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哥哥123
-
22 # 葉飄刀
是 的
明朝的歷史可以說就是皇帝和士大夫集團爭奪權力的歷史。
明朝常常有皇帝十幾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天下不亂,這說明什麼,說明皇帝很大程度上是被架空了的。
明朝的錦衣衛與東廠這些天下聞名,其實為什麼皇帝抓人不靠刑部衙役這些呢,因為皇帝是靠這些人監察士大夫階層,他信不過所有的文官。
而明朝有好幾位皇帝死得不明不白,其中比如很有代表性的朱厚照。
朱厚照喜歡封自己為將軍,很多人認為這是他想收回從土木堡之變後,被文官集團把持控制的兵權。
朱厚照強命把已經抓住的造反的寧王再放了,很多人看起來荒唐,但也有人認為這是他不想功勞歸於文官階層從而要增強皇帝的權威。
而到了最後,作為一個皇帝,朱厚照最後得了重病,連想換一個太醫治病都做不到,最終病死,這到底是病死還是說他做了太多可能觸動整個文官集團利益的事情。
-
23 # 澹奕
明朝的皇權到底弱不弱,舉個例子來說明更加實際。
明嘉靖三年,由於大禮議之爭,九卿23人、翰林20人,給事中21人,御史30人,加上其他共兩百多人集體跪在左順門外,大呼太祖高皇帝與孝宗皇帝,勃然大怒的明世宗朱厚熜當即令錦衣衛出手,134人被逮入詔獄,86人待罪,而後,超過180人被明世宗下令杖責,其中17人被直接打死,8人被充軍。
而當時,明世宗朱厚熜在位只不過3年,就算他再如何英明神武,如果他手中的皇權真弱的話,也做不到如此地步。
“左順門案”所折射出的,是明朝君臣之間的根本,那就是明朝士大夫文人的地位與影響力雖然說的確非常高,但是還沒有達到能夠壓制皇權的地步,自始至終,明朝的皇權都處於絕對的優勢地位,超出以往的任何朝代。
明朝從建立伊始,皇權就在向巔峰發展縱觀整個古代,皇權的發展整體上都是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以清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為標誌,古代的皇權發展達到了最極致。
明朝建立之後沒多久,朱元璋感慨:漢無外戚、宦官之權,唐無藩鎮、夷狄之禍,國何能滅,朕觀往古,深用為戒。
並且總結:然制之有其道,若不感於聲色,嚴宮闈之禁貴賤有體,恩不掩義,女寵之禍何自而生?不牽於私愛,惟賢是用,苟干政典,裁以至公,外戚之禍何由而作?
朱元璋認為,漢朝與唐朝等滅亡的主要原因,就是皇權不夠集中,所以其決定建立“上下相維,大小相制”的規制,強化皇權。
如此,明朝開始了各種大刀闊斧的改制,原本最為行事中樞的中書省被裁撤,改為承宣布政使司,六部的地位被不斷抬升,並且相對自立,原本延續上千年的丞相制度被直接廢除,六部總領諸司,直接對皇帝負責。
由於皇帝需要處理的事情陡增,實在吃不消的朱元璋開始設立四輔官與殿閣大學士來幫忙,明成祖時代,閣臣預機朝政的制度正式形成,明代的皇權開始達到極盛。
文人士大夫集團,缺乏公開正式的首腦歷史上有兩個朝代的文人士大夫地位最高,分別是宋朝與明朝,然而兩者又存在著巨大的差別,相對來說,明朝計程車大夫文人的力量,遠不如宋朝那麼強悍。
明朝廢除丞相制度之後,文臣從此沒有了首領,而作為皇帝私人秘書的內閣首輔,實際上只能代替部分的丞相只能,而內閣建立的初期,六部之中的吏部成為實際上的百司之首,吏部尚書成為六部的主導者也就成了公開的秘密。雖然在公開場合六部站在一起,但是實際上,吏部尚書主導的六部與內閣之間,長期形成競爭制衡的關係。
直到嘉靖時期,嚴嵩成為內閣首輔之後,內閣的地位與權利才真正達到了第一,但張居正死後,明神宗中後期,六部再次崛起,內閣再次被削弱。
如此反覆,就是因為明朝的文人士大夫集團雖然力量很強,規模很大,但是缺少正式而且公開的主導者,內閣首輔之類有實無名,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其內部本身就很不穩定,無法形成真正有效制衡皇權的統一勢力。
宦官力量崛起助力皇權,壓制文人群體宋朝開創了“皇權儒家共享天下”的局面,只不過當時宋朝作為初創者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相關的各種規制比較雜亂,所以經常出現皇帝被文臣挾制的局面,哪怕是有些強勢的皇帝。然而明朝卻基本沒有這種情況發生。
明成祖時期,大幅提升宦官的權利,皇宮之內太監成千上萬,百官諸司各個衙門也幾乎都有太監的存在,甚至於在軍中,也有鎮守太監,雖然這些鎮守太監並沒有分兵調兵之許可權,但他們有監軍權,文臣們依靠的只不過是顯性條文這些來規制管理武將,而宦官們,透過隱性權威來制約武將。
太監們與武將之間發生齟齬糾葛,他們能直接上報皇帝,而文臣們要逐級上請,最後能不能到內閣手裡,還是個未知數。
不少朝代的皇帝都喜歡重用宦官,而其主要目的就是服務於皇權的發展,只不過像唐朝那樣,皇權一旦壓制不住就很容易反噬自身,而明朝時期,宦官與文臣群體長期處於相互制衡的狀態,皇帝不會讓誰特別弱或者特別強,以此保住皇權的地位。
