮮紅到暗紫,不只寫出時間漫長,更是戰鬥的殘酷。“凝夜紫”暗示氣溫低,“夜”與前文“日”對照,可見時間之久,戰鬥的艱難。

    頸聯:夜渡易水圖。戰旗半卷,援軍渡過易水,寒冷的深秋,戰鼓難鳴。這繼續在寫戰爭的畫面。此處也有理解為敵人狼狽而逃的。(也有理解為追擊敵人的。)易水是荊軻走上刺秦王的悲壯起點,守城將士追敵至此,也有一種悲壯色彩。就如荊軻一樣英勇無畏。

    尾聯:誓死報國圖。緊承上面,抒發報國的決心,歌頌守邊將士視死如歸的精神。這句是全詩的主旨句,結尾直抒胸臆,

  • 5 # 莫道疏狂

    導語:作為一名風格多變的詩人,詩鬼李賀將《雁門太守行》這首邊塞詩寫的波詭雲譎又浩瀚大氣,尤其是“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一句,極有詩歌魅力,令人遐想萬千。

    一般來說,《雁門太守行》主要有兩個場景,但也可以每句作為一個部分來解釋,下面我將本詩分成四個部分談一談自己的想法。

    一、“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戰場的宏大氣勢

    二、“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戰鬥的壯闊慘烈

    三、“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援軍的迅速及時

    四、“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將士的英勇無畏

    一、黑雲鋪天蓋地,城牆搖搖欲墜,鱗甲鋒芒尖銳,反射一派光輝

    李賀在《雁門太守行》的首聯中描寫了完全與眾不同的戰爭場景,其中的“黑雲”和“金鱗”,是在此場景下看似相斥的不同意象,對於本句的構思,後世人也持有不同的意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就曾批評過李賀的這句首聯,認為“方黑雲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

    對此,號稱有明一朝博學第一的楊慎,對王安石的說法提出了極度的鄙視,在《升庵詩話》中毫不客氣的指出:“宋老頭巾不知詩。”

    確實,李賀的的場景構思似乎充滿著矛盾,但在我看來,這種場景是毫無問題並真實存在的,我支援楊慎的觀點,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天氣是完全可能存在的,一面黑雲萬里,一面陽光普照,可能李賀未必見過這種場景,但這個描寫是客觀的。

    在首聯中,李賀的構思實在無愧詩鬼之名,可見只有起錯的名字,沒有叫錯的外號。他用短短十四個字,將場景的宏大和壓抑表現的淋漓盡致。

    黑雲萬里,但城池怎麼會“摧”呢?“黑雲”的意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外的敵軍,表示戰況危急緊迫,李賀透過這種誇張的手法,將激烈的背景一下全部渲染到位。

    在下一句,李賀描寫了鎧甲在陽光照耀下反射的光芒,與上一句的黑雲形成了鮮明對比,也在側面表示了,雖然黑暗已至,但光明仍然存在,勝利就在前方。

    在首聯中,李賀透過高超的藝術手法,將背景色描畫的引人入勝,一把抓住了讀者的眼球,也奠定了整首詩絕妙基調。

    二、秋色橫空萬里,號角吹徹天際,夜色緩緩降臨,鮮血灑遍大地

    在描繪了首聯的背景色之後,李賀筆鋒一轉,將目光從“黑雲”和“甲光”上移開,把對戰爭場景的宏大轉換為對戰鬥慘烈的敘述。

    在頷聯中,李賀同樣用了兩個意象,分別是“角聲”和“燕脂”。角聲是聽覺,燕脂是視覺,全方位向讀者展現了戰鬥情況。

    這是一個典型的深秋意境,李賀把上半句寫的異常簡單直白,就是在秋色裡面的角聲滿天,側面表述了軍隊之多,為下一句作出了鋪墊。

    在“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真正的重點在於“燕脂”表現的“紫”。這裡的“燕脂”不是尋常的胭脂,而是指戰鬥中激灑在土地上的鮮血,鮮血明明是紅色,李賀卻用紫色來形容,這是為了說明血液過多,在滲入土地之後,暮色下凝成了一種異樣的紫色,妖豔而又異常凝重,體現了戰鬥的驚心動魄。

    頷聯中的這兩個意象,與首聯中的是同一類,但在李賀的筆下,平平無奇的景物不再蒼白,被詩人神奇的畫筆賦予了色彩,這也同樣具備李賀的獨特詩作風格,奇幻莫名,令人讀來忽然血脈噴張,忽而悵然若失,這正是李賀詩作的奇異魅力。

    三、援軍紅旗半卷,前鋒已到易水,寒霜浸透鼓皮,低沉難以響起

    先是黑雲壓城,再是燕脂泛紫,戰鬥已經迫到眉睫,我軍似乎岌岌可危。就在這時,援軍的到來,為這場守城之戰劃上了一個壯烈的句點。

    “半卷紅旗”在詩中指援軍,而紅旗之所以半卷,既有狂風凜冽的原因,也有援軍速度極快,將紅旗帶的捲動起來的原因,這種情景轉折,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而“臨易水”則充分體現了援軍的行進速度,也直接寫明瞭戰鬥地點。

    這裡的“易水”也可以算作用典,廣為人知的荊軻刺秦就是在易水送別的,高漸離擊築,荊軻高唱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就此踏上了不歸之路。李賀用易水,是為了突出這種慷慨悲壯的氣勢,也同樣是壯懷激烈的豪情。

    接下來,援軍直接投入了戰鬥,然而在深秋的夜色中,秋霜已經凝結在戰鼓的表面,戰鼓聲音低沉,再不復以往的嘹亮,這種沉悶氣氛之下的廝殺,同樣用聽覺表現出來,戰鬥的真實性彷彿就在眼前,令人如同身臨其境。

    頸聯的描寫,已經是與上兩句完全不同的場景,詩人已經從對靜態畫面的表述轉為對動態場景的勾畫,極富張力。

    四、帝王恩賞厚愛,真心招募人才,為國英勇無畏,充滿家國情懷

    在尾聯中,詩人脫離了戰鬥本身,轉而表達自己的觀點,昇華詩作主題。

    在這裡,詩人直接用典,“黃金臺”是戰國時典故,燕昭王千金買馬骨,高築黃金臺,招攬天下賢士,終於富國強兵,強盛一時。這裡的“報君黃金臺上意”,是指報答帝王恩情,這句也是《雁門太守行》的主旨,一般認為李賀此詩是為出征將士所寫,重在表達激勵之意,鼓舞軍隊士氣。

