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山js

    建安文學尤其是詩歌,吸收了漢 樂府民歌之長,情詞並茂,具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漢末的社會現實以及文人們的思想情操。因發生在 漢獻帝建安時期,故後人稱這一時期的文學為建安文學。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是“ 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為核心。 曹操是建安文學的主將和開創者,今存其樂府詩20餘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寫了軍閥混戰時期的慘景,《短歌行》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詩歌委婉悱惻,多以愛情、傷感為題材。兩首《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其所著《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著作。 曹植是這一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流傳下來的詩賦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繪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樑甫行》,描寫愛情的《美女篇》,《洛神賦》等,曹植寫《七步詩》的原委,更流傳為盡人皆知的佳話。李白有“蓬萊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學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我喜歡曹操的《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龜雖壽》從哲學的高度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態度,直抒自己的抱負。詩中集中表現了詩人自強不息、老而彌堅、建功立業的豪邁氣魄和積極進取精神,同時,也批判和否定了方士們關於神仙不死之說的妄談。作者直抒胸臆,坦率熱烈,真切地體現了詩人對生命的思考和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

    曹操,鞍馬為文,橫槊賦詩,其詩悲壯慷慨,震爍古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種充滿激情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來,曹操的詩就是以這種“梗慨多氣”風骨及其內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盪著天下英雄的心靈。也正是這種可貴特質,使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閃灼著奪目光彩。

  • 2 # 秀雲涵天

    建安文學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是曹氏父子三人和建安七子 ,七子分別是孔融、陳琳、王璨、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子中以王璨文學成就最高 。

    王璨能詩善賦,詩以《七哀詩》最為有名,其中第一首就是漢末現實的真實寫照: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這首詩是詩人由長安避亂赴荊州時寫途中所見。詩中透過“白骨蔽平原”的概括描寫和飢婦棄子的特寫場面,深刻地揭示了當時軍閥混戰所造成的悽慘景象和人民的深重災難,使人觸目驚心。這首詩和曹操的樂府一樣體現了以舊題寫時事的精神。

  • 3 # 化萬物而得智

    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文學史一般所說的建安文學,是建安前幾年至魏明帝最後一年(239年)這段時間的文學,實即曹氏勢力統治下的文學,而創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間。

    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和蔡琰等。

    代表作有:

    1、《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感悟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一叢一叢的,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翻騰著巨大的波浪。 太陽和月亮的執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賞析: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絡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執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裡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2、七步詩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譯文:鍋裡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來作羹。 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裡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賞析:這首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曹植以“豆”自喻,一個“泣”字充分表達了受害者的悲傷與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乾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歎為觀止。後兩句筆鋒一轉,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這顯然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麼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這首詩以萁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眾兄弟的殘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譏諷之中有提醒規勸。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襯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殘忍。這首詩之妙,在於巧妙設喻,寓意明暢。豆和豆秸是同一個根上長出來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燒起來卻把鍋內的豆煮得翻轉“哭泣”,以此來比喻兄弟相殘,十分貼切感人。 當然,這首詩的風格與曹植集中的其他詩作不盡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鍊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的讀者的稱賞。

  • 4 # 翰墨中原

    建安文學從漢建安年間(196-220)到魏明帝(239)期間的文學。代表作家主要有曹氏父子(曹操、曹丕和曹植),建安七子,分別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以及蔡琰等。建安作家們在這一時期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創作高潮,因此後人稱為建安文學,也成稱建安風骨。

    在詩歌方面,建安七子以寫五言詩為主,徐幹的《室思》,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等作品均發生在漢末戰亂髮生之前。

    在辭賦方面,建安七子寫了大量的小賦,為小賦的發展繁榮作出了貢獻。

    在散文方面,陳琳、阮瑀的書記,徐幹、王粲的論說文以及孔融的章表,在當時都能獨樹一幟。

    曹氏父子文學各有特點,曹操的《短歌行》、《觀滄海》、《陌上桑》等,尤以《觀滄海》最有代表性,部分詩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丕的《燕歌行》

    、《秋胡行》等。曹植的《七步詩》流傳甚廣。

    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 5 # 感動天下

    王粲、孔融、陳琳、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建安七子與曹操、曹丕、曹植並稱“三曹”“七子”。建安七子以五言詩為主,打破了《詩經》以四言為主的格局,可以實現單句內多意和轉折,不像《詩經》的四言需要獅子大轉身,很費周折。但是建安七子的五言詩多為長詩,一兩千字亦有之,這就讓詩的短小精練有了需求,從而催生了後來五絕和五律的誕生。建安七子詩、詞、賦皆有,《文心雕龍》對其評價甚高。

