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煮茶道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首先了解管仲樂毅在歷史上的地位。

    管仲,春秋時期齊國名相,我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也是先秦諸孑中法家學派的代表。他在任職國相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候,一匡天下,有人因此稱他為"華夏第一相"。

    而樂毅卻是戰國時代的燕國名將。他最著名的一戰,是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征伐強齊,一舉攻佔七十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為經典的以弱勝強戰例。

    這兩人無疑是先秦時代文武領域內的標杆性人物,自然受到後世的文人武士極力的推崇。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當然不是自視甚高的表現。恰恰相反的是,諸葛亮視他們為自己一生追隨的偶像。自比管仲樂毅,是希望激勵著自已有一天也能迖到他們曾經企及的高度。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原因之一在於他和管仲有著非常類似的出道前的經歷。

    管仲的父親管莊曾貴為齊國大夫,後因家道中落,導致管仲自小便生活在貧困之中,為了謀生甚至做過當時社會上公認是比較微賤的商人。

    而諸葛亮的家境並沒有比管仲好上多少。雖然他出身於琅琊郡的一個官宦世家,但他三歲失母,八歲喪父,跟隨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

    建安二年,隨著諸葛玄的去世,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隱居隆中,以耕田種地為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管仲,還是諸葛亮,他們都有著非常良好的家世,這使得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了家世所帶給他們應有的教養,養就了他們遇事皆能從容不迫的沈靜氣度。雖然家道的中落最終讓他們落魄到了人生困境之中,但生活的艱辛卻絲亳沒有改變他們的人生追求。

    正是這份執著讓管仲得於成功,而管仲的成功也就愈發激勵著諸葛亮去不懈地追求。他自比管仲樂毅,絕對沒有冒犯僭越之意,而是視他們為榜樣,由衷地對他們表示敬意。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原因之二是期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管仲一樣,被鮑叔牙舉薦給明主,才能使英雄有用武之地。

    我們都知道,管仲這一生中最大的幸運,是有一個像鮑叔牙這樣的朋友。可以這樣說,沒有鮑叔牙,管仲就不可能有後來的成功。

    管仲認識鮑叔牙之後,兩人就合夥做起了生意。管仲家貧,出資全是借來的,可是一掙了錢,他就先挪用出來還了欠帳,而到了年底,卻又心安理得地接受鮑叔牙分給他的一半紅利。

    這可把鮑叔牙身邊的人氣壞了,認為管仲是一個貪財的人。但鮑叔牙卻道:"管仲這麼做不是貪財,而是家庭困難,他比我更需要錢″。管仲聽了非常感動。

    這就是歷史上有的的"管鮑分金"。後來他們又各為其主,管仲為公子糾所用,鮑叔牙為公子小白效力。而公子小白最終在鮑叔牙幫助下打敗了管仲的東家公子糾,成為了齊國國君,也就是後來的春秋霸主齊恆公。

    齊恆公要拜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卻堅辭不受,反而向齊恆公舉薦了曾是勁敵的管仲。這使得管仲最終得於名垂千古,成為"華夏第一相"。

    而身在隆中的諸葛亮,雖在鄉野僻壤之地,卻常因懷才不遇而暗自神傷。在他的身上,比及管仲,多了一項當時文人士子的通病,那就是要了面子,端起架子,小姐的身子,丫環的苦命。這讓他更期待有三五知己,能像鮑叔牙一樣,在時機成熟之際將自己舉薦於明主,使得自己能在時代的節點上破土而出,綻放出這個時代最耀眼的光芒。

    何其不幸,荊州豪門士族眾多,風流名士雲集,"惟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元直與亮善"。

    何其有幸,正是因為徐庶的大力舉薦,"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顧,乃見。"給足了諸葛亮的面子,終於成就了他們君臣際遇的一段佳話。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原因之三是追求一種廣告效應,不為人識又怎能為人所用,不吹牛逼也就難於吸人眼球。

    諸葛亮"躬耕隴畝"之時,不僅自比管仲樂毅,還"好為《梁父吟》"。那麼,這《梁父吟》又是什麼東西,值得諸葛亮一直把它掛在嘴邊?

