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文情感故事
-
2 # 子約與此
既然是自比,何來過高之說。管仲文輔,樂毅武輔,均為其主稱霸立下不世功勳,在史書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諸葛亮自比之,是表現自己文武全才的自信,同時也宣稱了自己有志天下的理想。劉備得之輔助之前,天下幾無立足之地,得之,定荊州,戰赤壁,收益州,立國於蜀,威震天下,想管仲樂毅也不過於此,比之可也。
-
3 # TonyDeng
諸葛亮自比管樂,是學術跟他們是一個派系,都是法家,志向也是這般,要跟他們一樣做事業。但若說憑這句話表明他自認為能力足以比肩管樂,卻也未必,不妨當他是認偶像。
-
4 # 青梅論酒
沒有,管仲與樂毅都是諸侯的臣子,諸葛亮治理蜀國不比管仲治理齊國差。諸葛亮攻打魏國的軍事才能不比樂毅打齊國的能力差。所以沒有自大。
-
5 # 北疆同心聊歷史
諸葛亮會自比管仲和樂毅並不令人感到奇怪,更不能因此就說請葛亮狂傲!因為古人為了激勵自己上進,通常都會以前人做為榜樣!
管仲是什麼人呢?是幫助齊桓公對內治國家,對外奪取霸權的能臣!齊桓公正是在有了管仲輔佐的情況下,才得以在春秋亂世中脫穎而出。
(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先主劉備)
樂毅則是幫助燕昭王,實現了報仇雪恥夢想的名將!樂毅伐齊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堂堂齊國竟接連被燕軍攻下了數十座城池,差一點就被燕國滅亡了!
如果說管仲是文臣的楷模,那麼樂毅就是武將的典範。而且他們不僅有本領,更有忠心!諸葛亮以這兩個人自比,當然是出於對其本領的欽佩,以及對其人品的尊重!而以人品貴重又有忠心的人為榜樣,本來就是無可厚非的!
就如同今天的我們,往往也以先進人物為榜樣,激勵自己不斷上進一樣!當然由於每個人的天賦有高有低,能夠取得的成就,達到的高度,自然也不盡相同。然而,這都不是阻止我們努力的理由!
而諸葛亮正是這樣做的!他之所以用管仲與樂毅自比,也是為了藉此激勵自己,更是為了向有志於天下的人,表明自己的政治態度以及個人能力!作為生逢亂世,而又有匡扶漢室的仁人志士,諸葛亮自然也不希望埋沒自己的滿腹才華,更非真想“只求苟存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竭盡忠誠佐漢室的諸葛亮)
然而,雖然諸葛亮出山之後,竭盡忠誠佐漢室,但卻因為漢朝大勢已去,漢室終難復興。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並不是單憑諸葛亮的個人能力便可扭轉的!因此,儘管諸葛亮內理國政外討中原,但卻終究還是難以重新統一天下。最終“秋風五丈原”,留下了綿延千古的悠悠遺恨!
而諸葛亮去世前曾經留下遺言:將先主劉備賜給的財物盡數歸公,留給子孫的不過僅有幾百株桑樹,數十畝薄田而已!試問,像諸葛亮這樣位居丞相之尊,執掌蜀漢政權數十年柱國之臣,能夠做到:生為國,死為國,生生死死皆為國。盡忠心,盡誠意,盡忠盡誠為漢室。以躹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老臣,難道還不能自比管仲和樂毅嗎?
(蜀後主劉禪——扶不起的鬥鬥)
-
6 # 小白文史
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樂毅,這是《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明確記載:“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首先看管仲的功勞,輔佐齊桓公,強齊圖霸,九合諸侯,以禮開法家先驅,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成為一代名相,譽為聖人之師。
在看樂毅,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軍隊,攻打齊國,接連攻下70多座城池,成為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爭。
而縱觀諸葛亮只不過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而且當時還在務農,沒看出有任何功績,他自比於管仲樂毅,一是自認為自己有管仲的相才和樂毅的將才,二是自己給自己打廣告,為以後自己的出山為政,奠定輿論基礎,是一種自我吹捧了。
因此總之看來,諸葛亮就是年少輕狂和自我營銷的一種說法。所以年輕時候的自比於管仲樂毅確實是自視甚高,但從其以後的所作所為而言,確實是兼具相才和帥才的,但時代局勢不一樣,所做出的歷史貢獻也不一樣,也很難進行簡單的比喻。
-
7 # 江湖小曉生
現在有幾個人知道管仲是誰?幹了些什麼?樂毅又是誰?他又幹了些什麼?不過只要你開口說起諸葛亮,不管是街頭巷尾的小商小販,還是路邊擼串的小學生,哪個不知道諸葛亮是誰,他幹了些什麼呢?
01諸葛亮?借東風、耍空城計那傢伙嘛!沒錯,諸葛亮在民間之所以如此著名,主要歸功於《三國演義》的普及。那麼大家知道《三國演義》是什麼時候開始普及的嗎?
