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秋春之
-
22 # 軫念信箱
建安文學從漢建安年間(196-220)到魏明帝(239)期間的文學。代表作家主要有曹氏父子(曹操、曹丕和曹植),建安七子,分別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以及蔡琰等。建安作家們在這一時期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創作高潮,因此後人稱為建安文學,也成稱建安風骨。
在詩歌方面,建安七子以寫五言詩為主,徐幹的《室思》,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等作品均發生在漢末戰亂髮生之前。
在辭賦方面,建安七子寫了大量的小賦,為小賦的發展繁榮作出了貢獻。
在散文方面,陳琳、阮瑀的書記,徐幹、王粲的論說文以及孔融的章表,在當時都能獨樹一幟。
曹氏父子文學各有特點,曹操的《短歌行》、《觀滄海》、《陌上桑》等,尤以《觀滄海》最有代表性,部分詩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丕的《燕歌行》
、《秋胡行》等。曹植的《七步詩》流傳甚廣。
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
23 # 兵法天下
問題 :建安文學最傑出代表人物是哪幾位?請解析他們的一首詩或一篇散文。
導言常言道:“文史不分家”,所以說想要明白“建安文學”的來龍去脈,就首先必須瞭解“建安”從何而來?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讀過《三國演義》或者《三國志》的人都明白,所謂“建安”是東漢最後一個皇帝劉協(漢獻帝)的年號,起自公元196年,止於公園220年。
文學史上的“建安時代”,要比這二十四年要長一點,大致指漢末魏初約三十多年的時間。在這個歷史時期,社會矛盾極端尖銳,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動亂的時代,如同《三國演義》開卷所言“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然而在文學史上,卻是一個成就突出的嶄新時代,歷來受到文學史家的重視。“建安文學”的輝煌成就,對後來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南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稱“ 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鍾嶸反覆推崇“建安文學”時期的文風,提出“建安風力”,認為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有慷慨悲壯,直抒胸臆,自然真切,而無矯揉造作、人為雕琢之態;唐代“詩豪”陳子昂盛讚“漢魏風骨”;“詩仙李白”便有有“蓬萊文章建安骨”的詩句給予讚賞。“建安風骨”主要代表人物“建安時代”的文學作品,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正視現實,真實的反映出漢末動亂時代的真實狀況,富於憂國之思,以及詩人們建功立業的雄心,情辭慷慨、語言剛健的獨特風格,即後人所稱譽的“建安風骨”。“風骨”(有的文獻也成“風力”),剛健有力成為這個時期詩歌的主要特徵和審美標準。
其代表人物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蔡琰等為代表。倘若取其最主要的“風流人物”,當屬“曹氏父子”三人莫屬。
曹操《短歌行》(節選)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的這首《短歌行》,可謂其家喻戶曉,我們就不做翻譯了。只言詩之情調,以慷慨悲涼為其特色,文字樸實無華、不尚藻飾,以氣韻“沉雄”取勝。
“沉”指感情低沉深厚;“雄”則體現對歷史大事和戰爭的敘寫,對自我抱負的歌詠及對理想的描繪,進而表達曹操雖然一代梟雄,但求賢若渴。
整體上給人一種雄健渾厚之意,低沉深厚之情,兩者碰撞交織而鑄成其詩“沉雄”之風貌。
曹植《洛神賦》(節選)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
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
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豔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象應圖。
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
曹植“七步成詩”,神童一枚,其文采被謝靈運高譽“才高八斗”。提及《洛神賦》是源於愛情的遐想,還是出自藝術的創造?
歷代文人幾番玩味之中,似乎可以看到曹植在三國魏晉那個群雄紛爭的時代,用自己的才思,在劍拔弩張之中闢出一道幽光,幽光裡透著絢麗的柔情。
後人除了讚譽其文筆之美,便是對其背景似乎更感興趣。這首詩究竟是不是為甄氏所做的呢?大概只有作者知道。
我們似乎更適合感嘆一句“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這首詩據史料記載,曹丕二十歲隨父征戰時的一首作品,其大意是:轉眼間秋天來了,天氣日漸轉涼,花草樹木變得枯黃,露水也凝結成霜。燕子都開始飛往南方,郎君啊,我想你想到肝腸寸斷,你為何忍心讓我獨守空房。每一個想你的夜晚,眼淚都會浸透衣服,我本打算靠撫琴轉移注意力,卻沒有效果。月光恰好灑下來,不由讓我想起牛郎織女,如此相愛卻被銀河阻擋,一年才能見一次面。
從知名度和流傳度來看,《燕歌行》比《七步詩》差了許多,但它的影響力、內涵以及文學水平要超過《七步詩》。
在曹丕之前,幾乎沒有完整的七言詩,所以《燕歌行》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一首完整七言詩,其意義不言而喻。
明清時期的思想家王夫之,曾這樣稱讚《燕歌行》:“傾情,傾度,傾聲,古今無兩。”
-
24 # 茂哥國學館
