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長風
-
2 # 記錄歷史人生
戰場永遠是殘酷血腥,波雲詭譎的,可是戰爭當中卻總會出現一些耀眼的“明星”,西漢的飛將軍李廣便是其中之一,他最終自刎的悲劇結果更是讓他成為了中國人民心目中的悲劇英雄,也正是因為如此使他在民間家喻戶曉,試想當年與李廣齊名的程不識試想今天還有幾人認識?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曾大發感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似乎也是王勃抒發自己的寄寓。對於李廣這樣的名將來說封侯似乎是一種“神聖的榮耀”,他幾乎一生都在為此奮鬥,可是李廣為什麼難封呢?李廣一輩子沒被封侯到底冤不冤呢?
直接原因
首先要說明的是漢代前期對於軍功封侯是有嚴格限定的,而李廣難封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功勳不夠,第一李廣從來沒有活捉過任何一位匈奴高官,第二李廣也從沒有在單次戰役中斬首一千以上,所以這是李廣難封最主要的因素。試想連衛青的三個兒子都因為衛青的功勳被蔭澤為侯,霍去病十七歲就已經封了侯,同時期的李廣的戰功確實顯得有點拿不出手。相比衛青霍去病兩人而言,李廣最為擅長的是守城而非野戰殲敵,例如公元前129年李廣率軍擊匈奴,最後的結果是自己險些被俘,全軍覆沒,最後李廣被貶為庶人。
間接原因
李廣難封的次要原因,首先早年的李廣很受漢景帝賞識,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時也戰功赫赫,可他卻私自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綬,捲入到了皇位鬥爭中去,所以在吳楚七國之亂後功勳赫赫的李廣並未受到封賞,因而錯過了第一個封侯的機會。而到了漢武帝一朝漢武帝更加喜歡拔擢新人,更何況衛青還是自己的小舅子。而迷信偏執的漢武帝更認為李廣這個人“數奇”天生的命運不好,所以在漢武帝一朝遠征匈奴的戰役中李廣其實並沒有獲得過什麼建功立業的機會,可令人唏噓的是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中被漢武帝認為命運不好的李廣果然再一次耽誤了事,他迷路了,這樣重大的軍事失誤也直接導致了李廣自殺,因為他不願意再受刀筆小吏的羞辱。
第三,李廣此人心胸過於狹窄,這雖然不是他難以封侯的直接原因卻也間接的影響到了他的一生。很著名的就是他有一次打獵回城被霸陵尉喝止,於是李廣懷恨在心,等到李廣遷右北平太守抗擊匈奴時就將霸陵尉招到軍中,把他殺了。雖然李廣能與士卒同甘共苦,可是他的心胸確實太
總總機緣巧合讓這樣一位世之名將遺憾終生,可令人唏噓的是李廣的兒子李敢卻因功勞封為關內侯(有名號無封地)。李廣一生的遺憾或也成為千百年騷客文人感嘆命運的最好典故,可誰還曾記得李廣心中有一個抵禦強胡北虜的英雄夢!幾百年後一位詩人曾題下: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
3 # 橦霖
第二,公元前129年,李廣率領萬餘軍隊,出擊匈奴,居然是全軍覆沒,這就是太沒能力了,看到匈奴,估計李廣就是率領軍隊攻擊,然後,就是包圍全殲。換做其他任何一個名將,實力不如人,尋找戰機,起碼可以殲滅一部分匈奴人,然後,自己損失很少,安全撤回漢境,這一次李廣喪失了一次機會,完全是能力嚴重不足造成的,跟霍去病,衛青,李牧,以及付友德的攻擊北元七戰七勝,感覺起碼差了一兩個檔次,所以,這次漢朝評定李廣損失重大,還被活捉,應該判斬首,還是很公道的。
第三,元朔六年,李廣率軍作戰,沒有任何功勞。元朔九年,李廣率領四千騎兵,個人以為,不少了,有四千騎兵就打四千騎兵的仗,可是,李廣居然跟四萬匈奴主力硬打,毫無疑問,四千騎兵幾乎全軍覆沒,這次沒有被俘,很幸運了。能力還是很爛,那個名將是這麼打的?答案是沒有。
第四,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李廣幾次請求出徵殺敵,漢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沒有答應,其實,漢武帝看人的眼光即使一般,也知道李廣能力不行,說你年老,只是一藉口,如果李廣很能打仗,或者以前表現很好,不用李廣幾次請求,漢武帝早就答應了。衛青也不看好李廣,不許李廣做先鋒,大家都是戰友,所以,衛青不可能說:“你能力不行,用你做先鋒,一定全軍覆沒。”衛青堅決不用李廣做先鋒,其實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說明衛青意識到李廣能力不足,不配做一個先鋒,那是要誤大事的。結果,李廣迷路,耽誤了圍殲單于,為什麼迷路,用不好向導,一個名將,居然用不好向導,迷路不是運氣問題,是能力嚴重不足,霍去病從來不迷路,衛青也不迷路,名將對地形非常熟悉,很多即使夜裡行軍,也不會迷路。
第五,有人說,漢朝給李廣的騎兵不是精銳部隊,給霍去病的是精銳騎兵。其實,這不是理由,名將一般都會處理這件事,那就是給你一萬,你挑選出幾千,用幾千人打匈奴也能立功,霍去病八百騎兵,就能封侯,那是必然,名將是智慧厲害的人物,最後一次,李廣率領2萬多人,也可以挑出一萬精銳騎兵,同樣可以立功,還有另外一招,可以透過訓練,把普通騎兵鍛鍊成精銳騎兵。
第六,李廣說自己從少年起與匈奴作戰七十多次,七十多次機會,可以封侯的也有十幾次了,那麼他的殺敵繳獲遠遠不夠封侯標準,機會很多卻沒有抓住,怨不得別人。
第七,據說李廣曾問過星象家王朔說:“我多次攻打匈奴,沒有被封候。這是什麼原因,難道是我的骨相不該封侯嗎?還是本命如此呢?”王朔說:“將軍做過缺德事嗎?”李廣說:“我任隴西太守時,用欺詐手段殺了投降的羌人幾百人。。”王朔說:“能使人受禍的事,沒有比殺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這也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這個原因純屬無稽之談,白起一生殺降兵幾十萬,獲封號武安君,相當於大將軍。常遇春也喜歡殺降,這是一種壞毛病,後來,常遇春被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李廣不過殺了幾百降卒,連封王都不會影響,何況一個候。當然,即使在古代,殺降也是一種很大缺點,但是,這個缺點跟封侯確實沒有關係。
綜合評價,李廣只有一個突出優點,那就是勇猛,一打仗為了功名不怕死,但是,作為名將的最重要標準,是智,其他標準可以湊合,沒有腦子或者腦子不夠用,註定成不了名將,智力不足的將領,戰場表現一定很差,李廣的運氣也就一般,如果李廣能力再高一些,封個候不成問題。李廣的悲劇,一句話,沒有封侯的能力,卻一心想封候,註定是悲劇,李廣的下場,其實早已經註定了。
-
4 # 螞蟻傳統文化
李廣(?-前119年),漢族,隴西成紀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我個人以為他不是名將,只是一員勇將。公元前166年參加軍隊,在跟匈奴作戰中,立下功勞,升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
公元前129年,李廣以衛尉作為將軍,從雁門率軍萬餘出擊匈奴。匈奴主力攻擊李廣,打敗了李廣軍,李廣看到形勢不妙,想要逃跑,不幸被匈奴兵俘虜。匈奴單于知道李廣的勇猛,下令要活捉李廣。匈奴的騎兵活捉了李廣,李廣開始裝作受傷,趁匈奴兵不防備,突然搶過一匹匈奴騎兵的馬,逃回了塞內。李廣回到漢朝,朝廷經過調查和研究,認為李廣損失重大,又被敵人活捉,應當斬首,後來李廣贖為庶人。
