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5
回覆列表
  • 1 # 匆匆是光陰

    功過皆有,顯然他的過,主因並不在他,當時清朝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但他自然要為這些事件承擔很重的責任。功,他於曾國藩主導的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在戰爭不利的情況下曾主動用最小的代價來達成和解,也是他衛國的一面。

  • 2 # 鋼鐵軍魂74532612

    李鴻章作為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者,長期蒙受“賣國賊”之評價。近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史料出現,這位備受爭議的清末重臣的地位也逐漸獲得一些較為公正的評價。

    正面的,他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蹟,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負面評價主要來自於他曾作出的錯誤決策,後人也多對此詬病。如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籤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他殺人過多。這也牽涉到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一系列措施並沒有改變中國繼續淪落,也讓他的功勞並不顯著。

    《清史稿·李鴻章傳》評價說:“中興名臣,與兵事相終始,其勳業往往為武功所掩。鴻章既平大難,獨主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身當其衝,國家倚為重輕,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氣自喜,好以利祿驅眾,志節之士多不樂為用,緩急莫恃,卒致敗誤。疑謗之起,抑豈無因哉?”

    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拼命著書”。李鴻章熱中官場,亦深得朝廷倚重,歷數十年而不衰,顯然得益於他的為官之道。

    李鴻章的政敵梁啟超對他的評價是:“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吾欲以兩言論之,曰: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

    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時,曾這樣說李鴻章: “我中堂佐治以來,無利不興,無弊不革,艱難險阻,尤所不辭。如籌海軍、鐵路之難,尚毅然而成立,況於農桑之大政,為民生命脈之所關,且無行之難,又有行之人,豈尚有不為者乎? ”

    左宗棠因湘淮派系之爭,以及對國防政策之歧見,與李鴻章素來不睦,甚至勢同水火。在中法戰爭以簽訂有利於法國的中法天津條約結局之後,左宗棠對當時主和的李鴻章作出以下批評:“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在是否收復新疆的問題上他也與李鴻章相左,最終事實證明左宗棠收復新疆是值得肯定的;而李鴻章希望放棄新疆的做法雖然是依其重視海防的道理,但依然是誤國的決策。

    李鴻章對自己作為嘗作出以下的總結:“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淨室,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 3 # 言莘寸

    李鴻章——舊時代人臣之極

    李鴻章,生於1823,十七歲中秀才,二十入京,‘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凌雲之志,可見一斑!二十四歲中進士,二十七歲入翰林,同時拜曾國藩門下,欲求得經世之學;

    因太平天國事,先歸鄉辦五年團練,後為湘軍幕僚,參知軍事,至淮軍立而根基成。

    李鴻章建淮軍,‘到滬未及一年,盡改舊制,更俗夷軍’,既有一軍在手,則功業立,其一助湘軍鎮壓太平天國,其二得左宗棠等助平定捻軍

    之後李鴻章主導洋務運動,建北洋水師,任清廷最高官職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達二十五年之久,然後就是廣為人知的甲午海戰,‘十年功業一場空’,簽訂《馬關條約》,立誓終身不履日地;為八國聯軍侵華之事善後,病床上籤訂《辛丑條約》,回鄉後咳血而亡。

    縱觀李鴻章的一生,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在我看來,並不複雜,他不過是做到了舊時代人臣之極,卻又無奈被新時代甩在身後的聰明人罷了!是一個完完全全受傳統教育,由八股取士而脫穎而出的封建官僚,所以鎮壓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時可以做到殺人如除草,以為人臣本分;痛中國之‘患貧’而掀起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而欲‘求富’,大半近代企業為其所創,幾乎主導中國的近代化,卻又以‘官督商辦’之法行事,初時引進民間資本,待步入正軌則盡皆吞沒,所謂近代化胎死腹中;視野開闊,早早意識到中國之患來自海洋,倡導海防論,主建北洋海軍,卻也可以為慈禧辦壽,不撥一文添置彈藥,遂有甲午之悲;欲強國富民,所以為爭取建設時間而推崇‘以夷制夷’,能退則退,頗自負於外交之能,卻不知過由不及,且國弱何以能有外交?以致一味避戰求和,即便戰勝也要主動求和,近世中國大半不平等條約都籤的是李鴻章三個字!世人皆因之謂賣國賊,諷刺之極!

    ……

    如此種種,何謂?國家還是朝廷?領土主權是什麼?民權是什麼?共和又是什麼?我們這個民族又是什麼?……恐怕所有現代觀念都是那個時代絕大多數人的迷茫吧!李鴻章也不例外,如此而已。

  • 4 # 生活小眼睛

    我是m故事裡的事

    毫無疑問,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非常有才華的人物,也是極具爭議的人物。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其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

    對於李鴻章評價,世人歷來觀點都是多元的,也常常是極端的。在有的人看來,李鴻章是晚清的“中興之臣”,只是苦於沒有理想的施政環境,埋沒了自身的才華,如果把伊藤博文和李鴻章換個位,日本會更強大,滿清會更無能。也有的人認為李鴻章是宰相合肥天下瘦,不過是晚清時代眾多中飽私囊的權臣中的一個而已。而在有的人看來,沒有李鴻章,晚清會加速滅亡,國家甚至會被列強瓜分,認為李鴻章甚至可以上升到民族英雄的地位。不過也有一些人直到現在依舊認為李鴻章是替滿清鎮壓漢人的漢奸,是個專門簽訂不平等條約的賣國賊,正是因為他的一些舉措,讓中國在中法戰爭不敗而敗,甲午戰爭遭遇慘敗,改變了國家的命運。

    顯然,評價李鴻章並不容易,他確實對國家有功勞,對國家的衰落也是有責任的。李鴻章在晚清時代的眾多大臣中,能力還是非常強的,不過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李鴻章也註定很難將自己的理想全部實現。至於他是否中飽私囊,這個就沒什麼好評價的了,這並不是他一個人的情況。

