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海識途
-
2 # 松葉寒
《西廂記》講述了青年男女渴望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故事。雖經抗爭但終究鬥不過封建勢力。《西廂記》成書於元代,那時人民飽受蒙古人欺壓,老百姓渴望自由,奮起抗爭。《西廂記》表面上描寫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實際上從側面反應了蒙古人統治下暗流湧動,老百姓奮起抗爭。《西廂記》裡面唯美的詞句,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雖經後世多人模仿,從未被超越: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歸。萬金寶劍蕆秋水,滿馬春愁壓繡鞍。只曉得你滿天星斗煥文章,又誰知你十年寒窗無人問。。。。。
-
3 # 秀雲涵天
王實甫的《西廂記》講述了青年男女張生和崔鶯鶯一見鍾情並大膽相愛,不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習俗,在丫鬟紅娘從容鎮靜、機智勇敢的幫助下,衝破老夫人的重重阻撓和破壞,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故事。
故事源於唐代小說《鶯鶯傳》,寫鶯鶯、張生衝破封建禮教的約束,暗自結合,但小說結局是悲劇性的“始亂終棄”,露骨地宣揚“女人是禍水”的反動思想。在此基礎上,董解元創作了《西廂記諸宮調》,描寫了一場才子配佳人的喜劇婚姻,主題思想仍有很大的侷限性。
王實甫《西廂記》是在董解元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不只是把敘事體的講唱文學變成了代言體的戲劇,還充滿了積極的創造精神。在《西廂記》中,崔、張二人的愛情故事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式都趨於完善,符合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審美觀點,提出了“永老無離別,萬古長完聚,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口號,這是《西廂記》主題的精華,在王實甫看來,不僅崔、張這樣的有情人應結成夫婦,而是願天下有情人都結成眷屬,白頭到老,幸福美滿。這是從改革封建不合理婚姻制度的高度發出的吶喊,體現了封建時代廣大青年男女的願望,喊出了他們的心聲。
-
4 # sddz以書潤心
“願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句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也是對有情人的美好祝願,它的出處就出自這部經典的作品《西廂記》。
《西廂記》透過張生和崔鶯鶯一見鍾情,經歷種種磨難,終於走到一起的愛情故事,正面提出了“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從崔鶯鶯的母親老夫人身上,我們能感受到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她代表了封建家庭的家長,丈夫死後,她處境艱難,這個顯赫的家只剩一個軀殼,她家門庭冷落、處境淒涼,所以她特別想為女兒尋一段既可以維持崔家貴族之家的社會地位,又能給女兒帶來幸福的婚姻,她幾次三番的毀約,就是要把拯救家庭的重擔寄託在女兒身上。
那個時代的人,都是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哪能自己做主?從美麗而有才情的少女崔鶯鶯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嚴重束縛中,她內心追求著愛情和幸福的強烈,張生的痴情和才華博得她的愛慕,但相國小姐的身分和她所受的教養,使她感到不能自由表達愛情的苦惱。
老夫人的變卦,給她以沉重的打擊,反抗的意識開始覺醒。她逐漸從猶豫動搖、怯弱和顧慮中解放出來,終於突破束縛,和張生美滿結合。
故事中的紅娘,在劇中具有相當高的地位。她奔走於崔、張之間,周旋於以老夫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中,她是具有大膽的反抗精神而又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的角色代表。
