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小五閒聊歷史那些事兒

    那是一定的,如果沒有郭子興為基礎,沒有這樣的平臺,朱元璋稱帝還是有些困難的。

    朱元璋是窮苦人家孩子出身,要過飯,放過牛,當過和尚,被人冤枉說他造反,在出於無奈的情況下,由他的發小湯和寫信勸他投奔起義軍郭子興,當時朱元璋去投奔郭子興時,門衛懷疑他是間諜,給他綁了起來,然後報告給郭子興。郭子興看他相貌不凡,談吐大方,就把他收到身邊當了類似保鏢的職業,官至十夫長,也算是最小的官了。

    但是有一奇觀是,當時湯和官至千戶長,他卻對十夫長的朱元璋畢恭畢敬,走路從來都走在朱元璋的後面,如同隨同,而且這一切都是他情願的。據說朱元璋小時候和徐達湯和一起玩耍,朱元璋就是他們中的小領導,小夥伴們都服他,這也是朱元璋的人格魅力吧。

    後來朱元璋跟隨郭子興屢立戰功,郭子興非常的欣賞他,還把自己的乾女兒嫁給你,就是後來有名的馬皇后。

    因為朱元璋戰功卓越,在部隊逐漸有影響力,害怕朱元璋代替自己的位置,郭子興慢慢的疏遠他,不信任他,慢慢的剝奪了他的兵權。朱元璋也意識到郭子興不信任和他思想的狹隘,覺得郭子興成不了什麼大事,於是自己就找了一個理由單幹了,朱元璋的隊伍越來越壯大,

    郭子興部隊內部失和,投奔郭子興的徐州守帥趙均用受到孫德崖的挑撥,捉拿了郭子興,把他幽禁在孫德崖的家裡,後被朱元璋救出。郭子興與朱元璋又和好了,後來朱元璋還是用自己的忠誠贏得了郭子興的信任。慢慢地,在朱元璋的指導下,他們的隊伍逐漸強大起來,此時郭子興已經年老,後染病去世。郭子興去世後,朱元璋繼承了他的位置,這也是眾望所歸吧。

    郭子興是朱元璋貴人,也是朱元璋稱帝的基礎。當然朱元璋能稱帝除了外部原因外,和他本身的卓越的品質有關係。他在苦難中磨練意志,樹立遠大的理想。注重軍隊建設,自己也是傑出的軍事家。挖掘人才,他的部下人才輩出。武有常遇春、徐達、湯和、藍玉等,文有李善長、劉基、宋濂等。他目標堅定,穩紮穩打,他的這些努力都是為了他心中的大業,建立大明王朝!

  • 22 # 伊斯旦丁

    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是金子在那裡都會發光,否則,就算祖上給你留下再殷實的底蘊,你也只能將它揮霍一空,而不能將突它發揚光大。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烽火四起,而朱元璋能以布衣之身,於群雄之間脫穎而出,足見其非泛泛之輩,若說朱元璋能稱帝,而源於郭子興的重用和幫助,我覺得有點片面之說。

    一個人能夠成就一番事業,關鍵在於個人能力和智慧的運用,而朱元璋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具有高明的軍事策略,和卓越的政治眼光,他豁達大度,善於籠絡人心,他能將人力物力的運用,發揮到極致,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地步,而這些都是一個人,能夠成功的關鍵因素。

    想想當年的阿斗,難道劉備留給他的基業不殷實嗎?我覺得未必吧,那他為何,最後只能做個亡國之君呢?只能說是阿斗在能力和智慧上的欠缺,而這是無法彌補!

    換言之,如果讓阿斗坐到朱元璋的位置上,他能在元末,群雄並起年代擊敗強敵,打下偌大大明江山嗎?我覺得不能吧!

    所以說,朱元璋能夠成功問鼎大寶,主要還在他的個人能力上,當然了,我也不否認,郭子興確實對朱元璋,在一定的程度上,給予很大的幫助,但這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 23 # 天晴愛睡覺

    很明確的告訴你不是,郭子興只是把他當一個工具。

    郭子興自己幾次起殺心想殺掉朱元璋,他的兒子們對朱元璋也是嫉妒的不行,巴不得食肉寢皮。

    如果不是朱元璋行軍打仗天分高,在軍隊有威望,早就被殺了八百回了。

    樹長的好是因為自己不停的紮根,跟花壇沒有關係。

    題主不要認爹成癮好麼?你的心理有點扭曲!

