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吳三桂如果不開關降清,闖王李自成滅掉大明後,會與吳三桂開戰,但李自成也很難消滅吳三桂,吳三桂倒有可能消滅李自成。

  • 2 # 漢南之家

    李自成會被南明和吳三桂南北攻之而亡,清金趁李自成敗戰時入關與南明再戰,後會出現北清金南明南北分治。也會出現清金北南x個國(也包括南明)又一個大分裂的時代。總之李自成必敗。

  • 3 # 風吹雲漫飛

    大家都知道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合兵擊潰了李自成,從而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從此吳三桂成了漢奸,成了歷史罪人。

    如果吳三桂不開啟山海關,清軍就不能進關嗎?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即使吳三桂不開啟山海關,清軍也一樣可以進關,因為在崇禎時期,皇太極就多次率軍從長城攻入中原,甚至打到山東濟南,這已經有先例了。

    如果吳三桂不開關說明和李自成達成共識了,那麼清軍只能從長城入關了,天下將會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李自成、後金、南明還有隨時會脫離李自成的的吳三桂。大家看看李自成打下北京城逼死崇禎後,所作所為簡直是土匪、爆發戶。註定了李自成是難成氣候,成不了大事的人。淘汰掉李自成,就算吳三桂投靠了南明以明朝這幫舊官僚的腐敗作風來看還是難以擊敗後金,也許歷史程序可能會延後若干年,但還是會被後金所取代。

  • 4 # 柔情似水—政委

    很多人都不瞭解吳三桂,接下來跟著趣歷史一起看看。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崇禎急忙加封包括吳三桂在內的四路將領為伯爵,激勵他們率軍進京勤王。

      吳三桂帶著他手中的關寧鐵騎往南趕,但剛走出山海關沒幾步路,就傳來了北京城破、崇禎自縊的訊息。吳三桂的處境一下子變得十分尷尬,大明亡國,他就變成了無頭的蒼蠅,只得回到大本營山海關。

      李自成奪得北京城,意味著正統的明朝已經滅亡了,吳三桂守山海關,自然也就不是替明朝守了,難道他替李自成守?憑什麼?李自成可是滅了明朝的反賊誒!

      當然,李自成也想招降吳三桂,原因是看中了他手中那支明朝最後的精銳關寧鐵騎。可一旦吳三桂投降了大順軍,李自成肯定是要派自己的嫡系將領去接收關寧鐵騎守山海關,那樣山海關就跟吳三桂沒什麼關係了。

      我們常說武將擁兵自重,吳三桂要是沒了關寧鐵騎這支兵,沒了山海關這塊地盤,那麼也就不值錢了。

      更何況李自成在拉攏吳三桂的誠意上,實在是不怎麼樣。屁股還沒焐熱龍椅呢,就放任大將劉宗敏霸佔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這怎能讓吳三桂看好投降李自成的前景?

      故而從亂世自保的心理考慮,吳三桂肯定不會向李自成靠攏,所以也就談不上為李自成守山海關了。

      不替李自成守,難道替清朝守嗎?

    image.png

      滿清更不需要吳三桂守關了,因為李自成根本沒那個雄心出關滅清朝,此時的大順軍,正忙著在北京城內到處搜刮金銀財寶呢。

      此時吳三桂的處境,尷尬就尷尬在喪失了主動權!

      本來山海關是清朝和李自成之間的屏障,他的關寧鐵騎和山海關,應當成為兩者爭相拉攏的香餑餑,吳三桂大可以玩招投標的把戲價高者得,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

      但實際情形卻是他成了兩者擠壓的物件,是因為李自成不待見他,所以才不得不投靠的滿清。

      滿清表明上很夠意思,封他做了平西王,但整場山海關之戰,都是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先跟大順軍拼消耗,到了兩方都損失慘重了,多爾袞的八旗軍才出面收拾殘局。

      所以,吳三桂是贏了面子虧了裡子,失去了跟多爾袞討價還價的籌碼,往後在滿清面前更是處於被動地位。

      那麼,假設吳三桂打著忠於明朝的旗號,死攥著山海關不放,對明朝的存亡有影響嗎?

