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世流離卻如一場煙花

    它簡單地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從3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樣子;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長大以後的成就和功業,差不多就這樣子

  • 2 # 謀略秘籍

    我的爺爺在我小時候就告訴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說的就是小孩子在三歲的時候就可以基本看清其長大後的心理、性格等。到孩子七歲了,就基本可以知道孩子一生的發展狀況。這句話雖然有些誇大的成分,但是其中也並不是毫無道理的。

    因為,儘管孩子不會將三歲前的事物記得很清楚。但是,孩子三歲前所碰到的事物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性格及行為習慣等。當孩子已經有六歲了的時候,孩子一生的性格就已經基本定型了。父母如果再想要改也是很困難的,因為孩子之前所受到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它對孩子以後做事情總是會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影響,所以,父母還應該是早行動為好,儘量在孩子三歲前就注意孩子的性格培養。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和自己三歲前的孩子相處呢?

    作為父母一定要給足孩子的愛,三歲前的孩子是十分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和關注的。甚至他們會做出許多的引人注意的動作來吸引父母的注意,想要父母參與到自己的世界中來。但是如果父母在這個階段沒有給孩子足夠多的愛和關心,孩子以後可能會和父母產生較多的摩擦,以後也會更加容易的缺乏安全感,性格上也會有缺陷,比如極度自卑、敏感,處理不好自己的人際關係等等。

    所以,這時候不管父母有多麼的忙,都應該每天抽出一些時間去陪伴好孩子,幫助孩子從小就養成良好的性格習慣。

    前面說了要給孩子足夠多的愛,但是也要注意限度,不能夠溺愛孩子,否則只能是適得其反。現在一些家庭,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家人可能就會過度的寵愛孩子,整天圍著孩子轉,平時也會毫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甚至在孩子犯錯誤後,還只會想著如何替孩子開脫,總是會說“孩子還小”就給偏袒過去了。

    這樣的話,孩子以後對父母的依賴性會比較強,也容易變得刁鑽任性,對自己和別人沒有責任感。

    另外,父母還應該要知道不能從小就縱容孩子的小毛病。不能就認為等孩子大了,也就會懂事了,這些不好的小毛病也會自己改正了。孩子的小毛病父母應該要從小就引導孩子慢慢的改正,孩子犯錯誤了,也應該要讓其改正,懂得和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

    父母想要孩子以後有好的性格特點,有一個順利美好的人生,就一定要注意孩子三歲前的性格培養。父母應該要對自己有要求,要對孩子付出足夠多的愛,但是不能溺愛,對於孩子犯的小錯誤,不縱容能教孩子勇於承擔責任。父母還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在三歲前會有一些不太好的性格特點,對於這個父母也一定要重視起來,找到孩子問題的根源,幫助孩子改正這些毛病,從而養成更加良好的性格。

  • 3 # 子妤瀾瑾

    一個人行為習慣,,,從生下來,家庭環境,長輩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尤其3歲孩童時代,剛學會,說話,走路,不管是模仿,學習記憶能力,都非常強,這時無形中,父母長輩,脾氣,性格,為人處世,,溫馨家庭環境,養成好的習慣行為,7歲時已經完全習慣,孩子也會無形模仿自己去做,且好的行為習慣也將伴隨孩子一生。反之如果父母,長輩,脾氣暴躁,吵鬧,自私,孩子缺愛,自卑,或者不好的行為習慣,孩子無形中也會全部接收模仿,變得自私自利,這樣的行為習慣,長大也將會伴隨孩子一生,毀了孩子,所以常說,孩子7歲前,父母長輩行為引導是關鍵,因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很多的行為習慣,也將是7歲前形成,難以改變!希望每位孩子都在童年能在”愛的環繞中,健康成長!

