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戰國時期長平之戰即使趙國當時一舉擊敗秦國獲勝,但也只是取得了一次戰爭的小勝,依然統一不了六國。趙國並沒能重創秦朝的根基,令其元氣大傷。也還要防備其他諸侯強國,所以即使趙國當年在長平之戰中勝出,也因自身實力難以做到統一六國。

  • 2 # 家是最小國

    首先秦國的國家制度和地理優勢決定其生存性非常高,就算長平之戰中戰敗,也不會像趙國那般全軍覆沒那麼慘,肯定會保證有一定的有生力量。而且冷兵器戰爭時代,面對秦國數十萬軍隊,就算打贏了,趙國的損失也不會小。其實趙國無論輸贏,對國力都是毀滅性的。秦國如果戰敗,退守關中完全可以抵禦六國合縱的力量,而且秦國的恢復力比之六國強了太多,怎麼也不可能趙國統一。就算再慘點說,趙國打入秦國腹地,奪取大片土地,結果就是被另外五國亂刃分屍。列國皆不允許一個位居中原之地的超級大國出現,必然除之而後快。長平之戰是趙國由盛轉衰的標誌,其實在趙武靈王死後國力就開始衰退,如果趙國在長平之戰贏了,也只會是延遲趙國的滅亡而已。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全面的改革,而趙武靈王只是對軍事上的革新,大大提高了趙國的軍事實力,但論長力不是秦國的對手。秦國的統一是經過幾代的努力的結果。

    但是,決定戰爭最終勝負的就是力量,誰擁有的力量更大,誰就有勝利的可能,也就是總體戰

    看一下吧,當時秦佔據了地利優勢,有函谷關之利,可以有效抵禦其他各國,關起門來搞建設,又有四川這個糧倉,國內相關法律又嚴格,法家當道,自然國力總量和積累速度都高於其他各國,時間長了還是可以緩過來

    征服各國是早晚的事。

    所以說趙國統一的可能性比較小的。如同三國時期的蜀國,割據一方,有很多不錯的勝利。可是總得國力不足和魏國抗衡。最後的失敗也是順理成章的。

  • 3 # 新說歷史李保國

    長平之戰,趙國勝利了,也能統一六國。

    長平之戰投入的兵力,秦國40萬,趙國40萬,加上去後勤補給人員,有100多萬,戰爭打到什麼程度,兩國14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去當兵了,當時秦國總人口500萬,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趙國也是如此。

    長平之戰是爭霸之戰。

    長平之戰看似白起戰勝的趙括,說趙括只會誇誇奇談,趙括善攻,長平之戰打了3年,實際決定秦國勝利的是糧草,趙括失敗是因為缺糧而敗,並非能力不及。

    趙括失敗趙武靈王有絕對的責任,是他命令趙括全軍壓上,要不然是不會失敗的。

    秦國有名將,趙國也有名將,李牧,趙奢,趙括等,誰勝利那可是有絕對優勢滅六國。

  • 4 # 拉佛閣

    個人感覺是不太可能的。

    首先從長平之戰的戰果上來說,趙國的失敗基本上沒有偶然性,屬於拼國力沒拼過,跟趙恬沒什麼關係,守下去基本上是死局,說明趙國是輸在地盤上,沒有足夠的後勤儲備,不像秦國有個巴蜀在支援。所以說就算長平之戰贏了,趙國也沒有力氣在打。

    然後就是戰略縱深的問題,秦國函谷關真的是天胡開局,不管多慘往函谷關一縮基本上穩了,其他國家就算打進函谷關也要面臨秦國從秦惠文王開始打下的腹地縱深,稍不留神就得考慮背腹受敵。從這個角度來說,能統一六國的只能是秦楚齊,中間的不可能,因為你必須保留大量兵力防止其他方向的進攻。

    最後就是制度了,趙國當時拼國力沒有拼過,很大程度是趙國國君沒有合理的制度去調集全國的力量,而秦國當時秦昭襄王基本上把商鞅那套法治改成人治了,調集國家資源的效率是其他國家不能比的,趙國防守看似能和秦國拼的有模有樣。但如果往外拓展,光是進攻方向上趙國內部就能吵翻天。