    image.png

      還別說,真還多少還有點影響。只不過,這個明朝指的是定都南京的“南明”。

      崇禎自縊身亡後,正統的明朝雖然斷絕,但南京很快出現了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權。

      也就是說,當時的天下格局,最北邊是滿清、中間是李自成的大順、南邊是朱由崧的南明,西邊還有一個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查閱史料可知,當時南明所佔的國土、兵力都十分可觀,只不過南明的將領們不思收復失地,而是一個個爭權奪利,排除異己,弘光皇帝朱由崧則沉迷鶯歌燕舞,一心做個戲曲鑑賞家。

      李自成這邊也好不到哪裡去,才佔據北京就大肆搜刮官民財物,對北方的大敵滿清,顯然缺乏足夠的警惕。

      至於西邊的張獻忠,暫時可以歸類為邊緣化勢力。

      在這種情況下,吳三桂向清朝的獻關投降,使清朝最先掌握的全盤的主動,多爾袞傾舉國之力南下,山海關一戰擊潰李自成,接下來就是秋風掃落葉,李自成和南明都迅速被清朝攻滅。

      從這個角度來看,吳三桂守不守山海關,和明朝(南明)還是有些關係的。

      因為如果清朝不入關,以李自成那種貪圖享樂的狀態,也未必能滅得了南明,南明恐怕也可以苟延殘喘一下子。

      但是問題在於,吳三桂究竟憑什麼守住山海關?

      如果吳三桂堅守山海關,李自成自然不能指望吳三桂幫他看門,而清朝也不想留著這個眼中釘,關寧鐵騎即便再強,山海關的城牆即便再厚,也架不住兩大勁敵的前後夾擊啊!

      況且清軍要入關,根本就不止山海關一個入口,當年皇太極就曾轉道蒙古境內,越過薊州直搗北京城下。假如多爾袞也轉道進入北京一帶,滅了李自成,那吳三桂可就要被八旗軍包餃子了。

      最要命的是中原已經易手,吳三桂死守關隘,根本得不到北京地區的軍餉糧草供應,誰來給他們供吃供喝?總不見得出去搶吧。

      由此可見,吳三桂能做的,只有在清朝和李自成之間二選一,投降清朝,則清軍入關;即使投降李自成,他也必須帶兵進京,交出兵權,李自成另派他人守山海關。讓吳三桂死守山海關,根本就是個無解的偽命題。

  • 5 # 民工愛歷史三國

    吳三桂不開關迎清軍,我先說一下明朝滅亡的原因,崇禎皇帝登基,明朝就是個爛攤子,宦官掌權貪官汙吏橫行魚肉百姓!崇禎皇帝拿了大太監魏忠賢東廠集團,整理內政搞民生,崇禎帝勤勞廉政也沒有阻止了明朝的滅亡!主要是連年的旱澇加蝗蟲的災害,國庫空虛引起了農民起義,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錯殺了袁崇煥,加快了清軍進關的速度。

    李自成進了北京就變了一個人,享受慾望加深壓榨明朝舊臣,逼他們交出全部家當,將士們淫亂搶劫,因為劉宗敏搶了陳園園,逼的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本人認為就是吳三桂不開關,清軍進中原也是早晚的事,吳三桂和李自成也成不了大器!可能互相攻打各自滅亡!

  • 6 # 羅賓說歷史

    歷史上“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典故,說的就是吳三桂因為愛妾陳圓圓被搶,憤怒之下引清軍入關,打敗李自成和明朝殘存力量的故事。我們設想一下,如果吳三桂沒有引清軍入關,李自成和明朝的命運會如何?我認為會有幾種不同的可能,下面我來分析一下。

    一、吳三桂已投降大順,固守山海關,李自成率部增援。這種情況下,清軍應該不會輕舉妄動,大順和南明政權剛剛建立,也會先處理內部問題,三股勢力會維持一個短暫的和平。中國的國土暫時會出現大順、滿清、南明三個政權。

