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羽涅zhang
-
2 # 左國曹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提倡“有教無類”,意思是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於是他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過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了平民,因此他是偉大的教育家。
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以往好好的“貴族獨享教育”的格局,孔子為什麼要打破它呢?
你看,當時正值中國古代春秋時期,各方霸主連年征戰,天下大亂。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貴族和豪門階層,在戰亂的影響下,就會失去原來的地位,不得已“從上層社會流動到下層社會”。
而這一流動不得了。雖然一些貴族和豪門沒有以往世襲的那種優待了,但是畢竟讀過書,受過教育。那現在因為戰亂落到社會下層了,會怎麼辦?自然而然,把教育的特質也一併帶到了社會下層。
就拿孔子本身說,他祖上本就是宋國的貴族。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免宋國戰亂而逃到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其官職為陬邑大夫。
大概在孔子20歲時時候,他與一般貴族後代一樣,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種種問題,也經常思考和發表一些政見。所以漸漸有了些名氣,開始步入仕途。但是仕途並不特別順,官至魯國大司寇後,也就終止了。於是孔子帶領弟子開始周遊列國,想要謀求更好的發展,但未遂人願,後回到魯國患病而死,終年73歲。在此期間,孔子創辦了私學,倡導“仁義禮智信”。號稱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去世後,其弟子把孔子的言行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成了《論語》,成為儒家經典。
你看,是不是可以這麼說:如果當時沒有天下大亂,沒有孔子自己所說的“禮崩樂壞”,那麼就不會有“貴族的下沉”,也就不會有“教育的下沉”。從這個意義上講,孔子指責的“天下大亂”“禮崩樂壞”,是不是恰恰孕育和成就了他的“有教無類”?
到此,回到本文的題目,“平民教育”為啥從孔子開始?這個問題或許是不準確的。準確的問題更應該是:“平民教育”為啥從孔子“時代”開始?
所以,“平民教育”或許是那個禮崩樂壞“時代”的必然產物,孔子正好不早不晚,踩上了那個點而已。當然,這樣說,並不是貶低孔子,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像孔子一樣的思想和境界。即使多數人憑運氣可以踩在那個點上,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那都將被歷史迅速淹沒。
孔子仍是偉人。
-
3 # 蠻大人的筆
大家知道,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提倡“有教無類”,意思是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於是他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過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了平民,因此他是偉大的教育家。
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以往好好的“貴族獨享教育”的格局,孔子為什麼要打破它呢?
你看,當時正值中國古代春秋時期,各方霸主連年征戰,天下大亂。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貴族和豪門階層,在戰亂的影響下,就會失去原來的地位,不得已“從上層社會流動到下層社會”。
而這一流動不得了。雖然一些貴族和豪門沒有以往世襲的那種優待了,但是畢竟讀過書,受過教育。那現在因為戰亂落到社會下層了,會怎麼辦?自然而然,把教育的特質也一併帶到了社會下層。
就拿孔子本身說,他祖上本就是宋國的貴族。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免宋國戰亂而逃到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其官職為陬邑大夫。
大概在孔子20歲時時候,他與一般貴族後代一樣,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種種問題,也經常思考和發表一些政見。所以漸漸有了些名氣,開始步入仕途。但是仕途並不特別順,官至魯國大司寇後,也就終止了。於是孔子帶領弟子開始周遊列國,想要謀求更好的發展,但未遂人願,後回到魯國患病而死,終年73歲。在此期間,孔子創辦了私學,倡導“仁義禮智信”。號稱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去世後,其弟子把孔子的言行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成了《論語》,成為儒家經典。
你看,是不是可以這麼說:如果當時沒有天下大亂,沒有孔子自己所說的“禮崩樂壞”,那麼就不會有“貴族的下沉”,也就不會有“教育的下沉”。從這個意義上講,孔子指責的“天下大亂”“禮崩樂壞”,是不是恰恰孕育和成就了他的“有教無類”?
到此,回到本文的題目,“平民教育”為啥從孔子開始?這個問題或許是不準確的。準確的問題更應該是:“平民教育”為啥從孔子“時代”開始?