  • 4 # 寫手灰櫻

    0-7歲是一個人性格和情感養成的最佳年齡,所謂,0-3歲決定情感,4-7歲決定性格,安全感,自我認知,對他人的理解都以此為基礎隨著年齡逐步加深,3歲看大,7歲看老絕對是有科學依據的。作為成人,我們走過那段或開心或難過的珍貴時光,無論時間賦予我們的是美好還是悲傷,我們都應該負重前行,給我們的下一代一個更加完整和有意義的童年生活。

  • 5 # GeorgeLimom春暖花開

    3歲至7歲,是人品質形成的關鍵時間。古言: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性格決定命運。好的個性品質是我們家庭和諧、事業發展的基石。

  • 6 # 躺品五味人生

    想必大家對一句話肯定不陌生: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意思就是說在嬰幼兒時期,應該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和性格;在少年時期,應該引導、鼓勵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和遠大的志向!

    三歲看大,在三歲之前是小朋友的性格養成時期,這個時期非常重要,準媽媽和小朋友在三歲之前的寶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在這個時期培養好了,後面會省心很多,這個時期沒培養好,也許會有無盡的操心,畢竟熊孩子不是一天養成的。性格決定命運,這個時候就是培養性格的最佳時期;

    七歲看老,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對這個世界開始有自我意識了,應該及時引導、鼓勵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和遠大的志向,孩子在這個時候的表現,不僅體現了一個家庭的家庭教育,也能預測這個孩子未來的大致走向。有志向的孩子和沒有志向的孩子未來的道路和成就是不一樣的。

  • 7 # 使用者言午澤群

    中國民間自古至今有這樣一句話“3歲看大,7歲看老”,它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從出生到三歲被稱為嬰兒期,是兒童生理發展、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也是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這時的兒童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是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個性形象的雛形,家長應該儘早開發孩子大腦潛能。在這個階段,家長在早教時一定要注意言傳身教的作用,自已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為孩子創造最有利的環境。把握好3歲黃金期,我們的孩子才會按照其本身的特點和潛能健康成長。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曾做過對近千名兒童從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蹤研究,結果表明:4歲前為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就已獲得了50%的智力,其餘的30%是在4一7歲間獲得,剩餘的20%則在7一17歲間獲得。因此,古人說;“3歲看大,7歲看老”,已被現代科學證明是有道理的。

  • 8 # 愛笑的二哥

    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因為具有關研究顯示3歲之前是一個人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所以孩子在出生後2-3歲內,無論在心裡方面,良好的育兒刺激對大腦功能和結構都有重要的影響。3歲是孩子性格行成與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父母要注重:彼此互動、傳播快樂、轉註用心、言傳身教、及時引導、能力培養。多多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溝通能力以及簡單的自理能力。相信這樣做了孩子長大後會比較優秀健康。

  • 9 # 劉石球16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你怎麼看?我記得是講,三歲看小,七歲看大。大意差不多。意思是說七歲之前,上小學之前,記憶力不會強,講話做事,任人擺佈,腦子不靈,沒有大變,性格未定,基本上小時候就那個樣子了。七歲以後,透過學習,勞動生活,逐步變化,一直到老,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基本像貌,性格為人,因這個時候有辯別力,性格脾氣也暴露出來了,一直到老沒有什麼改變了。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了。其實,這不一定準確,特別是窮,人孩子參加紅軍,到成將軍。一些年青人參軍,在毛澤東思想大學校,學習鍛鍊,結果人變化很大,相貌思想,性格脾氣,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沒有科學根據,也不準確的。

  • 10 # RabbitCc

    我想說的是,任何時間開始讀書都不算晚,那麼,一個人的改變也是不分早晚的。但是零到六歲這個關鍵時期,家長的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放下手機,陪孩子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吧。大人三觀正,孩子才能有更好的世界觀價值觀。大人愛讀書,孩子必然也會愛上閱讀

  • 11 # 鴻雁讀書感悟

    這句老話是人們根據經驗流傳下來的,肯定有它的道理。細細想來,大致可以作如下理解。

    三歲看大,意思是三歲的孩子形成了什麼行為習慣,大了以後仍是什麼習慣。所以孩子小時候一定要嚴格要求。大人管孩子,總以為孩子小時候不聽話,大了就好了,或者說孩子還小,大點再嚴加管教。其實這種管教方式弄反了。因為孩子越小,適應能力越強,模仿能力也越強。在三歲左右已基本形成了行為習慣,認知習慣等。所以這個階段孩子的習慣基本可以看到孩子長大以後的情況。所以三歲看大,很有道理。