元朔六年,李廣又調任為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從定襄郡出擊匈奴。各將領多有殺敵俘敵達到標準因功封侯的,而李廣的部隊沒有功勞。過後三年,李廣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發,博望侯張騫率領一萬騎兵和李廣同行,分兩路走。走了大約幾百裡,匈奴左賢王帶領四萬騎兵包圍李廣,李廣佈成圓形陣勢,面向著四外,匈奴猛攻他們,箭下如雨。漢兵死亡的超過一半,漢軍的箭也快用完了。李廣便命令士兵把弓拉開,不要放箭,李廣親自用大黃弩弓射敵人的副將,射死了幾個,匈奴人漸漸鬆懈。恰巧天色黑了下來,軍官士兵都面無人色,可是李廣的神氣同平常一樣,更加精神振奮地指揮軍隊。軍中士兵很佩服他的勇氣。第二天,繼續奮力戰鬥,張騫的軍隊也到了,匈奴軍隊才解圍而去。漢軍疲乏了,不能去追擊。這時李廣幾乎全軍覆沒,只好收兵回去。按漢朝的法律,李廣的軍功和罪責相當,沒有封賞。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由定襄、代郡出擊跨大漠遠征匈奴本部,李廣幾次請求隨行,漢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沒有答應,後來經不起李廣請求,同意他出任前將軍。漢軍出塞後,衛青得到探馬報告,匈奴主力在什麼地方,就率領主力追逐單于,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隊伍合併,由李廣率領,從東路出擊。李廣沒有當成先鋒,於是就請求說:“我的職務是前將軍,我願做前鋒,尋找單于決戰。”衛青曾暗中受到漢武帝囑咐,認為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讓他與單于對陣,害怕李廣誤事。衛青也想讓公孫敖跟自己一起與單于對敵,故意把李廣調開,李廣也知道內情,所以堅決要求衛青改調令,衛青不答應,對他說:“趕快到右將軍部隊中去,按照命令去做。”李廣不向衛青告辭就啟程了,領兵與趙食其合兵後從東路出發。軍隊沒有嚮導,有時迷路,結果落在衛青之後,衛青與單于交戰,等待李廣合圍單于,李廣迷路沒有到達,單于逃跑,衛青沒能活捉單于只好收兵。衛青南行渡過沙漠,才遇到李廣與趙食其的軍隊。衛青派人詢問李廣迷路誤期情況。李廣很窩火,沒有回答。衛青派長史急令李廣幕府人員前去受審對質。李廣說:“校尉們無罪,是我迷失道路,我現親自到大將軍幕府去受審對質。”到大將軍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作戰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偏迷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汙辱。”於是就拔出腰刀,拿刀自刎了。
個人評價:李廣難封的主要原因,第一,李廣的軍事能力不足,尤其是謀略嚴重不足,造成他雖然作戰勇敢,但是,殺敵和繳獲一直很少,戰功一直不顯赫,論功行賞罰,他也就無法封候。他在對匈奴作戰中的最大優點也是最大缺點,就是一直是很強勢,只知道勇猛殺敵,不會用計策。很多名將,都會使用一招必殺技,那就是示弱,李牧對匈奴十幾年一直示弱,韓信很多時候也會示弱,名將的示弱,都是堅持一段時間的示弱,一旦敵人鬆懈,馬上就是全力殲敵。李廣一輩子,沒有對匈奴示弱一次,哪怕一次也行啊,示弱之後,就可以將敵人大部分殲滅,多少功勞都可以立下了,封侯就是必然了。李廣一直對匈奴強勢,一直是直腸子的勇猛殺敵,匈奴一聽李廣來了,馬上逃走,怎麼立功?李廣謀略不足,打仗也就全靠運氣了,李廣運氣又不好,結果就悲劇了。
第二,公元前129年,李廣率領萬餘軍隊,出擊匈奴,居然是全軍覆沒,這就是太沒能力了,看到匈奴,估計李廣就是率領軍隊攻擊,然後,就是包圍全殲。換做其他任何一個名將,實力不如人,尋找戰機,起碼可以殲滅一部分匈奴人,然後,自己損失很少,安全撤回漢境,這一次李廣喪失了一次機會,完全是能力嚴重不足造成的,跟霍去病,衛青,李牧,以及付友德的攻擊北元七戰七勝,感覺起碼差了一兩個檔次,所以,這次漢朝評定李廣損失重大,還被活捉,應該判斬首,還是很公道的。
第三,元朔六年,李廣率軍作戰,沒有任何功勞。元朔九年,李廣率領四千騎兵,個人以為,不少了,有四千騎兵就打四千騎兵的仗,可是,李廣居然跟四萬匈奴主力硬打,毫無疑問,四千騎兵幾乎全軍覆沒,這次沒有被俘,很幸運了。能力還是很爛,那個名將是這麼打的?答案是沒有。
第四,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李廣幾次請求出徵殺敵,漢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沒有答應,其實,漢武帝看人的眼光即使一般,也知道李廣能力不行,說你年老,只是一藉口,如果李廣很能打仗,或者以前表現很好,不用李廣幾次請求,漢武帝早就答應了。衛青也不看好李廣,不許李廣做先鋒,大家都是戰友,所以,衛青不可能說:“你能力不行,用你做先鋒,一定全軍覆沒。”衛青堅決不用李廣做先鋒,其實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說明衛青意識到李廣能力不足,不配做一個先鋒,那是要誤大事的。結果,李廣迷路,耽誤了圍殲單于,為什麼迷路,用不好向導,一個名將,居然用不好向導,迷路不是運氣問題,是能力嚴重不足,霍去病從來不迷路,衛青也不迷路,名將對地形非常熟悉,很多即使夜裡行軍,也不會迷路。
第五,有人說,漢朝給李廣的騎兵不是精銳部隊,給霍去病的是精銳騎兵。其實,這不是理由,名將一般都會處理這件事,那就是給你一萬,你挑選出幾千,用幾千人打匈奴也能立功,霍去病八百騎兵,就能封侯,那是必然,名將是智慧厲害的人物,最後一次,李廣率領2萬多人,也可以挑出一萬精銳騎兵,同樣可以立功,還有另外一招,可以透過訓練,把普通騎兵鍛鍊成精銳騎兵。
第六,李廣說自己從少年起與匈奴作戰七十多次,七十多次機會,可以封侯的也有十幾次了,那麼他的殺敵繳獲遠遠不夠封侯標準,機會很多卻沒有抓住,怨不得別人。
第七,據說李廣曾問過星象家王朔說:“我多次攻打匈奴,沒有被封候。這是什麼原因,難道是我的骨相不該封侯嗎?還是本命如此呢?”王朔說:“將軍做過缺德事嗎?”李廣說:“我任隴西太守時,用欺詐手段殺了投降的羌人幾百人。。”王朔說:“能使人受禍的事,沒有比殺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這也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這個原因純屬無稽之談,白起一生殺降兵幾十萬,獲封號武安君,相當於大將軍。常遇春也喜歡殺降,這是一種壞毛病,後來,常遇春被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李廣不過殺了幾百降卒,連封王都不會影響,何況一個候。當然,即使在古代,殺降也是一種很大缺點,但是,這個缺點跟封侯確實沒有關係。
綜合評價,李廣只有一個突出優點,那就是勇猛,一打仗為了功名不怕死,但是,作為名將的最重要標準,是智,其他標準可以湊合,沒有腦子或者腦子不夠用,註定成不了名將,智力不足的將領,戰場表現一定很差,李廣的運氣也就一般,如果李廣能力再高一些,封個候不成問題。李廣的悲劇,一句話,沒有封侯的能力,卻一心想封候,註定是悲劇,李廣的下場,其實早已經註定了。
參考資料:《漢書》《史記》
-
5 # 宋都御史
飛將軍李廣一輩子沒有封侯是真的,但這能說明李廣無能嗎?肯定不是的!李廣的大名印在光輝史冊上千年足以說明他是個沒有封侯的大人物!之所以沒有封侯,我想主要是戰功方面落了後腿,第一他不是皇親國戚,名將後代不能以戰功示人,何談封侯拜相?第二估計是國情發現需要,儘管李廣做太守時,匈奴因“飛將軍”之威名而數年不敢進犯,但是當時國家更需要年輕,能運籌帷幄,像衛青一樣能夠領導千軍萬馬打大規模戰爭且能打勝的大將軍,很遺憾李廣沒有做到這點!不過這已不重要,飛將軍李廣的名字始終彪炳史冊,多少封侯拜相者的名字在他面前也只能黯然失色了~
-
6 # 平頂山好男兒
李廣難封的主要原因:
第一,李廣的軍事能力不足,尤其是謀略嚴重不足,造成他雖然作戰勇敢,但是,殺敵和繳獲一直很少,戰功一直不顯赫,論功行賞罰,他也就無法封候。他在對匈奴作戰中的最大優點也是最大缺點,就是一直是很強勢,只知道勇猛殺敵,不會用計策。很多名將,都會使用一招必殺技,那就是示弱,李牧對匈奴十幾年一直示弱,韓信很多時候也會示弱,名將的示弱,都是堅持一段時間的示弱,一旦敵人鬆懈,馬上就是全力殲敵。李廣一輩子,沒有對匈奴示弱一次,哪怕一次也行啊,示弱之後,就可以將敵人大部分殲滅,多少功勞都可以立下了,封侯就是必然了。李廣一直對匈奴強勢,一直是直腸子的勇猛殺敵,匈奴一聽李廣來了,馬上逃走,怎麼立功?李廣謀略不足,打仗也就全靠運氣了,李廣運氣又不好,結果就悲劇了。
第二,公元前129年,李廣率領萬餘軍隊,出擊匈奴,居然是全軍覆沒,這就是太沒能力了,看到匈奴,估計李廣就是率領軍隊攻擊,然後,就是包圍全殲。換做其他任何一個名將,實力不如人,尋找戰機,起碼可以殲滅一部分匈奴人,然後,自己損失很少,安全撤回漢境,這一次李廣喪失了一次機會,完全是能力嚴重不足造成的,跟霍去病,衛青,李牧,以及付友德的攻擊北元七戰七勝,感覺起碼差了一兩個檔次,所以,這次漢朝評定李廣損失重大,還被活捉,應該判斬首,還是很公道的。
