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跪射俑

    站錯隊伍,封侯之路並不順暢

    七國之亂後,李廣本應憑藉軍功得到豐厚賞識,但實際上李廣並沒有在中央朝廷中得到客觀的封賞,反而輾轉在上郡、隴西、北地、雁門等地擔任太守,雖然太守一職已經算是地方高階官員,有實權在握,但與李廣戰場奪下敵軍大旗相比這樣的封賞實在太低。難道是皇帝有眼無珠,不懂得賞識人才嗎?其實不然,李廣在私下接受了梁王授予他的將軍印,往嚴重了說這可以算得上是投敵。戰後封賞時這個問題自然會被指出,漢景帝念在李廣有斬獲敵軍大旗的功績,因此功過抵消,不再計較,但李廣想要封侯已不可能。

    之後李廣鎮守邊疆,雖積攢了不少名聲,升遷一直無望。後來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面對匈奴的態度由以往的守勢轉變為攻勢,這就給了李廣建功立業的機會。不過可惜的是,李廣雖然參戰數次,但打仗都沒有什麼重大的突破,漢朝時軍制十分嚴格,軍隊中的升遷都要靠實際的戰功說話,李廣幾次出征打仗殺敵數都沒有達到封侯的標準,自然也不會被封侯。

    李廣難封的真正原因

    其實從李廣的一生中不難看出,李廣有過很多次的建功機會,但非常不幸的都被他完美錯開。少年時,漢景帝看到李廣驍勇善戰曾經稱讚他:"你若生在高祖時代,一定是個大將,封在萬戶侯不在話下。"這句話雖然稱讚了李廣行軍打仗的能力,可也不難看出,景帝時期國家想要休養生息,不再是高祖時期的開疆擴土,這個時候朝廷不需要像李廣這樣驍勇善戰的將才,更需要能守住疆土的人。可這時的李廣年輕氣盛,一心想要建功立業,他的政治抱負與當時朝廷的發展相違背,自然升遷之途不順。

    到了漢文帝時期,發生七國之戰,本是李廣封侯的好時機,但不幸的是李廣的政治智慧不夠,接受了漢文帝弟弟梁王劉武的將印,雖然漢文帝曾說會把王位傳給弟弟,但那不過是為了敷衍太后,李廣這時接受梁王的將印,就等同於站錯了隊伍,之後再多軍功也沒有絲毫意義,被漢文帝打法到了邊疆,讓他遠離中央,這也斬斷了他的封侯之路。

    漢武帝時期,李廣年歲已高,不再是當時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打仗時也多守少攻,多年鎮守邊關的經驗已經讓他的戰略思想逐漸轉變為依託要塞伺機而動的防禦戰略,可漢武帝想要的確是開疆擴土,主動尋求大規模、長戰線突進去攻擊匈奴,直取匈奴王庭。李廣的戰略思路再一次與皇帝相左。也正是因此,李廣在多次出征攻打匈奴時,若要其負責一地防務就能打得有聲有色,若要長途遠征常常會無功而返,甚至更糟。李廣幾次出師不利,也給漢武帝留下了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印象。這才是李廣難封的真正原因。

  • 22 # 高論歷史

    李廣難封的內在原因,由於李廣作戰能力強,始終有建立軍功封侯的執念,一輩子被漢武帝派去當背鍋俠,甚至沒有放過他孫子,只不過李陵投降匈奴而得善終!

    漢武帝刻薄寡恩的帝王術,在李廣家族的經歷中看出端倪,但翻開漢武帝的履歷中,就處處可見漢武帝慣用伎倆。

    1、漢武帝靠長公主劉嫖、阿嬌上位,等皇位坐穩後,就踢開阿嬌母女;