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古代戲曲作品中的經典之作,它對戲曲、小說、詩文、繪畫、舞臺演出以及工藝美術等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充分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
5 # 追夢老學生
王實甫《西廂記》。劇中主要人物是張生、崔鶯鶯、紅娘。從一開始,張生、崔鶯鶯邂逅於普救寺而一見鍾情,彼此相慕,就陷入了一種愛情困境。而後孫飛虎兵圍普救寺,張生在老夫人許婚的條件下飛書解圍,似乎使得二人的困境得到解決。然後緊接著卻是老夫人賴婚,二人故事再度進入困境。處於情思當中的張生、鶯鶯在紅娘的幫助下暗相溝通,卻又因鶯鶯的疑懼而好事多磨,張生因相思之苦生病臥床,愁緒萬千。此時,鶯鶯忽然夜訪,兩人男女相悅,私下同居,從而進入愛情的高潮。此後,幽情敗露,老夫人發威大怒,劇情重又陷入緊張。紅娘深懂兩人相思相愛,抓住老夫人的弱點據理力爭,使她不得不認可既成事實,問題眼見得解決。然而,老夫人又提岀相府不招“白衣女婿”的苛刻條件,張生無奈被迫趕考,又岀現有情人的傷心離別。此間,又有了鶯鶯原有婚約的鄭恆的騙婚,劇情再度橫生節枝,直至二人重歸團圓,愛情圓滿結局。整個劇情,山重水複,曲折轉換,主人公的愛情,也在變化磨難中更加濃郁深厚,淋漓盡致。《西廂記》以很高的藝術水平,展現了張生、崔鶯鶯的美麗的愛情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生活觀念,故事曲折動人,人物形象豐滿。
張生的性格是矛盾的,輕狂又誠實厚道,灑脫又迂腐可笑。張生初見鶯鶯時,唱了一段《元和令》:“顛不刺的見了萬千,似這般可喜娘的龐兒罕曾見。只教人眼花繚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在半天。他那裡盡人調戲嚲著香肩,只將花笑撚。”非常真率甚至是放肆地表達了對美麗女子的渴望與傾慕。這顯然是按照當時世俗社會的趣味塑造的。他的大膽妄為,反映岀社會心理中對“邪惡”愛情受到壓抑的蠢動;而他的痴情相思,又展示了文人對愛情追求的純潔可愛。
鶯鶯的表現也是矛盾的。劇中,她表達著青春的苦悶和莫名的惆悵,渴望著自由的愛情,並且對張生抱有好感。但受家庭的壓制和身份的約束,又疑懼母親派來監視她的紅娘,所以總是在若進若退中暗中試探:一會兒眉目傳情,一會兒裝腔作勢;剛剛寄書相約,隨後變化脫賴。她的矛盾行為,使劇情變得十分複雜,也使人的性情在壓抑中變得更加強烈。
紅娘雖然只是婢女,卻是劇中最為活躍、令人喜愛的人物。她機智聰明、熱情潑辣,又富有同情心,無論是張生的酸腐,還是鶯鶯的矯情,還是老夫人的固執蠻橫,都逃不脫她的諷刺、挖苦,甚至嚴辭駁斥。她不受世俗禮教的束縛,道學詞彙信手拈來,一會兒講“禮”,一會兒講“信”,一會兒周公,一會兒孔孟。在她身上反映了市井社會的人生態度,他們對各種“道理”的取捨,更多的是從實際利害考慮的。
-
6 # 淼於子
悲歡離合的愛情,最終終成眷屬。反應了當時朝代的愛情,婚姻價值觀。劇情表達了當時年代的朝廷,社會的動盪與不穩。終成眷屬表達對國家,社會的未來美好期待和希望
-
7 # 孤竹國人1
(王實甫的《西廂記》寫張生和鶯鶯的愛情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人物也為數不多,可是作者透過事件的發展和人物之間的衝突,接觸到了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一一封建社會中青年人的戀愛和婚姻問題。張生和鶯鶯的愛情是一見傾心式的。在封建社會里由於禮教壁壘的森嚴,青年男女苦於沒有機會接近,很自然的會產生這種愛情。從佛殿相逢到牆角聯吟之後,張生和鶯鶯就真誠的相愛了,他們互相愉悅的是彼此的容貌,互相傾慕的是彼此的才華。這是一種出自內心的自然吸引,沒有考慮到門弟和財產。這是當事人自由的選擇,而不是家長專橫的強制。顯然這是和封建禮教的要求相違背的。封建婚姻制度的特點就是不承認青年人有決定自己終身大事的權利,而要由家長來包辦,形式上必須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骨子裡是要講究門弟的高低,計較財產的多寡,完全不管男女雙方有沒有真正的愛情。張生是一個“白衣秀士",雖說先人作過禮部尚書,但身後肅條,“只留下四海一空囊"。鶯鶯是相國的小姐,她父親在日,“食前方丈,從者數百",有著赫赫的聲勢。他們的家庭狀況和社會地位都有所差異,而且鶯鶯曾經由相國許配給鄭尚書的長子關恆為妻,因此他們兩人出於自由意志兩相情願的愛情就必然和封建禮教、封建婚姻制度發生劇烈的矛盾。孫飛虎圍普救寺,推動了這個事件往好的方向發展。張生和鶯鶯在患難之中更加鞏固了愛情。老夫人當兵變之時親口在大庭廣眾中許下的婚約,因為張生用計退走了賊軍,應成為這對年輕人得到幸福歸宿的有力保證。