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春立

    打罵只是一種形式,教育孩子首先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批次瞭解教育培養目標,然後還要關注孩子得成長規律和需求。最後才是教育的手段,教育手段多樣,打罵是否有效?大罵形式背後傳遞的資訊?是否起到效果?這些都需要深度思考!

  • 2 # 璐瑤媽媽學員Lucase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就不廢話了。教育是家長的責任。家長要花大精力去不斷提高自身,來適應孩子的成長。我一向主張,堵不如疏的原則,一切從孩子的興趣入手,家長學會觀察孩子的興趣點和長處,從此入手,引導孩子玩中學,把注意力吸引到他喜歡的事情上來。這是家長應該苦心思考的事情。你缺的就是方法,好的能落地的方法,來看看我家孩子是如何學習,英語歷史百科的。希望可以幫到你,主頁有更多影片。

  • 3 # 艾爾安親課後託教中心

    體罰不是教育,是報復,是拿孩子沒辦法時使用的報復手段。打罵下長大的孩子之後會對不好的東西有成癮性(比如抽菸和網路遊戲),以及之後會有暴力傾向。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他從小從父母那得到問題的解決辦法就是使用暴力。

    另外,使用打罵的教育方法容易讓孩子變得愛對父母撒謊。

    正確的教育方式是用情感引導的方法,做法如下:

    第一步,埋下種子,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第二步,觀察和體察他的情感。

    第三步,反應他的情感(例如:我知道你很生氣,很煩心),講出他的感受

    第四步,問他下一步應該怎麼做,讓他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如果他不知道怎麼辦,家長可以提供選擇讓他選

    第五步,做得好了肯定他,並告訴他為什麼。

    只有在無條件的愛的家庭裡成長的孩子才會自律、自信。

  • 4 # 桐寶幼兒詩詞故事

    打,肯定不是一個好方法。孩子叛逆、孤僻、自閉、暴力都是家庭打出來的結果。

    孩子哭鬧,頑皮都需要耐心引導和溝通。家庭相處、教育其實都離不開“心”,拉進心與心的距離就可以相互溝通,才能融洽、和諧。

    孩子哭鬧,必定有所求。你要是去傾聽他的需求,引導他正確的表達自己的訴求。孩子要引起你的主意會大哭。你打他,只會把他推得越來越遠。孩子眼中只有父母,不管做什麼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同,哪怕一個眼神就夠了。

    我記得,我小時候特別希望爸爸來參加家長會。然而他因為工作一次也沒來過。我內心其實是很失望的,回家如果看到他正閒著,便會找機會鬧一鬧,抒發內心不滿意的情緒。可是父母卻從不打我,所以哭著哭著也就不哭了。

    小寶寶哭是要你關注,大孩子頑皮也是為了求關注。家長平時疏於照顧才會使孩子內心不滿。

    歸根結底一句話,就是教育孩子不能打。

  • 5 # 傾心—小波

    以前有個說法棒棍底下出孝子,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打一頓的確能夠起到短暫的作用,當您在身邊的時候,孩子的乖巧能維持一段時間,但您一走他就鬆懈了,起不到一個長久的效果。近兩年有關收問題兒童學校的曝光和報道也很多,採用“特殊訓練”後的孩子,看起來個個都老老實實了,外在看起來好像有點效果,但內在身心卻有了很多心理疾病和心理創傷,如常說的抑鬱,有的孩子出來與父母的關係更糟糕,到達了恨,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的爸媽討厭自己到,送他去這種學校,有的變得自閉,把自己鎖在房間,不再和外界交流,又只能將孩子送到心理諮詢去接受治療。

    所以在棒棍底下養育出來的孩子,沒外傷也有內傷。父母都是心疼自己的孩子受傷的,打在他身,痛在你心。在打罵孩子的時候,我們都是受憤怒的情緒支配,恨鐵不成鋼,動手之後又後悔,覺得是不是對孩子太兇了,可是事情已發生,又覺得沒有挽回的辦法,打都打了就這樣吧,聽著孩子哭心裡也不好受,不如試著去改變方法,當自己很生氣有情緒的時候,先不要直接過去教導孩子,灌輸我們的思想,等自己好一點,再試著和孩子交流,聽聽孩子的想法,一起找到解決的辦法,可能會達到您想不到的結果。

  • 6 # 芽芽兒童子

    看到這個問題,突然覺得若有所思,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在我們普通家長教育孩子的世界裡,打罵孩子都會發生過,也無數次嘗試不同的教育方式。