第三,元朔六年,李廣率軍作戰,沒有任何功勞。元朔九年,李廣率領四千騎兵,個人以為,不少了,有四千騎兵就打四千騎兵的仗,可是,李廣居然跟四萬匈奴主力硬打,毫無疑問,四千騎兵幾乎全軍覆沒,這次沒有被俘,很幸運了。能力還是很爛,那個名將是這麼打的?答案是沒有。
第四,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李廣幾次請求出徵殺敵,漢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沒有答應,其實,漢武帝看人的眼光即使一般,也知道李廣能力不行,說你年老,只是一藉口,如果李廣很能打仗,或者以前表現很好,不用李廣幾次請求,漢武帝早就答應了。衛青也不看好李廣,不許李廣做先鋒,大家都是戰友,所以,衛青不可能說:“你能力不行,用你做先鋒,一定全軍覆沒。”衛青堅決不用李廣做先鋒,其實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說明衛青意識到李廣能力不足,不配做一個先鋒,那是要誤大事的。結果,李廣迷路,耽誤了圍殲單于,為什麼迷路,用不好向導,一個名將,居然用不好向導,迷路不是運氣問題,是能力嚴重不足,霍去病從來不迷路,衛青也不迷路,名將對地形非常熟悉,很多即使夜裡行軍,也不會迷路。
第五,有人說,漢朝給李廣的騎兵不是精銳部隊,給霍去病的是精銳騎兵。其實,這不是理由,名將一般都會處理這件事,那就是給你一萬,你挑選出幾千,用幾千人打匈奴也能立功,霍去病八百騎兵,就能封侯,那是必然,名將是智慧厲害的人物,最後一次,李廣率領2萬多人,也可以挑出一萬精銳騎兵,同樣可以立功,還有另外一招,可以透過訓練,把普通騎兵鍛鍊成精銳騎兵。
第六,李廣說自己從少年起與匈奴作戰七十多次,七十多次機會,可以封侯的也有十幾次了,那麼他的殺敵繳獲遠遠不夠封侯標準,機會很多卻沒有抓住,怨不得別人。
第七,據說李廣曾問過星象家王朔說:“我多次攻打匈奴,沒有被封候。這是什麼原因,難道是我的骨相不該封侯嗎?還是本命如此呢?”王朔說:“將軍做過缺德事嗎?”李廣說:“我任隴西太守時,用欺詐手段殺了投降的羌人幾百人。。”王朔說:“能使人受禍的事,沒有比殺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這也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這個原因純屬無稽之談,白起一生殺降兵幾十萬,獲封號武安君,相當於大將軍。常遇春也喜歡殺降,這是一種壞毛病,後來,常遇春被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李廣不過殺了幾百降卒,連封王都不會影響,何況一個候。當然,即使在古代,殺降也是一種很大缺點,但是,這個缺點跟封侯確實沒有關係。
綜合評價,李廣只有一個突出優點,那就是勇猛,一打仗為了功名不怕死,但是,作為名將的最重要標準,是智,其他標準可以湊合,沒有腦子或者腦子不夠用,註定成不了名將,智力不足的將領,戰場表現一定很差,李廣的運氣也就一般,如果李廣能力再高一些,封個候不成問題。李廣的悲劇,一句話,沒有封侯的能力,卻一心想封候,註定是悲劇,李廣的下場,其實早已經註定了。
-
7 # 隰桑有阿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生動勾勒了李廣的英雄形象, 李廣生於隴西成紀,自幼苦練射箭,打仗英勇無比,從不畏懼。漢文帝十四年參軍,在文景時期,歷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太守,多次與匈奴交戰,漢武帝時期又多次帶兵出擊匈奴,在匈奴軍中贏得了“飛將軍”的稱號,然無有大功,在最後一次漠北大戰中因為迷路而錯失戰機,最終拔刀自刎,結束了他悲壯的一生。
然而,這位戰功卓著、倍受士卒愛戴的名將,卻一生坎坷,終身未得封爵。李廣難封的悲劇給後人留寫了無限的感慨!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他的悲劇呢?
一、自身原因
1.性格缺陷。
(1)自負其能,過度自信。 據《史記》記載:李廣自負其能,因為自己箭法好要求自己箭無虛發,所以非在數十步之內不射,常常是箭一離弦,敵人應聲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敵人圍追,射猛獸時也由於距離太近而幾次受傷。
李廣守城時曾經親率一百士兵離開守軍去追匈奴的三個射鵰者,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行走,走了幾十裡。李廣命令士兵散開,從左右兩面包抄,並親自射擊那三人,結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鵰的人。待捆綁好俘虜上馬,望見匈奴有數千騎兵,李廣的一百士兵非常恐慌。李廣命令士兵前進紮營,假裝誘敵,讓匈奴不敢來襲擊,然後半夜撤回了軍營。如果匈奴沒有上當,強行襲擊,李廣和那一百士兵必定為匈奴所虜。他自負其能讓自己和士兵陷入險境,雖能僥倖全身而退,卻不值得稱讚。
(2)心胸狹窄、公報私仇。一天夜裡,李廣帶著一名騎馬的隨從外出,和別人一起在田野間飲酒。回來時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聲喝斥,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廣,讓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沒過多久,匈奴入侵殺死遼西太守,打敗了韓安國將軍,韓將軍遷調右北平。於是天子就召見李廣,任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軍中就把他殺了。其遇事睚眥必報,心胸狹窄不能容人的的性格,決定了他在得知衛青要讓剛失候的好友公孫敖擋單于的事情後而不能很好配合出師的結局。
(3)性情衝動。據《史記》記載,李廣最後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戰以前將軍身份隨衛青擊匈奴。李廣因為衛青讓他與右將軍趙食其從東路夾擊而憤憤不平,不向大將軍告辭就惱怒的回到部隊。按照當時的禮節,調走的將領要與總統帥有個告別儀式的。在這樣的狀態下與右將軍出東路,右將軍趙食其與之相處必然尷尬異常。加上自然環境的惡劣,最終導致大軍迷路,未能參戰,失去了最後一次封侯的機會。
(4)訥口少言,脾氣古怪。李廣不但平時少言,關鍵時刻更加無語,不但不說話,脾氣還很倔強。他不謝大將軍而起行,公然藐視上級領導。在漠北之戰,李廣和趙食其卻在大漠中迷失方向,延誤了與衛青回合的期限,按當時的律法是當斬的。衛青派人去調查此事,準備向武帝報告。李廣非常地惱怒,沒有回答任何問題,最後自刎,結束了一生。
(5)性格殘暴。李廣任隴西太守時,羌人反叛。李廣誘騙他們八百多人投降,投降後卻把他們殺光了。此事頗像白起坑殺40餘萬趙國降兵。但兩者稍有不同。白起坑殺趙軍的確有失道義,但他的顧慮不無道理:趙軍是在糧已盡數日,且主將戰死的情形下被迫投降的,完全是迫於無奈而無絲毫誠意。40餘萬降軍就像隨時會爆炸的定時炸彈。白起坑殺之是為國家利益計。而羌人則是被李廣招降的,肯定是誠心地歸順。雖然只有800人,但比白起的“殺已降”性質更為惡劣。用欺詐的手段殺光了已投降的人可見李廣不但不守信用,而且殘暴無比,令人汗顏。
2.軍事侷限
(1)治軍不以紀律,不重文書,不重視制度的建設和管理。在治軍方面李廣主張人人自便,幕府文書極盡簡便。李廣行軍無嚴格佇列、陣勢,靠近水草豐盛的地方駐紮軍隊,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衛,幕府簡化各種文書簿冊,這樣雖然方便了士兵個人,卻散漫了軍隊整體。
(2)缺乏戰略意識,無大將之才。據《史記》記載,李廣最後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戰以前將軍身份隨衛青擊匈奴。李廣因為衛青讓他與右將軍趙食其從東路夾擊而憤憤不平,不向大將軍告辭就惱怒的回到部隊。在這樣的狀態下與右將軍出東路,右將軍趙食其與之相處必然尷尬異常。加上自然環境的惡劣,最終導致大軍迷路,失去了最後一次封侯的機會。從這件事情上看出,李廣因為名聲大,資歷老,不願意服從三軍統帥的指揮。同樣也不能明白各路協作的重要性,他只希望正面與單于對決,而忽略戰略的意義,缺乏大局觀。