    下半句繼續秉承上半句的用意,表達將士們英勇無畏、為國捐軀的愛國情感,突出了報效朝廷的決心。

    尾聯中並無太多內容,但前三句的場景刻畫均為最後一句的鋪墊,李賀用各種奇異的色彩為情感的抒發提供了基礎,整首詩讀下來妥帖舒暢,令人不勝慨嘆。

  • 6 # 山水林929

    《雁門太守行》

    唐代: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

    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

    譯成白話文:

    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雲翻卷,想要摧倒城牆;戰士們的鎧甲在陽光照射下金光閃爍。

    號角聲響徹秋夜的長空,邊塞上將士的血跡在寒夜中凝為紫色。

    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鬱悶低沉。

    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願為國血戰到死。

    《雁門太守行》這首七言古詩是李賀借用古樂府舊題,描繪了一場邊關戰爭的情景,歌頌了守衛邊關將士浴血戰、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全詩共八句,大概是兩句為一部分,共四部分。但作為一首內容完整的詩,需要顧及上下連貫,情景交融、頭尾呼應等因素,因此各部分的界限又不可能分的那麼清楚。再者,李賀有“詩鬼”之稱,與李白、李商隱並稱唐代“三李”,他代表了早唐和晚唐詩歌風格的變化。他的詩一向是很難理解的,尤其是對這首詩理解,眾說紛紜。我的理解是:

    前四句,寫的是日落前的情景。

    第一句運用誇張和比喻的手法,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機形勢。

    第二句,寫城內守軍披肩執銳、嚴陣以待的情形。“黑雲”和“日光”是想象之詞,不一定是實寫(注:向日一作:向月,塞上一作:塞土)。

    第三、四兩句,描繪激戰中壯美的邊塞風光,創設了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

    後四句,寫唐軍將士夜襲敵營,以死報效朝廷。

    第五、六兩句,表現了將士們的無所畏懼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七、八兩句,引用了燕昭王置千金與黃金臺上宴請天下奇才的典故,其作用是既與戰爭的地點相吻合,又稱頌了天子的英明,歌頌了將士以死報效朝廷的壯舉。

  • 7 # 小帥說書

    《雁門太守行》是唐代詩人李賀運用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描寫戰爭場面的詩歌。此詩用濃豔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奇異的畫面準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萬變的戰爭風雲。首句寫景又寫事,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並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第二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戰鬥的殘酷;第三句寫部隊夜襲和浴血奮戰的場面;最後一句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全詩意境蒼涼,格調悲壯,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魅力。

  • 8 # 左國曹

    ·雁門太守行(唐·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土胭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翻譯

    敵軍似烏雲壓境,危城搖搖欲墜,陽光照耀著鎧甲,如魚鱗熠熠生輝。淒厲的號角聲戰慄在秋日的晴空,夜色中塞上泥土猶如胭脂般凝成,濃豔得近乎紫色。紅旗不展,輕兵悄悄地臨近易水;天寒霜濃,戰鼓陣陣,響聲不起。為報答國君的賞賜和恩寵,手持寶劍甘願為他們戰死。

    ·賞析

    1.首聯寫了什麼?

    答:首聯寫景敘事,渲染了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情勢以及守城將士的嚴陣以待。“黑雲”象徵敵軍,形容敵軍來勢洶洶。“甲光”與“黑雲”構成對比,顯示了守城將士的雄姿勃發和威武雄壯,含欣喜讚美之情。

    2.“壓”字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答:壓,運用誇張手法,準確生動地寫出了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雙方交戰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

    3.第二句怎樣描寫守軍的?

    答:寫城內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借日光和鎧甲來側面烘托了守城將士的雄姿英發,情景相生,奇妙無比。

    4.賞析頷聯

    答:頷聯從聽覺和視覺的角度描寫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渲染了戰爭的殘酷。“滿”勾畫出戰爭規模之大,“秋”點名了戰鬥的時間,渲染淒涼悲壯的氣氛,“夜”點名了交戰時間之長,“凝夜紫”的特寫,特有表現力,用胭脂比塞上泥土,側面烘托了戰地的悲壯畫面,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將士仍處於不利地位,為友軍的馳援做鋪墊。

    5.賞析“半卷”二字。

    答:半卷二字含義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運用了借代、擬人手法,借指援軍。

    6.賞析“臨易水”,“聲不起”。

    答:“臨易水”即表明交戰地點,運用“荊軻易水送別”的典故,暗示將士們具有慷慨赴死的壯懷激情。“聲不起”表面指鼓聲不響,實際運用擬人手法,指鼓聲嗚咽,側面烘托了戰場的壯烈和戰士們的大無畏的犧牲精神。

    7.尾聯運用了什麼典故?有何作用?

    答:尾聯運用了“黃金臺”和“玉龍劍”的典故,表達了將士們誓死報效朝廷的堅定決心。

    8.本詩描繪的兩個場景有什麼特點和作用?

    答:前四句分別用了“黑雲”“甲光”“金鱗”“秋色”“夜紫”等色彩,構成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圖畫,形象的再現了守城將士英勇殺敵的情景;後四句用“紅旗”“黃金”“玉龍”等色彩,寫出了友軍的馳援,表現了戰士們誓死報答朝廷的決心,作者善於用色彩,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傳情。

    首聯寫景又寫事,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後句寫守城將士嚴陣以待,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

    頷聯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戰鬥的殘酷。

    頸聯寫部隊夜襲和浴血奮戰的場面。

    尾聯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

    ·中心

    這首七律詩,作者用濃墨重彩描繪了守城將士及友軍奮勇殺敵的場面,讚頌了邊塞將士頑強的戰鬥意志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以及忠於朝廷,誓死報國的堅定決心。(主題:孤城將破,將士們拼死守城,不負君恩。)

    練習

    1、“詩鬼”李賀在《雁門太守行》中寫敵人兵臨城下,戰雲籠罩,使人透不過氣來,而戰士整裝待發,士氣還很旺盛的詩句(描寫敵情緊急,戰事迫在眉睫的詩句是)是: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

    2、《雁門太守行》中運用比喻,誇張手法,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和城內將士披堅執銳,嚴陣以待的情形(描寫白天戒備森嚴,無比威嚴的詩句)是:

    3、抒發誓死報國忠心的詩句(詩中引用典故,表明將士們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的句子)是: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4、“黑雲壓城城欲摧”已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該句用比喻和誇張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現在人們常用來形容(局勢的危急)。

    5、首聯寫景又敘事,渲染_兵臨城下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_ 。

    6、詩的頷聯分別從_視覺 和__聽覺 角度來描寫,運用_誇張 和_比喻 相結合的手法表現邊關將士的威嚴之勢。

    7、全詩採用了 誇張 的手法,把戰鬥的氣氛渲染得凝重而慘烈。

    8、這是一首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突出了將士的高昂士氣和 愛國熱情 。

    9、“半卷紅旗臨易水”最易讓人聯想起的一句詩是“ 風蕭蕭兮易水寒 ”,給人以悲壯之感,可見戰爭的殘酷。而“ __半卷紅旗_”這一細節更加重了悲壯的氣氛。

    10由“半卷紅旗臨易水”的“易水”,你聯想到什麼?

