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海同志
-
2 # 小空話歷史
1.當時的李自成已經打進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已經自縊在煤山了,當時的大明王朝可以說是滅亡了。李自成自立為帝,並且也不拉攏吳三桂,反而出兵攻打山海關。
2.吳三桂的父親當時在北京城,被李自成的手下毒打了一頓,差點把命都丟了。再一個就是心愛的女人陳圓圓也被李自成手下搶走了,作為一個男人,也是個梟雄的吳三桂怎麼會受此大辱。
3.當時的遼東已經被後金佔領了,八旗軍對山海關是虎視眈眈,如果吳三桂不開關的話,那就要面臨李自成和多爾袞的雙面夾擊,最後必然是兵敗身亡的。
4.既然和李自成談不成,那為何不和多爾袞談談呢。一來可以借多爾袞之手消滅李自成的部隊,報自己的仇。二來也可以給自己留一條後路,這樣何樂而不為呢。
-
3 # 琪玥老豆
這個問題就是個偽命題!因為本身吳三桂是要投降李自成的,都走到半路了,聽說他老爸被殺了,小妾被佔了,他一想,他媽的這是要招降老子不?我過去了你把老子殺了咋整?馬上反身退回山海關。本想看看形式再說,無奈李自成又輕率大軍過來滅他,他奮力抵抗,實在是幹不過了才找的多爾袞。其實清朝給他個王爺噹噹也不錯了,一輩子吃喝玩樂 榮華富貴,不過康大帝想著削番打壓他,自己實力又大大增強,又揹著通敵賣國的罪名,所以做著皇帝夢又反了,最後沒玩過康大帝。
-
4 # 甘埠大叔
吳三桂一生,做過大事四件,抗清、降清、剿殺南明,最後又叛清,一輩子像是折返跑,經過這些折騰,收穫蓋棺論定的帽子兩頂:“漢奸”與“反覆無常”。但其實透析他的一生所為,與其把他定性為一個極品渣男,倒不如說,他只是一個不夠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明末腐朽,苛捐雜稅,太監橫行,農民起義軍層出不窮;更有李自成號稱闖王,幾年時間打得堂堂正規軍潰不成軍,兵鋒直逼京城,人們似乎更願意接受闖王推翻腐朽的朝廷,給人民帶來新的活路。
“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很多地方面對李自成的義師不戰而降,所以李自成很快就逼近了北京城。崇禎皇帝慌了,命令各個地方的部隊率兵勤王。
勤王的聖旨到了當時在抗清第一線、鎮守寧遠的吳三桂手上,聖旨中明確指出,要吳三桂放棄關外、放棄寧遠城,攜帶關外的百姓撤回關內,命令吳三桂帶著他的寧遠鐵騎來北京救駕!好吧,聖旨是必須要聽的。於是我們桂哥帶著幾十萬百姓,每天行進幾十裡,向山海關撤退。在山海關安頓好百姓之後,自己帶著輕騎星夜來救。
問題出現了,部隊行進到一半,接到訊息,北京城被李自成打破了,崇禎皇帝也在煤山的歪脖樹上見佛祖去了!怎麼辦?真是驚天奇聞,從接到勤王保駕的聖旨,到北京城被破,前後不過半月有餘,吳三桂還要安頓百姓,就是累出屎來也趕不到啊;北京城怎麼失陷得這麼快,崇禎皇帝怎麼死得這麼早!除非從一開始吳三桂什麼都不帶,直接插上翅膀飛回北京。可是也不行啊,明明聖旨上寫得清清楚楚,帶著百姓撤回關內!再說了,我們桂哥的部隊大部分都是關外的百姓的子弟組成,如果放棄百姓任他們被異族屠戮,估計部隊還沒到北京就譁變了!
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左右為難之際,李自成的勸降書來了,投降我吧,我還有百萬大軍,你才幾萬人馬,沒必要和我死磕嘛,你看大家不是都接受我了嘛。我再怎麼說也是漢人,投降我你也不丟臉,再說你的家可還在京城,在我手上呢。來吧來吧,崇禎都死了,你效忠也沒意義了嘛,咱們哥倆關起門來還是一家人,我不會虧待你的!
好吧,就投降李自成吧,就算不為自己考慮,自己的家還在他手上呢;自己手底下這麼多人的後路總要考慮吧。
接著往前走,去北京,去看看義滿天下的闖王,去投降闖王,重新建起一片天下吧!
同樣行進到一半,問題又出現了,吳三桂見到了自己在北京城家裡的下人,帶來了驚詫的訊息:北京城破,闖王的部隊在北京城燒殺搶掠,自己的家被炒了,老父親被抓進大牢不知死活,連老婆都被人搶了!這樣的闖王會是天下的明主嗎?!國仇家恨,自己的這點部隊根本不是李自成百萬大軍的對手。怎麼辦,再去北京城已經不現實了,回吧,回山海關,多少還有個地方落腳。
就這樣,吳三桂打敗了李自成放在山海關的人馬,重新佔據了山海關,據關以自保。可是人家李自成不同意啊,帶了人馬過來要滅桂哥。怎麼辦,都說山海關是天下雄關,可是吳三桂被清兵和李自成兩面夾擊。再說了,不透過山海關人家清兵就真過不來關內嗎?前面有四五次人家清兵都是繞過山海關直接打到內地的。再加上現在李自成咄咄逼人,國仇家恨怎麼報!吳三桂該怎麼選擇!