    2、漢武帝利用舅舅田蚡搞掉竇嬰,徹底剷除竇太后全部的勢力,然後再把舅舅田蚡搞瘋啦。

    3、漢武帝獨尊儒術與竇太后辯論,等竇太后故去後,那幫儒生大都死於非命,董仲舒也最終也未能倖免。

    4、漢武帝依靠主父偃搞定各個藩王,然後用公孫弘搞掉主父偃;最終公孫弘也被搞掉。

    5、用李廣、李凌分別給衛青、李廣利當背鍋俠,結果衛青、李廣利兩大家族被徹底誅滅。

    6、衛子夫與太子劉鉅看似被李夫人、昌邑王所代替,結果鉤弋夫人、劉弗陵黃雀在後;結果鉤弋夫人也被下獄而死。

    漢武帝時期的全部能臣大將、佞臣酷吏、夫人王子、甚至那些江湖術士,統統都被漢武帝玩弄與掌骨中,看看漢武帝身邊幾乎沒什麼人能善終,倒是投降匈奴的李陵與在貝加爾湖放羊的蘇武(蘇建的兒子)最終得以善終。

  • 23 # 史勁造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這兩個典故形容:老來難以得志,功高卻不得爵,感嘆命運乖舛。

    那麼,李廣難封的原因究竟是在他自己,還是受他人影響呢?

    首先,從李廣自身來說。

    1、時運不濟,生不逢時。李廣出身於將門世家,其先祖就是秦朝名將李信,而他自己更是跨越西漢文帝、景帝、漢武帝的三朝元老。早在漢文帝時期,李廣就因為武藝高強作戰勇敢,因為斬殺匈奴人甚多被封為中郎將。漢文帝曾評價他:”“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2、情商不高,魯莽自負。漢景帝時期,李廣雖曾在平叛“七國之亂”中立有大功(取旗,顯功名昌邑下)本該封侯,但因為他私下接受了梁王(當時皇位競爭者之一)授予的將軍印,從而惹惱了漢景帝最終沒有得到封賞。李廣雖因與匈奴人奮戰而出名但卻十分自負,他每戰都必會與匈奴人肉搏沒有指揮官的樣子。(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

    3、作戰失利,被捕逃脫。漢武帝時期,李廣在一次與匈奴人的作戰中兵敗被俘,因為李廣的名氣很大匈奴人想要勸降他,而在押送途中李廣找到機會才得以逃脫。但因為損失慘重而且有被俘的不光彩經歷回到漢朝的李廣被判斬首,後來透過贖金才改判貶為庶人。(吏當廣亡失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

    4、心胸狹隘,睚眥必報。被貶為庶人的李廣在一次夜間經過霸陵亭(漢文帝陵墓所在地)時,被一個當時喝醉了的守陵尉攔下,(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閒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當時此處夜間的確有禁止通行的規定,但李廣卻牢牢的把這次“屈辱”記了起來。直到後來匈奴犯邊漢武帝重新啟用李廣,李廣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將那個霸陵尉殺掉。(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

    5、勇氣可嘉,難覓軍功。重返戰場的“飛將軍”李廣一如既往的作戰勇敢,但在與匈奴作戰過程中卻始終缺乏一點運氣沒能斬獲什麼像樣的功績。漢武帝時期,封侯的有26人都是獲得軍功的。而這一軍功衡量的標準一般是斬獲匈奴王、閼氏、大將或是斬首達到千人以上作出巨大貢獻等,但這些都是李廣不具備的。(廣軍自當,亡賞。)

    6、設計殺降,悔不該當初。在漢朝星象家王朔給李廣相面有無封侯之相時,李廣曾感嘆後悔自己不該殺戮已經投降的敵人,上天正是在用這樣的方式懲罰他。(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7、領軍帶兵,性格使然。李廣帶兵作戰一般都會盡量靠近敵人,常常會使自身限於敵軍的包圍之中。而在漠北之戰中,當時已經年過六旬的李廣領兵與匈奴作戰中不幸迷路,錯過了最後一次可能封侯的機會。戰後李廣面對衛青所派人的問責,不願再繼續受辱憤然自刎。(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

    除了李廣的自身原因,那麼有無外在因素影響呢?