所以,“平民教育”或許是那個禮崩樂壞“時代”的必然產物,孔子正好不早不晚,踩上了那個點而已。當然,這樣說,並不是貶低孔子,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像孔子一樣的思想和境界。即使多數人憑運氣可以踩在那個點上,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那都將被歷史迅速淹沒。
孔子仍是偉人。
你看呢?
-
4 # 中華統一促進會
從上古發明文字,甲骨文到竹簡刻字,文化的傳播一直是貴族王室的專屬,雖然普通勞動人民也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交流資訊,但普通人卻根本沒辦法用文字來表現出來。
而孔子周遊列國,據《史記》記載,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藝的有七十二人,被稱為“七十二賢”。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的,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
顏回,字子淵,所以也稱顏淵。顏回大約生於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三十歲,魯國人。他十三歲時拜孔子為師,六年就學有所成。他天資聰明,又虛心好學,他和孔子情同父子,已經遠遠超過了一般的師生之情。顏氏家族本是貴族身份,可是到了顏路、顏回父子的時候,除了保有祖傳的貴族身份外,已經窮的什麼都沒有了,生活簡單,居於陋巷。顏回最受孔子喜歡,卻不幸英年早逝,死時年僅三十一歲。
從這也可以看出,孔子一生,學生很多,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而我們比較熟悉的故事:《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這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僅是教學生,也在孜孜不倦的學習,他的學生包含士工商。如果真的認真講的話,平發教育,還真是從孔子開始的,後面隋唐的開科取士,也是給予了平民讀書改變一生命運的機會。
-
5 # 頭頭是道上君
在春秋以前,學在官府,天子和諸侯在國都設立“國學”,中小貴族在自己所管轄的地區設立“鄉學”,國學和鄉學都屬於官學,只有貴族子弟才有在官學中受教育的機會。春秋末期,隨著王權的衰落,政權的更迭,各階級的地位也不斷髮生變化。在社會變革中,有的王官“失了業”,他們掌握的文化也隨之“下移”而流落民間,相應的一部分文化典籍也自然被帶出宮廷,私學開始萌生並迅速遍佈各地,於是出現了“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局面,這時平民教育開始出現。孔子是這一時期在我國教育史上留下輝煌一頁的著名私學創辦者,也是我國早期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他所實行的平民教育最具有代表性。
孔子在民間辦學,教授的物件自然與官學不同,民間各階層的子弟,只要經濟允許,又願意來學的都可就學。孔子為此提出了一個重要思想:“有教無類”,就是說,有求教的,不分族類、貧富、賢愚,只要交納適當的學費,他都收為學生,給以教育。孔子的這一教育思想,比西方同等教育思想早1700多年。孔子不但提出這一原則,還在實踐中得到貫徹落實。它突破了只有貴族子弟才能受教育的官學樊籬,對貴族壟斷教育形成了巨大沖擊,使教育物件有了一定的普及性,對知識的傳播、人才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是歷史的進步。總之,他為我國平民教育作出了巨大貢獻,從而成為我國平民教育史上的第一創始人。
-
6 # 有生文字
認為孔子是“平民教育”的開始,筆者認為有三個原因[靈光一閃]
♥一是在春秋之前是貴族教育。那時候只有王公貴族才有權接觸到教育,所以那時的教育也被稱為“王官之學”,孔子也是貴族階級,所以他有機會學習文化知識,讓其成為萬世之師變的有可能。
♥二是西周末年,天子失官,學在四夷,許多文化人走向民間。這些文化人紛紛開設私塾在民間教學,按照這一點來說,孔子不是民間教學第一人,但孔子是其中影響最大,最深遠的。當然最重要最關鍵的是他的教學宗旨,使其被推崇為“平民教育”的開端。
♥三是有教無類的教學宗旨。孔子的有教無類體現在三點:一是不分貴賤,接受所有階級的學生。在孔子的學生中有貴族南宮适,也有貧民原憲。二是不論從前品行如何。孔子的弟子都說過“夫子之門何其雜也”既有粗鄙之人,也有文雅之士。三是不分國別。孔子是魯國人,他的弟子有衛國人、齊國人、吳國人、秦國人等,年齡懸殊,有長有幼。他的學生極其廣泛,常說孔子弟子有三千。