    首先,李鴻章確實是晚清的“中興名臣”,讓大清再次回到了穩定的局面。

    李鴻章一生中在諸多領域都建樹頗多,軍事上他建立淮軍,在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的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讓國家再次回到了穩定的局面。洋務運動中,李鴻章興辦了大量的近代企業,組建近代海軍,有力的鞏固了近代國防。在外交上,李鴻章雖然替清政府簽訂了大量的不平等條約,但是也透過各種外交斡旋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在列強的夾縫中讓滿清政權得以苟延殘喘。從清政府的角度來看,李鴻章確實是“中興名臣”。

    其次,在內憂外患,矛盾重重的晚清時代,李鴻章確實已經盡力做的最好。

    晚清時代,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洋務運動中頑固派與洋務派勾心鬥角,互相拆臺。慈禧結束“垂簾聽政”,改為“訓政”之後,帝黨和後黨又爭鬥不斷。李鴻章作為一個漢族官僚,雖然才能出色,也深受慈禧的信任,但是在黨爭鬧的兇的時候,總是會躺著中槍被兩派人攻擊。

    李鴻章在這樣的大環境中,雖然也是首先保障自身派系的利益,也沒有少貪汙銀子。不過與只會誇誇其談,動輒就想隨意開戰,以戰邀功的帝黨相比,李鴻章還是相對比較理性的。與迂腐不堪,只知道拍慈禧馬屁的後黨相比,李鴻章又多了幾分實幹,真真切切的在實業興國,興辦近代國防來提升國力。

    最後,李鴻章功勞不少,過失也不少,過譽和背鍋都是不客觀的。

    李鴻章對於晚清的“中興”,功勞確實是非常大的。正是他的不懈努力,讓晚清一度出現了復興的局面。也因為他的洋務外交,讓晚清在西方列強的虎視眈眈中保全了最基本的主權,避免了被徹底瓜分。在中日馬關談判中,72歲的李鴻章在日本甚至捱了一槍,替清政府省下了1億兩的白銀,對於近代的中國,李鴻章確實是有功勞的。

    但是李鴻章的過失也不少,中法戰爭中,清軍在陸戰取得大捷的情況下,李鴻章乘勝求和,讓中國不敗而敗,不僅讓法國成為了越南的保護國,甚至還出賣了西南各省的權益。甲午戰爭中,一味地避戰求和,最後招來了前所未有的慘敗。雖說這些失敗根本上還是滿清統治者的腐敗無能造成的,但是李鴻章的一系列舉措也確實值得商榷。在明知軍隊戰鬥力和武器裝備不如日本的情況下,選擇防禦並沒有錯,但是防禦並不代表一味地逃跑,並不代表水師完全停在港口交出制海權,最終讓北洋水師在威海衛的港灣裡窩囊的被自己的大炮擊沉,陸戰中也是一潰千里,不能說與李鴻章的錯誤指揮沒有半點關係。

    所以說李鴻章有功於國家並不假,但是把他抬高到民族英雄的地位肯定是可笑的,李鴻章的過失也確實不少,不過如果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李鴻章,也是不客觀的。總的來說,李鴻章是近代中國的睜眼看世界,實業興國的人物。他為晚清的穩定和近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功勞是不可磨滅的。但是作為掌握軍事和外交大權的重臣,李鴻章將淮軍集團過分的視為私有,以至於在多次對外戰爭中一味地避戰求和,最終招致慘敗。甲午戰爭後,隨著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滅,李鴻章權傾朝野的時代也就徹底終結。對於國家的衰落,李雖然並不需要負主要責任,但是也有不可推脫的責任。至於李鴻章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這個就只能留給歷史去評論,留給後人去訴說了。

  • 5 # 易心君

    刻意抬高或貶低歷史人物,都不是客觀的。

    我認為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最客觀,梁啟超寫《李鴻章傳》,稱“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故“讀中國近世史者,勢不得不口李鴻章;而讀李鴻章傳者,勢不得不手中國近世史!”

    然而,李鴻章畢竟只是晚清“庸眾中的傑士”,他“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原。”他向西方學習,畢生追求的富國強兵的夢想,始終只停留在器物層面上。他沒有也不可能去改變腐朽的封建體制,於是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是“沙上建塔”。正如他自己所說,終其一生,他“只是一個裱糊匠,面對一個破屋只知修葺卻不能改造。”所以,梁啟超認為李“有才氣而無學識,有閱歷而無血性”,他說“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這應該是最準確的評價了。

  • 6 # 讀優

    風雨飄搖的晚清王朝,就是漢武帝在世也無能為力,更何況70多歲的李中堂,前有虎狼,後有滿清權貴掣肘,太難了。從給曾國藩做幕僚平太平天國,到建淮勇,再到洋務運動,甲午戰爭,庚子之亂,哪裡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只能指望李中堂。

    一句話總結,亂世能臣 國之棟樑。

  • 7 # 羊仔講歷史

    毛澤東評價說他"水淺舟大",意思是,李鴻章有大才,可惜啊,當時的時代背景讓他無法施展,正所謂生不逢時。"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淺薄者流亦知省哉。"

    曾國藩:才可大用。曾國藩作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牛人,眼光很毒辣。

    梁啟超評價李鴻章: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晚年的李鴻章,曾說過一段話,也許能讓我們略微瞭解一下當時的處境,“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

    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風小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雖然後世之人對於李鴻章,往往都認為其是一個賣國賊,簽訂瞭如此多的不平等條約,同時還有人認為他在和法國簽訂條約的時候,收受了賄賂,但在當時他的名聲極好,極受重視。

    到了現在,也有許多人為他平凡。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而西方人也將其稱為”東方的俾斯麥“。可見李鴻章的個人能力和人格魅力,是受到世界各方共同讚許的。