    二、吳三桂已投降大順,固守山海關,李自成未派兵增援。這種情況下,如果清軍進攻吳三桂,吳三桂應該可以守一段時間,此時李自成派兵增援,山海關得救的話,那又會回到上面說的各方對峙的局面。

    三、吳三桂未投降大順,固守山海關。這種情況下,李自成和滿清誰先進攻吳三桂,吳三桂多半會聯合另一方來對抗。如果吳三桂聯合滿清來攻打李自成,那李自成和南明有可能還是會被滅亡。如果滿清先進攻,那吳三桂必然聯合李自成來死守山海關。

    四、吳三桂只想效忠明朝。這種情況下,吳三桂既不投降李自成,也不開關迎清軍。吳三桂為了避免兩邊被打,我覺得完全可以放棄山海關,經山東撤退至南方,投靠南明政權。大順政權已經開始腐化,戰鬥力下滑嚴重,李自成可能會被滿清消滅。而南明因為吳三桂的加持,有可能會長時間的維持南方的半壁江山。

    清軍能以十幾萬的軍隊橫掃中原,建立一個統一王朝,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吳三桂投降清軍,讓清軍可以輕易突破山海關這個一直難以逾越的屏障,從而進入關內,利用漢人政權各自為戰的矛盾,最後統一天下。沒有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李自成和明朝也許就是另一個命運,清朝能否入主中原真的就很難說了。

  • 7 # 湯音—影視剪輯

      明朝的前身是由朱元璋在1364年建立的西吳政權。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同年明軍攻佔元朝首都大都,元順帝北逃,中國進入明代統治。

    清軍在入關前崇禎已經上吊而亡,在一定意義上明朝已然而亡,退一步說崇禎如果沒有上吊,當時的情況只是北京城被李自成攻佔,但是南方的大部分國土還在,只要南遷南都南京也不是完全沒有作為,但是崇禎真的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李自成進京後最開始並沒有殘殺崇禎的後代,本著自己也是農民的態度,對城內的老百姓也沒有過多的騷擾,並且立下了嚴規,凡是騷擾百姓的,殺無赦。

    但是這麼多的軍隊總要開銷,需要糧餉的,這時他就把目標瞄上了前明的故舊大臣,這些大臣開始開著李自成進城後樣子,開始還是暗暗得意,以為自己遇到了明主,還可以和原來一樣過自己富貴榮華的太平日子,可是李自成把這差事交到了劉宗敏的手上。

    劉宗敏打仗勇猛,可是和這些大臣要錢就會更直接,直接就是當匪兵 的做派,縱容手下官兵搶劫、侮辱婦女,所有能做的事都做了,很多大臣想能破財免災,可是在劉宗敏看來,他們就是砧板的魚肉根本就沒什麼力量,卻也是非常直接有效,短短時間就在他們身上獲得了幾千萬兩白銀,可憐崇禎國庫只有幾萬兩存銀,戰爭的後期崇禎自己表率為前線戰士籌措餉銀,可是大臣各個哭窮,沒有一個把錢拿出來,這下讓劉宗敏搜刮個乾淨,李自成自入京後終於嚐到了皇帝的滋味,那還管劉宗敏怎麼和那些前明舊臣要錢,可是劉宗敏的所作所為,給開始留給京城百姓的美好印象直接崩塌了。

    劉宗敏的折磨的大臣還有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家人,強掠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讓本來已經答應投降李自成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直接導致了清軍的入關。

    雖然建立了南明小朝廷,出現了像張煌言這樣反清的名將,但是大勢已去,再也無力迴天,清軍入關,逐鹿中原,朱由榔也被吳三桂親手勒死。

    李自成的所做所為雖然把已經窮怕的心理滿足了,可是慌忙做了42天的皇帝,還是被迫退出北京,吳三桂失掉了民心,很難再立足沒有根基的地方,也許李自成就沒打算在北京扎穩腳跟,只想回陝西做自己的土皇帝,結果只有暴屍九宮山,至於清軍入關前,真正意義上的大名已經滅亡,流亡的南明小朝廷只能算是一個還能號召天下臣民反清的一杆旗而已了。