    梁父吟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裡。

    裡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 22 # 萬事之始

    諸葛亮在隆中時,曾自比“管樂”,當時人對此都認為他狂妄。從諸葛亮出山到隕落於五丈原的歷程中來看,諸葛亮確實無愧於這個自評。

    關於諸葛亮和管仲、樂毅在政治思想、治國理念、軍事思想等方面相似之處甚多,筆者在此也不一一列出,只是針對諸葛亮和“管樂”二人相似的核心思想做一下對比。

    第一、從管仲尊王攘夷到諸葛亮尊王不攘夷

    管仲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從表面上看是齊國國富兵強、諸侯賓服、四夷遠遁,實質上是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思想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齊桓公以“尊王攘夷”來號召諸侯,諸侯莫敢不從。從而北逐山戎,南卻強楚,九合諸侯,奠定了齊國在諸侯中的地位。

    筆者認為,管仲在齊國最大的功勞並不是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方面的一些改革舉措,這都屬於技術問題,最大的功勞應該是他“尊王攘夷”的政治理念。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齊國才能夠逐步的實施諸多改革舉措,不然,就算是齊國再富強,也享受不到周天子賜為“伯”的待遇,齊桓公也成為不了春秋第一霸。

    相對於管仲,諸葛亮在這方面的政治理念更進一步,那就是尊王不攘夷

    在漢末群雄並起的亂世中,諸葛亮之所以會選擇劉備,併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吸引他的並不是劉備的眼淚,而是劉備那恢復漢室的志向!

    現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出一種假設,那就是諸葛亮如果投靠曹操,天下早就是曹魏政權的了。這種假設根本就不能成立,因為諸葛亮和曹操的政治理念截然不同。

    諸葛亮追求的是一種“王道”,輔佐自己的君主像齊桓公那樣忠心擁戴天下共主,自己的君主應該是那種叫人又愛又敬的人;曹操追求的一種“霸道”,是想透過壓服和威懾來獲取天下人的擁護,是那種叫人又怕又敬的人。劉備和曹操相比,劉備無疑是諸葛亮輔佐的最佳物件。

    在“尊王”這一點上,諸葛亮和管仲的政治理念相同。不過,在“攘夷”的態度上,諸葛亮做的要比管仲優秀!

    綜考三國時期文獻,很少發現蜀漢政權與西南少數民族之間的摩擦。劉備在攻取益州後,懲於南中漢族地主階級官吏在少數民族賦稅繳納(主要是實物)時中飽私囊(徵一收三),新設立了一個職位庲降都督,全面負責南中事務,大大緩解了南中少數民族與蜀漢政權之間矛盾。

    劉備死後,南中漢族大姓雍闓等起兵造反。我們在這裡要明確的是,南中之叛起初並不是少數民族起兵造反,而是漢族大姓奴隸主在劉備死後,希望在蜀漢政權裡要求更高的政治地位之舉。南中的少數民族之所以也被裹挾進去,是因為受到了漢族奴隸主們的欺騙。

    據《華陽國志 南中志》記載:“......闓使建寧孟獲說夷叟曰:官欲得烏狗三百頭,膺前盡黑,蟎腦三鬥,斲木構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夷以為然,皆從闓。斲木堅剛,性委曲,高不至三丈,故獲以欺夷。

    這種要求是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的,所以,南中群起而叛。

    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大力扶持擁護蜀漢政權的漢族地主階級。但是對南中少數民族參與反叛首領部曲(奴隸及半奴隸)的處置,並沒有像前世那樣,把他們交由勝利者來處理,而是採取了是收納為主的策略,也就是筆者說的“不攘夷”。

    南中反叛時,這些奴隸主部曲對擁護蜀漢政權的漢族和少數民族傷害的比較嚴重。現在自己失敗了,如果把這些人交由勝利者來處理,他們所面對的無疑是水深火熱。前世統治者為了安撫擁護自己的一方,通常採用把這些反叛者交由勝利者來處理,以彌補他們的損失。這種處理辦法埋有極深的隱患,也對兩漢南中少數民族反叛屢禁不止做了最好的註腳。

    諸葛亮懲於前人的失策,採取了一種全新的辦法,那就是在這些部曲中挑選強壯的人編為蜀漢政權的正規軍,並且把他們的家屬遷到成都附近。這些部曲由過去的奴隸和半奴隸身份變身為拿國家俸祿的正規軍,家屬又和自己一同遷徙,免於流離之苦,無疑是一步登天!這支部隊就是蜀漢政權的一支主力軍 — 五部營軍,也叫“無當飛軍”。在蜀漢政權屢次與曹魏政權的戰爭中,這支軍隊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名將王平就是這支“無當飛軍”的統帥。

    對於沒有被編入五部營軍的部曲如何處理?諸葛亮也有安排,把他們編入南中地區的地方部隊,也屬於國家編制。諸葛亮平定南中地區不久,曾發生過一次小型的叛亂事件,就是這支被留在南中的地方部隊平定的。

    由此可見,諸葛亮在如何對待少數民族問題上的策略是優於管仲的。

    相對於蜀漢政權,三國時期史書中記載的關於曹魏政權和孫吳政權統治地域的少數民族反叛事件接連不斷,這不能不說諸葛亮的民族政策做得好!