換我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報國國無門,回家家無門,總要做個選擇。
桂哥選擇了跟李自成死磕,可是自己這點人馬也不夠啊。怎麼辦,借力!
清兵當時根本沒多少人馬,借清兵幫自己打敗李自成,事後憑清兵這點人馬估計也翻不起什麼大浪來。可皇太極意識到了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舉傾國之力來戰。上到七十歲,下到十歲,只要走的動的全部都上了,就像個賭徒,把寶全部押在這一註上了。
皇太極贏了,在吳三桂與李自成死磕紅了眼的時候,清兵神兵天降,一舉擊破李自成的部隊,而吳三桂手上也沒剩下多少人,根本阻止不了清兵接下來的任何動作!所以清兵一戰定天下,長驅直入,問鼎中原,成就了清朝幾百年天下……
一個朝代的完結,歸集在一個將領的無能,歸集在一個女人的身上…………我不知道該怎麼看桂哥!怎麼看陳圓圓!
-
5 # 萬歲1148858845
其實吳三桂不論如何選擇最終的結果都是身死族滅,事實上李自成的作為始終都是模仿朱元璋,意圖做洪武大帝第二(進京也不是為了馬上改朝換代,而只是想如朱元璋被封吳王一樣,先開國封王置百官)而崇禎也知道封王李自成,那麼自己就是韓林兒第二(被朱元璋淹死了)而反觀滿清則無不是積極學習金國,努爾哈赤的國號是大金,皇太極更是向諸王貝勒發放金史,金太宗傳記以表明自己的志向(仿效金國佔領北方)如此局面下吳三桂要麼被洪武大帝第二的李自成兔死狗烹,要麼如同北宋滅亡後的劉豫的偽齊政權一樣成為滿清的走狗,最後還是要被剿除,命運已經註定,選擇並不重要了
-
6 # 勢說天下
看當時天下大勢,吳三桂擁兵五萬,多爾袞帥兵十萬,李自成大軍三十至四十萬,山海關附近只有七萬大軍。且各方勢力直逼山海關。當此之時,山海關是最關鍵的咽喉所在。吳三桂已成關鍵少數,且是關鍵中的關鍵,不圖繼續維護明朝天下也當圖李家萬世王侯矣。要想實現這一點,只需兩步可矣。
第一步,先謀求穩住局面。
如果我是吳三桂,我當修書一封給李自成,以幫助多爾袞為由逼其撤軍三百里,資糧及武器若干,以抵禦多爾袞。
同時修書一封給多爾袞,若想吳三桂歸順大清,當後撤二百里,送馬匹及武器若干,以防關內閃擊。且對雙方明言自己須自保且猶豫不決。
先謀求穩住,同時多備武器糧草,廣造大船,以備不測。
第二步,向李自成遞三策,上策拜大將軍,封關內侯,統帥東北防線。中策以山海關交換200-500萬兩白銀。下策投降多爾袞反戈攻擊大順。並謀求上策,其次中策。
若李自成同意上策,則一切好辦,時刻維持關口強大兵力以自衛。
若李自成選擇中策,則換防後,帥軍乘船經渤海黃海一路南下直奔江蘇、福建,繼續護衛南明朝廷,有此兵力及錢糧,最好情況可守住東南半壁江山,最差也可延續明朝國祚五十年。
若李自成不做選擇,那就讓他自己當傻瓜,做出真實歷史的選擇。
扼腕的是,吳三桂做出了下策之選。
以上為個人扯蛋,徒增談資。
-
7 # 塔布里斯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這四句詩節選自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所作的《圓圓曲》。
全詩所講述的就是吳三桂為了愛妾陳圓圓最終剃髮降清的故事。
幾百年來,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一直被民間傳說,大多數人對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漢奸行徑都是咬牙啟齒;也有的人認為吳三桂與陳圓圓的愛情也稱得上是可歌可泣。
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
吳三桂可否選擇入關勤王?或者投降李自成?
吳三桂降清是為了陳圓圓?還是他另有考慮?
清軍入關是否是歷史必然?還是吳三桂的選擇改變了歷史走向?