  • 8 # 延慶卅四年

    歷史是不容假設的,歷史也是有大勢所趨的。即便吳三桂不開關揖盜,大清也會一統天下,只不過會更加曲折複雜。因為李自成改變不了他的小農意識,更不是坐天下的主。大明呢,已經腐爛透頂,無可救藥,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一定會有一股勢力讓大明滅亡。及至明末,藩王、流民、天災已經壓得明朝喘不過氣來了。

  • 9 # 小空話歷史

    李自成的起義軍雖然在面對明軍時勢如破竹,但是面對驍勇善戰的八旗軍那還真的是不夠看的。因為遼東地區本來就寒冷,滿人從出生到成年基本都是處在戰鬥中的,成年後又是打獵、練習武術,這些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遠遠無法相比的。

    大明朝當時崇禎皇帝已經自縊在煤山,這也就意味著大明朝已經滅亡了,雖然南方還有大明的遺孀,但是終究是翻不起大浪的,大明還是要被滅亡。

    總結:就算吳三桂不開關放清軍入關,李自成和大明朝也是遲早要被滅掉的,只是時間原因罷了,畢竟當時的大明朝也是腐朽到骨子裡了,李自成在佔領北京後也是開始膨脹了,這樣的部隊面對八旗軍也是必敗無疑的。

  • 10 # 我思故我在—free

    結果是必然的,清朝還是坐天下!

    李自成進北京之前,其實很多大臣都認頭了,忠心的沒幾個,他們感覺王朝更替是正常的事兒!

    結果農民出身的李自成鼠目寸光,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光想的搶銀子,搶女人,和洪秀全沒啥兩樣。不懂得安撫百官,致使大家對其失去信心,有沒有吳三桂,結果都一樣!

  • 11 # 有得觀史

    吳三桂面臨的形勢,一邊是李自成,一邊是清軍。吳三桂有3萬多軍隊,他的軍隊不足以抵擋任何一方的進攻。

    南明小朝廷剛剛建立內部不穩,沒有餘力去支援吳三桂。面對東西雙方夾擊,吳三桂只有兩條路,要麼抗爭到底,以死報效明朝,要麼投降。

    吳三桂報效大明,李自成和南明小朝廷,都不是清軍的對手,最終結果是清軍問鼎中原。

    吳三桂投降李自成,有吳三桂把守山海關,清軍沒那麼容易開啟關門。這時清軍還有一招,就是繞道蒙古部落,翻越燕山,進攻北京。

    李自成不是真龍天子,面對勢頭強勁的清軍,他的失敗是必然的。

    李自成敗,清軍截斷吳三桂退回中原的道路,接下來清軍就會把吳三桂吃掉。

    滅了吳三桂,清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南明小朝廷。南明也不是清軍的對手,最後還得被滅。

    中國歷史上,只要北方少數民族部落強盛,必然進攻中原,如果中原也強還無礙,如果中原王朝衰敗,社會鉅變中出現真龍天子,建立新王朝也無礙,如果沒有真龍天子,中原必然被少數民族部落征服。

    清軍入關,李自成和南明王朝會滅亡,這基本是歷史的宿命。

  • 12 # 晴波泡泡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明朝不是亡於清朝,是亡於李自成的大順軍。1644年崇禎帝在景山自縊標誌著明朝也就結束了。吳三桂也投降了大順軍,只不過後來又反正,跟李自成在山海關決戰,而在大戰之前吳三桂約降了攝政王多爾袞,清軍參戰,導致了李自成最後的潰敗。由於明朝滅亡,吳三桂要麼投降大順,要麼投降大清,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可選的。假設他投向大順成功,李自成的實力能否即對抗清軍的進攻,又對付南明的反撲?闖軍號稱百萬,但是真正能戰計程車兵不過二三十萬而已。當時十幾萬滿蒙漢八旗鐵騎,再加上上百萬南明軍隊,實力都不可小覷。基本上最後對決還是清軍和南明軍,估計還是一樣。

  • 13 #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大明朝被李自成滅亡,已成定局。李自成如與吳三桂合夥抗清,可撐一段時間。但吳三桂自成一統的野心,不會久為人臣,若吳李相爭,清兵統一中原,有機可乘。