    無論孩子是調皮搗蛋,還是文靜乖巧,還是盲目自信、寡言善變,在教育中,我們家長都會對孩子的缺點發愁,產生情緒,產生打罵的心理,大多都會心動。

    我家姑娘大家都認為孩子懂事聽話,學習也挺好,我也會因為給孩子講題,或者生活中她倔強要做的事情,非常生氣,罵過幾次但沒打過,過後心理特內疚。

    不僅是我自己,我孩子班級裡的學霸,在這幾年裡一直成績穩居第一,非常優秀,有一次和孩子媽媽聊天,孩子爸爸很多次打罵孩子,即便這麼優秀的孩子,家長也會有對孩子的不滿,可大多數家長呢,這種打罵應該挺多。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反思,在必要的原則問題上,我們選擇打罵孩子,日常還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採用其他方式教育。

    第一,遇到問題,可以先冷處理,孩子和家長都冷靜後,再進行溝通,這時候處理問題會更理智,教育孩子也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教育孩子,是說事情本身為前提,不要帶有對孩子否定,人身攻擊的詞語。講事實說道理孩子能感受得到。

    第三,教育可以採用轉移話題的方式,從事件本身中抽離出來,這對於低齡的孩子特別管用。

    我相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家長都在想辦法理解孩子,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大家加油吧!

  • 7 # 粉筆一支呀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以身作則,給孩子做榜樣。最重要的前提是,要和孩子相處好。畢竟關係大於教育,親子關係好了自然好教育。

  • 8 # 紅吉俊

    每一個孩子都有叛逆期,

    他們都有是的叛逆期

    分別在3歲 6歲 9 歲12歲

    那麼孩子3-6歲呢,所有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都會在幼兒園發生,父母雖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也同樣離不開老師的引導。現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再是那種棍棒式的教育了,教育孩子,尤其是3-6歲的孩子,要有更多的愛心和耐心,家長也要有信心。因為3-6歲的兒童他們處於第一和第二個的叛逆期,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絕對不能去打去罵,更多給予孩子的是愛和包容。

  • 9 # 二維碼字

    我認為教育孩子不應該打罵,首先孩子屬於在學習的階段,很多時候是無意識的行為,教育者應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耐心引導,而非打罵。其次,棍棒下出孝子的理念與當今的社會環境不符,當今社會注重素質教育,教育者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非常之大。

  • 10 # 淺色系72713

    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打罵只是最低劣的方式。打罵帶來的影響會讓一個生命毀滅,身心上的創傷會帶到孩子的下一代!

  • 11 # 思維導圖小女孩

    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孩子的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無論是旁觀者也好,還是自己的親身經歷,下面介紹下怎樣正確教育孩子。

    ①生活中不要對孩子採取過激的對待方式,不要粗暴的對待孩子,長久會使孩子性格變得偏激。

    ②一定要以身作責,讓自己成為孩子最好的榜樣。

    ④不要扼殺孩子的興趣。

  • 12 # 袁氏聯誼會長

    人們都認為“打罵”就往死裡打,罵就是往死裡罵,始終緊繃著神經,哪個老師打了學生了,哪個老師又罵了學生了,一哄而上,恨不得把這老師食肉寢皮了。

    大多數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真正混進教師隊伍裡的人渣畢竟是少數,對於打罵了學生的老師我們是不是應該寬容一些呢?越是負責任的老師越對學生嚴厲,這不是好事嗎?如果真的是為了洩私憤把學生打了,罵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怎麼處理都行,可如果事實是為了你的孩子好,也沒有造成什麼傷害,為什麼一定要對老師除之而後快呢?

    我們這裡前幾年有一個老班主任,數學組長被一個學生在辦公室拿錘子差點給砸死,原因就是批評了這個學生幾句,但是處理結果這個學生該怎麼著還怎麼著,連個處分都沒給,老師還得自費看病,發生在我們縣某重點初中的真事,驗證了一句臺詞: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魔鬼。

    這就必須要談一下教師的懲戒權問題了,現在的問題是因噎廢食,怕出問題就乾脆不讓教師去懲戒學生,造成教師地位低下,人人皆可指責,這不對,社會出了問題了,希望讓教師成為人人羨慕的職業不要只是一句空話。