(3)純軍事主義,無政治意識。漢景帝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拿到了叛軍軍旗。在古代,在戰爭中,誰拿到軍旗,誰就立了功,要受賞的。但是李廣私下接受了景帝的弟弟梁孝王的將軍印。孰不知,梁孝王和景帝素不睦,可以說這是李廣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導致的,結果景帝很生氣,也就沒有行賞。
3.生不逢時
西漢在建立之初就受到匈奴的威脅,漢高祖劉邦曾率大軍征伐,結果被困平城,七日後方才逃脫。軍事上的失利以及漢建立初的民生凋敝的狀況,使得西漢統治者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敢發兵匈奴,轉而委曲求全,採取"和親"政策以求發展。在沒強大的國力的支援下、沒必勝的信心下,文帝和景帝是不敢貿然發動戰爭的!“文景之治”不用武力是李廣難封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二、外界原因
1.封賞制度的缺陷
據《史記》、《漢書》記載,漢武帝時期因軍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標準有以下幾點:①捕斬敵軍王、相、將軍、閼氏等;②斬敵千級以上;③在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④父親在戰鬥中做出重大貢獻而死,兒子可以獲封侯。而李廣在文景兩朝的對匈戰爭中主要任務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間的五次主動出擊戰中卻以三次未遇敵和二次覆沒告終。雖經七十餘戰卻從未達到封侯的標準。
(2)李廣老矣,漢武帝任人唯親
漢武帝希望開疆拓土,本身更喜愛青年將領擔當大任。而李廣老矣。因此漢武帝很喜歡衛青,封他做大將軍,為軍政最高統帥,而當年輕的霍去病湧現出來後,衛青就被漢武帝冷落了。
衛青、霍去病、李廣利都是漢武帝的裙帶親戚,也都被破格任用,受到包括封侯在內的獎賞不用說是非常顯赫的。而李廣沒有後臺,常言道:朝中有人好做官。李廣既沒有顯赫的家世,又沒有女兒姐妹在宮中做貴妃,雖然作戰勇敢,但皇帝完全可以充耳不聞。
(3)衛青假公濟私
據《史記》記載,李廣最後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戰以前將軍身份隨衛青擊匈奴。漢軍出塞後,衛青捉到匈奴兵,知道了單于駐地,就自帶精兵追逐單于,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隊伍合併,從東路出擊。東路迂迴繞遠,而且缺乏水草,勢必不能並隊行進。因為衛青曾暗中受到漢武帝警告,認為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讓他與單于對陣,恐不能實現俘獲單于的願望。而且當時衛青的恩人公孫敖剛剛丟掉了侯爵任中將軍,隨衛青出征,衛青也想讓公孫敖跟自己一起與單于對敵,故意把李廣調開,讓他失去了最後一次封侯的機會。
三、總結
李廣的難封的悲劇性因素其實是很多的,有表面的、深層的,時代的、個人的,偶然的、必然的。悲劇性人物李廣是一本書,值得我們認真閱讀,認真吸取吸取教訓。
-
8 # 苔花綻放
一個人做事成功,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辦事能力,處事能力和運氣。我們看看李廣這三個方面,就大概知道,李廣因何難封了。
1、辦事能力。
辦事能力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石。是一個硬體條件。任何一個有雄才偉略的大實體,總是把辦事能力做為衡量的主要標準。何況,漢武帝時期,一切以功勞能力為封賞的前提。
李廣的辦事能力,可不可以封侯呢?“飛將軍”的武力值,是包括他的敵人都交口稱讚的。而李廣在文景兩朝的對匈戰爭中主要任務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間的五次主動出擊戰中卻以三次未遇敵和二次覆沒告終。這樣的戰績,我們體現不出他的辦事能力,自然也達不到封侯的標準。
2、處事能力
用現在的話說,叫做情商。現代管理模式中,很多人把情商的高低,擺在了首要位置。善於協調上級、同事和下級之間的關係,遊刃有餘,才能讓自己得到重視和提拔。
李廣卻是一個缺乏大局意識的人。總是住性而為,總是忿忿不平。我們看李廣最後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戰以前將軍身份隨衛青擊匈奴。李廣因為衛青讓他與右將軍趙食其從東路夾擊而憤憤不平,不向大將軍告辭就惱怒的回到部隊。這次失利,他也失去了最後一次封王的機會。
3、運氣
運氣也叫天時。這種事情,可遇不可求。也是很多英雄漢,落寞不得志的主要原因。“時不利兮騅不逝”,奈何,唯一聲長嘆耳。
-
9 # 春秋左傳
公元前166年(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斬殺匈奴首級很多,被任為漢中郎。李廣曾經數次隨從皇帝狩獵,格殺猛獸,漢文帝說:“可惜呀,你沒遇到時機,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
李廣調為上谷太守,天天與匈奴交戰。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漢景帝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負,屢次與敵虜肉搏,恐怕會失去他。”於是朝廷調李廣為上郡太守。後來歷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都因奮力作戰而出名。
首先要肯定的是李廣的才氣,作戰本領,和領兵本領是無可厚非的。為什麼沒有封侯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但因梁王劉武授給他將軍印,還師後,朝廷沒有給予封賞。因為李廣私自接受梁王的獎賞導致漢朝沒有封賞。
2.李廣以衛尉作為將軍,從雁門出擊匈奴。匈奴兵勢眾多,擊敗了李廣軍,活捉了李廣。費勁千辛萬苦逃脫。
運氣不好,遇到了匈奴主力。
3.霸陵亭尉喝醉了冒犯過李廣,李廣找機會殺掉了霸陵尉,不大度,性格強勢,性格原因。
4.李廣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發,走了大約幾百裡,匈奴左賢王帶領四萬騎兵包圍李廣,李廣幾乎全軍覆沒,張騫及時趕到,得以解圍。運氣不好,又碰到主力,自己兵力太少。
5.王朔說:“將軍回想一下,曾有過悔恨的事嗎?”李廣說:“我任隴西太守時,羌人反叛,我誘騙他們投降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詐手段一天把他們殺光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這件事。”王朔說:“能使人受禍的事,沒有比殺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這也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
殺降不祥。
6.漢軍出塞後,衛青捉到匈奴兵,知道了單于駐地,就自帶精兵追逐單于,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隊伍合併,從東路出擊。東路迂迴繞遠,而且缺乏水草,勢必不能並隊行進。
衛青想要扶持自己人建立戰功,把李廣支到東路,導致李廣迷路。
-
10 # 唯微與危
李廣是神射手,勇力過人,然謀略不足。每次帶兵打仗,基本上都是殺敵1000,自損800,乾的都是賠本生意。終身不得封賞,乃是正常情況。
-
11 # 小逗一把
1、最根本的原因是漢景帝和漢武帝對李廣的排斥和壓抑。
王立群先生認為,李廣終生有兩次可以封侯的機會,但都因為種種原因錯過了。
第一次在在漢景帝時期,李廣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立有大功,本有機會封侯,但他接受了梁孝王劉武的將軍令和獎賞,讓漢景帝非常生氣。作為中央政府的將軍,竟然私自接受了地方諸侯王的將軍印,而且這個地方諸侯和中央政府還有各種錯綜複雜的矛盾,這絕對是犯了大忌的。因此,漢景帝對在平叛中裡有大功的李廣沒有任何獎賞。李廣不懂得漢景帝和弟弟梁孝王的矛盾,第一次錯過封侯。