“蓬萊文章建安骨”是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讚美李白的叔叔李雲的詩文具有建安風骨。那建安風骨又是怎麼回事呢?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的事大家都知道,這個天子,就是東漢最後一任皇帝漢獻帝劉協,漢獻帝劉協的年號是建安。從建安前幾年至魏明帝最後一年(239年)這段時間的文學,即曹氏勢力統治下的文學,被稱為建安文學。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和女詩人蔡琰等,他們的文學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的動亂和人民的苦難,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也流露出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意境宏大,筆調清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個性特徵,其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文學史上稱之為“建安風骨”或“魏晉風骨”。建安之後, “風骨”成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代,它一直是文學品評的主要標準。
東漢末年,社會動盪不安。曹操組建青州兵,挾持漢獻帝,統一北方,社會有了比較安定的環境。曹操父子都有高度的文學修養,由於他們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學有了新的生機,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
曹操就是建安文學的主將和開創者,曹操流傳下來的作品有樂府詩20餘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寫了軍閥混戰時期的慘景,《短歌行》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首詩透過宴會的歌唱,以沉穩頓挫的筆調抒寫詩人求賢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就是後來的魏文帝,他的詩歌委婉悱惻,多以愛情、傷感為題材。他的兩首《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其所著《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部文學專論著作。
燕歌行(其一)
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
何為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
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
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詩。它敘述了一位女子對丈夫的思念情深。筆致委婉,語言清麗,感情纏綿。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的第四個兒子,他是這一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才情最高,文學成就最大。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成語“八斗之才”由此而來。曹植流傳下來的詩賦文章共有100多篇,其代表作有《洛神賦》《七哀詩》《白馬篇》等。下面我們簡要了解一下《白馬篇(其一)》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
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此詩以曲折動人的情節描寫邊塞遊俠兒捐軀赴難、奮不顧身的英勇行為,塑造了邊疆地區一位武藝高超、渴望衛國立功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遊俠少年形象,表達了詩人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詩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又凝聚和閃耀著時代的光輝。
除了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也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
“七子”中的孔融,字文舉,漢末文學家,,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大家熟知的“孔融讓梨”的故事,說的就是他。代表作是《薦禰衡表》。孔融好賓客,喜歡抨擊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陳琳,字孔璋,東漢末年文學家,先避難依附於袁紹,後歸附曹操。詩歌代表作為《飲馬長城窟行》,描寫繁重的勞役給廣大人民帶來的苦難,頗具現實意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就出自此詩。
王粲,字仲宣。東漢末文學家。深為當時著名學者蔡邕的賞識,七子中詩賦成就最高,代表作《登樓賦》《七哀詩》。王粲終年四十一歲,當時還是世子的曹丕,親率眾文士為其送葬。為了寄託對王粲的眷戀之情,曹丕對王粲的生前好友說:“仲宣平日最愛聽驢叫,讓我們學一次驢叫,為他送行吧!”於是,一片驢鳴之聲響起。這就是著名的“驢鳴送葬”的故事。
徐幹,字偉長,漢末文學家、詩人。以詩、辭賦、政論著稱。徐幹閉門自守,窮處陋巷,不隨流俗。代表作:《中論》《答劉楨》《玄猿賦》等。特別是《中論》,對歷代統治者和文學者影響深遠。
阮瑀 ,字元瑜,名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年輕時曾受學於蔡邕,蔡邕稱他為“奇才”。建安十六年,阮瑀隨軍西征關中,曹操請他代筆寫一封書信。他騎在馬上沉吟片刻,揮毫立就,呈給曹操。曹操提筆想作些修改,竟不能增損半字。他的兒子就是那個作“窮途之哭”的阮籍,孫子是阮咸,都是當時名人,位列“竹林七賢”。
應瑒 ,字德璉,擅長詩賦,代表詩作《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他的作品辭情慷慨,多反映了漢末社會的動亂和人民流離失所的痛苦,體現了他企盼國家統一的願望。他和與徐幹、陳琳、劉楨都死於瘟疫。
劉楨,字公幹,東漢名士。他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於詩歌,特別是五言詩創作方面。現存詩十五首,《贈從弟》三首為代表作。這三首詠物詩,分別詠贊了蘋藻、松柏、鳳凰這三種事物。這是勉勵同族弟弟的詩句,也是詩人自身高潔之性、堅貞之節、遠大懷抱的寫照。《贈從弟》的第二首已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很值得一提的是女詩人蔡琰,就是蔡文姬。她是文學家蔡邕之女,東漢時期女性文學家。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流傳於世。《胡笳十八拍》是一首中國古琴名曲,為中國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蔡文姬才貌雙全, 南匈奴入侵東漢時,蔡文姬被匈奴左賢王所擄,在北方與左賢王生活了十二年,生育兩個孩子。曹操統一北方後,花費重金將她贖回,這就是著名的“文姬歸漢”的故事。著名長詩《胡笳十八拍》,敘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反映她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
