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妙力690215
-
22 # 我是陸吾
德雲社的陶陽說過類似的話,學京劇,有的學徒當功課,有的學徒當興趣,他當做最大的犒賞。站著聽躺著聽,睡著夢著都在聽,他不是在學,他是在陶醉其中的享受。
所以沒有天才,天才就是他人生樂趣剛成了他的工作。
-
23 # 南山易人易學
修道三部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再看一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之,是知道,或者說明白。
比如:知道什麼是天麼?知道 ,頭上就是。知道什麼是地麼?腳下就是。能解釋一下麼?不能。
這是僅僅知之而已。還不能是明瞭。
再比如:
知道早上要灑掃庭除麼?知道。好的,能做到麼?偶爾,因為我不喜歡家務。這屬於知之但是不能好之。
再比如,以清潔衛生為工作,每天都在掃地,借工作也能鍛鍊身體,不討厭工作,工作興趣也高。但是下班了就變了一個人。回到家就什麼也不想管了。這是條件下知之和好之都有了。依舊不能樂之。
說說雷鋒吧,助人為樂,不分寒暑,只要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一定會義無反顧的上去。不覺得苦、不覺得累,樂在其中。這就屬於知之、好之、樂之了。
生活中對待一個工作,老闆會說:既來之則安之,(這個話是對的,)好好工作,易公司為家,把工作當做事業,當做快樂!(這個要分別一下,一半是對的,另一半是利己目的使然。)
日常生活中,知之也就不容易了。那國學而言,似乎普遍。實際上知之者太少,大都是聽過一點,見過一點,會學說一點兒。本質方面不知者多。當然好之者就更少。若樂知者則鳳毛麟角了。
自古以來,但凡有所成就者,必然對於某方面有“知之、好之、樂之”三層進階達成。
修道三部曲:知之,好之,樂之!知之為初學者,聽話照做。
好之為提高者,從中獲得營養,願意自覺主動鑽研進步。
樂之為悟道者,學習之中參和道義,須臾不離,樂在其中。
-
24 # 成長伴書行
這是孔子教給我們的一個關於學習的秘籍,那就是掌握很多的學習方法,不如熱愛學習,如果你達到了熱愛學習的境界,不如在學習當中感受到快樂。
那麼如何在學習當中感受到快樂呢?接下來,我會解釋這句話的含義,我們為什麼學習時要達到快樂的境界,最後就是我們學習時如何達到“快樂”的境界?
句子賞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的意思:對於學習,瞭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孔子是非常善於學習的,他提倡學習的時候掌握一定的方法,比如說學習的時候不要忘記了和思考相結合,而且每次學完都要溫故知新,為何要溫習以前的知識呢?
行動之後,我們就會知道我們之前所學和實際的情況有哪些差別,從而不斷的提升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可以用另外一種說法,那就是孔子已經掌握了整個學習體系,這句話也說明了學習的三種境界。從一開始的學習方法以及態度,都不如從知識本身中獲取快樂。
這就要求我們所學的內容,必須是出自你內心的熱愛,你有一份好奇心,想要在這門學科中有所發展,這樣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就不會感受到痛苦。因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我們可能覺得學習是痛苦的,那麼為什麼還要達到快樂學習的境界呢?
為什麼學習時要達到快樂的境界?想想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很多時候都會感受到痛苦,其實,也是現在的網際網路時代有關,它讓我們的生活有了很多的便利,但同時我們也變的越來越浮躁。
學習一個東西可能就感覺學不下去,而且更多的時候,大部分人是盲目的跟風,可能並不喜歡短影片,但看到很多人賺錢了,眼紅自己也想要躍躍欲試,然後發現拍短影片需要這麼多能力,就產生了退出之意。
所以,學習時達到快樂的境界對我們而言,更具現實意義。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達到快樂學習的境界呢?