綜上可知孔子推動了教育的平民化,真正的打破了教育的階級壟斷,所以有人說“平民教育”從孔子開始。
-
7 # 臘肉哥
“平民教育”,是從孔夫子先生開始的。
因為孔夫子先生在他教學的時候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方針。
因為在當時教育只能是一些朝廷官員,以及一些有名有勢的人,他們的子女才有教育的權利,才有和別人去交流的權利。
直到在孔夫子開始講學的時候,由於孔夫子的學問博大精深,並且來的人非常眾多,不僅有上等官員,名家子弟,而且還有平民百姓。
當時他就想著,如果把平民百姓給拒之門外那麼自己聖學之道的傳播,可能就會受到很大的阻礙。
而且當時有那麼多的平民百姓,非常的好學,他不忍心將他們拒之門外。
有一個很好的例子:
他在辦學講學的過程中,有一個山野農夫,也想著要去聽學。
在當時,很多人都看不起這個山野農夫,而且孔夫子先生也覺得這位山野農夫,有點難以管理,於是將他置之門外。
但是後面他又想了,既然我已經教導了很多平民百姓,怎麼容不下這樣一位想要學習的莽夫了。
於是他親自去農夫的家裡,向他道歉。
後面那個農夫,也就成了他的弟子,而且跟他的時間,是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賢士裡面,時間最長的弟子。
這位農夫,就是子路。
並且也就是由於孔夫子先生的教學,以及他博大的胸襟,在此之後,平民教育也就傳向了魯國各地,並且傳向了華夏的其他國家。
-
8 # 退之317
縱觀中國的教育史和文化史,中國的“平民教育”確實是從孔子開始的。第一,他打破了當時只有達官貴族之人才能享受的文化教育,招收了像顏回這樣的弟子,“住陋巷,回也不改其樂”。第二,他是我國第一個私人辦學的人,只要能交上一定數量的臘肉(十條捆在一起,叫束脩),無論貧富,他一視同仁的教。他堅持“有教無類”的平等原則。弟子三千中,顏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憲、伯牛等人都是出身寒門的窮學生,孔子都把他們培養成了謙謙君子,並沒有因為誰給不起束脩而拒之門外。第三,他帶著弟子周遊列國,沿途教學,沿途遇上誰,誰向他請教,他都給予解答,他有不明白的事,他亦隨時向人請教,這就把當時貴族在深院高樓裡從事的工作,貴族人相互切磋的學問,由孔子轉到了民間、鄉村。所以說“平民教育”從孔子開始。
-
9 # 楊花榆莢
“天道酬勤”,孔子用實踐證明了這一點。當一個人一無所有時,就要把勤勞與勇氣獻出去,積累經驗與財富,從孔子做起!
-
10 # 謀略秘籍
平民就是百姓,平民教育即教育物件不再侷限於達官貴人,而是廣大的普通民眾,它注重每個人受教育機會和權利的均等。回首我國的教育史,我們的平民教育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
春秋以前,學在官府,天子和諸侯在國都設立“國學”,中小貴族在自己所管轄的地區設立“鄉學”,國學和鄉學都屬於官學,只有貴族子弟才有在官學中受教育的機會。春秋末期,隨著王權的衰落,政權的更迭,各階級的地位也不斷髮生變化。在社會變革中,有的王官“失了業”,他們掌握的文化也隨之“下移”而流落民間,相應的一部分文化典籍也自然被帶出宮廷,私學開始萌生並迅速遍佈各地,於是出現了“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局面,這時平民教育開始出現。
孔子是這一時期在我國教育史上留下輝煌一頁的著名私學創辦者,也是我國早期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他所實行的平民教育最具有代表性。
孔子在民間辦學,教授的物件自然與官學不同,民間各階層的子弟,只要經濟允許,又願意來學的都可就學。孔子為此提出了一個重要思想:“有教無類”,就是說,有求教的,不分族類、貧富、賢愚,只要交納適當的學費,他都收為學生,給以教育。孔子的這一教育思想,比西方同等教育思想早1700多年。
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而立,開始創辦平民教育,收徒講學,以扶正搖搖欲墜的殿堂,改變“禮崩樂壞”的現實。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種民本思想,“有教無類”:不分貧富,不分貴賤,不分老少,不分國籍,兼收幷蓄。這一天,孔家小院熱鬧非常,孔子帶領一群青少年壘土築壇,並移來一棵小銀杏樹栽在壇邊。
孔子撫摸著銀杏樹說:“銀杏多果,象徵著弟子滿天下。樹杆挺拔直立,絕不旁逸斜出,象徵弟子們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藥治病,象徵弟子們學成後可以有利於社稷民生。此講壇就取名杏壇吧!”