  • 24 # 歷史摸黑人

    朱元璋的崛起是靠他自己的才能打出來的。郭子興手底下士兵那麼多,為什麼就朱元璋能夠成大業。湯和比朱元璋進入軍隊早吧,但是也就是混到一個千夫長的低階軍官。

    朱元璋是藉助了郭子興的班底,但是這種利用是相互的,同時郭子興也需要朱元璋這樣的人才給自己打天下。再者郭子興並不是元末勢力最大的群雄,比他大還不好,可為什麼是朱元璋成就了帝業,統一了華夏?說明還是朱元璋個人能力強悍。

    假如沒有郭子興,朱元璋投奔別的勢力,大機率也會成功。所以應該說朱元璋成就了郭子興,而不是郭子興成就了朱元璋。離開了朱元璋郭子興就還是那個小軍閥,頂多是陳友諒和張士誠之流,但是朱元璋離開了郭子興依然會是朱元璋。金子不會因為自己蒙上了灰塵就變成了灰塵,金子只是在等待時機露出自己的光芒而已。

  • 25 # 平頂山好男兒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後先後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

    二十五歲以前,朱元璋一直沉淪於社會最底層,命運悲慘,一無所有。

    從二十五歲到二十八歲,朱元璋的命運曲線出現了一波迅猛的上升:回顧朱元璋從乞丐到帝王的道路,實在是太順利了。中國歷史上另一位著名的布衣皇帝劉邦,在稱帝前經過了被項羽“發配”到四川、稱帝后諸將連續叛變等大起大落,沒有朱元璋順利。

    從社會最底層到社會最高點,朱元璋如同一支一路上漲的績優股,沒有什麼懸念。

    其實,論狡猾機變,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中不過中等偏上水平。那些遊民出身的起義領袖,哪一個不是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比起首鼠兩端,兇殘厚黑,朱元璋並不見得勝他們多遠。論起戰略戰術,朱元璋雖然勝人一籌,但也做不到步步高明。

    朱元璋之所以在諸雄中脫穎而出,決定性的因素在於他身上具有那些草莽群雄所沒有的另一些至關重要的品質。

    成功的第一個原因,是他善於爭取人心

    歷代農民起義者雖說是歷史中最先進因素的代表,但絕大部分人素質並不高。從各地義軍領袖的綽號我們就能看出一二:什麼“棒胡”“韓法師”“芝麻李”“金花小姐”……他們一般都出身流氓無產者,之所以成為亂世英雄,是因為他們有常人所沒有的勇敢和殘酷,文化素質低下、眼界狹窄、目光短淺卻是他們的通病。這些綠林英雄治下的眾多好漢,起兵之初沒有完整計劃,起兵之後熱衷於“走府過縣”,燒殺搶掠。他們並不像傳說中的那樣“劫富濟貧”,一心幫助階級兄弟。他們連階級兄弟也搶,甚至在大戶逃亡淨盡的時候,他們主要要靠搶階級兄弟們為生。就拿郭子興的隊伍來說吧,“郭子興的隊伍原來紀律很差。剛起義時,他們佔領濠州,‘哨掠四鄰’,往往不分青紅皂白,不僅剝奪地主富豪,也打劫一般平民的財產,有時甚至放火焚燒廬舍,弄得人家屋無根椽片瓦,牆無立堵可觀。‘不兩月,越境犯他邑,所過亦然。’攻佔和州,仍未改舊習,‘破城橫暴’,隨意砍殺擄掠,搶劫婦女,鬧得百姓妻離子散,民心惶惶”

    而朱元璋卻從不像那些好漢那樣放任自己,今日狂歌痛飲,明朝棄屍馬前。他參加起義,不是出於一時的衝動,也不是出於對“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嚮往。這是他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慎重選擇,他要的是安身立命,飛黃騰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只有那些看出五步之外棋局變化的人,才能笑到最後。