    七歲看老,雖然有點偏頗,但是卻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即孩子這個時候的人生格局,理想會影響孩子以後的人生方向。所以我們要在孩子三歲以前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基本素養;七歲左右逐漸培養孩子的志向。很多偉人都是因為在小時候就有了夢想,大了以後才去實現的。所以,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 12 # Forest醫生祥子

    中國自古就有這麼一句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是簡單說明了小孩子的發展規律。也就是說,從一個三歲娃娃的個性特點和心裡傾向,就能看出他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雛形。

    然後再從七歲年齡的孩子身上,就能看出他將來或到中年以後是否有所成就,以及他將來的個性特徵。

    當然,三歲和七歲只是一個大概資料,不過,已經被科學家有所印證,科學資料表明,這樣的說法存在一定的道理。

    相關研究表明,從出生到三歲,這個時期為嬰兒期,是小孩子生理、心理發展最迅速的階段,這個時期,父母的期望和行為會深深影響到孩子的心理,乃至影響到孩子的成長。三歲也是孩子大腦發育最關鍵的時期,有很強的吸收力和模仿力,所以家長一定要把握這一黃金時期,儘早開發孩子的潛能,進行合理恰當的教育。要多和孩子溝通,言傳身教是最良好的培養和教育。

    七歲的孩子易分心,做事磨磨蹭蹭,對幫忙做家務不感興趣,學習也是拖拖拉拉,別人要他做什麼事時,他往往老半天不回答,也不行動。他可以對外界充耳不聞,他的生活充滿了感傷的基調(當然,現在多動症的孩子也不在少數)。他會覺得別人不喜歡他,有意找他麻煩,甚至幻想他不是父母的親生孩子,所以家裡人才會罵他、呵斥他,甚至引起家庭暴力。

    這時候的父母一定不能這樣,除了需要表達理解外,不必將7歲娃抱怨家人虧待他看得太重,更要善待這個年齡的兒童。

    所以說在孩子生長過程當中要接受三種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對一個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開始階段的家庭教育。正確的教育、引導孩子,家長需要形成正確的養育觀念,更要掌握切實合理的教育方法,正確運用教育資源。

  • 13 # 使用者1593643975983XX

    有一些道理,但是人生道路是漫長的,算卦一般的見解,不可信以為真,只能當作戲言,境由己造,休言萬般都是命,我命由我不由天,。

  • 14 # 環評紅樓

    人性中一般含有天性、秉性和習性三種成分。天性是指陰陽和五行,隨著人的降生而降臨,所謂的生辰八字就包含這些元素。

    秉性是指來自父母能量的遺傳,從生物學上講,就是DNA和基因的決定因素。

    而習性,是孔子所說的“性相近,習相遠”的“習”,是後天環境的影響。如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以及個人修身修行的結果。

    老話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指秉性和習性的城鄉結合部。這個結合部連結的質量如何,直接影響著一個人一生的走向,而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兒童所處的環境,包括家庭環境,教育環境,生活環境。孟母三遷的故事耳熟能詳,婦孺皆知。孟母的成功就是把握住了這段黃金機遇期。

    秉性好的孩子,基本素質好,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在七歲之前,管理和教育的成本較低,比較容易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和待人處事的文明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世界觀不斷地固化,秉性弱一些的人,他的不良習氣就不容易修正。有的家長因為生計而奔波,從而放鬆了對孩子的約束,有的沉迷於遊戲,流連於網咖,散漫於社會,甚至走向違法犯罪。

    三歲和七歲,並不是確指,是個相對寬泛的概念。人的轉變還是挺大的,有的由好變壞,有的由懷轉好。

    春秋時期楚莊王上任之初,沉迷於酒色,不理朝政。伍子胥的曾祖伍舉問他,外面樹上的鳥兒怎麼不叫?楚莊王說,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後來自警自勵,終於帶領全國強大起來,成為五霸之一。