無奈的崇禎帝、大意的李自成、果決的多爾袞、善變的吳三桂。
他們的命運都因這天崩地裂、改朝換代的變局之下;
在大明、大清、大順的生死對決中交織在一起。
讓我們先從各方勢力的角度闡述當時的形勢,再來分析吳三桂的選擇。
崇禎困局縱覽歷史上的亡國之君,崇禎帝朱由檢絕對是最令人惋惜的存在。
他繼位之後雖然勤政,為挽救明王朝做了最大努力,但面對歷代所積累下來的積弊,卻還是無力迴天。
崇禎帝當時面對的困局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
一是山海關外的後金政權崇禎即位後,為了解決後金問題,專門任命洪承疇為薊遼督師,與後金展開了松錦大戰。
結果不僅是損失了13萬人的精銳部隊,連洪承疇本人也剃髮降清。得勝後的後金勢力更加壯大,皇太極曾先後五次跨過長城入寇中原。
再加上北韓和蒙古先後與後金結盟,明朝在山海關外節節敗退,精銳盡喪,在遼東戰場上的劣勢已經不可逆轉。
二是中原地區的農民起義由於遼東戰場年年開戰,朝廷不得已不斷加派:“遼餉、練餉、剿餉”,加深了社會矛盾,政治的腐敗,土地兼併嚴重,國家財政枯竭,再加上災荒不斷、瘟疫流行,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而邊境計程車兵由於缺少糧草餉銀,軍紀混亂,譁變不止,轉而為盜。民不聊生加上官逼民反,直接掀起了農民起義的大潮。
到了崇禎17年,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勢力已經遍佈山西、陝西、四川、湖南等省份,佔據半壁江山,兵鋒所向直指京城。
此時崇禎首先想到的是遷都南京
本意是有大臣能夠提出建議,自己再批准,能夠顧全面子。但是由於他本人長期剛愎自用,許多提出正確意見的大臣都被他殺了。此時朝廷上下已經是離心離德,誰也不敢說話,都等著崇禎自己下決心,再去附和。南遷的決議就拖延了下來,等到後來李自成三面包圍北京,崇禎帝已經成了籠中之鳥。
“帝欲大臣一言主之,大臣畏帝不敢言,慮駕行屬其留守,或駕行後京師不能守,帝必罪主之者。遂無人決策。”——《明史》
為了緩解朝廷的財政困難,崇禎帝也曾作過努力。
他的辦法是讓百官捐獻。這裡舉一個例就可以看出明朝的皇親國戚和文武大臣對朝廷的所謂“忠心耿耿”
崇禎帝派太監密令周皇后的父親周奎發揮帶頭作用,捐獻12萬兩。國難當頭,周奎居然跟皇帝討價還價,表示只能捐獻1萬兩,而且還去向女兒求援。
周皇后不得已悄悄送去5千兩,不料周奎居然厚顏無恥的私吞2千兩,最後只捐了3千兩。後來闖王進京,大順軍隊從周奎家中搜刮出的現銀就多達50萬兩。
為了管理不聽指揮的,四處譁變的軍隊,崇禎帝的對策是派出太監擔任監軍。
不料卻適得其反。居庸關守將唐通就因不滿崇禎不信任自己,在李自成大軍到達居庸關之後,未做抵抗開關投降。
無力迴天!到了崇禎17年(公元1644年)
崇禎帝面對起義軍逼近的烽火,只剩下最後的選擇。
他下旨: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令吳三桂放棄山海關防線,率關寧軍隊入京勤王。
闖王進擊“闖王”——李自成。
出生在陝西的貧苦農民家庭,自幼只能靠給地主放羊餬口。成年之後在驛站擔任驛卒。可不料因為崇禎繼位後裁撤驛站以減少國庫支出,導致了李自成沒了活路,不得已,他只有帶領著同鄉吃不上飯的農民走上了起義的道路。
“明末李自成,銀川驛一馬伕耳,因裁驛站,饑荒,不得食,振臂一呼,卒至土崩不可救——《米脂縣誌》
起義軍的發展經歷了起起伏伏,但到了崇禎16年,起義軍的勢力已經發展到了頂峰,明朝再也無力對起義軍進行圍剿。
當年十月,李自成攻破西安,次年一月,建立政權大順,隨即率軍從西安出發,向北京進軍。沒想到大軍行進竟然出奇的順利,到了居庸關未遇抵抗,守將唐通望風而降。此時的李自成心中明白:大明的氣數,盡了。
三月十七日,大順軍開始進攻北京城,而此時城內的守城太監曹化淳,與大順軍裡應外合,打開了廣寧門,北京失陷已在眼前。
此時李自成的部下顧君恩建議李自成,南方明朝的藩王勢力不足為慮,但山海關外的滿清卻是心腹大患,因該加緊勸降吳三桂。
李自成採納了建議,下令所有明朝降將以及在北京城中吳三桂的父親吳襄都分別發書吳三桂招降,並派遣使節前往山海關。
睿王機遇清崇德8年,也就是李自成發兵北京,崇禎自縊的前一年,皇太極突然病死,由於沒有立下任何遺言,導致了清朝內部展開了一場對帝位的爭奪。
爭奪的雙方,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豪格勢均力敵。
為了避免八旗內戰,多爾袞接受了濟爾哈朗和代善的提議,另立皇子福臨為帝,由多爾袞擔任攝政王。
順治元年四月,李自成攻破北京的訊息傳到了關外。清內秘書院大學士范文程敏感的覺察出時機已到,他立刻進諫多爾袞,提議此時入關與李自成爭奪北京。
多爾袞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議,把握難得的歷史機遇,率領10餘萬大軍,原本計劃繞過山海關吳三桂的防區,直接進攻北京城。