  • 13 # 素素的平淡人生

    如果認為用打罵來達到教育的目的,是實現不了的。最好的辦法是說服教育和規則教育。

    說服教育,就是向孩子說明為什麼他做的不對,怎樣才是對的,讓孩子明白道理,知道應該怎麼做,孩子知曉正確的方法就不會出現錯誤的行為了。

    規則教育,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只要她遵守約定,就是自由的,就不會受到成人的批評。違反了規則就要接受懲罰。孩子親自參與規則的制定,她就會明白不是父母要求她必須這麼做,而是自己制定的規則必須遵守。

    可以利用反思角。如果孩子不遵守規則,就需要成人指出,並要求孩子去反思。即使孩子承認錯了,成人也要對她進行懲罰,並告訴他“媽媽相信你以後不會這樣做了,但是這次你必須接受懲罰”,讓孩子明白不遵守規則帶來的後果。

    打罵孩子,雖然可以用武力管住孩子一時,但是孩子不明白為什麼捱打,下次還會犯錯誤。而且時間長了,次數多了,打罵對她就不再起作用了,就成了成人的一種發洩。孩子也會用武力來解決生活中和他人的衝突事件,也會在將來用這種方法來對待自己的孩子。

    打罵孩子實在是件危險的事,希望明智的父母多用說服教育。

  • 14 # 白雲流水hxh

    孩子犯錯先找原因,我們常說不知者無罪,所以教育孩子也是要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味地打罵是沒有效果。一般來說可以按三步走:第一步和他好好交談,讓他知道自己意識到自己犯了什麼錯誤或者有什麼問題,犯錯的原因是什麼,孩子的思維和理解方式與大人不一樣,所以要聽聽孩子的解釋。讓他自己想該怎麼樣改正,進行自我保證。培養他有意識進行自我約束,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不能做。 第二步嚴肅批評,對於比較嚴重或者再次犯同樣的錯誤必須提醒並嚴厲警告,讓他明白再犯的嚴重性。但也不能盲目地罵孩子和刺激孩子。 第三步是適當的體罰,屢屢犯錯或同樣錯誤不悔改,必須要有適當的體罰,讓他有疼痛感,教育印象深刻才有效。一般來說不提倡打孩子,但偶爾用一下有威懾力,徹底讓孩子記住這教訓。體罰不宜頻繁使用否則容易失去威懾力。 總之,教育孩子是一項長期的責任,需要持久力和樹立威信。最好是大人以身作則,讓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耳燻目染。

  • 15 # 蒲柳人家

    在我們傳統的理念中教育孩子一直都是打打罵罵的。我們這一代人應該都被父母打罵過。想想當初被打罵的時刻,你內心的感受。

    其實憤怒 害怕 不服氣……這樣的情緒是不是遠遠多於要改掉自己所犯錯誤的決心,和羞愧感。

    那麼我們又憑什麼相信自己對孩子打罵的時候孩子不是憤怒的,委屈的,傷心的呢?亦或者不是暗下決心下次小心點,別讓爸媽抓住,更或者,我要找個茬報復回去呢

    打罵進入不了孩子的內心,所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妨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瞭解孩子的需求。溝通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開啟方式,打罵不是。

  • 16 # 小肉丸懶懶幼教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幾乎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位能夠合理控制自己情緒的家長。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在他們年齡比較小的階段會在生活中不知不覺的模仿家長的言行與生活方式,所以提高我們家長自身的素質才是教育出優秀孩子的前提。如果孩子犯錯了我們應該先看看孩子犯錯的原因,是無意的還是故意的。如果是無意的,也不需要過多的自備。如果是故意就要去分析孩子犯錯的目的是什麼,是想引起家長更多的關注還是有別的需求不會表達。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朋友,所以也需要家長更多的鼓勵與陪伴。

  • 17 # 使用者白洲浪平

    扯遠了,言歸正題,回到教回答教育孩子是否該打罵?還有更好的方式嗎?

    教育是一個永恆的職業,更是與所有人關聯,所有人都向往、經歷的人生一部分。教育也分為學校糸統教育和社會經歷、體會教育,前者在老師的啟蒙引導下學習書本知識,讓孩子在各自天賦的基礎上產生對某學科的興趣與痴迷從而成某一領域的″天才″對文學無天份者,你不可能把他或她教化成文學鉅子,對數理無天賦的孩子,任何老師都無法讓他或她成數理學家!而打與罵更讓孩子產生″恐懼″及厭學情緒,更讓孩子產生″儘快逃離″學校心理。