  • 14 # 春秋筆談
    1、軍事力量相對均衡

    論三者戰鬥力,明朝強於清朝,清朝強於順朝,但相互優勢並不十分明顯。這種情況下,一旦兩者聯合起來,第三方必然失敗。明朝滅亡最大的原因是兩線作戰,既要鎮壓農民軍,又要抵抗後金軍,等於農民軍和後金軍是變相的聯合。同理,如果農民軍和大明軍隊聯合起來,後金軍也很難奈何大明帝國,畢竟直到崇禎自縊,後金軍也未能跨過山海關。而李自成為什麼失敗的那麼快,主要原因是順軍戰鬥力本來就弱,處在三方的最低端,再加上吳三桂率領的明軍精銳和滿清精銳合擊,最終土崩瓦解。

    2、國土面積相對均衡

    翻開1644年清朝入關前的形勢圖,可以明顯的看到,明、清、順三者國土面積大致相當。明朝主要佔據長江以南地區,以及淮河流域部分地區;順朝主要佔據黃河以北到長城、山海關以南地區,屬於三者裡面國土面積最小的一方。清朝佔據山海關外,長城以北、包括內蒙古在內的大片地區,也是三方佔據國土面積最大的一方。相對均衡的國土面積是三方勢力均衡的基礎。

    只是因為崇禎自縊,導致南明政權失去了主心骨,各地大員心懷鬼胎,為一己之私擁立不同的帝王,導致南明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境地,無法形成戰鬥合力,最終被清軍各個擊破,令人悵然!

  • 15 # 刀筆傳神

    在公元1644年,崇禎詔徵天下兵勤王,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北京。 三月十九日吳三桂率軍到達山海關,繼而率兵西進京畿。二十二日吳三桂兵至玉田(屬河北省唐山市)一帶,這時突獲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訊息。 明朝的滅亡使吳三桂失去倚靠,為了尋找新主,此後一個多月,吳三桂在各種政治勢力間進行投機活動。

    大順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吳三桂再三猶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頭。再加上陳圓圓和吳家親人都成了李自成的人質,為保全家人性命,吳答應與李自成議和。為防李自成有詐,又私下以黃河南北分治為條件向多爾袞求助。吳三桂還自以為萬無一失。

    殊不知,多爾袞不是省油的燈,他將計就計,趁吳三桂與李白成談判之機,突然向李自成發動攻擊。這個舉措,讓吳三桂大呼上了多爾袞的當。李白成卻以為上了吳三桂的當,他認定吳三桂“引狼入室”,於是殺了吳三桂的全家。事情弄成這樣,也許不是吳三桂本意,但此刻的吳三桂不能不報殺父之仇,也就“順理成章”地放清軍入關追剿李自成的部隊。歷史就這樣在多種力量的糾纏中瞬間定格,誰都無法重新改寫,、聰明的吳三桂,竟然也會被多爾袞玩弄於股掌之間,最後死得很痛苦。

    現在假設吳三桂不開關迎清軍,前抗李自成,後抗清軍,那他只有死得更快,不符合他的本性。另一條路是投靠李自成,一起據險關共抗清軍。根據當時的情況分析,多爾袞並沒有做好入主中原的準備,只想樓一票好處就撤離的可能性很大,當時的滿清兵不過十幾萬,不可能有涿鹿天下的打算。

    而李自成則已佔據了北京稱了帝,建立了國家,也得到了百姓的支援,所以有很大可能性共同抵抗住滿清,再慢慢消化南明勢力,這樣中國就會變成另一番局面。

  • 16 # 一方漫談

    歷史是沒有假設的,就象時光不可倒流。不過作為學習探討的一種方法,有時可以如果怎麼樣一一一

    個人認為,即使吳三桂不降清,結局仍然一樣。大明已是日落黃昏,早一時晚一時罷了,朝代的更替就是歷史的進步,即便以漢統的角度來看,滿清是異族入侵。

    吳三桂其人

    明遼東人(1612---1678),錦州總兵吳襄之子,遼東旺族祖大壽妹夫。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山海關。