沒想到就在大軍走到翁後時(今阜新境內),卻意外的遇到了兩個從山海關方向奔來的人。歷史就這樣發生了轉折。
三桂抉擇吳三桂,字長伯,今江蘇高郵人,出身將門,他的父親吳襄就是遼東參將,在父親的影響下,吳三桂很早就開始了軍旅生涯。而吳三桂善於投機、貪生怕死的秉性也很早就表現了出來。
崇禎12年,洪承疇擔任薊遼督師,吳三桂利用父親的關係,千方百計討好洪承疇,更是拜當時的監軍太監高起潛為義父,從而完成了從遊擊到團練總兵的火箭式升遷。
後來在松錦大戰中,吳三桂跟隨洪承疇增援錦州,在松山被清軍圍困後,吳三桂擅自突圍,率部趁夜逃跑,最後人馬損失殆盡,僅以身免一人逃回山海關,卻在向朝廷的奏報中說“與賊血戰,斬獲甚多,寡不敵眾,故而奔回”,最後吳三桂逃過了逃兵的處罰,僅降三級。
由於洪承疇全軍覆沒,錦州淪陷,明軍在山海關外僅剩下寧遠孤城無人防守,吳三桂因此很快又復職繼續擔任寧遠總兵。在此期間,皇太極令祖大壽、洪承疇的等降清將領,多次寫信給吳三桂進行招降,吳三桂給祖大壽回了信,皇太極大喜過望也給吳三桂回信道
“爾遣使遺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深恐將軍失此機會,殊為可惜”——《清太宗實錄》
可以說在寧遠就任期間,機會主義者吳三桂已經給自己準備了一條後路。
可是不想此時貪得無厭的清軍又一次繞過寧遠防線,騷擾關內,吳三桂第一次奉命入京勤王,但不知是有了默契還是其他原因,吳三桂行軍遲緩,到達北京後,清軍已然撤退。
但他勤王的舉動還是得到了崇禎帝的褒獎,親自在武英殿賞賜吳三桂尚方寶劍。
相傳陳圓圓,原本是田弘重金從江南買來先要討好崇禎的,但是崇禎並不喜歡,就只好自己養在府裡,沒想到吳三桂見到後一見鍾情,於是田弘便將陳圓圓送給了吳三桂。此時崇禎帝催促吳三桂返回關外防禦清兵,所以吳三桂來不及迎娶,只得先將陳圓圓安置在田府。
返回山海關的吳三桂,不久之後就收到了李自成三路圍困北京的訊息,也得到了崇禎令自己全軍回防北京的命令,但是這一次他依舊遷延不發,從山海關到北京200裡的路程,正常行軍兩天就可以抵達,但吳三桂卻足足走了11天,等他接近北京外圍時,崇禎早已經在煤山自縊身亡。
“被命,遷延不即發,簡閱步騎,攜掣人民,徙五十萬眾,日行數十里。”——《平西王吳三桂傳》
吳三桂率軍到了豐潤附近,不再前進,猶豫觀望、相機而動。他還不知道,此時的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為了補充軍費糧餉,大肆搜刮北京官僚,尤其是劉宗敏更是住進田府,為了得到陳圓圓,對田弘及家人嚴刑拷打,最終擄掠了陳圓圓。
被李自成先派遣往山海關勸降的唐通最先接觸了吳三桂,唐通攜帶了白銀4萬兩,“遺書三桂,盛誇新主禮賢,啖以父子封侯”。吳三桂“大喜,欣然受之”
於是吳三桂召開了軍事會議,向手下將領表達了:闖王勢大,我軍孤立,不如投降的意圖,手下軍官均表示願意聽命,於是吳三桂率軍向北京進發,準備入城朝覲李自成。
不料部隊剛走到永平時,遇到了從北京不堪農民軍迫害的百姓和官員,得知了自己父親的府邸也受到搶掠的訊息,吳三桂十分憤怒,但考慮到,自己此時也沒有別的退路,自己還可以進京親自與李自成辨明。
可不久,他又聽說陳圓圓被劉宗敏搶佔的訊息,不禁怒髮衝冠。決定翻盤李自成。這就成了衝冠一怒為紅顏典故的由來。
“不滅李賊,不殺權將軍,此仇不可忘,此很不可釋,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耶”——《吳三桂紀略》
於是,四月初八,吳三桂率領全軍撤回山海關,這一次倒是行軍迅速,沒等李自成反應過來,吳三桂就已經殺掉李自成的使臣,在山海關開始鞏固城防,招兵買馬了。
四月十三日,得知吳三桂降而復叛的李自成,一面率領6萬大軍進攻山海關,一面又繼續派遣使臣拿著吳三桂父親的書信勸降。
由於還對吳三桂還抱有幻想,李自成的部隊也走得很慢,從北京到山海關足足走了8天,就是這8天的時間給了吳三桂勾結滿清的時間,又一次改變了歷史程序。
得知李自成大軍壓境的訊息,吳三桂不敢怠慢,此時已經沒有選擇,除了李自成自己也就只有關外的清軍可以依靠,他立即派出楊珅和郭雲龍二人為使臣前往盛京向清朝求援。
楊、郭二人自己也沒想到,剛從山海關出發不久,就遇到了正準備攻打北京的清兵大部隊。隨即二人就將吳三桂的求援信交給了多爾袞。
喜從天降之際,多爾袞也冷靜的展開了與吳三桂的談判,儘管此時李自成與吳三桂已經在山海關打得難解難分,但是多爾袞依然堅持先按兵不動作壁上觀,直到見到吳三桂本人親自前來剃髮投降之後才出兵救援。
山海關一戰李自成沒有料到吳三桂會聯合清兵,由於缺乏準備,大敗逃回北京,雖然在北京還有十多萬軍隊,但是此戰之後李自成再也沒有組織起大規模的軍事抵抗,最終一步步敗逃山西,一代闖王兵敗之後不知所終。
而吳三桂歸順清朝之後則被封為平西王,幫助清軍繼續剿滅大順軍隊和南明勢力,甚至親手殺死了永曆皇帝。
睿親王多爾袞則趁勢拿下北京,吸取李自成的教訓,他沒有對北京大肆破壞,最終輔佐順治帝遷都北京,入主中原。
上文我們從不同的視角闡述了當時的基本形勢,那麼針對吳三桂降清的歷史選擇,又該如何評價?