    我三個孩子,大兒子在老家讀完三年及,我愛人便帶著他及他弟弟來到廣東江門,在我打工的小城市一起,由於大兒子在老家的學習還過得去,交了一筆″贊助費″後,算是有書讀了,而二兒子則較麻煩,由於他到了上學年齡,沒讀過幼兒園,更沒上過學前班(那時老家沒有)達不到學校接收要求,那時由於白天忙於工作,到了晚上自己買點小學書教一下,總算應付讓他進了學校。

    他由於沒什麼基礎,拼音、識字他都很吃力,常常被老師批評甚到罵,更便他產生不想上學的念頭,由於我忙於工作,常常加晚班,我愛人也沒讀什麼書也無法教他,上初中後才好點,因為初中的老師對他較平易近人,他才對學習產生動力,學習很努力。

    而最小的孩子,現在已上小學四年級了,在一二年級,除了完成老師作業外,拼音及字必須過關的,我也有空,都是我在教育。

    剛開始她對我要求她寫字或練讀拼音都不以為然,常常我要求她寫字或寫拼音,她卻畫畫,或根本不聽,這也是許多家長都遇到過。

    後來我改變方式,我在她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後,拿她的語文書、數學書,″抄″生字故意把字寫得很醜或寫錯,把數學計算算錯,然後讓他給我改正,或教我寫,漸漸地她不但在學校專心聽課,回家還要教我“讀書″在學習上根本不用我操心。

    如何引導孩子在學習上產生興趣,才會讓他或她產生進取動力,而打罵卻相反。

  • 18 # 陪伴成長筆記

    我很能理解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忍不住採用打罵方式的家長,其中大部分也很不容易,出發點無疑是為了孩子好,一定是孩子的行為讓你忍無可忍,才決定採取這種簡單粗暴,事後有有點自責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但是哪怕出發點是好的,由此帶給孩子(尤其是小朋友)身心上的創傷和負面影響是令人擔憂的。因此我不建議這樣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當然也不排除有一小部分家長是覺得只有打罵才能讓孩子長記性、棍棒之下出孝子這樣的錯誤觀念。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應該以愛和包容的態度,合理界定孩子的行為,根據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選擇針對性的、有益的手段,激發孩子本身的內動力,引導孩子做出改變,向上向好發展。

    首先我們來梳理一下打罵孩子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

    第一,被打罵方式管教的孩子會自尊心受挫,變得不自信。 無論是言語訓斥還是身體的鞭笞,對於人格、心理尚不完全的孩子,影響都是負面的。在你揚起手或者陰沉著臉的時候,如果你注意觀察孩子的表情會發現,孩子往往處於驚慌失措狀態。他很可能已經意識到了錯誤,但他更擔心的是即將來臨的 “暴風驟雨”;當你完成了所謂的教導,孩子哭哭啼啼或者垂頭喪氣的時候,在他心裡已經埋下了卑微的種子。你可能用到了“你怎麼這麼不懂事、這麼笨、如此差勁”,這些標籤會讓孩子感到深深的自卑,甚至這樣的臨時標籤一而再再而三的貼到孩子頭上,孩子會形成錯覺“我就是一個壞孩子、笨蛋”,接踵而來的就是“我做不好才是正常的”等畸形的不自信。

    第二,被打罵方式管教的孩子會膽小敏感,封閉而缺乏主見。 面對打罵的時候,孩子往往是不會頂嘴、還手的,因為首先他們知道自己犯了錯,這家長展示權威的時候,他們更多的心理是趕快過去吧,反而忽略了思考到底犯了什麼錯,錯在哪裡,怎樣才是對的這些問題。有的孩子會變得膽小、敏感,有的孩子則習以為常,變得無所謂。後者反而更麻煩。你抱著好的想法來教育孩子,其實不明白,孩子不自信的同時會逃避思考,機械麻木的應對。以後他們會關起心靈,小心翼翼地不再觸怒你,也很難再主動和你交流他的意願和想法。

    第三,被打罵方式管教的孩子會叛逆乖戾,變得暴躁。 打罵式教育本身是一種較為粗暴的方式,選擇這種方式的家長或多或少都有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少人會說,我就是這麼打罵著長大的。但是這樣的方式會給孩子一個不穩定家庭的認知,傳遞給孩子的也是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意識。選擇打罵方式,是因為你比孩子強大,那孩子面對比他弱小的群體,他的孩子,將來年老體衰的你,他會如何選擇呢。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體力、心智都提高的同時,逆反心理會增加,面對粗暴的教育方式,他們會反抗、牴觸,內心也會變得乖戾,你宣洩給他的遲早要排解出去,往往以暴力的方式,甚至會傳遞給他的下一代。