    所以綜合來看,趙國這個地方基本上就不具備統一的資格,再加上制度和國力的落後,是無法統一六國的。

    以上是個人意見,望採納。

  • 5 # 百勝軍節度使

    可以參考信陵君竊符救趙,最多能讓趙國多喘幾口氣而已。自秦孝公以來,秦國變法自強已有百年,諸國都已經被秦國所削弱,統一大勢已經形成。秦國百年的積累也絕對不會因為一場戰役的失敗而前功盡棄,除非秦王在後面的幾十年昏招迭出,接連失敗,否則單憑一場戰役的失敗是絕對挫傷不了秦國的根基的。

  • 6 # jiesonlions

    我覺得就算長平之戰趙國勝利了,趙國也不一定會統一天下。因為秦趙之戰他們都有損失,秦國和趙國都是舉全國之力出戰,只是趙國損失大些。而且南邊還有個楚國,旁邊還有齊國,這兩個大國都不是善茬。他們很可能會出擊其他國家,趁火打劫。但是我覺得最終能統一天下的只能是秦國。因為秦國變法最為徹底,已經深入到普通的秦國人心胸,統一天下的願望已經不僅僅是秦王的事,而是所有秦國人心中要實現的。再加上東方六國無法形成合力,個個心懷鬼胎都想坐山觀虎鬥,漁翁得利,不可能戰勝秦國的。早晚還是秦國統一天下,只不過早晚的事。

  • 7 # 知了瞭望

    長平之戰是秦國統一過程中的決定性一戰,之後趙國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秦趙兩國是當時七國中排名一、二的軍事強國,如果秦國在軍事上有一百分的話,那趙國應該在九十分以上。

    因而,很多人認為,只要趙國戰勝了秦國,便會代替秦國統一中國。但筆者認為,沒有那麼簡單。因為一個國家是否強盛,不單單是看軍力。

    秦國地處西北邊緣,又奪取了關西之地,土地肥沃。經商鞅變法之後,百姓富足,人人尚武,軍紀嚴明而殘酷,這是其獨特的優勢。即使經過長平之戰,像趙國一樣全軍覆沒,他很快就能再組織起等同數量的大軍。

    而趙國地域狹窄,土地貧瘠,一直都缺糧。趙王之所以讓趙括代替廉頗為將,就是兩軍已經對峙一年多,難以再支撐下去。而且趙國的地理環境也比秦國差上很多,後面一直有燕國這個搗蛋鬼。

    戰國七雄,各有牽制,一般都是弱的聯合起來打擊強的。等趙國擊敗了秦國,在眾國眼中,趙國就是最強的。燕國肯定會找他麻煩,而魏國、楚國、齊國這些國家肯定也會以另一種態度看待趙國。至少不會像邯鄲之戰那樣,全力支援趙國。

    或許趙國可以和其他國家結盟,共同對付秦國,但從以前的經歷看,從來都是人心各異,最終不了了之。而趙國,他沒有單獨靠自己攻入函谷關的能力。

    軍事上,趙國雖然稍次於秦國,但也差不上多少。但在政治方面,秦國一百分的話,趙國最多七十分。秦國在大敗之後,只要給予其時間,他會快速恢復過來。而趙國則不同,長平之戰是舉國之力,失敗了再恢復過來就很難。

    長平之戰如果是趙國勝利,他至少在很長時間內佔據一定的優勢。但若想徹底擊敗秦國,還有很遠的路要做。除非他進行從上到下的改革,但這對於趙國來說,基本上不可能。

    因而,筆者認為,最後能統一戰國還是秦國。只不過如果長平之戰趙國取勝,這個時間會大大延遲。

  • 8 # 大白白野

    這個問題很複雜,不好回答。按照史料記載,當時當時秦、趙是兩大強國,趙國有實力跟秦國抗衡。長平之戰,趙國表面是敗在軍事上,實質也跟缺糧,經濟方面堅持不下去有關。如果趙國經濟不行,即使長平之戰獲勝,要想統一六國也有難度,古人講: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沒有足夠經濟實力,很難有效進行戰爭。

    秦國有函谷關之險,趙國假如長平之戰獲勝,有函谷關阻擋,也很難消滅秦國。趙國處於四戰之地,如果進行統一戰爭,容易遭受各國攻擊。

    長平之戰過了近39年秦國才統一六國,這期間出現了秦始皇贏政這樣有能力,岀色的帝王。趙國國王有沒有秦始皇那樣的能力,趙王遷殺李牧,自毀長城,憑著這樣水平是很難承擔起統一六國責任的。秦軍軍功授爵,勇於征戰。趙軍有沒有秦軍那樣士氣。