    荊軻刺秦王,易水訣

    11、“半卷紅旗臨易水”一句充滿暗示性,請就此略作分析。

    “臨易水”用荊軻刺秦、易水訣別的典故,暗示將士們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那種壯懷激烈的豪情。

    12、“半卷紅旗臨易水”中作者捕捉“半卷紅旗”這個景象入詩要表現什麼?

    “半卷紅旗”是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是風勢很大,捲起紅旗便於急行軍,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13、全詩描寫了什麼樣的畫面 ?

    全詩寫了三個畫面:一個白天,表現官軍戒備森嚴;一個在黃昏前,表現刻苦練兵;一個在中夜,寫官軍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這首詩描寫了三個時間的畫面,請分別用三個短語概括:敵兵壓境、浴血奮戰、夜襲敵營。)

    14、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

    這首詩歌頌了守邊將士浴血奮戰,誓死報國的英雄氣概,也表達了詩人立志報國(盡忠報國)的決心。

    15、“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開.”一句中“壓”和 “開”字用的好,歷來被人們稱道,請簡要分析兩字好在何處。

    “壓” 是“逼迫”的意思,敵軍像黑雲一樣壓向城頭,想把城摧毀。運用比喻,生動形象地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的揭示出來; “開” 寫出了守軍披堅執銳,嚴陣以待,雄姿英發,士氣高昂和敵軍形成鮮明對比。

    16、描繪“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所展示的畫面。

  • 9 # 紅孩唉

    雁門太守行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此詩共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黑雲壓城城欲摧」,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

    次句寫城內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雲變幻,一縷日光從雲縫裡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銳,嚴陣以待。這裡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

    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地氣氛。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正在進行。

    「角聲滿天」,勾畫出戰爭的規模。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譟而前,步步緊逼。守軍並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鬥從白晝持續到黃昏。

    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面,只對雙方收兵後戰場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極富表現力的點染:鏖戰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著戰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出一片紫色。

    這種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地的悲壯場面,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於不利的地位,為下面寫友軍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鋪墊。

    後四句寫馳援部隊的活動。「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

    接著描寫苦戰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鬥。無奈夜寒霜重,連戰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臺是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築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天下士。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 10 # 沁沁茉莉

    這首詩分為四部分: 首、頷、頸、尾。

    首聯: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意解是: “黑雲”意指軍馬,戰事。“甲光”意指將士們的盔甲。千軍萬馬如烏雲般兵臨城下,守城的將士們嚴陣以待,盔甲在陽光的照射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頷聯: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意解是: “角聲”意指兩軍的軍鼓、號角聲,“凝夜紫”意指戰場上的將士的鮮血在寒冷的夜裡,凝整合絳紫色。秋日裡兩軍衝鋒的號角聲在空中激盪,寒夜裡邊城作戰的將士們的鮮血,在月光的照射下凝整合絳紫色。

    頸聯: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意解是: “半卷紅旗”指急行軍中的軍隊。“易水”是地名,今河北省易縣。“霜重鼓寒”指天寒霜降,戰鼓聲低沉不響亮。寒夜裡極速行軍,鼓聲沉悶,奔赴至易水縣。

    尾聯: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意解: “黃金臺”引用燕昭王用黃金招攬人才的典故,寫出報答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

    這首詩首聯: 對峙, 頷聯: 交戰,頸聯: 支援偷襲,尾聯: 抒情 ,是一首描寫戰爭場面的詩歌。詩以寫景來敘事,戰爭場面雖用詞斑斕,但很妥帖的寫出了悲壯慘烈。

  • 11 # 木木島

    1.以黑雲和甲光來渲染戰前的凝重氣氛。

    2.以號角聲和血染泥土的形態來襯托戰爭場面的宏大和殘酷。

    3.用戰旗的動態起伏和戰鼓聲的頓挫來表現戰場的激烈爭鬥。

    4.重賞之下必有勇天!道出將士們忠君報國的決心。

  • 12 # 瘋哥哥l

    也不一定要分四個部分,分三部分理解也是好的,可能更加貼切。

    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甲光”,盔甲反射的光;“金鱗”,像金色的鱗片一樣;“角聲”,號角的聲音;“燕脂”,即胭脂,和夜紫一樣都是指血跡;“黃金臺”,用典,《戰國策·燕策》載燕昭王求士,築高臺,置黃金於其上,廣招天下人才;“玉龍”,寶劍。

    第一部分,戰場直擊

    硝煙瀰漫,壓抑的狀態和緊張的氣氛,要把城池壓垮了。(士兵們的)盔甲向著太陽光,像鱗片一樣閃著金光。戰鬥的號角在肅殺的秋色裡漫天作響,邊塞之上,戰士的血都已經凝結,泛著暗紅的顏色。

    第一二聯描寫慘烈的戰場情況,是一種靜態的描摹,場面、氣氛和悲壯都寫的淋漓盡致,觸目驚心。

    第二部分,戰場延伸

    (為了行軍方便)半卷著軍旗,(馳援的)軍隊迅速抵達戰場(易水是代指),將士們都抱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心情,天寒地凍,氣氛壓抑,鼓聲都有些不太爽利了。

