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蚊子不說話
-
2 # 春城文揚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謂教。所謂天命就是人的自性,自性就是人之最核心的本性,就是陽明說的良知,天理即良知,也叫道德。
-
3 # 艾誰誰
孔子那個時代,他都是一天樂呵呵的講快樂,理解論語的基要就是要讀懂孔子的快樂,他始終努力要達到的就是讓人們減少對天命的畏懼和盲目順從,人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和理性,另外一方面怕人們又因此胡來,頭頂無神便肆無忌憚,於是他還是講你要是胡來,天命就懲罰你,所以孔子學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盡人事,聽天命”,雖說:“子不言怪力亂神”,卻也講:“聖人迅雷風烈必變”。雖說:“未知生,焉知死”,卻也講:“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卻也講:“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這個天命怎麼來的?
周公旦提出以德配天的天命觀,“君權神授”
商周時期稱上帝為天,也叫天帝,天作為至上神也就是天上的百神之王,在殷商時期,他們的天命觀是殷王的祖先認為死後他能上賓於天帝,然後在天帝旁邊說好話祈福免禍、求雨祈禱,並且向人間的後代去傳達天帝對人間的旨意。
從這個角度來看,殷代王室是國家的保護神,所以殷王室的統治合法性是這麼來的。但是殷代的這種祖先和天帝是一種賓客的關係並不是有血緣關係的。
武王克商後很快死了,那時候不是禪讓制度,在世襲制下,武王的兒子周成王尚且年幼,此時只能全憑周公旦主持國政,所以周公旦是西周早年第一任宰相,周公旦如何能讓當前社會穩定?
肯定不能用商紂王那一套天命觀的解釋了,什麼祖先是天帝身邊的客人去傳達旨意,誰的祖先都能當客人了,周公旦覺得這樣不太好,商王朝的教訓必須得吸取,周公旦將宗教觀念進一步政治化,所以乾脆直接讓周王室認天帝為親爹,兒子不像客人一樣是可以替代的,他把周王室的血緣關係和神掛上鉤了,天帝在人間則是帝王之父,周王是天之嫡長子,天授予他一國之土地居民,意味著自己秉承天意治理天下,為自己的統治合法性提供解釋,這就是所謂天子這個稱呼的來源,這是君權神授的開始,如果紂王有幸能夠知道這事情,一定會氣的吐血,早知道自己當初也不要臉的認個爹了。
周王室直接和上天的天帝發生宗法血緣關係,於是把宗法血緣關係和對祖先神的崇拜合二為一,王權的神聖性進一步加強。
並且,周人特別強調天命的道德方面,把道德的元素加入到這個神靈體系中進而發展成天命論。就是兩點:“敬德”和“保民”,周公旦用道德倫理因素提出“以德配天”的天命觀,合德則天命常在,違則天命轉移,使有德者居之,這話的意思是:國君的行為符合這個規範,那就繼續統治,天帝繼續對你信任,否則天將釋出新的任命讓別的有德者受命為王,但這不代表王權被推翻,比如某一個周天子不好好幹活,就讓他滾蛋,然後讓他兒子趕緊繼位,如果沒有兒子,那就在最近的親戚裡面找一個當天子,反之這個別的有德者還是周王室裡的成員。
周公東征
比如,著名的周厲王就是被當時的丞相、貴族和百姓一起轟走了,當時,貴族和諸侯們站出來說周厲王失德因而被天帝棄之,我們把他驅逐了,現在要換一個周天子,這個事件叫"周召共和",共和就是指共同商量的意思,參與人物就是召公、周公二相以及大貴族的家長們,他們把厲王之子,也就是太子靜長立為下一任周天子,即宣王。
也就是說天命可以變化,王權因此可以更替,以至於天命如何變化,則是根據人君的行為是否合乎於“德”為轉移的。
這是周天子繼承殷的統治合法性的解釋,第二,限制君權,否則周朝的王也像商紂王那樣獨霸,容易招致其他部落和諸侯的顛覆。周人對天帝的神性在上述兩個方面的改變與發展,是天帝作為國家至上神的性質和形象更為全面,更為完善,能為王權的鞏固提供更有力的庇護。
-
4 # 明貞
這問題很複雜,是需要對真正的宇宙知識和生命實相的把握!孔子是特殊使命者,那個時代也是個大時代,許多聖人智者應運而生!