    下面解讀一首王粲的《七哀詩》: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露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詩的大意是:西漢的都城(長安)亂象叢生,董卓命奸人製造禍端。我傷心地離開中原故土,投身遙遠的荊州。鄉親們含淚為我送別,依依不捨地抓住車轅。放眼望去,一路上沒見到別的,唯有白骨佈滿了荒原。路遇一個飢餓的婦人,把孩子棄於野草之間,哭述道:“我尚不知死於何處?誰能讓我們母子雙雙保全!”我急忙策馬而去,不忍再聽她傷心的語音。我登上霸陵繼續南行,回頭望了一眼長安。我終於領悟了《下泉》詩作者渴望明君賢臣的心情,不由得傷心不已。

    王粲在建安七子中成就較高,但是從這首詩來看,通篇以敘述為主,結尾發出慨嘆,平鋪直敘、並未見奇巧之處,較後來唐宋詩的提煉之功相差甚遠,可見詩歌的發展道路是艱辛而又漫長的。

  • 6 # 追夢老學生

    建安文學中的代表人物和詩作。建安文學,一般是除了“三曹”,就是“建安七子”。“三朝”是指曹操、曹丕和曹植。“建安七子”是指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

    建安文學有什麼特點呢?建安時期,辭賦領域中抒情的小賦取代了體物的大賦,更多的是由鋪陳、渲染而形成的美。一方面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傳統,另一方面又加以發展、改造和提升。

    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時代政治的中樞,又是當時文壇的領袖。父子三人,分別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許多文人,開創了一代文學風氣。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評述當世文人,特別標舉了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人,史稱“建安七子”。七人都是建安時代重要的文學家。

    曹操歷史上留作不多,但多是精品。他的《短歌行》、《龜雖壽》、《觀滄海》都是經典之作。

    比如《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概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是曹操在宴會時的歌辭。全詩用兩個相互聯絡的主題組成,一是感嘆時光易逝,人生短暫,一是渴慕賢才,共計大業。全詩從“人生幾何”發唱,以“天下歸心”作結,詩中流動著一片悲涼慷慨、深沉雄壯的意境,正是建安詩歌最為感人的一面。

    除了曹氏父子三人,建安七子中每一位都在文學史中留有地位。單說七子之一的王粲,就以擅長辭賊著稱,留下作品也多,《登樓賦》就是他的代表作。

    《登樓賦》:“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這是王粲在登麥城城樓所作,述寫羈旅之愁與懷才不遇的悲哀,篇幅不長,語言精美,多用駢句,寫景與抒情結合緊密,是魏晉時期辭賦的代表作之一。

    曹氏三傑和建安七子,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一個重要篇章。

  • 7 # 東方禮讚

    三曹和建安七子。三曹即曹操,曹植,曹丕。七子即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建安文學是中國歷史上一支美麗的鮮花。尤以曹操的四言詩歌大氣磅礴震撼心靈。毛主席都點贊曹操詩歌之美。觀蒼海一詩寫景抒情均恰到妙景。讓人讀來韻味無窮。曹植的洛神賦更是一篇名傳千古的美文。文中作者在洛河偶遇神女遂浮想翩翩,於是便寫下美貫千秋愛情散文詩歌洛神賦。

  • 8 # 甩岀軌道的星

    有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和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曹氏父子的身體力行推動了當世文學的蓬勃發展,引領了建安文學的潮流。

    曹操的詩歌和散文有尚質崇實的特點,其後詩文的總體取向是漸趨工緻華美。除了時代的群體的總體特徵之外,也具有很強的個體的個性特徵。

    曹操既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又是開一代文風的文學家,聚集在他身邊的這些文學家被稱為"鄴下文人集團"。

    我最喜歡他的《短歌行》

  • 9 # 杏壇耘者

    建安文學指的是東漢末期建安年間以曹氏父子三人,建安七子為代表的文學創作。建安文學尤其是詩歌,吸收了漢 樂府民歌之長,情詞並茂,具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漢末的社會現實以及文人們的思想情操。

    推介詩歌

    七步詩(魏晉·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殘害弟弟,表達了對曹丕的強烈不滿,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鬥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鬱憤激的思想感情。