    趙國消滅秦國沒有獲勝把握,還想消滅楚、齊、韓、燕、魏五國困難就更大了,因此長平之戰趙國獲勝了統一六國也困難。

  • 9 # 老實人侃歷史

    你好,我覺得即便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打敗了秦國,趙國也不會最終統一六國。

    長平之戰有個細節,就是廉頗被換下,換上紙上談兵的趙括來指揮趙國的軍隊,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趙國此時的國力已經不能支援廉頗在長平與白起打消耗戰了。仔細想想,如果長平之戰趙國最終勝利了,那麼對於趙國來說也是慘勝,趙國的勢必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來恢復,一時半會兒也無法開疆拓土,那麼其他五國乘虛而入也說不定。另外,如果趙國長平之戰贏了,並且保留了較強的實力,很有可能出現秦趙兩強爭霸的局面。

  • 10 # 戰爭8年叫wildbeast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五年農曆四月至九月間,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的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軍斬敵25萬,獲勝進佔長平,秦國名將白起在長平之戰坑殺40萬趙國士兵。

    坑殺40萬趙國士兵的長平之戰回顧:

      此戰,是秦、趙之間的戰略決戰。

      戰爭中,趙王在戰爭指導上,昧於秦強趙弱的基本形勢,急於求勝,錯誤地堅持進攻戰略。中秦國離間之計,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急於求勝,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

    秦國名將白起在長平之戰坑殺40萬趙國士兵 封“殺神”

    秦國名將白起在長平之戰坑殺40萬趙國士兵 封“殺神”

      白起針對趙括驕傲輕敵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

      這是長平之戰的具體情況,最終結果,很多人也知道是以秦國的勝利,趙國的失敗而結束,在今後的幾十年橫掃六國,最終一統天下。

      但是試想一下,如果長平之戰,秦國輸了,那麼歷史又會怎麼樣呢? 坑殺40萬趙國將士這種行為會存在秦國身上嗎?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長平之戰的起因,以及當時兩國的國內形勢。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完全截斷。

      於是,韓國的國君韓桓惠王讓上黨郡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馮亭不願降秦,同上黨郡的百姓謀劃之後決定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於是,馮亭便派遣使者通報趙國

    如果長平之戰趙國勝利,坑殺40萬趙國將士的歷史還會存在嗎

      趙國的國君趙孝成王和平陽君趙豹商議此事,平陽君主張不接受上黨郡,他認為馮亭不將上黨交給秦國,是想嫁禍給趙國,接受它帶來的災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的多。

      趙孝成王又召見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商議,二人勸趙孝成王接受馮亭的上黨郡,他們說:“發動百萬大軍作戰,經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這是大利,不能失去這個機會。”

      趙孝成王說:“好。”

      趙孝成王又問平原君:“接受上黨的土地,秦國必定派武安君白起來進攻,誰能來抵擋?”平原君回答說:“別人難與白起爭鋒。廉頗勇猛善戰、愛惜將士,野戰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勝任。”

      於是,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計趙勝的計謀,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以防備秦軍來攻。

      趙國接受上黨,引起秦國的不滿,秦國決定出兵攻趙。

    如果長平之戰趙國勝利,坑殺40萬趙國將士的歷史還會存在嗎

      趙國接受上黨是因為上黨處於邯鄲西部,黃土高原最東端,涵蓋了太行山,如果上黨被秦國所佔,趙國將徹底失去防禦屏障,秦軍兩日內便可直抵邯鄲。而且吞併上黨十七城,可以很大的提升戰國的國力。但是對於秦國而言,失去上黨,同樣會對關外數郡造成威脅,必須拿下上黨。

      對於趙國而言,國內資源遠沒有秦國豐富,要想取勝必須速戰速決,所以趙闊才會閃亮登場,反映了趙國君臣,希望早點結束這場戰爭。所以趙國要想打敗秦國必須是速戰速決。前提是趙括的指揮水平相比白起有很大的優勢,這樣便可以速戰勝秦。(本文轉正ufo110線索網http://www.ufo110.net)

      我們假設是這樣的話,趙軍打敗秦國,坑殺40萬趙國將士不會存在,奪得上黨,將秦軍重創,如此便有以下幾種可能性?

