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德足歸樸

    不會。即使趙國打贏長平之戰,趙國也不會統一天下,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秦國即使戰敗也不會傷筋動骨,一蹶不振,作為強國的基礎依舊存在,仍會是趙國巨大威脅。第二,一旦趙國打贏長平之戰,那政治局勢必然發生不同變化,其他五國會結成聯盟。第三,趙國北方面臨威脅,匈奴始終牽制趙國北方軍團。總之,趙國地理位置處於四戰之地。

  • 22 # 哈士不是奇

    長平之戰,是秦國滅六國的一個重要時刻。此戰過後,山東六國再也無力抵抗秦國的侵略,只能等待滅亡的命運。

    那麼,大家是否想過,如果長平之戰,是趙國獲得了勝利,秦國失敗了呢?趙國能否消滅秦國,最後統一天下?

    我認為還是不行,以下是理由。

    一、秦國有著其他國家都沒有的優勢,函谷關天險

    秦國統一天下,固然有制度的優勢在裡面,但是光有制度的優勢,想要藉此統一天下,難度還是挺高的。因為制度再好,遇到不賢明的君王也是無用。

    人們常說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最後方能統一天下。其意思是說秦國的六代君王各個賢明。

    的確,秦國的這六代君王,比起其他國家來說,賢明多了。但是這並不代表,一個君王天生就能夠賢明。比如說秦昭襄王,他是秦國統一之路上發揮了巨大作用的君王,但是他並不是天生賢明的。

    在秦昭襄王執政之時,也曾經犯下過許多蠢事,比如扣押楚懷王、秦齊稱帝等等。這其中固然有秦國四貴們的幫助,才能令秦國化險為夷,但是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國有函谷關。

    函谷關對於秦國的意義,並不在於秦國成就的上限,而是代表了秦國成就的下限。函谷關就是秦國的底限,哪怕山東六國聯軍再強悍,也無法透過這條易守難攻的通道。

    這也就代表著秦國的容錯率很高。

    以秦、齊稱帝為例。齊國因為消滅宋國引起了他國的憤怒,最後五國聯軍將至,打得齊國幾乎滅亡,齊國也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法和秦國抗衡。

    反觀秦國,秦國的強大引起山東六國的忌憚,早就不是一天兩天了。而山東六國也早就組織過多次的合縱連橫,攻打秦國,但是幾乎很少成功。

    也許有人會說,山東六國的聯軍打不過秦國,是因為不團結。但是我想說,難道五國伐齊,就十分團結了嗎?

    要知道,秦國長期遠離中原,在晉國和魏國獨大的時候,幾乎只和晉國、魏國有怨。而齊國乃是中原大國,和其他國家關係錯綜複雜,可比秦國難搞多了。

    這理由顯然是不合理的,唯一的解釋只有一個,那就是秦國有函谷關。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秦國的函谷關,北有黃河門戶,南有秦嶺天險,再加上函谷關道路狹長,人數眾多在這裡幾乎發揮不出優勢,這才能讓秦國屢屢擊潰何總聯軍,為秦國保留一絲火種。

    二、趙國哪怕擊潰了秦軍,也是險勝,無力擴張

    按照歷史上的長平之戰,趙國和秦國在對峙過程中,想要擊敗秦國,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依靠秦國綿長的戰線拖垮他。

    事實上,一開始趙國就是這麼做得。廉頗專門修建了一個堡壘,用來抵抗秦國的進攻,只守不攻。這實際上相當高明,也是趙國能夠勝過秦國的唯一辦法。

    因此,如果長平之戰,趙國真的獲勝了,那麼也只可能是這種方式。

    然而,這種方式,實際上就是兩敗俱傷的方式。正如秦國戰勝趙國慘勝一樣,趙國戰勝秦國一樣也是慘勝。

    而趙國雖然經歷過胡服騎射變法,但是這基本上只是一個軍事改革。也就是說這個改革只能令趙國軍事實力大增,卻無法增加趙國的經濟實力。

    一方面,趙國慘勝了秦國,另一方面,趙國經濟實力也不強,因此,趙國哪怕是擊敗了秦軍,秦軍只要退守函谷關,也是屁事沒有。

    相反,秦國只要在函谷關內修養幾年,憑藉著制度的優越性,很快就能捲土重來。

    結束語

    因此,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勝了,也無法打擊到秦國。函谷關代表了秦國的容錯率高,制度則代表了秦國恢復能力強。這在戰國,實在無解啊。

  • 23 # 浮光掠影史海波瀾

    我認為會。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長平之戰趙國勝了,肯定會統一六國,而且統一的功勳人物將會是兩個:此時當政的趙孝成王和將軍趙括。

    A、趙孝成王歷經磨練,來日方長,治國理政經驗將會日趨老到

    長平之戰時的趙孝成王年紀經考證是二十三歲左右(出生日期不詳,可能在公元前288年-前285年之間),從他一生為政上看,趙孝成王絕不是昏君和荒淫之君,而是守成之君,孝成這是他死後的諡號,是一個偏褒義的諡號,這還是在他有長平之戰失敗的政績下評定的。評定的原因主要是他後世的兩大功績:

    1、長平之戰後他能迅速凝聚民心,聽取臣下建議,統籌內政外交,在秦攻趙圍困首都邯鄲時取得邯鄲保衛戰的勝利,造成秦國軍隊接近20萬人的傷亡,推遲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

    2、燕國趁趙國精壯皆死於長平、少者還未壯時,兩次率兵來攻,企圖趁火打劫,孝成王以樂乘和廉頗為將,擊敗燕國,後一次廉頗還直接包圍了燕國的國都薊城,迫使燕國簽訂城下之盟,被拜為相國,封為信平君。

    因此趙孝成王絕對具備足夠的心胸和能力。如果長平之戰是趙國勝了,趙孝成王在國內的威望將會更上一層樓,文臣武將和國內臣民將會唯他馬首是瞻,其餘六國有志之士也會積極來投,國力將會蒸蒸日上,超過其父和其祖趙武靈王在世之時將是指日可待。

    我們可以看下縱向的對比:三潘之亂前康熙皇帝20歲,三潘根基牢固、兵精糧足,每年還要朝廷供給軍餉,康熙皇帝年輕氣盛,血氣方剛,乾坤獨斷,雖沒必勝把握,仍下令撤潘,“撤亦反,不撤亦反”,後吳三桂真反了,康熙皇帝在孝莊太后的輔佐下歷時8年平定了三潘之亂,康熙皇帝在整個過程中加強了個人權威,增加了政治經驗。

    趙孝成王在長平之戰爆發時與康熙差不多年齡,長平之戰的起因就是秦攻韓,韓不敵,將上黨割與秦國,但上黨的韓國軍民在郡守馮亭的帶領下,想投降趙國。趙孝成王最終做出了接收上黨的決策,後世認為除了平原君分析的“出動百萬大軍進攻,經年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白白地得到十七座城邑,應該接收”之外,趙孝成王肯定也有趙秦遲早必有一戰的心理準備,這也是年輕君王的功業雄心,接收也要戰,不接收也要戰,乾脆接收,遲戰不如早戰,而且上黨是趙國首都邯鄲的戰略屏障,接受上黨,地利上取得先機,對趙國來說,未必是失策,長平之戰時確實秦國的後勤補給線更長,以水運才解決了補給問題。

    B、趙括歷經實戰,一戰成名,成長為一代帥才

    長平之戰的失敗,使趙括蒙受了千年的不白之冤,被扣上紙上談兵的帽子。但分析具體的戰況,我們可能會得出相反的結論。

    首先趙括為何會改變廉頗的固守戰略?其實這個問題沒得選擇,趙孝成王換趙括為將時,肯定會將國力不繼、糧草不足、只能速戰的狀況跟趙括說明,趙括也是心領神會,速戰完全是急國所急,戰略決策上不存在問題。

    後來秦軍將趙軍圍困了四十六天,大量趙軍士兵或餓死或因突圍不成而死亡,士兵們開始相互殘殺為食。但軍心並未渙散,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四、五次,最後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失敗被秦軍亂箭射死。

    可以看出,一直到最後一刻,深陷重圍,缺糧少水的趙軍仍信賴自己的主帥,趙括的軍令仍然是令行禁止,肅然有效,這絕對是一個深諳治軍之道的將領。

    趙括最後也用自己的死踐行了一個軍人的職責,馬革裹屍,這是一個將領死的最有尊嚴的方式。

    看看歷史上的名將,他們的第一次多多少少有運氣的成分,霍去病第一次領兵,親率八百輕騎深入漠南腹地,憑著"閃電"戰術,看準最大的一個軍營衝殺過去,斬殺匈奴兵二千多人,俘虜了單于的叔父和匈奴相國,一戰被封冠軍侯。那如果他在漠南迷路了呢,或者沒有找到匈奴軍營呢,李廣就是這樣,所以“李廣難封”。

    同樣,命運也沒有眷顧趙括,趙括用生命為他的第一次實戰領兵付出了代價。

    因此如果長平之戰的結果是趙括成功突圍,並與援軍一起聯手擊敗秦軍,白起望風而逃,長平之戰以趙國的勝利結束,那將會是一個年輕帥才的崛起和成名之戰!

    C、暢想未來,趙國實行六國一統

    長平之戰要是以趙國的勝利結束,躊躇滿志、年輕沉穩的君王趙孝成王將會連同儒雅剛毅、治軍有方的將領趙括一起開拓屬於他們自己的時代,就像後世的孫策與周瑜,朱元璋與徐達:

    在國力充實,兵源充足的前提下,團結三晉陣營的韓魏,牽制秦楚,首站滅燕,解決後顧之憂,次戰滅齊,齊國養尊處優,滅國之戰將是兵不血刃。

    剩餘的秦楚兩家本是世仇,聯一攻一,各個擊破。

    最後韓魏在趙國無可爭議的巨大優勢及三晉一家的理念下,和平併入。

    趙國的統一之戰將會遠比秦國的統一之戰溫和順利,這也決定了一統六國之後的趙氏王朝將會國運長久,國家強盛!

