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刀筆傳神

    眾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貧寒,早年生活極其悲慘。為了活下去,還曾在父母雙亡後,出家到皇覺寺當過和尚。就算是後來割據一方,也是強敵環繞,處境極其危險。但他卻在歷經千辛萬苦後,成功的逆轉了險惡的形勢,不僅消滅了原本對他虎視眈眈的群雄,還徹底推翻了暴虐的元朝統治者。

    早期朱元璋反元時遇到了貴人郭子興,也多虧郭子興朱元璋才有了稱帝的基礎。

    朱元璋投奔扯旗造反的紅巾軍以後,這支部隊的大頭目——元帥郭子興很賞識他,才幾個月時間,就將他提拔到自己的親兵衛隊裡擔任小頭目,並且很快親自主婚,把自己的養女——就是後來名聲很大的馬皇后,嫁給了他。等郭子興病逝後,他的大部分勢力都跟隨了朱元璋,也讓朱元璋成為了元末群雄之一。

    所以說朱元璋能稱帝元末群雄之一的郭子興栽培重用只是其中之一,而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善於發現挖掘人才,朱元璋手下聚集了一批由當時最頂尖的知識分子組成的智囊團,如劉伯溫、李善長、宋濂等人,其中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計劃更是奠定了朱元璋成功建國的根基。明朝建立後的朱元璋更是注重人才的重要性,曾多次於朝堂之上告誡群臣,說:“世有賢才,國之寶也”。

  • 2 # 米米分享好時刻

    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如果朱元璋只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將領,那和郭子興培養就有很重要的關係。但他是明朝開國君王,這就和他個人的天份、處事、用人、通達等等有著更多的因素。

    當然,沒有遇見這個“貴人”也可能遇見“其他貴人”。如果都沒遇見,那說明他不是這塊料了[捂臉]

  • 3 # 小龍女5505

    朱元璋能掃平元末群雄一統天下建立百年之久的大明王朝,既離不開養父、也是元末群雄之一郭子興的賞識培養提拔重用,更有他自身的聰明才智和高超謀略,才奠定了他最終成功登上九五、君臨天下的強大基礎。

  • 4 # 小小逍遙人

    一個人的成功總是離不開貴人的幫助,而對於朱元璋來說,早期收留他的郭子興必然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引路人之一。

    郭子興,定遠人,家中頗有錢財,喜愛廣結好友,當時元朝社會動盪,政治腐朽不堪,郭子興於1352年聯合孫德崖等人聚眾起義,數萬百姓應聲而起,一個多月後起義軍攻下濠州城,郭子興自稱元帥,據城而守,廣招兵馬,收納賢良。此時在皇覺寺中剛剛遊歷歸來的朱元璋正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前途,剛好收到了在郭子興麾下任職的兒時夥伴湯和的來信,邀請他共謀一番事業。於是朱元璋在湯和的引薦下,結識了郭子興。

    朱元璋入伍後因其作戰勇猛,有勇有謀,在短短數月時間內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郭子興不僅收他為義子,還把自己的義女馬秀英嫁給了他,更是把部分義軍交於朱元璋指揮,允許朱元璋率部到外面發展,壯大勢力。朱元璋如虎添翼,率領將士東征西討,名聲漸顯,更是在此期間收服了開國名臣之一,李善長。在郭子興死後,朱元璋繼承了郭子興的勢力,組建自己的班底,實力大增,開始了統一天下的征途。

    總而言之,如若沒有郭子興,朱元璋可能還在皇覺寺中吃齋唸佛,參禪打坐,碌碌終生;如若沒有郭子興,朱元璋也不會得到賢良淑慧的妻子----孝慈高皇后;如若沒有郭子興,朱元璋也無法在這動盪的社會中快速積攢起自己的勢力,抓住時機,最終稱帝。

    以上就是本人的看法,如有錯誤之處,請大家多加指正。

  • 5 # 螞蟻傳統文化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後先後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

    二十五歲以前,朱元璋一直沉淪於社會最底層,命運悲慘,一無所有。

    從二十五歲到二十八歲,朱元璋的命運曲線出現了一波迅猛的上升:回顧朱元璋從乞丐到帝王的道路,實在是太順利了。中國歷史上另一位著名的布衣皇帝劉邦,在稱帝前經過了被項羽“發配”到四川、稱帝后諸將連續叛變等大起大落,沒有朱元璋順利。

    從社會最底層到社會最高點,朱元璋如同一支一路上漲的績優股,沒有什麼懸念。

    其實,論狡猾機變,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中不過中等偏上水平。那些遊民出身的起義領袖,哪一個不是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比起首鼠兩端,兇殘厚黑,朱元璋並不見得勝他們多遠。論起戰略戰術,朱元璋雖然勝人一籌,但也做不到步步高明。

    朱元璋之所以在諸雄中脫穎而出,決定性的因素在於他身上具有那些草莽群雄所沒有的另一些至關重要的品質。

    成功的第一個原因,是他善於爭取人心

    歷代農民起義者雖說是歷史中最先進因素的代表,但絕大部分人素質並不高。從各地義軍領袖的綽號我們就能看出一二:什麼“棒胡”“韓法師”“芝麻李”“金花小姐”……他們一般都出身流氓無產者,之所以成為亂世英雄,是因為他們有常人所沒有的勇敢和殘酷,文化素質低下、眼界狹窄、目光短淺卻是他們的通病。這些綠林英雄治下的眾多好漢,起兵之初沒有完整計劃,起兵之後熱衷於“走府過縣”,燒殺搶掠。他們並不像傳說中的那樣“劫富濟貧”,一心幫助階級兄弟。他們連階級兄弟也搶,甚至在大戶逃亡淨盡的時候,他們主要要靠搶階級兄弟們為生。就拿郭子興的隊伍來說吧,“郭子興的隊伍原來紀律很差。剛起義時,他們佔領濠州,‘哨掠四鄰’,往往不分青紅皂白,不僅剝奪地主富豪,也打劫一般平民的財產,有時甚至放火焚燒廬舍,弄得人家屋無根椽片瓦,牆無立堵可觀。‘不兩月,越境犯他邑,所過亦然。’攻佔和州,仍未改舊習,‘破城橫暴’,隨意砍殺擄掠,搶劫婦女,鬧得百姓妻離子散,民心惶惶”

    而朱元璋卻從不像那些好漢那樣放任自己,今日狂歌痛飲,明朝棄屍馬前。他參加起義,不是出於一時的衝動,也不是出於對“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嚮往。這是他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慎重選擇,他要的是安身立命,飛黃騰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只有那些看出五步之外棋局變化的人,才能笑到最後。