      第一:趙軍無大礙,秦軍亡過半

      這種情況幾乎沒有可能,根據秦國當時的戰鬥力,趙軍要想戰勝秦軍,自身損失絕對不輕,慘勝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有巧合,秦軍被趙軍重創,白起被殺,趙軍輕而易舉的戰勝秦軍。那麼根據當時的趙國來說,肯定會乘勝追擊。而韓魏楚等被秦國吞併過土地的國家,肯定會趁火打劫,起兵攻秦。

      但這有一點,其餘五國絕對不會任由趙國吞併秦國,為了維持實力的平衡,肯定會出面干涉,這樣便組成新的六國聯軍,進攻趙國,趙國投鼠忌器,只能退兵,秦國退守函谷關,關外土地全部被瓜分,回到60多年前的那個樣子。趙國獨大,定會尋機進行兼併戰爭,那麼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可能就是趙國,歷史也將被改寫。

    如果長平之戰趙國勝利,坑殺40萬趙國將士的歷史還會存在嗎

      第二:趙軍慘勝,兩敗俱傷

      同樣的這前提也是建立在趙括的軍事指揮藝術比白起高的前提上,假如趙軍戰法得當,速戰速勝,依靠趙國士兵見人的毅力,不怕死的精神,與秦軍廝鬥,從而在戰術上擊敗秦軍,在戰略上贏得主動權。但是趙軍單兵素質本就不如秦軍的前提下,要想取勝,趙國必須付出慘重的代價,這樣也就是慘勝,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趙國雖然已經奪回上黨,但是已經無餘力再追擊,因為三年的對峙,已經是趙國的國力極大地透支,大戰之後必定是休養生息,以期恢復國力。

      對於秦國而言,大戰雖敗,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國力猶存,整頓之後,幾十萬大軍仍然沒有問題。韓魏羸弱,南楚內亂,東齊閉關,不問世事,對於他們的最好結果就是秦趙兩敗俱傷,沒有餘力去管他們,便又有喘息之機。

      秦國國力大損,趙國大傷未愈,其餘五國暮氣沉沉,戰國局勢依舊。如無意外,秦趙休養生息,恢復國力,幾十年後必定又是它們爭霸天下,直到有一個國家能夠統一六國。

      這樣的結果也只是使原本的歷史程序推後數十年而已,戰國仍然是戰國。

  • 11 # 人間山水貴

    長平之戰無論趙國是否得勝,趙國都不能統一六國,只是趙國勝利的話,會延緩秦國統一六國的時間。

    秦國能夠最終統一六國靠的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優勢,更多的是制度上的優勢。秦國也吃過不少敗仗,但秦國卻沒有因為敗仗而走向衰落。秦國透過商鞅變法,早已進入了先進的封建社會,各方面的制度都優於六國,而且還有巴蜀之地作為大後方糧倉。而趙國卻不同,趙國唯一的優勢是軍隊戰鬥力強,軍事制度先進,但國內的政治制度和生產製度還十分落後,且國土狹小,土地貧瘠,不解決生產力矛盾的問題,趙國肯本沒有統一六國的國力基礎。長平之戰拼的就是國力和君臣之間的和睦,可惜趙國兩樣都沒有佔優勢,失敗是註定的。

    最重要的是秦國連續六代君王都是賢君,這也是秦國能不斷壯大的根本原因,而趙國就一個趙武靈王還沒有善終,趙國後期的迅速敗亡跟趙王的昏庸有著直接關係。

  • 12 # 飛龍道士哥

    趙國即便在長平之戰取勝也不會統一六國,因為秦國變法廢棄奴隸制,徹底解放了生產力和戰鬥力,再加上能夠任人唯賢和郡縣制的推行,是其它六國無法企及的。趙國任用趙括作為大軍統帥本身就說明,趙國統治者不僅在戰略上還是在戰術上都處於明顯的劣勢,秦國統一六國是歷史的必然。

  • 1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趙國如果在長平之戰中獲勝,也不可能統一六國。

    相對秦國早期被國際社會邊緣化,趙國一直處於國際社會主流文化圈。秦國如果不自強,就要被開除華夏,所以秦國即使明知道用商鞅變法是在飲鴆止渴,他們也在所不惜。

    不破不立,這是秦國變法的精髓。

    反觀趙國,雖有變法圖強的決心,卻無大開大合的氣魄。趙武靈王為了能夠安穩改革,對宗室貴族做了很大妥協。趙國朝廷大員都是王親國戚,政治上在列國之中是最為保守的。秦國成就帝業是因為有客卿的存在,趙國的客卿規模很小。這也是有才華的人,寧願西向入秦也不願意入趙的原因。