《西廂記》就是描寫張生和鶯鶯的愛情之產生丶發展丶遭到破壞以及他們如何為愛情而鬥爭丶終於獲得勝利的過程。作者在劇本中所展示的衝突實質上是維護封建禮教丶封建婚姻制度的封建勢力和要求自由表達愛情丶自由結合的青年一代的衝突。劇本還熱情歌頌了青年一代對封建壓力所作的鬥爭。《西廂記》的結局是喜劇性的,《西廂記》的生命歷久不衰,一直為讀者所喜愛,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精心塑造了鮮明的正面人物形象。《西廂記》在元代雜劇中有它很高的藝術成就,無論在體裁上丶結構上丶人物性格描寫上,語言風格上,它都有自己的特色。《西廂記》是一部大型的詩劇,它的文辭很美,詩意很濃厚,這在中國古典戲曲中是罕有和無與倫比的。
-
8 # 冷月秋風968
要回答的中心是:講述了怎樣的愛情故事?反應什麼社會現狀?則圍繞中心作下面的回答。
《西廂記》故事情節簡介。
唐貞元年間,相國夫人崔母與女兒崔蔦鶯一行30餘人扶崔相國靈柩回故里安葬,途宿普救寺。而窮書生張生入京趕考途中也借宿普救寺。夜晚,張生與崔鶯鶯偶遇,一見鍾情,互贈情詩。然後就出現——崔母的阻止;叛將兵圍普救寺,欲搶崔鶯鶯為妻;崔母承諾,誰解圍,女兒嫁給誰,張生請好友白馬將軍解圍;崔母賴婚,心中已將女兒許配給鄭尚書之子鄭恆;張生病入相思,侍女紅娘暗中周旋張生與鶯鶯的秦晉之好;張生考中狀元,鄭恆暗中阻礙張崔二人婚姻;最終張生與崔鶯鶯幸福地成為一對情深義重的夫妻。
《西廂記》講述了相門閨秀崔鶯鶯與窮書生張生,反對封建家庭包辦兒女婚姻,敢於衝破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縛,追求婚姻自主的愛情故事。這種封建社會婚姻“叛逆者”的形象塑造,在當時是具有社會影響力。用時代的眼光看,張崔二人敢於打破封建包辦代替婚姻的模式,是代表那個時代廣大青年男女的心聲,是進步的,但是,還沒有超出封建社會仕途經濟的規範,也是可以理解的。至於問“反應映了什麼社會現狀?”似乎問題的外延過大。那隻能從《西廂記》內容著眼,
主要描寫婚姻,重要情節發生的地點是普救寺。
《西廂記》反映的社會現狀。
崔鶯鶯與張生在普救寺相遇是偶然性的,但反映當時元朝時期,廣大青年男女追求個性解放,婚姻自主是必然性的。
綜合反映了社會低層廣大人民要想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和精神奴役,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渴望自由,追求個性解放,首先,從婚姻自主上作為突破口。(婚姻要求自主是社會諸多現象中的一種)。
其次,也反映了當時元朝另一個方面的社會現狀,即蒙古鐵騎征服了亞歐大陸和南宋全部疆域,對漢文化主要經典儒家學說認同,同時對其它宗教信仰也表示寬容,造成宗教信仰多元化,特別是對元代主流學說“理學”的發展尤其重視,則儒家封建禮教的地位不斷下降,甚至靠後。那麼,漢族名望貴對封建禮教更是推崇,以表示強大的存在感。因此,一些中老年夫妻,士大夫們便是封建禮教具體實施的捍衛者,崔母就是其中的一例。象崔母對兒婚姻包辦代替的思想應該是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
-
9 # 毓秀閣
王實甫的元雜劇《西廂記》講述了張生與鶯鶯的曲折愛情經歷故事,以及以他們為代表的封建禮教反抗者與崔老夫人代表的封建禮教維護者之間的複雜矛盾。
全劇情節生動,矛盾衝突顯著,不僅揭露了反抗者與維護者之間的主要矛盾,還蘊含著反抗群體內部的複雜矛盾,比如鶯鶯對紅娘立場的猜疑,紅娘對小姐態度的猜測,都引發了強烈的內部矛盾。因此,可以說,《西廂記》表面上是描寫張生鶯鶯從初遇到互相愛慕,再到許諾廝守終生的過程,但實際上這個過程是極度複雜的,這才使整體故事結構變得更加生動曲折。
當然,在欣賞每一部文學作品時,接受者需要從中感受到作品形成的社會背景,從而體會其中的現實意義。《西廂記》亦是如此,其中蘊含的愛情題材涵蓋著禮教態度的選擇,基於主線矛盾(反抗者與維護者的矛盾)的尖銳,我們可以稍稍看到作者對社會現象的思考過程。在王實甫創作的那個時期,對封建禮教乃至封建制度的不同態度仍然影響著社會思想體系,其中參與討論的文人各執一詞,有的人認為研習禮教能夠有效約束一些非道德行為,但有的人卻懷疑禮教的合理性,認為禮教對人的束縛程度太大,以至於人們喪失原有的習性,完全被嚴格的綱常倫理誤導,而王實甫身處其中,自然也有自己的一番見解。他提出“願天下有情的人都成了眷屬”,實際上就已明確自身立場,即看到禮教的頑固和束縛性質,希望天下有情兒女可以奮起反抗,自由追求愛情,堅持個人立場,而不是一味跟隨封建制度要求的方向盲目前進。由此,《西廂記》裡所反映的正是不同的人圍繞封建道德教化而作出的不同選擇。在這次選擇和這場討論中,封建倫理的本質愈發被人發現,其侷限性也由此引起世人的懷疑,而《西廂記》作為其中較有進步意義的文學作品,自是為此現狀進行揭示,並於揭示中表明自身立場,從而提倡更多的人對傳統封建禮教進行適當的批判。這或許就是《西廂記》最想突出的主題了。