    這個後來被證明是中國歷史上最殘酷的皇帝之一的人,此時對百姓擺出的卻是一副和善的面孔。他深知戰爭中人心的向背取決於軍隊的紀律。他對手下大將說:“我每次聽說你們攻下一城之後不亂殺人,就打心眼裡高興。林子裡有老鷹,別的鳥就不來了。你軍紀不好,百姓們就會逃跑。”所以,獨自帶兵不久,他就開始注意軍紀問題。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佔和州之後,手下軍人照老例燒殺搶掠。朱元璋首次召集手下大小頭目,鄭重宣佈:“城破之後兄弟們都搶了不少女人。我規定,以後只許搶沒結婚的少女,那些結了婚的,一律給我放回去!”他召集全城的男人集合到州衙門前,把那些搶來的已婚婦人列隊送出,讓夫妻相認。全城百姓奔走相告,感激涕零,朱元璋成了和州人的大恩人,他的恩德被和州百姓久久傳頌。

    除了善於籠絡民心,朱元璋也十分擅長收買對手的“軍心”。龍鳳二年,朱元璋俘虜了陳兆先軍三萬六千人。朱元璋很欣賞這支軍隊的戰鬥力,為了征服軍心,朱從俘軍中挑出五百名精壯,說要安排給他們特殊任務。這些人不知道朱給他們什麼任務,惶惶不安。到了晚上,朱把自己的親兵撤走,讓這五百人做自己的侍衛。自己鑽進帳篷,脫下戰甲,倒頭就睡。這五百人感動不已,從此死心塌地效忠朱元璋,三萬六千俘虜也由此軍心安定,很快成了朱軍的主力。

    第二個原因 也是他與普通武夫最大的不同點,是他的知識分子政策

    草莽群雄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在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上:一方面,他們因為本身文化程度太低,在知識分子面前難以擺脫自卑感;另一方面,他們的粗豪氣質又與知識分子格格不入,十分反感知識分子的酸文假醋。所以,大部分起義軍領袖對讀書人沒有好感,抓到之後多是一殺了之。朱元璋卻不一樣,也許是受父母的影響,他從小就知道敬重讀書人。

    透過與讀書人的交往,朱元璋深刻地認識到,“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分子眼界寬,計謀多,用之則為力,驅之則為敵。而且這些人在地方上往往影響巨大,“能左右一方老百姓的態度。把他們爭取過來,一方百姓也就跟著過來了”。隨著和讀書人的接觸多了,他也知道請讀書人成本不高:只要客氣點,給足他們面子,讓他們吃得好穿得好,再給個虛職,他們就會感激涕零,為你賣命。“費得不多,賺頭極大,真是划算的買賣。”因此,嚐到了甜頭的他一路征戰過程中,遇到讀書人,就盡力延攬。甚至在命令手下的將領出徵之時,他也經常囑咐他們,聽說哪個地方有有名的讀書人,一定要把他們帶回朱元璋這裡。有時,還派專人攜帶大量金銀財寶,四處打聽哪兒有讀書人。

    朱元璋的知識分子工作,做得很到位。他的謙虛、熱情、耐心、豪爽、推心置腹傾倒了大批文化人。許多亂世中生計斷絕的讀書人,本來透過朱元璋軍“不嗜殺人”這一跡象就已經看到了“做穩了奴隸”的希望。如今又得知朱元璋喜歡親近讀書人,便有許多人來投奔,指望依靠朱元璋,重建三綱五常的理想社會。朱元璋的投入獲得了百倍、千倍的回報,他們不斷對朱講解各種道理,聽得朱喜不自勝。朱元璋說:“我讀書,常常從中受益。……讀書明理,讓人在日常事務中能用道理去分判,可以叫人少犯錯誤。”論者多認為,朱元璋的知識分子政策是他最終從群雄中脫穎而出的根本。比如方孝孺就說:元末“地大兵強,據名號以雄視中國者十餘人,皆莫能得士;太祖高皇帝定都金陵,獨能聘至太史金華公(宋濂)而賓禮之……識者已謂天下不足平”。

    第三個原因 他大局觀良好,善於把握時機,有決斷能力

    朱元璋一生成功,有三個大關節點:一是離開江淮,渡江攻佔南京,開闢新的根據地,創造了獨立稱雄的基礎;二是東征西討,次序正確地分別消滅了陳友諒和張士誠;三是南略北伐,穩紮穩打地消滅北元。在三個大關節點中又各具體部署了若干戰役,無論是通盤計劃或具體戰役,誰者宜先,誰者宜後,諸者輕,誰者重,朱元璋都能精確地做出計算,做到知己知彼,用力不分,有條不紊,穩操勝券。

    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實際上擁有該軍。那時他在淮西已經經營了兩三年,小有基礎。卻能毅然拋棄這一切,揮兵渡江,重新開始。這一決策真是“無比正確”。原來,斯時大元天下早已分崩。河南及淮北,全被紅巾軍據有,他們與北方的元軍展開激戰,使元軍主力被堵截在中原一帶,不能南下。當時江南盛產糧食,駐守的元軍兵力較少,且被諸雄分割孤立,有利於各個擊破。

    正是這一決策,顯示了朱元璋不凡的眼光,也決定了朱元璋今後的命運。

    南渡後,朱元璋採取低調發展,悶聲發大財的策略,趁亂髮展。朱元璋奪取集慶後,恰好劉福通率領大宋農民軍開始大舉進行北伐,把元軍打得暈頭轉向。朱元璋抓住這個機會,迅速攻佔了長興、常州、寧國、江陰、常熟、徽州、池州、揚州等地,建立起了自己的根據地。別人都急不可待地稱王,只有他謹守朱升向他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計策,力求把自己的聲勢降到最低,不引起元政府的注意,靜悄悄擴充實力。

    有了一席之地後,環顧天下,朱元璋發現自己所處位置十分取巧:他東面是張士誠部,佔領著江蘇大部直到沿海;西面是徐壽輝、陳友諒,佔有江西安徽兩湖;北面是小明王政權。也就是說,他們恰好在北東西三面為朱元璋構成三面屏障,把元軍的主力擋在外面,而唯一與元軍接觸的東南浙江方面,元軍力量很弱,只有一些孤立、分散的據點,與元朝本部相隔絕多。朱元璋根據這一形勢,做出鞏固東西兩線、出擊東南的戰略決策。在北線,由於小明王屬於他的“友軍”,他只留少數兵力維持地方治安;在東線,自江陰至長興,他派兵構築一道堅固的防線,以阻擋張士誠的西犯;在西線,也對徐壽輝、陳友諒採取防禦態勢,以守為攻;主要兵力則向東南方向出擊,消滅浙東的元軍。經過兩年苦戰,他攻取了富庶的浙江東部,領地擴充套件一倍,與徐壽輝(後為陳友諒)、張士誠並肩成為江南三巨頭。直到此時,元政府和群雄才對他充分重視起來,而此時他勢力已成。