    因此,對孩子,儘量要避免採用打罵的方式,防止讓孩子身心受到傷害,性格出現缺陷。退一步講,實在沒忍住,事後一定要進行修補挽救工作。

    開篇提到的愛與包容的教育方式,到底應該怎麼做呢,這裡給出幾點具體建議。

    一、讓孩子清晰的感知到你對他的愛與包容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發自血脈,天然共生。相信天下家長都有一顆對孩子充滿愛的心,但是將自己愛的資訊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明確的感知到才是更重要的。要積極的關注自己的孩子,並且他們的優點比他們的缺點更值得我們聚焦、放大。千萬不能嘴上說我是為你好,一邊鞭子抽在屁股上,這樣孩子接收到的是失望、暴戾而不是愛。沒有比你對孩子的及時迴應和關注更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和包容,哪怕你在忙碌,給他一個微笑,溫和的說一聲,你先簡單告訴我,聽完後再鑑定的說,等一下我來詳細聽你說好嗎。將與孩子的溝通置於和善而堅定的氛圍會讓你和孩子都感到舒心。

    二、經常用正面積極的方式來鼓勵幫助孩子 任何孩子,不論大小都是有極強的自尊心的,需要我們以恰當的方式來呵護和引導。在成長過程中,他們日常的種種首要追求的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體現,這個成年人是一致的。讚賞給和鼓勵,關注孩子的積極行為,可以有效的滿足孩子這方面的需求,更好的促進孩子自尊心的樹立和人格的健全。比如孩子看到路邊有垃圾袋,他撿起來丟到垃圾桶裡,這個時候完全不用吝嗇你的讚賞,充分肯定他的行為,還要在家庭裡傳播,他會在這種讚揚中養成衛生的習慣。孩子像大人一樣有困惑,會遇到問題,我們應該積極正面的去引導他們,多鼓勵,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多讚賞,幫孩子樹立自信心。

    三、學會用平等的身份和孩子溝通交流 孩子和我們一樣,有著獨立的思考,意志和人格,隨著年齡的增長,會不斷的完善提高。因此,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嘗試著用平等的心態及姿態與他們交流,而不是擺著威權式家長作風居高臨下的指揮、指責。首先告訴孩子,任何人都會犯錯,做錯了事情能夠吸取經驗教訓,以後做好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我們應該幫助孩子識別出錯誤的地方,幫助他分析錯誤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響,最後再告訴他怎麼辦更合適。比如,孩子沒有完成作業就去玩了,首先我們要告訴他沒有完成就去玩是不對的,可能有小朋友叫著玩,也可能是看到了喜歡玩的遊戲或玩具沒忍住,忘記了家長的教導,後果就是作業堆到了明天,或者要加班寫完,推遲洗澡、睡覺,第二天沒有精神,最後陪他一起高效率的完成作業。下一次及時完成了要立刻表揚。

    四、啟發式培養孩子是非觀和責任擔當感 孩子的是非觀受家長的影響極大,因此在涉及到孩子安全的問題上,我們一定要有及時、鮮明的表達自己的態度和觀點。當看到像火災、雷雨天氣等類似的情況或者處理方式時,啟發式的詢問也是很好的方法,與孩子一起討論應對的方式方法,讓孩子深刻而清晰的明白是非、紅線、底線。更關鍵的是在監督執行中一定要堅持原則,讓孩子明白責任感是什麼,做對了會得到讚賞,但是犯錯了也要能夠勇敢的承擔責任。比如小朋友玩的忘乎所以拿玩具槍瞄準其他人,立刻要加以制止,鮮明的指出這是危險而錯誤的行為,是絕對不允許的,之後讓他自己想想是為什麼,引導孩子明白子彈會傷到人,沒有子彈也可能有彈簧崩傷人等等,最後讓孩子接收按照約定好的懲戒措施,如扣零花錢、減小紅花等等。

    五、廣泛多方借力共同培養教育孩子 孩子的模仿的物件來源不僅僅是父母,老師、朋友同學都是他們行為、語言的灌輸體。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孩子剛上第一個幼兒園時,班主任李老師人很好,比較關注孩子,結果我孩子說話語調、和人交流的動作都有她的影子,而且很久之後才調整過來。所以,善於從孩子身邊的人或物借力。為孩子樹立榜樣,多鼓勵孩子成為身邊人的榜樣;多和老師溝通,多和其他家長交流,共同商量培育孩子的好對策,你還可以和孩子的朋友成為朋友,讓他們共同進步,相互鼓勵。正面、側面的力量一起動起來的時候,教育的效果必然會超乎你想象。