-
10 # 碼字先鋒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寫張生與崔鶯鶯這一對有情人衝破困阻終成眷屬的故事。全劇共五本二十一折。劇情是:書生張君瑞在普救寺裡偶遇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對她一見傾心,苦於無法接近。此時恰有孫飛虎聽說鶯鶯美貌,率兵圍住普救寺,要強娶鶯鶯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聽從鶯鶯主意,允諾如有人能夠退兵,便將鶯鶯嫁他。張生喜出望外,修書請得故人白馬將軍杜確率兵前來解圍,但事後崔老夫人絕口不提婚事,只讓二人以兄妹相稱。張生失望之極,幸有鶯鶯的丫環紅娘從中幫忙,扶鶯鶯月夜燒香,聽見張生彈琴訴說衷腸。 後來鶯鶯聽說張生病倒,讓紅娘去書房探望。張生相思難解,央求紅娘替他從中傳遞訊息。鶯鶯憐惜張生,終於鼓起勇氣,也寫詩回贈,後在紅娘幫助下,二人瞞過崔老夫人,私下幽會並訂了終身。老夫人知情後怒責紅娘,但已無可挽回,便催張生進京應考。張生與鶯鶯依依而別,半年後得中狀元。崔老夫人的侄兒鄭恆本與鶯鶯有婚約,便趁張生還未返回之時謊報張生已被衛尚書招贅為婿,老夫人一氣之下要將鶯鶯嫁給鄭恆,幸好張生及時歸來,有情人終成眷屬。
-
11 # 雲帆詩友佳作展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簡稱《西廂記》,又稱《王西廂》、《北西廂》)是元代王實甫創作雜劇,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
全劇敘寫了書生張生(名珙字君瑞)與相國小姐崔鶯鶯在仕女紅娘的幫助下,衝破孫飛虎、崔母、鄭恆等人的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故事。
該劇具有很濃的反封建禮教的色彩,作者寫青年人對愛情的渴望,寫情與欲的不可遏制與正當合理,寫青年人自身的願望與家長意志的衝突;表達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愛情觀。全劇體制宏偉,用了五本二十一折連演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在古代雜劇中是罕見的。該劇情節引人入勝,形象鮮明生動,文采斐然,極具詩情畫意。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裡佔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於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後,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並不看重功名,認為“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訊息傳來,她也不以為喜而反添症候。《崔鶯鶯待月西廂記》雖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
12 # 換種心態生活6
張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國小姐崔鶯鶯,一見鍾情,而無計親近。恰遇叛將孫飛虎率兵圍寺,要強索鶯鶯為壓寨夫人;張生在崔母親口許婚下,依靠友人白馬將軍的幫助,解除了危難。
紅娘不僅僅是一個裨女,而且是劇裡劇外的聯絡人,她作為作者代言人,直接體現了作者的意圖,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和意識加在了她的身上,她左右著劇情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料崔母卻食言賴婚,張生相思成疾。鶯鶯心愛張生而不願正面表白;幾經波折,在紅娘的幫助下,鶯鶯終於至張生住處私會。
老夫人是一個多苦多難的、已經衰敗了的封建家庭的家長。丈夫剛剛去世,能夠擔負起家庭支柱的小兒子尚且年幼,顯赫的相府之家轉眼之間變得只剩“至親三四口兒’,而客居蕭寺,後面會遇到什麼麻煩,她一無所知。
崔母覺察跡象,拷問紅娘,反被紅娘幾句話點中要害,勉強答應了婚事,卻又以門第為由,令張生立即上京應試。
十里長亭送別之後,張生到京考中狀元;而鄭恆藉機編造謊言,說張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賴婚,要鶯鶯嫁於鄭恆。後張生趕來,鄭恆撞死,崔、張完婚。