    1、漢武帝受“數奇”說法影響頗深。

    一代雄主漢武帝的功績在這裡不必贅述,而從漢武帝時期的”巫蠱之禍“不難看出,漢武帝也是一位偏執多疑,有些迷信的皇帝。漢武帝認為李廣是因為天生“數奇”(命不好)所以才難以有建功立業的機會,不可避免的就會對李廣任用上存在一定顧慮。

    2、大將軍衛青在對李廣的安排確實存在偏頗。

    年過六旬的李廣在最後一次與匈奴作戰中,其實是有機會立功受封的。但一方面因為漢武帝曾關照過衛青不許李廣單獨對敵,另一方面衛青的好友公孫敖剛被免職,衛青想要幫助好友建功,於是下令將李廣調開,使得李廣錯失了最後的機會。李廣雖惱怒但也只能遵命,豈料途中又迷路貽誤了軍情最終不願受辱羞憤自殺。

    一點愚見請多指正。

  • 24 # 相城歷史小學生

    引言:

    西漢武帝元狩四年,地處漠北的漢軍軍營裡,儘管塞外風沙彌漫,卻掩蓋不住漢軍的歡騰景象。原來,在經歷了艱苦卓絕的廝殺後,漢軍終於在漠北戰勝了匈奴單于主力,取得了著名的漠北大捷。然而,在其中一座軍營中,此刻卻是另外一副景象。“大將軍請您說明此次作戰,貴部貽誤戰機之原因。”一個文官模樣的人正在帳內詢問一位老將軍。只見那老將軍轉過身來,兩淚縱橫:“老夫自入行伍,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日幸得大將軍於漠北大勝匈奴主力,可我卻不幸迷失了方向未能趕上此等大戰,如此豈非天意嗎!今日我已六十多歲,再無顏見刀筆之吏了!”說罷,“唰”的從腰間拔出短劍,瞬時,鮮血染紅了一片……

    “飛將軍”李廣劇照

    他,就是漢朝一代名將——李廣!因為射術精湛,作戰勇敢而被冠以“飛將軍”的美譽。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名將,一生卻飽經坎坷,最終落得引頸自刎的下場。終李廣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未得封侯,以至唐代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也曾感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李廣一生如此悲情,最終與封侯失之交臂呢?

    一.文武雙全,當世名將

    在中國的歷史上,一提起神射手,首當其衝的,一位是養由基,另一位就是李廣。所以《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先生為紀念這兩位名將,將梁山好漢花榮的綽號稱為“小李廣”,將方臘手下大將龐萬春的綽號稱為“小養由基”,而這兩位,是《水滸傳》中最出色的弓箭手。

    而在更早之前,李廣的射術就已經為世人所稱頌,唐代詩人盧綸作《塞下曲》有云: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講述的便是李廣邊塞射虎的故事。

    唐.盧綸《塞下曲》

    當然,李廣本人的武藝也非常出色。元光六年,李廣率軍出征匈奴,不幸為匈奴俘虜。值此生死存亡之際,李廣單人擊敗押運的匈奴士兵,搶了馬匹逃了回來。能夠在匈奴的重重看護下奪路逃跑,由此觀之,李廣之勇武冷靜非同常人。

    同時,李廣也並不是一個只知道好勇鬥狠的將軍。在治軍方面李廣獨樹一幟,李廣帶兵不拘小節,行軍無規律,駐紮無建制,夜間不巡邏,大帳無文書。實際上,李廣的這些行為都是為了減輕士兵在行軍過程中的負擔。李廣對士兵如此呵護,士兵們也願意為李廣拼死效命。

    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陣,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鬥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侯,未嘗遇害。

    ——《史記.李將軍列傳》

    因此,李廣在能力上確實稱得上是一位良將,文武雙全,他未得封侯與他個人能力並沒有太大關係。

    二.時運不齊,命途多舛

    今天,我們總說:“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確實,有些時候人的能力可能暫時達不到那個高度,但因為運氣的加持,反而獲得了成功。李廣。卻是被運氣拋棄的那個人。

    1.四路出兵,李廣全軍覆沒

    經歷了馬邑之謀的失敗後,漢武帝對匈奴轉為採取主動打擊的方式。以李廣,公孫敖,公孫賀,衛青各率領一萬人馬,分頭出擊。

    結果四路大軍只有衛青一路取得勝利,到達匈奴龍城斬殺800敵軍;公孫賀無功而返,公孫敖損兵7000,而李廣最慘,遭遇了匈奴的主力,全軍覆沒不說,自己也差點做了匈奴人的俘虜。結果李廣回到長安,馬上被漢武帝下了大獄,最後花錢贖了罪過。