    他高明地利用天時地利,在亂局中長袖善舞。

    形勢不可能永遠有利於朱元璋。大宋紅巾軍的三路北伐取得一時勝利之後,由於志得意滿,又缺乏統一指揮,很快又被元軍擊敗。從龍鳳五年起,大宋紅巾軍連連失敗,被追得東跑西顛。幾年來,朱元璋所以能在江南地區從容發展勢力,靠的是有大宋紅巾軍的掩護,而今,北方失去屏障,東西兩面又受到張士誠和陳友諒的包圍,三面受敵,處境困難。特別是龍鳳五年、龍鳳七年,元軍取得幾次決定性大勝,在北方勢如破竹,看起來可能馬上就要南下,而朱元璋正處於元軍南下的路上。朱元璋不想承擔抵擋元軍的重任,他從大勢判斷,做出了一分抗元、九分對付其他農民軍的決策,決定結好元朝,共同對付其他農民軍。朱元璋兩次派使臣前往汴梁,與元朝大將察罕帖木兒“通好”。他的盤算是,如果大元命不該絕,胡運復興,他可以倒在蒙古大汗腳下,不失富貴。(吳晗《朱元璋傳》)如果大元最終不行,他此時結好,也可以避免自己直接受到攻擊。

    元順帝得知訊息,大為高興,他派戶部尚書張昶帶著詔書,前往朱元璋處,決定授予榮祿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不料這個時候,大將察罕帖木兒在中原受到陳揉頭的頑強抵抗,久攻不下,看來一時南下不了了。朱元璋於是置元朝任命不理,讓張昶等人在自己的境外苦苦等了一年,直到龍鳳八年十二月,元將擴廓帖木兒與孛羅帖木兒發生大規模的衝突,朱元璋判定他們不會向南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才決心鼎足江東,自謀發展。於是正式拒絕元朝任命,不過仍與擴廓帖木兒保持密切聯絡,保持騎牆態度,給自己留有餘地:“自今以往,信使繼踵,商賈不絕,無有彼此,是所願也。”這種策略,使得朱元璋避免了受到元軍的直接進攻。

  • 6 # 小張道歷史

    我認為是的。

    我們先來看看朱元璋未遇到郭子興之前,兩人的境遇。

    郭子興,從小家裡富裕,喜好結交英雄豪傑,有謀略,在元末大亂時,他不失時機的集結數千人舉起了義旗,後迅速成為了江淮地區紅巾軍領袖。

    朱元璋出身於社會底層,無權無勢,如果單靠他自己的實力去成就事業,恐怕是非常困難的。朱元璋投靠郭子興,是郭子興為朱元璋提供了一個實現自身價值的平臺:

    一、在生活上。

    郭子興將自己的義女馬姑娘嫁給了朱元璋,這位馬姑娘就是後來的馬皇后,在朱元璋外出打仗的時候,馬姑娘總是在家照顧家小,這讓朱元璋省了不少心。

    二、在軍事上。

    朱元璋剛投奔郭子興時,郭子興就將朱元璋提拔到自己的親兵衛隊裡擔任小頭目,從此開啟了朱元璋建功立業的軍事生涯,等到郭子興逝世後,郭子興的大部分勢力都跟隨了朱元璋,讓他迅速成為了元末群雄之一。

    如果沒有郭子興,或許朱元璋一樣也可以建功立業、拜將封侯,但他能不能做皇帝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可以說,正是有了郭子興對朱元璋的栽培和重用,才有了朱元璋日後能夠稱帝的基礎,所以朱元璋稱帝后,於洪武三年,追贈他為滁陽王。

  • 7 # 楚霸王歸來

    朱元璋能稱帝,郭子興只是起到領路人的作用,主要還是靠他自身的努力關係。

    公元1352年,朱元璋投靠郭子興起義軍。因過人的膽略和智謀得到郭子興賞識,並且郭子興把養女下娉給朱元璋,使朱元璋在紅巾軍站穩腳跟。

    但事態發展出現曲折,紅巾軍內部出現矛盾,郭子興被人害死,朱元璋帶領二十四心腹出走開啟霸業之路。這二十四人中就包括徐達,湯和,周德興,都是今後明朝的開國功臣。

    1353年,李善長投靠朱元璋,為他的霸業添加了一副助長劑。當年就佔據滁州,並迎來三大將,朱文正,李貞,李文忠。

    在元軍攻打其他起義軍時,朱元璋採取“廣積糧,緩稱王”政策,儲蓄資本。今後在連續打敗張士誠,陳友諒部隊後,南方已經沒有任何力量對朱元璋產生威脅。

    從此,朱元璋開始北伐之路,逐漸統一全國。

  • 8 # 學益精舍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看朱元璋的履歷表:

    朱元璋的祖父是淘金戶,由於承受不了壓力,只好逃難,到了淮安盱眙,朱元璋的父親和伯父又開始搬遷到了安徽鳳陽。

    朱元璋出生3天,不吃不喝,父親覺得活不成了,乾脆舍給寺廟吧,於是抱著朱元璋跑到了村子附近的皇覺寺,到了寺廟沒有一個和尚,只好回來。到了家,看到院子裡坐著一位和尚,給朱元璋登個記,朱元璋就好了。

    朱元璋長大後的第一個職業是放牛郎

    朱元璋和一群小夥伴玩耍時,在小夥伴中經常扮演皇帝,因為朱元璋很有主意,小夥伴都聽的話,有一次吃了地主的牛,把牛尾巴塞進石縫裡,說是牛自己鑽進山裡了。

    元順帝至正四年,半個月內,朱元璋父母兄長去世了,連一塊墳地都沒有,找地主反而被地主給罵了一頓。發小兒劉英看到了,告訴父母劉繼祖,劉繼祖給了一塊山坡地。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感激劉繼祖,封了劉繼祖為義惠侯(世襲)。抬著父親母親兄長去那塊山坡地,剛到地方,就烏雲密佈下起了瓢潑大雨,哥倆就找個地方躲雨,雨停之後造成了泥石流,把棺材給掩埋了,這就是所謂的天葬,就是今天安徽鳳陽的明皇陵。

    朱元璋的第二個職業小和尚

    元代至正四年,自然災害嚴重,瘟疫爆發,在安徽鳳陽一個叫朱重八的年輕人,一家人一個一個死於瘟疫,而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往往能夠造就英雄,朱重八就這樣離開了家鄉,來到了皇覺寺。到了寺廟後,當了五十多天小沙彌的朱重八,做起了遊方和尚。在當遊方和尚的四年時間裡,元朝危機四伏,民變的謠言四起,其中“彌勒降生,明王現世”,朱重八早已聽到這些謠言,自己仍然當自己的遊方和尚,回到寺廟後朋友給他寫信讓他投靠起義軍,朱重八認為造反不光彩,就沒有參軍。

    元代至正十一年,發生了一件事件,元朝召集一二十萬民工,修築黃河,為了防止動亂,召集兩萬軍隊鎮壓,官員剋扣民工口糧,突然有人挖出一個石人,刻著一隻眼,背後一句話“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韓山童聽說元朝調動民工去黃河,就提前準備了石人,埋在黃陵崗段)河工看到後,人心思變,紛紛起兵造反,韓山童和劉福通聯手,聚集三千人在安徽阜陽起兵,殺白馬黑牛起事,以紅巾為標誌,史稱紅巾軍。