老子釋迦老祖孔子蘇格拉底差不多時代的人,是稟命而生,使命是傳佈宇宙真知並生命實相,但由於地球生態即能量場被邪惡力量操縱並異化,世人很難真正覺醒!所以,他們很難完成使命!老子西行棄世而去,佛祖六年苦行悟道後傳法幾十年亦未真正覺醒幾人,出生地被外道掌控他的法亦未生根發芽幾近湮滅,孔了一生漂泊不受當權重視,死後理論被專制統治有曲解利用!而蘇格拉底更是被毒殺!這是邪惡家族的操作,也是人類必須的掙扎過程!
生命是創造的,而生命賴以生存的世界是自然發生形成然後被建立的!生命的價值並意義是圓滿愛發生正能量智慧不斷進化,使宇宙轉化湮滅未知失控等負能,使宇宙更具活力和意義!
在演繹過程中出現了失衡,出現了邪惡力量,奴役控制低等眾生為非作歹破壞生命空間能量場!於是高階存在創生人類這種高層次智慧生命,使命是引領低等生命進化擺脫邪惡力量之掌控!據正義高層介紹在一百三十二中高階生命中人類排第九十四位,中等偏下的層級!但人類的愛心承受能力無私奉獻精神卻是頂級的,所以才被賦予引領低等生命進化的使命!這是人類的驕傲並擔當,也是人類進化空間廣闊的根本因!
無私奉獻於正義良知愛,是人類的使命!所謂知命即知真正的人類使命的踐行之!
-
5 # 黎師傅國學風水時代堂
孔子的五十知天命,具有明顯的宿命論的體會.孔子的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顯示出強大的個人能力,並曾努力說服君王為生民請命工作,但是不得意,最後設壇說教弟子三千,立德立言,開啟了萬世師表的光輝,這個始是孔聖五十歲才開始的,巧合的是孔聖五十才研究易經,從而開悟,其境界可知其己每一步,因而作注易經.易門後人無出其右。在此狀態下得出五十知天命的總結,妙哉妙哉!眾君不要以為人人皆可五十知天命啊,那是孔聖的境界!無限景仰。天命,上天的冥冥安排,相信嗎?聖人的經歷是一實證。《論語》或稱《孔子》將會以南懷謹師論述為軸線加以實話實說。
-
6 # 莎莎20196
首先,人們在四十歲時積累了很多個人經驗來面對這個世界,有很多個人的看法和答案,但這些想法還需要與他人、與社會有更多磨合,所以又知道十年後,人們在磨合中更加了解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則,這也是“天命”的含義;其次,在古代社會,人均壽命比較短,四十多歲就做了祖輩的人是很常見的,五十歲已是自稱老者的年齡,畢竟“人活七十古來稀”,所以“知天命”也有快到壽數的意思,這也與“六十而耳順”相呼應,五十歲就已經是長者了,六十歲就更不待言,活到六十歲的人會覺得自己的壽命是上天的恩賜,於是更加達觀,對一切事情不再計較,自然也就“耳順”了。
-
7 # 使用者瑪麗
孔子在這裡所指的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說、一個人到了五十歲由於年齡較大、精力不足、體力下降、今後也沒有更大的作為、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之感。
-
8 # 沉浮你奈我何
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而欲”論點,詮釋了人生各階段對世界和社會的認知。而“五十知天命”的觀點,是指對社會和人生有了足夠的理解,為人處事應該進入一種波瀾不驚的狀態。“天命”指的是人命,也就是人生,而“知天命”就是了解人生的意思。到了五十歲,對自己人生和處世應該有了足夠的認識和適合自己的方法。對世態炎涼和悲歡離合都應泰然處之、寵辱不驚。你的態度絕定了你的命運,你的思想則決定了你的行為。“知天命”的年紀,更應把握好現在,愛惜自己和家庭,繼往開來,走好人生的後半部分。
-
9 # 痛飲黃龍府
我理解:“天命"從字面上解釋即上天賦予你的使命,引申為上天安排的一個人一生的事業和價值。
我覺得:五十而知天命在古代人平均壽命較短的時候基本是正確的,但在今天人均壽命達到74一76歲的情況下,五十歲還應為壯年,還不應該作為終點線,還應當繼續奮鬥,在當代五十歲還不應當“知天命"。
第一,“五十而知天命"的原意。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開山鼻祖,對人生行為和社會行為進行了全面地規範,今天我們仍在遵循的許多潛規則還是孔子所制定的。
"五十而知天命”語出"三十而立,四十而無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這段話。意思是說人生的各個年齡段有各自不同的任務和把握自己的原則。
三十歲的時候要確立自己的事業;四十歲的時候要明辨是非,不應再滿腦袋疑問;五十歲的時候人生、事業和成就要基本穩定下來,不能再有過高的奢望仍然瞎折騰;六十歲的時候聽到不同聲音就不要再爭辯了,應該心知肚明,一笑了之;七十歲的時候已經蠟頭不高,想幹嘛就幹嘛吧!