    從用人的理念上,也可以看出趙國不具備更寬廣的國際視野,他們最大的目標只是滿足於稱霸,作為縱約長而已。六國的貴族可能都有這種稱霸的政治文化慣性,就像是項羽一樣。

    思維決定性格,一個國家的秉性也是如此。趙國沒有想過統一天下,所以,他們的國策就沒有按照統一的方向來制定。比如,長平之戰如果是趙國取勝,很大程度上不會發生大規模的殺降慘案。

    趙國自從趙武靈王以後的國君,更是一代不如一代,可謂是一代創業、二代守業、三代毀業、四代亡業,並不能像秦國那樣奮六世之餘烈,經過代代人的持續努力不斷積累。

    秦國即使長平之戰失敗,若能緩過來可能的六國趁你病要你命的攻打,最終統一的使命還會是秦國。歷史充滿了偶然性,然而在偶然性之中,也存在著必然性。

    秦國所處的地理、文化等特質,即是這種必然性的基礎之一。

  • 14 # 汐於子

    沒有可能的。

    長平之戰前,白起三攻楚國,連破韓魏,戰績無雙,但同時也造成秦國損失數十萬。長平之戰,雙方共百萬人,對峙三年,幾乎搬空秦國府庫,在殲滅趙國五十萬餘軍力的同時,秦國傷亡也在三十萬左右。其後,無力再戰,本可一鼓作氣滅亡趙國或劫掠邯鄲彌補秦國損失的結果沒有出現。再後,白起不願攻趙被賜死,信陵君救趙殲滅十萬秦軍。到了莊襄王時期,五國合縱,直抵函谷關,秦國損失巨大。所以,長平之戰沒有贏家,雙方都損失慘重,甚至趙國勝了,都不敢坑殺秦卒,因為當時沒有人有白起的魄力。

    秦國的體制完勝六國。戰國末期,各國人口加起來應該有四千萬,統一後降低到三千萬左右。四千萬人口中,秦國就有一千萬,其餘六國共三千萬(夾縫中的小國不計)。秦國編戶齊民的國策下,一千萬就是一千萬,即使封君名下的人口也登記在冊;而六國呢,在國府統計下的人口估計就只有一千五百萬左右,大量人口是不被統計的,尤其是楚國,國土最大,人口隱藏最甚,楚國的體制也和周朝最初差不多,楚王就是個共主。所以,楚國在秦國壓力下迸發出了巨大能量,但是在和秦國僵持中就慢慢自動崩潰了。在當時背景下,就秦國的中央集權最好,為後來大統一帝國做出了良好鋪墊,因為只有秦國的體制能建設並掌控一個從來不曾有過的龐大的幅員萬里的帝國。

    此外軍功爵、民爵、農爵的刺激下,每個人都富有激情。軍人嗷嗷爭戰,大商踴躍款資,農民刻苦耕種,他們這樣做,無一不是為了那爵位,而且是看的著、實實在在不誆人的爵位啊。國力勝於六國,軍隊戰力勝於六國,政府人才勝於六國,秦國的各個階層都處在良性迴圈中。

    長平之戰,其實勝負不那麼重要,只要六國的根本體制不變,國家沒活力,人民沒有好盼頭,軍隊沒有公正賞罰,人才沒有好的拔擢,六國還是待宰的六國,最多就是在活秦國磨刀的時間。

  • 15 # 張小廣

    首先,可以肯定的說,就是長平之戰趙國勝了,趙國也不會統一天下,原因和理由如下:

    一,秦國就是戰敗,也會積蓄實力,捲土重來。

    秦國經過春秋戰國幾百年來二十多位君主的奮發圖強,開拓疆土,國力日漸強盛。特別是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和以後釆取的遠交近攻等國策,廢井田,開阡陌,增加了土地面積,改革了土地制度,最終便利了私有土地的發展,極大刺激了秦國生產力的發展。而獎勵軍功,則極大地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商鞅變法建立了封建國家制度,造就了強大的秦國。秦國在長期與遊牧民族的決戰中,逐漸養成了尚武,堅韌的性格。保持了長期的強大地位。

    另外,秦國的地理位置比較優越,東方六國只能向東從函谷關方向進攻秦國,而且秦國還有富饒的巴蜀和肥沃的關中平原保證糧食供應,保證秦國的基本國力,為秦國日後的統一打下堅定的物資基礎。

    更為重要的是,秦王贏政登基後,公元前247年13歲繼承王位,公元前238年平定了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獨攬朝政,重用李斯治理國家,重用王剪富國強兵,顯示了雄才大略,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家,戰略家,一統天下,人心所向,水到渠成,非秦莫屬!