    朱元璋的第三個職業參軍

    公元1351年,徐壽輝稱帝,建立天完政權;公元1352年,郭子興在濠州起義;公元1353年,張士誠領導起義,第二年建立高郵大周政權,很快戰火席捲到了皇覺寺,皇覺寺在戰火下毀壞殆盡,朱重八拿著友人寫的介紹信,猶豫不決,於是就到伽藍神殿內抽籤,兩次抽的籤都是兇第三次問可不可以去參軍,結果卦象大吉,於是二十五歲的朱重八去了濠州。濠州城下的守將,把光頭的朱重八抓了起來,帶著朱重八到了郭子興的帥營,朱重八見了郭子興沒有任何怯懦,理直氣壯的跟郭子興講道理,郭子興就把朱重八留在帳下當兵,朱重八在當兵過程中,屢立戰功,因此被提拔,朱重八每次打仗都把戰利品分給弟兄,同時特別照顧戰友,郭子興就把義女馬氏許配給朱重八,自此改了名字朱元璋。

    和郭子興同在濠州的還有孫德崖等四人勢力,有一次郭子興被孫德崖等人關了起來,朱元璋聽聞後立馬去找了彭大,朱元璋把彭大一頓吹捧,彭大出面救出了郭子興。至正十四年,朱元璋看到郭子興等人,目光短淺,只知道為了蠅頭小利相互爭鬥,就帶著自己七百多人的部隊,離開自謀發展。

    綜上,朱元璋的發家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郭子興的栽培的影響。

  • 9 # 羊排

    作為平民出身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雖然兵從郭子興為起點,最後的能稱帝和郭子興的重用和栽培關係並不大,從時間以下脈絡就可以看出:一、朱元璋入軍。

    朱元璋十七歲的時候,鳳陽旱災蝗災一起來,災後瘟疫橫行,他父母相繼死了,為了活著才去了皇覺寺出家,當時各地起兵造反頻頻發生,貧民變盜賊四處燒殺搶奪,皇覺寺當和尚也活不下去了,為了活著加入義軍造反成了唯一選擇,之所以選擇郭子興,濠州義軍集團裡的五個統領裡面只有郭子興的義軍少做搶奪貧民的事情。

    朱元璋從親兵做起,當時郭子興只把朱元璋當成普通的兵,並非史書的說的:子興奇其狀貌,留為親兵。後面作戰勇猛,戰績非凡讓郭子興很高興,還把義女馬秀英嫁給了朱元璋,這個是個利益交換的行為,郭子興拉攏朱元璋為自己做事,朱元璋借郭子興上位鞏固實力,這時的朱元璋羽翼未豐靠著郭子興這顆大樹,還得個老婆他也很願意。

    隨著朱元璋實力的增長,義軍中號召力強大,身邊籠絡了一批死心塌地的人,這時的郭子興為人軟弱無大志向,只想著自己的位置穩不穩,更想著讓自己的兒子接管義軍,於是處壓制朱元璋,朱元璋感覺這裡已經無大發展,這才藉著南攻定遠出走,也為了不受郭子興節制,他只選了郭達、湯和、費聚等二十多人。

    以上就可以看出,一切都是順勢而為,即使沒有郭子興,有其他的將領也是如此,現在的朱元璋手下只有二十多人,沒有地盤沒有糧草,官職是誰也不認可的總管,所以談不上郭子興的重用和栽培,更談不上奠定基礎,唯一得到是朱元璋子在郭子興麾下作戰中的經驗。

    二、朱元璋勢力壯大。

    朱元璋用計謀打敗張知院,收攏兵馬指揮得當,打下了滁州,這才有了朱元璋小小的基礎,這個基礎很不穩定,四周環敵,隨時都可以讓人吃掉,他知人善用寬待貧民,攻城城池不燒殺掠奪,就這樣名聲漸起吸引無數人投奔參軍,朱元璋實力總算在義軍中站住了腳跟。

    朱元璋的軍事才能漸露鋒芒,每次戰役都謀略許久,穩紮穩打擴張地盤壯大實力,他善於聽從李善長、劉基等部屬建議,內修安民基礎外善嚴紀用兵,最後一路打敗了張士誠、陳友諒等義軍,還擊潰了元朝主力,逐步走向皇帝寶座。

    以上可知,朱元璋走上帝位和郭子興的重用栽培關係不大,只能說是歷史造就他入軍的起點,最終使得朱元璋稱帝的是他知人善用,籠絡民心軍心,借用天時地利人和,可以說時勢造英雄,順勢而為的結果。

  • 10 # 非非空

    當然是的!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起點和豐富的人脈,朱元璋窮其一生,縱刀槍火海滾打,至多混到一箇中上級軍官,更甭說當上皇帝了。

    也就是說,成功的要素一是自身素質,二是機遇,三是努力。三者缺一不可。

    朱元璋,初名重八或八八,後取名興宗,又改為元璋。1328年生於安徽濠州一個貧窮家庭,自幼聰明伶俐,很討人喜歡,也就很有人緣。幼年給人放牛,後因天災,父母、兄弟姐妹先後死去,只剩下寡嫂侄子。為了混口飯吃,朱元璋走進皇覺寺,剃度為僧,做了個雜役和尚。

    元至正八年(1348年),發小湯和來信邀他參加紅巾軍,朱元璋欣.前往。由於他智勇雙全,既通文墨又講義氣,很快就得到元帥郭子興的賞識,還把養女馬氏許配給他。馬氏性格敦厚仁慈,與朱情投義和,相敬如賓。

    有了這層關係,朱元璋在義軍中如魚得水,加上他很會做人,在軍中很快確定了自己的地位。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又救了郭子興一命,更增強了他的威信。

    有了一定的基礎,頗具眼光的朱元璋不想總給別人打工,在徵得了岳父同意後,他拉起一支隊伍開始單幹。經過兩年的運作,朱元璋的隊伍發展到四五萬人,成為割劇一方的實力派。

    當時元政府已搖擺欲墜,朱元璋抓住時機,先是西征陳友諒,再東滅張士誠。內靠李善長、朱升、劉基等謀士,外倚徐達、常遇春等武將,終於在1368年攻陷元大都(今北京),並建立大明政權。