紅娘不僅僅是一個裨女,而且是劇裡劇外的聯絡人,她作為作者代言人,直接體現了作者的意圖,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和意識加在了她的身上,她左右著劇情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西廂記》故事雖本唐代元稹《鶯鶯傳》,實際卻是脫胎於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 王實甫曾任陝西縣令、陝西行臺監察御史。後來由於他不滿當時官場的齷齪,憤而辭官,決心以寫戲抒發心中之鬱懣。
這部作品具有很濃的反封建禮教的色彩,作者寫青年人對愛情的渴望,寫情與欲的不可遏制與正當合理,寫青年人自身的願望與家長意志的衝突;表達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愛情觀。全劇體制宏偉,用了五本二十折連演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在古代雜劇中是罕見的。
情節引人入勝,形象鮮明生動,文采斐然,極具詩情畫意。
-
13 # 飛翔的鴻雁88
王實莆的《西廂記》內容簡介
張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國小姐崔鶯鶯,一見鍾情,而無計親近。恰遇叛將孫飛虎率兵圍寺,要強索鶯鶯為壓寨夫人;張生在崔母親口許婚下,依靠友人白馬將軍的幫助,解除了危難。不料崔母卻食言賴婚,張生相思成疾。鶯鶯心愛張生而不願正面表白;幾經波折,在紅娘的幫助下,鶯鶯終於至張生住處私會。崔母覺察跡象,拷問紅娘,反被紅娘幾句話點中要害,勉強答應了婚事,卻又以門第為由,令張生立即上京應試。十里長亭送別之後,張生到京考中狀元;而鄭恆藉機編造謊言,說張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賴婚,要鶯鶯嫁於鄭恆。後張生趕來,鄭恆撞死
崔鶯鶯出身名門貴族,是個美麗而有才情的少女,父親崔相國生前已將她許配給鄭尚書的兒子。在封建禮教的嚴重束縛中,她內心強烈地追求著愛情和幸福。她和書生張君瑞在普救寺中相遇,張生的痴情和才華博得她的愛慕,但相國小姐的身分和她所受的教養,使她感到不能自由表達愛情的苦惱。張生解普救寺之圍,本應與她結為夫妻,但老夫人的變卦,給她以沉重的打擊,反抗的意識開始覺醒。她逐漸從猶豫動搖、怯弱和顧慮中解放出來,終於突破束縛,和張生美滿結合。
張生(張君瑞)
張生先父官禮部尚書,可見他也是書香門第出身,自幼在此環境薰陶下,勤奮學習,學成滿腹文章以求金榜題名。時運不濟,造化弄人,多次應舉,均名落孫山,因此“書劍飄零,遊於四方”。由此可見,張生的願望是:但求功名日,光宗耀祖時。但這位飽學之士在偶遇鶯鶯時,卻將功名利祿拋向九霄雲外,將23年的艱辛與努力置於十八層地獄,義無返顧地把追求自由愛情放在第一要務。於是經史子集卻成了他追求愛情的幌子,在之後的歲月裡他相思難寐,更別說讀書學習了,在普救寺英雄救美,絞盡腦汁爭取愛情,終於愛情有望,卻遭崔夫人拒絕,以“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為由,張生迫不得已,只能赴京趕考,未料到自己的愛情卻建立在功名的基礎之上“得官啊,來見崔夫人;駁落啊,休來見崔夫人”的確,愛情的力量是偉大的,未遇鶯鶯時,張君瑞“書劍飄零功名未遂,遊於四方”,遇鶯鶯後,他胸有成竹,勝券在握,最終“一舉及第,得了頭名狀元”。紅娘
紅娘不僅僅是一個裨女,而且是劇裡劇外的聯絡人,她作為作者代言人,直接體現了作者的意圖,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和意識加在了她的身上,她左右著劇情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紅娘奔走於崔、張之間,周旋於以老夫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中,老夫人維護封建綱常和家族利益,維護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禮教,要打破它,就需要紅娘這樣具有大膽的反抗精神而又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的俠氣角色,她見義勇為,情緣反禮,願為“有情人終成眷屬”掃除障礙鋪平道路,因此,她在劇中具有相當高的地位。
老夫人