    1644年降清,順治十六年鎮雲南,次年入緬旬殺南明永曆帝,大明朝的最後一點香火在吳三桂手中熄火,時也,運也,命也。

    康熙十三年,大清朝在平準葛爾旦後,西域諸部,外蒙,東南地區皆已平穩。削三藩開始了,吳三桂隨及反清,自稱周王。

    康熙十年,病逝。

    分析吳三桂一生可以看出

    1.吳三桂是戰亂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經歷了軍旅的各個階段,也曾浴血奮戰,深知權力尤其是軍權的重要性。

    2.崇禎十六年(1643),其時滿清已佔遼陽,祖大壽也就是吳三桂妻兄降清,大明派兵圍遼陽,這是吳三桂透過祖大壽已和滿清有了溝通。

    3.崇禎十七年,吳三桂被加封為平西伯,這是滿清已逼近山海關,同時李自成已打到居庸關,崇禎命吳三桂回京勤王,吳三桂行至玉田(今唐山)獲息崇禎自盡於煤山,便返山海關。

    4.在返回之時,李自成已入京,此後吳三桂在各個勢力間衡量,搖擺不定,史上有一種說法,是陳圓圓被掠促成了吳三桂開關引清。

    李自成當時情況

    世居陝西(1606---1645),跟隨高迎祥起兵開始,共帶兵打仗十八年,當大順皇帝四十二天,最後兵敗被殺。

    李自成為啥未能象劉邦,朱元璋一樣成功上位?

    1.民心不得,匪氣猶存。

    起兵時正逢大明日衰,加之天災,民不聊生。義軍所過之處,百姓爭相入伍,老百姓甚至只有一個想法,只要能吃頓飽飯,死也值了。正時這一主因,一路搶掠,一路打進北京,而進京後匪氣依舊,民心盡失。

    2.無良臣謀士

    張良不在,陳平沒有,伯溫已走。只有一個牛金星小肚雞腸,大順李皇帝未能禮賢下士任用賢能,也不能收攬大明舊臣。

    3.馭下不力,山頭頗多

    只信陝西舊部,未有雄才大略,聽信牛金星殺李巖錯上加錯。

    當時山海關各方兵力

    李自成:《明史》稱二十萬,《流寇志》說“自成分兵十餘萬攻之”,綜合各方也就十多萬。

    吳三桂:從後期資料看,精減後是二萬四千,因此此前加上地方練勇多則五六萬。

    滿清:明確記載經吳三桂求救後派兵七八萬至山海關。

    大明現狀

    內李自成入京立國號大順,黃河以南大部還在明手中,但勤王之師已亂,各懷心事。“萬曆之前,崇禎不是亡國之君,萬曆之後崇禎必為亡國之君”,明歷史學家孟森先生如是說。

    明朝的滅亡是個系統性的問題,是制度及各種矛盾積重難返的必然結果。

    吳三桂開不開關,只對其自身的命運有影響,觀其為人。吳三桂絕不是忠義之士,只是一個借風使舵的投機客。吳三桂不降清,也是和李自成沒有可能一道,充其量轉向南明,也就沒有他後期座鎮廣西稱王稱霸了。

    大明的滅亡無非是時間問題,和吳三桂的存在毫無關係。

    我是@雨落一方 文史愛好者

  • 17 # 賞心樂史

    如果吳三桂不獻山海關,清軍就永遠無法踏上中原大地嗎?其實,由山海關入關是清軍最近的進攻路線,但並非是唯一的路線。事實上,清軍在1644年的山海關之戰前,已經先後5次經山海關西面的路線大舉進人內地,進攻明朝。

    第一次是在1629年,皇太極率大軍親征,經由熱河進軍,破長城的大安口和龍井關直人內地,佔領遵化,攻陷薊州,兵圍北京。這次人關的最大成就,是皇太極成功施用反間計,使崇禎殺掉了名將袁崇煥,為清軍剪除了最大的勁敵。