    由此可見,如果沒有與馬氏成婚,就不能形成與元帥郭子興的翁婿關係,也就得不到大帥的快速提撥。馬氏應該是他人生中的貴人,也是他人生淘到的第一桶金。

  • 11 # 當代曹植

    是的,沒有郭子興,朱元璋就不可能稱帝。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

    公元1352年,朱元璋投靠郭子興起義軍。因過人的膽略和智謀得到郭子興賞識,並且郭子興把養女下娉給朱元璋,使朱元璋在紅巾軍站穩腳跟。

    但事態發展出現曲折,紅巾軍內部出現矛盾,郭子興被人害死,朱元璋帶領二十四心腹出走開啟霸業之路。這二十四人中就包括徐達,湯和,周德興,都是今後明朝的開國功臣

    朱元璋之所以在諸雄中脫穎而出,決定性的因素在於他身上具有那些草莽群雄所沒有的另一些至關重要的品質。

    朱元璋不像那些好漢那樣放任自己,今日狂歌痛飲,明朝棄屍馬前。他參加起義,不是出於一時的衝動,也不是出於對“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嚮往。這是他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慎重選擇,他要的是安身立命,飛黃騰達。只有那些看出五步之外棋局變化的人,才能笑到最後。

    這個後來被證明是中國歷史上最殘酷的皇帝之一的人,此時對百姓擺出的卻是一副和善的面孔。他深知戰爭中人心的向背取決於軍隊的紀律,所以,獨自帶兵不久,他就開始注意軍紀問題。

    除了善於籠絡民心,朱元璋也十分擅長收買對手的“軍心。

    朱元璋的知識分子工作,做得很到位。他的謙虛、熱情、耐心、豪爽、推心置腹傾倒了大批文化人。許多亂世中生計斷絕的讀書人,本來透過朱元璋軍“不嗜殺人”這一跡象就已經看到了“做穩了奴隸”的希望。如今又得知朱元璋喜歡親近讀書人,便有許多人來投奔,指望依靠朱元璋,重建三綱五常的理想社會。朱元璋的投入獲得了百倍、千倍的回報。

    朱元璋一生成功,有三個大關節點:一是離開江淮,渡江攻佔南京,開闢新的根據地,創造了獨立稱雄的基礎;二是東征西討,次序正確地分別消滅了陳友諒和張士誠;三是南略北伐,穩紮穩打地消滅北元。在三個大關節點中又各具體部署了若干戰役,無論是通盤計劃或具體戰役,誰者宜先,誰者宜後,諸者輕,誰者重,朱元璋都能精確地做出計算,做到知己知彼,有條不紊。

    綜上,朱元璋綜合能力超群,再加上郭子興的栽培,以及幾分運氣,最終奪取天下。

  • 12 # 靜夜思160519196

    沒有老郭,朱元璋直接就被砍頭了。當時的情況是朱元璋路過濠州郭子興大營,被當成奸細抓起來要砍頭,恰好郭子興巡營,看到相貌奇特的朱元璋(實際上就是醜到了極點,醜出了境界),那時候的人都很迷信,郭子興認為遇到朱元璋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是自己轉運的一個契機。於是給朱元璋一個機會,看他如何表現。而朱元璋確實不負他老郭的期望,敢打敢拼,從一個士兵做到一個獨當一面的將領。這都是朱元璋自己努力的結果。

  • 13 # 浩然正氣長存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五百年才出現扭轉乾坤的開國皇帝。

    朱元璋佃農出身,文盲,因為生活所迫投身造反事業。

    在一接觸這個行業,朱元璋就表現出高人一籌的天賦。在造反過程中,他目光遠大,善於學習,特別注重聚集人才。他識人眼光極高。他很早就擺脫流寇思想,延攬民心,為稱帝積蓄力量。

    在推翻元朝統治的過程中,朱元璋特別注重採取策略。在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才進行北伐。朱元璋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是亞歐大陸上最早推翻蒙古人統治的牛人。

    朱元璋特別痛恨貪官汙吏。重典治國,導致讀書人特別痛恨他。在史書上,朱元璋被讀書人列為暴君。事實上,朱元璋迅速醫治了元末戰爭創傷,促進了民族融合,使中華民族重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朱元璋能稱帝跟郭子興沒多大關係。

  • 14 # 前可見古人

    朱元璋能稱帝,確實是因為元末群雄之一的郭子興栽培重用才奠定的基礎。

    朱元璋,一個數輩人都是拖欠稅款者,在淮河流域到處躲債的貧民家的孩子,從小靠給地主家放牛為生。父母去世後,走投無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後來鬧饑荒,為了活命,年僅17歲的朱元璋要了三年飯。

    朱元璋入伍後,作戰勇敢,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加上朱元璋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不居功,得到了整個部隊的好評,更是讓郭子興將他視為心腹。

    之後郭子興將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徹底改變了朱元璋在紅巾軍的地位。

    至正十三年(1353)六月中旬,在郭子興的支援下,朱元璋回鄉募兵。從此擁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實力。

    之後的朱元璋便開始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帝王一路。

    朱元璋從一個和尚乞丐走到一個開國皇帝的路上,可以說郭子興是他這一生遇到的最重要的貴人。沒有郭子興,朱元璋就沒有逐鹿天下的機會。

  • 15 # 九月讀歷史

    朱元璋能稱帝是因為元末群雄之一的郭子興栽培重用才奠定基礎的嗎?答案並不是這樣,儘管朱元璋是被郭子儀栽培,但他能稱帝和郭子儀並無太大關係,形容朱元璋最貼切的一句話就是“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朱元璋的背景

    自古奪得皇位的人都是有背景的人,隋文帝楊堅他原是北周的大司馬,唐高祖李淵他是太原留守,宋太祖趙匡胤他是後周的殿前都點檢,禁軍統帥,就算和朱元璋一樣農民出身的劉邦,他也是泗水亭長(相當於今日縣級的官職)。

    但朱元璋不同,他是真正的農民出身,而且是比較慘的那種,他15歲那年,父親、大哥、母親相繼餓死,剩下他們兄弟只得分開,各自逃命。

    但當時基本沒有活路,他便去覺皇寺梯度為僧,但令他措手不及的是,做和尚也要捱餓,因此他便雲遊四方,以化緣勉強度日。就是在這段時間,他看到百姓的疾苦,同時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

    所以,要比背景的話,朱元璋可能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背景的皇帝,即便之後在郭子興軍中,那也是靠他自己的實力得到郭子興的認可。

    投靠郭子興

    當時天下早已狼煙四起,各地百姓紛紛起兵,而郭子興聚眾燒香,成為了當地白蓮教的首領。他拉起一群人開始反抗元朝的統治,後來打下了濠州,郭子興便在濠州自稱元帥。

    朱元璋加入軍隊後,作戰勇敢且有智謀,因此得到了郭子興的認可,把他調到自己身邊當差。後來,因為作戰勇猛,處理事情也讓郭子興很滿意,因此郭子興把他當作心腹。

    朱元璋因為早年家貧,沒有娶妻,如今也老大不小了。而郭子興剛好有一個義女,是他至交馬公的女兒,因此郭子興把馬氏許配給朱元璋,就是後來的馬皇后。

    自己拉起隊伍

    當時濠州城內一共有五個元帥,郭子興是一派,另外四人是一派,因此雙方經常爭執不斷。一次郭子興被對方抓到家中,毒打一頓,朱元璋帶人救出了郭子興,郭子興更加重視朱元璋。