    2.浴血奮戰,慘遭神坑隊友

    後來,武帝再度啟用李廣,命他與張騫兵出右北平,李廣帶領四千人先行,張騫帶領大部隊壓後。

    張騫在作戰上坑了李廣

    結果李廣再度遭遇匈奴主力,敵眾我寡之下,李廣沉著應戰,浴血拼殺,無奈張騫的大部隊卻遲遲不到。等到張騫姍姍來遲,匈奴退兵,李廣這四千部隊也已經損失殆盡。

    3.軍中絕響,衛青私心

    元狩四年,漢武帝對匈奴發動漠北戰役,已經六十多歲的李廣多次請戰,武帝任命他做了前鋒。

    可行軍途中,衛青卻突然要求李廣由前鋒轉而與左路大軍匯合,由公孫敖改為前鋒。李廣雖不情願,卻也最終奉命。結果衛青在漠北遭遇匈奴主力並將其擊敗,但是李廣卻因為所部沒有嚮導以至迷失了方向,未能趕上大戰。戰後,衛青還派人詰問李廣貽誤戰機之過,李廣悲憤交加,最終選擇自刎身亡。

    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大將軍與單于接戰,單于遁走,弗能得而還。南絕幕,遇前將軍、右將軍。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

    ——《史記.李將軍列傳》

    人都是有私心的,衛青也不例外。此戰他是主帥,誰做前鋒誰就有機會立功,然而在選擇上衛青卻拋棄了李廣選擇了公孫敖。原因有二:其一公孫敖此前獲罪,急需立功贖罪;其二當年衛青曾遭到長公主的囚禁,是公孫敖解救了衛青,衛青此舉也是為了報恩。

    李廣從前鋒變成了後衛

    因為衛青的私心,李廣再一次與封侯失之交臂。不得不說,李廣的運氣實在是太差了,就連李廣在出徵時,漢武帝還特意給衛青打招呼:“千萬不要讓李廣和匈奴單獨作戰,以免誤事。他年紀大了,而且往日出徵李廣的運氣總是特別差!”連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也因為李廣信了一回玄學,可見李廣的運氣差是公認的。

    三.自負過人,情商堪憂

    李廣實力沒問題,但運氣是真的差。可運氣這東西不光是玄學,也包含很多人為因素在裡面,可以說,李廣的實力有多高,他的情商就有多低。

    1.自視甚高,目中無人

    李廣是將門之後,根正苗紅。而他本人又文武雙全,深受士兵愛戴。久而久之,李廣便有些自負,看誰都瞧不上眼。

    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

    ——《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對衛青並不感冒

    當衛青屢立戰功,深得武帝寵幸時,朝中大臣無不逢迎衛青,李廣卻對衛青不屑一顧。在李廣看來,衛青此時雖然得寵,但當初他不過是一個私生子,平陽公主家的馬奴,根本不配和他李廣相提並論。這也使得李廣和衛青關係一般,進而導致漠北決戰衛青臨陣換將,李廣反而被問罪的結局。

    2.不懂政治,貪圖小利

    李廣是個軍人,打仗在行,可玩政治卻並不靠譜。實際上,命運也曾向李廣微笑過,卻被李廣的一點私慾給關上了。

    早在景帝時期,李廣便跟隨周亞夫平定了七國之亂立下大功,然而,李廣卻在這中間接受了梁王劉武賜予的將軍印綬。彼時,梁王正與景帝因為繼承人問題彼此互相不對付,而李廣卻剛好撞在了槍口上,引來景帝的猜疑,封侯之事也就泡湯了。

    和梁王劉武關係太近讓李廣被猜忌

    3.名氣太大,不利作戰

    由於李廣長期鎮守邊關,所以匈奴方面李廣也積累了很大的名氣,在衛青和霍去病崛起之前,李廣被匈奴方面認為是漢朝第一大將。可是,因為名氣太大,反而給李廣帶來了不少的麻煩。

    其後四歲,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

    ——《史記.李將軍列傳》

    蛇無頭不行,鳥無頭不飛。在匈奴人眼中,擊敗李廣就等於擊敗了漢軍最強的部隊。所以漢軍四路出兵時,李廣遭遇了匈奴主力全軍覆沒,兵出右北平,李廣再度遭遇匈奴主力,結果又是全軍覆沒。李廣也只能哀嘆道:“我太難了!”