    第二次是在1632年,皇太極率清軍由蒙古草原進軍,兵抵張家口北面,“列營四十里”,炫耀兵威,迫使明守將締約講和,然後收兵而還。

    第三次是在1636年, 皇太極命阿濟格統率大軍,破居庸關人長城,直搗河北,一路打得明軍狼奔狼奔豕突,與明軍作戰56次,攻下12城,俘獲人畜十幾萬,後經冷口關出長城北還。

    第四次是在1638年,多爾袞由青山關人關,嶽託由牆子嶺人關,在華北大地上縱模掃蕩。明朝督師盧象升率軍在河北鉅鹿迎擊清軍,兵敗陣亡。與袁崇煥、熊廷粥齊名的抗南名將孫承宗率百姓堅守高陽,也城破陣亡。清軍共攻下一府三州五十七縣,包括山東省府濟南,捕男女五十餘萬和大量牲畜財物,然後出青山關而歸。

    第五次是在1642年,皇太極以阿巴泰為奉命大將軍,率軍從牆子嶺人關,一直打到山東兗州,又分兵攻陷登州、萊州、 莒州、沂州(臨沂)、海州,共計攻下八十八城,降服六城,擄男女三十六萬,掠黃金一萬二千兩、白銀二百萬兩,最後由牆子嶺出關還師。

    從這一歷史事實可以看出,明末以騎兵為主,並無重灌備需要駝運的清軍要從以上這些路線長驅直入華北,更是容易的多。

    明朝崇禎皇帝縊死煤山後,多爾袞立即召開王公大臣會議,滿洲謀士們力勸多爾袞立即出兵與李自成爭奪天下。當時多爾袞對李自成心懷敬畏,認為清軍曾經三四次圍攻北京卻沒有攻克,而李自成則一戰攻破北京,可見此人的大智大勇和起義軍的強大戰鬥力。謀土范文程進諫,李自成雖“擁眾百萬,橫行無忌”,但屢戰屢勝,其志必驕,驕兵必敗,“可一戰破也”。

    明朝降將洪承疇曾長期與起義軍作戰,是農民軍的頭號死敵,深悉農民軍的特點。他告訴多爾袞,李自成軍戰鬥力雖比明軍強,但不足與清軍驍悍的八旗勁旅匹敵。於是多爾袞壯了膽,決心出師,率滿洲、蒙古八旗大部和漢軍八旗的全部,及明降將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王的兵馬,浩浩蕩蕩地鳴炮出征。他們選擇了洪承疇建議的進關路線,不走山海關,而是西經薊州、密雲等地直撲北京,全軍輕裝簡從,輜重在後,精兵在前,準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李自成大軍包圍在北京,一舉全殲。只是在出征的第六天,在途中遇到了吳三桂派來的乞降使者,多爾袞才改變了主意,率師向山海關進發,並傳令將留在後方的紅衣大炮火速向前線運送。這樣,才在山海關發生了決定清朝入主中原的大血戰。

    從當時的形勢看,假如吳三桂在明朝滅亡後沒有“衝冠一怒為紅顏” 引清兵人關,而是投降了李自成,忠心耿耿地為大順政權鎮守山海關。那麼清軍按照承疇原定的戰略,戰李自成不是從山海關西面破長城而入,而是在華北大平原上充分發揮八旗騎兵的野戰優勢,疾趨北京,形勢對李自成起義軍將會更加嚴峻。因為向陝西的退路很容易被截斷,李自成軍就會被包圍在北京。與前三次北京保衛戰中的明軍不同,李自成內無糧草,外無各路勤王軍隊,難以固守北京,形勢將會比山海關戰役嚴重得多,結局很可能是起義軍全軍覆沒。

    據彭孫貽的《流寇志》記載,在山海關一戰後,李自成尚有兵馬數萬,退往陝西。只是隨後李自成接二連三地失策,才最終斷送了起義軍。

    總結:由此看來吳三桂的叛投清朝,對李自成來說其實是幸事。清軍因吳三桂降清而變更了遷回包抄李自成的原定方略,改從山海關進攻,對起義軍的作戰打成了擊潰戰,使李自成得以保全相當兵力。歷史沒有如果,即使吳三桂沒有開關迎清軍,李自成與大明朝的滅亡結局也不過是久一點,並不會改變。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不能全部算在吳三桂的頭上,就想“烽火戲諸侯”西周滅亡“褒姒”只是佔很少的原因,朝代更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論。