  • 8 # 監利市百姓之聲

    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他在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期間,幾乎處於左右朝局的地位。我國資產階級歷史學的創始人梁啟超早在七十年前就指出:“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係。……讀中國近世史者勢不得不口李鴻章”(《四十年來中國大事記》)。《清史稿》也說他“獨立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人當其衝,……近世所未有也”。但是,與李鴻章的地位和影響相比,史學界對他的研究是不夠的。長期以來,人們只論及他對內如何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對外如何簽訂不平等條約,而對他的其他活動或者避而不談,或語焉不詳。因此,一提到李鴻章,人們自然要說他是劊子手和賣國賊。顯然,這樣評價歷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毋庸置疑,對李鴻章鎮壓農民起義和經手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的劣跡,加以抨擊和批判是理所應當的。但在抨擊和批判的同時,也需進一步作出階級的、歷史的說明。必須指出,就鎮壓農民起義而言,這是他的階級地位所決定的。許多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在敵視人民這一點上,一切封建統治者是沒有什麼本質區別的。被後人譽為民族英雄的岳飛和史可法,在階級矛盾激化時,都曾主張並執行了鎮壓農民的政策。近代史上的林則徐,在鴉片戰爭中雖是個抗擊外國侵略的英雄,但為了絞殺太平天國革命,他竟不顧病體之難,還以當年出戍時“苟利國家生死外,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詞句勉勵自己,做了第一任“剿匪總司令”。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家魏源,當太平軍危及到他的階級利益時,也在江蘇高郵舉辦團練,直接參預鎮壓活動。地主階級士大夫是這樣,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人物何嘗不是如此。馬建忠百般仇視太平軍,目之為,“殘忍嗜殺”的“流寇”。戊戌維新運動的領袖康有為,也時刻提醒統治者要防止農民揭竿而起,把自己置於農民起義的對立面。由此可見,不獨李鴻章一人採取了與人民為敵的態度,包括那些曾在歷史上有過功績,而且被後人加以肯定的進步人物,在階級矛盾激化時,統統都是站在勞動群眾的對立面的。既然如此,對身為清朝大官僚的李鴻章的評價,何能因為他有過鎮壓革命的“政歷問題”而一錘定音呢。

    關於他經手簽訂不平等條約之事,也應作出具體分析。不可否認,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外國列強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民族災難。它 “將中國生計一網打盡”,“自古取之國,無此酷毒者。”(譚嗣同語)“吾人積憤於國恥,痛恨於和議,而以怨毒集於李之一人”,是可以理解的,但義憤畢竟不能代替科學的歷史分析。如若對當時的實際情形作些具體的考察,就會得出其責任並不專在李鴻章一人的結論。從簽訂《馬關條約》來說,甲午戰爭時,恰逢西太后六旬大壽,這個抱定“寧亡外夷,不給家奴”的清廷主宰者即主張從速和解了事,以免影響她的慶典。事實表明,這種“議和”的主謀者是西太后。同時,還不應忽視這樣的一個歷史事實,那就是,這次“議和”是在清政府全面戰敗的情況下進行的。顯而易見,在敵人炮口下的“議和”,清政府無論派誰為“議和”代表,都不可能改變戰敗受辱的地位。由此可見,《馬關條約》的最後簽訂,李鴻章雖有其不容推卸的責任,但這筆爛賬卻不能統統算在他個人的頭上。此後,經李鴻章之手簽訂的另一個重大的賣國條約《辛丑條約》,從清政府方面來說,更是由西太后一手造成的惡果。

    如果說,李鴻章一生的主要行跡僅僅侷限於對內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和對外簽訂不平等條約,那麼,他理所應當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但問題是,他一生有三十多年時間從事於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洋務運動,而且他還是這一運動的創始人、組織者和領導者。因此要全面、正確地評價李鴻章,不探討他在洋務運動中的作用是不行的。

    洋務運動究竟是進步的還是反動的?史學界迄今尚無定論。對於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儘管這次運動的出發點是給行將滅亡的清王朝“補葺”,但就它的某些措施而言,在客觀上卻是順應歷史潮流發展的。因而,作為這一運動的創始人、組織者和領導者的李鴻章也就充當了社會發展的不自覺的工具。

  • 9 # 懵濃看世界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他的可憐是處處為清政府背鍋,為清政府善後。但也不能忘記他的功勞在他的主持下建立了北洋艦隊,開啟了工業的現代化。

  • 10 # 如是我聞m

    李鴻章,中國近代史繞不過大人物。在千個人眼裡有千個人的李鴻章,還原一個真實的李中堂還需要時間。孤臣寶劍秋風淚。

  • 11 # 全球眼正能量

    李鴻章作為清朝末年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的一切功過都對這個大帝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是可以關係的亡國的級別的影響力。那麼,李鴻章對得起他的影響力嗎?或者說有幹好他的本職工作嗎?並沒有。李鴻章這個中堂大人是失職的。很多人可能就會不服氣了,他們認為李鴻章對清朝可謂是盡心盡力,或者說力挽狂瀾都不為過。

    李鴻章手裡握有什麼級別的資源呢?有一個資料可以佐證,李鴻章去世的時候,他的資產大概是四千萬兩白銀!講道理啊,清朝是真捨得出錢,李中堂也是真捨得吞錢,竟然吞了這麼多!難怪當時有這麼一種說法,“宰相合肥天下瘦”。且就不說他當時在清朝裡面是什麼地位了,那絕對是位極人臣。

    如果做一個比喻的話,清朝給了李鴻章造別墅的錢,李鴻章卻只造出了一個木頭房子。造出木頭房子算不算功勞?當然也算,多少是一房子嘛,但是這事兒值得大書特書嘛?值得歌功頌德嗎?恐怕李中堂自己也會臉紅吧?

