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城南話者

    我來回答一下您的問題。

    這肯定是對的

    先說陪伴孩子。

    作為一個農村長大的孩子,筆者小時候的很多夥伴,家長大都去外省打工了,也就過年才回來待10幾天,然後又匆匆的離開。很多小夥伴都是爺爺奶奶帶大的。我算比較幸運的,家境和他們都一樣,但父母都沒有外出,一手把我帶大。

    先來說一下我們那裡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和我的直接區別吧。爺爺奶奶畢竟年紀大了,小孩子又調皮,沒有足夠的精力去管束,所以他們可能比我“自由”一些,我爸媽都在身邊,管得也比較嚴格,所以這是一方面。還有就是他們上樹下河樣樣精通,我就比較笨了,這些都不怎麼會,很多事父母都不讓碰。然後說上學,他們父母不在身邊,爺爺奶奶也沒有多少文化,只要他們每天去上學就好,其他的爺爺奶奶也無能無力,畢竟隔了兩輩很多事情不懂,思想也不同,也許他們想只要不捱餓其他的都不重要,作為老一輩他們確實是這樣過來的,不捱餓就是很幸福的事了。

    我爸媽雖然也沒有多少文化,卻非常在意我的學習,他們經常會給我說,要是沒有文化,以後會很吃虧,還是你想和爸媽一樣,一輩子在家種地這一類話,所以在學業上很重視我。那些夥伴幾乎都是初中就畢業了,有些初中都沒上完,就跟著父母的步伐外出掙錢了。我還在繼續上學,考上了高中後也慢慢懂事了,明白讀書能夠改變命運,明白父母口中的沒文化要吃虧,所以還是比較幸運,考上了本科,也是村裡為數不多的大學生。當然我也知道有些人沒讀過幾年書也可以過得風生水起,研究生也會給初中畢業生打工,可那是少之又少的,你成不了那些為數不多的幸運兒最好還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現在這個社會沒有文化早晚會被淘汰的,而且學習是不可以停歇的,所以我非常感謝我的父母,他們能從小就在我們身邊陪著我、管教我、督促我,讓我有了很多好習慣也學到更多的知識。

    爺爺奶奶帶大的他們,現在幾乎都已經結婚生兒育女,有的重複了父母的路,生下孩子給父母,自己出去闖蕩,而我還沒有找到那個合適結婚的人,也許是因為讀書多了,考慮問題比較多,特別是生兒育女這塊,如果我沒有時間陪著子女長大,暫時不會考慮生孩子,因為看見了太多不好的案列。最讓我覺得驚訝的就是,和我同齡現在結婚生子的夥伴,他們有時候帶孩子真的是不關心,生氣了直接就兩巴掌打過去,經常揹著孩子去打麻將,如果孩子哭了,尿了也不管,只顧他自己開心,有個別比較暴躁的直接拿孩子出氣,哎 真的沒有一點做父母的樣子。都說三歲定八十,在這個年紀你教他什麼,很可能會影響他們一生。所以父母陪著孩子長大,對孩子真的不好,或許還會影響到幾代人。

    可能有很多人說,那些父母外出打工的也是沒有辦法,為了生活,為了掙錢給孩子讀書。可大家想一想,國家早已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學費真的不高,哪怕幸苦一點,就近找個地方務工好好的陪著孩子長大才是最重要的,父愛母愛是無可替代的,不要讓孩子的在童年就沒有了父母的關愛,一年才見一次,哪怕你在外給他帶回來多麼漂亮的衣服,多麼好玩的玩具,都不足以彌補孩子失去的東西。

    然後說給父母養老。父母辛勞了一生,可盼著你長大了,成家立業啦。這美麗的一生,父母只能陪我們一程,也許很多人都聽到父母說過一句話:“等你結婚了,我就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幫到你的了”聽著還很心酸,最可氣的是,我們現在聽到了很多關於子女不願意贍養父母的問題,真是不該,把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這份傳統美德拋諸腦後。

    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孝敬父母的時光不可能重來,如果他們還健在,請一定要好好的珍惜,不然會成為你人生的遺憾,孝不能等。

    所以,筆者認為陪伴孩子長大和給父母養老是等不得是非常正確的!

  • 22 # 扎西德勒525

    對。陪孩子的同時照顧老人,雖說有些累,但是累並快樂著,孩子看到,才會理解,才會小效仿,才會在你晚年的時候來向你學習!