  • 10 # 曾經是知青

    在中國歷史上的三國.曹魏時期各出了二個七人團。

    一個七人團稱之為"建安七子".他們分別是孔融.陳琳.王粲.阮瑀.徐幹.劉楨.應瑒。這七個人都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在各自的筆下都寫出了影響隋唐詩人的詩篇。但他們的文字過於粗糙簡陋.不能夠達到影響後世的深遠高度.只是在唐詩人手裡將他們其中的一部分詩文進行了借鑑和提煉.從而使他們的一些詩文在唐詩人手裡得到了光大。

    魯迅先生在研究魏晉時人有服五石散習慣的一書中說是何晏開頭吃的。但在一則小故事中.卻說到有人可能在更早的時侯就已經服用五石散了.這則故事摘錄如下:

    魏武北征踏頓.升嶺眺矚.見一岡不生百草。王粲曰:"此必是古冢。此人在世.服生礬石.死而石氣蒸出外.故卉木焦滅"。即令鑿看.果然大墓.有礬石滿塋。一說.粲在荊州.從劉表登鄣山.而見此異。

    至於"建安七子"之文學詩章.除孔融有讓梨之說傳於今.餘多在民間不顯。

    而在民間有聞的.當屬曹植的"七步詩"和"洛神賦".還有就是曹操的詩篇了。而他們不在"建安七子"之例.是屬於"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

    在"建安七子"後的一段時間中.也出了另一個七人團.這就是竹林七賢了.這七人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七人。

    現在有人將此七人混淆到"建安七子"中.在此略加以說明。

    又.我在此沒有引入"建安七子"和"三曹"的詩篇和文章.朋友們有興趣的話去翻來一看作一下比對.也不失為閑遐之餘的樂趣。

    2020.4.20日上午

  • 11 # 沙沙小觀園

    我來試試回答。建安文學最傑出的代表,當然是曹操,其他建安七子也好,包括才高有八斗之稱的曹植,雖都是詩文之人,但都比曹操差一點。

    建安文學的特點主要是受樂府民歌影響,在這基礎上去抒情敘事,以四言和五言詩歌為主,短句多而簡練,詩中慷慨悲涼有氣勢,這是建安風骨所在詩文魅力。

    曹操的詩《短歌行》就是建安詩文的典型代表作品。"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小詩開頭就直抒胸懷,並借杜康有酒飲可解憂,見豪情壯志的大情懷。當你讀到小詩的結尾處,“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時,英雄氣概已經全來,在當時建安詩文之人,也只有曹操把建安文學的特點,表現的如此突出。簡練,大氣,境界均可是建安文學的經典作品。

    其他建安詩文之人,從詩文水平,從思想和境界,從社會經歷上,都要比曹操差一些,曹操是建安文學的最傑出的代表人物。

  • 12 # 韓其潭5296
    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輝煌的時代,建安文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由於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後世稱為建安文學,也稱建安風骨。

    曹操是建安文學的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學才能和政治才能、軍事才能一樣,在那個時代處在一個主導地位。今存詩歌20餘首。最著名的有《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他的散文最突出地體現了迥異於漢代的清峻、通脫、華美、壯大的風格。代表作《讓縣自明本志令》、《舉賢勿拘品行令》,都寫得樸素自然,清峻簡約,不受禮法約束,不加雕飾,直抒胸懷,情真意切。

    下面就曹操的《觀滄海》這首詩解析如下,詩的全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觀滄海》這首詩,是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詩人借大海的雄偉壯麗景象,表達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統一中原的雄心偉志和寬廣的胸襟。《觀滄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四言寫景詩。

    詩的前四行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

    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表現出作者面對蕭瑟秋風,仍有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運用作者的想象,寫出了作者曹操的壯志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

    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讚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裡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為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表現。

    這首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透過詩人對波濤洶湧、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讀者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控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寫景部分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透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 13 # 使用者3253102189658

    以上十四位寫得都短悍得體,讀來有味。老朽只聯到當時著名才子蔡邕的下場,王允也過於激進了吧!還有他女兒蔡文姬,或說五言詩是真的。十八拍後人所擬。不過讀起來仍十分感人。

    更讓人不解的是,蔡中郎居然成了棄老婆典型;

    斜陽古柳趙家莊,

    負鼓盲翁正開場。

    身後是非誰家得?

    滿村爭說蔡中郎。

    說他馬踏前妻,皇天看之不公,五雷轟頂劈了蔡邕,蔡邕就成了陳世美原型。

    歷史還有公道?