    至於甲午戰爭的失敗,中堂大人當然是第一問責人,這口鍋還得他老人家來背啊。北洋水師作為甲午戰爭中,清朝的主力部隊,也可以認為是李鴻章一個人的戰爭。但是,北洋水師的戰鬥力到底怎麼樣,相信大家心裡應該有數。當然,對於那些英勇犧牲的戰士,民族英雄,是要肯定的,比如鄧世昌這樣的烈士。然而,更多的將領是丟盔棄甲地逃跑的,簡直是恥辱。

    至於很多人認為,北洋水師的失敗,是由於武器裝備不夠先進,沒錢購買新軍艦。這種說法基本上不靠譜,因為戰鬥力很強的平遠艦在1888年才下的水,距離甲午戰爭爆發也就六年的時間,無論如何也說不上是舊武器吧?而且,就算是沒錢買新軍艦,那這口鍋也應該中堂大人來背,因為錢都進他口袋裡面了嘛。

    李鴻章作為北洋水師的建設人,自己的軍隊有如此表現,腐朽墮落到如此地步,這責任肯定是要承擔的吧?所以《馬關條約》是他去籤的,畢竟自己的屁股要自己擦,也算是敢作敢當了。事實上,在敢於承擔責任這一方面,李鴻章還是非常值得欽佩的。

    他一生大概簽了三十多個條約,有十幾個都是不平等條約。當然,在不平等條約中,清朝是處於吃虧的那一方,這是不用懷疑的。

    當然,上面的這些質疑呢,也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嫌疑。因為當時的清政府已經是爛到根裡了,不想辦法搞到錢,真的是什麼事情也做不了,更別提搞什麼洋務運動了。錢在自己口袋裡可能比在國庫裡還要保險一點,至少要用的時候能用得上。

  • 12 # 王玉笙

    他是為國家而忙碌的人。只是有些做法,讓我們覺得他很壞。但是,反過來一想,如果沒有他,中國的總面積或許是四五百萬平方千米巴。

  • 13 # 沒有奢望的奢望

    燕雀笑大鵬,蛤蟆譏天鵝。我覺得和我一樣的五毛多,可以談古論今但不配品頭論足。根本不瞭解狀況就開腔,呵呵,傻子!

  • 14 # 美溢天

    李鴻章是晚清偉大的人物,他繼承老師曾國藩的事業,開啟中國看世界的眼光,他是一個真正看世界的中國文人與官吏。他的看世界當然比林則徐來得偉大。林則徐也是看世界的文人與官吏,但他屬於舊時代的文人與官吏,所以他所開啟戰爭的目的是企圖將外人全部驅逐出中國,最後以失敗告終。

      李鴻章所要進行的事業是想讓中國工業化,軍事化,教育化,但他只成功了一半。中國確實在他的倡導下進步了,而且進步非常大。在實業方面並不比日本小。到一八九O年時,中國海軍在東亞是領先於日本。工業也領先於日本。這在西人當時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對他的熱情評價。日本領先於中國在於立憲,在於常備軍制,在於國民的熱情,和國內政局的二十多年的穩定。

       具地講,中國落後於日本在於政治制度方面,在於國民萬眾一心的勇氣和探索精神。這些東西我們中國曾在漢、唐時一個也不少啊。其他微觀因素還有:第一是連年的災害,這不得不令翁同和將海軍的軍費壓縮,而去救災(根本不是像某些人說的是與李鴻章鬧個人意見!!翁與李個人關係很好。翁有許多次求助於李,李全部答應。)。第二,中國的國家和政局不穩,每十年有一次戰爭,或對外或對內,而且每次要選在太后萬歲之時,這也是令太后不愉快的事情。中國的國力已經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每年要向外人借款來填補軍費等開支。第三,國民素質太低,受近代文明教育的比例還是太低。教育的內容還是二千年來的科舉制的內容,雖有一些經世致用的內容,但與當時的泰西諸國的科學比較,顯然落後幾百年。第三,國民沒有愛國熱情,在滿人當政漢人受壓迫的年代,漢人是不會真正替滿人出力的,一切唯滿人的意志而決定,漢人逆來順受,雖然在洪楊之後,有曾,李,左等大臣擁兵地方,但號召全國顯然力所不能。所以李鴻章所倡導的事業也只能在北洋和南洋有開拓性的進展,在其他地方是沒有動靜或很少動靜的。第五,士大夫和官吏階層沒有緊迫感,李鴻章再急,也無濟於事。還沒有一個奮勇爭先的官僚階層為中國的奮起而努力。這點日本較中國強幾十倍。第六,即使像李鴻章這樣真正看世界的人,也並不完全知曉世界大事。所看的世界以實用性為主,如軍事,如實業,如教育等,沒有看到法律,科學,政治制度,種族關係這些在背面起作用的因素。所以也不可能去改革政治體制與文化體制、種族體制、社會的法律的體制。所以孫中山對李鴻章雖屬尊敬,但也指出了他的這一缺陷。第六,中國傳統文人與官吏所具備的美德束縛了李鴻章等人的手腳。他們唯知忠君報國,不論上面的決定是好是壞,總是唯命是從,一切不敢抗命,與孫文一代比,這也是他們那一代的重大缺陷。

  • 15 # 姜佔平

    弱國無外交。家貧少親朋。在外國堅船禮炮之下,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糟老頭,能為國家、民族利益不遺餘力、不求私立、不惜生命,對比今人,令人汗顏嘖舌。

  • 16 # X來自歷史

    李鴻章的一生功過難辨,他一手建立了淮軍,並且作為淮軍的最高統帥,他治下嚴格,對於軍中紀律十分重視,在任職期間,李鴻章更看重能力而不是出身和文化。並且李鴻章很務實,不喜歡嘴上說得好聽但是不知世事的人,李鴻章還很體恤民情,比起剝削貧困的農民,他更傾向於從商人手中多收一點軍餉。李鴻章曾率領淮軍,為剿滅太平天國做出卓越的貢獻,雖然這種行為造成了過多的殺戮,但畢竟他結束了戰爭,給了國內一個平靜發展的時機。李鴻章一生最重要的功績是倡導洋務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化的起點,主張“以夷制夷”的他主持建造了中國第一個鍊鋼爐、第一支近代海軍等等,這一切為了中國後來近代化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人罵李鴻章是“賣國賊”,並不只是因為李鴻章簽下的那些條約,更是因為李鴻章的一味求和的思想和很多錯誤的決策,他一心想著“和平發育”,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上,李鴻章在對外交涉時主張議和,妄圖爭取到一個和平的發展環境,然而卻沒有清楚的意識到世界列強是不會坐視中國的發展壯大,他們只會不斷的挑起戰爭來進一步的侵略中國,在這樣的情況下,李鴻章想要和平是極不現實的,其艱難可想而知,而且李鴻章在決策上,也又嚴重的失誤之處,主要表現在李鴻章在指揮中日甲午戰爭中出現失誤,導致北洋水師大敗;中法戰爭明明勝利了卻和失敗沒有什麼區別等等。