    四.生不逢時,生逢其時

    縱觀李廣一生,從文帝時期入伍,到武帝元狩四年結束自己的一生,他大部分時光都是在軍隊度過的。李廣本人也是矛盾的,作為一個名將,李廣有武藝,有膽識,有謀略,可作為一個臣子,李廣卻屢屢犯錯,情商堪憂。因此,李廣的一生總結起來就是:生不逢時,又生逢其時。

    文帝時李廣初入軍營,一直到景帝時期是李廣最年輕,最有拼勁的時期,可那時候漢朝對匈奴採取的是和親,邊境對敵一般是消極防禦的態度。李廣縱是胸有兵甲,卻毫無施展之處,因此說李廣生不逢時。

    漢武帝劉徹劇照

    等到武帝時,漢朝終於對匈奴開戰,李廣也終於可以實現他的理想。可彼時李廣已人到中年,銳氣盡失,同時,李廣已經熟悉了文景之時漢朝對匈奴的戰法,武帝猛然改變對匈奴的策略,李廣無法適應新的戰術。再加上以衛青,霍去病為首的一批年輕將領接連湧現。壓住了李廣的光芒。因此在武帝時期對匈奴作戰李廣更多的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現。

    李廣是幸運的,作為武將他碰到了偉大的漢武帝;但李廣也是不幸的,他遇到漢武帝時已經太晚了,那時候主角已不再是他。

    結語:

    最終,李廣用他那一腔熱血證明了自己。李廣難封固然可惜,卻也是時也,命也!但李廣的事蹟卻因為史書流傳了下來,即使在今天,人們依然記得:兩千年前,有一位箭法超群的將軍在抵禦外族的疆場上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 25 # 秋原歷史

    經常看歷史的朋友一定會知道,“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兩個典故。其實這兩個典故是出自王勃的《滕王閣序》。在當時,“初唐四傑”的王勃因一篇鬥雞文《檄英王雞》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在他到交趾探望父親,路經洪州的時候,恰逢重陽節,王勃看到洪州都督閻伯嶼在大宴賓客。於是王勃便在那個時候即興作出了《滕王閣序》,並且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來感慨自己“人生易老,有志難伸”的苦悶。

    縱觀歷史,不管是處於朝代更替,還是處於集團內部的政治鬥爭。我們都能看到,一個人若想實現自己的抱負,光有報國之材以及報國之心是遠遠不夠的,這個時候還需要有大局觀的意識以及運籌帷幄的大戰略能力。有了這些,即便在動盪的社會里,也是能夠快速幫助自己找到更多的機會。李廣,隴西成紀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漢文帝十四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

    像“李廣難封”裡的李廣為什麼不能封侯?

    其原因還是在於李廣本人,與衛青無關。

    一、李廣3次未能實現的封侯之路

    1、李廣因犯政治錯誤,功過相抵,第一次封侯失敗

    漢景帝即位後,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諸侯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錯開始與漢景帝謀劃削藩,導致七個諸侯王叛亂。

    在這場戰爭中,李廣是跟隨周亞夫征戰攻打叛軍的。後來在昌邑城下,李廣表現的非常勇猛,甚至一舉奪下了叛軍的軍旗。

    眼看著就能封侯的李廣,在這個時候卻犯了一個政治錯誤: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封印。

    梁王是景帝同胞兄弟,而封官只能是皇帝才能做的事情。在景帝得知李廣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的訊息之後,景帝擔心梁王和李廣聯手會影響自己的皇位。

    因此,才立下汗馬功勞的李廣不但沒有被景帝封侯,反而被景帝調到了人跡罕至的地方右北平郡去對抗匈奴。

    2、匈奴口中的“飛將軍”,因寡不敵眾被俘,敗軍之將的李廣,第二次封侯失敗

    公元前129年,匈奴騎兵大舉入侵,漢武帝命久經沙場的李廣和初出茅廬的衛青便共同去抵抗匈奴,因李廣名聲在外,所以在匈奴人的口中將李廣被稱之為“飛將軍”。其實,這是第二次李廣能夠封侯的機會。