很可惜的告訴大家,這本書在明朝前中期其實還沒有那麼出名,只能算是一般的小說,可是到了明朝後期和清朝的時候意義就不同了。
當年努爾哈赤看完這本書以後,不禁淚流滿面,下定決心,賣了幾十棵長白山老山參,花了大價錢,從出版社定了幾千本《三國演義》。他後來又陸續讓出版社加印了不少這本書,希望做到滿清八旗的將士們人手一本。那麼這本書有什麼奧秘嗎?努爾哈赤其實是將這本書當成兵書來看待的。這麼一來《三國演義》可不就普及了嘛!這本書普及了以後,這裡面的諸葛亮作為最吸睛的人物,自然也就跟著火了。從此以後一發不可收拾,諸葛亮成為了家喻戶曉的重要歷史人物。比如說借東風、空城計、火燒博望坡、火燒上方谷、火燒藤甲兵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至今歷歷在目。
其實諸葛亮早在這本書問世之前,就已經被歷朝歷代奉為臣子的楷模。畢竟這哥們實在是太聰明又太忠心了,以至於每個皇帝都希望身邊有一個諸葛亮這樣的臣子。
時雲長在側曰:“某聞管仲、樂毅乃春秋、戰國名人,功蓋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過?”徽笑曰:“以吾觀之,不當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比之。”雲長問:“那二人?”徽曰:“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眾皆愕然。---《三國演義》
所以諸葛亮的身價在不斷提高,那些傳奇故事還沒有被杜撰出來的時候,諸葛亮就已經得到了歷代封建統治者的認可,並且同時被搬進了文廟和武廟。
02知道管仲樂毅,很可能也是從諸葛亮這兒知道的。管仲樂毅的確也很出名,可是普通老百姓沒事兒誰去翻《史記》去了解這倆貨的故事呢?大機率上來說,大家知道管仲樂毅,那也是從諸葛亮這兒只知道的。
庶曰:“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親往求之。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也。”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三國演義》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有事兒沒事兒,就告訴自己的小夥伴,自己可以跟管仲樂毅相比。到了東吳以後,群儒又以這件事來嘲諷諸葛亮,結果被諸葛亮各種怒懟。
由此可見管仲樂毅這兩個人的出鏡率還是比較高的,不免就讓人們去懷疑,這倆貨是不是也很厲害?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這兩位還真的是傑出的人才。管仲輔佐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人,樂毅更是帶領五國聯軍,連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其實歷史上像這樣的人才有太多太多了,會打仗會治國的人才真的不缺,但是忠心耿耿的人才卻少之又少。曹操會打仗吧?他要篡漢。司馬懿也會打仗吧?可惜他篡魏。南北朝時期的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哪一個不是善於打仗的臣子?可惜他們都篡奪了自己主子的江山。唯獨諸葛亮,不僅治國有方,打仗也在行,手握大權之下,卻絲毫沒有私心。從來沒想過讓自己的兒子諸葛瞻繼承自己的丞相之位,一心只想著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
即使劉備去世了,諸葛亮也尊崇託孤之重,盡心盡力為劉禪工作,堪稱歷史上最成功的託孤案例,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03千古託孤,唯有劉備和諸葛亮這一對君臣震懾人心。其實歷史上託孤的案例有很多很多,可惜基本上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大家總是拿周公、召公作為託孤的典型案例,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周公和召公的後世子孫,統治了周朝幾百年,期間周天子也必須要聽他們家族的使喚。
後周世宗柴榮把兒子柴宗訓託付給最信任的大臣趙匡胤,結果這哥們兒果斷篡位,絲毫沒有猶豫。為了防止自己的臣子也這麼做,趙匡胤重文輕武,導致宋朝弱不禁風。
吾主劉豫州,向日軍敗於汝南,寄跡劉表,兵不滿千,將止關、張、趙雲而已:此正如病勢尫羸已極之時也,新野山僻小縣,人民稀少,糧食鮮薄,豫州不過暫借以容身,豈真將坐守於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然而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輩心驚膽裂:竊謂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三國演義》
眾多託孤案例中,其實只有劉備的託孤是最成功的。諸葛亮為老劉家真的是殫精竭慮了,他甚至都沒工夫去照料自己的兒子諸葛瞻,使得兒子成了一個沒什麼才能的人。
後世每個君王,都夢想著自己的臣子中,能夠出一兩個像諸葛亮這樣值得託付的人,這是每一個君王基本都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很可惜的是,這一對君臣,是千古罕見的一對,壓根就找不到第二對像他們託孤這麼成功的案例。就算是管仲樂毅,在這一點上那也是比不上諸葛亮的。
總結:管仲樂毅,那是沾了諸葛亮的光。街頭巷尾都能知道管仲樂毅,那是因為諸葛亮當年自比這兩個人,否則像他們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比如白起、吳起、李牧、王翦等等,根本就會被淹沒在歷史當中。
參考資料:
《史記》
《三國志》
《三國演義》
-
8 # 美國驚呼不可能
瞭解史料之後,會發現諸葛亮太狂妄了。樂毅我不瞭解,我就對比一下管仲和諸葛亮幹了什麼。
首先介紹管仲:齊桓公這輩子就做對了一件事:任命管仲為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治國策略分為三步。
第一步,向國內貴族妥協,取得至高無上的權威。
他免除了自耕農的徭役,並將公田分給自耕農,還廢除了關稅,商品稅,人頭稅等。十年後齊國“冠帶衣履天下”
第二步,鑄幣,壟斷,排程天下財富。
透過“官山海”,也就是鹽鐵專賣來賺錢,透過溫和的手段,讓國庫充盈。
第三步,經濟制裁,和現在美國人乾的類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十六計中的衡山之謀。
衡山國盛產兵器,管仲早就想征服他。於是管仲在起兵前一年去衡山國高價收購兵器,衡山百姓紛紛放棄農業轉而打鐵,一年後齊國又派人去衡山國和周圍國家以遠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糧食,於是包括衡山國在內,各國都把糧食賣給齊國,然後齊國突然封閉關卡,停止收購糧食和衡山國兵器,在夏收之前向衡山國出兵。這時衡山國既沒有糧食,也沒有兵器,也買不到糧食,只能投降。
五年中,齊國用這種方法收拾了魯,代,呂國,公元前671年,齊,魯,宋,陳,鄭“同盟於幽”,周慧王“賜齊侯命”,齊國成了春秋霸主。
齊桓公幹了什麼?狩獵成癮,酗酒,喜歡美女。僅女人就弄了七百多個。