  • 18 # 天晴愛睡覺

    當時主要有四股勢力:吳三桂,李自成,清兵,南明小朝廷

    如果吳三桂不開關送人頭,那麼情況應該是這樣的:

    首先,吳三桂沒什麼大局觀,李自成搞了他的女人,讓他投降李自成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又搞不過李自成,不然不會開關送頭才搶回女人,那麼吳三桂要麼被李自成滅掉,要麼被擠走投降南明

    山海關就成了李自成和多爾袞對峙,大機率李自成是打不過的,因為李自成約束不住手下的將領,其實已經沒什麼權威了,長此以往必敗!多爾袞入關是早晚的事!

    南明小朝廷極大可能被吳三桂霸佔,那麼,吳三桂還是會被招安

    最後,歷史還是沒有改變

  • 19 # 93四個金

    從明末到現在幾乎所有的輿論都認為是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才導致李自成的失敗和南明的最終滅亡,可事實真是這樣嗎。

    1644年當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後農民起義軍的實力達到了最頂峰,同時李自成和他的一些兄弟們也已經膨脹了,因為這種勝利是空前的,更關鍵的是他們並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和全盤方略。而明朝呢,此時崇禎已死,南方的諸王先後稱帝,自己內部根本就不團結,滅亡是遲早的事。因此說就算沒有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開啟山海關,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南方的明朝各個政權也不會長久,吳三桂的開關只是加速了這個程序,其實開不開關根本沒有區別,清朝進關是早晚都會發生的。

  • 20 # 柳樟筆劍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如果吳三桂能夠成功擋住清軍,歷史將很尷尬,為什麼?因為創造歷史的大神實在不知應該怎麼樣讓兩段朽木來支撐國家大局。

    到了明清之際,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無論封建王朝還是農民起義,都走向了窮途末路。帝制不用說了,清朝皇權專制登峰造極,人民徹底被奴化,完全實現了商鞅的“弱民”理念。一個事物到了頂峰實際意味著即將崩潰,因而就有了後面帝制的徹底消亡。

    農民起義從陳勝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開局,到洪秀全創立的太平天國覆滅,其目的不外乎從“羨慕嫉妒恨”轉到“取而代之”。但有兩條線走向明顯不一樣,一條線是口號線,不斷地從實向虛發展。最早的陳勝和劉邦這樣的草根很直接可信,就是要當王侯、當皇帝,“大丈夫當如此”。越往後口號越冠冕堂皇、欺騙性強,李自成的“均田免賦”,號稱“闖王來了不納糧”,可能嗎?太平天國的“均平富”,從來就沒做到過。

    另一條是享樂線,不斷地從慢向快發展。呼啦啦招呼一幫人造反為的什麼?不就圖個享盡榮華富貴嘛,剛開始的起義者頭腦還算清醒,還知道先苦後甜,陳勝、張角等失敗者幾乎沒享過一天福就玩完了,劉邦、朱元璋等成功者還知道開國艱難,比較體諒民力,剛開始還知道與民休息,相對節儉的。

    但到了李自成和洪秀全這裡,革命尚未成功,享樂爭先恐後。李自成在北京短短42天,就幹了三件事:斂錢財、吃餃子、玩女人。好像知道呆不長似的,玩命地作賤老百姓,不小心把陳圓圓也弄到手,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引進清軍,把還來不及站穩腳跟的大順朝給滅了。洪秀全更是窮奢極欲,天王府六千女子一千多嬪妃,他真想活一萬年嗎?

    所以大清王朝其實十分幸運,碰到的兩撥大規模起義其實都是毫無志向的草寇,根本經不住打。就李自成那作死的節奏,即便清兵不入關,沒幾年也會被新的起義推翻。明朝早就窮途末路了,它的倒下是歷史必然。所以,即使沒有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最後的結局也既不是大明朝、也不會是大順朝佔據華夏大好河山,老天爺一定會選擇更優秀的力量來坐江山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10pro拍照怎麼設定光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