    對於李鴻章,個人覺得他是一個弱國的外交家,“弱國無外交”,國家自身的羸弱這不是靠外交家就可以彌補回來的,雖然李鴻章是一個文化上的先進分子,他主張將西方的技術學來增強國家的能力,這很符合中國的實際需求。然而最後,歸根到底李鴻章只是一個封建王朝的修補匠,為這個已經風雨飄搖的大清國修修補補。是歷史造就了李鴻章的輝煌,也是歷史給他帶來身後罵名無數,對於這樣的李鴻章只能說是“惋惜”。

  • 17 # 生命科學圈修士

    李鴻章就如同一個出生在歐洲的將領,他研究了多少場經典戰役,在戰爭中不斷學習總結,最後他終於在戰後進入了國家高層,用他辛苦總結的經驗教訓去建設國家軍隊。

    然後他帶著自己嘔心瀝血練成的部隊,按著排隊槍斃的打法去打一戰

    李鴻章將封建官僚的“官僚性”發揚到極致的人物,某種意義上他掌握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國家的治國經驗和改革經驗,如果李鴻章不是生在這個“三千年唯有之大變局”的時代,那麼李鴻章可能還會成為一代名臣。

    但是可惜,李鴻章生在了清末,他所有的經驗所有的常識都成了反效果。他越是用舊有的經驗去推動國家發展,這個國家就越走向於預期相反的方向。

    在李鴻章的觀念裡,現在後人對他的很多指責,在他的觀念裡都不叫事。什麼貪汙受賄,宰相合肥天下瘦之類的,在他的觀點裡,這都是“合理的報酬”“歷來如此的規矩”。你罵他,他還笑話你書生氣不懂事兒呢。更不要說籤賣國條約這種本身就算不上他本人黑點的事兒(相傳收了老毛子賄賂的事兒另說)

    但是碰巧,清末是一個“從來如此的規矩不管用”的時代。幾千年中國用來對付外敵的手段,延續朝局的計謀,在工業化時代面前顯得那麼的可笑。

    歷史證明,李鴻章代表的這條路已經走到頭了。不僅李鴻章走不下去,光緒走不下去,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走不下去,太平天國和義和團證明農民起義+宗教洗腦的自下而上的洗牌也走不下去。一群人一次又一次撞在歷史規律這堵南牆上頭破血流。

    路都走死啦。可路為什麼都是死的?就是因為這些“合理的報酬”“歷來如此的規矩”,這些暮氣沉沉的裹屍布纏著中國。貪婪、腐敗、壓迫、諂媚、死板、冷漠、傲慢、偏見……這些塞住了中國人的眼睛,堵住了中國人的耳朵,讓國人看不見前邊的路。

    李鴻章有機會把這些從中國人身上抹下去;但他看了一眼這個他從沒見過的可怕世界,最後選擇閉上眼睛堵住耳朵,接著帶著中國人朝前走。

    歷史證明,當時中國寧願要一個傻一點,但有二桿子精神的革命者;而不是一個聰明而圓滑世故的官僚。

    李鴻章或許有機會做得更好(如果他更有些理想主義),他也有機會做的更差(如果他再貪婪一些)。但是李鴻章終究選擇了接著當李鴻章,當大清的裱糊匠,然後看著歷史的風暴撕碎他辛辛苦苦裱好的白紙。

    李鴻章沒有選擇時代,時代也沒有選擇李鴻章,僅此而已。

    順便說一句,李鴻章跟很多人一樣,十二生肖裡屬薛定諤家的貓。

    永遠在大權在握統領一切和沒啥實權只能背鍋之間搖擺。

    只不過有時候是洋務運動大權在握,甲午戰爭只能背鍋;有時候洋務運動只能背鍋,甲午戰爭大權在握。

  • 18 # 洞察天下World
    白居易在《放言五首·其三》寫到:“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講究的是蓋棺定論。同樣,作為晚清四大重臣之一的李鴻章,也是個極有爭議的人物。

    單從我們的高中課本里面來看,他是一個喪權辱國的歷史罪人,是賣國求榮的權臣。

    但當我們學習了一部分歷史資料後,又有一大票的人,在說什麼“少年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可曾記得也有“宰相合肥天下瘦”流傳於世。

    易中天先生說過:“看待一個歷史人物,不能簡單地用道德標準來評判。

    也就是不能簡單地說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因為好人也有不好的一面,壞人也有做好事的時候,所以評價歷史人物,最重要的是要看他所處的歷史條件和局勢。”人對一件事物或者一個人的看法,會隨著閱歷的增長有所改變。目前的我而言,對李鴻章的評價就八個字:精於謀國,拙於謀身。