    二,自身條件決定,就算長平取勝,趙國也無法統一天下

    1.外在秦國攻勢強大。公元前236年,秦王贏政乘趙國攻燕,國內空虛,兵分兩路,大舉攻趙,經過數年攻趙,極大的削弱了趙國實力。秦將王剪先後攻取趙國鄴城和安陽等9座城池,趙國實力大減。公元前234年十月,秦王贏政再度攻打趙國的平陽,武城,斬首十萬,大敗趙軍,殺死趙將扈輒。趙國經過秦國數年攻擊,死傷數十萬,再無組織進攻能力,僅能退守邯鄲自保。公元前229年,趙國發生大旱災,國內饑荒,秦國兵分三路,大舉進攻趙國,趙幽繆王派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率軍禦敵。如果此時,趙國能全國上下,團結一心,加強經濟建設,充實軍事實力,把強秦拖垮,亦有可能。

    2.秦國用反間計,趙國自毀長城。

    秦王派奸細進入邯鄲城,用大量金銀財寶賄賂趙王寵臣郭開,郭開密告趙王,說李牧暗通秦國,意欲謀反。昏庸的趙王誤以為真,馬上下令革除李牧的職務,改派趙蔥和顏聚代替李牧和司馬尚。在郭開的慫恿下,趙王將李牧逮捕並加以殺害。在趙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鉅奸郭開唆使趙王先後逼走廉頗,害死李牧,無疑加速了趙國的滅亡速度。

    3.自然災害頻發,令趙國雪上加霜。

    公元前231年,趙國發生大地震,前230年,又發生大旱災,造成全國大饑荒。公元前229年,秦國兵分兩路,南北夾擊邯鄲,次年,大敗趙軍,攻佔邯鄲,趙國滅亡。

    綜上所述,趙國經濟和軍事實力較差,加上自毀長城,君王昏庸,自然災害頻發,不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自然也擔當不起統一天下的歷史使命!

  • 16 # 襄陽賈芸

    這個可能性不大

    春秋戰國,不斷的有國家崛起,但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統一世界的想法。

    秦國能統一六國,確實挺特殊。主要是有不被六國接納的恥辱,所以不斷的向外擴張,以獲取國際地位。在奮發圖強的時候,有商鞅變法。這個很重要。

    商鞅變化之後,國家實行郡縣制,又施行軍功制。每佔領一個地方,國家實力就增強一分,就有一批人獲得軍功,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國家擴張的慾望很強。

    但是其它國家的就不一定了。楚國和秦最像,楚國一樣被山東國家視為蠻夷,所以也一直奮發圖強,楚國設縣比秦國還早。但是楚國處於南方,實力確實有限,幾代奮鬥之後,發現不過如此,就慢慢衰落了。

    回來說趙國,透過胡服騎射,讓趙國一躍成為強國,但領土擴張的主要方向是北方,奪取諸夏土地的現象有,但是不多。一是傳統思維的影響。韓、魏、燕、齊都是有幾百年傳統的國家了,奪他們幾個城池可以。但要是真的滅了這些國家,似乎不太講禮,其它國家也會一起反對自己。思維上有束縛。二是缺少徹底的改革,沒有郡縣誌,沒有軍功制,這使國家擴張之後,得實惠的是貴族。相比之下,趙王和貧民得到的實惠有限,因為也缺少動力。

  • 17 # 車工00

    趙國即使取勝,也不可能統一六國 長平之戰,秦趙兩國都傾其國力,即使取勝,也是傷敵一千而自損八百。其國力也會消弱到極點,十年都難恢復,何言再戰。 如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取勝,南邊的楚國,旁邊的齊國,以及魏國,燕國等列強也不會讓他穩定的發展,走向強盛。誰希望自己旁邊睡一隻猛虎,很有可能聯手秦國給/趙國來個落井下石。戰國的格局本就是誰強盛就會被圍歐,趙國也不會被例外。

    趙國沒有秦國的戰略雄心,也沒有秦國的體制,內部大臣又極度分化,貪婪成性,所以不具備統一六國的有利條件!