此後,孔子每日杏壇講學,四方弟子云集。《禮記?大學》雲:“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封建時代的讀書人,大凡都有道德、學問的追求,即使處於困境,仕途不達,亦能保持操守,《孟子?盡心上》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
11 # 東吳風水設計黎老師
孔子提出,有教無類,身體力行辦教育,他的弟子中有商人子貢,有武夫子路,他都一視同仁,但凡帶了拜師禮,古時候也叫束脩,孔子沒有不教的…
-
12 # 心有猛虎丶細嗅薔薇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是誤解的,歷史中孔子的“有教無類”的確是平民教育的典範,但是事實是,孔子很多出名的關門弟子,個個都是非富即貴的!
-
13 # 吾乃李先生0
大家知道,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提倡“有教無類”,論語中有一句話,叫“有教無類”,“無類”是什麼意思呢?
兩種意思,一種是“類”指身份和等級,因為孔夫子所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有貴族、有平民的一個時代,這個時代,貴族和平民的差異巨大。
那麼,“無類”的另外一個意思是什麼呢?就是無論品格好壞、學習成績優劣,都會收作學生。於是他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過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了平民。
有一個故事,記載在《荀子》裡面。
當時,有一個人叫南郭惠子,他問子貢:“你們的老師,為什麼招收學生那麼雜?”
這個“雜”是指有些人身份很低賤,有些人成績也不好,甚至品格都不好。有文獻說,孔子的學生裡面有些人是牙行(中介)出身。
這就是為什麼南郭惠子說孔子學生太雜,這也是當時社會上很多人質疑孔子辦私學的原因。招這些亂七八糟的人,這是辦教育嗎?
子貢說:“醫院大,病人就多,不但人數多,病的種類很多,也就是病的疑難雜症都來;大的弓箭修理場,要矯正歪七扭八的弓箭,越是大的弓箭修理場,歪七扭八的弓箭就越多。可是,經過孔夫子,經過老師的一番教誨,一番修正。這些‘病人’可以作為健康人回到社會,‘弓箭’可以作為一個正常的工具回到社會加以使用。”
子貢反問南郭惠子:“我們‘雜’,不是我們的優點嗎?”
孔子辦教育,門庭所以雜,他背後有一個思想支撐,就是人生來一切平等。所謂英雄不論出身,好漢不論背景。
這樣的思想被孔子用在教育上,這對我們當今的教育是有啟示意義的,那就是我們真正的辦教育,就是一種平民精神的教育,就是讓所有的人,由沒文化到有文化,由沒知識到有知識,從沒品格到有品格或者說低品格向高品格上升。
-
14 # 玖玖貓DT
大家知道,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提倡“有教無類”,意思是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於是他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過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了平民,因此他是偉大的教育家。
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以往好好的“貴族獨享教育”的格局,孔子為什麼要打破它呢?
你看,當時正值中國古代春秋時期,各方霸主連年征戰,天下大亂。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貴族和豪門階層,在戰亂的影響下,就會失去原來的地位,不得已“從上層社會流動到下層社會”。
而這一流動不得了。雖然一些貴族和豪門沒有以往世襲的那種優待了,但是畢竟讀過書,受過教育。那現在因為戰亂落到社會下層了,會怎麼辦?自然而然,把教育的特質也一併帶到了社會下層。
就拿孔子本身說,他祖上本就是宋國的貴族。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免宋國戰亂而逃到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其官職為陬邑大夫。
大概在孔子20歲時時候,他與一般貴族後代一樣,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種種問題,也經常思考和發表一些政見。所以漸漸有了些名氣,開始步入仕途。但是仕途並不特別順,官至魯國大司寇後,也就終止了。於是孔子帶領弟子開始周遊列國,想要謀求更好的發展,但未遂人願,後回到魯國患病而死,終年73歲。在此期間,孔子創辦了私學,倡導“仁義禮智信”。號稱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去世後,其弟子把孔子的言行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成了《論語》,成為儒家經典。
你看,是不是可以這麼說:如果當時沒有天下大亂,沒有孔子自己所說的“禮崩樂壞”,那麼就不會有“貴族的下沉”,也就不會有“教育的下沉”。從這個意義上講,孔子指責的“天下大亂”“禮崩樂壞”,是不是恰恰孕育和成就了他的“有教無類”?