  • 14 # 拾點文學

    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我們常聽到的建安文學,是建安前幾年至魏明帝最後一年(239年)這段時間的文學,實即曹氏勢力統治下的文學,而創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間。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和蔡琰等。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由於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後世稱為建安文學,也稱建安風骨。三曹七子等人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採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著稱,並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文學史上“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被後人尊為典範。

    建安文學尤其是詩歌,吸收了漢樂府民歌之長,情詞並茂,具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漢末的社會現實以及文人們的思想情操。

    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曹操。今存其樂府詩20餘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寫了軍閥混戰時期的慘景,《短歌行》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他詩歌創作有描寫漢末戰亂和人民苦難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現統一天下雄心壯志、充滿積極進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現了他博大的胸懷;《觀滄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描寫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氣派。《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現了作者對賢才的渴慕,《龜雖壽》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現了曹操積極進取精神。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詩歌委婉悱惻,多以愛情、傷感為題材。兩首《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其所著《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著作。

    曹植是這一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他的生活和創作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稱帝為界線。曹植流傳下來的詩賦文章共有100多篇,曹植詩歌創作的代表作有描寫遊俠少年的高超武藝和愛國精神的《白馬篇》,其中“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集中表現了少年的愛國精神;鼓勵朋友建功立業的《贈徐幹》;在思婦身上寄託自己的失意和苦悶的《七哀》;描寫一個少年斬斷羅網,拯救一隻黃雀的故事的《野田黃雀行》;描寫海邊人民貧困生活的《泰山樑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惱寄託自己懷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鍾嶸稱他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曹植寫《七步詩》的原委,更流傳為盡人知的佳話。李白有“蓬萊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學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建安文學“七子”之稱見於曹丕的《典論·論文》,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七子”的詩歌創作中反映社會動亂和人民苦難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詩》其一,其中“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表現了戰亂給人民帶不的苦難。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等;抒寫個人的抱負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劉楨的《贈從弟》三首等。現存題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憤詩》,騷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憤詩》。

    孔融

    孔子的二十世孫,魯國曲阜人,後來為曹操所用。他年少時曾讓大梨給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這也就是“孔融讓梨”的故事了。靈帝時,闢司徒楊賜府。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不合,託病辭歸。后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獻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為相。興平二年(195),劉備表薦他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隻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徵孔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在許昌,不滿曹操雄詐,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後復拜太中大夫,退居閒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終為曹操所忌,枉狀構罪,下獄棄市。孔融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豐。現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散文如《薦禰衡表》、《與曹公論盛孝章書》辭藻華麗,駢儷氣息較多;《與曹操論禁酒書》則有詼諧意味。其《雜詩》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寫喪子之痛,哀婉動人。

    陳琳

    陳琳(? -- 217), 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江蘇淮安市楚州區東南)人,為建安七子之一,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袁紹使之典文章,軍中文書,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為袁紹檄豫州文》,文中歷數曹操的罪狀,詆斥及其父祖,極富煽動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戰,袁紹大敗,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後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與劉楨、應瑒、徐幹等同染疫疾而亡。擅長章奏書記。《飲馬長城窟》為他的詩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築長城故事,揭露當時繁重的徭役給民間帶來的苦難,尤為深刻。

    王粲

    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人,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幼時往見左中郎將蔡邕,蔡邕見而奇之,倒屣以相迎。王粲強記默識,善算術行文;一次與友人共行,讀道邊石碑,觀一遍而背誦之,不失一字。又曾觀人下圍棋,其局亂,王粲復為重置,不誤一道。後到荊州依附劉表,劉表以其為上賓。劉表死後,王粲勸劉表次子劉琮,令歸降於曹操。曹操至荊州,王粲賜爵關內侯。魏國始建宗廟,王粲與和洽、衛覬、杜襲同拜侍中,共議尊曹操為“魏王”;後因中書令荀攸諫止不行而後憂死,其議遂罷。 在七子中屬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詩》(有三首)和《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七哀詩》之一(《西京亂無象》)寫他由長安避亂荊州時途中所見飢婦棄子場面,深刻揭示漢末軍閥混戰造成的慘象及人民深重災難,使人怵目驚心。《登樓賦》是荊州時登麥城城頭所作,主要抒發思鄉之情和懷才不遇的愁恨,富於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賦的名篇。