    蜀漢政權的民族政策不僅使南中百姓得到實惠,而且還吸引了位於北方的鮮卑民族。在《三國演義》中有個著名的橋段“安居平五路”,其中北方鮮卑一路,由鮮卑王軻比能率兵十萬進犯陽平關云云。其實,軻比能率軍並不是來進攻蜀漢的,而是慕義來配合諸葛亮北伐的。這雖是諸葛亮統一戰線的成果,但是如果諸葛亮的民族政策做得不夠好,軻比能也不會不遠千里慕義來投。

    第二、同樣是“攻心為上”,諸葛亮和樂毅的深淺程度卻有不同

    樂毅,戰國名將中一顆耀眼的流星!從最初默默無聞,到率燕軍橫掃齊國七十餘城。短短五年間,創造了我國軍事史上的神話!可是,又像一顆流星一樣,迅速消失在茫茫的歷史煙海中。他雖沒有留下過什麼軍事著作,但是其在攻齊戰役後期使用的“攻心為上”之策,卻給後世的諸葛亮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樂毅攻齊的事蹟筆者就不在此一一敘述了。

    樂毅在橫掃齊國七十餘城的大好局面下,卻止步於莒城和即墨兩座城下,以至於在被替換後,被田單翻盤,滅齊大計最終功虧一簣!

    樂毅之所以止步於莒城和即墨二城,就是想透過“攻心為上”的策略來收拾齊國的人心。此計好是好,不過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卻未必是上策。莒城和即墨固然難攻,但以當時燕國的軍力要想把它攻下來也不是什麼難事。

    樂毅之所以要採取“攻心為上”之策來示好齊人,一是因為樂毅認為對齊國的戰爭已經勝券在握了;二是太貪心了,是想把齊國吞併。如果能做到,那麼,燕國就會成為戰國時期最為強大的國家。

    可是,樂毅卻忽視了戰國其他五雄的感覺,他滅齊此舉無疑是打破了戰國時期戰略格局的平衡,其他五國會任由燕國就這樣的吞併齊國嗎?根本不可能!所以說,樂毅此舉從戰略上就是錯誤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樂毅只是一位高明的戰術家,卻不是一位戰略家和政治家!

    相對於樂毅,諸葛亮在使用“攻心為上”之計的時候,就高明得多。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諸葛亮討伐南中之戰。

    “七擒孟獲”是小說家言,當不得真。但是,諸葛亮確實是找到了南中地區屢叛的癥結所在。我們要知道,三國時期南中反叛的原因和兩漢時期反叛的原因是不同的。之前是漢族官吏壓迫少數民族引起的叛亂,而三國時期是漢族地主階級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來欺騙少數民族叛亂。

    從事後的結果來看,南中少數民族徹底地歸順了蜀漢政權,終諸葛亮之世沒有再叛,這在兩漢的歷史中是奇蹟。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大好局面,主要在於諸葛亮是站在民族團結的立場上來為少數民族解決問題,尤其是對待參與叛亂的少數民族部曲的處理,開了少數民族部隊進入國家正規軍的先河。

    誠如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所言: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尤其是這些“甲兵”,絕大多數都是由南中貢獻的。並且還有南中少數民族組成的五部營軍來衝鋒陷陣,蜀漢政權大得其力。諸葛亮在南中地區至今仍然受到愛戴,就可以使我們看出當初諸葛亮是用真心換來了南中部族們的真心,並不是在利用他們。

    結論

    與管仲相比,管仲的“尊王攘夷”,對少數民族採取的是打擊排斥的態度;諸葛亮“尊王不攘夷”,採取的是容納的政策,由此獲得了少數民族的支援,併為我國的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與樂毅相比,同樣是“攻心為上”,樂毅是在利用齊國人,而諸葛亮卻是不分漢蠻,在真正意義上把少數民族納入了蜀漢政權。

    同樣的策略,使用者的初心不同,其結果自然不同,在這一點上,諸葛亮遠勝管仲和樂毅。

  • 23 # 文齋堂

    諸葛亮確實有這個才能。管仲助齊桓公成就霸業,樂毅曾創下連下70餘城的戰例,都成就了一番事業。諸葛亮天文地理、政治軍事,無一不學,無一不通,從他出隆中後一系列的用兵以及助劉備成就霸業來看,他確定不是在吹牛,他確實有這個才能。他不是自視過高,而是對自己客觀的評價。只不過,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內斂習慣了,你有才那要別人說你有才那才行,你不能自己“吹噓”。話又說回來,諸葛亮如果肚子裡沒“貨”,他亂吹牛,一旦“漏餡”,不是自打臉嗎?