老夫人是一個多苦多難的、已經衰敗了的封建家庭的家長。丈夫剛剛去世,能夠擔負起家庭支柱的小兒子尚且年幼,顯赫的相府之家轉眼之間變得只剩“至親三四口兒”,而客居蕭寺,後面會遇到什麼麻煩,她一無所知。老夫人的喪夫之痛和對未來世事難料的苦楚,不是那個不食人間煙火的鶯鶯小姐所能體會和理解的。老夫人是《西廂記》中第一個出場的人物,她的一段“子母孤霜途路窮”的唱詞,反映了她對門前冷落、世態炎涼的感傷,這對老夫人性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正是由於她痛感門庭冷落、處境淒涼,所以她特別想為女兒尋一段既可以維持崔家貴族之家的社會地位,又能給女兒帶來幸福的婚姻,因而,如張生這般之人斷然不是老夫人的理想人選。
《西廂記》正面提出了“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裡佔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於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後,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並不看重功名,認為“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訊息傳來,她也不以為喜而反添症候。《西廂記》雖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該劇具有很濃的反封建禮教的色彩,作者寫青年人對愛情的渴望,寫情與欲的不可遏制與正當合理,寫青年人自身的願望與家長意志的衝突;表達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愛情觀。全劇體制宏偉,用了五本二十一折連演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在古代雜劇中是罕見的。該劇情節引人入勝,形象鮮明生動,文采斐然,極具詩情畫意。
-
14 # 第一孺子牛
《西廂記》是元代劇作家王實甫創作的,成劇大約在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全劇主要敘述了趕考書生(張君瑞)與已故相國小姐崔鶯鶯在侍女紅娘的周旋、幫助下,衝破了崔母 、孫飛虎、鄭恆等人的重重阻撓,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故事。該劇具有很強、很濃的反封建、反禮教的色彩。作者在劇中描寫了青年人對愛情的大膽追求與渴望,寫了情與欲是人的本性與本能的需要。本劇描寫了青年人在追求愛情方面與家裡人的矛盾衝突;全劇主要描述了“ 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愛情自由觀,後以圓滿結局收場。該劇文筆華麗、故事曲折、情節跌宕起伏、文筆細膩、人物傳神,堪稱絕世經典。
《西廂記》的故事主要描述了書生張君瑞在趕考途中借住“ 普救寺”時偶遇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並對她一見鍾情,但卻無法與她接近。而恰巧此時有孫飛虎聽聞崔鶯鶯年輕貌美,欲強娶為妻。崔鶯鶯之母在情急之下按自己女兒的意願,承諾如有人能夠退兵,便將鶯鶯嫁於此人。張生用計退賊兵後,崔老夫人卻賴婚,只讓二人以兄妹相稱。張生對此極為失望,幸有鶯鶯的貼身丫環紅娘從中幫忙兩人私下訂了終身。老夫人知情後怒責紅娘,便崔張生進京應考,後張生應考及第,有情人終成眷屬。
該劇雖然反映的是張生與崔鶯鶯曲折的愛情故事,但從他倆的愛情故事裡卻折射出了社會現狀,即“ 封建禮教”對老一輩人的毒害,老一輩人則用“ 封建思想”束縛青年人的自由戀愛,這與《紅樓夢》裡的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故事何其相似?封建社會、包括現代一部分人特別講究“ 門當戶對”,以犧牲兒女們的愛情幸福為代價,把兒女們的愛情作為籌碼當著生意做,而且這個“封建禮教”流傳了幾千年,已深深的鉻在了一些人的心中。無獨有偶,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有一出地方戲叫《粱秋燕》,也反映的是青年人的愛情故事,都是“ 封建思想”與“ 封建傳統”在束縛青年人的愛情自由。大家應該熟悉古代陸游與唐婉的愛情故事,他們也是陸母的百般刁難與反對,最後是以悲劇結束的。這就是從古到今的社會現狀,而且這個社會現狀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幾幹年的積累。所以,這個現狀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
社會的進步是一個慢長的過程,不是立馬就能改變的。《西廂記》雖然是以圓滿的喜劇形式收場的,但這只是王實甫的個人願望,現實生活中不知道有多少愛情悲劇?社會在進步,人的思想觀念也在改變,希望人人都得到自己的愛情!