第二次是漢武帝時期的漠北之戰。元狩四年,漢武帝派衛青出征匈奴,李廣擔任前將軍。在即將對敵匈奴單于的前夕,李廣被衛青調開,後因迷路,耽誤了與大軍回合,觸犯了軍法。李廣以為衛青調開他是私怨,不堪受辱,自盡身亡。
王立群老師解釋說,是漢武帝的命令衛青調開李廣的。漢武帝覺得李廣命不好,不吉利,本不想派他出徵。是李廣千求萬求才求來的出征機會。
在王立群先生看來,本次李廣強行要求出徵,在漢武帝這裡已經犯了三個忌諱: 第一,漢武帝覺得李廣年紀太大了,他已經60歲了。 第二,漢武帝覺得李廣“數奇”,命不好,出征不吉。 第三,漢武帝不想派李廣出征,而李廣非要出征,又犯了大忌。在封建社會,皇上可以“給”,但你不許“爭”。
所以漢武帝才命令衛青,遇到匈奴單于,一定要調開李廣。漠北之戰,漢軍大勝,如果李廣在前線參與戰鬥的話,很有可能因為戰功而受封賞封侯。但因為臨時被調開,再次錯過封侯。
2、李廣難封的客觀原因是李廣不能順應對匈奴作戰戰略形勢的轉變。
李廣在漢文帝朝和漢武帝朝時,已經是名將,當時打的是防禦戰,李廣很擅長這種作戰。到漢武帝時期,由於國力強盛,再加上客觀形勢的影響,對匈奴戰爭需要主動進攻,策略由被動防禦轉為全面進攻,由陣地戰轉為運動戰,李廣對這個轉變不太適應,他的戰略戰術不很符合這種潮流。
反過來再看,衛青、霍去病和匈奴作戰,都有一個共同點,長途奔襲,長驅直入,運動殲敵。李廣長期適應的是陣地戰,防禦戰。而且,從年齡上說,當漢武帝決定發動進攻戰時,李廣已經50多歲了,比起18歲的霍去病,比起20歲的衛青,李廣的年齡和想法肯定是會受到侷限的。
3、李廣雖然征戰了半個世紀,打了70多場仗,驍勇善戰,但在戰功上有一些不良記錄。這也是很多人對李廣戰功提出質疑的主要攻擊點。
比如,元光六年(前129年),漢武帝派李廣、衛青、公孫傲、公孫賀每人領兵一萬,出征匈奴。結果是衛青打了勝仗,殲敵700,而李廣全軍覆沒,還被俘虜,歷盡周折才隻身逃回來。再比如,元朔六年,李廣跟衛青出征,也沒有立功。
在王立群先生看來,李廣戰功上的不良記錄,也有命運的成分,但也有自身的一些問題。比如,李廣恃才而驕。漢景帝時期,李廣天天和匈奴打仗。公孫昆邪給漢景帝上書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漢景帝這才將李廣調開。
李廣有時候也過於冒險,比如帶100名騎兵追匈奴3個射鵰手,被匈奴大部隊包圍,急中生智假作鎮定,利用匈奴心中疑慮使其不敢冒進,最終虎口脫險。這固然體現了李廣智勇雙全,但作為全軍統帥直接帶人出擊,沒有做好後續的安排就貿然行事,萬一遭遇不測,會給大軍帶來重大的損失。過於冒險對於統帥來講是個致命傷。
王立群先生看來,司馬遷把自己的壯志難酬都透過自己的筆傾注在李廣將軍身上,在《史記》中用了史家的筆法和文學的手法來描述李廣將軍,所以李將軍的故事令人讀之落淚,更具悲情!
-
12 # 公子皇鋣
李廣難封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還在於他自己。
生不逢時李廣出生時間沒有記載,但是基本可以確定生於秦末漢初,成年於漢文帝時期,此時的漢朝採取的是對外和親、對內休養生息的政策。文帝景帝時期,漢朝對外戰爭基本暫停,沒有戰爭,將軍就沒辦法立功。
漢武帝時開始大規模對匈奴作戰,可是此時李廣年齡大了,習慣了防守的他沒能適應漢武帝主動出擊的作戰方式,數次作戰失利,不僅無功,反而有過。
功勞不足漢朝規定“非功不侯”,漢初時還是很堅持這個政策的,就像我們前面說的,李廣無論是在各個時期作戰,史書中很少有李廣立功的記載,(《史記》作者司馬遷應該不會隱瞞李廣的功績),雖然在多年戍邊過程中李廣保境安民工作做的很好。而且李廣治軍不嚴,同期的名將程不識就評價過:“李廣治兵簡便易行,敵人如果突然進攻他,他就無法阻擋了…”(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
帝心有隙李廣自己做事不謹慎,讓皇帝心中對他有看法。漢景帝“七國之亂”時期,李廣本來很有機會立功封侯的,但是李廣做了一件事情讓他在漢景帝心中大大失分,也影響漢武帝對他的看法。
“七國之亂”時期,李廣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李廣英勇作戰,斬將奪旗,解梁王劉武之圍,聲名大振,梁王劉武對他很是看中,授予李廣將軍印,李廣竟然接受了!梁王劉武雖然是漢景帝的兄弟,但是兩人之間的關係很微妙,李廣作為統兵大將接受藩王的印信,怎能不讓漢景帝對他生出嫌隙?梁王劉武一直致力於爭取大漢皇帝繼承人的地位,這是漢景帝不願意的;從這一方面說,劉武也是漢武帝劉徹的競爭對手,很有可能在漢武帝看來,李廣是自己政敵的支持者。
總的來看,李廣生不逢時,卻又沒有絕對的功勞,自己又不謹慎,在兩代帝王心中留下不信任的種子,李廣怎麼能翻身得到重用?怎麼能夠立功封侯?
-
13 # 亂世中的歷史
李廣歷經文、景、武三朝,在漢景帝和漢武帝時期都有封侯的機會,但都失之交臂,具體原因如下:
一、景帝朝雖有軍功,但政治上的幼稚讓他功虧一簣
“七國之亂”的爆發讓李廣有了用武之地,他跟隨周亞夫一起迎戰吳楚聯軍。在戰鬥中,他甚至奪下了叛軍的軍旗,可謂大功一件。不知道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還是對政治缺乏敏感性,他接受了梁王劉武所授的將軍印。
漢景帝和親弟弟劉武微妙的關係想必世人皆知。他們的母親竇太后希望劉武繼承皇位,可劉啟當然想傳給自己的兒子。另外,這次“七國之亂”中,劉武舉全梁國之力拖住了吳楚聯軍,功勞最大。現在,李廣竟然接受劉武的封賞,那置劉啟這個皇帝於何處?
根據《史記·李將軍列傳》的記載:“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看得出來,劉啟對於李廣的行為非常生氣,縱然有軍功,仍舊不給予任何封賞。就這樣,李廣錯失了一次封侯的機會。
(李廣劇照)
二、武帝朝無法受封的根本原因是沒有軍功
劉邦曾經說過:“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無論李廣被多少人覺得委曲或者運氣不好,武帝一朝,他在“有功”這個硬指標上處於絕對的劣勢。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神勇無比的李廣軍功太少呢?
1、經常被包圍,實際上是貪功冒進
從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李廣出雁門慘敗被俘,一直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戰迷路後自殺,這十一年漢匈的大戰不可謂少。李廣帶兵經常被數倍的敵人所包圍,這至少說明一個問題:貪功冒進,事前功課又做得不好。
元光五年的雁門之戰,李廣大敗就是因為匈奴兵太多了。
根據《史記·李將軍列傳》的記載:“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如果這次兵敗是源於首次和匈奴做戰,經驗欠缺。那麼,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又一次被合圍則完全是李廣自身的原因了。這一年,他和張騫從右北平分兩路進攻。他先張騫一步遭遇匈奴大軍:
根據《史記·李將軍列傳》的記載:“行可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漢匈作戰照片)
這段記載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
(1)李廣並不是主動找到的匈奴大軍,而是無意間撞到。否則,漢軍將士不會那麼害怕。
(2)張騫此時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從西域通使的任務,他被匈奴人扣留了十幾年,深諳其生活起居。縱然這樣,張騫都找不到的匈奴,李廣竟然敢這樣冒失地深入大漠數百里。
透過兩個問題就可以知道:李廣不但貪功冒進,而且之前也沒對地形、以及戰略佈署做更詳細的規劃,只是打到哪兒算哪兒。即便他再英勇、漢軍將士多麼同仇敵愾,面對四萬人的包圍,他從哪裡去獲得軍功?能自保已實屬萬幸。
(張騫通使西域照片)
2、不是運氣不好,是軍事素養不夠過硬
世人總喜歡用“時運不佳”來形容李廣的一生。然而,翻看李廣的參戰記錄,真正因為運氣而導致未被封侯的只有一次,也就是漠南之戰。這是一場衛青封神的戰役,漢軍在衛青的帶領下將匈奴的右賢王打殘。此役過後漢武帝大面積封賞諸位將軍,甚至連李廣的堂弟李蔡都被封了侯。但是,李廣恰恰沒有參加這場戰役!