一部分歷史愛好者認為:吳三桂審時度勢,投降滿清,推動了明末清初國家的統一程序和民族的融合,有一定的歷史貢獻。
另一部分認為:吳三桂一生反覆無常,一生仕明而叛明;降順而反順;降清又叛清。是一個十足的兩面三刀的勢利小人,如果他及時救援崇禎包圍北京,或者不因一女子而降清,歷史都會因此而改寫。
對此,我的觀點是:吳三桂降清的過程中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響,他也確實有機會作出不同的選擇,但是在明、順、清三方的勢力角逐中,最終由最強大的清統一中國卻是不可逆轉的歷史發展必然趨勢。
先說偶然
如果崇禎帝沒有因派太監監軍而惹惱唐通,居庸關是不是就有希望阻擋李自成的軍隊?
如果崇禎帝在一點作出南遷的決策,又何至於為李自成包圍在北京?
如果李自成在進入北京後約束軍隊,沒有對北京官僚搜刮搶掠,吳三桂是否就沒有降而復叛的藉口?
如果李自成能早一點認清吳三桂兩面三刀的嘴臉,是不是就不會留給他與清兵勾結的時間?
如果吳三桂沒有在田弘家中遇到陳圓圓,那他的選擇又會不會改變?
如果吳三桂的使者與多爾袞的軍隊錯過呢?
如果多爾袞自己選擇孤軍深入攻打李自成的後方呢?
如果李自成當年相應關外皇太極的建議,共同對付明朝又如何呢?
可惜,歷史是沒有如果的,這些偶然的選擇背後其實都是由歷史人物自身的身份、性格和經歷所決定的。
吳三桂兩面三刀的個性導致他必然會反覆無常,選擇投靠強者
李自成驕傲自滿的性格導致他進入北京後沒有約束手下,沒有正確清軍的動向
多爾袞識大體、明大局,才能抓住時機進軍山海關,才能做出支援吳三桂的抉擇
必然中有偶然,偶然導致了必然。一場山海關的戰鬥的結果可能會因為吳三桂、李自成、多爾袞的選擇不同而發生改變,但是清朝成為當時天下最強勢力而最終將統一中國的趨勢卻不會發生改變。
假如吳三桂兩不依靠,在山海關獨立請問他憑什麼能和李自成和多爾袞長期相持呢?
就算是因為他此時是兩方都需要拉攏的物件,而暫時可以自保
但山海關孤城一座又能死守多久?所以吳三桂選擇李自成或者多爾袞投降是歷史必然。
假如吳三桂依然選擇投降李自成那麼吳三桂就依然會被李自成派到山海關前線抵擋清軍。
山海關之戰也許大順未必輸給大清。但是山海關此時孤城一座豈能久守?明朝的遼東問題也自然就成了大順的遼東問題,還是一個死局。
而李自成的主力還要面對南明的反撲。再加上起義軍內部也派系分裂,張獻忠在兩川和李自成離心離德。如此腹背受敵,又怎麼能最終統一華夏呢?
這個問題想必吳三桂看得明白,對多年作戰的對手滿清的實力他也有足夠的瞭解。
所以結論就是:吳三桂降清,表面上是他為陳圓圓的一時衝動,但本質上是對時局分析過後深思熟慮的理性選擇。就算沒有陳圓圓、或者即便沒有吳三桂的投降,歷史的程序也不會發生改變。
-
8 # 2968186160
如果我是吳三桂,我會"先攘外再安內",聯合李闖王滅清再滅明,然後再與李自成共商聯合政府。李自成休想獨坐江山!
-
9 # 宋都御史
吳三桂投降了清軍,後被封為一方諸侯,成為封疆大吏!如果其投降了李自成估計頭顱早就不得保全了
-
10 # 石頭嚼沙
可能會走吳三桂老路 衝冠一怒為紅顏啊 老婆被搶了 投李自成 上策投八旗 中策歸李自成 下策死守 下策是死路
-
11 # 當代曹植
吳三桂,字長伯,今江蘇高郵人,出身將門,他的父親吳襄就是遼東參將,在父親的影響下,吳三桂很早就開始了軍旅生涯。
在松錦大戰中,吳三桂跟隨洪承疇增援錦州,在松山被清軍圍困後,吳三桂擅自突圍,最後吳三桂逃過了逃兵的處罰,僅降三級。
由於洪承疇全軍覆沒,錦州淪陷,明軍在山海關外僅剩下寧遠孤城無人防守,吳三桂因此很快又復職繼續擔任寧遠總兵。
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崇禎令吳三桂全軍回防北京,從山海關到北京200裡的路程,由於攜帶家眷及輜重,吳三桂足足走了11天,等他接近北京外圍時,崇禎早已經在煤山自縊身亡。吳三桂只好率軍返回山海關。
被李自成先派遣往山海關勸降的唐通最先接觸了吳三桂,唐通攜帶了白銀4萬兩,“遺書三桂,盛誇新主禮賢,啖以父子封侯”。
於是吳三桂召開了軍事會議,向手下將領表達了:闖王勢大,我軍孤立,不如投降的意圖,手下軍官均表示願意聽命,於是唐通接防山海關,吳三桂率軍向北京進發,準備入城朝覲李自成。
不料部隊剛走到永平時,遇到了從北京不堪農民軍迫害的百姓和官員,得知了自己父親的府邸也受到搶掠的訊息,吳三桂十分憤怒,但考慮到,自己此時也沒有別的退路,自己還可以進京親自與李自成辨明。
可不久,他又聽說陳圓圓被劉宗敏搶佔的訊息,不禁怒髮衝冠,並且得知北京城內爆發鼠疫,吳三桂立刻率軍返回山海關,打跑唐通。
於是,李自成率軍出征山海關,吳三桂被迫降清。
吳三桂審時度勢,投降滿清,推動了明末清初國家的統一程序和民族的融合,有一定的歷史貢獻。在明、順、清三方的勢力角逐中,最終由最強大的清統一中國卻是不可逆轉的歷史發展必然趨勢。
假如吳三桂兩不依靠,在山海關獨立,失去後勤補給,請問他憑什麼能和李自成和多爾袞長期相持呢?