-
15 # 子怡萌璇
經常收看京劇西廂記,主要講述了相門閨秀崔鶯鶯與窮書生張生,反對封建家庭包辦兒女婚姻,敢於衝破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縛,追求婚姻自主的愛情故事。這種封建社會婚姻“叛逆者”的形象塑造,在當時是具有社會影響力。用時代的眼光看,張崔二人敢於打破封建包辦代替婚姻的模式,是代表那個時代廣大青年男女的心聲,是進步的,積極向上的。
-
16 # 康國斌kgb
張生在某寺和相國之女崔鶯鶯相遇,二人一見鍾情,而二人都羞於而不敢開口,這時有一夥強盜來到寺院,看崔鶯鶯長得漂亮要搶去做壓寨夫人,這時崔蔦蔦母親慌亂這中答應張生救了她女兒後嫁於張生,張生在朋友白馬將軍的幫助下,解救了崔鶯鶯,不料崔母卻食言賴婚,令張生得了相思病。而崔鶯鶯心裡愛張生卻不敢表白,在紅娘的幫助下,崔鶯鶯和張生終於私會在一起,被崖母發現逼問紅娘,後被紅娘幾句話說中要害,勉強答應了婚事,可是又以門不當、戶不對為由讓張生上京趕考,被逼沒法張蔦蔦十里長亭淚送張生。之後張生考中狀元還沒回來,鄭恆藉機說張生在京城另娶夫人,崔母又一次賴婚要女兒嫁給鄭恆,後張生趕回,鄭恆看到沒法躲過懲罰而撞死,崔鶯鶯和張生終於完婚了。
《西廂記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是正能量的,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主張,也顯示出當時是反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婚姻制度
-
17 # 戲曲與情感
張生和相國之女崔鶯鶯相遇某寺。二人郎才女貌一見鍾情,但懷春少男少女愛慕之情羞於啟齒。恰在這時一夥強盜闖進寺中得見崔鶯鶯貌美如花丶垂誕三尺意欲搶崔鶯鶯做壓寨夫人。崔母救女心切慌亂答應張生若退了賊人就將崔鶯鶯許嫁張生。在朋友白馬將軍幫助下擊退了賊人救下了崔鶯鶯。殊不知崔母翻臉食言賴婚令張生得下了相思病。崔鶯鶯縱然愛著張生也不敢表白。在小紅娘牽線下他們偷偷私會。崔母撞見拷打紅娘,紅娘不懼嚴刑說中要害。崔母無奈應允婚事。但卻以門不當戶不對說什麼相府不招白衣婿。硬逼張生上京赴試,得中功名才允許迎娶。張生被逼上京崔鶯鶯含淚相送十里長亭。崔鶯鶯至死不渝,非張生不嫁。它日張生春風得意歸來。二人百年好合。有情人終成眷屬。
《西廂記》充分反映了封建思想和封建婚姻。且顯示了封建社會嫌貧愛富的醜惡嘴臉。
-
18 # 晨風絮語
《西廂記》最早源自於唐代詩人元稹的親身經歷編寫的《鶯鶯傳》。元稹早年與表妹崔氏相戀,最後不得不為仕途而放棄初戀,娶了尚書之女,故事哀婉而悽美。
這個故事到宋金時代流傳更廣,一些文人、民間藝人紛紛改編成說唱和戲曲。如今廣為流傳的有越劇、京劇、崑曲等。
王實甫的《西廂記》與《鶯鶯傳》有所不同,他用“有情人終成眷屬”使整個故事在封建社會中顯露了第一道人性的曙光。
書生張君瑞父母雙亡,進京趕考路過普救寺,遇到崔鶯鶯,兩人一見鍾情。奈何孫飛虎垂涎鶯鶯美色,派兵圍剿普救寺,老夫人允諾誰能趕走孫飛虎,變將鶯鶯嫁給他。
張生挺身而出,求得同窗好友杜確將軍發兵相救,可老夫人並無嫁女之意,只叫鶯鶯與張生以兄妹相稱。張生與鶯鶯只得依靠紅娘互傳書信來表達心中相思之苦。兩人最終行了魚水之歡,老夫人無奈之下提出要張生考取功名方能迎娶鶯鶯。
張生不負眾望高中狀元,卻又被老夫人侄兒鄭恆從中作梗,最後又在杜將軍的幫助下得到皇帝賜婚,兩人最終衝破重重奸險拜堂成親。
張生對愛情執著,鶯鶯為愛堅守,衝破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封建家長制的干預。表達了人們想擺脫思想束縛、精神奴役,渴望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首先從婚姻自主作為突破口。
雖然《西廂記》表面看起來是一部以愛情為主線的劇作。其實作者認為一切不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都是不健康的、不合理的,進而否定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辦婚姻制度。從而深刻揭露了封建專制的實質。
-
19 # 青青草0451
大概是張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國小姐崔鶯鶯,一見鍾情,而又無法親近。恰好遇上叛將孫飛虎率兵圍寺,要強索崔鶯鶯為壓寨夫人。張生在崔母親口許婚下,依靠友人白馬將軍的幫助,解除了危難。
不料崔母卻食言賴婚,張相思成疾,鶯鶯又心愛張生卻不願正在面表白,幾經波折,在紅娘的幫助下,鶯鶯終於在張生住處相私會。…………
-
20 # 熱血蘭博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簡稱《西廂記》,又稱《王西廂》、《北西廂》)是元代王實甫創作雜劇,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
全劇敘寫了書生張生(名珙字君瑞 )與相國小姐崔鶯鶯在仕女紅娘的幫助下,衝破孫飛虎、崔母、鄭恆等人的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故事。