    第三聯寫的是戰場之外的景象,半卷、易水、霜重鼓寒,是狀態描寫,也是氣氛的描繪,這一聯寫動。

    第三部分,昇華

    將士們為了報答皇帝的知遇之恩,每個人都願意提著寶劍為皇帝而死。

    從內容上,這聯寫的是將士們的心理,作用上是對全篇點題昇華。表達將士們為報皇恩,壯烈赴死的悲壯情懷,也是對為國為家的將士們的由衷的讚歎。

    這樣的描摹是悲壯的,透著一種決絕。

    整詩

    整詩的氛圍都是壓抑的,透著一股悲壯和慘烈。

    李賀的詩多奇崛、肅殺,這首是他的代表作,更是把他的創作風格顯露無疑。這是內心有多少委屈,才會韻化出來的枯槁場面。

    可憐詩鬼一生。

  • 13 # 新新俠2

    李賀的詩是比較難解的。這首雁門太守行就是一首典型的難解的詩。

    詩無達詁,說的是詩本來就不好解,甚至沒有通解,所以很多人竟搞些譯文出來,但是讀來往往不得其解,甚至鬧出笑話。

    另外,詩的語言結構是特殊的,時空跨越度很大,讀者與作者之間需要想象才能溝通,平白的平鋪直敘的讀是不好讀懂的,作者平鋪直敘那就不是詩。

    再,詩言志,是詩的特點之一。葉嘉瑩對此理解最深,她常說,詩一定要有感而發,就是這個意思,我深以為然。

    再次,毛主席還說過,詩,一定要有形象,要用形象來表達你的”志”,說得透闢。

    我們再看李賀這首詩。我認為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詩。你不可以把它與某件事硬捏在一起。李賀寫的不是一件他曾經經歷的一件事。題目叫雁門太守行,它描述的是雁門太守行的職責行狀,而不是實寫,是想象中的雁門太守應該做的事。不見得是實際已經發生的事。

    李賀因為他父親名字犯忌諱而失去科考的資格,可是他從心裡特別希望他能透過科舉考試當官當封疆大吏,為國家出力。但是他連科舉考試都參加不了,他達不成這個願望,因此異常苦悶。

    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是什麼?是他向皇帝表的決心。說明了他多麼想透過科舉考試進身從而能為國家出力啊。

    這首詩其實是他想象的,想象他一旦當了封疆大吏,比如雁門門太守這個職務,他可能會遇到什麼事,他在那個時候應當怎麼做,最後他向皇帝表示,為了保衛邊關,他有決心手提寶劍慷慨赴死,盡忠皇上。

    我們試著分析一下,看有沒有道理。

    第一句,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很明顯,寫的是有一天敵人重兵兵臨城下,城市被圍,敵人眾多,鎧甲兵器寒光閃閃,邊城隨時都有被攻破的可能,極言戰事緊張險惡。第二句,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這兩句寫戰爭極為殘酷,悲壯。在肅殺淒冷的秋天,衝鋒鼓氣的號角聲一陣接著一陣,響個不停,兩軍廝殺,血流成河,因為天氣寒涼,戰死者的血凝固成黑紫色,讓人看了心悸。這兩句寫戰事的慘烈。

    第三句,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你看,戰場或者說他出徵的地方似乎又在易水邊上了。其實這是虛寫。易水曾經是荊軻告別燕太子丹的地方,燕太子丹在易水邊送荊軻去秦國刺殺秦王,他們兩個都知道荊軻此去絕無生還的可能,荊軻的慷慨赴死本身就十分感人,再放在瀟瀟易水這個地方,就更增添了荊軻的慷慨赴死的悲涼。李賀寫這兩句,無非是強調他要是太守的話,也會像荊軻一樣為了皇上不計死生去邊關前線的。接著第四句: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到這裡,李賀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志向直白的說出來了。黃金臺是什麼,是他接受皇上授予他戰旗的地方啊。在這個地方,他向皇上表示,我接受您的囑託,一定不負使命,提著玉龍寶劍,我立馬就奔赴前線去了,死也無憾。如此而已。

    李賀把他的志向,以雁們太守的形象表達出來了,這首詩於是成了千古絕唱 。也使歷史上不知多少文人墨客因為不能確解此詩而引出不少的公案!

  • 14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共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黑雲壓城城欲摧”

    雁門太守行

    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雲變幻,一縷日光從雲縫裡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銳,嚴陣以待。這裡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

    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地氣氛。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正在進行

    “角聲滿天”,勾畫出戰爭的規模。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譟而前,步步緊逼。守軍並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

      後四句寫唐軍將士夜襲敵營,以死報效朝廷。“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描寫苦戰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鬥。無奈夜寒霜重,連戰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臺是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築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天下士。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全詩寫了三個畫面:一個白天,表現官軍戒備森嚴;一個在黃昏前,表現刻苦練兵;一個在中夜,寫官軍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

      首聯寫景又寫事,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後句寫守城將士嚴陣以待,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

    雁門太守行描述的塞外場面

      頷聯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戰鬥的殘酷。

      頸聯寫部隊夜襲和浴血奮戰的場面。

  • 15 # 文之戈

    “詩鬼”李賀,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齊名。是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

    李賀的詩以奇詭浪漫,調高氣峻。想象奇特、構思精巧、語言精闢。極富獨創性,在中唐別樹一幟,有開拓之功。

    《雁門太守行》是李賀二十歲時離開京城,路過潞州,在雁門關一帶看到邊關戰士浴血守城的事蹟而寫的一首樂府曲調式古詩。

    全詩分為戰前氣氛,戰場環境,戰鬥情形和戰鬥決心四個部分,接下來讓我們一一展析。

    1: 戰場氣氛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敵人像黑雲一樣壓向城前,城牆彷彿瞬息就要摧毀,但守城戰士身著耀眼的鱗甲映著日光奮勇衝向黑壓壓的敵軍。“黑雲”,“甲光”,“城欲摧”,“金鱗開”這些詞精確地描寫了戰場的緊張形勢,這些針鋒相對的詞語充分渲染了戰前的危險氣氛。

    有人說黑雲和日光有點不符天氣邏輯,其實這是作者奇特手法的一種,應該是指氣勢洶洶的敵人之多,和代表陽光正氣的守城將士的剛正頑強的氣勢。不一定理解為天氣景象的。只是一種象徵手法吧。

    2: 戰場環境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號角聲聲響徹整個蕭瑟的秋天,塞上的山野象燕脂一樣凝聚成暗紫色。這倆句分別用聲音和色彩來點明戰場的時節和地點,一動一靜來交代戰場的一派肅殺環境。

    3: 戰鬥情形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寒風半卷著紅旗,弛援的壯士們奮勇地逼近易水,霜氣異常凝重,使那鼓聲都沉悶難響。這裡作者把聲、色倒過來寫,用紅旗代表增援將士奮勇追擊,大有“風悽悽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勇往直前的誓死戰鬥的決心。用霜氣和沉悶的鼓聲表明戰鬥的激烈和艱險萬分。

    4:戰鬥決心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為了報答君王的識遇和嘉獎之恩,人人都揮舞著寶劍甘願為國血戰到死。

    這裡作者直抒胸臆,為報君王和國家,將士們願意用生命誓死去捍衛國家和君王的決心和戰鬥意志。

    結語

    李賀作這首詩其實也有推薦自己報效國家之意的,他把這首詩作為首推呈給當時的大文豪韓愈,韓愈一下子被這首奇特濃豔如油畫般的作品驚得拍案叫好。直接就想把李賀推進翰林院,只可惜李賀太奇才,被小人妒忌,抓了個小辮子,取消了進仕資格。

    李賀在鬱郁不得志中悽苦地度過了只有27歲的短暫年華。像一顆流星般劃過中唐的璀璨星空。

    “天若有情天亦老”。可惜老天無情,所以不老。天忌去了李賀這個不世之英才,但是他留給我們永遠傳誦的不朽詩篇,卻永恆不老。

  • 16 # 寒山老槐

    《雁門太守行》是寫戰爭嗎?千多年來的誤讀!