    徐幹

    徐幹(171-217),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濰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學,潛心典籍。漢靈帝末,世族子弟結黨權門,競相追逐榮名,徐幹閉門自守,窮處陋巷,不隨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軍師祭酒掾屬,又轉五官將文學。數年後,因病辭職,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後又授以上艾長,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主要著作是《中論》,曹丕稱讚此書"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於後。"(《與吳質書》)其情詩《室思》也寫得一往情深。

    阮瑀

    阮瑀(?-212) ,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書記很出色,名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年輕時曾受學於蔡邕,蔡邕稱他為“奇才”。所作章表書記很出色,當時軍國書檄文字,多為阮瑀與陳琳所擬。後徙為丞相倉曹掾屬。詩歌語言樸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會問題。詩有《駕出北郭門行》,描寫孤兒受後母虐待的苦難遭遇,比較生動形象。阮瑀的音樂修養頗高,他的兒子阮籍,孫子阮咸皆是當時名人,位列“竹林七賢”,妙於音律。明人輯有《阮元瑜集》。

    應瑒

    應瑒(?-217) ,字德璉,東漢汝南南頓縣(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長作賦,代表性詩作《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初被魏王曹操任命為丞相掾屬,後轉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瑒為將軍府文學(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賦數十篇。詩歌亦見長。

    劉楨

    劉楨(?-217),字公幹,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人,建安七子之一。以文學見貴。建安中,劉楨被曹操召為丞相掾屬。與曹丕兄弟頗相親愛。後因在曹丕席上平視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勞役,後又免罪署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與陳琳、徐幹、應瑒等同染疾疫而亡。他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於詩歌、特別是五言詩創作方面。如今存詩十五首,《贈從弟》三首為代表作,言簡意明,平易通俗,長於比喻。

    蔡琰

    蔡琰,字文姬,即蔡文姬。是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蔡邕之女。董卓之亂中被胡兵擄至南匈奴,嫁給左賢王,生有二子,後被曹操用金璧贖回,重嫁同郡董祀。作品以自己親身經歷的悲慘遭遇,深刻揭示了漢末動亂中廣大人民特別是婦女的不幸命運。全詩敘事波瀾曲折,抒情如泣如訴,有強烈的的感染力和雋永的藝術魅力。

  • 15 # 木山文

    曹操(155一22O)字孟德。曹丕(187一226)字子桓。曹植(192一232)字子健。孔融(153一2O5)字文舉。陳琳(?一217)字孔璋。王粲(|77一217)字仲宣。徐幹(171一217)字偉長。阮瑀(?一212)字元瑜。應瑒(.?一2I7)字德璉。劉禎(?一2|7)字公幹。

    劉禎,"贈從弟"(其二)貴析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動。

    冰霜正慘悽,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開頭兩句"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平穩自然,正所謂"不由作意,氣格自高",語句工整老實,而形象率真。從詩意看。矛盾尚未顯露,場面是平靜的,自有一番世外標格的意趣。

    接下來的三,四句就不那麼平靜了,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動。這裡的"一"是語助詞。語氣上連連加強,狂風與勁松的對抗性便自然凸現了。這裡語句仍然工整平直,但詩情卻開始震盪。全詩的意旨,透過形容詞"勁"而有所提示。

    以下兩句是:冰霜正慘悽,終歲常端正。語氣似又平緩下來,但詩意有了新的開拓,前面只說了風狂鬆勁,這裡卻提出冰霜。.歲晏霜寒,環境愈發惡劣了。而山松卻未見蕭索,最可稱道的是,山松一年到頭總是這樣端直如一,正氣凜然。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末尾這兩句最見功力,從技法來說,轉用虛詞引領設問,語氣上立呈斡旋狀。避免了全詩筆調上過於平直,就詩意而言,又完成了最後的開拓,揭示了松柏具有耐寒不凋,堅貞不變的本性,於是主旨畢現,全詩頓然有了厚味。

    魏志,王粲傳中有裴松之注引"典略":"太子嘗請諸文學,酒酣坐歡,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眾人鹹伏。而劉禎平視"。由此可見,劉禎為人是比較狷傲的。瞭解這一點,會有助於我們進一步認識劉禎清峻硬朗的詩風。體會這篇"贈從弟"的詩中內涵。