該劇具有很濃的反封建禮教的色彩,作者寫青年人對愛情的渴望,寫情與欲的不可遏制與正當合理,寫青年人自身的願望與家長意志的衝突;表達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愛情觀。全劇體制宏偉,用了五本二十一折連演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在古代雜劇中是罕見的。該劇情節引人入勝,形象鮮明生動,文采斐然,極具詩情畫意。
張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國小姐崔鶯鶯,一見鍾情,而無計親近。恰遇叛將孫飛虎率兵圍寺,要強索鶯鶯為壓寨夫人;張生在崔母親口許婚下,依靠友人白馬將軍的幫助,解除了危難。不料崔母卻食言賴婚,張生相思成疾。鶯鶯心愛張生而不願正面表白;幾經波折,在紅娘的幫助下,鶯鶯終於至張生住處私會。崔母覺察跡象,拷問紅娘,反被紅娘幾句話點中要害,勉強答應了婚事,卻又以門第為由,令張生立即上京應試。十里長亭送別之後,張生到京考中狀元;而鄭恆藉機編造謊言,說張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賴婚,要鶯鶯嫁於鄭恆。後張生趕來,鄭恆撞死,崔、張完婚。
首先,《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裡佔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於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後,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並不看重功名,認為“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訊息傳來,她也不以為喜而反添症候。《崔鶯鶯待月西廂記》雖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回覆列表
元雜劇王實甫的《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曲中的優秀作品,被稱為“元雜劇的壓卷之作”,對中國的語言、文化等各個方面皆頗有影響。他講述了書生張生和相國小姐崔鶯鶯的戀愛故事,揭露了封建禮教的本質。
《西廂記》以很高的藝術水平來展現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使得它格外動人。故事富於變化、情趣濃厚,而且經過不斷的磨難,使得主人公的愛情不斷得到強化和淋漓盡致的表現。
從劇情來說,《西廂記》寫得波瀾起伏,矛盾衝突環環相扣。從一開始崔、張邂逅於普救寺而彼此相慕,就陷入一種困境;老夫人賴婚,再度形成困境。此後崔、張在紅娘的幫助下暗相溝通,卻又因鶯鶯的疑懼而好事多磨,使張生病臥相思床,眼見得好夢成空;忽然鶯鶯夜訪,兩人私自同居,出現愛情的高潮。
此後幽情敗露,老夫人提出相府不招“白衣女婿”的附加條件,又迫使張生赴考,造成有情人的傷感別離。在可能是後人續作的第五本中,直到大團圓之前,還出現同鶯鶯原有婚約的鄭恆的騙婚,再度橫生枝節。
這樣山重水複、縈迴曲折的複雜情節,是一般短篇雜劇不可能具有的。
王實甫融合了古典詩詞,增加了戲劇的文學性元代時王實甫基本根據這部諸宮調將《西廂記》改編成多人演出的戲劇劇本,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融合了古典詩詞,文學性大大提高,結尾改成老夫人妥協,答應其婚事,大團圓結局。
如開場鶯鶯所唱的一段《賞花時么篇》:
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寫出了生活在壓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悶和莫名的惆悵。
而張生初見鶯鶯時所唱的一段《元和令》:
顛不剌的見了萬千,似這般可喜娘的龐兒罕曾見。只教人眼花撩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在半天。他那裡盡人調戲嚲著香肩,只將花笑捻。
更是非常直率甚至是放肆地表述了男子對於美麗女性出於天然的渴望與傾慕,以及女子對這種渴慕的自然迴應。
張生和崔鶯鶯爭取婚姻自主,敢於突破封建思想《西廂記》劇本完成後,迅速流行,幾乎中國所有幾百個劇種都以其為原本上演過這部戲。《西廂記》中許多人物都是民間耳熟能詳的,“紅娘”更成為漢語語言中“媒人”的代名詞,甚至成功的中介都被稱為“紅娘”。
張君瑞和崔鶯鶯爭取婚姻自主,敢於突破封建思想,摒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在私下結合。
以後有許多故事和劇本受其影響,開始表現基於愛情,衝破“門當戶對”的封建禮教觀念的美滿婚姻或悲劇,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天仙配》《寶蓮燈》等。《西廂記》可以說是首開先河,在世界上是第一部表現純愛情的長篇作品,藝術成就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