綜上,李自成志大才疏,區區一流寇爾,不值得投靠。死守山海關,死路一條,投降清朝是當時最優選項。如果能聯絡上南明,又有船隊的話,從海路撤回江蘇,繼續保衛大明江山,該有多好!
-
12 # 織水長長
歷史的看,吳三桂的選擇,有其無奈之處,也有必然之處。
無奈的事,大勢所趨,不得不降;必然的是下場不會好結局!
-
13 # 小樣樣樣帥
如果我是吳三桂我會投降多爾袞。首先分析這三方當時情況,李自成攻進北京後大肆掠殺原明朝官員,打擊地主及商人。李自成農民出身,沒有文化和遠見,更不懂政治,不會收攏人才和人心,說白了就是一個強盜。這樣的人吳三桂肯定不會真心投靠。對於死守這個方案肯定不是長久之計,當時的形勢內有李自成,外有清軍,當時的吳三桂根本沒有力挽狂瀾的實力,若抵抗最終還是會滅亡的。再者崇禎都死了,明朝基本上滅亡,忠誠也沒有實際意義。最後說下多爾袞,清兵正處於士氣旺盛,入關入主中原只是時間問題,誰也無法阻擋。作為新政權,前途和希望最大。吳三桂此時投靠清軍將來得到的回報肯定比另兩方大,封王拜相指日可待,所以這也是吳三桂最好的出路。
-
14 # 白淺上神7
本來吳三桂是匡扶明朝支援李自成的,無奈李自成進京即霸佔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園園,吳三桂一氣之下引清軍入關滅了李自成農民軍,這就是“衝冠一怒為紅顏” 的來歷,從古至今男人好色亡國禍害天下百姓蒼生!李自成就是一個典型的因為好色失敗的典型案例。
假如我是吳三桂我也一樣滅了他李自成,有真感情真性情才是令人敬畏尊敬的人,如果是一個好色之徒一個騙子,單單這種行為就讓人不恥還如何立威揚名於天地"之間?遺臭萬年差不多!
-
15 # 蘭陵不算黑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山海關吳三桂軍團作為明末最精銳的軍隊,崇禎曾頒佈詔書,要求其進京勤王,而吳三桂確實已起兵準備勤王,不過吳三桂卻走了兩個禮拜,直至崇禎吊死,吳三桂還在半道上晃悠,不過此時已是大順軍李自成的天下,面對吳三桂十幾萬的部隊,李自成先是選擇招撫,而吳三桂聽聞大明大勢已去,最初確是臣服,並繼續回守山海關,防範清軍入關。
李自成這陝西放羊娃,始終就沒有脫離小農思想,先是寧武關找崇禎議和表示回家繼續放羊圈地做土財主,後有入京推翻明朝,手下開始燒殺搶掠,作惡多端,女人那麼多,最後居然玩了吳三桂小情人,而李自成又揍了吳三桂親爹。你這不是找事嘛!吳三桂聽聞急眼了,本來投誠的態度,突然一個大轉彎,我要和你幹,但是話又說回來,吳三桂如果於李自成開戰,背後就是虎視眈眈的後金軍,這可是腹背受敵,最關鍵一點是,吳三桂軍團實力比李自成還差了點,打不過李自成農民軍,顯而易見,被逼無奈,無路可走,吳三桂咬牙跺腳,開門放後金軍入關。
多爾袞壓根就沒想過能進關稱帝,最多就在地圖的雞頭那裡搞點好處和地盤就知足了,沒想到入關一看,皇帝都over了,居然還有如此龐大的一個軍團,李自成還有百萬起義軍,還有各地方的組織集團,竟然各懷鬼胎,沒有聯合起來一致對外,於是乎各個擊破,並利用吳三桂反手平反各地勢力。最終藝高人膽大,統一關內中原。
對於吳三桂,無論是降清,降大順李自成,亦或是自己死守大明兩頭扛著打,都是一個很難的抉擇,最終,歷史最後選擇了吳三桂降清。
-
16 # 一頁笑談
吳三桂字長伯明末清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崇禎皇帝時期遼東總兵。
眾所周知吳三桂後來反水投清開啟山海關放達子入關,此舉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後來因為功勞被清朝重用。
如果我是吳三桂,首先我會死守三海關,不管出於什麼情況我都不會叛明投清,我會固守待援,和遠道而來的清軍打消耗戰,雖然硬碰硬我打不過清軍,但是我可以打游擊打消耗,在運動戰當中戰勝敵人,待清軍被消滅之後我會揮師出關斬草除根以絕後患,主動尋找清朝主力決戰力求全殲清軍,結束邊關之患。之後揮師回京休養生息,等到兵強馬壯之時在與反賊李自成一決雌雄,李自成在英明神武他帶領的軍隊大多數是為了混口飯吃的老百姓,所以只要赦免他們並且給他們飯吃,想必他們就不會造反,這時在解決李自成豈不是手到擒來。待平定各路反賊之後在來個擁兵自重威懾天下,大權在握視皇帝為玩偶,挾天子令諸侯,之後待到時機成熟威逼皇帝禪讓退位。