    我評價李鴻章,是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出發,先說說李鴻章的功績。

    李鴻章揚名於鎮壓太平天國、平定捻軍等農民起義,咸豐年間的太平天國破壞了江蘇地區固有的資本經濟萌芽。捻軍為匪,攪亂了北方疆土。縱觀近代史,統一的國家才能生存(參照日本掃平幕府,還政於天皇),軍事政治力量複雜的國家(參照奧斯曼土耳其)大都成為列強瓜分的殖民地,這一舉措無論是對於當時的封建王朝政府,還是對於今天祖國的統一,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還有興辦洋務一項,幾乎涵蓋所有重要行業,包括軍事、政治、經濟、外交、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在當時大凡重要事件都有他的參與。具體來說,他和他手下的淮系,廣開軍火製造局,例如江南製造總局,奏辦官商合營企業,例如輪船招商局。在全國各地鋪設鐵路電報,例如著名的馬拉火車唐胥鐵路,和劉銘傳在臺灣架設的電報。這些都毫無疑問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促進了中國工業的奠基轉型。同時,他支援官派留學生,支援建設新學堂,主動送海軍官兵到英國皇家地中海艦隊實習,讓這些人真正開眼看世界,這些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思想解放,甚至對後面的革命維新起到了促進作用,還有新建了海軍北洋艦隊(雖然最後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開啟了中國軍事的近代化。當然他的罪過也很明顯,外交上,作為清政府的外交使者,李鴻章簽訂了一系列條約,以《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尤其受人詬病,加重了當時人民的負擔。(用現在的觀點來說,就是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另一點就是私德敗壞,收受賄賂,阻礙洋務運動各專案的進一步發展。雪珥的《李鴻章政改筆記》中寫的很妙,“裱糊”二字就是李鴻章一生的寫照。還有指揮不當(避戰保船)導致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並非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的主要原因,但李鴻章要負很大的責任)。當然還有一些比較具有爭議的事件,個人看法不同。比如主張放棄新疆這一短視行為,站在當時的角度來說,為了維護封建王朝統治,國家的根本、經濟重心都在東南沿海,這一行為並無過錯可言。1883年中法戰爭大清勝利,卻依舊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有說是因為李鴻章收受賄賂(並無史料表明)。在鄙人看來,國與國的鬥爭說到底還是綜合國力的較量。中法戰爭雖然我們勝利了,但是並不代表法國就比中國弱。利用這一場戰爭的勝利,法方不會提出太過分的要求,我們見好就收,算是務實吧。庚子事變,東南互保中,並未選擇做漢人十八省的領袖(中國總統),當然當時的時機也不成熟,但是這對於祖國的統一與完整無疑是有功的。至於中俄密約收受賄賂出賣大清領土,由於所知甚少,對這一件事情並沒有太多的瞭解,故不作評價。最後,放上樑啟超在《李鴻章傳》中的一段話:“若以中國之失政而盡歸於李鴻章一人,李鴻章一人不足惜,而彼執政誤國之樞臣,反得有所諉以辭斧鉞,而我四萬萬人放棄國民之責任者,亦且不復自知其罪也。”

    李鴻章本人,對於當時多有建樹,當然他的私德是不行的。這也就是我為什麼說他精於謀國,拙於謀身。一句話,李鴻章是為時勢所造之英雄,而非造時勢之英雄也。對於晚清那個時代,他所能做的就是縫縫補補,而並沒有推倒一切重建的能力(當時的環境也不允許他這麼做)。

  • 19 # Crazy灬歷史

    我覺得李鴻章一生就是從一信心滿滿到無能為力:

    時勢往往造英雄,但英雄卻未必能改變時勢。

    曾有人說,李鴻章生逢亂世,如果生在盛世,必是一代名臣。但換個角度看,如果不是亂世,嚴防漢人的清廷怎會起用漢人做大官?又哪裡會有李鴻章?連曾國藩都不會存在。

    當時的李鴻章,其實就像極了唐胥鐵路上,那匹拖著沉重火車前行的馬——憑一己之力,拖著已病入膏肓的清王朝前行。

    李鴻章自己知道嗎?他清楚得很。在晚年時,李鴻章曾自嘲是個“裱糊匠”,“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淨室……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有何術能負其責?”

    清朝的“外交能手”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評價李鴻章:“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而梁啟超表示自己“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1901年,本已被閒置的李鴻章又被慈禧重新任命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目的只有一個——去和八國聯軍簽訂《辛丑條約》,賠款4億5000萬兩白銀。

    李鴻章被稱為清朝“外交能手”,但他晚年經手簽訂的30多個外交條約,幾乎個個喪權辱國。

    是李鴻章喪權辱國嗎?是洋人要打慈禧的耳光,慈禧派李鴻章去代挨罷了。

    4個月後的1901年11月7日,早已開始大口吐血的李鴻章在病逝前一小時,俄國公使還在病床旁逼迫他就中俄的一份條約簽字。

    臨死前,李鴻章雙目不閉,身邊人說:“未了之事,我輩可了,請公放心。”李鴻章才閉目離世,享年78歲。

    “欲封侯”到“孤臣淚

    李鴻章20歲時,曾作詩一首: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

    78歲臨終前,李鴻章遺詩一首: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從“欲封侯”到“孤臣淚”,李鴻章甘苦自知。

    小結

    李鴻章在晚清掌權的幾十年裡,當然有不少過錯,但在當時風雨飄搖的時代裡,換個人來,是否能做得比李鴻章更好?

    反正我是不知道,你們知道嗎?

  • 20 # 竹杖草鞋

    許多國人對李鴻章的印象,來自鄧小平對撒切爾夫人的談話:“中國如果不按時收回香港,中國政府就成了晚晴政府,我們就成了李鴻章。”這句話很厲害,“李鴻章是賣國賊”,幾乎成了大眾印象。然而翻開歷史,從100年前的塵封史料中,撥雲見日,我們可以讀出很不一樣的李鴻章。

    李鴻章個子很高,有1.78米,身材勻稱,儀表堂堂。上圖與兩個洋人站在一起,絲毫不落下風。跟日本人打交道,除了國力孱弱以外,日本人對他評價甚高,帶著幾分敬意,可以從多處史料得到證實。

    美國共和黨人,1868年當選總統的格蘭特稱李鴻章為當時世界上四大偉人之首,與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法國總理甘必大,德國宰相俾斯麥齊名。這可不是鬧著玩的,當時美國的國力已經是世界第一了。格蘭特送給李鴻章的手杖,他用了幾十年。1896年訪問美國的時候,李鴻章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不但親自前去格蘭特墓地祭奠這位老朋友,還親手將手杖還給了格蘭特夫人,可謂是有情有義。圖為李鴻章1879年和格蘭特在天津。

    李鴻章的先祖本姓許,從江西湖口遷至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今合肥市)。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日(1823年2月15日),李鴻章出生於合肥縣磨店鄉,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後來也官至總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鴻章在廬州府學被選為優貢,聽父親命進京鄉試。當年做詩《入都》雲: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

    出山志在登鰲頂,何日身才入鳳池?