“知天命"從字面上看有迷信色彩,好象是說上天對每個人的命運都有安排,到五十歲的時候,上天對你此生的安排就已經清楚明瞭了,讓人知命認命順命。
我覺得,聖人在這裡說的天命,就是一種說法,一種表述,就是要告誡人們到五十歲的時候人生、事業和成就基本定型,並不是迷信,因為聯絡上下句理解,都沒有說天定人生。
第二,"五十而知天命"的寓意。總體講,儒家學說主張入世,主張積極人生。
孔子的這段話,還是要告誡人們要妥善把握人生的進退取捨,不要盲目而行,該進要進,該退要退。
總的看這段話,應是三段式,第一、二句主張"進",第三、四句主張“退",而第五句又主張"進”,可以說充滿了人生哲理。
既告訴了我們在什麼年齡段要幹什麼,又告訴了我們在什麼年齡段要把握什麼分寸,進退得失,要恰到好處,不可盲求。
第三,"五十而知天命"的現實意義。孔子的這段話,是結合當時社會人們的壽命預期而言的,今天的我們不可照搬照做,但可以用他的這種原則來指導我們的人生。
儘管今天人類的平均壽命增長了,但孔子指導人生的階段論的方法仍然值得遵循,年輕時要積極進取,中年時要收斂沉穩,老年時則又可適當放鬆。所以,它對於我們把握和掌控好自己的人生,在今天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傳統國學,是古人對生產生活真諦的提煉總結,儘管時代和情況發生變化,但仍有借鑑意義。
薄聞淺見,敬請指教!
-
10 # 半耕半讀一布衣
其實孔子前半句就回答了,就是三十而立,立的立命之學,決定了自己五十後而知的天命,即自己的我命由我不由天,聖人之言反而被人解讀成宿命論了
-
11 # 故鄉的海
對於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應該結合他完整的話來理解,不要斷章取義。孔子的原話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人到了十五歲,就應該知道自己要學哪些學識,就應該知道自己以後自己大概的人生方向,併為了這個方向做準備而立志學習積累知識。到了三十歲就該有具體的目標了,選擇一個自己喜歡並擅長的具體事去深更。到了四十歲,事業也深更的有一定的基礎了,社會交往也知道了社會的複雜,人心的冷暖,不大可能被外界的所迷惑了。五十後對世上的一切事情應該有自己的總結和了解它的執行規律了,這階段應該是心智大幅度提升的階段,對自然,人生,社會應該有總結並上升到理論的階段。這是一個有量變到質變的階段,升上去就是智者。(質變後)六十歲後,基本面對大多數事情的波瀾不驚了,對的正確的聽幾句。反之就裝聾作啞了。自古七十古來稀,在那個時代醫學條件下活過七十的人很少,到到了七十就可以隨心所欲的做任何事了。這裡的隨心所欲不是質變前的隨心所欲,而是建立在高度自律基礎上的隨心所欲。
題主所提的天命:應該是洞察社會,自然,人性本來的規律的知識。或者也可以說是:天道!