    但朱元璋看出,濠州城中矛盾重重,最終成不了大事。因此他回到自己家鄉募兵,決定自己單幹。少年時代的玩伴也紛紛來投靠,其中就有後來的明初第一功臣徐達。之後又回到濠州城,而這群人還在內鬥,朱元璋就從他招募的這群人中挑選出心腹徐達、湯和等24人,向南謀奪定遠。

    途中,先後招降了一些山寨,帶領著這支參差不齊的隊伍,卻攻破了元軍的大營,元軍統帥投降。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軍事才能,他又從這些降兵中挑選兩萬人加入自己的隊伍,南下滁州。

    在南下滁州途中,遇到李善長要加入自己的隊伍,朱元璋看出他的不凡,事實證明他看人的眼光很準,李善長在他之後的戰鬥中幫他穩固後方軍需,使他打仗沒有後顧之憂。

    滁州輕鬆拿下,他的隊伍也擴充到三萬人,並且軍紀嚴明,和當時的農民起義軍完全不同。從24人到3萬人,他輕鬆做到,再次證明了那句話“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

    再之後,郭子興病逝,他掌管大軍,攻下應天、擊敗張士誠、陳友諒,一統江南。再之後,揮軍北下,攻克元大都,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大明王朝。

    【結語】

    因此,朱元璋能稱帝並不是靠郭子興的栽培,換了另一個人結果還是會如此,他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完全是和他個人能力以及經歷有關,和郭子興的栽培重用並無太大聯絡。

  • 16 # 夏有涼風61

    縱觀歷史,有好多成事者都是在他人之羽翼下成長起來的。如開國;漢劉邦、晉司馬、後趙、前後秦、北魏、南朝、隋、五代、北宋等。

    當然朱元璋也不例外,朱元璋能被“郭子興”看重,主要還是靠“朱元璋”自身的作戰勇猛和智於常人的能力。

  • 17 # 我仰望30度的星空

    是的,因為郭子興沒有後代,就領養了一個馬氏為女兒。而朱元璋恰恰娶了馬氏。於是就有了栽培朱元璋的意思。而朱元璋也不負郭子興所欺,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明王朝

  • 18 # 硒OA

    是的,郭子興的培養很重要。

    一個地主家的放牛娃,一個備受欺壓的小和尚,一個為餬口而奔波的小乞丐,一個戰無不勝的亂世豪傑,一個草根逆襲的開國皇帝,所有的身份都指向同一個人--明太祖朱元璋。這個貧家子弟,他憑藉傑出的軍事和政治才能,依靠著自己的努力和決心,一步步改變著自己的命運,成就了從朱重八到朱元璋、從乞丐到皇帝的傳奇人生。他的經歷,在我國曆代開國帝王中獨一無二,充滿傳奇色彩。

    朱元璋是一位從社會最底層的農民,經過自己的努力拼搏,最後登上皇位的傳奇人物,實現了草根逆襲。在那個混亂紛爭、民不聊生的時代,活下來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上天偏偏眷戀這個可憐的放牛娃,賦予他一副好身板兒。當年的瘟疫和饑荒在半個月的時間奪走他家好幾口人的性命,而他卻頑強的活下來了,而且一直活到七十一歲,那個時代真的是高壽了。

    他是怎麼成功的呢?

    他能夠成功有這樣的幾個因素:

    第一,夠幸運。

    陳友諒在洞庭大戰最後決戰時刻就快追上朱元璋,並準備殺掉他時,一支亂箭正好飛來射中陳友諒,敵兵看大勢已去,只好鳥散。

    第二,做對事。

    在義軍中,郭子興的兩個兒子處心積慮要至他於死地,於是朱元璋外出躲避,招兵買馬,擴充實力。打敗陳友諒之前,接受陳昇提議:廣積糧,緩稱王。先打激進的陳友諒,在滅目光短淺的張士誠。果然張士成只是乘陳朱打得火熱時試探的打一下,被早做準備的常遇春打的縮頭而去,沒敢再去幫助陳友諒。

    第三,時間短。

    朱元璋從當兵到當皇上只用了十幾年時間,是歷史上白手起家做皇帝用時最短的。如果陳友諒不急躁,慢慢跟他打,他未必能勝得了陳。可陳友諒喜歡單刀直入,而且還不找張士誠幫忙,而那個張士誠更沒腦子,佔下幾個地方就要稱王,搞得陳不太看得起他。熟不知,陳友諒這找不到幫手的出擊,前後兩次決戰,把所有都賭輸掉了。

    第四,善於求賢人輔佐。

    “找能人來幫忙”在朱元璋的用人方略中,為一大學問。朱元璋對人才的招攬,是動真格的,就是對俘虜中的人才,他也多加優待珍惜而用之。他堅持“神武不殺”的寬大處理政策,這都充分說明,朱元璋雖然布衣出身,仍然對人才的作用深有見地,並且還專門派人去各地尋訪人才,尤其是德高道深、富有戰略眼光、文武兼備的方家。

    第五,得民心。

    朱元璋在實力積累過程中,非常講究原則,遵守主流思想,比如拜郭子興為義父,就一直甘於其下,於兄弟同甘共苦,這樣易於收攬人心,傳播威名。朱元璋認為,得人心而後得天下。得人心,才能創造“人和”的良好態勢,有利於平定天下。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了,這樣就能成功?那也太簡單了?那我們從更深層次來分析一下:

    朱元璋成長起來的關鍵因素主要是五個方面:教育 玩伴 飢餓 雲遊四方與婚姻,而且關鍵性的因素是婚姻。

    一不錯的的家庭環境

    史書總是強調朱元璋小時候很窮,其實不是;朱元璋小時候的家裡並不算窮,朱家裡只是沒有自己的田地,租種別人的地。有點類似於今天的民工進城,買不起房子,但是可以租房住,租房不意味著生活困難啊。朱元璋家勞力多(三個哥哥,兩個姐姐,還有父母),朱家生活水平明顯高於一般家庭,不然的話,朱元璋哪來的錢上私塾?!歷史為了渲染朱元璋,就只宣傳發生災荒與瘟疫之後的事情,給人一個錯覺,好像朱元璋很窮,其實不是,大家看看過去的農村,只要家裡壯勞力多的,條件都很好;歷史誇大朱元璋小時候的窮是為了宣傳的需要,越苦就越顯得偉大啊;其實,朱元璋成年之前,幾乎沒吃過苦,家裡的日子要超過一般的家庭;

    至於說朱元璋捱餓,那是因為後來發生了災荒與瘟疫,家裡連續死幾口人。朱元璋真正吃苦的時候,是16歲之後,而且吃苦的不僅僅是他一家人,而是幾乎所有的(包括地主在內)的人;這就如60年代三年自然災害,家家都餓死人,但災害之前,很多家庭生活條件還是不錯的。