    可能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正是因為李廣的名聲太大,所以遭到了匈奴大舉圍攻被俘,導致李廣透過詐死的方式才能從匈奴手中逃脫。

    而衛青不僅帶領軍隊直搗匈奴的根據地取得了成功,還首次虜獲了700人。班師回朝後,衛青便是透過這次的“龍城之戰”被封為“關內侯”,而李廣不但錯失了這樣的一個機會,還落得了一個“敗軍之將”的下場。

    3、漠北之行,李廣毛遂自薦,卻因沙漠迷路錯失良機,導致第三次封侯失敗,最後自殺身亡

    再到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又發動了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去攻打匈奴。在經歷前兩次的封侯之路失敗的慘痛教訓下,李廣第三次證明自己的機會又來臨了。

    這次李廣毛遂自薦請求作為前鋒出戰,而衛青卻強行安排李廣去右軍,截斷單于的退路。李廣生氣之餘,帶領部隊在大漠中迷失了方向,等到李廣好不容易從沙漠中走出來後,主帥衛青早已擊退了匈奴,李廣又再一次錯失了建功封侯的良機。

    小結:對於李廣的三次未能封侯之路,就連司馬遷都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李廣生於將門世家,歷經了文、景、武三朝,立下了赫赫戰功卻未能封侯,不管對於當時的人以及後世來說都未嘗不替李廣感到可惜。總體來說,李廣在衝鋒陷陣、帶兵殺敵上是很優秀的,但他也僅僅只能成為一個將才,而不能成為一個帥才。

    二、“李廣難封”的三次經歷,雖含有一些運氣不佳的因素,但是也跟個人和漢朝的制度相關

    1、李廣軍功未達到封侯標準

    根據漢朝的標準,封侯條件如下:1、捕斬敵軍重要首領:王、相、將軍、閼氏等;2、斬敵千級以上;3、在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等;4、父親在戰鬥中做出重大貢獻,兒子可以獲封侯。

    李廣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主要負責的是對匈奴的防守工作,雖然在漢武帝時期主動出擊過5次,但是其中有3次是未遇敵人,還有兩次是覆沒告終的。

    雖然李廣很驍勇善戰,但是在他70次出戰的戰績中仍屬於殲敵不夠,並且在此期間也沒有捕斬敵軍的重要將領,那麼在軍功上也就不能達到封侯的標準了。

    2、李廣的個人目光短淺,缺乏大局觀,導致無法獲得君主的青睞

    李廣在漢景帝時期雖平定了七國之亂有大功,卻目光短淺私自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並且當時地方諸侯與中央正是處於矛盾之中,李廣在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做出這樣的行為,無疑引來了漢景帝猜忌。

    之後在漢武帝時期的漠北之戰中,漢武帝曾派衛青出征匈奴,命李廣擔任前將軍。但是,漢武帝對衛青私下命令調走李廣,所以在即將對戰單于的前夕,李廣被衛青調到右軍,致使在沙漠迷路,錯失良機。

    3、李廣個人能力不足,在其領兵作戰時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注重謀略

    李廣帶兵的方式總體來說還是“匈奴人的作戰”的風格,其實漢朝是最早根據匈奴戰法來調整漢軍戰法的國家。而李廣只重視騎射,而不發展騎兵衝擊戰術去創新。所以他的這種戰法,使得在決勝能力上以及戰術層面上都無法得到突破,繼而也就無法讓軍隊越來越強大。所以,李廣也就做不了統帥,只能做將才。

    綜上所述,“李廣難封”的故事,其實告訴我們,雖然一個人獲得成功需要有一定的運氣,但是如果不懂得權衡利弊、不懂得抓住該有的機會,即便下一次機會來臨還是會失之交臂。因此,不管是在做人還是做事上,都應該全面發展提高。如果犯了錯誤,也要以史為鑑,去不斷總結經驗,等待下一次的機遇出現再去牢牢抓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拿不了結婚證,也無法在一起朝夕相處,卻死心踏地地彼此深愛關愛著對方,這是一種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