    這個後來被證明是中國歷史上最殘酷的皇帝之一的人,此時對百姓擺出的卻是一副和善的面孔。他深知戰爭中人心的向背取決於軍隊的紀律。他對手下大將說:“我每次聽說你們攻下一城之後不亂殺人,就打心眼裡高興。林子裡有老鷹,別的鳥就不來了。你軍紀不好,百姓們就會逃跑。”所以,獨自帶兵不久,他就開始注意軍紀問題。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佔和州之後,手下軍人照老例燒殺搶掠。朱元璋首次召集手下大小頭目,鄭重宣佈:“城破之後兄弟們都搶了不少女人。我規定,以後只許搶沒結婚的少女,那些結了婚的,一律給我放回去!”他召集全城的男人集合到州衙門前,把那些搶來的已婚婦人列隊送出,讓夫妻相認。全城百姓奔走相告,感激涕零,朱元璋成了和州人的大恩人,他的恩德被和州百姓久久傳頌。

    除了善於籠絡民心,朱元璋也十分擅長收買對手的“軍心”。龍鳳二年,朱元璋俘虜了陳兆先軍三萬六千人。朱元璋很欣賞這支軍隊的戰鬥力,為了征服軍心,朱從俘軍中挑出五百名精壯,說要安排給他們特殊任務。這些人不知道朱給他們什麼任務,惶惶不安。到了晚上,朱把自己的親兵撤走,讓這五百人做自己的侍衛。自己鑽進帳篷,脫下戰甲,倒頭就睡。這五百人感動不已,從此死心塌地效忠朱元璋,三萬六千俘虜也由此軍心安定,很快成了朱軍的主力。

    第二個原因 也是他與普通武夫最大的不同點,是他的知識分子政策

    草莽群雄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在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上:一方面,他們因為本身文化程度太低,在知識分子面前難以擺脫自卑感;另一方面,他們的粗豪氣質又與知識分子格格不入,十分反感知識分子的酸文假醋。所以,大部分起義軍領袖對讀書人沒有好感,抓到之後多是一殺了之。朱元璋卻不一樣,也許是受父母的影響,他從小就知道敬重讀書人。

    透過與讀書人的交往,朱元璋深刻地認識到,“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分子眼界寬,計謀多,用之則為力,驅之則為敵。而且這些人在地方上往往影響巨大,“能左右一方老百姓的態度。把他們爭取過來,一方百姓也就跟著過來了”。隨著和讀書人的接觸多了,他也知道請讀書人成本不高:只要客氣點,給足他們面子,讓他們吃得好穿得好,再給個虛職,他們就會感激涕零,為你賣命。“費得不多,賺頭極大,真是划算的買賣。”因此,嚐到了甜頭的他一路征戰過程中,遇到讀書人,就盡力延攬。甚至在命令手下的將領出徵之時,他也經常囑咐他們,聽說哪個地方有有名的讀書人,一定要把他們帶回朱元璋這裡。有時,還派專人攜帶大量金銀財寶,四處打聽哪兒有讀書人。

    朱元璋的知識分子工作,做得很到位。他的謙虛、熱情、耐心、豪爽、推心置腹傾倒了大批文化人。許多亂世中生計斷絕的讀書人,本來透過朱元璋軍“不嗜殺人”這一跡象就已經看到了“做穩了奴隸”的希望。如今又得知朱元璋喜歡親近讀書人,便有許多人來投奔,指望依靠朱元璋,重建三綱五常的理想社會。朱元璋的投入獲得了百倍、千倍的回報,他們不斷對朱講解各種道理,聽得朱喜不自勝。朱元璋說:“我讀書,常常從中受益。……讀書明理,讓人在日常事務中能用道理去分判,可以叫人少犯錯誤。”論者多認為,朱元璋的知識分子政策是他最終從群雄中脫穎而出的根本。比如方孝孺就說:元末“地大兵強,據名號以雄視中國者十餘人,皆莫能得士;太祖高皇帝定都金陵,獨能聘至太史金華公(宋濂)而賓禮之……識者已謂天下不足平”。

    第三個原因 他大局觀良好,善於把握時機,有決斷能力

    朱元璋一生成功,有三個大關節點:一是離開江淮,渡江攻佔南京,開闢新的根據地,創造了獨立稱雄的基礎;二是東征西討,次序正確地分別消滅了陳友諒和張士誠;三是南略北伐,穩紮穩打地消滅北元。在三個大關節點中又各具體部署了若干戰役,無論是通盤計劃或具體戰役,誰者宜先,誰者宜後,諸者輕,誰者重,朱元璋都能精確地做出計算,做到知己知彼,用力不分,有條不紊,穩操勝券。