(李廣劇照)
除了漠南之戰,李廣不是被包圍就是迷路。作為一名軍事將領,能僅僅用運氣差來形容嗎?霍去病同樣喜歡貪功冒進,800輕騎孤軍深入大漠腹地。可他卻能準確找到匈奴的部隊一戰封侯,原因就是霍去病軍中經常有匈奴嚮導,戰前準備工作做得好。
在《史記》中,司馬遷對霍去病的評價也有失公允。他認為霍去病獲得了全國最優秀的戰馬、最勇猛計程車兵,取勝是因為運氣好。可在茫茫戈壁作戰,不是先比士兵、戰馬的優良程度,而是獲取敵人的位置。難道霍去病每次都能找到匈奴主力是因為士兵、戰馬是最優秀的嗎?
僅僅從判別方向一點,李廣和霍去病的差距就立見分曉。霍去病是打有準備的仗,李廣是被迫迎戰,誰能獲得軍功已經顯而易見了。
(霍去病劇照)
三、衛青對李廣的影響
其實,李廣未被封侯跟衛青的關係並不大,衛青該負的責任是漠北之戰中將李廣從前鋒撤到右路。即便這樣,衛青也只該負一半的責任,因為這是漢武帝對他的囑託。
衛青確實也存有私心。當漠北之戰開始後,他這一路大軍發現了匈奴單于的位置。他就用自己的好哥們公孫敖代替了李廣前鋒的位置,想讓公孫敖佔頭功,這就是衛青應該負的那一半責任。但是,李廣再次迷路就是他自己的問題了,願不得別人。
(衛青劇照)
綜上所述:李廣難封主要還是因為他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帥才,無認是政治上還是軍事上。縱然英雄善戰、武藝高強,士兵願意為他效力,可統帥最大的任務不是呈匹夫之勇,而是全域性謀劃。在這一點上,李廣遠不如衛青、霍去病。
-
14 # 公子講故事
我是公子,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提起漢代的名將“飛將軍”李廣,人們往往會想起王勃在《滕王閣序》裡的一句話: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馮唐易老”我們知道,西漢武帝求賢,有人舉薦馮唐,但當時馮唐已經90多歲了,已經不能再出入朝堂了。那“李廣難封”呢?又是為什麼?
我們先來看看漢代封侯需要什麼軍功:一是捕斬敵軍王爺、丞相、將軍、閼氏等;二是斬敵千級以上;三是在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四是父輩在戰鬥中立下大功,但是戰死,兒子可以獲襲封侯。遺憾的是,這四條李廣一條也不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李廣,一生歷任七郡太守,前後與匈奴作戰四十多年,親歷大小戰役七十餘次,怎麼會軍功不夠呢?聽公子慢慢道來:
其一,李廣生不逢時,李廣的青年時代,還是漢朝和匈奴的和親密月期,基本沒有大的戰鬥。加之李廣當時主要負責宮裡的護衛工作,根本沒有機會立大功,漢文帝就感嘆說:“可惜呀,你沒遇到時機,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
其二,李廣沒有政治敏感性,歷史上有汙點。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身先士卒,勇奪取叛軍軍旗,立下大功。但是,梁王卻私自授給他將軍印,還師後,李廣受到漢景帝的猜疑,非但沒給封賞,反而貶到邊疆戍邊。
其三,李廣沒有大局觀念。組織紀律觀念比較差。李廣的優點是愛兵如子,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還和士兵在一個鍋裡吃飯,但是在治軍方面很鬆懈,不重視組織紀律。比如,大軍休息時“人人自便”,晚上宿營居然不派警衛;還有一次,身為一郡之守卻擅離職守,領人去追捕匈奴的射鵰手,結果遇到敵軍主力,因為軍部不知道李廣的去向,也就沒接應,李廣差點全軍覆沒。
其四,李廣的個人戰鬥力雖然很強,但是整體的軍事指揮能力比較差,打仗不講戰略戰術。一打起仗來就是身先士卒,猛衝猛打,鬥勇鬥狠,不注意在戰爭中時時瞭解敵我軍情,調整戰術,經常是跟匈奴硬拼硬,結果斃敵一千自傷八百,很難取得較大的軍功。
其五,李廣歷經七十餘戰,大多數是小規模戰鬥,而僅有的幾次主動出擊,李廣也因種種原因未能獲得能夠封侯的戰績! 漢武帝元光六年,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各帥一萬人出塞迎敵。公孫賀沒遇到匈奴,無功而返。公孫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損兵七千。李廣最倒黴,遇上了匈奴單于主力,不僅兵敗而且被俘,後來僥倖逃脫,被削職為民。而衛青則透過長途奔襲,端了基本不設防的匈奴的老窩——聖地龍城。關於此次戰役,電視《漢武大帝》中,陳寶國扮演的漢武帝說過一句話:“李廣被俘全是名聲太大,為名聲所累”。
公元前123(元朔六年),李廣又受任後將軍,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從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許多將領因斬敵首級符合定額以戰功被封侯,而李廣的軍隊兩手空空,沒有戰功。 公元前120年(元狩三年),李廣率四千騎兵、博望侯張騫率一萬騎兵分頭出征,李廣遭遇匈奴四萬騎兵包圍,苦戰一天,才等來援軍,李廣幾乎全軍覆沒,只好收兵回朝。按漢朝法律,博望侯延誤期限,降為平民,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封賞。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李廣最後一次出征任前將軍,但漢武帝特意囑咐主帥衛青不能用李廣為先鋒,因為他運氣不好,於是衛青令其側路襲擊,結果,李廣迷路錯失戰機,最後因羞憤拔刀自刎。
總之縱觀李廣一生,封侯的機會不是沒有,但是造化弄人,就拿漢武帝的五次主動出擊戰來說,李廣三次未遇敵和兩次全軍覆沒,最終的結果是雖經七十餘戰卻未達到漢代封侯的標準。
那麼,“李廣難封”與衛青有沒有關係呢?公子認為也是沒有的。衛青最早不是李廣的直接領導。最多與李廣同級,而且資歷還不如李廣,李廣能不能封侯他左右不了,那是皇帝的事。況且也沒有史料記載衛青有打壓李廣的事。跟隨衛青的將軍,比如公孫敖等,後來也都封了侯。
衛青影象
李廣難以封侯,只能說是他時運不濟,錯失機會,怨不得別人。
-
15 # 光明左使丶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李廣難封說的是漢朝的“飛將軍”李廣勇猛異常,常年與匈奴作戰,但是到死都沒有博得封侯的賞賜。王勃在《滕王閣序》的引用既有懷才不遇的悲恨,又感嘆自己命運多舛。
在漢朝景帝年間,漢朝的國策是休養生息,對匈奴人是一再忍讓,經常用和親的方式延續和平,在一些邊塞城市受到攻擊的時候也只是防禦一下就行了,而在這期間,李廣將軍是表現最好的,所以在漢朝的邊境城市,他從西到東基本上做遍了各地市的太守,沒有特別出奇的軍功,但是卻讓匈奴吃盡了苦頭。
為什麼讓匈奴人聞風喪膽的“飛將軍”一生沒有被封侯呢
最近剛剛拜讀了《霍去病傳》,再加上之前的一些涉獵,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最先讓我想到的是“樹大招風”,漢武帝剛剛決定對匈奴開戰的時候,只有李廣是聞名遐邇,名聲大了不是好事,每次漢軍出擊,匈奴人對其他路的漢軍根本不感興趣,要打就要打精銳不僅僅是李雲龍的專利,匈奴也朝著漢軍的旗幟人物李廣撲殺而來,往往集中數倍於他的兵力進行攻擊,所以李廣縱有萬夫不當之勇,也必然雙拳難敵四手,往往鎩羽而歸,還有一次被匈奴活捉了,依靠自己的機智逃脫了。而其他路的漢軍比如衛青,承受的壓力就少的多,往往乘虛而入,斬獲頗豐。