  • 24 # oO紫色記憶Oo

    可以肯定的說,趙國是不會統一的,最多隻是延緩一下秦統一的時間而已。

    秦趙長平之戰

    首先,在於一個對社會制度的認識度的問題。整個春秋時期和戰國初期,是一個奴隸制社會土崩瓦解的階段。而戰國中後期,則是一個封建制社會逐步建立的階段。秦國是新興封建制的代表,而六國是守舊奴隸制的代表,秦國滅六國正是一個封建制取代奴隸制的過程。這是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和廣大人民的願望的。而六國是不會認同這個想法的,他們只希望維持現狀,甚至回到春秋爭霸的時期。退一萬步講,即使秦國被滅,天下短期內依然是分封制的周朝,不會被統一(這點可以參考項羽滅秦後的分封)

    項羽滅秦後的分封圖

    其次,假使長平之戰秦國戰敗,秦國軍事實力損失慘重,但商鞅變法後的經濟基礎還在,獎耕織,重生產,重軍功的社會制度還在。再加上秦國佔據著沃野千里的蜀中之地,在那個農耕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時代,這些都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優勢條件。用幾年時間再組織起一支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軍隊是完全有可能的。而趙國土地貧瘠,人口稀少,加上他依然是奴隸制社會,人才的選拔講究出身。因此雖然長平大戰,秦趙兩國均是耗盡全國之力,但論恢復能力,秦國遠遠超過趙國。

    蜀郡——天府之國

    綜上所述,如果六國沒有一個自上而下的社會制度的全面改革過程,想單單靠軍事實力的話,是無法阻擋秦國統一的腳步的。

  • 25 # 公子皇鋣

    趙國戰勝了也基本不可能一統六國。

    有都認為秦趙兩國實力在伯仲之間、不分軒輊,可能兩國軍事實力上確實相差不大,但是也僅僅是在軍事上,其他方面兩國差異很大。長平之戰進行的後期,秦趙兩國基本上都是咬著牙在堅持,只不過秦人堅韌,頂住了,而趙國則是內部意見不統一,才有了反間計趙括換廉頗的出現。

    長平之戰決戰時期,秦國發動國家動員令,總兵力達到60萬人,而趙國也達到了45萬人,如果趙國什麼戰勝,秦軍不像趙國一樣後路被截斷,至少一半以上兵力可以退回秦國本土。

    而此時,趙國估計傷亡也會很大,但是此時東方六國已經不齊心了,六國之間爭鬥不斷,這也是為什麼長平之戰打了那麼久,卻沒有援軍支援趙國的原因。他們都在等秦趙雙方兩敗俱傷時候再出手,可不料戰爭後期趙國潰敗來的如此之快,也不想到白起竟敢如此殘暴,嚇到了其他國家。趙國戰勝後可能會有國家如魏、楚發兵進攻秦國,意圖混水摸魚,但是也很有可能會有國家選擇進攻趙國,畢竟相對於秦國天險來說,趙國可能更容易攻破一些,畢竟國家之間沒有絕對的友誼,只有絕對的利益,趙國過度強大不符合他們的利益,因此東方其他幾國絕對不會放棄削弱敵人強大自己的機會。

    秦國戰敗後可以退守關中,當年六國合縱攻秦都沒能打進關中、拿下秦國,這時候再去攻秦結果還是一樣。趙國就不一樣了,強盛時其他國家不敢招惹,但是戰勝後的趙國也必然實力大減,其他國家在打秦國主意未遂的時候很有可能盯上趙國這個陷入戰後短暫虛弱的大傢伙,去踩上幾腳。因此,長平之戰如果趙國戰勝,會讓秦國元氣大傷,退守關中回到幾十年前的對峙狀態,秦國會閉關恢復,等待時機;趙國也未必會佔到便宜,軍力折損不說,很有可能會被其他國家捅刀子,實力大減,也進入休養生息的狀態中。

    當然,趙國也有可能一戰定乾坤,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從此慢慢發展壯大,取代秦國一統天下,只是這種可能性很小。也可能還有另外一個結果,那就是趙國戰後被其他國家所趁,實力進一步削弱,實力掉落到七雄下游,甚至是末尾也不可知。

    總而言之,趙國就算是打贏了長平之戰,最終統一六國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

    另外說一點,秦趙此戰初始,趙國就頻頻失誤,戰爭意志不夠堅定,既想白白得到上黨,又想和秦國言和,什麼好事都想讓你佔去了,哪有那麼好的事情。沒有合理的戰略目標,幾任國君一代不如一代,白白浪費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積攢的大好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價位在幾百塊錢的耳機,有什麼好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