    雞窩裡只能孵小雞,不可能飛出金鳳凰;赤貧家庭不可能出偉人;因為,赤貧家庭的孩子沒錢讀書,不能看書,就等於缺失了一個獲取資訊的重要渠道,結果,決策非最優;另外,即使決策正確,窮人心態也決定了他沒有足夠的耐心堅持。小時候吃過苦的成年人一定斤斤計較,因為小時候的窮會留下終身的心理陰影;所以,成年之後,無論表面上多麼大方,內心深處一定不會坦然,結果就是沒有胸懷,一個沒有胸懷的人,是不可能做大事的;

    二 會玩與玩伴,培養交際能力

    朱元璋10歲時,其父為了躲避沉重的賦役,幾次搬家。後來定居太平鄉為地主劉德種地,小朱為地主劉德放牛。放牛是輕鬆的活兒,其實就是玩,而且一幫放牛的臭小子一起玩兒。玩耍可以培養孩子的情商與競爭能力;換句話說,在同等條件下,會玩的肯定會超過會讀書的,遺憾的是,現在的家長都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剝奪了孩子玩耍的時間,等於是剝奪了孩子的交際能力(孩子玩泥巴其實是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 打架是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爬樹掏鳥、上房揭瓦培養孩子的膽量與協調能力)。

      這時的小朱玩瘋了,居然將地主家的牛給殺了,這種事情不是一般的孩子敢做的,所以朱元璋自然而然成為徐達、湯和、周德興等一群孩子的孩子頭;這就為將來打天下奠定了基礎(徐達、湯和、周德興這幾人日後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仔細想想劉邦,也是因為膽大,才被擁立為沛公;殺了人家的牛,捱打是免不了的,朱元璋不僅僅捱了一頓打,而且還丟了飯碗。

    那麼 玩耍與打天下有什麼關係呢?

    作為平民孩子的好處,可以打架;反過來,一個貴族從小要接受教育,幾乎沒時間玩,就幾乎沒有死心塌地的朋友;

    在正常的社會,階層是固化的,富二代主要依靠資源(資本運作)來賺錢,因此,富人缺少生存層面上的掙扎與歷練,缺少老大所特有的、聚集人氣的技能(依靠人格魅力原始積累,而非是依靠資本運作),所以,一旦富二代赤貧如洗,白手起家,肯定幹不過平民出身的人;比如韓信,跟朱元璋的經歷非常近似,都是17歲左右父母去世,都在父母去世之後在外面混日子,而且都混的很慘,都是參軍起家,但是,為什麼韓信始終不敢自立?

    很大一個原因是,沒有聚集人氣的生存技能,所以沒有可以依靠的基礎力量;韓信被混混欺負,只能忍受胯下之辱,連一個打抱不平的都沒有,哪來的基礎力量?

    而他的對手劉邦,從小就跟樊噲、夏侯嬰一起混吃混喝,為將來的打天下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所以,劉邦敢欺負他。

    即使是李世民、趙匡胤,如果白手起家,也不可能打下天下(他們打天下的基礎,是勢力,尤其是家族勢力,他們起家時,比平民出生的人起點高,因為有雄厚的基礎,根本不用原始積累,所以,缺少了原始積累這個環節)

    朱元璋受益於兒時朋友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決就業問題,湯和寫信讓他去參軍。朱元璋參軍有點類似於現在的農民工進城打工,都是以村為單位,一幫年齡差不多的年輕人在一個工地上相互提攜(一致對外,一起打架,一起討薪);

    湯和做大了,就幫朱元璋,朱元璋做大了,就幫徐達,這個不難,一般農村人都做得到,難的是:當頭,而且帶領大家打天下,否則就變成了杜月笙這類黑社會,這就是聚集人氣的技能。

    第三,飢餓。

    朱元璋在16歲之後就開始捱餓,飢餓會導致貪婪,而貪婪表現的是強烈的佔有慾與極度的自私;說老實話,朱元璋的父母被餓死,對朱元璋來說,也許是好事;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朱元璋的父親去世的時候已經64歲了,要知道,解放前的平均壽命不到六十歲,他爹當時已經64歲,在古代已經非常長壽了,也該死了;

    大饑荒時代,朱元璋連自己都吃不飽,哪來的錢糧養活父母?當年的朱元璋未必不希望父母早死;

     弗洛伊德的生本能告訴我們:個體生命的最高原則是利己,極度飢餓必然導致死亡,死亡面前是沒有親情的。大家看看1960年的中國,人相食,活人吃屍體人相食;

    飢餓導致的貪婪,貶義詞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褒義詞就是上進心與進取心

    這就說到一個問題,飢餓只能讓人變得自私,朱元璋怎麼最終變成了領袖呢,要知道,極度自私的人是成不了領袖的?

    三個原因:

    一 就是兒時,家庭條件好,加上上了一段時間的私塾;讓朱元璋學會了大氣寬容;

    二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朱元璋捱餓的年齡剛剛好;16歲,年輕,細胞活力好,修復能力強,抗餓;太早,大哥的長子就餓死了啊,也沒有謀生能力;太晚,比如三十多歲,扛不住餓,朱元璋的大哥不就餓死了嗎?

    這就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死”過一回的人心態會平和,待人寬容,死都不怕,還有什麼過不了的坎兒,心態變了,事情就順了。

    三 當和尚,朱元璋雲遊的經歷其實是他事業的起點,這段經歷產生了三個作用;①學知識,讀私塾讓他學會了識字,真正讓他學知識的是在皇覺寺,朱元璋在外面周遊三年之後,在外面長了見識,知道讀書的重要性,所以回寺之後,就開始讀書,開始有意識地為謀大事做準備。

    很多人,以為朱元璋是個文盲,其實不是;朱元璋的文學造詣其實相當高,詩人錢宰(1299~1394)吟詩:“四鼓咚咚起著衣,五更朝罷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次日錢宰上朝,朱元璋一見他便說,“昨日作的好詩,不過我並沒有嫌啊,改作憂字如何?”錢宰嚇得磕頭謝罪,看見沒,朱元璋改的一字之差,意境就完全變了。還有,參軍之前,朱元璋與湯和的書信往來,到最後的批閱奏章,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不低於一般的進士。

     ②長見識;和尚化緣,說白了,就是乞討;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而遊僧雲遊四方,才是真正的閱人無數,所以,乞討讓人長見識的,大家看看《西遊記》裡的幾個和尚,什麼牛鬼蛇神沒見過;瞭解人性最深刻的地方是絕境---你在絕境的時候,根本不用教;因為要跳出絕境,你必須要找到幫你的人,這就是培養你的眼光。乞討對朱元璋來說,就是絕境,所以,乞討本身讓朱元璋學會了察言觀色,瞭解人性,一次次的拒絕必然讓朱元璋知道目標客戶在哪裡;比如,往收成好的地方跑,專找高門大戶;比如知道某些人大方,某些人小氣;破茅房就不用去了,人家自己都沒吃的,怎麼可能施捨給你?!