  • 19 # 紫藤

    打罵,從來不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但確實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的教育方式。中國人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所以,很多家長雖然知道打罵不好,可是總是忍不住自己怒火,孩子一旦舉止行為過分了,就會開罵出手。

    人的成長,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教育自始至終都會有。我們還是建議從小就要跟緊教育,小的錯誤,小時候處理起來,很簡單,大了就不易處理。小樹發一芽,就會長一根樹枝,如果不及時修理,就會亂枝很多,影響樹的成才。所以我們要及時處理孩子成長中小問題,就不容易出現大問題。畢竟,嫩芽易採,長成枝了,就不好修理。

    孩子大了,如果真有問題,最好的處理方法,其實還是溝通。只有思想改了,行動自然就改了。問題是,往往家長平時不關注,出現問題不知道,等問題變大了,就只好開口罵,動手打了。既不能解決問題,還容易造成對立,尤其是面對青春期孩子,還容易出現極端問題。那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一、關注孩子,關注孩子的成長。只有你心中有孩子,孩子才會心中有你。你愛他,他是會感受到的。孩子成長,不僅僅是吃好,喝好,穿好,他的每一點進步都希望得到你的認可,他的每一個傷心,都希望你呵護。陪孩子一起成長,就是俯下身子,和孩子一個高度,一個認識水準,才能看到一樣的景色。

    二、及時發現孩子的進步和問題,並及時處理。孩子每取得一個進步,就要表揚,大力表揚,你表揚的力量有多大,他進步的動力就有多大。你的表揚 ,就是孩子前進的方向,是指路燈。他出現的問題,要及時指出,適當的批評,也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批評就是給小樹拔掉亂髮的嫩芽,你輕輕一掰,芽就掉了,不幾天,樹上連個痕跡也沒有。

    三、幫助孩子處理難題。孩子總會遇到各種問題,有的自己能解決。有的自己不能解決,家長要學會區分,自己能做的就一定讓他去做,自己雖然不會做,但是努力一下可以做的,也必須讓他去做。但是,有些問題,孩子及時盡力了,也不會,那我們就應該幫助孩子,而不是批評,謾罵。語言的殺傷力是比棍棒更可怕!打的是身體,疼幾天就過去了,罵的是心,心受傷了,很難恢復。

    四是、注意教育分寸。教育是有分寸的。孩子出了問題,就像是人感冒生病了一樣。輕微的多喝水就解決;實在不行,喝點薑湯就好了;再不行,就吃點感冒藥;再不行,打小針;實在不行,就只能輸水了。教育也應該是這樣的,用最輕微的方式,處理,你才會有更多的教育機會。能問的,不能批評。能笑的,不能耷拉個臉;能輕聲細語的,不要大聲等等。另外,一定記得,不要守著外人,教育孩子,那是讓他失去你信任的最可怕的事情。

    總之,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只要你用心,設身處地的感受孩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孩子都能記得你的好,感恩你的教育,只有心心相通,才是智慧的教育。

  • 20 # 若魚雜談

    打罵是必不可少的。

    專家說冷靜和藹對待。那都是因為他們不需要全天和孩子在一起。偶爾接觸孩子當然無需生氣。

    我們接觸到的都是孩子的可愛一面。

    就像我平時一樣,我帶自己的班級的歷史和同年級別的班級就完全不一樣。在別的班級我基本上都不生氣。而在我自己的班級還沒有開始上課就要發火。距離產生美太對了。我偶爾也會打學生的手心,不過也要感謝我們班級的家長們,從來沒有說因為幾個手心就要舉報我。

    因為有些明事理的家長所以才能繼續堅持。

    但是如果你對孩子有所要求,懲罰他就會在所難免。

    不過打罵是最粗暴的形式,如果你打了他也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會打他。說清事情的理由。能不選擇最好不要選擇。

    比如說:和孩子約定好,如果犯錯了,不可以看電視。或者一週不準吃零食。可以有很多的懲罰方式。但是要和孩子先談好,其實三週的孩子就已經懂得這些道理了。

    也可以商量表現的好有獎勵。我自己的親身試驗:有意義的表揚比懲罰有用。

    也可以替孩子準備一個靜思坐,犯了錯誤,就要坐在那個板凳上反思。

    相信你會成為一個好的媽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親一面,女方嫌我不高,是我喜歡的型別,繼續還是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