對比一下齊桓公幹的事,他和劉禪比怎麼樣?而管仲的才能,夠把這樣一個豬隊友送上霸主的寶座。
再來說諸葛亮,今天的學界已經證明,隆中對是後人比照《三國演義》新增的,並非《三國志》所寫。
諸葛亮幹了什麼?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率領十萬兩千將士三次北伐。而蜀國二十八萬戶,九十四萬人,吏四萬,平均九個平民負擔一個士兵,七戶負擔一個官吏。蜀道難,北伐基本靠走,後勤輜重全靠人挑,可以說窮兵黷武了。
錢哪裡來呢?諸葛亮發行類似民國的金圓券,來搶劫財富。諸葛亮鑄造了太平百錢,一枚當百枚五銖錢用,以1:100比例搶劫民間財富,他的斂財程度和董卓不相上下——董卓發行無字小錢。
看看諸葛亮乾的,真可以稱得上窮兵黷武。
總結一下
一,主公:齊桓公,劉禪都是隻知道吃喝玩樂的,管仲和諸葛亮條件差不多,管仲讓齊桓公當上霸主,諸葛亮讓劉禪樂不思蜀。管仲完勝。
二,經濟:管仲讓齊國成為超級大國,經濟上想制裁誰就制裁誰。諸葛亮窮兵黷武,不停的用金圓券搶劫百姓財富。管仲完勝。
三,民族: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諸葛亮,重用異族,不斷引遊牧民族騷擾曹操,和東漢的死對頭西羌密切合作。管仲完勝。
這麼一對比,在歷史上,而不是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有什麼資格自比管仲樂毅,實在太狂妄了。
還是陳壽的《三國志》對他的評價中肯:諸葛亮身處孤絕之地,本應偏安一隅,卻連年空勞師旅,實在是一個志大才疏之人,最多隻適合做太平宰相。
-
9 # 閱史看今
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隱居於南陽,躬耕讀書。常以管仲、樂毅自比,不瞭解諸葛亮的都認為他是自視甚高,在吹牛。但是諸葛亮出山之後輔佐劉備建立蜀漢就足以證明他不是誇大其詞,而是名副其實。
首先要了解一下管仲、樂毅二人。管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輔佐齊桓公,對齊國上下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九合諸侯,尊王攘夷。使得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樂毅:戰國時期燕國軍事家,公元前284年,樂毅掛五國帥印,率領五國伐齊,攻下齊國七十餘城,使得燕國強盛起來。
諸葛亮文治,強調“教令為先,誅罰為後”。選拔人才,任用德才兼備之人,務農植谷,發展經濟。使得蜀漢政治清明,經濟提升。
諸葛亮武治,說到這個我必須得誇誇諸葛亮,這個是絕對的厲害,開局帶領三個人(劉關張),後續發展到蜀漢一大片領土,實為不易。期間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等等,一生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只可惜未能北伐成功,克復中原!!!
我認為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毫不遜色,畢竟三人出發點不同,管仲、樂毅都是輔佐的都是已經有國家的君王了,而諸葛亮開局只有三個人(劉關張),到建立一個國家,諸葛亮能取得如此成功已是不易。
-
10 # 老實人侃歷史
我覺得諸葛亮並不是自視過高。
管仲,春秋時期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在擔任齊國的國相期間,按照法家的理念對齊國的內政和軍事體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實現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雖然管仲也被稱之為軍事家,但其主要成就是在內政、外交,軍事方面按照“作內政而寄軍令”的原則,要求百姓“參其國而伍其鄙”,建立社會與軍事結合的組織,使之更加適應耕戰的發展。除此之外,管仲並沒有多少親自領兵打仗、取得矚目戰績的事例。
樂毅則是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於公元前284年,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幾乎將齊國滅亡。
綜上所述,管仲和樂毅的相似度太低,以至於無法歸為同一個類別,那麼諸葛亮拿這兩個人來做類比,只能是有更高的企圖心——諸葛亮認為,自己的能力等同於管仲+樂毅,是他們兩的結合,既能完美的處理內政,外交,也能親自領兵打仗!而實際上當劉備死後,諸葛亮擔任丞相,把整個蜀國的軍政大權統統完全掌握在手中,對外不停的與孫吳和曹魏徵戰,對內嚴刑峻法,依靠有限的民力苦苦支撐。
就難度而言,應該是遠超過管仲+樂毅所面對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諸葛亮完全有資格對自己如此期許!
-
11 # 已之所欲應施於人
諸葛亮躬耕南陽時自比管仲樂毅。
管仲,齊國良相,輔佐齊桓公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樂毅,戰國後期的軍事家,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統帥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是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諸葛亮有感於劉備三顧茅廬,輔佐劉備。當時劉備屢戰屢敗,無立錐之地,武將不過關張,兵不過千員。輔佐劉備後,取荊州,得益州而三分天下。諸葛亮身居丞相全無二心,鞠躬盡瘁,文韜武略,比管仲樂毅稍遜一籌。難能可貴的是封賞全捐給國家,留給子孫幾百棵桑樹,十幾畝薄田,曾寫《誡子書》告誡子孫: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12 # 超哥說成語
但是,從實際情況看,劉備不是齊桓公燕昭王,諸葛亮也比不上管仲樂毅。我覺得從才學上來說,諸葛亮也許不比管樂差,但是在情商上面,還是有些差距。
比如,管仲在活著的時候能處理好齊桓公和易牙三個小人的關係,讓齊桓公既能享受了人間美事,有不至於讓他們三人禍亂國家。管仲大權在握,並沒像諸葛亮那樣事必親躬,這是諸葛亮做不到的。樂毅攻下了齊國七十城,差點把齊國給滅了,這也是諸葛亮做不到的。
-
13 # 浮生若夢sk
相傳諸葛亮年紀輕輕的時候就選擇了隱居,而他隱居的地點正是在南陽,當年隱居之時,他還自比管仲和樂毅。要知道管仲可是春秋時期堂堂的一國宰相,帶領齊國走向巔峰。樂毅可是戰國時期相當厲害的將士。而諸葛亮僅僅只是個20出頭的黃毛小子,他拿什麼跟他們二人比呢?他如此輕狂,到底是真材實料還是徒有其表呢?
在《諸葛亮傳》中還曾記載到,當時的所有人都不認為諸葛亮以後會做出一番成績來。當時諸葛亮的姐姐早已嫁給別人做妻子了,而他的哥哥也早已投奔孫權。孤苦伶仃的諸葛亮只好選擇自己在南陽自力更生,耕田種地。在養活自己的同時他也沒有閒著,而是一心的苦讀詩書,期盼有一天能實現自己的抱負,可惜的是隱居於山野的他並沒有得到賢主的賞識。當時天下最厲害的要數曹操和孫權二人了,可是也因為二人非常厲害有才能,因而他們名下高手如雲,根本不缺人才,因而他們壓根就不會找人來尋諸葛亮的。而諸葛亮自己又是一個心高氣傲之人,他哪裡願意自己主動去找他們呢?
