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徑登七寶地
-
22 # 淨心修道
五十而知天命,並不是孤立的一句話,應是從《論語》的"為政第二"中全面去理解。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只矩。”
對於孔夫子來說,經過前幾個人生的座表與歷程到了五十的年齡時段,也就能夠客觀的認知天地自然賦與自己命遠中的好壞窮通,這一切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其實孔夫子的另一句話就是對天命的最好注角。子日:"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天命乎。"
達天知命,不斷完善自己的內心世界,是其合乎自己對大道的追求,更使其不被一切外物所惑動。正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據此可見,道就是孔夫子所說的天命吧!
-
23 # 逆維思維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歲,孔子已經能夠做到,不怨不尤之安命,更懂得修身俟命以及自造新命來立命,所以他能夠做到“素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做到“無入而不自得”的從容與和樂,所謂“樂天知命”,孔子之謂歟?
孔子在《中庸》裡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命就是人的本性,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就是得道。
從儒家傳統角度講,五十歲是一個人開始知道了理想現實之艱難,因此做事情不再一心追求結果,已經開始參透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意義,對個人榮辱已經開始看淡並逐漸放下的一個過程。
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不足以為君子。知命很重要,孔老夫子五十歲知天命,也在五十歲左右開始徹悟《易經》,那是下工夫深造自得之後,豁然開朗,才知道天命是怎麼回事。要知道天命,首先得“懲忿窒欲”,做到“四十而不惑”,不能被慾望綁住。如果慾望太多,絕對沒辦法知道天命。從“四十而不惑”到“五十知天命”,還得下十年的工夫。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也就是說,要敬畏天命的作用,並且順天而為。知天命是一種人生境界——“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在孔子的世界中,天命在人事之外,還需要人透過努力才能理解。要知天命,必先不惑,必先自立。知天命,說明天命可知,更說明天命本就存在,只是人不知而已。
有詩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單從個人視角去觀測天命,是不可能有正確認識的,想要知道天命的實質,應當跳出個人,站在空中俯瞰,才會有不同的收穫。 如果把整個人類社會看作一個整體,那麼我們每個人的“天命”,都決定於其他人,但同時我們所有人都沒有有意識有目的的完全決定他人命運的能力,所以所有的個人命運,纏繞在一起,形成了一種不可知的混沌系統。
想要同時有意識有目的的控制所有人的命運,是人類的能力所不可及的。 但這並不是說天命於個人自身來說,是一種完全不可改變的存在,否則孔子所言的耳順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完全無意義的了,天命對於個人,之所以可知,是因為我們自己可知可控,自己的言行思想雖然不能在完全意義上決定天命,卻可以盡最大可能的影響它!
-
24 # 巴斯滕博格
知天命,我的理解是:一切都幾乎成了定局,從前什麼樣,以後就順其自然走下去,五十歲了,不會有什麼大的改變,該咋的就咋的。
-
25 # 衢州老朽1
天命,命是天賦的,先天的,你乛生下來命就決定了,運是後天的,有大運小運,大運一運十年,執行十載數,上下五年分,小運是年運是歲運,每年的,內容百出。
回覆列表
這指的是人生,因人從生到死是有一定的命運規責。隨命就運不妄求,則身安自由無憂無慮。如逆命橫行,禍會親臨已身,煩惱隨之纏身難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