到此,回到本文的題目,“平民教育”為啥從孔子開始?這個問題或許是不準確的。準確的問題更應該是:“平民教育”為啥從孔子“時代”開始?
所以,“平民教育”或許是那個禮崩樂壞“時代”的必然產物,孔子正好不早不晚,踩上了那個點而已。當然,這樣說,並不是貶低孔子,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像孔子一樣的思想和境界。即使多數人憑運氣可以踩在那個點上,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那都將被歷史迅速淹沒。
孔子仍是偉人。
-
15 # 2008筆墨紙硯
孔子弟子三千,遍佈天下,也不乏優秀的弟子,中國人接受的思想儒家思想,五千年延續到今,合國情!娃娃教育從儒家思想開始,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過
-
16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17 # 散人閒語
教育4.0
傅景世,二O一八年九月十日
私塾式的教育1.0,
延續了兩千多年,
肇始於春秋時代的孔夫子,
五四運動時的打倒孔家店,
終於破碎了這種舊教育,
連同埋葬的還有科舉制,
因為它,
已經難以應對百年未有之變局。
掃盲式的教育2.0,
延續了30年,
從1949年人民共和國建立始,
到1978年的改革開放,
使得全民素質普遍提高,
高小畢業不再是大知識分子。
填鴨式的教育3.0,
已經延續了40年,
從1979年的改革開放到現在,
學士碩士博士遍地,
出國留學也已遍地開花,
所欠缺的,
是功利性要淡些,
功德性要高些。
新時代的教育4.0,
到底該如何走?
資訊化與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狂飆,
儒道釋與天主基督和伊斯蘭的交融,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相融相消和相長,
文化產業的百花齊放,
量子糾纏的不斷演繹,
不僅唯物主義要與時俱進,
唯心主義也在與時俱進,
這些新唯心主義與新唯物主義,
又該如何結合?
-
18 # 字字之名
這樣說法雖過於武斷。但也十分接近事實。春秋之前,能夠讀書者都是世家官宦子弟。平頭老百姓為一日三餐勞苦終日。少兒至三歲開始家計勞作。少女到五歲亦可作線紡紗。平民百姓想接觸到先賢古籍,其實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因為當時的統治者們,其實實行的是一種愚民政策。讀書能使明智開化,這對上層統治是非常不利的。春秋之時五霸爭雄,天下開始以智力相雄長。亂世出英雄,草莽登朝堂。
顏淵起於陋巷,子路來自江湖;時間都慕孔子之道德教化禮儀萬方。孔子也不必只弟子來出,只要儒子可教者,孔子皆因材施教,誨人不倦。遂有弟子3000散佈列國,天下因子貢裂土,王者禮子夏為師。於是天下慕學者之風,四海成癢序之禮。所以說孔子是平民教育的先鋒引路人。覺得此話也不為過。
-
19 # 令狐說酒不喝酒
孔子自己說過他為什麼要搞教育,這是使命,是責任,因為,大道隱沒,王綱失守,禮崩樂壞,因此需要教育,一切都以修身為本。
-
20 # 哈哈95128931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就是說,不管你是農民的兒子,還是屠夫的子弟,只要肯學習,都可以到我這來聽課學習。我這不是大學,更不是太學。大家都可以坐在我家院子杏樹下,聽我講課。這就是後來的教書育人聖地~杏壇。孔子注重理論聯絡實際,他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於是帶著學生出門遊學,讓大家聯絡實際,加深理論印象。他的學生很多,弟子三千,賢人七十有二。
回覆列表
因為孔子教學生不分貧富,貴賤。他的學生中有的很有錢,比如子貢,有的很窮,比如顏淵。孔子選擇了,教而不類,一視同仁傳授知識,所以說平等教育從孔子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