因此,後來諸葛亮還是選擇繼續種他的田,等待他的機會的到來。為了使他的名氣進一步擴大,他還娶了南陽名士黃承彥的女兒。別人是娶名士的女兒,他也是娶名士的女兒,為什麼就說這樣就能使他的名氣進一步擴大呢?原來他要娶的此女雖然才氣了得,但是容貌卻相當醜陋,因此此女在當地也頗為名氣,此外娶了此女,他必定能得到岳父和當地其他名流的支援,好處多多。
在此同時,他依舊用管仲和樂毅自比,他輕蔑狂傲的態度也讓別人幫他免費做了宣傳,因此天下間知道他的人也越來越多,後來也讓人才稀少的劉備得知了有他這一號人物的存在,因此才會專門來請他出山。在沒有請到諸葛亮這個強力助攻的時候,劉備甚至都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盤都沒有,走到哪算哪,在諸侯國中應當是相當淒涼的。此外當時蜀漢計程車兵還不到一千人,士兵都這麼少,將軍更不用說了,將軍連十個都沒有。綜合實力如此差,自然沒有諸侯願意與劉備組成同盟的。
但是這一切不利局面就在劉備請到諸葛亮這個強力助攻後改變了,諸葛亮到了劉備的陣營後,立馬開始他的第一步策略,要增強實力,首先一定是有自己的地盤,後來他不僅幫助劉備搶到了屬於自己的地盤,還搶到了很多富餘的土地。荊州、益州等人人想搶奪的地盤在他的權謀才智下順利地奪取了下來,隨後劉備又成功成為了蜀漢的皇帝。可以說,沒有諸葛亮,哪裡會有劉備的皇帝位呀!
劉備死後,他又不忘劉備的臨終之託,即便劉禪是個相當差勁的君主,他依舊忠心耿耿地輔佐他,讓劉禪安穩地當了那麼多年的皇帝。在曹魏和孫吳這兩個強大的國家存在的同時,蜀漢依舊能倖存這麼多年!他勞心苦力地北伐曹魏,圖的是什麼呀,不過就是當初對劉備的承諾,忠心可見一般!當諸葛亮在蜀漢做出這一番成績後,人們也才知道他當初自比管仲和樂毅,完全不是徒有其表,他果然是一個真材實料的人,甚至可以說他的才華遠勝於管仲和樂毅,他並不是一個狂傲自大的人,而是一個認清自己、懂得自己的優勢與才能,並能有效地發揮自己才能的一個人!
-
14 # 小白讀資治通鑑
根據《資治通鑑》第六十五卷的記載,是有這麼點意思的。
建安十二年,也就是赤壁之戰的頭一年,劉備三顧茅廬,《資治通鑑》說的是“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潁川徐庶與崔州平謂為信然。”也就是說,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但是當時除了徐庶和崔州平外,並沒有得到世人認可。
當然,諸葛亮作為一個讀書人,又對天下局勢瞭然於胸,卻深藏隆中,自然是關心天下大事,渴望建立一番功勳的,只是他沒有找到明主,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嘛,從志向上來講,他定然有管仲、樂毅那樣輔佐明君、匡扶社稷、拯救黎民、千古流芳的雄心壯志,這個無可厚非。
那麼,從才能上講,他有沒有能夠支撐他那偉大志向的才能呢?我個人覺得,有,但還不足以實現他的理想。
首先,戰略有誤。他的隆重對策,為劉備謀劃了三分天下之路,這對當時連根據地都沒有的劉備而言,確實是一個偉大的戰略規劃,而劉備以隆重對策為指導思想,也確實得荊州、取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與曹魏和東吳三分天下。然而,隆重對策也有其侷限性,甚至是錯誤的地方,而這個錯誤,也導致蜀漢止步於漢中,無法再北上半步。諸葛亮在《隆中對》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蜀漢本就弱小,還採取分兵作戰的思路,無法集中優勢兵力,這就是毛主席為什麼說諸葛亮六出祁山乃至蜀漢不能北定中原的原因,這是戰略上的思悟。
其次,戰術有誤。諸葛亮在軍事上的表現,集中在劉備死後,七擒孟獲與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對他來講是小菜一碟,可六出祁山時,他又過於謹慎。當然,我不是說謹慎不好,畢竟蜀漢弱小,諸葛亮不敢冒險。可就是這過度求穩的性格,可能讓他失去有利戰機。在首出祁山時,魏延提議奇襲夏侯楙,進而西定咸陽,但諸葛亮覺得很冒險,沒有聽。而後,面對張郃大軍,不親自坐鎮,反而讓沒什麼實戰經驗的馬謖去守街亭,導致慘敗。再有,諸葛亮幾次北伐,明知糧草是最大問題,卻沒有早先解決問題,直到最後一次北伐時,才顧及此事,就地屯田。
第三,為政有誤。諸葛亮最讓人敬佩的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成也是它,敗也是它。作為丞相,而且輔佐的是扶不起的劉阿斗,他凡事都親力親為,這絕不是什麼好事,他應該做的是適當放權,抓大放小,調動部下的主觀能動性,激發部下的聰明才智,騰出時間和精力去抓那些關鍵性的東西,解決那些關鍵性的矛盾問題。
個人一點粗淺的見解,如果大家不同意,噴的時候,溫柔點哈!