  • 16 # 孤竹國人1

    建安作家中,歷來最受人們推薦的是曹植(192~232)。從現存的當時作品看,也以他的為最多,共有詩八十多首及完整和較完整的散文丶辭賦約四十多篇。曹植,字子建,從小就以才華為父親曹植所賞識,並曾考慮過立他為太子。後來由於他“任性可行,不自雕勵,飲酒不解",使曹操改變了主意。曹操死後,曹丕和曹叡對他百般迫害,他名為王侯,實則囚徒,終於在憤憤中死去。曹植出生於戰亂頻繁的時代,又深受曹操影響,所以從青少年時代起,就抱著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另一方面,他又深受時代風氣的薰陶,養成了一種放縱不羈的性格,對世俗禮教採取蔑視的態度。這種拯世濟世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貫徹在他一生的思想和行動中,並且成為了他作品的基本精神。曹植的基本精神雖然是前後一致的,但由於生活環境的變遷,前後期作品卻存在著顯著的不同。前後期的分界線就是二二0年曹操的死。曹植前期作品多數是吐露自己的志趣與報負之作。作品可《白馬篇》丶《名都篇》和《鰕觛篇》為代表。《白馬篇》中"幽並遊俠兒"的形象,正是曹植本人政治理想的體現。他把詩中的主人公描寫成一個懷有高超武藝和憂國志家的英雄人物。在詩的末尾,他讚揚這個人物道:"寄身人物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驅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實際上是作者豪壯的自白。從這樣的理想出發,他在《名都篇》中對那些雖然騎射嫻熟,卻一味耽於遊樂,而不能報國立功的貴族少年作了諷刺,認為他們整天鬥雞走狗是白白地虛度時光。他蔑視那種熱衷個人名利的庸俗小人,比之為燕雀。他自比鴻鵠,有著遠大的報復,要為"遠懷柔九州"的大業顯一番身手。這樣豪邁的詩句,表現了作者積極的進取精神。這種開朗和樂觀的情調,是曹植前期一些好詩的特色。曹植後期的創作由於生活的劇變也發生了顯著變化。他在流離顛沛中更清醒地正視視了現實,生活的經驗也隨著豐富起來。因此,他這一時期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都比以前大大進了一步,在藝術上也更為成熟。許多傑出的好詩,如《贈白馬王彪》丶《雜詩六首》丶《泰山樑甫吟》丶《野田黃鶴行》、《七哀詩》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產物。他透過這些詩篇,控訴了曹丕丶曹叡等,都是這一時期產物。他透過這些詩篇,控制了曹丕丶曹叡等酷害骨肉的罪行,也寫出了他自己渴望自由的心情,和建功立業的信心。

  • 17 # 陽光清波

    朋友:經過近幾日的學習,對此有了大概瞭解,現答覆你。

    一、建安七子

    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從公元196年至220年。

    文學史一般所說的建安文學,是建安前幾年至魏明帝最後一年(239年)這段時間的文學,實即曹氏勢力統治下的文學,而創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間。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和蔡琰等。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由於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後世稱為建安文學,也稱建安風骨。

    二、曹操代表作之一《觀蒼海》

    在高中時代,就學了曹操的《觀蒼海》,映像深刻,全詩如下。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東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觀賞蒼茫的大海。海水多麼寬闊浩蕩,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周圍樹木蔥蘢,花草豐茂。蕭瑟的風聲傳來,草木動搖,海中翻湧著巨大的海浪。太陽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銀河裡的燦爛群星,也好像是從大海的懷抱裡湧現出來的。啊,慶幸得很!就用詩歌來表達內心的志向吧。

    大家透過朗誦毛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可知,其中幾句說,“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就是在追憶此段往事。

    三,曹植的七步詩

    七步詩/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此詩還其六句的,但我只信這一首。)

    在學生時代未曾學此詞,是透過人們口口相傳才得知的。

    譯文:煮豆來做豆羹,過濾的豆子做成汁。豆杆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裡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從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為什麼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麼狠呢?

    這首詩純以比喻的手法寫出豆子的豆箕的關係,語言淺顯,寓意明暢。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曹植以“豆”自喻,一個“泣”字充分表達了受害者的悲傷與痛苦。“萁”是指豆莖,曬乾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

    詩人比喻巧妙,用語恰當,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歎為觀止。後兩句筆鋒一轉,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當即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麼要如此苦苦相逼呢?“已成為千百年來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通用語言,此詩在人民中流傳甚廣,影響極大。

    曹植(192—232),字子建,是建安文學的傑出代表,現存詩九十多首,絕大部分是五言詩。曹植的詩歌善用比興,辭語華麗,比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文學的成就和特色,對五言詩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 18 # 使用者言午澤群