建安時期政治局勢的動盪,儒家思想的動搖和思想的解放,使作家對文學有了新的認識,文學走向獨立。建安文學,就是在這種文化大背景下迅速崛起。建安文人開闊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遠大抱負、積極通脫的人生態度,直抒胸臆、質樸剛健的抒情風格,形成了建安詩歌所特有的風貌。為中國詩歌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並確立了“建安風骨”這一詩歌美學風範。
建安風骨,魏晉風度,為唐代詩歌的繁榮準備了充足的養分,初唐的陳子昂對南北朝詩風靡麗的矯正,中唐白居易倡導新樂府運動,無不源自建安文學,可以這麼說,唐詩之所以成為萬世之聲,就是很好的繼承並發展了“建安風骨”的原因。
“建安風骨”是研究中國詩歌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話題,它是一種文學創作特徵,更是一種文學創作的精神。那鮮明爽朗、剛健有力的文風,在當今的文學創作過程中,仍然值得我們提倡、研究和學習。
-
25 # 百味寫春秋
很樂意就建安文學這個話題與大家一塊探討、解析歷史和其中的詩章:
一、建安文學興起的歷史背景東漢末年,州牧割劇,戰火延綿。人民背境離鄉、四處逃亡,或死於戰火或死於饑荒病疫。建安時期的文人生活於這個鉅變的年代,目擊種種社會的慘狀,極有切身的感受,故當時的文學作品多有反映現實的主題。描寫戰亂、人民疾苦和渴望國家統一的作品大量產生,可見時代環境的刺激對建安文學的興起是有重大影響的。
二、建安風骨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當時主要作品反映了離亂的社會現實,表達了統一天下的願望,對理想的追求。其詩歌情調慷慨悲涼、語言剛健爽朗,後人把這段詩歌的成就稱之為“建安風骨”。是對建安文學的形象概括。
三、建安文學的傑出代表人物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他們以顯赫的政治地位與傑出的文學才能著稱於世。他們在詩歌中抒寫自己的政治抱負和離亂的政治背景,悲歌慷慨,是漢魏風骨的代表詩人。在五言詩歌發展史上處於承先啟後的地位,曹植被譽為“建安之傑”。
2、七子:指東漢至建安年間的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等七位文學家的並稱。他們均以詩文顯赫當世,是曹魏文學集團的核心成員,與三曹同為建安時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劉楨成就最高。
四、建安文學的主要代表作品1、曹操的《蒿里行》、《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今存樂府詩20餘首;曹丕的《燕歌行》現存最早的七言詩兩首,其所著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著作;曹植的《美女篇》、《洛神賦》、《白馬篇》、《七步詩》等詩賦文章100多篇。
2、七子中王粲的《七哀詩》,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劉楨的《贈從弟》三首等。
3、蔡琰(蔡文姬)現存題五言《悲憤》,騷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
五、對建安文學的歷史評價建安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形成的第一次文人詩創作高潮。使漢樂府詩完全成熟;五言詩體得以發展;七言詩體得以創造。曹操率先衝破儒學的禁錮,打破當時盛行的駢體文格式,採用通脫的文體作文章,追隨他的文人學士亦積極響應,在北方不僅出現了一個文學繁榮的局面,而且使一代文風得以轉變。為推動中華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尤其是對後來的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六、曹植的《白馬篇》《白馬篇》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
仰首接飛揉,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
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
習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釋文:駕馭著白馬向西北馳去,馬上佩帶著金色的馬具。有人問他是誰家的孩子,邊塞的好男兒遊俠騎士。年紀輕輕就離別了家鄉,到邊塞顯身手建立功勳。下苦功練就了一身武藝,拉開弓如滿月左右射擊。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釐。飛騎射裂了“月支”,轉身又射碎箭靶“馬蹄”。他靈巧敏捷賽過猿猴,又勇猛輕疾如同豹螭。聽說國家邊境軍情緊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進犯內地。告急信從北方頻頻傳來,遊俠兒催戰馬躍上高堤。隨大軍平匈奴直搗敵巢,再回師打鮮卑驅逐敵騎。上戰場面對著刀山劍樹,從不將安和危放在心裡。連父母也不能孝順服侍,更不能顧念那兒女妻子。名和姓既列上戰士名冊,早已經忘掉了個人私利。為國家解危難奮勇獻身,看死亡就好像迴歸故里。
《白馬篇》又名“遊俠篇”,是曹植創作的樂府新題,屬《雜曲歌•齊瑟行》,以開頭二字名篇。
結語:這首詩描寫和歌頌了邊疆地區這位武藝高強又富有愛國精神的青年英雄。藉以抒發作者的報國之志,其實本詩中的英雄形象就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凝聚著時代的光輝,為曹植的前期代表作品,青春氣息濃厚。也代表了建安文學的時代風格。
解答到此,水平有限如有不足之處敬請大家指正!
回覆列表
建安文學傑出代表作家很多,諸如曹操,曹植,曹丕,還有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眾多的文學家中我首推曹操,曹植父子,文學成就居前。曹操以樂府舊題寫時事,他的步出夏門行組詩《觀滄海》氣勢磅礴,透過對滄海壯麗景觀的描寫表達了詩人闊大的胸襟和豪邁的氣概!更有曹植文采在父之上,謝靈運稱其“才高八斗”,七步成詩美名傳,還有著名的詩作《白馬篇》,此篇透過描寫一個英姿勃發,風度翩翩的少年捐軀赴國難的故事來表達詩人那種博大的胸懷和英勇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