再就是李廣本人的性格問題,李廣性格直爽,非常自負而且心胸比較狹窄,自認為跟匈奴作戰多年,自持功高不怕敵人放在眼裡,同樣也瞧不上與自己為伍的將軍們,勢必招人厭煩,而公報私仇殺了霸凌尉則說明他心胸狹窄,這跟“死灰復燃”的韓安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皇上當時因為戰事要緊沒有追究,但是心裡難免存在芥蒂了。
最後一點是李廣命運不濟,漠北決戰迷路了導致沒有參戰,最後獲取戰功的機會也流失了,而且他本人也不能羞憤自刎了。在這不得不提一點,李廣曾經詢問星象家王朔為何難封,道出了多年前殺害俘虜的事情,王朔說道這就是你難封的原因,這件事情對李廣的打擊是很大的。
世人常用“李廣難封”表達懷才不遇、命運不濟,太史公司馬遷評價李將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品德高尚,嚴於律己的人不必太沉醉於個人名聲,也不必奔走相傳,自然會感動別人從而受到別人的敬仰。
我們在感嘆李將軍的命運的時候,不妨從今日起,但行善事,莫問前程,何必太過於在乎一時的名聲。
-
16 # 淡忘憶
導語:李廣難封是什麼原因?在李廣自己還是衛青?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這是唐代詩人盧綸的一首寫飛將軍李廣的詩,詩中生動形象的向我們展示出將軍的勇猛。看到詩中箭入石的情景,我們會自然聯想到:如果這是隻真老虎會怎麼樣?如果是在戰場上射擊匈,奴人呢?於是一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的將軍形象,便盤馬彎弓,巍然聳立在我們眼前了。
但就這麼一位威猛的將軍,最終結果卻是“李廣難封”,幾千年了,令人嗟吧,留下千古遺憾!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怎麼就那麼難封?李廣(?-前119年),漢族,隴西成紀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回朝後自殺。司馬遷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一、文帝不敢封
李廣年輕時,正值漢文帝執政。雖然李廣驍勇善戰,屢立戰功(都是小功,朝廷沒打大仗,最多賞點錢)。當時正值“文景之治”初期,國家力量尚弱,主要的政策是休養生息,以文治天下。因此對於武事的處理非常謹慎與低調。因此,文帝不敢封。
漢文帝
二、漢景帝不想封
時間進入到景帝時期,這時候的李廣倒是有機會封候,當時發生了“七國之亂”,李廣作為朝廷將軍率軍平亂,戰功卓越,確實超越了朝廷封侯的條件。他不知道是犯糊塗還是目光短淺,居然接受了梁王的封賞。景帝知道後,暴跳如雷,心裡說:“本來想封你個猴的,現在,老子不封了!"終景帝一朝,也沒封。因此,景帝不想封!
三、漢武帝不能封
武帝是個開疆拓土的帝王,國策也從文治轉變到武功了。正是武將們萬里覓封侯的時機,武帝也並不吝惜爵位。但是,李廣就硬是沒達到封侯的條件,最終還落了個自殺死亡,叫人扼腕長嘆的結局。
李廣為人高傲,看不起衛青、霍去病、公孫賀、李青等,不願配合這些小字輩。自已有將力沒將才,真正的匹夫之勇,確實沒立過什麼大功。 運氣也不好,一次差點給匈奴俘虜,一次迷失道路,錯失戰機。所以,漢武帝不能封!
衛青對李廣難封有無關係?衛青,民族英雄,千古名將。他能在武帝治下善始善終,實屬不易。從一個騎奴到一代名將,靠的不僅是裙帶關係,更多的是自己的真才實學。他為人謙和,胸懷寬廣,虛懷若谷。我認為應該不會跟有意跟李廣過不去,但畢竟兩人作為同袍,總能扯上點關係。
結論:李廣難封:時也、運也、命也!李廣:我要封侯!
漢文帝:不封!
漢景帝:偏不封!
漢武帝:就不封!
司馬遷哭了........
-
17 # 河東來
李廣難封這一典故,原因在於漢武帝,更在於董仲舒提倡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平民立國”理念。
這個是漢武帝時期的儒家平民的第一次階級成分論的具體實踐。
中國社會的統治,傳統的管理方式是“道統”(維持作為貴族的國人奴隸主管理體系),據傳為中華文明始祖黃帝所創立,他的理論著作名叫《道經》,其主要理論據推測主要是建立“邦聯制奴隸社會系統”。
到西周初年,為了開展“廢奴”運動的需要,周王朝的統治者代表周公旦創立了“儒教”,系統的將奴隸性質的黎“民”轉化為自由民性質的新人,這種根據國家管理及發展需要的新人,就被造字會意為“儒”,這個選拔的工具,是透過上古的“德”這種活動來實現的,所以其管理方式就轉化為“道統為主,德(儒)統為輔”,所以誕生了《道德經》一書,《道經》主要是國人管理智慧,《德經》主要是黎民管理經驗。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古語,就是反映的這種國家管理制度的差異,大夫以上的階層,地位已經接近於“神”,世俗的封建刑罰制度已經不再適用,而應該代之以宗教奴隸主神權予以管理及約束,庶人以下的階層,地位已經接近於“妖”,世俗的封建禮儀制度也已經不再適用,而代之以宗教奴隸神權進行約束及管理。
後來,諸侯國為了擴張自己的人口,進一步發展了“廢奴運動”,廣大黎民不透過“德”的方式也可以成為自由民,代表是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這樣就使得更大範圍的儒家平民勢力得以進入國家管理體系,其中比較突出的代表就是趙國的“奇貨可居”,衛國的殷商後裔呂不韋居然由此而身登秦國的宰相一職。
而他以前的姬妾趙姬也可以一步登天,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儒家平民太后。
不僅如此,趙姬還不按照道家傳統思維找貴族情人,反而按照儒家平民的傳統思維,找了當時社會認為的低賤之人嫪毐當情人,而這個儒家情夫羽翼豐滿之後,居然想要進行奪權,結果最後被秦始皇所誅殺。
所以秦始皇極度厭惡儒家干政,將文儒呂不韋,武儒嫪毐,婦孺趙姬一窩蜂拉下馬來,建立了徹底的貴族中央集權國家管理體系,在國家體制選擇中,形成了“聯邦制封建社會體系”,也就是“法(集權化的“道”)統”。
儒家平民力量的進一步發展,就形成了壓迫越大,反抗越高,秦始皇為了鎮壓這種思潮,就選擇了儒家力量領袖儒生的靠山道家方士進行了開刀,實施了歷史上著名的“焚(道)書坑儒(教)”,道家經典《道經》、《樂經》、《詩經》、《書經》被焚之一炬,只留下一本占卜用的《易經》未燒,因為秦始皇自己也還要用。
接下來,被滅國的六國貴族後裔及被鎮壓的儒家平民勢力發起了對秦王朝的反抗,一舉推翻了秦王朝。
六國貴族代表項羽與儒家平民代表爭霸天下,最後儒家平民勝出,建立了儒家平民階層的漢王朝,由於儒家平民從未有過治理天下的經驗,取得天下後,他們選擇了與道家貴族舊勢力結成政治聯盟,此時可以說是“德(儒)統為主,道統為輔”。
最後,發展到漢武帝時期,其在董仲舒建議下,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已經是徹底的“德統天下”了,李廣由於他的階層為兵家貴族身份,所以要取得封侯就難上加難了。
-
18 # user271313101853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留傳千年了,按理來說,李廣戰功及多,可是卻生不逢時,如果是生在漢文帝時,肯定能封侯,導致他難封的原因有以下2點:1、李廣作戰勇敢,愛兵如子,但被匈奴人孚擄過,此事在以前是不被高層所接受的,2、與漢景帝的弟弟,梁王劉武關係,較近,以致漢景帝對其不信任,在古代,將領是不能與諸侯國的領主有交集的!