-
12 # 純鈞LHGR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說,三十、四十都是指自己而言,是說有了獨立的見解,並不受他人意見影響。
五十、六十則是指他人而言,是說知道有一些人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對於那些愚不受教的人,就放棄他。換句話說就是,有些人的錯誤思想已經根深蒂固,改變不了,對於這種人,“知天命”即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沒必要為了這種貨色耿耿於懷。耳順,也是同樣的道理。
-
13 # 林明華15
以前以為五十了,一切人生歷練、經驗豐富可以任馳騁;至今老也!原來孔老二這傢伙說的是:人至五十了上天賜予你多少能力、任務你完成了多少?自知之明吧
-
14 # 永珍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一、所謂,天命“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論語•季氏》
有人講,天命是指天之所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不能支配的事情被歸結於天命,偶然的必然,也歸之於天命。
有人講,天命,是一種很玄的東西,是老天的命令,天命不可違。“冥冥之中,自有定數”,認為天命是不可改變的,總歸是逃不出“定數”的。
也有人講“人定勝天”,天命是可以透過人力來改變的。
一般人理解的天命,就是上天安排的命運。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什麼是天命?筆者有自己的一些理解。
古代智者仰天俯地,演繹天地,用我們中華文化特有的自然觀,直透本質。所謂天命,我認為是在講述天時與人命之間的關係。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天時為陰,命主為陽,陰陽結合,即為“天命”。每個人都是命主,出生時的一聲啼哭開始,與這個世界產生了聯絡。人為陽,為主動,智者是在告訴我們,應該積極向上的生活和工作(工作為陽,生活為陰,陰陽內求,處理好工作和生活融洽,就是得道,我們普通人所求之道就在身邊,不必外求)。若“天時”未到,我們當修身修德齊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若“天時”所至,小則可有一番事業,大則敢為天下先,為我中華民族之發展進步添磚加瓦。簡單的兩個字,先賢其實是在表達他們對“道”的參悟,中華文化以道為核心,道化陰陽。
二、何謂,知天命有人說,知天命就是看透人生。五十歲之後建立好自己的人生觀,知道自己人生要想要實現的追求是什麼。
有人說,知天命就是知曉自己的壽命,不是讓你什麼也不做,等著命運的降臨,而是讓你全力以赴的為長壽做努力,卻不問結果。
有人說,古代人平均年齡比較小,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人到了50歲就不要再鬧騰,就應該頤養天年了。你之前成功就成功,你之前失敗,你的人生就失敗。
其實關於“知天命”,上一小節我也有適當的闡述。除此之外,筆者還想表達以下幾點:
第一,放到完整的語境中去理解。聯絡前後,“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四十不惑乃是講,人在這個年齡段,當有自己的思想,對人對事,有自己堅守的原則。我們可以推崇智者,可與志同道合者比肩而行,也不必惑於狡辯之言。不惑於事,不惑於人,更要有自己的判斷力。這是“知天命”的前提。
第二,“五十而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有方、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之後,當順其自然。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更知道結果的難以強求。知己所長,知己所短,更要知己所能。
第三,陰陽更應該動態辯證的看待。中國傳統文化講求知行合一。我們要“知天命”,也要理解“行”天命。要積極向上的奮鬥來創造我們的未來,同時也需要修身修心修德,“知”與“行”互為根基,知行合一。
古有留書不留絕,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大家常說,“人定勝天”卻不知其前提是要順應自然。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字之間,皆含大道,皆藏智慧。細細體會,受益無窮。
-
15 # 時莊街道王立仁
是《論語》中,‘’為政篇第二‘’所記載的,‘’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子把人力所不能支配的事,歸之為天命,把一切偶然性,甚至某些必然性,歸之於天命。這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問題。
由於當時社會的科學水平,對大自然的認識,只觀察到表面,而有很多用眼睛看到而解釋不了的現象。而人又不可為之。因此孔子受限於當時的年代,把這一現象歸之於老天己安排好了,也就伴有了迷信的說法。在當時的年代這樣解釋應該是比較先進的。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不斷地研究,揭開了大自然的一些奧秘,運用一些高科技,把原來的不能變為了可能,也有的是因為後天的努力改變了先天的不足,從而走向成功。如世界上一些殘疾人經過不懈努力做到了正常人不能做的事情。要把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更不要相信上天註定。
因此人們在認識和處理事情時,不要輕言放棄,只有努力奮進去爭取,勝利的曙光一定會向你招手!