-
15 # 亂世小郎中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玄學大師,出將入相的成就可以和管仲樂毅比較,但是路數不是一個路數,因此說不上高低,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開始出現就很不簡單。
首先說,天機不可洩露,當時的天下大勢,曹操已經平定北方一路向南,註定要迎頭撞上長江邊的激浪,東吳。
東吳開國立都於吳郡(現在江蘇蘇州),後遷都於建業(現在江蘇南京),中間還在武昌(現在湖北鄂州)建吳王城,現存遺址還有鄂州西山上的吳王避暑宮,吳王洗劍池。在風水五行上來講孫權屬水德,久居於長江等各大水系邊,士兵也因此善於水戰。
曹操創業在許縣,公元196年迎漢獻帝到許縣,220年漢獻帝禪讓曹丕,建立曹魏政權。“魏基昌於許”,改稱許昌(現在河南省許昌市)。曹操在許昌就開始屯田廣積糧草,為其後北擊袁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風水五行上來講曹操勢力屬土德,其精銳虎豹騎也善於陸戰。
歷朝歷代平定天下,基本都是從北方起兵平定南方,也是土克水之形,當時曹操挾平定袁紹之勢,集中北方兵員物質南下進攻東吳,大多數人都認為曹操必勝,孫權必敗,東吳的群臣也大都做好了舉白旗的思想準備。
許昌屬土德,曹操打敗袁紹後又在鄴建了三臺,銅雀臺,金虎臺,冰井臺,史書中記載的鄴三臺,每臺高10丈,有屋百餘間,現今遺址還在。銅雀臺,雀居於木,屬木,金虎臺屬金,冰井臺屬水,冰井臺還有固化剋制水之意,曹操立風水五行獨缺火。
摘引吳博作品 《赤壁●銅雀臺》靜像電影
此時諸葛亮尚居於南陽臥龍崗是個隱士,臥龍之形,在風水中是個上上之選。諸葛亮號臥龍先生,結交來往的人也都是很有智慧的人,如司馬徽、龐統、黃承彥等,亂世中這麼多有智慧的人抱團在一起卻不求學有所用,博取功名利祿,還有一種可能,他們的追求是求仙問道。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摘引出師表三顧茅廬是個劫數,死於非命的大劫,不走三顧茅廬這個程式,諸葛孔明就不能出山,出山恐怕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其後這個劫應在了劉備三兄弟身上,張飛死於酒後被割了腦袋死無全屍,關羽敗走麥城,腦袋送給了曹操,劉備算是命最硬,兵敗白帝城後託孤託了個傻兒子。
那麼為什麼諸葛亮不接著求仙問道,而要出世輔佐劉備,是不是他們一幫玄學愛好者掐指一算劉備有問鼎天下之命格?
先說曹操,曹操以土德破孫權的水德原本十拿九穩,但是曹操在土德上有虧損!首先民間傳曹操起家時缺錢,全仰仗帳下摸金校尉盜挖古墓,這是掘土為業,虧損了土德。其次土德貴在厚重,而曹操生性多疑,愛挖別人牆角,性格乖張(特別喜歡別人家的老婆),同時曹操又雄才大略,文采斐然,可以用一千種方式讚揚曹操,但獨不能說曹操是個厚道之人。
摸金校尉和風水先生都是道行中人,曹操乾沒幹這事,南陽修仙一干眾肯定是知道的,曹操的為人各種故事,當時也早就是民間茶餘飯後的談資。
應該說,南陽修仙一干眾掌握各種資訊後都認為曹操必敗於孫權,甚至於怎麼敗可能都算出來了。土生木,而曹操命格中土德有虧,長不出參天大樹,只能長些歪瓜裂棗,就應在了木上,木是曹操的弱點,火克木。最終赤壁之戰火燒連營。諸葛亮出山第一戰大敗曹操軍隊也是用火攻,火燒新野,可以說曹操被諸葛亮一把火又一把火燒了個外焦裡嫩。
孔明曰:“主公且寬心。前番一把火,燒了夏侯惇大半人馬;今番曹軍又來,必教他中這條計。我等在新野住不得了,不如早到樊城去。”摘引三國演義因此大膽得推理,諸葛亮出山就是掌握了曹操的命格,奔著赤壁之戰火燒連營去的,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築七星壇巧借東風,是呼風喚雨之能,論玄學中的品階,諸葛亮已經能上達天聽,很厲害了。
孔明辭別出帳,與魯肅上馬,來南屏山相度地勢,令軍士取東南方赤土築壇。方圓二十四丈,每一層高三尺,共是九尺。下一層插二十八宿旗:東方七面青旗,按角、亢、氏、房、心、尾、箕,布蒼龍之形;北方七面皂旗,按鬥、牛、女、虛、危、室、壁,作玄武之勢;西方七面白旗,按奎、婁、胃、昴、畢、觜、參,踞白虎之威;南方七面紅旗,按井、鬼、柳、星、張、翼、軫,成朱雀之狀。第二層周圍黃旗六十四面,按六十四卦,分八位而立。上一層用四人,各人戴束髮冠,穿皂羅袍,鳳衣博帶,朱履方裾。前左立一人,手執長竿,竿尖上用雞羽為葆。以招風信;前右立一人,手執長竿,竿上系七星號帶,以表風色;後左立一人,捧寶劍;後右立一人,捧香爐。壇下二十四人,各持旌旗、寶蓋、大戟、長戈、黃鉞、白旄、朱幡、皂纛,環繞四面。孔明於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發,來到壇前。摘引三國演義諸葛亮在這個時候的形象作為,已經不是管仲樂毅之流,篇幅有限就不再說諸葛亮的其他故事,而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最後七星燈續命失敗,也就此結束了光輝的一生,給世人留下無數遐想。
-
16 # 新說歷史李保國
諸葛亮自比管仲尚可原諒,自比樂毅就有點說不去了
管仲任齊國相國,富國強兵,協助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
管仲的工作和諸葛亮當上丞相後的工作差不多,協助主上處理軍國大事,把國家治理的僅僅有序,而且古代重視糧和兵,只要有糧和兵,就可以稱霸。
樂毅則不同,樂毅是名將啊,是大將軍,輔助燕昭王振興燕國,統帥五國聯軍在濟水之西大敗齊軍,討伐齊國,攻佔齊國七十餘城,幾亡其國。而諸葛亮六次北伐沒一次勝利,最後還死在了五丈原。
諸葛亮號稱臥龍,鄉村一人才,才能卓著,有治國之才,內政有道;好謀略,但並非帥才,無統兵之道,故他能有管仲之才,並無樂毅之能。
-
17 # 角聲
蜀漢政權失去荊州以後,要想北伐曹魏,只有利用吳蜀聯盟,東西齊舉,配合作戰。公元227年的春天,諸葛亮北駐漢中,準備北伐。他故意放出風聲,要從褒谷、斜谷(從陝西褒城沿褒水、斜水趨向眉縣)直趨郿縣。這時曹魏的都城已遷至洛陽,曹操子曹丕(文帝)也已病死,丕子曹叡(明帝)即位不久。由於劉備已經死了四五年,蜀中一直無動靜,曹魏君臣不免放鬆警惕,驟然得到諸葛亮出兵的訊息,魏主曹叡召集朝中文武,討論對蜀的攻守方針。