    這點對於朱元璋非常重要,比如在打陳友諒與張士誠的時候,選擇先打誰的問題上,就直接得益於乞討培養的對人性的觀察上。

    在陳友諒和張士誠兩個人中間拿誰開刀,當時大家普遍認為張士誠比較弱,希望先對付他,並利用佔據的江浙一帶土地擴張自己的勢力,從而與陳友諒決戰。應該說這個決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正確的,但朱元璋在此時體現了他的天才的戰略眼光。朱元璋對他的謀士們說,你們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們沒有看到問題的關鍵,張士誠的特點是器小,陳友諒的特點是志驕,器小無遠見,志驕好生事。如果我進攻陳友諒,張士誠必然不會救他,而進攻張士誠,陳友諒就一定會動員全國兵力來救,我就要兩線作戰,到時就很難說了。

    為什麼朱元璋能看出張士誠不會救陳友諒但陳友諒一定會救張士誠?

    因為他看出張士誠器小,為什麼朱元璋能看出張士誠小氣呢?

    在乞討的過程中,他知道商人有錢但是卻捨不得施捨----商人的錢都用於投資,不會無效使用(施捨是無效使用,所以商人最無情)

    恰恰是乞討學來的察言觀色的本事讓朱元璋一語定乾坤;

    為什麼軍師,包括劉伯溫都想不到呢?

    因為軍師只瞭解宏觀與大勢,不瞭解人性,他們的生活條件太好,所以,沒機會了解殘酷的人性,這就是創業的時候,讀書人幹不過文化程度很低的老闆的原因;反過來也說明,底層出來的也不可能成為軍師,更不可能成為戰略家,因為沒有眼光,各有各的定位,造物主造人時就設定了每個人的位置。

     後來,湯和寫了一封信,讓他去參軍,說明什麼?朱元璋跟紅巾軍早就有聯絡,而且一直有書信往來,這裡的書信不僅僅是一般的噓寒問暖,還有外界形勢

    第四,顏值;

    朱元璋成長中,最大的一個環節,往往被忽略了,而這個環節恰恰是朱元璋區別於一般平民打天下的根源,就是婚姻

    民間一直認為,朱元璋鞋拔子臉,長得醜。面對一臉仁慈的那張朱元璋的“標準像”,有不少人覺得與真人不相符,是假的,都願意相信長著怪異下巴的畫像與真人最接近。

    朱元璋到底長得怎麼樣,醜不醜,現在誰也說不清。但我推測是不會醜到哪去,不然在濠州起事的土財主郭子興,怎麼可能把義女馬秀英嫁給一個要錢沒錢,要長相沒長相的窮和尚?

    再說,相貌會遺傳的,朱元璋生有朱標、朱棣等24個兒子,這麼多“龍種”當中為什麼沒有一個人肥耳、大下巴,與他長得相似?從明諸帝的畫像來看,均無此長相啊,相反都與朱元璋的標準像差不多。

    所以說,真實的朱元璋與標準像不會差得太遠,長得還不錯。

    這裡就要說到長相的重要性了,屌絲逆襲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與技能(這些東西是可以學的),而是長相;這是看臉的時代,現在是,古代更是。

    顏值這東西,不管你承不承認,它都在人們的潛意識中,給你劃分圈子,給你劃分生活;無所謂的抱怨,沒有太大作用,這反映了一種修養,但當你被看臉時,你最好接受,因為畢竟我們控制不了別人的思想,短時間內也改變不了,也就沒必要為這種事做無成效的抱怨,因此猶豫,只需繼續往前走,直到遇到對你而言對的人;

    能娶到馬皇后是因為朱元璋漂亮,一個真正的農民是不可能太漂亮的,他們整天在室外幹體力活,風吹日曬皮糙肉厚的,你看看幾個民工漂亮的?還有營養不良的人是不可能帥的。這就反過來說明朱元璋的起步條件要高於一般人。

    朱元璋的第一桶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馬皇后,以及馬皇后背後的家族勢力(郭子興的勢力),這點很多人忽略了,其實史書是故意忽略的,為了襯托朱元璋的偉大,而故意忽略了朱元璋的外在優勢。

    朱元璋與馬皇后的關係有點類似於劉秀與郭聖通的關係,不僅僅類似,而是超過,當時的朱元璋只是個屌絲,而劉秀擁兵無數,朱元璋娶馬秀英,其實是藤蔓盤大樹,沒有馬秀英,估計朱元璋就被內訌給整死了;

    有個著名的典故,說朱元璋蹲監獄,馬皇后送烙餅,胸都被燙壞了,其實不僅僅是送吃的那麼簡單;正因為馬秀英天天去看,才救了朱元璋一命(因為有人巡視,所以,沒人敢弄死朱元璋);要知道古代政治不是現代文明;現代對付政敵,消滅他的政治生命就足夠了,最多監禁,不可能肉體消滅,政治犯在監獄裡的生活,甚至比一般的富人要好,只不過失去自由而已;但是古代不是這樣,要你進監獄,隨時隨地都可能弄死你;古代對待政治犯非常殘忍,動不動就滅九族,朱元璋不就喜歡滅人九族嗎?

      所以,是馬秀英救了朱元璋;只不過為了彰顯朱元璋的偉大,才沒有抬高馬秀英的地位;

    沒有馬秀英,朱元璋幾乎沒有獨立掌兵的機會,郭子興會讓外人利用自己的資源獨立發展嗎?你朱元璋大力發展地盤,歸根結底還是郭家的,因此,郭子興到朱元璋的地盤滁州的時候,朱元璋二話不說就交出兵權了;假設朱元璋不是郭子興的女婿,朱元璋會將自己辛苦打拼出來的家地交給郭子興嗎?

    陳友諒對待徐壽輝就一點不客氣,隋唐時期的李密連給自己讓位的翟讓都殺;你當朱元璋傻啊!!!

  • 19 # 釣魚城下煮河魚

    歷史的刻痕永遠都一樣,它總是有來由和去處。

    朱元璋能稱帝,是絕對離不開郭子興的,想想朱元璋的一生的足跡;從窮得衣不蔽體,腹不裹飢,只好去當和尚。後來投入郭子興的隊伍才一步一步走向頂峰,當然也有朱元璋自已的努力和天奮。

    朱元璋稱帝后,於洪武三年,追贈郭子興為滁陽王,就是肯定郭對他的引領,培扶,重用的肯定。

  • 20 # 德足歸樸

    不全是。其實,郭子興最器重的接班人當然還是他的兒子郭天敘,而不是義子朱元璋,更何況朱元璋並不是郭子興唯一的義子,但兒子卻是親生的。後來,郭子興其實是有幾次打壓朱元璋的,並且郭子興有稱王的打算,未成。稱王了,繼承人還能是誰呢?只要兒子在,不會是義子的。朱元璋能夠稱帝,最關鍵的是他善於把握住機會,郭天敘戰死了,讓朱元璋統領部隊,為後來崛起奠定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優雅地挽回一段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