    一千多年來,大大小小的注家,林林總總的研究,都把《雁門太守行》解為戰爭詩,邊塞詩,都沒抓住該詩的主旨,都是誤讀錯解也!

    《雁門太守行》是李賀的力作,也是唐詩的名篇。其主旨並不是寫戰爭,更不是寫邊塞戰爭。

    這是詩人假借戰爭緊張激烈的氣氛,殘酷慘烈的景象和戰者拼死報國的氣概,來渲洩自己心中悲苦淒寒,難以承受瀕臨炸裂的情緒而已!

    全詩四聯,按聯分四段不妥,還是應該按敘事與抒懷分兩段為宜。

    上段敘事,描寫假想的戰爭: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描寫敵人來勢洶洶,大軍雲集,重重圍困,猶如暴風驟雨來臨之前,那滿天翻卷的烏雲滾滾而來,彷彿要摧毀這座重兵把守的城池。

    然,有雁門太守在此,誰敢越城壕半步?守軍將士早就嚴陣以待,個個威風凜凜,精神抖擻,準備決一死戰。

    將士們甲衣上銀光閃閃,劃破重重烏雲,就像太陽照射的光輝。

    首聯描繪這場假想戰爭兩軍對峙的緊張局勢。“壓”,一字千鈞,道出了戰前局勢的嚴峻和氣氛的緊張,渲染了萬分危急的戰前形勢。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頷聯跳過實戰,白描戰後悲哀悽涼,慘不忍睹的戰場境況。

    殘酷慘烈的拼殺結束了,戰場上秋風瑟瑟,角聲哀鳴,屍橫遍野;

    整個塞上到處是大塊大塊的斑斑血跡。血色因涼而凝結,因凍而發紫,仿若遍地的燕脂先化為水而又凝結成冰一樣。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頸聯極寫戰爭的悲壯。守城將士誓與城池共存亡,與強大的敵軍拼殺到底,堅持到最後。

    儘管朝廷派出的援軍已到易水,但這裡已拼殺到彈盡糧絕,全軍陣亡!

    戰場上霜滿大地,兵死馬翻,再也無人能擂響那鼓舞士氣的“咚咚”戰鼓!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尾聯點題為第二段,這是全詩的主旨。表達詩人忠君報國,為國捐軀的遠大抱負和強烈期盼。

    雁門太守率領守城將士拼死決戰,終於全殲了入侵的強大敵人,自己也血灑疆場了。

    他為何要如此拼命苦戰,不惜一死?因為:他要報答君王的知遇之恩!君王重用了他,信任了他,他就心肝情願地揮起玉龍寶劍勇猛殺敵,為君王去死!

    李賀文弱書生,沒入而立且體弱多病,沒有過提兵上陣的經歷,連戰場也沒見過。他為何要描寫一場假想戰爭?這場假想戰爭從何而來?

    這不奇怪,唐代詩人,大多看重從軍征戰,試圖以此實現自己忠君報國,走向輝惶騰達的抱負!駱賓王,高適,岑參,李益,李商隱無不如此。

    那麼,李賀描寫的這場假想戰爭又從何而來?這更不奇怪。當然是從古代多次戰爭的印象中來,從前人的詩歌中來!

    如果仔細讀讀盛唐邊塞詩大家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和大唐邊塞詩派領軍人物高適的《燕歌行》,對這場假想戰爭來自哪裡,這首《雁門大守行》發源何處,就會查尋到其蹤跡。

    下面重點說說李賀為何要用一埸假想的戰爭來渲洩自己壓抑不住的滿腔悲憤淒涼的情緒。

    這當然離不開他所處的時代和他特殊的悲慘經歷。

    李賀所處的是什麼時代?是昏庸無能的唐德宗至有志改革而又全身心專注長生不老的唐憲宗時代;是蕃鎮林立,軍閥割據,政治黑暗,小人宦官把持朝政,嫉賢妒能,極為腐敗的時代。是文人志士報國無門,社會動盪不安,百姓民不聊生的時代。這樣的時代,對於越有才華,越有抱負的文人書生,尤其像李賀這樣皇統血脈,自幼天才,自定為救國家於危亡的救世主,就是越大的不幸!

    李賀屬正統的皇家後裔,且自幼天才,七歲作詩《高軒過》,大文豪韓愈讀後驚呼為“天才”,十五歲詩名冠之全國。

    具有這些優勢,他豈能甘願平庸,豈能不向往做一個上馬安天下,下馬制國策的棟樑,豈能不向往透過施展才華而走向輝煌壯麗的人生?於是: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候。

    他早就把自己當成了國家的一匹馳騁萬里沙場,踏破敵營重關的威武戰馬!

    他早就把自己定位成了挽大廈以傾倒,救國家於危亡,讓大唐中興,重振雄風的重臣大腕!

    不幸的是,在他所處的時代,這隻能是一種異想天開的奢望。理想太豐滿,現實太骨感。

    接踵而至的不幸,將這顆稚嫩的心靈和一副羸弱的身軀壓得重負不堪。

    首先是父親早亡,家境貧窮,難解溫飽。他母親帶他與姐和弟僅靠山上一畝多薄田,生計極為艱難!

    接著是考場遇阻,報國無門,仕途無望。

    第一次赴考他才十八歲,因年未至弱冠,且父親新亡,需服孝三年,便未能入試。

    三年後,他在河南鄉試成功,便信心滿滿進京搏取進士。

    因詩名如雷貫耳,遭小人嫉妒刁難,挑出他父名晉肅之“晉”與進士之“進”同音,犯忌諱,不能參考!

    這對這個年僅二十,自己早已定位於國之重器的天真大男孩來說,豈不是晴空霹靂,當頭一棒,腦崩欲裂,兩眼發黑!