    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實際上擁有該軍。那時他在淮西已經經營了兩三年,小有基礎。卻能毅然拋棄這一切,揮兵渡江,重新開始。這一決策真是“無比正確”。原來,斯時大元天下早已分崩。河南及淮北,全被紅巾軍據有,他們與北方的元軍展開激戰,使元軍主力被堵截在中原一帶,不能南下。當時江南盛產糧食,駐守的元軍兵力較少,且被諸雄分割孤立,有利於各個擊破。

    正是這一決策,顯示了朱元璋不凡的眼光,也決定了朱元璋今後的命運。

    南渡後,朱元璋採取低調發展,悶聲發大財的策略,趁亂髮展。朱元璋奪取集慶後,恰好劉福通率領大宋農民軍開始大舉進行北伐,把元軍打得暈頭轉向。朱元璋抓住這個機會,迅速攻佔了長興、常州、寧國、江陰、常熟、徽州、池州、揚州等地,建立起了自己的根據地。別人都急不可待地稱王,只有他謹守朱升向他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計策,力求把自己的聲勢降到最低,不引起元政府的注意,靜悄悄擴充實力。

    有了一席之地後,環顧天下,朱元璋發現自己所處位置十分取巧:他東面是張士誠部,佔領著江蘇大部直到沿海;西面是徐壽輝、陳友諒,佔有江西安徽兩湖;北面是小明王政權。也就是說,他們恰好在北東西三面為朱元璋構成三面屏障,把元軍的主力擋在外面,而唯一與元軍接觸的東南浙江方面,元軍力量很弱,只有一些孤立、分散的據點,與元朝本部相隔絕多。朱元璋根據這一形勢,做出鞏固東西兩線、出擊東南的戰略決策。在北線,由於小明王屬於他的“友軍”,他只留少數兵力維持地方治安;在東線,自江陰至長興,他派兵構築一道堅固的防線,以阻擋張士誠的西犯;在西線,也對徐壽輝、陳友諒採取防禦態勢,以守為攻;主要兵力則向東南方向出擊,消滅浙東的元軍。經過兩年苦戰,他攻取了富庶的浙江東部,領地擴充套件一倍,與徐壽輝(後為陳友諒)、張士誠並肩成為江南三巨頭。直到此時,元政府和群雄才對他充分重視起來,而此時他勢力已成。

    他高明地利用天時地利,在亂局中長袖善舞。

    形勢不可能永遠有利於朱元璋。大宋紅巾軍的三路北伐取得一時勝利之後,由於志得意滿,又缺乏統一指揮,很快又被元軍擊敗。從龍鳳五年起,大宋紅巾軍連連失敗,被追得東跑西顛。幾年來,朱元璋所以能在江南地區從容發展勢力,靠的是有大宋紅巾軍的掩護,而今,北方失去屏障,東西兩面又受到張士誠和陳友諒的包圍,三面受敵,處境困難。特別是龍鳳五年、龍鳳七年,元軍取得幾次決定性大勝,在北方勢如破竹,看起來可能馬上就要南下,而朱元璋正處於元軍南下的路上。朱元璋不想承擔抵擋元軍的重任,他從大勢判斷,做出了一分抗元、九分對付其他農民軍的決策,決定結好元朝,共同對付其他農民軍。朱元璋兩次派使臣前往汴梁,與元朝大將察罕帖木兒“通好”。他的盤算是,如果大元命不該絕,胡運復興,他可以倒在蒙古大汗腳下,不失富貴。(吳晗《朱元璋傳》)如果大元最終不行,他此時結好,也可以避免自己直接受到攻擊。

    元順帝得知訊息,大為高興,他派戶部尚書張昶帶著詔書,前往朱元璋處,決定授予榮祿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不料這個時候,大將察罕帖木兒在中原受到陳揉頭的頑強抵抗,久攻不下,看來一時南下不了了。朱元璋於是置元朝任命不理,讓張昶等人在自己的境外苦苦等了一年,直到龍鳳八年十二月,元將擴廓帖木兒與孛羅帖木兒發生大規模的衝突,朱元璋判定他們不會向南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才決心鼎足江東,自謀發展。於是正式拒絕元朝任命,不過仍與擴廓帖木兒保持密切聯絡,保持騎牆態度,給自己留有餘地:“自今以往,信使繼踵,商賈不絕,無有彼此,是所願也。”這種策略,使得朱元璋避免了受到元軍的直接進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優雅地挽回一段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