  • 18 # 玉面飛龍至尊寶093

    個人感覺,長平之戰就算趙國勝利,也不可能一統六國。主要還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趙國地理位置天生缺陷四戰之地,沒有山川險要之地防守。在激烈的戰國兼併戰中,得不到片刻喘息機會。

    第二,改革不徹底,但是貴族勢力較大,中央對全國資源聚集、調動能力不足。

    第三,沒有盛產糧食的根據地,這導致極大限制軍事潛力以及軍事力量。

  • 19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如果長平之戰,趙國勝利了,趙國會統一六國嗎?

    可以說趙國長平之戰即使取勝,也沒有統一六國的能力。

    首先秦國透過商鞅變法,國力相當雄厚,一場敗仗不可能衰弱下來,在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秦國不止一次失敗過,比如瘀與之戰,滅楚之戰,對趙國李牧的肥之戰,敗的很慘,但是都不影響秦國始終處在進攻的態勢,其他國家還是處於被動防守的狀態,而且秦國國力很快就得到恢復,重整旗鼓,捲土重來。

    這一點趙國是無法做到的,趙國在趙武靈王的變法只是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綜合國力沒有大的提升,即使長平之戰取得勝利應該也是慘勝,在繼續去統一六國的實力不具備。所以說長平之戰的失敗加速了趙國的滅亡,但即使勝利了也只能是晚點滅亡,不可能統一六國。

  • 20 # 大秦泰西廷尉府

    長平之戰,即便趙國取得勝利,也不會是趙國統一六國,依然會是秦國,只不過時間要往後算一些。

    在我們僅對歷史發生的事件一知半解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關注這場戰爭的輸贏,這場戰爭的正義與邪惡。但當我們對歷史開始有研究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關注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以及它代表的生產力。長平其實也可以這麼看。表面上是秦國為了自身的擴張攻打韓國,韓國被迫將上黨地區拱手讓給趙國。趙國得的這個大便宜 同時也獲得該地區民眾的支援,並積極防守共建三道防禦陣線反擊。

    秦國則對此地誌在必得,雙方進行了長達三年的長平之戰。即使從戰爭之初,兩國的勝負就能夠看出來。秦國秦昭王在得知上黨拱手被韓國讓給趙國以後惱羞成怒,但同時並未失去理智,而是緊急召見了相關人等。商議這件事如何處理,而在此之前,秦昭王就已經致力於採取遠交近攻的戰略,只不過趙國捲入與秦國的直接爭端,在秦昭王看來迅速了些,打亂了秦國原先的部署。但是秦隨即堅定信心,既然遲早都要來,對於趙國的決戰,秦昭王認為也不必退縮。

    而趙國在戰爭之初國內就形成了兩大對立的集團,一個主戰一個主和。而且雙方競爭並沒有高低,這也導致趙國國政出現反覆。在趙王看來,他並不希望經歷這場決戰。但是戰場已經開始也便積極支援。但與此同時,趙王又希望透過外交斡旋等和平手段使秦國退兵。換句話說,秦國制定了對外擴張的侵略政策以後,上下一心,領導人確立國家戰略,範睢分析國家戰略和天下大事。白起暫時養病,並進一步謀劃長平對決。而趙國上下一直處於矛盾之中,這種狀態怎麼可能取得勝利。

    此外我們還要考慮到兩國之間的綜合國力,趙國胡服騎射,但是那是軍事上的改革,綜合國力依然欠缺。除了這些硬性條件之外,軟性條件趙國也一敗塗地,由於內部意見不統一,所以在外交層面也顯得矛盾,秦國為了保證其他國家不援助趙國,不以秦國為敵,甚至願意主動割讓曾經佔領的領土,而趙國在長平之戰前,也對其他國家進行軍事動作也奪得了很多土地。但這一關鍵時刻,不願意退讓半分。這場戰爭其實沒有所謂的正義與邪惡,趙國在戰前對於其他國家同樣進行軍事政府的手段,各個國家也苦不堪言。

    對於其他國家來說,長平之戰曠世未有兩大強國之間的競爭,自己不便直接插手。畢竟兩方誰也得罪不起。在此基礎上,如果其中一個大國敢給利益。人們自然更傾向於秦國。而且秦國只要求他們按兵不動,就可以歸還土地。周邊的哪一個國家願意捲入這場大戰呢?直到長平屠殺以後,各國才警醒,秦國再也沒有敵手,趙國才後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價位在幾百塊錢的耳機,有什麼好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