    緊接著,愛妻夭亡!剛與自己相依相戀沒兩年的妻子不幸病逝!

    一個文弱書生,一副羸弱之軀,短短几年,父親沒了,仕途沒了,空有天才,無所作為,愛人又沒了!

    這一連串的不幸,需要一副多麼強健的身軀才能揹負?這一連串的打擊,需要一顆多麼強大的心靈才能承擔!

    他的前面除了黑暗,哪裡還有光明?他的眼前除了烏雲,哪裡還有陽光?

    他的胸中除了悲哀,哪裡還有歡喜?他的心靈除了淒涼苦寒,哪裡還有溫暖?

    後來,經大文豪韓愈等情才官員的多方疏通,李賀終於重新入試,被錄用為“奉禮郎”,九品小官,打雜跑腿而已。

    理想與現實,才華與職位,抱負與作為形成的落差,猶如天地之距,使得他心中不斷地集聚起黑暗,悲哀,憤怒,淒寒,孤苦,愁悶等重重重壓!

    他抑鬱寡歡,他沉默無語,成天沉緬於騎驢找詩,以排解胸中之悲憤與哀愁!

    報國無門,功名無望,哀憤悲悽日深,終於沒能扛住,於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病倒,告假回鄉治療!

    終於,元和九年(公元814年.),雁門郡振武軍判亂,唐憲宗命重臣張煦提兵征討。李賀得知即興揮筆寫出《雁門太守行》。

    所以,他一起筆就是黑雲壓城城欲摧,因為這重重滾滾的黑雲,已在他心中滾壓很久,早已壓垮了他心中那座城!

    所以,他一轉筆就是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因為他的心中早已悲慘淒寒,班斑血痕!

    所以,他一收筆是: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因為他始終沒忘忠君報國。他要告訴那沉溺於長生的君王,告訴天下,李賀報國宏願未改,一片冰心在玉壺!

    然而,他終久沒有撕開眼前的黑暗,終久沒有爬出心中悲哀悽涼的深淵!

    三年之後(公元817年),他病逝了,帶著他的曠世奇才,帶著他的救國大志,帶著年僅27歲的一顆破碎的心,離開了那個黑暗汙濁的時代!

  • 17 # 浮華的滄桑

    《雁門太守行》 唐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譯文

      敵軍似烏雲壓進,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陽光照射在魚鱗一般的鎧甲上,金光閃閃。

      號角的聲音在這秋色裡響徹天空;

      塞上泥土猶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濃豔得如紫色。

      寒風捲動著紅旗,部隊悄悄臨近易水;

      凝重的霜溼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

      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

      手操寶劍甘願為國血戰到死

    賞析

    《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唐人的這類擬古詩,是相對唐代“近體詩”而言的。它有較寬押韻,不受太多格律束縛,可以說是古人的一種半自由詩。後稱“樂府詩”。多介紹戰爭場景。

      詩人的語言極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態上著力,用濃辭麗藻大紅大綠去表現緊張悲壯的戰鬥場面,構思新奇,形象豐富。

      一般說來,寫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不宜使用表現穠豔色彩的詞語,而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穠豔,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詩人就象一個高明的畫家,特別善於著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輪廓而已。他寫詩,絕少運用白描手法,總是藉助想象給事物塗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有效地顯示了它們的多層次性。

      詩共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黑雲壓城城欲摧”,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雲變幻,一縷日光從雲縫裡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銳,嚴陣以待。這裡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

    據說王安石曾批評這句說:“方黑雲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楊慎聲稱自己確乎見到此類景象,指責王安石說:“宋老頭巾不知詩。”(《升庵詩話》)其實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能等同起來,敵軍圍城,未必有黑雲出現;守軍列陣,也未必就有日光前來映照助威,詩中的黑雲和日光,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地氣氛。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正在進行。“角聲滿天”,勾畫出戰爭的規模。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譟而前,步步緊逼。守軍並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鬥從白晝持續到黃昏。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面,只對雙方收兵後戰場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極富表現力的點染:鏖戰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著戰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出一片紫色。這種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地的悲壯場面,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於不利的地位,為下面寫友軍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鋪墊。

      後四句寫唐軍將士夜襲敵營,以死報效朝廷。“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描寫苦戰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鬥。無奈夜寒霜重,連戰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臺是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築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天下士。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有時為了使畫面變得更加鮮明,他還把一些性質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讓它們並行錯出,形成強烈的對比。例如用壓城的黑雲暗喻敵軍氣焰囂張,借向日之甲光顯示守城將士雄姿英發,兩相比照,色彩鮮明,愛憎分明。李賀的詩篇不只奇詭,亦且妥帖。奇詭而又妥帖,是他詩歌創作的基本特色。這首詩,用穠豔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可算是奇詭的了;而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面卻準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爭風雲,又顯得很妥帖。惟其奇詭,愈覺新穎;惟其妥貼,則倍感真切;奇詭而又妥帖,從而構成渾融蘊藉富有情思的意境。這是李賀創作詩歌的絕招,他的可貴之處,也是他的難學之處。

      全詩寫了三個畫面:一個白天,表現官軍戒備森嚴;一個在黃昏前,表現刻苦練兵;一個在中夜,寫官軍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

      首聯寫景又寫事,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後句寫守城將士嚴陣以待,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

      頸聯頷聯分別從聲色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戰鬥的殘酷。

      頸聯寫部隊黑夜行軍和投入戰鬥。

      尾聯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

  • 18 # 待曉兒

    《雁門太守行》雖然在中學課本中所有選錄,但對其的解讀過於淺顯,雖符合中學生對於古典詩歌的認知,但其真正的內涵價值遠不止如此。

    李賀的這首詩不僅反映了其詩歌的特色,還代表著盛唐、中唐到晚唐時期的詩風流變,體現的是當時文人的精神面貌。

    《雁門太守行》:四個場景的跳躍敘事

    《雁門太守行》這首詩歌延續了李賀一貫的風格,採用的是一種跳躍式的寫法,每一聯之間的關係都有些斷層,但在內裡卻有相關性,彷彿各種畫面拼接在一起,組成一組用以敘事的圖集一般。

    首聯: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這一句講述的是敵軍圍城的壓抑狀態,前半部分寫氣氛,後半部分寫景象。一時間戰場上的緊張氛圍就此凸顯,大戰一觸即發。

    頷聯: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這一聯沒有承接首聯去寫戰爭的激烈程度,而是直接描述了戰後場景,沒有勝敗,雙方休戰。