-
16 # 葉榆十年
每個人的“天命”不同,本來就是一個模糊表述。孔子的“天命”應該是他那個時代的天下大勢:戰國時代開始,凡有血氣,皆有真心,禮樂崩壞,這對於信奉和倡導春秋周禮的孔子來說是一種不可逆的潮流,他周遊列國,四處碰壁,政治抱負在現實中破碎,成為那個時代的悲鳴,他知“天命”是他知道這種大勢的不可逆。
-
17 # 一楚知秋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因果報應。
他知道命裡有的一定有,命裡沒有的彆強求。樂天知命,絲毫強求都沒有,到五十歲明白了這個道理,一切就通達了。不管這個說法對否,也不管還有多少說法,“天命”很簡單,就是你該怎麼做,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說白了就是人生觀而已。“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開來,指必然性或命運。人生已經過去一大半了,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
到了五十歲,知道了自己:
命運軌跡,不怨天;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責任,不懈怠。1. 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不怨天
五十歲的人,走過人生的大半,他們正處於人生最清醒的階段,他決不會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現實。而且還十分清醒地預測到自己的未來,會十分平靜地工作和生活。
2.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
每個人的實力、財力、能力有差異,對社會的影響力不盡相同,但就每個人自己和自己縱向比較,五十歲時,這幾方面應當說是處於高水平狀態了。五十歲的人,決不會再埋怨別人,他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也習慣了自己應扮的角色。
3.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責任,不懈怠
五十歲的人,上有老下有小,還有未盡完的社會責任,每想到自己未竟的責任,都油然產生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不敢有任何懈怠,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去完成自己應盡的責任。
最後,選用陸希聲的“年逾知命志尤堅,獨向青山更絕編。”送給大家,知命也代表更成熟,志尤堅,共勉!
-
18 # 流芒流
這裡的天命是指自己的使命。也就是他努力過了,也有一套儒學學說,他這輩子能做得都做了。也就是盡人事聽(挨)天命。因為古代五十歲大都在頤養天年,再也奔波不來。象厄於陳蔡是連老命都會不保。也就是要推行推廣他的儒學要靠後來人。
-
19 # 米農老爹
孔子就是這麼講的嘛!我也是這麼看的;知道自己的命運軌跡,不怨天。
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
知道了自己未競的的責任,不懈怠。
-
20 # 瀟138331522
古人壽命短,平均39歲,甚至更短,一般到五十歲就屬於晚年了。
所以孔子說的"五十知天命"一方面是生理上大限將至時該總結、反思人生的時候了,已經過了意氣風發、創業進取的年齡,應該正確認識這個年齡給自己的定位。
另一方面,到了該回顧、反思和總結人生的時候了,天意至此,不應再有奢望和幻想,相反,應該把自己人生的經驗、教訓和人生體驗分享、傳授給子孫等下一代,含飴弄孫,泰然接受,平靜生活,淡定處事。
現代社會,人的壽命提升很多。很多50歲的人還是家庭和職業的"承重牆",也是年富力強、富於經驗的黃金年齡。比如政府官員、教師、科研工作者、尤其醫生等,50歲正是最好的年齡。但是,隨著社會壓力增大,50歲的上有老人需要贍養,下有子女等待安置和扶持,有的還要為孫輩奉獻。所以,五十知天命,有其歷史侷限,也有現實參考意義。
回覆列表
孔子的這句話前面是“四十而不惑”,後面是“六十而耳順”,我個人的理解是。不惑是指對人生的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答案,不再迷茫困惑;耳順則是指對於與人交往、工作、生活當中很難再跟人起衝突,有更多寬容和放鬆的心態來面對周遭的一切。那麼在這兩狀態之中的知天命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是個過渡期,也是個重要的轉折期。首先,人們在四十歲時積累了很多個人經驗來面對這個世界,有很多個人的看法和答案,但這些想法還需要與他人、與社會有更多磨合,所以又知道十年後,人們在磨合中更加了解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則,這也是“天命”的含義;其次,在古代社會,人均壽命比較短,四十多歲就做了祖輩的人是很常見的,五十歲已是自稱老者的年齡,畢竟“人活七十古來稀”,所以“知天命”也有快到壽數的意思,這也與“六十而耳順”相呼應,五十歲就已經是長者了,六十歲就更不待言,活到六十歲的人會覺得自己的壽命是上天的恩賜,於是更加達觀,對一切事情不再計較,自然也就“耳順”了。
淺薄之見,願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