    劉青山、張子善是長征時期成長起來的高階幹部。建國後私慾逐漸膨脹起來,最終走向人民的反面,成為新中國成立以後,最早被槍斃的高級別幹部。

    人的思想和行為是動態變化的。老子在《道德經》說,“五色令人目芒,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聾”。外界的誘惑隨處都是,關鍵看自己怎樣胡把握。儒家文化講究慎獨,到如今還有其積極的社會意義。

    “人在做,天在看”。只有天道與人道相匹配,才能無怨無悔,彩霞滿天。

  • 15 # 扒兒

    “三歲老大,七歲看老”,看得不是孩子,是家長。

    孩子三歲剛懂事時你怎麼帶,孩子七歲剛上學時你怎麼教育,父母本質上是個怎樣的人也就可見一斑。

  • 16 # 上海飛雲客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老話是很有道理的。

    所謂三歲看大,可以理解為現代科學的人類基因傳承。不可否認,三歲孩子身上的血緣、基因來自其父母。智商較高,教育程度較高的父母,在生命的孕育過程中,會盡量在營養學、生活習慣,孕期檢查,胎兒教育等等方面,按照最佳狀態來備孕,懷孕。

    同樣,人類0-3歲是智力發育和生理成長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父母如何給予孩子教養和撫育,對孩子的成長,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成長時候的營養是否科學合理;孩子各項生理機能的發育是否得到最佳的訓練和指導;孩子的生活習慣、語言、聽力、視覺、各種感覺以及與周邊環境的互動等等。相信在高智商、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手裡,會得到充分的重視、規劃。

    因此,這樣的孩子,一般全方位的發育、成長,比普通家庭的孩子具有一定的優勢。

    同樣道理,孩子在3-7歲的成長關鍵期。由於家庭教養、生活環境、思考表達、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差異,也會為他(她)今後的人生道路,帶來不一樣的方向和結果。

    同時,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也是終生的課堂。孩子父母,家庭氛圍、其他近親屬的言傳身教也及其重要!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不要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其實他們很聰明。你欺騙他,你哄騙他,你欺辱他,都會給孩子帶來你意想不到的傷害。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什麼樣的孩子,折射出怎麼樣的父母。

    所以,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我認為是強調對孩子最初的教育和啟蒙。這是影響孩子一生的大事情。家庭教養和生活環境大機率的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 17 # 評旻識諣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秉性難移變化甚少

    環境可易造就引導

    童年教育強制為好

    苦盡甘來方能成寶

  • 18 # 荊郢豪客

    知道他的過去,就知道他的現在,知道他的現在就知道他的將來。差不多的意思。但3歲7歲就看出來,是一種語言的誇張,不可當真。

  • 19 # 發歌放牛

    “3歲看大,七歲看老”是民間流傳的古語,它簡要地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也就是說從3歲的孩子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可能看出這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特徵的雛形;另一方面從7歲的孩子身上,可以看到他中年以後的前景如何。

    現代心理學認為,O——7歲的心理發展情況尤其重要,也稱學齡前,父母若能夠抓住這一關鍵時期,給孩子以良好的教育學習條件與習慣,就能夠給孩子的未來打下較好的基礎。而7歲之後,孩子的個性傾向逐漸形成,基本上難以重新塑造了。

    當然,一個人的性格到成年後也會有改變的可能,並非一成不變,只是比較難,需要精力與耐力。因此,早教的確尤為關鍵,不僅應重視知識能力的培養,也要關注孩子心理性格良好形成過程,千萬不能拔苗助長。

  • 20 # 木棉稚語

    【木棉Tree觀點】中國有句諺語“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其實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

    0-3歲是孩子對環境的內化身體、大腦發展,基本生理發展階段。

    3-6歲是構建完善人格的關鍵。包括自我認知與定位。

    7歲是一個節點,各方面都成熟後可以看到孩子簡單的為人處世基本方式。

    心理發展的規律也可以說是國家規定3-6歲為學齡段,7歲後上小學考慮的依據之一。

    從出生到三歲是兒童心理發展、心理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在這個階段,父母的期望、行為和生活標準會被嬰兒內化為對自己的期望和規則系統。