    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雙方在打掃戰場。

    霜天之中,時不時響起的角聲,為激戰之後的時間裡更顯淒涼,而入夜之後,城下土壤依舊呈“紫色”,更是彰顯了這場戰爭的慘烈。

    土壤呈紫色,這是因為人血過多地浸染所致,比如長城就有一個別稱,名為“紫塞”。

    頸聯: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這又是一重跳躍,前面寫敵軍壓境,這句寫自身反擊。

    在絕境之中,城中戰士依然在尋覓戰機,沒有憑險據守,而是主動出城進攻,趁著敵軍疲憊之時,前去劫營拔寨。

    這一句有“易水”這一意象所形成的悲壯,也有其自身烘托出的緊張氣氛,又一場大戰在即。

    尾聯: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這一聯在內容上和其他聯沒有承繼關係,脫離對戰爭的具體描述,而是直寫戰士們的精神面貌。

    即使在絕境之中,依然英勇作戰,不惜戰死,也要報答君恩。

    這是全詩的昇華部分,將一場戰爭背後所反映出的家國情懷彰顯了出來。

    可以看到,李賀的這首《雁門太守行》和他其他的作品一樣,本身並不連貫,甚至轉承都有些艱澀,但組合在一起卻能形成一種獨特的觀感,有點像如今影視藝術當中“蒙太奇”的手法。

    而它所選取的角度也比較特別,寫戰爭卻不直接寫戰鬥的過程,而是以環境來烘托;寫軍事行動卻不寫結果,只將畫面定格在一瞬間的狀態。

    這種技法所描寫的其實並不是某一場特定的戰役,而是為了寫出戰爭狀態下的氛圍。

    用具體的影象、實物等來寫虛無的觀感,這是李賀一貫的手法,像《李憑箜篌引》用各種神話寫聲音,《夢天》中以虛幻景物寫滄桑變化等等。

    這種手法的應用有著化無形為有形的力量,不像後世李煜、李清照寫愁用“春水”、“舴艋舟”來表現,這是另一種方式,透過讀者對於文字的感受來刻畫氛圍。

    知人論世:李賀的詩歌在詩壇上有特殊的地位

    李賀是一個神童,少有文名,在當時非常著名。七歲的時候寫的詩歌就讓韓愈這樣的文壇大家稱讚不已,十五歲時便名滿京華。

    這樣的經歷也讓李賀有著遠大的志向,但可惜的是,並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

    那麼,一般情況下,天才遭遇如此境況,詩歌中自然就會充滿了“懷才不遇”的憤懣,李賀也不例外,他的詩歌中這樣的情緒是主流。

    李賀出身於沒落的王室分支,名義上是皇親國戚,但實際上並不能為他帶來多大的幫助。

    但是這樣的身份能讓他與一位古人產生些許的共鳴,那就是曹植。

    曹植身為曹丕的兄弟,雖然有文才,一直想要為國建功,多次上表請求能有這樣的機會,但不知道是真的因為奪嫡爭儲的往事,還是其才華之停留在文學之上,曹植一生也沒有得到重用。

    李賀身為沒落的李唐皇室,雖然和曹植處境不同,但結果是相似的,所以李賀也曾經用這樣的類比來表達自身的訴求:

    蛾鬟醉眼拜諸宗,為謁皇孫請曹植。

    其實李賀的詩歌和曹植真的非常像,無論是其中辛酸的經歷,還是內蘊的精氣神。

    就像這首《雁門太守行》,肅殺、慘烈的戰場之中,猶有報國的情懷在,和曹植即使深受猜忌也想建功立業的心情是很接近的。

    這種特殊的環境就使得李賀在文學史上具有一種特殊的地位。

    其作品中時不時流露出豪情壯志,這有盛唐的風韻;而其作品中對於社會環境的批判,又有著中唐時期固有的色彩。

    身為李唐皇室,雖然不能因身份而享受特殊的照顧,但面對藩鎮割據、宦官亂政等等景象,心中自然還是有不滿的淒涼情緒,這也是為什麼李賀詩中既有盛唐的氣韻,又有中唐的批評。

    他不滿於時局的混亂,想要整頓乾坤。

    而更為有價值的是,盛唐和中唐的特色又都帶有那麼一點頹唐的情緒,這是晚唐時期的風格。

    《雁門太守行》中,戰爭本來就是慘烈的,即使有將士報國的豪情,但戰場上的淒涼也得到了很形象的渲染,對於敵人的憤恨和己方將士的英勇實際上是一體兩面的。

    然而,這樣的境況裡,並沒有像盛唐時期那種“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情,而是“提攜玉龍為君死”的慘烈,實際上是一種頹唐。

    以死報國固然壯烈,但因報國便不得不死,這才是一種絕望的情緒。

    這種頹唐的情緒在晚唐時期很常見,李賀是這種風格的先行者。

    所以,李賀的成就不僅僅在於詩歌的“鬼才”,更是因為其在詩壇上特殊的地位,連線盛唐、中唐和晚唐的紐帶。

  • 19 # 詩情畫意白蘋洲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詩鬼”李賀千年之前預知華夏兒女以身赴“疫”、慷慨以歌,在中外抗“疫”中再次譜寫國家情懷、世界情懷、大國情懷!向英雄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五四”!青年發出時代的最強音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今天是“五四青年節”,中華好青年時刻準備著:祖國若有召,召必回,戰必勝!

    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

    ____巧用色彩詞 畫面感極強

    一、誦讀佳作:

    雁門太守行 唐/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二、賞析解讀:

    首聯: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敵軍像烏雲壓近,城牆彷彿將要被坍塌,鎧甲迎著(雲縫中射下來)太陽光,如金色鱗片一般閃閃發光。

    首聯即是寫景,又是寫事,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次句寫城內的守軍,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借日光顯示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

    賞析此聯可以從多方面入手:

    意境雄渾:運用想象的黑雲和日光來創設意境,色彩濃烈,想象奇特。

    巧用修辭:運用比喻和誇張的修辭手法,渲染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運用對偶,音韻和諧。

    感情濃郁:這兩句飽含深情,歌頌了守邊將士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頷聯: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軍中號角在秋色裡響徹天空,邊塞上將士的血跡在寒夜中凝為紫色。

    頷聯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描寫陰寒慘切的戰地氣氛,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的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於不利地位,為下面官軍援救做鋪墊。

    頸聯: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寒風捲動著紅旗,軍隊悄悄臨近易水,濃霜溼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

    頸聯描寫守軍出兵夜襲敵軍的情景。前一句暗示將士們毅然赴戰,後一句暗示戰爭形勢嚴峻。

    尾聯: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寵,手操寶劍甘願為國血戰到死!