    倘無駟馬高車日,誓不重回故里車。

    時20歲的翩翩美少年,腹有詩書,意氣風發,頗有做一番事業的豪情壯志。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歲的李鴻章中進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時,受業曾國藩門下,講求經世致用之學。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從廣西克湖南,自武漢順江東下攻破安慶。咸豐帝詔工部左侍郎呂賢基前往安徽,辦理團練。呂以李鴻章是安徽人,熟悉鄉情,奏請隨營幫辦一切。同年底太平軍破舒城,呂賢基自殺殉國。次年一月,安徽巡撫江忠源因廬州城破自盡,李鴻章投入新任巡撫福濟幕下,多次領兵與太平軍作戰,官至道臺。

    咸豐十年(1860年),李鴻章統帶淮揚水師。湘軍佔領安慶後,被曾國藩奏薦“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帶募勇。同治元年(1862年),曾國藩以上海為“籌餉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國輪船以中立國名義透過太平軍控制的江寧長江江面抵達上海,自成一軍,是為淮軍。又經曾國藩推薦任江蘇巡撫,在掌握地方實權後,大力擴軍,採用西方新式槍炮,成為清軍中裝備精良的一支地方武裝。李鴻章與湘軍一起剿滅太平天國,後幾乎獨立平捻軍,可謂戰功不小。

    同治九年(1870年),民間誣指外國修女以育嬰堂為幌子,實則綁架殺死孩童作為藥材之用。被蠱惑的民眾打死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以兇殘手法殺死了10名修女(被剝光衣服強姦、挖眼割乳,後被燒死)。直隸總督曾國藩查案認為民眾未核實便兇殘殺人,責任在民眾,判處死16人,被大量官民指責為“曾國賊”。李鴻章受命接任直隸總督,後兼北洋大臣。此後三十年,李鴻章推行洋務運動,總理外交事務,興辦北洋水師,成為權傾一時的晚清重臣。

    同治十一年(1872年),朝中多有重臣建議停止製造輪船,認為多有耗費。李鴻章據理力爭,在《複議製造輪船未可裁撤折》中言:

    “臣竊惟歐洲諸國,百十年來,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國,闖入邊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載,亙古所末通,無不款關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與立約通商,以牢籠之,合地球東西南朔九萬里之遙,胥聚於中 國,此三千餘年一大變局也。

    史學家多以此折為晚晴最重要文獻,推崇李鴻章目光如炬,洞悉國家安危與民族前途。

    這個摺子是洋務運動中期,面臨眾多反對時很關鍵的文章,促使清廷繼續推進洋務運動當然由於國家整個體系還是自上而下的威權體制,政治改革和教育改革並沒有同步進行,光是師夷長技以制夷遠不足以改變國運。

    現代史學家芮瑪麗所著《同治中興》雲:“不但一個王朝,而且一個文明看來已經崩潰了,但由於19世紀60年代的一些傑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們終於死裡求生,再延續了60年。”而李鴻章正是這些傑出人物的代表。

    自1860年至1894年,中國經過洋務運動和短暫的戰爭間隙,居然經濟大踏步發展,北洋水師也被視為亞洲第一,中國的國力更有恢復以往的良好趨勢。但此時雖然數字漂亮,但中國和日本的明治維新,還不是一個重量級的革新。德國首相俾斯麥的孫女回憶,俾斯麥曾斷言將來亞洲霸主必為日本。“清國人來諮詢必問如何買到便宜又好用的戰艦和武器,其他都不關心;而日本人不但對買軍艦很關心,還仔細研究他們的制度和文化,瞭解德國的教育普及狀況。”

    日本人對朝鮮覬覦已久,雖然十年前(1885年),袁世凱勇猛異常的帶著槍衝進朝鮮皇宮,將日本大使趕走,但日本人對於朝鮮的滲透一直沒有停止。甲午戰爭前,清朝清流派更是群情激昂要求與日本決一雌雄,清朝認為歐美人欺負我們也就算了,日本人彈丸小國,怎麼也敢侵犯我大清國的國威,必定要與之一戰,朝中也許只有李鴻章知道日本人的國力,清朝並不一定能戰而勝之,而且北洋水師已經六年沒有購進新戰艦了。然日本步步緊逼,李鴻章本想讓俄國人從中調停,被日本人識破,私下與俄談判,令其退出,李鴻章再下決心一戰,準備就不很充分了(當然,準備充分也會輸)。甲午戰爭的結局大家都很清楚,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李鴻章大哭一場,憤從心來,幾十年傾心打造的北洋水師,灰飛煙滅。他也深知,日本人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肯定比歐美人更甚,果然,清朝派去日本講和的兩路人馬都被以不夠資格不夠誠意退回。朝廷只能電令李鴻章進京商議與日本講和要事,明擺著就是準備讓李鴻章去日本議和了。

    72歲的李鴻章只能啟程前往北京,他自己想好了此去必定前途難測,毀謗滿天下,向朝廷提了幾點要求,一是請帝師戶部尚書翁同龢同去議和(翁是朝廷信任之人),翁同龢一反戰前一定要戰的態度,堅稱身體不佳難以赴命。二是李鴻章知道割地求和,茲事體大,要朝廷想好條件,當時猜測日本可能會要求臺灣和東北,最後朝廷決定如果日本一定要,這兩個地方都可以給日本。所以說李鴻章是賣國賊有失公允,因為去日本之前,早已和朝廷商量好了議和條件。三是基本確定了賠款的底線---2億兩白銀。

    一些擷取72歲已愈古稀之齡的李鴻章和年富力強五十出頭的伊藤博文,在談判中的一些交鋒片段來回顧這段令人心酸的歷史吧。

    1、伊藤博文:貴國的委任狀,行文挺好,就是缺了光緒皇帝的簽名。

    李鴻章:我國風俗與外國不同,我們用個人蓋章,效力與簽名一樣。

    伊藤博文:這次我就不較真了,但是貴國既然誠意與外國交好,為何不按照國際慣例辦事(指簽名)?