散騎常侍孫資認為應該繼續保持曹操對吳、蜀的戰略防禦的方針,他說:“武皇帝(曹操)聖於用兵,察蜀賊棲於山岩,視吳虜竄於江湖,皆撓而避之。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今若進軍就南鄭討亮,道既險阻,計用精兵又轉運鎮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賊(指孫權),凡用十五六萬人。天下騷動,費力廣大,此誠陛下所宜深慮。夫守戰之力,力役參倍,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威足以震懾強寇,鎮靜疆埸。將士虎睡,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指中原地區)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弊。”
這一段話,並不是什麼新東西,孫資不過重複了自曹操以來對待吳、蜀兩國的基本方針。曹叡後來派遣曹真、司馬懿都督關中諸軍西御諸葛亮,他們的作戰計劃主要就是依據這個基本方針來制定的因為諸葛亮揚言從褒斜道直搗長安,所以曹叡派大將軍曹真督關右諸軍,駐紮在斜谷北口的郿縣一帶。曹魏又抽調精銳步騎五萬,由宿將張郃帶領,趕往西線,駐防隴右一線,歸曹真指揮。
諸葛亮並沒有從斜谷道進趨郿縣,只是派趙雲、鄧芝為疑軍,進據箕谷(今陝西太白境內),做出要進攻的模樣(佯攻);而大軍主力卻沿西漢水上溯,北出祁山(甘肅西和北祁山堡),想先取得隴右,然後以高屋建瓴之勢,奪取長安。史稱諸葛亮的軍隊“戎陣整齊,號令明肅”。隴右的漢陽(郡治冀,今甘肅甘谷東)南安(郡治桓道,今甘肅隴西西南)、安定(郡治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南五十里)三郡的吏民也紛紛起兵,反魏附蜀。
所以諸葛亮不比管仲等人差。
-
18 # 歷史發酵罐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是時為一農夫,把自己常常跟管仲、樂毅相比較,就像現在一家小公司的小職員把自己跟馬雲、王健林之類的大佬相比較,先不論這家小公司的小職工的能力如何,給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人太狂妄自大了。然而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是真的狂妄自大嗎?
首先,諸葛亮在南陽做為一名有些許學問的人,在當地的肯定是相當有名的,不然又有誰能夠知道諸葛亮常常拿自己跟管仲、樂毅相比較的這件事呢?在諸葛亮未遇明君之前,他如此比較就像我們現在的廣告,現在某家公司推出一款新的產品,往往都需要給自己的產品做上一個比較誇張的廣告,就像某師傅的牛肉麵一樣。
其次,諸葛亮真的是自視過高嗎?我們都知道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國相。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而樂毅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弱燕之仇。
諸葛亮未隆中便已知天下三分,為劉備制定了一個大的戰略藍圖,若無諸葛亮的劉備就像沒頭蒼蠅,屢敗屢戰。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後。劉備才真正開始走上統一天下的道路。
諸葛亮完成了孫劉備聯盟。孫劉聯盟於劉備集團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弱小的劉備與相對較強的孫權,才可以抵禦強大的曹操,完成隆中計。
入川后完善蜀國法律,廣用蜀中豪傑。由此保障了巴蜀政權的平穩與蜀中的人才為劉備集團效力。
劉備死後七擒孟獲,維持住了蜀漢政權的平穩交接。
最後可見諸葛亮是有實力比肩管仲樂毅,並非虛假廣告,這種自比不算自高。
-
19 # 大江侃歷史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不是自視過高!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也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管仲在齊國為相,任內大興改革,整頓行政管理系統、選賢任能、注重經濟和農業發展、富國強兵,使齊國成為強國。
樂毅在燕國被拜為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他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後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宋代被列入七十二名將。
縱觀諸葛亮,文能安邦武能定國。而且諸葛亮在加入劉備集團的時候,劉備可以說是什麼都沒有,劉備從兄弟三人領著兩千兵馬一直到佔據三分天下稱帝,在這一個巨大的轉變中,都少不了諸葛亮的功績。
諸葛亮給劉備制定的計策是聯合孫權一起去抗擊曹操,然後再擴大自己的實力。當時劉備手下的大將一致反對,諸葛亮最終說服了關羽等大將,接著去說服了東吳君臣,最終才一舉打敗了曹操的八十萬大軍。此後,諸葛亮又建議劉備西取川蜀,給自己找一個根據地。正是因為有了川中的基礎,劉備才有了抗衡曹操以及東吳的實力,最終才能夠稱帝。諸葛亮堪稱是劉備的股肱之臣。
因此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不是自視過高!
-
20 # 豹眼看歷史
諸葛老學長名氣大得很,對其自比管仲、樂毅這一點,打小就很崇拜。看了《三國演義》後,那直接就跪啦。
不過呢,多少看了一點史書後,感覺不是那麼回事。現在看來,諸葛亮好像有些言過其實,名不副實。
不清楚諸葛亮要跟管仲、樂毅比啥,諸葛亮沒出山前,自然沒有成就可言;出山之後,其成就也遠不能與二位相提並論。與管仲論忠君吧,管仲就沒把國君放眼裡;與樂毅比委屈吧,諸葛亮一般人還不想伺候。
那就只能說,諸葛亮自以為治理天下能與管仲相比,平定天下可與樂毅並論。
但諸葛亮話是說了,也有人相信,但畢竟沒有做到哦,豈不自視甚高呢?