    建安七子是建安時期七位文學家的合稱,他們分別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子中又以王粲的文學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詩》透過描寫李催、郭氾在長安攻殺焚掠造成的悲慘景象,表達了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其他作家中,孔融擅寫奏議、詞采飛揚,代表作有《薦禰衡表》等。陳琳、阮瑀以書檄聞名,代表作分別為《移豫州檄》、《為曹公作書與孫權》等。劉楨的詩作甚高,時人將其與曹植並稱“曹劉”。總的來說,建安七子的作品慷慨悲涼,剛健有力,深刻反映了時代的亂離景象,體現了建安文學的風貌,後人譽之為“建安風骨”。

  • 19 # 微雨聽瀾

    建安文學是我國文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時期。“建安風骨”的稱號,更是後人對於這一時期文學作品的推崇。李太白有“蓬萊文章建安骨 ”的詩句。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篇中更有“慷慨以任氣, 磊落以使才。”的評價。

    “建安風骨”代表著一種時代風格,一種文學潮流。是以文壇巨匠“三曹”和“建安七子”為首,以慷慨悲涼的雄霸之氣,形成的獨特風格,共同開創的一代文風。上承先秦兩漢雄文高論的流風餘韻, 下開唐代詩文蓬勃發展的寬廣道路。

    建安文學代表人物有“三曹”和“建安七子”。“三曹”為中國詩歌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局面,並確立了“建安風骨”這一詩歌美學的典範。曹氏父子的創作,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歌的轉變,以“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奠定了建安風骨的基調。而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非曹操莫屬。

    “自古逢秋悲寂寥”, 悲秋已經成為歷代文人墨客筆下永恆的話題。建安十年,曹操佔冀州、滅袁紹;建安十二年,誓師北征,出盧龍寨,臨碣石山,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觀滄海》,在蕭瑟秋風中展示了胸懷天下的豪邁情懷和英雄氣概。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通篇寫景且獨具一格。從海水、山島、草木、秋風,到日月星漢,自然的景物映在眼前,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而這些客觀自然景物,經過詩人主觀的過濾、理解、融會、取捨和強調,反映到詩人頭腦中,形成了詩人主觀精神的藝術品,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息息相關。

    秋天的大海,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由近及遠,由實到虛,動靜結合,虛實並用,層次分明,狀盡大海浩淼無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氣勢,名為寫景,實際上是為了展示詩人“滄海”般的情懷,抒發詩人決心消滅所有殘敵,誓統中國的壯志豪情。

    《觀滄海》中具有強烈的天下意識,詩人不屑於對自然山水進行精雕細琢、描光繪影,並不著力描繪大海的外在形貌,而旨在捕捉大海的內在性格,表現大海的內在力度,以粗疏簡煉的筆法、質樸明快的文字勾勒出淡樸而闊大的意境,再現出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氣度。

    結語:

    曾國藩《日記八則》雲:“陽剛者氣勢浩瀚,陰柔者韻味深美。浩瀚者噴礴出之,深美者吞吐出之。”曹操《觀滄海》一詩所照射而出的,正是曹操以天下為己任,志在一統神州,再造太平盛世的精神風貌。在此之前天下諸子也有許多寫景之作,其胸襟氣度皆在曹操之下。

  • 20 # 文藻巧翁

    漢未建安時代,文學有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標誌著文學發展的新時期已經到來了。這一時期的作家們被捲入極度動亂的時代漩渦,生活和思想都有較大的變化。他們的創作不僅直接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而且還表現了重建封建社會安寧生活的理想與壯志,具有“慷慨以任氣”的獨特風格,形成了“建安風骨”這一優良傳統,對後代文學具有深遠的影響。建安時代又是文人五言詩的重要發展時期。以曹氏父子為中心的眾多作家,掀起了五言詩創作的高潮,為五言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再經正始詩人的努力,五言詩便成為詩歌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在這一時期中,賦與散文等其他文學體裁也都有著明顯的變化和一定的成就。