-
17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要說,我可不願意把自己設想為吳三桂,但是這卻並不妨礙我們對那段歷史進行假設。
如果站在吳三桂的立場上看,在崇禎自縊明朝滅亡不久的特殊時期,吳三桂是既不甘心投降李自成,更不願意歸順多爾袞。然而單憑區區彈丸之地的山海關實力終究有限,而且又處在清軍入關的咽喉要道上。因此,吳三桂註定是既無力挽救大明之危亡,而又無法保持中立。
(李自成)
無情地現實迫使吳三桂做出抉擇,要麼歸降大順,要麼投靠大清,要麼率部南逃!就讓我們逐條分析一下吧?首先要被排除在外的是率軍南逃,因為當時大順軍的勢力已經波及到了河南及山東區域性地區,基本上切斷了吳三桂的南逃之路。
於是擺在吳三桂面前的,只有投順或者降清這兩條路!從吳三桂的角度出發,因其與清軍對抗多年,所以雙方積怨甚深,因而他的第一選擇,當然不會是向清軍投降!死守到底毫無勝算,吳三桂不可能對形勢缺乏清醒的認識。但是他也對被其視為流寇的李自成缺乏好感,更對李自成攻破京城,逼死崇禎心懷不滿。然而,在如今這個京城陷落,皇帝自盡,明朝的半壁江山盡入農民起義軍之手的局面下,吳三桂也須迅速做出政治抉擇!否則很有可能因佔據山海關,而被各方勢力竟相爭取的棋子變成棄子!
既然不能向清軍投降,那就只有投靠李自成了!而且李自成還控制著吳三桂的家人,包括其父吳襄。又因為此時的李自成已經意識到了山海關的重要性,因此便用高官厚祿對吳三桂進行了拉籠。故而,盡便吳三桂不願投降被其視為流寇的李自成,也沒有其他更好的出路可以選擇了!
(吳三桂)
吳三桂既然無力死守,又不甘心投降清軍,更無法率軍南逃,因此也只能選擇投降李自成了!然而世事殊難逆料,誰又能想到就在吳三桂率軍開往京城的路上,忽然得知家人被扣捕追贓,愛妾陳沅被劉宗敏搶去的訊息,不禁怒火中燒,並對軍紀渙散的大順能否坐穩江山產生了懷疑!因此便決定返回山海關,坐待局勢之明朗!
孰知,當李自成得知吳三桂返回山海關的訊息後,便立即率軍向山海關發動了攻擊!而吳三桂自知實力不敵大順軍,便決心以為崇禎復仇為名,向清軍發出了“聯合剿賊”的邀請。夢想在事成之後,與清朝劃黃河為界分統南北!不料,攝政王多爾袞不按套路出牌,在把李自成逐出京城後,便把順治皇帝迎來,並將北京城定為大清新都!而此時的吳三桂也已經沒有了退路,只能將“大漢奸”的位子一坐到底!
(吳三桂向清軍投降)
-
18 # 哥哥123
投降多爾袞。原因很簡單,明朝沒有了,士兵的糧餉哪裡來,沒有吃,如何打仗,難道和李自成軍隊一樣的去搶嗎?搶誰?老百姓,這和土匪惡霸有什麼區別。投降李自成,怎麼可能,李自成縱容手下劉宗敏毆打自己老父親,搶走自己愛妾,殺父之仇,奪妻之恨,如何相處。而且李自成為了維持軍隊,縱容手下搶奪現役以及退休明朝官員家產,並殺害他們,自己投降他,不怕把自己殺了?至於自己觀望更不可能,怎麼觀望,是不是要放棄山海關,轉移呢?如果這麼做,和放清兵入關有何區別?如果依然駐守山海關觀望,糧草呢?沒有糧草,你能支援多久?等你餓死了,山海關也就破了。自立為王,以吳三桂性格不可能,吳三桂其實忠於明朝忠於崇禎,明朝沒了,崇禎死了,吳三桂效忠的朝廷和物件一下子都沒有了,對吳三桂來說,心中的堅守突然崩塌了,何去何從,一片迷茫,如果不是李自成手下劉宗敏做的那兩件事,吳三桂早就投降李自成了
-
19 # 白起興
如果為了更久遠的民族大義,先與李自成嘗試修好,如果實在還不行,先投降可能是形勢所迫,但是打敗李自成後,應該立刻與南明修好,連弱反攻最強,方式上策,,
-
20 # 海賊說歷史
這個問題壓力好大啊,這是要把歷史的罪責讓我一個回答者來承受嗎,太過分了吧。
其實我會怎麼選不重要,吳三桂為什麼要那麼選才重要。那吳三桂為什麼要選擇幫助清軍呢?