    正因為諸葛亮有這個才能,所以他必須把自己推銷出去。諸葛亮是一個有抱負的人,他有學識,但這種學識只有用在可用的地方才能見證。諸葛亮要施展這種才華,就得到可用武的地方的去。所以,他自比管仲樂毅,就是想有“慧眼識珠”的人能相信他,聘用他。所以說,諸葛亮也算是一個營銷大師了,並且是一個成功的營銷大師

    因此,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絕不是自視過高,而是他急於“出山”完成他的夙願的一個策略罷了。

  • 24 # 龔柳輝

    事實上,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不是自視過高,而是有點謙虛的意思。

    為什麼是有點謙虛呢?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從諸葛亮、管仲、樂毅的身份地位和歷史功績來說

    管仲是春秋時期輔佐齊國稱霸的功臣。齊國僅僅是諸侯國而已,當時齊國提出的口號是“尊王攘夷”。

    也就是說,齊國是要承認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的,那麼齊國的國君僅僅是一個諸侯國的諸侯而已。

    諸葛亮輔佐的劉備,至少是三國鼎立。而且劉備還是事實上的漢室正統,而且還是名譽上的漢朝的皇帝。

    所以諸葛亮是漢朝天子的宰相。管仲僅僅是諸侯國的宰相。顯然諸葛亮的身份地位和業績肯定要比管仲略勝一籌。

    那麼,樂毅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事實上,樂毅僅僅是戰國七雄當中最弱的燕國的大將。他雖然開始戰勝了齊國,但是最後卻被齊國反敗為勝。

    所以說樂毅也沒有什麼特別大的成就,僅僅是幫助燕國確立了戰國七雄的地位而已。

    而諸葛亮至少是三國鼎立,從這個角度說來,諸葛亮肯定要比樂毅的歷史功績更大。

    其二、從諸葛亮、管仲、樂毅的知名度來說

    諸葛亮已經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歷史名人。 而管仲和樂毅,一般很少有人知道這兩個人,所以說,從後世知名度的角度來說,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那也是一種謙虛。

    總而言之,不管是實際業績還是歷史功績。諸葛亮的身份和地位都遠遠超過了管仲和樂毅的身份和地位。因為管仲和樂毅僅僅是諸侯國的宰相和大將軍,他們都沒有成為天子的宰相。

    諸葛亮是漢朝天子劉備的宰相。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諸葛亮也比管仲和樂毅更有身份和地位。從後世的知名度來說,諸葛亮的知名度是管仲和樂毅無法比擬的。

    所以,總的來說: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不是自視過高,而是有點謙虛的意味。

  • 25 # 德厚致遠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我認為是自視有點過高了。

    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管仲是我國曆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既是法家先驅,又是儒學先師,對道家、兵家的思想也有影響,管仲輔助齊桓公九合諸候,一匡天下,尊王攘夷,強齊圖霸,奉周天子之命以會諸侯,內尊王室,外攘四夷,扶持弱國,壓制強國。使齊國成就霸業,被各國諸侯推舉為春秋盟主。孔子曾推崇管仲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祍矣”,意思是說,管仲匡正天下,百姓都能感受到他的恩賜,假如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頭散髮,左開衣襟,成為野蠻人統治下的老百姓了。可見管仲是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被譽為華夏第一相。

    樂毅,戰國時名將,在燕國黃金招賢臺被燕王拜為亞卿,然後進行變法改革,勵精圖治,他整肅吏治、修訂法律、簡拔人才、訓練新軍,使燕國逐漸富強起來,然後樂毅以五國主將的身份統領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只用了半年時間,連續攻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取得重大勝利,他的卓越軍事才能也在這場戰役中發揮得淋漓盡致,成為歷史上一位傑出的軍事家,譽為“武廟十哲之一”,使得諸葛亮所崇拜。

    而諸葛亮雖然輔佐劉備建立蜀國,卻也存在不少失誤,劉備在白帝城病死時,將劉禪託孤於他輔佐,由諸葛亮執政,當劉禪長大成人後,諸葛亮理應把大權移交給劉禪。但諸葛亮沒有這樣幹,而是把軍政大權進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使得劉禪不能親理朝政而庸碌無能,劉禪缺乏鍛鍊也不思進取,整天只會吃喝玩樂,諸葛亮死後,劉禪仍舊政事不明、用人不當,只會信任宦官黃皓等奸佞諛媚之徒,成了個“扶不起的阿斗”的不學無術的庸君,最後還把江山拱手相讓,落得個”阿斗的江山一一白送”的戲謔,造成千古遺憾。

    諸葛亮不顧蜀國實際情況,勞師動眾,窮兵黷武,屢起戰端,勞民傷財。諸葛亮在執政期間,僅為完成“先主之心願”和他自己的“隆中對”的策略而不顧國力民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中原不僅無法收復,反而令蜀國背上一個大包袱。

    諸葛亮不挖掘選擇、不提拔培養新的人才。造成人才青黃不接,落得個“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可悲局面,蜀國輕易消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keep+跑步,運動了一個月了,體重1克都沒掉,是怎麼回事啊?我還需要怎麼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