    李鴻章:我國皇帝從來不親筆簽名的,我也不好強求皇帝簽名。

    伊藤以光緒沒有使用國際通行的簽名敲打中國沒有和世界接軌,李鴻章以慣例迴應,雖有些尷尬,也沒有失分。

    2、李鴻章:那時候聽到您說這個,很佩服,也佩服您推動日本改革,使日本成為今天這樣,但我中國的事情,受舊俗牽絆,未能如願以償,當時您勸我說中國地大人多,改革應以漸進為宜,轉眼間十年了,我國還是老樣子,我很抱歉,心有餘而力不足啊,貴國日本的軍隊,以西式練兵,兵精馬壯,內政各項也日新月盛,這次我去北京和很多同僚聊天,也說到我國必須要變法才能自立啊。

    伊藤博文:天助有德之人,如果貴國銳意奮發,老天一定會幫你們的,老天對待世人都是平等的,關鍵在於各國要自強。

    李鴻章:我今年 73 歲了,真沒想到在這裡和貴大臣重逢,您年富力強,精力充沛,逍遙自在啊。

    伊藤博文:日本人不像中國人那麼容易治理。而且日本有國會,辦事很棘手。

    李鴻章:貴國的國會,相當於我國的都察院。(這個差別就大了,完全兩回事,而李鴻章已經是清廷最有見地的官員了,可見兩國之差距)

    這段對話可看出當時的處境,甲午戰敗,日本揚言要打入北京,清廷一片恐慌,城下之盟。李鴻章以兩個亞洲大國還是要和平,雖然無力,但憑他72歲的長者身份,倒也令伊藤只能聽著。李鴻章羨慕了伊藤的做事環境,伊藤表示天助有德之人,委婉的表示了日本的制度更符合德性,更有生命力。轉眼十年,中日兩國從國力相當,到相距甚遠,其中奧妙,豈是一場海戰所能包含的。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時年54歲。

    第三輪談判(公曆1895年3月24日)

    伊藤博文:我們招聘朝鮮人做挑夫,他們都不肯幹,我軍現在攻打臺灣了,不知道臺灣人的品性怎樣?

    李鴻章:臺灣主要是潮州、漳州、泉州的移民,最為強悍。

    伊藤博文:臺灣還有生番。

    李鴻章:生番大概佔 60%,其餘都是移民,您提及臺灣,是想永久佔據臺灣吧, 難怪您不願停戰了,但是我想英國是不會甘心你們佔據臺灣的,我之前跟你說過,和平條款不要牽涉他國的利益,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我們守不住臺灣,又怎樣呢。

    伊藤博文:對中國有害的,未必一定對英國有害。

    李鴻章:你們倘若佔了臺灣,就與英國治下的香港為鄰。

    伊藤博文:我們兩國打仗是我們的事,與第三國無關。

    李鴻章:我聽說了,英國不願意別國佔領臺灣。伊藤博文:貴國如果將臺灣送給別國,別國肯定笑納的。

    李鴻章:我國已經在臺灣設定了行省,不可能送給他國的。

    清廷早想到日本要臺灣,伊藤先提臺灣,李鴻章嚴詞拒絕,畢竟剛立了行省,而且臺灣遠離大陸,分割出去將來很難處理,可惜日本人早把臺灣作為預定目標。

    當天 3 月 24 日散會之後,李鴻章在返回住所途中,遭到日本憤青小山六之助的槍擊,昏迷後經救治甦醒,竟然昂首走回住處,令人欽佩之至。後住院治療,當時令國際輿論譁然,日本朝野都對冒失的刺客氣憤不已,日本皇室慌忙安排醫治並慰問,因此下一次談判已經是 4 月 10 日,李鴻章身體康復之後。

    在李鴻章養傷期間,伊藤博文和李鴻章透過文書來往,伊藤開價賠款三億兩,李鴻章還價一億兩,此輪談判,伊藤博文再還價二億兩,並且宣告不能再降,主要原因是伊藤博文破譯了中方代表團的電報密碼,已經掌握了中方的底線,而中方的底線正是二億兩,此時李鴻章全然不知自己的電報被破譯,仍然試圖垂死掙扎。

    李鴻章:我國割讓給俄國的土地,其實是少數民族的邊疆地帶,不但荒涼貧瘠,而且人煙稀少,臺灣不同,我國在臺灣已經設定了行政省份,人煙稠密,二者根本不能相比。

    伊藤博文:任何一寸土地,都是你們皇帝的土地,根本不分什麼荒涼與繁榮。

    李鴻章:你這樣是不是欺負我老了、分不清世間事物的區別了?

    伊藤博文:哪裡?你談起這個話題,我不能不作答。

    李鴻章:總之,現在就是三件事:1、二億兩白銀太貴,請您減一些;2、營口不能割讓;3、臺灣也不能割讓。

    伊藤博文:這樣就算我們兩人意見不合了,我今天將改訂之後的條款交給貴方審閱,能減的就這麼多了,時間倉促,不能再折騰了,如果貴方能答應就好,如果不能答應,那麼我就當作你們拒絕和平條約了。

    仗打敗了,沒法談啊。二戰勝利了,不要日本賠錢也就算了,居然沒要求日本歸還這次的賠款,也不知道蔣介石是怎麼想的。

    嗚呼哀哉,我看這份談判實錄的時候,想著72歲的李鴻章,眼淚控制不住了!

    當然對李鴻章也有很大負面的評價,比如收過俄國的賄賂,比如對外太軟弱。受賄賂一事沒有查證,對外太軟弱的說法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啊。

    我基本同意梁啟超的評價:“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看看當前中國的外交處境,我想加上一句:今天的人們仍然需要好好研究研究李鴻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的一生為什麼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