    詩人引用黃金臺的典故,寫出了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三、特色品鑑:

    巧用色彩詞,畫面感極強。

    這首詩透過描寫將士們臨危不亂、奮勇殺敵的壯烈場面,讚揚了將士們頑強的戰鬥意志和誓死報國的決心。

    一般來說,寫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不宜使用表現濃豔色彩的詞語,而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紅色,不但鮮明而且濃豔,它們和黑色、白色及秋色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示情,以色傳情。詩人藉助想象給事物塗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準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爭風雲,營造出渾融蘊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四、走近李賀:

    李賀: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代詩人,被譽為“詩鬼”。

    他善於熔鑄辭采,馳騁想象,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

    代表作品有《李憑箜篌引》《雁門太守

    行》《蘇小小墓》等。有《昌谷集》傳世。

    五、結束語:

    中唐時期,潘鎮叛亂此起彼伏,兵戈擾攘。唐憲宗元和四年(809),王承宗叛亂。訊息傳到京師,朝野震驚。唐憲宗乃組織軍隊,討伐叛軍。李賀時在長安,聞知事變,即賦本詩,歌頌平叛戰爭中英勇赴國難的將士們。

    自古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惹事,但絕不怕事。辱我國尊,犯我疆土,雖遠必誅。中華好兒女時刻準備著:召必回,戰必勝!

    花木蘭替父從軍,歷來為中華兒女家喻戶曉之美談。新中國成立以來,好男兒志在從軍,保家衛國。參軍辛苦三年,不參軍後悔一輩子。

    新冠以來,中華好兒女以身赴“疫”、慷慨以歌,在中外抗“疫”中再次譜寫國家情懷、世界情懷、大國情懷!向英雄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 20 # 高樓避愁

    李賀的《雁門太守行》分為哪四個部分,怎麼理解?

    (原創)李賀出生於790年,卒於616年,字長吉,福昌即今河南宜陽人。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家居福昌的昌谷,因此後人稱為“李昌谷”。他的體貌細瘦,大鼻子,據說是通眉(指左右眉連在一起),手指較長,少年時期就才名廣播,曾經以詩歌拜謁韓愈,得到了韓愈的勸勉,應試求仕,但因其爭名者以犯父諱為由,百般毀阻,終不得第。任奉禮郎,後以辭官家居,因失意而鬱悶而率,終年僅二十八歲。

    李賀的詩多感時傷逝,哀嘆盛年易衰悲嘆零落不遇,或寄情於天國,或幻念鬼境,特別長於古體歌行,以其逸才奇思慘淡經營,刻意求新,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象,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幽奇詭譎的意境和魄麗新美的意象,其詩因而難懂。人們稱為“李長吉體”。他的詩在中唐時期獨樹一幟。

    《雁門太守行》是在韓愈任國子監慱士時,分司東都,李賀以詩拜謁,韓愈送客歸時,十分睏倦。門人呈詩卷,解帶便即讀。第一篇便是《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於是又整裝執帶,命邀。於是傳為佳話。

    全詩如下:

    黑雲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

    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

    為了讀懂這首詩,先試譯如下:

    濃黑的雲層低沉壓著,

    似乎要壓踏這座城池。

    從雲縫裡透過的日光,

    照著將士金鱗的甲衣。

    響徹漫天的角聲吹響,

    悲壯肅殺秋色裡迴盪。

    那一場鏖戰的戰場裡,

    凝結著胭脂般的鮮血,

    在暮色的夜霧中透出,

    一大片絳紅色的暗紫。

    前來增援的輕騎部隊,

    高舉著半卷著的紅旗,

    悄悄然地逼近了易水,

    天寒地凍霜濃的天氣,

    就連重重擂擊的戰鼓,

    發出沉悶聲高揚不起。

    一心只是為報答君主,

    黃金臺上攬賢的心意,

    寧願手裡提攜著利劍,

    去奮勇迎敵不惜一死。

    試著解析:

    《雁門太守行》是一首描寫邊塞戰爭場面的詩。作者運用樂府和瑟調三十八調之一調歌詠邊塞征戰。

    全詩如果硬要分為四個部分的話呢,那就是兩句一個場面,即一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

    黑雲壓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鱗開”。描寫敵軍兵臨城下,象濃濃厚重的黑雲層沉重地壓住城頭,似乎要將城池壓崩塌似的。陽光從雲縫裡透出,照在守城將士們袒開的,魚鱗般金光麟麟的鎧甲上,閃著璀爛耀眼的光芒。

    這第一部分描寫的是敵人大兵壓境,城池裡緊張的環境和守城將士振戈待發的景象。

    第二部分: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漫天的鼓角聲吹響,發出嗚嗚而又悲壯的聲音,在這秋色的蕭條裡,鮮血(燕脂胭脂)浸染了長城腳下的泥土。

    這二層意思是作者勾勒出戰場的慘景和殘酷,為了保衛國家的疆土奮勇殺敵,敢於犧牲的精神風貌。

    第三部分: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說的是前來增援的輕騎部隊,半卷著紅旗,靜悄悄的前來增援。“臨易水”,是借用荊軻《易水歌》中"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個典故,說明將士們不怕犧牲,捍衛國土的堅強信念。在這天寒地凍的邊疆,就連那重重擂擊的戰鼓,也只發出沉悶的聲音,高昂不起來。

    第三部分描寫增援部隊神奇而又悄然地來到這天寒地凍的戰場,抱著“壯士一去不復還”的決心。

    第四部分: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臺據《上谷郡圖經》記載“易水東南十八里,燕王置千金於臺上,以延天下之士”,後來,人們把“黃金臺”用作君主禮賢下士的典故。"玉龍"指寶劍的代稱,典出巜晉書•張華傳》,說的是張華見天上有紫氣,雷煥解釋說:“此乃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後來果然於豐城縣獄屋基下掘得石菡,內藏寶劍,上刻一字為“龍泉”。

    這第四部分結尾描寫將士們為了報答君主,在“黃金臺”上禮賢下士的這番心意,寧願手提利劍,奮勇疆場,不惜一死的決心。

    總之,這首詩表現了將士們精忠報國,誓死如歸的英雄氣慨和慷慨激昂的精神狀態,讀後又有悲壯蒼涼之感的風貌。

    難怪大詩人韓愈在十分疲勞並且寬衣解帶準備休息的情況下,看到這首詩,立馬招見這個初次見面的青年詩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歲孩子膽小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