這裡有一個非常好玩的理論當時吳三桂、清軍和李自成三股勢力是一個互相剋制的關係,就像石頭剪刀布一樣。
吳三桂據守山海關,銅城鐵壁,但是清軍的鐵騎不擅長攻城,而李自成的起義軍人多勢眾,攻城掠地最擅長不過。李自成的民兵多以步兵為主,在面對清軍的鐵騎的時候卻非常無力,清軍的優勢非常明顯。這樣一來,他們三者就是這樣一個關係,吳三桂>清軍>李自成>吳三桂。
大勢所趨吳三桂據守山海關,還掌控著大明的核心軍隊,清軍被阻擋在關外,但是沒想到國家被從李自成內部攻破了。吳三桂也想為明朝盡最後一份力,完成崇禎帝交給他的使命,畢竟明朝官員“文死諫,武死戰”,我認為士族出身的吳三桂還是有那份氣節的。
但是,沒等吳三桂反應過來,李自成的起義軍攻陷北京城,崇禎帝在煤山上吊自殺。這個時候,吳三桂陷入了三難的選擇。
1、擁兵自立,尋找明朝正統後裔輔佐稱帝,伺機而動,準備復興明朝。
2、投降李自成,重建大明天下。
3、放清軍入關,共同對付李自成,為崇禎帝復仇。
這三個選擇都可以有自己正確的立場,世人也無法指責他的選擇。這時候,需要他權衡的利弊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另一個是士族和自身的利益。
在吳三桂眼裡,李自成的起義軍只是一群烏合之眾,清軍只是妄想吞食中華土地的竊賊。
吳三桂的簡歷吳三桂,字長伯,江南高郵人,祖籍遼東。
他的父親吳襄,曾經出任錦州總兵,就是當地的最高武官。吳三桂成年之後,也非常爭氣,考中武舉人之後,不久被朝廷任命為新一任的錦州總兵。
後來爆發了著名的松山之戰,洪承疇統帥的明軍被清軍精銳擊敗。戰後,主帥洪承疇投降,而主將吳三桂卻不願投降,趁夜逃走。不久之後,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也投降了清軍,還給吳三桂寫來了勸降信。吳三桂非常氣憤,非常鄙視投降清軍的洪承疇和舅舅祖大壽。那時候的吳三桂意氣風發,是個忠君愛國好青年,也非常不理解為什麼兩位大將要投降滿人。
然而,外患未平,內憂又起,西北地區爆發了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明朝軍隊分身乏術,崇禎帝幾乎無人可用。
相對於清軍而言,農民起義軍的威脅更大。他們一路攻城略地,很快就攻陷了陝西和山西的城池,直逼河北而來。我們都知道,一旦過了河北,首都北京就不保了,大明王朝的覆滅似乎已經能夠看得見了。
這種局勢下,崇禎皇帝給在遼東地區手握重兵的吳三桂下了一道聖旨,讓他快馬加鞭來北京護駕。
吳三桂接到聖旨,不敢怠慢,日夜兼程向京城進發。半路上卻收到北京淪陷的訊息,崇禎帝自殺在煤山之上。吳三桂當即決定返回山海關據守,才有了上述的三難的局面。
可見,吳三桂對明朝是忠心的,無論他做什麼決定都無愧於崇禎帝和大明朝。
我們都知道,吳三桂這個時候的想法對後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吳三桂的選擇李自成綁架了京城裡的吳襄,這讓吳三桂沒有選擇,為了父親的生命,只得選擇與李自成聯合。但是吳三桂正要帶著軍隊去北京的時候,又傳來自己心愛的小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手下大將劉宗敏霸佔的訊息,這讓吳三桂非常憤怒,於是衝冠一怒為紅顏,轉而投降了大清多爾袞。
我認為吳三桂做出這個選擇,僅僅只是因為一個女人是不可能的。他口中所說的理由是李自成連自己的家眷沒能保護好,毫無聯合誠意,自己沒有必要為他賣命。
我認為吳三桂作為一個明朝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考慮問題不大可能意氣用事,其中必然包含著他自己的利益訴求。
明朝已亡,如今天下分崩離析,能夠安定天下才是首要任務,否則自己背後的世家大族就沒有一個好的發展前途。李自成的無能讓吳三桂感到失望,覺得這不是一個好的合作伙伴。於是轉頭多爾袞,放大清入關。
清軍入關後,吳三桂功勞很大,在雲南封王,雄居一方,最後在康熙年間又搞出一個三藩之亂,其根本目的也是為了守護自己和背後的世家的利益。
終其一生,吳三桂沒有背叛崇禎,但背叛了這個民族,因而最後他的結局也讓人欷歔。在承載著歷史走向的選擇面前,誰又能保證做出的選擇就是最好的呢?誰又能保證吳三桂的選擇不是最正確的呢?
提問者問我會怎麼選,
我大概會和吳三桂做一樣的選擇吧,不是為了陳圓圓,而是為了世界和平!(這是真心話)
回覆列表
投靠李自成和多爾袞的最後都沒好下場,只好自立為王!
第一步:守住山海關
第二步:找到幼主,無幼主就找到英明的皇室繼承人,盡全力保主重掌天下!
第三步:快速擴充軍事實力和地盤,對敵個個擊破,並步步為營
第四步:撫民、安民、重教育、發展農業、發展經濟和工業、外交、跨國貿易、固防等提高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