總結明朝的皇帝之中,的確出現過被刺的皇帝,那就是著名的就是嘉靖帝朱厚熜,而這場行刺之事就是著名的“壬寅宮變”,一群實在受不了皇帝行徑的宮女,趁著嘉靖帝熟睡準備將其勒S,結果並沒有成功。可朱厚熜被行刺,與其皇權強弱並沒有任何的關係,再強勢的皇帝,也可能會被周圍人所行刺。
至於其他,什麼萬曆帝朱翊鈞被行刺等等,基本都是出自野史,在正式的各類史料之中沒有任何的記載,是後人對當時情況的一種想象化演繹。
萬曆帝多年不上朝,但是他的皇權有被削弱麼?沒有,他的聖旨依舊能乾綱獨斷。
機構只對產生它的來源負責,所以近代西方的內閣對議會負責,議會對選民負責,而明朝的文臣之權來自於皇帝,它們依舊是皇權的附庸而已,如果妨礙到皇權,必要的時候皇帝能夠直接將其裁撤,至於皇帝為何有時候會容忍文臣“犯上”,只不過是怕把人都裁了沒人做事了,就好像一個企業,要裁掉一批老員工,至少也要準備好後備力量代替才行。
所以,所謂明朝皇權弱,根本是不可能的。
-
24 # 司文郎中
後半句百度就可以解決問題,“有人”說的這話毫無水平。
至於明朝皇權弱這個說法我其實是第一次聽到……
中學時就講過明清是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高峰,用大白話解釋就是皇帝掌握更多、更大的權力並將其作為穩定的制度,這種情況在明清時期達到了巔峰。
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比起唐朝動不動廢立皇帝的宦官,明朝宦官雖然權勢熏天,但始終不敢越皇帝這個雷池一步,宦官勢力始終受到皇權的強力制約。明武宗誅”立皇帝”劉瑾,明思宗殺“九千歲”魏忠賢,都是明朝皇權極度強盛的表現。劉瑾、魏忠賢再權勢熏天,皇帝再不問政事,不會出現唐朝宦官廢立皇帝的現象,因為皇權透過一系列制度設計比唐朝更加鞏固。
另一個例子具體一些,就是內閣和兩廠的鬥爭及其對大臣的制衡。內閣不是法定機構,臣子是皇帝的助手,更純粹的私人顧問,不像外朝大臣一樣在以君臣身份參政的同時還是公家的國臣。
換言之,內閣的權力來自皇帝,皇權強內閣就強,皇權弱內閣就弱。而作為法定官職的縣令,皇權強弱與其個人職權的大小並不存在直接關係。
-
25 # 讀歷史很好
您好,我是小殷說歷史,很高興回答您的這個問題。不知道你對於明朝皇權很弱的這個評價怎麼看出來的,相比較漢唐盛世而言,明代的皇權可謂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一個高峰。東漢的漢獻帝大家都知道是個傀儡皇帝,朝中大權被曹操所掌控;唐朝的唐末帝也是個傀儡皇帝,朝中大權被朱溫所掌控。而反過來看明代的末代皇帝亡國之君崇禎,他手上依然有權利,要不然也不可能殺死邊鎮大將袁崇煥。
明代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做了一系列措施1:洪武十三年廢除中書省宰相制度,從此皇帝大權獨攬
我們看洪武一朝的宰相下場都不怎麼好,第一任宰相李善長,後面牽連到胡惟庸案當中被誅殺;第二任宰相楊憲,由於貪汙被發現所以當場誅殺;第三任宰相汪廣洋,被流放在外受牽連誅殺;第三任宰相胡惟庸,被以通敵謀反罪誅殺,為此還引發了一個驚天大案。那個暫且不說,不但如此,朱元璋還廢掉了一千多年以來的中書省宰相制度,從此皇帝大權獨攬。
2:軍權方面朱元璋把大都督府改為五軍都督府,一分為五
軍隊方面朱元璋把大都督府改為五軍都督府,原來曾經的大都督讓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分別做過,可惜他們做的不理想讓朱元璋很不滿意。朱元璋後面建立大明王朝為了防止趙匡胤那樣的事情發生,於是把大都督府改為五軍都督府,前後左右中五個。
3:地方方面朱元璋再次一分為三,行中書省權利沒有那麼大
地方方面朱元璋再次進行整頓改革,他原來擔任的就是行中書省的宰相,權利很大,掌管著整個半壁江南。他建立大明王朝後,覺得這樣對於他的統治不利,於是把行中書省再次一分為三,分為提刑按察使司,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分別掌管司法,政務,軍事。
結束語:明朝所有的皇帝基本上都是自己病死,玩死,老死的。甚至是嘉靖皇帝也不例外,不過他在位時期曾經爆發了一場大屠殺。由於殘暴虐待後宮宮女,導致以宮女楊金英為首的發動壬寅之變。差一點把朱厚熜勒死,好在他們不是很專業,被明世宗反殺,他們多人統統被凌遲處死。明朝的中央集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以至於後面的清朝效仿的都是明朝的制度,才沒有出現奸臣亂政的後果。
回覆列表
知道英國的制度嗎?如果你仔細研究可以發現,君主立憲制明朝是鼻祖,只不過社會背景和社會體制不同,明朝沒能很好的實現,英國做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