01
不看廣告看療效,能力是一回事,但還得看成就哦。
管仲、樂毅可是牛人,其成就是寫在史書上的,恐怕遠在諸葛亮之上。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潁上人(今安徽潁上) ,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春秋五霸首霸是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那是管仲輔佐建立的霸業。
齊襄公時,國政混亂。管仲、召忽保護公子糾逃到了魯國,鮑叔牙保護公子小白去了莒國。
後來齊國國君被殺,哥倆都想回來做國君。魯國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並派管仲率軍前去截殺公子小白。在半路上,管仲一箭射中了小白的帶鉤,小白假裝倒地吐血而死,騙過了管仲。
為了躲避追殺,公子糾就回到了魯國。
齊桓公想把公子糾及其師傅管仲、召忽一起幹掉,鮑叔牙與管仲是好基友,就對齊桓公說:“君上僅僅要治理齊國的話,你師傅我就辦啦;如果你要稱霸的話,非管仲不可啊。”
齊桓公識貨哦,就寫信讓魯侯處死了公子糾,以報一箭之仇的名義,讓管仲回到齊國治罪。
公子糾另一位師傅召忽就為公子糾殉難盡忠啦,但管仲卻不幹。而且還振振有詞,說盡忠是為國家盡忠,不是給哪個人盡忠。
我靠,這是哪裡話啊,不過也貌似很有道理哦。
齊桓公不計前嫌,任命管仲為相國,以鮑叔牙為輔,齊國大治,成為春秋首霸。管仲也被稱作“聖人之師”、“華夏第一相”。
樂毅(yuè yì),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
樂毅是戰國時期,燕國名將,最牛逼的是公元前284年,率領趙、楚、燕、韓、魏五國軍隊攻打齊國,連下七十餘城,創造了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不要以為五國聯軍多麼牛叉,面對強大的齊國,他們都是被人任意宰割的羔羊。樂毅就是一頭暴怒的雄獅,帶領這群羔羊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齊國。
但由於燕惠王猜忌,樂毅只好投奔趙國。
曹操在其《述志令》中,也曾經惦記過樂毅、蒙恬,他說:
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因為樂毅、蒙恬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將,受到君王猜忌,想起他們,曹操就想流淚哦。
諸葛亮未出山之前,顯然不是與管仲、樂毅比這個,自然是自以為能力可與他們相比。如果有人能用他,就可以創造像管仲、樂毅一樣的功績。
那就看看,諸葛亮出山後的表現吧。
02
諸葛亮算得上一代名相,上馬可為帥,下馬能治國,但其成就的確無法與二人相比。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
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諸葛亮身高八尺,自比管仲、樂毅,當時的人對他都不感冒,只有崔州平、徐庶跟他友善,認為他不是在吹牛。
這恐怕不是說諸葛亮與管仲、樂毅都是身高八尺,個頭差不多吧,還是說能力相當。劉備三顧茅廬,聽了諸葛亮的隆中對後,認為與諸葛亮就是君民魚水情。於是,魚兒離不開水。
看一下,諸葛亮出山後的大事記吧。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劉表病逝,劉琮投降。劉備從樊城南逃,路過襄陽。諸葛亮建議劉備取襄陽,但沒有被採納。
劉備攜帶十幾萬人南行,日行十餘里,被曹操五千精銳騎兵在長坂坡追上,劉備血戰,只帶領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逃走。此時,有人勸阻劉備提早輕裝前行,劉備不採納,諸葛亮也沒轍。
劉備固執己見是他的事,但諸葛亮不能成功勸阻,就是諸葛亮的責任啦。
問題出啦,總不能只埋怨老闆不聽話吧。
劉備、諸葛亮把隆中對的戰略丟在了長坂坡,就想去交州投奔蒼梧太守吳巨。幸好遇到了專門前來接頭的魯肅,經過魯肅勸說,這才有了孫劉聯盟,有了在赤壁打敗曹操的歷史壯舉。
如果劉備、諸葛亮到了交州,還會有赤壁之戰嗎?恐怕會的,但與諸葛亮就沒有一毛錢關係啦。
如果沒有魯肅的到來,諸葛亮會建議劉備主動與孫權聯盟嗎?恐怕夠嗆。
作為首席謀士,諸葛亮不能僅僅給劉備畫個餅,更重要的是必須有一個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從取襄陽、投吳巨,再到孫劉聯盟戰赤壁,整個過程來看,看不出一點明確的戰略意圖,都是隨機而為,沒有一點套路。
諸葛亮不積極主張入川,劉備自然就把諸葛亮放在荊州,而把力主入川的龐統帶去。
龐統死後,諸葛亮被召入蜀,但此時局勢已經明朗,只要張飛、趙雲等帶領人馬圍困成都就行啦。
但劉備卻把力主與孫吳聯盟的諸葛亮調入西川,而把主張主動放棄荊州的廖立留在長沙,協助關羽守荊州。這是劉備在人事任命上所犯下的重大失誤。
雖然諸葛亮為廖立做了個大廣告,說廖立與龐統才能相當,是足以輔佐成就大事的人才,但孫權不聽忽悠。呂蒙大軍一到,廖立就直接棄城逃走。
在荊州的問題上,劉備、諸葛亮死死抱住隆中對的戰略不放,而龐統、法正、廖立等人都主張主動放棄荊州,經營西涼、雍州。
從湘水劃界、襄樊之戰、夷陵之戰的結果來看,龐統等人的戰略好像更為合理一些。
直到關羽戰死,荊州全部丟失,諸葛亮這才意識到自己隆中對的戰略,從根本上是有漏洞的。在另一個問題上,豹眼詳細做過分析,這裡就不多囉嗦啦。
更為有意思的是,龐統戰死、法正病亡後,諸葛亮又以廖立誹謗劉備一心經營荊州之事,把廖立流放,最後死在汶山郡。這在《三國志·廖立傳》有具體的記載。
當然啦,劉備不是燕惠王,他沒有讓諸葛亮獨自帶領大軍征戰過;但也不是齊桓公,除了籌備糧草,也沒有完全放手讓諸葛亮治理益州。諸葛亮不能讓劉備言聽計從,本身也就說明了問題,縱然不僅僅是能力問題,但也離不開能力。
把權力弄到手,才能夠做事。不能得到權力,就說明還是能力不夠。韓信能讓蕭何月下去追,本身就是能力的表現。到了“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的地步,還不能左右劉備的決策,就說明諸葛亮溝通能力不夠,不能只把責任推給劉備。
諸葛亮的治國能力是沒得說,但劉備這個皇帝,充其量就是一個益州牧,最多再加上一個漢中太守。那麼諸葛亮這個丞相也就可想而知,在劉備時期也就是個後勤部長,但還不是蕭何那個級別的部長。
或許有人會說,蜀國地盤太小,諸葛亮發揮不出他的能力。那麼,沒有得到更大的地盤,是不是本身就說明了能力不夠呢?曹操被陳宮、呂布抄了後路,就剩下鄄城及兗州的範、東阿二縣,不是也統一了北方,成為三國最大的實力集團嗎?