  • 23 # 探求事實真像

    第一,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孩子如果我們不陪伴,那就一天天長大,而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反映呢?我曾經對100個18歲左右的孩子做過調查,結果顯示,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不論是性格還是為人處事或是對待問題時的處理方式上都要優於從小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最大的問題在於性格內向,缺乏自信,不能合群,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情況,但這種情況佔有絕大多數。

    第二,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當我們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之後,我們的父母也在一天天變老,而老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希望和人在一起玩玩,有人能陪他們說說話,什麼給多少錢,置辦多少東西,其實這些他們都不在乎,他們唯一在乎的就是我們能健康快樂的陪在他們身邊,說實話,我們真正能陪伴在他們身邊的時間又有多少呢?所以每次有機會就多陪陪父母吧,哪怕是說說話,下下棋,喝喝酒,對他們來說,也是幸福的。

    總之,小孩和老人都是需要陪伴的群體,如果有時間,我們可否減少點應酬,少打點遊戲,少玩點手機,多陪陪他們吧。

  • 24 # 冰燁豆

    記得前年一篇很讓人唏噓的新聞,說一位年輕的企業家突發疾病身亡,他的妻子帶著兒子嫁給了他的司機,企業家努力了半輩子,但身後一切都變成了司機的……

    您的這個問題,我想確切應該是說,有些事是可以等待以後慢慢做的,比如積攢很多財富,比如看手機打遊戲,比如種菜釣魚,比如跟朋友聚會吃吃喝喝……這些事情,你現在不做,並不會對生活有大的影響,且也許你現在不做,今後忘記了,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去做。

    但有些事是不能等的,包括陪伴孩子、陪伴父母、還包括努力讓身體保持健康、在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多拼搏一點……

    因為孩子很快會長大,他需要你陪伴的時間就那麼長,而父母的壽命是不確定的,身體健康就更不用說了,他是所有事情的根本,沒有了身體,什麼都做不了!

    而在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去拼搏,是我在35歲以後領悟的道理。20多歲的時候,去做一生中最耗腦力和體力的事情。因為這個時候你的大腦和身體處於最好的狀態,稍微加班加點並不會有大影響……經過10年的打拼,也許你能做出一番成就或者有所積累。那麼在35歲以後,身體和精力大不如前,家庭瑣事繁多,也就是俗稱的中年之惑,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往往都會一而衰,三而竭。

    也許有人會說,這看上去必須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人的精力有限,能做這麼多嗎?這就涉及到另一個理論了——時間管理。

    給大家分享一個我用起來最好的方法:把一天中可用的時間分割成數個小的時間段,然後把不可以等待的事情轉化成為微小的目標,然後排列起來,一件一件去完成。

    比如每天陪孩子玩10分鐘,陪父母聊天10分鐘,運動30分鐘,學習新技能30分鐘等等。如果每天能堅持照做的話,拿陪孩子來說,那麼10天你就已經陪孩子玩了100分鐘,這種積累,會讓我們永遠不缺席孩子的成長!

    每一天都做到了不能等待的事情,那麼,一生結束的時候,我們將不會有任何遺憾!共勉!

  • 25 # 月光溪水

    這句話當然是對的,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也同時說出了多少人的無奈!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與父母漸行漸遠的過程”。

    作為一個母親,我深深的明白這種感覺,從孩子脫離母體開始,他就成為了一個獨立的人,開始和其他人有了同樣親密的關係。

    他不但是母親的兒女,也是父親的兒女,同時也是爺爺奶奶的孫子孫女,外公外婆的外孫子孫女。而不再是母親腹中的胎兒。

    孩子漸漸長大,從他能自己獨立行走,再到斷離母乳,出去玩的時候,他可以跑在前面,等你去追他;餓了的時候,可以吃飯、吃蛋糕、吃餅乾,不再哼哼唧唧的鑽進媽媽的懷裡。此時他與母親的距離就又遠了一步。

    再大一點,上幼兒園了,他就開始接觸這個社會了。他是老師的學生,是小朋友的同學,他還會自己交到要好的朋友!此時他不再單單只是一個家庭的孩子,而是在慢慢的成長,逐漸的融入社會這個大家庭。

    從上小學的需要家長每天接送,到上中學可能半個月、一個月回家一次,再到上大學半年回家一次。以後結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你家就成為了“父母家”“老家”,在外地工作、安家的孩子,可能要一兩年才能回來一次!

    從每天哭著找媽媽,到不用你把他抱在懷裡,再到不讓你牽他的手……孩子的成長就是在漸漸的遠離父母!

    每個父母都希望親自陪伴孩子長大,但是又有多少普通人,為了生活奔波勞碌,不能把小小的孩子帶在身邊而錯過了孩子的成長。這也成為一些父母終身的遺憾!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

    孩子與父母漸行漸遠,伴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也在慢慢的變老。需要陪伴的,除了小孩子,還有老年人!

    讓父母安度晚年也是每一個做兒女的心願,但是能做到的又有幾人呢?

    想要給父母提供較好的物質生活,就勢必要出去工作,陪伴父母的時間自然就少了。畢竟既能待在父母身邊,又能掙錢的人還是少數的。

    當父母老了、病了的時候,是最需要子女在身邊的。但是久病床前無孝子,那些生活在父母身邊的子女還好些,可以儘量安排好工作和生活,親自照料父母。如果工作在外地的子女,父母是不會忍心為了自己而讓他們放棄自己的生活的,他們只能請護工或者保姆來照顧父母,儘可能的提供物質條件給父母!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為了不給人生留下太多遺憾,有條件的可以把父母接到身邊,如果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就儘可能的多安排一些時間看望父母!

    最後,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每個父母都能安樂的度過晚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聚丙烯樹脂能做口罩嗎,有什麼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