    三歲前是腦發育的的關鍵時期,這時候的吸收能力極強。這個時候是開發孩子潛力的最佳時期,這也是現在市面上早教機構抓住的重點—智力開發。

    三歲還被稱為孩子的“黃金期”。在這個時期,孩子會經歷很多的敏感期,每個敏感期都幫助孩子建立完善的人格奠定基礎。

    從發展心理學上,根據發展時期分為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孩子從出生到2歲,稱為嬰兒和學歩期。這一階段,嬰兒的身體和大腦發生了極為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為他們的運動、感知和智力等方面出現的諸多能力提供支援,這階段也是語言的形成期,個體首次與他人結成親密關係。

    2-6歲稱為兒童早期。在這個時期,兒童身體縱向生長趨勢,運動能力趨於精細。兒童自控能力增強和自理能力發展趨於成熟。喜歡假裝遊戲,從各個方面為心理發展提供了支援。思想與語言以令人驚駭的速度拓展,道德感變得清楚,與同伴建立起了聯絡。

    6-11歲兒童中期。這個階段兒童瞭解到外面的廣闊世界,逐漸掌握了他們將來成年後承擔的新責任。運動能力的改善,加入到一些有規則的組織性遊戲之中,思維更加具有邏輯性,掌握了基本的讀寫能力,並在自我理解、道德、友誼方面變得更加成熟。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 愛利克·埃裡克森 的心理社會性理論中提出八階段理論。

    其中0-11歲階段為:

    0歲—1歲:基本信任對不信任

    在溫暖、負責的照料中,嬰兒對美好的世界產生了信任與信心。對世界產生了希望感,從而帶來更多的力量。1歲—3歲:自主感對羞恥、懷疑感兒童對可以運用新的心智和運動技能自主地進行選擇和決定。當父母允許兒童合理的自由選擇,並沒有強迫或者語言暴力兒童,自主感就養成了。3歲—6歲:主動感對內疚感這個階段孩子們進入幼兒園這個大集體中。透過遊戲,兒童會獲得成為理想中的人的體驗。當成人支援兒童,讓他們受到鼓舞時,強化主動性,可以為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創造力的人奠定基礎。6歲—11歲:勤奮感與自卑感

    這個年齡階段兒童進入小學學習。在學校裡,兒童發展了工作能力以及與他人共事的技能。訓練了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在這個階順利完成學業,得到認可,獲取勤奮感,為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

    掌握了孩子成長的發展階段,注意每個階段的引導,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起完美的人格,促進未來更好的發展。

    除了掌握孩子的成長髮展階段外,也要抓住孩子每一個敏感期。

    0-6歲是孩子敏感期爆發階段。如果敏感期沒有得到良好的過度,會對孩子未來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經心理學家研究,每個敏感期都有大概出現的時間以及結束的時間,如果6歲前沒有良好的過度,6-12歲還有機會進行彌補。

    1.口唇期(0-1歲)

    表現為:吸吮、咀嚼、吞嚥

    這個階段需要保證物品的乾淨,滿足孩子的口唇需求,避免出現停滯。

    如果出現停滯,長大後會出現貪吃、抽菸、酗酒、過於依賴,希望被照顧,以自己需要為中心,強求別人,缺乏耐心,貪婪、多疑、悲觀等。

    2.肛門期(1-3歲)

    這時可以進行大小便訓練,培養自我控制能力

    停滯表現:慷慨、放縱、生活秩序混亂、不拘小節或者循規蹈矩、謹小慎微、吝嗇、

    3.前生殖期(3-6歲)

    產生性別意識,關注性別差異,基本人格的建立

    停滯表現:出現戀母或者戀父情節

    總的來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概括了早期兒童心理發展兩個重要的節點。

    3歲和7歲只是大體的時間點,並不代表不可動搖。隨著社會的發展,孩子們的心理高速發展,敏感期有所提前。

    用心去了解孩子,尊重個體發展,運用科學的育兒方式,為孩子良好的人格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做西紅柿炒雞蛋才更好地減輕酸味?不喜歡太酸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