佔據了荊州、益州還有漢中,這比曹操當年可強大多了。
在長坂坡之戰,劉備入川、湘水劃界、漢中之戰、襄樊之戰、夷陵之戰等重大戰略問題上,作為首席謀士,諸葛亮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或者不足。
《三國志·楊洪傳》記載,漢中之戰,那是決定蜀漢命運之戰,劉備命諸葛亮緊急發兵救援,諸葛亮卻跟楊洪商量是否發兵的事。直到楊洪說,就是“男兵女運”也要保住漢中時,諸葛亮才安排發兵。
這其中有複雜的原因,但諸葛亮恐怕還在幻想放棄漢中,儲存實力,全力守護荊州。
至此,諸葛亮還沒有意識到他的隆中對是錯誤的,還在固執地堅持。
襄樊之戰失敗後,諸葛亮這才意識到隆中對戰略的不足。於是勸阻劉備進攻東吳,但他依然僅僅強調孫劉聯盟的重要性,沒有檢討隆中對戰略的錯誤。
既然孫劉聯盟如此重要,那孫權為何不顧聯盟的存在,要搶荊州呢?你諸葛亮咋不去勸勸孫權呢?這讓劉備咋能聽得進去呢?
如果諸葛亮說一聲對不起,隆中對咱們搞岔闢啦,或許劉備就聽進去了。
再看一下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吧,仗打到那個份上的確不容易,但如果換了樂毅,他會那麼打仗嗎?以弱勝強那才是真本事,以多勝少,即便勝了,又有啥可稱道的呢?
第一次北伐,馬謖失街亭,諸葛亮應該承擔主要責任。本質而言,是諸葛亮的戰略失誤。他依然不承認是自己戰略的錯誤,而把他歸罪於用人不當。以馬謖違背節度為由,把馬謖斬首。
用錯了人也是能力問題,但與做錯了事是有區別的。諸葛亮寧可選擇用錯了人,但不承認做錯了事。
諸葛亮屢屢北伐,儘管收效甚微,但起碼看出,龐統經營西北的戰略是正確的。
雖然諸葛亮拒不檢討,但還是說明了這一點。諸葛亮最後還是放棄了隆中對的戰略,開始經營西北,但為時已晚。從劉備、諸葛亮病逝後,蜀漢依然能夠維繫近三十年,也可以證明龐統等人的戰略,遠遠高明於隆中對。
如果諸葛亮能夠勇於否定自己,及早建議劉備放棄荊州,將關羽的全部兵力及民眾攜帶入蜀,那將是另一番局面。
東吳自然會加強孫劉聯盟,曹操不想孫權做大,就會頻繁的南征。這樣,劉備在西北就有了機會。充分發揮馬超在涼州的聲望,如果能夠佔據涼州、雍州,甚至是關中,這對劉備來說,是一種啥局面呢?
有舍才有得,借人家的荊州不還,豈能久遠?
張魯經營漢中,富得流油,假以時日,劉備也是個大財主。靜待天下之變,揮師東進出關,漢室可興,也並非是一句空話。
總之,諸葛亮的確很了不起,但與管仲、樂毅相比,還是感覺有些不足,起碼成就上有差距。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似乎是過了些,顯得有些不低調。
不過呢,年輕時吹吹牛逼,做做廣告,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們不是有時也吹牛逼說比諸葛亮還厲害嘛。不也是大多人都不信,但也有人會信嘛。只不過會信的人更不著調就是啦。
自比管仲、樂毅沒毛病,但他比不了二位也是真的。
回覆列表
相傳諸葛亮年輕時隱居南陽,就自比管仲樂毅,在當時的人看來,這簡直是狂妄自大。要知道,管仲可是春秋十分有名的輔佐君王的丞相,而樂毅呢,他可是戰國時期的非常出名的將領。而諸葛亮呢?不過一個20左右的年輕人,拿什麼和管仲樂毅來比較?《諸葛亮傳》還記載,除了諸葛亮的朋友,時人莫之許也。諸葛亮一直隱居於南陽,其實並不是他想,而是無奈之舉。那時,諸葛亮姐姐嫁人了,而他的大哥諸葛瑾就跑到了東吳發展,親人相繼離開身邊,諸葛亮只好一邊耕地一邊讀書,生活比較窘迫,只能說勉強維持生活。
諸葛亮
關鍵是諸葛亮志向遠大,滿懷理想,可惜就是沒有遇到明主,伯樂沒有,再好的千里馬跑給誰看?再看曹操和孫權,他們兩手下名謀如雲,所以他們很少親自出來請人,而諸葛亮又比較自傲,自然放不下身段,自己跑去舉薦自己。於是,諸葛亮樂耕隴畝,靜靜等待自己的千里馬,而為了進一步地讓自己的名聲被別人知曉,諸葛亮娶了當地名士之一黃承彥的女兒,為什麼這個舉動能提高知名度呢?因為這個女子不一般,她的才氣和容貌成反比,醜的出名,誰敢娶她,自然也出名。而這一娶,自然就會過得岳父的支援,相當於當地所有名流的支援。
滿懷理想
另外就是他自比管仲樂毅,用狂妄的態度讓別人免費幫他口口相傳,以便讓明主知道自己,主動來請他。劉備呢,在沒有諸葛亮輔佐的時候,可以說是上無片瓦,而下無立錐之地的窘迫境地。後來三顧茅廬,使得諸葛亮出山輔佐,就像是開掛了一樣,先取荊州,而後取益州,最終做了蜀漢的皇帝。這裡面大部分都是諸葛亮的功勞,他就是又才能,將劉備生生輔助成功,後來劉禪上位,不知道多麼差勁的君王因為諸葛亮,蜀漢又撐了多少年。
諸葛亮
具體比較一下,沒有諸葛亮或者說諸葛亮剛來身邊時,劉備無一隴地,士兵呢不過千(也有人說有幾千人,不過大多數記載說諸葛亮加入後劉備才招募訓練了許多士兵),將軍呢更少,幾個人。而且劉備沒有可靠的盟友,孤零零一個,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等同於輔佐白手起家的劉備,將他變成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君王,不得不說諸葛亮真的十分有才能。不僅是在之前搶地盤,後期治理蜀地,然後北伐曹魏,諸葛亮哦文能治天下,武能行軍打仗做軍師,後人對他的評價,遠遠超過管樂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