如何在學習時達到“快樂”的境界?在瞭解了論語中有關孔子學習的句子,我發現孔子是一位善於把學習遊戲化的過程,從而讓人在學習當中感受到快樂。
那這是什麼意思呢?在我看過的一本書《遊戲,讓學習成癮》中,我意外的發現了孔子是一位遊戲設計大師。
遊戲化學習的核心元素有確定目標並分解、遊戲規則、遊戲的關係、遊戲的反饋等元素組成。首先是確定目標並分解,大家想到了論語的那一句,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希望天下學子先從修煉自身開始,並一步步朝著平天下的目標。聽到這樣的目標,那有抱負的年輕人不就熱血沸騰了嘛。
所謂的遊戲規則就是,你是有了目標了,你要按照我的學習規則來,而不是胡亂學習一通,而不去掌握正確的方法。孔子是非常講究秩序的,因此他才有學習時要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遊戲的關係是什麼呢?我是讀書人你也是讀書人,但是大家不要誰也看不起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無論何時何地,看見的人、事物,不論高低貴賤,都有自己值得借鑑學習的地方。
更重要的就是遊戲的反饋了,如何看反饋呢?“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所以,無論我們學了什麼東西,都要在現實中主動去嘗試,才能更好的清楚我們的學習情況。
這裡面也有生物學原理可以證明,當我們學的東西在現實當中得到反饋之後,看到自己能力提高了,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從而產生快樂的感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那些好學生能力會越來越高,比如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顏回就是如此,一生熱愛學習。總結所以,從這句話結合我們現在的實際情況。不如就把自己想要學習的知識給遊戲化起來,讓你可以快樂學習。
當然了我覺得最好的學習方式,還是你本身就熱愛某項知識,當你在學什麼知識的時候,沒有人逼迫你,你學起來感覺忘記了時間,一學發現好幾個小時過去了,如果有這樣的現象,那麼恭喜你,這就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不過我確定的是,一開始剛學我們會被打擊,慢慢的堅持去學,你就會發現自己會越來越喜歡學習。比如喜歡寫作,就開一個自己的自媒體賬號,這也是一種遊戲化學習的方式。
-
25 # 穎子愛生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它的意思是: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的人。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層意思:
一,知之者,是被動學習的人。知之者,知道的人,可以理解為通常學習的人,含被動學習之意。某教授在田間授課:“科學研究要不怕髒。”然後他蹲下來,用手指戳了一下地上的牛糞,然後把手指放到嘴裡。同學們雖然覺得很噁心,但也只好學著教授的樣子跟著做。這時,教授不慌不忙的說:“我剛才是用中指戳糞,但舔的是食指。。。”。這群學生只是被動的照做而並沒有用心觀察和學習。被動學習相對來講,是一種消極的學習態度,是因為外界的種種原因如父母的壓力、就業壓力等等被迫去學習。很大程度上,被動學習的人會把學習當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我們很多同學都是被動學習,滿足於老師說什麼,我們就聽什麼,老師叫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結果我們獲取的知識和技能就非常有限。被動學習的人要多走很多彎路,多交很多學費。
二,好之者,是主動學習的人。晉朝的車胤、孫康、匡衡,家裡很窮,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夏天的晚上,車胤用紗布做成一個小口袋,捉一些螢火蟲裝進去,藉著螢火蟲發出的光亮看書;孫康在嚴寒的冬夜坐在雪地裡,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讀;匡衡在牆上鑿了個小洞,“偷”鄰居家的一點燈光讀書。這幾個故事反映的都是主動學習的人。主動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心態,不用外界的力量自己就去學習了。真正善於學習的人,一定是主動學習的人。主動學習的人,可以少走彎路,少交學費;那些主動學習,主動實踐,主動訓練的人,一般都會取得成就。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主動和被動的選擇。
三,樂之者,是快樂學習的人。愛迪生將科學研究視為一生的快樂,實驗了一千多次後發明出了鎢絲電燈泡;貝多芬以追求音樂為樂,不捨晝夜地創作,才有了《命運交響曲》的震撼。喜歡做一件事情,並以做這件事情為樂,這是最高的境界。喜歡某一件事很簡單很容易,但大多數人往往只是僅僅看到了表面,當深入瞭解一件事情後,知道這件事情背後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與辛苦,還能因喜歡而仍然堅持的人,便是少之又少的了。一個真正的樂之者,必然是一個懂得堅持的人,必然是一個為了實現夢想而前進的人!
總結: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於學習很重要。學習知識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的興趣,只有對知識的學習感興趣,才會以學習為樂,在快樂中學!
回覆列表
竊以為,知之是知識方面的認知,就像我們都知道很多道理,但仍然活不好人生一樣,屬於表層認知範疇。好之是知之基礎上的興趣,有了做事的興趣就容易堅持下去。樂之是完全融入的“知行合一”境界。身知心知神知,身心合一、知行合一、天人合一,屬於悟道行道者的描述。比如孔子“忘食、忘憂、忘老”的生命狀態就屬於“好之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