    一,曹操、曹丕

    曹操是漢未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建安文學的領袖人物。他比較能夠接受農民起義的教訓,在各種措施上富有反傳統精神。他抑制豪強兼併,實行屯田制,重法治,講名實,任用賢能,澄清吏治,恢復了生產,統一了北方,都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曹操的反傳統精神在他的文學創作中也有所表現。他的樂府詩不因襲古辭古意,而能體現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精神,以古題寫時事,因此有不少反映漢未社會動亂的詩篇,如《蒿里行》、《薤露行》,後來的新樂府正是這種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他的抒情詩表現了統一天下的壯志和為實現壯志而奮鬥的積極進取精神,如《短歌行》、《龜雖壽》等。他的四言篇章繼承了《詩經》的傳統而又有所發展,帶有濃厚的個人抒情意味。後來嵇康和陶淵明等詩人的四言詩都走的是這條路。曹操的詩風格悲涼慷慨,沉鬱雄健,語言古補。曹操在散文方面也有創造精神,魯迅稱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師”,他的散文《讓縣自明本志令》就是一篇有政治家鋒芒的生動自傳,他的散文具有“通脫壯大”的風格。

    曹丕是曹操之子。他主要生活在建安後期與魏初天下三分已定的時期。生活中的貧乏決定了他的創作題材狹窄、思想單薄。他的主要成績是學習樂府民歌,善於用淺顯的語言形象地表現思鄉與別離等纏綿悱惻的感情,如《雜詩》、《燕歌行》等。《燕歌行》對七言詩的發展有一定作用。他的散文,如《與吳質書》等,雖字句趨於整飭,而風格清新流暢,頗能動人。他的《典論-論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是一篇有價值的文章。

    二,建安七子和蔡琰

    “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晹、劉楨)也是建安時代的重要作家。他們的憂患經歷對創作具有決定意義。他們的詩歌的傑作貢獻是反映了漢未人民的苦難生活,如王粲《七哀歌》、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阮瑀《駕出北郭門行》等。此外,劉楨《贈從弟》歌詠了具有高志趣貞剛性格;王粲的《登樓賦》以富有詩意的抒情筆調寫了鄉土之思和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嚮往,表現了處於亂世功業無成的慨嘆,是抒情小賦中的名篇。孔融、阮瑀、陳琳也擅長書記或章表,他們的散文具有縱橫騁詞的特色。

    蔡琰的生平經歷。她的巜悲憤詩》是一篇自傳體的五言長詩,它暴露了軍閥混戰的罪惡,胡兵的兇殘,反映了人民特別是婦女在戰亂中的悲慘的命運和封建社會中婦女地位的低下。它善於透過細節描寫各種場面,並深刻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的內心感受。它在現實主義詩歌藝術的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騷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尚不能斷定真偽,但後者實是一篇浪漫主義的長篇傑作,感情洶湧澎湃,充滿對不幸命運的不平與控訴。

    三,曹植

    曹植是建安時代最有成就的作家,所處時代與曹丕不同。他的生活與創作都可以曹丕即位為界分為前後兩期。

    曹植具有“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立金石之功”的功名事業心。前期的代表作《送應氏》與《白馬篇》,或慨嘆社會的殘破,或渴望為國立功,都表現了積極進取的精神。不過貴公子的豪華放逸的生活,也使他寫下了一些“但美遨遊,不及世事”的平庸無聊的作品,如《侍太子坐》等。他的後期由於與曹丕爭位的一段經歷,倍受曹丕父子的壓抑,詩歌主要還是抒寫建功立業抱負不得施展的悲憤,對迫害的不平與反抗,對遷徏不定的生活困辱生活的不滿和對自由生活的渴望,如《雜詩》、《贈白馬王彪》、《野田黃雀行》、《吁嗟篇》、《仙人篇》等,這些詩都同時在客觀上暴露了統治階級為了權位而骨肉相殘的醜惡。後期遊仙詩中所表現的追求長生避世的思想,是詩人軟弱性與消極性的反應。詩人後期能體會一些人民的疾苦,《泰山樑甫行》、《情詩》等表現了對人民生活貧困、徭役繁重的同情。

    “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是曹植詩歌藝術的特色。他在創作上注重藝術的錘鍊。他的詩詞藻華美,比喻豐富,對偶漸趨精密,起調講究氣勢,而且善用警句來帶動全篇。這些技巧提高了詩歌的形象性,促進了五言詩藝術的成熟,但也開了雕琢詞句的風氣。

    曹植的創作是多方面的。他的《洛神賦》利用神話傳說,透過夢幻境界的描寫,表現了一個人神戀愛的悲劇故事,在封建社會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藝術上想象豐富,描寫細緻,詞采流麗,富有濃厚的抒情意味與神話色彩。他的《求自試表》、《求通親親表》多用排偶句法,對駢文的形成有一定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蛀牙不拔有什麼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