-
19 # 清山雅舍
前言
“若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每每讀到這句詩,內心就不禁為飛將軍李廣喝彩,壯哉我大漢飛將!不過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功高不爵一直是李廣讓人扼腕嘆惜的地方。那麼為何會有此結果呢?我認為主要有三點原因,下面為大家一一列舉。
一、氣運不濟李廣是秦國名將李信的後代,家傳射術被他掌握得絕妙無雙,而且馬上功夫也是相當了得。從漢文帝時期,他便應召入伍,抗擊匈奴,頗有戰功,獲得了漢文帝的讚賞,升至騎郎將。
到了漢景帝時期,他以驍騎都尉的身份參加了吳楚七國之亂,平定叛亂有功,但是他因為收下了梁王(景帝之弟)的封賞,使得漢景帝心裡不滿,於是就沒有封賞他。
後來,李廣就一直在邊郡任太守,抵禦匈奴,頗有威名。但是這又是他運氣不好的一個表現:景帝時期,對匈奴策略是以守為主,所以李廣雖有威名,但是卻無法透過斬首數和俘獲數來建立大的功勞。
到了漢武帝時期,對外擴張的機會來了,可是李廣卻被調到了皇城當衛尉(皇城禁衛軍首領)。當然,他依然還是有機會出戰的。
馬邑之圍的時候,李廣以驍騎將軍的身份參加了,很盼望建功立業的那一刻,可惜馬邑之圍因單于生疑退兵,漢軍無功而返,李廣又是敗興而歸。
四年後,李廣又尋得了機會從雁門出兵伐匈奴,結果遇到匈奴大部,寡不敵眾,反而被活捉了,後來雖然趁機逃走了。但是罪責難逃,被貶為庶民。都到後半生了,卻一朝回到解放前。
後來,漢武帝念惜人才難得,又起用了李廣為郎中令。趕上衛青從定襄出發討伐匈奴,李廣再次坐上班車,結果一場大勝下來,很多將領都因軍功封侯,偏偏李廣的氣運太差,居然沒什麼斬獲。
三年後,李廣率軍從右北平出發走在前,張騫率大部人馬走在後,結果李廣遇上左賢王大部隊,被圍血戰,而偏偏張騫又誤了匯合的日期。結果,李廣雖然打贏了,也有斬獲,但是軍隊損失巨大,功過相抵了,這次被張騫坑得有些慘。
後來,李廣求教於星象家王朔自己為何這麼背,經過二人分析總結,是因為李廣曾在羌地騙殺俘虜的緣故,所謂殺俘不詳,損德造成的。
李廣的最後一戰,是漠北之戰,衛青、霍去病雙江齊出。已經老邁的李廣死活懇求,才獲得出戰的機會,結果他卻在沙漠裡迷路了,沒有按時到達匯合地。等他到的時候,功勞已經被衛、霍的大軍包圓了,李廣於是憤愧自殺。
從幾十年的作戰經歷來看,李廣的運氣始終都不好,也實在是難為他了。
二、統軍不嚴李廣帶兵很寬鬆,士兵都願意跟隨他,與當時的名將程不識正好相反。我們現在都知道,一支部隊必須保證紀律才能保證戰鬥力,像李廣這樣鬆散地帶領部隊,反而類似遊俠的打法。而且對部下過於寬容,固然能讓士兵感恩戴德,但是卻無法形成最強的軍陣合力,戰鬥時過於依賴個人的臨場發揮。不妨猜想一下作為負面例子,由於部隊鬆散,導致斥候沒有按照制度嚴格第進行偵查,導致李廣情報偏差迷路、被圍等等,從李廣的經歷來看,是極有可能的。
三、個人逞勇有一點不得不說,根據史料描述,李廣自恃勇力,總是喜歡深入敵陣,近距離搏殺,以享受戰鬥成就感。這從定位上就是錯誤的,大家說一個合格的將領,必須能領導隊伍打勝仗,如果只會衝鋒陷陣,那最多就是個先鋒將軍就到頭了,難以擔當更大的責任。比如,衛青和霍去病,何時聽說誇這二人射箭準,騎馬好?這都是次要的,這二人厲害。首先是超強的統率力,能尋找並把握勝機的能力。而這恰恰是李廣的弱項。
結語以上三點,就是我對李廣難封原因的思考,他除了運氣差,還有統軍不嚴、偏重個人武勇的問題。這些因素綜合交織起來,也許就是李廣遺憾不能封侯的原因吧。
-
20 # 星輝650
李廣難封幾方面原因都有
生不逢時,年輕力壯的年代國家弱,不讓打,只能戍邊,邊防巡邏,
後來漢武帝劉徹一夥少壯派掌權了,準備打了,李廣其實已經老邁了,不適合幹先鋒了,但李廣邊防軍巡邏隊幹了多年,一些軍事理念已經固化,幹別的也不順手,
事實上漢武帝讓他擔負疑兵,利用名望吸引匈奴主力注意力,但給他的自然不可能是精銳,只能是老弱殘兵擺個樣子瞎糊弄,負責兜兜轉轉迷個路啥的。
回覆列表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李廣一生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其英勇善戰令匈奴聞之喪膽。但是,終其一生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這就是初唐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由來。李廣也因此成了時運不濟、懷才不遇的悲劇人物的代表。那麼“李廣難封”的原因是什麼?我認為主要在李廣自身,有三個方面:率性而為、心胸狹窄、運氣不好。
率性而為的李將軍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漢景帝時的典屬國公孫昆邪曾稱讚李廣“才氣天下無雙”,然而緊接著的評價卻是“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這樣的作戰方式對於普通士兵而言固然可取,但成為將軍後,倘若還置大軍於不顧,自己奮勇殺敵,便難免落敗。所以,李廣雖然殺的敵人聞風喪膽,但他帶領的部隊卻常打敗仗。
漢武帝時,論賞封侯的標準是斬獲敵首上千,李廣一生未能達到這一標準。而與他同時期的衛青、霍去病,同樣出征匈奴,卻多次斬獲敵首數千以至上萬;同樣帶兵經過雁門關,卻沒有像李廣一樣中敵人埋伏損兵折將,而是領兵有方,取得優勢。據統計,衛青一生七次出征匈奴,一共斬獲首虜五萬多級;霍去病四次出征匈奴,斬獲首虜超過十一萬級。這恐怕不能簡單的用巧合來解釋了。
心胸狹窄的李將軍《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
廣家與故潁陰侯孫屏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後韓將軍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
因為這樣一件小事耿耿於懷,最後還是殺了對方,可見李廣心胸不夠寬廣。當年韓信受胯下之辱,被封為楚王后,韓信卻把當年侮辱他的那個人召來,不僅沒有殺他還封了個軍職。李廣死後,他的兒子李敢曾遷怒於衛青,當場刺傷了衛青,但衛青卻對此並未追究。可見,與上兩位成功人士相比,李廣的心胸氣度實在不如,這也是他沒有封侯的一個重要原因。
運氣不好的李將軍李廣一生的運氣之差實在是令人唏噓,他曾有數次封侯的機會,但陰差陽錯竟然全都錯過了。
李廣任驍騎都尉時,曾跟隨太尉周亞夫出兵討伐吳楚七國之亂的叛軍。在那場戰役中,李廣奪取了叛軍的帥旗,名聲大震。回朝後,本應論功封賞,但由於李廣私自收受梁王劉武授予他的將軍印,而被景帝取消了封賞。漢武帝建元四年(前137),李廣出兵雁門關,中匈奴埋伏而被俘。其後他雖奮力逃脫,收集殘部返回京師,但因部隊傷亡太大,自己又被活捉,按律當判斬首,後來漢武帝開恩將其貶為平民。漢武帝元朔六年(前123),李廣再次被任命為後將軍,出兵抗擊匈奴。當時,很多統兵將領都立下了戰功而被封侯,李廣卻一次敵人也沒遇到,寸功未立,當然也沒有封侯。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李廣與張騫一同出兵匈奴。李廣的部隊被匈奴兵圍困,與匈奴兵激戰之後,死傷慘重。這時張騫的救兵才趕到,協助他擊退了匈奴部隊。此次出擊,李廣所率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張騫責任最大,獲罪貶為平民;李廣被判功過相抵,也沒有得到封賞。所以,我覺得“李廣難封”雖然是李廣的悲劇,但其原因卻主要在其自己而非漢武帝、衛青等人。之所以這麼多人為李廣叫屈喊冤,大概是因為李廣的遭遇引起了太多人的共鳴。這些人可能都付出了很多,最後卻沒有成功,但他們並不願意檢討自己的問題,而是歸罪於身邊的同事、朋友或者上級,這難道不是古今同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